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清时期会馆的产生和作用,主要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虽然在明清之前也存在类似一些会馆的组织,但是和明清时期的会馆相比那真是差距很大。所以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会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馆组织,起到了联络乡谊,互通信息等多方面的功能。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会馆的情况。

会馆的产生和作用

明清时期会馆的产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各地区京城或省城参加科举考试的同乡人,提供一个休息的地方。大家知道,古代科举考试一般有三场最重要的,分别是院试(考秀才)、乡试(考举人)、会试(考进士),这其中的二场要去省城或者京城去赶考的。

古代的交通也不发达,去省城或京城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交通也非常辛苦,有事路上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甚至有人在路上生病去世的。而且这些参加考试的人到了省城或京城后,也是人生地不熟,身上带的钱,在路上也花了不少了,如果找一间客栈住宿那花费的更多,很多的的士子可能都无法承担了,要借高利贷才可以。

所以当时有很多朝廷官员和商人考虑到这一情况,就集体出资为本省来参加考试的士子建了会馆,一方面用优惠的价格提供给这些士子住宿饮食,另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比如今年的主考官、副主考官是谁,有什么特点等等。这对于进京赶考的士子来说真的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有助于他们能够安心参加考试。如果能够考上,他们自然是不会忘记会馆的好的,以后必然会回馈给的。

会馆的意义

会馆的产生主要是朝廷官员和一些有钱的商人一起集资修建的,它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一方面是给赶考的同乡提供一个落脚点和交流信息的地方,最主要的则是笼络感情,为以后自己在朝中的发展培养势力打下基础。

在古代官员之间除了师生关系之外,还比较看重的就是这个同乡之谊了。有很多官员在朝中做了高官后,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会提拔自己的同乡,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另外就是会馆给大家提供一个感情和信息交流的平台,这也非常重要的。所以很多朝廷官员每逢节日都喜欢去同乡会馆大摆宴席,笼络同乡。在一个充满乡音的环境,心情也会很舒畅的。而且即使在京城遇到什么困难,去同乡会馆寻求帮助,很多同乡也会帮助的。大家相互扶持,相互帮衬,这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地域利益集团。有时也会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

综上所述,明代时期的会馆产生和发展,对于当时的读书人和商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他对时局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会馆有其利弊的二方面,但是他的产生和发展对历史来说还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关注@石城艾伦,您将看到更多优质的内容。

最佳贡献者
2

会馆是旧时代科举制度和工商业活动的产物,明清两朝定都北京,每三年在京进行一次科考会试,每科应试的人数有六七千人,再加上一些随行的人员,多至上万。为方便这些人的食宿,于是,各省及有些府县纷纷在京设立了会馆,专门接待本乡本土的举子。工商各行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协调关系,联络感情,也建立了一些行业会馆,有点象现在的商会,功能还更加强大。会馆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科举制度兴盛和人口流动频繁而兴起,以乡土为纽带、流寓客地的同籍人自发设置,它成为流动社会中的有效整合工具,显示了其对家族组织的超越和对社会变迁形式的适应和创造,亦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及其限度。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形态。后来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海外移民增加,华人华侨在世界各地也设立众多会馆。

商业会馆是明清时期在异地经商的同籍商人从地缘乡情出发,沿着乡土社会的路径进行的组织和制度创新,是一种影响深远的商业文化现象。商业会馆不仅使市场商品经济结构进一步扩大,推动了市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提升社会的自组织能力,激发民间社会的活力,促进社会整合,同时适应人口流动日趋频繁的社会变迁,有效缓解了流动人口的管理难题, 丰富和扩展了社会治理体系,

一、?? 会馆为客居他乡的商人提供畅叙乡情与商业交流的场所,培养各自的人脉资源,商业信息,交流促进生意的发展。

二、????会馆维护同乡商人的团结,抱团发展,资源共享。

三、??? 会馆是宣传与扩大故乡文化的载体,从文化方面助力商业活动。

四、????会馆都会定立一些内部行规约束,可维护市场秩序,减少恶性竞争。

五、??? 会馆维护了客居他乡的老乡的利益。

六、??? 会馆有利于商人与当地政府及管理者的沟通。





3

明清时期,在北京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组织或者说场所,叫做“XX会馆”。

这些会馆的出现表面看似乎是因为商业交流,但实际上是政治利益,根据不同地域或者特征而划分出来的不同派系,通过“会馆”这种场所联系在一起。


“会馆”的出现以及作用,从一开始就离不开政治利益

目前已知最早的会馆是明代永乐年间的“芜湖会馆”,从这个名字里就能得到很多信息,实际上当时的会馆也多是用这些“地域”加“会馆”的形式来命名的。

它的出现在最初和科举制度有关。

在唐代之后,科举逐渐成为了士子取得官职的唯一正途,其他的途径虽然也能做官,但几乎不会占据重要位置。所以科举考试才是士子们进入仕途的重中之重。

明清时期的科举大致分为三场,即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乡试者称为“举人”;考中会试者称为贡士;考中殿试者就是“进士”。

