布衣指的是人民,天子指的是皇上,喻为天下共怒。1
“布衣之怒”和“天子之怒”讲的是战国时期一段著名的故事。
其含义不能用字面来解释,这个故事里的“布衣”也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布衣”,其情节也只局限在言辞上,并没有付诸行动。
其重点不仅在于人物的身份,也在于其所反应的精神。
“布衣之怒”的由来: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秦王对安陵君说,想要用五百里的地方换取他的封地安陵,希望安陵君一定要答应他。
秦国提出这样的要求,打得什么主意自然就很清楚了,毕竟它是有前科的。
“完璧归赵”故事当中,秦王嘴上说想用“十五城”换和氏璧,但真正见到和氏璧的时候,绝口不提“十五城”的事情了。
这样的事情也不止这一次,秦国丞相张仪曾经以割让给楚国商於之地六百里为条件,让楚国与齐国绝盟,但事情结束之后,张仪就不认账了,耍无赖,说当时明明讲好的,是割让商於之地六里。
这次秦国和安陵君说,要用五百里土地换五十里的安陵,这就是故技重施,明摆着欺负人。
安陵君自然不答应,但秦国特别强大,又携“灭韩亡魏”的锐气,安陵君不得不派遣唐雎去和秦国解释一下,希望能化解这段恩怨。
话说,秦王见了唐雎之后,先是想“讲道理”,和他说,自己一片好心,攻灭了那么多大国都没有对安陵刀兵相向,就是因为尊重安陵君。这次想要以大换小,也是为了给安陵君一个面子。可是安陵君不同意,这不是不给我秦国面子吗?
唐雎看到秦王和他“讲道理”,于是他也和秦王“讲道理”。
唐雎说,这不是地盘大小的问题,这是先王和祖宗的基业,别说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也不能换,否则不就是不忠、不孝了吗?
秦王一听,道理是讲不通了,那就威逼吧。于是就威胁他: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一听,那也用态度强横的方式回答,反问秦王知不知道什么叫做“布衣之怒”?
秦王刚说完自己的“天子之怒”,就马上被问了“布衣之怒”,这面子上自然挂不住。于是就回答: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其实秦王这么回答无非就是想堵住唐雎的嘴,说布衣之怒,就是满地撒泼打滚,呼天喊地而已,有什么奇怪的?难道你想给我表演这个?
唐雎和秦王讲,你说的这些是“匹夫之怒”,真正的“布衣之怒”是: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在这句话之前,唐雎有一个铺垫,列举了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相、要离刺庆忌这三件关于“刺客”的事情,这三人都是著名刺客,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
然后唐雎说,他今天就要做第四个让天下闻名的刺客了。“布衣之怒”相对于“天子之怒”来说,伏尸不过两人,流血不过五步,但其产生的后果同样严重。那就是今天他和秦王同归于尽,让秦国上下披麻戴孝。
说着话,唐雎提着剑就站起来了。
秦王吓了一跳,没想到“道理”讲不通就罢了,这个唐雎还不受威胁,一言不合就要拼命。只好赶紧解释: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秦王也真是个人物,从唐雎举出三个刺客例子就能知道,唐雎这种人爱惜名声更胜于爱惜生命,所以在最后也拍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马屁。
“布衣之怒”不能乱用,其形容的对象有特定人群
从“布衣之怒”这一典故中也能看出来,当时所谓的“布衣之怒”,并不是指一般百姓的愤怒,而是指“士”这一阶层的。
这时候的“布衣”,并不是后来所说的“普通人”,而是特有阶层,专指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士”。
而这个故事最后也并没有衍变成“刺秦”的事件,其实双方只不过是打个“嘴架”而已,并不会当真。
春秋战国时期类似这样的事情多得很。
比如著名的“渑池之会”,秦王为了羞辱赵王,让赵王现场弹琴,并且还要史书记录,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为秦王鼓琴。
而蔺相如走上前来,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自然不干,于是蔺相如采取的办法就和唐雎一样,也是提着剑就走上去了,嘴里说着要“血溅五步”。
然后秦王就怂了,击了一下缶。蔺相如让史官记录,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再比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拿着和氏璧要撞墙,想要和这块玉石同归于尽,其实也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他知道秦国非常在意这块玉石,而秦国也知道只要不逼迫他,蔺相如也不会真的砸碎和氏璧。
所以,春秋战国阶段里,很多事情都是仅仅在于言辞的交锋上。
当遇到矛盾的时候,双方如果不想通过战争来解决,就要派遣这样的人去谈判。那么出现了激烈争辩的时候,关注点不在于如此下去所产生的后果,而是被动的那一方有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那么,涉及到庙堂国事的时候,这里的“布衣”自然就不是一般人了。他们必然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士人”,如此才能有机会提出并不会真的实施的“布衣一怒”。
所以这个典故也不能乱用,普通人无关国事的愤怒那只是“匹夫一怒”,当不起“布衣一怒”。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这句话出自《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这显然是一个骗局,安陵君没有答应,秦王生气了。为了缓和矛盾,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唐雎此次出使,家国安危悬于一线。面对虎狼之国,能否完成使命全身而退?在波诡云谲的风云时代,唐雎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秦庭,秦王盛气凌人:“我用五百里的地盘换一个小小的安陵,安陵君竟敢不听寡人,难道是轻视我吗?”
唐雎义正辞严:“安陵君受祖先之名守土,就算千里也不会交换的,别说五百里了。”
秦王大怒,恐吓唐雎道:“你听说过天子发怒什么样子吗?”唐雎毫不退缩:“我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如果生气了,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此时的唐雎,竟然敢于针锋相对:“大王听说过老百姓发怒什么样子吗?”秦王十分不屑:“老百姓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板,拿自己的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凛然道:“那是庸夫发怒的样子,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的样子。专诸刺杀王僚的时候,彗星袭月;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虹贯日;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仓鹰在殿上飞翔。这三个人,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今天,我将效法他们,做第四人。如果老百姓一定要发怒,倒在地上虽然只有两具尸体,血流不过五步,但是天下的人都要披麻戴孝,今天就是这个样子!”
说罢,唐雎挺剑而起!秦王吓傻了,连连谢罪:“先生别生气,事情没有那么严重,现在我明白了,小小的安陵存活至今,完全是因为有先生您啊!”唐雎出使,果然不辱使命,既维护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又保全了领土。
天子之怒,不过是仗着手中的利器,践踏生命而已。布衣之怒,却是一个普通士人尊严的体现。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巍巍华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民族,中国人虽然谦逊礼让,但是我们宁折不弯,惶惶然生于天地之间!
“天子之怒,布衣之怒”出自《战国策·魏策四》中的故事“唐雎不辱使命”,主要人物是唐雎和秦王。该典故讲述了秦王想侵略唐雎的国家安陵国,然后唐雎来做说客,希望秦王就此罢手。秦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问唐雎:“你知道天子之怒吗?”,唐雎说:“没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结果,可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说:“那大王曾经听说过布衣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古时的勇士专诸刺杀吴王僚;聂政刺杀韩傀;要离刺杀庆忌。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随后唐雎手持宝剑说道:“你虽然有天子之怒,但我有布衣之怒”,我的布衣能在十步之内就可取陛下的首级,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并放弃了侵略的意图。
秦王再强大,可是面对一个手持利剑,为保护国家和自身利益,甘愿以命相博之人,他也只是普通一员,百万大军无从调遣;市场上保安再多,市场管理人员也不可能天天在办公室居家过日子,所以布衣之怒非同小可,一个布衣尚可控之,千百个布衣呢?
布衣即先秦时期的黔首也就是今天的老百姓、布衣之怒拙见就是天下百姓愤怒。
天子即道统者(帝王)、天子之怒就是统治者愤怒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好得很;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继承这块封地,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大于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有百万人尸体倒下,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只会倒下两人,血溅出不过五步远,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何必闹到这个地步呢?我明白了:韩国、魏国会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布衣之怒动之妻子儿女!
天子之怒动之流血千里!
这里说的布衣之怒就是一个家庭里主事男人动怒,不是打骂妻子,就是打骂儿女。
天子之怒可不得了,所谓流血千里不是悬话。《三国演义》中刘备动怒,提兵东吴大报仇,那场面惨烈一一一
东吴大报仇剧照
这是战国策里的故事
去翻翻书吧
唐雎不辱使命
出自这个故事
布衣指的是百姓!天子指的是皇帝!
直白一点说,天子要发怒那是想咋地就咋地;因为他的权力至高无上;布衣发怒只能是顿足捶胸拿脑袋撞墙大骂社会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