之前的像童生、秀才等称呼,还不算真正的科举。科举真正的开端就在“乡试”。

当时有严格规定,考中“举人”的学子,必须要参加会试,考中贡士者必须要参加殿试,这是强制性的,大部分的花销由地方和中央来负责,进京的差旅也有公车接送。


古代交通不便利,所以为了按时参加考试,时间上都是赶早不赶晚,提前很久就把这些士子接到了考试地点。

而这些人到了之后,尤其是京城参加殿试的人,他们家境参差不齐,很多人就负担不起在期间生活的花销。虽然是大部分费用由国家承担,但这点补贴不够用。

就像很多人住不起酒店,吃不起饭,就选择去寺庙当中租个房子,吃点斋饭,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戏剧中“才子佳人”的故事多是在寺庙当中邂逅。

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些工商业的从事者就出资在京城这样的地方建设了一些“会馆”,比如芜湖地方的商人建立了“芜湖会馆”,就接纳该地区的考生来此居住、聚会,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同时也可以安排大家见面,一同切磋学问,互相照应。

这样的形式在社会上有极好的口碑,所以各地的商贾就纷纷在京都建立“会馆”,使得家乡的学子在陌生的环境里能过得安心。

这样的买卖赔本吗?当然不。


赚到的名声本来就是自己生意的金字招牌,而这些士子们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多多少少都会捐助、反哺一下这些会馆,使得它能在京都长驻,方便之后家乡的学子们来京。

这就是“雪中送炭”,商贾们和这些未来的官员相交于微末,有着一份不大不小的香火情,那么后来得到的回报就非常丰厚了。

即使该科没有人考中,但也不至于几年都没有考中的,这样的概率太低了。而即使没有考中,好歹还有一个举人、贡士的出身,同样可以在地方上做个不小的官,而这些人按照惯例,都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出任父母官。

所以说,“会馆”的出现虽然是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政治利益的驱动。

但这些商贾出资建立的“会馆”给众多学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一点来说,这些商人就值得尊重。

然而,如果再深层探究一下,“会馆”的出现还有另外的意义。


因地缘而团结与官商合作,是科举之后的常态

科举的出现使得之前势力极为庞大的世家大族迅速衰颓,这是建立科举的初衷。

在科举之前,人才选拔的制度叫做“察举制”,曹丕建立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其发展到极致的体现。这就使得人才真正的任免不在朝廷,而在世家大族手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袁绍出身的“汝南袁氏”因为“四世三公”,造成了“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现象,登高一呼,天下群雄响应。

科举出现之后,人才选拔的权力收回到了中央,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寒族出身的士子在朝堂上有极大的比重,于是由君权与世家大族权力的对垒,变成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党争。

而这些人抱团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同一地域和同一出身。

“会馆”的出现就是如此,它非常鲜明地将未来走入仕途的学子们分出了不同的阵营,代表着不同的利益,日积月累下,进入朝堂的学子越多,其声量就越大,利益就越大。


“会馆”中除了同一地域的结合,还有同一出身的抱团,比如同为“移民”,于是互相照应。

这些其实就是朝堂上利益争端的外延而已,相比于朝堂之上的暗流涌动,“会馆”从幕后走到台前,并且有着“慈善”的外衣,成为了公然的利益集团。

不仅士子们有这样的特性,商人群体之间同样有这样的竞争关系,“徽商”、“晋商”等等称呼就是这种竞争的产物。

“会馆”的出现还体现着后期封建社会里畸形的商业发展模式,即“官商合作”。

因为农业社会的性质,所以“重农抑商”是根本国策,商人的地位在当时一向不高,使得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多限制,这就导致了很多商人在最终都会重新做回农民。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在封建社会里公认的生活状态,所以商人在富足之后往往不会将更多的财富投资在商业中,反而是大量购买土地,摇身一变成为富足的小“地主”。

这些商人不像西方社会那样纯粹,被称为“儒商”,就是因为这样的特性。


而商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官府的影响,虽然官府不一定给予其明显的支持,但起码不会太过苛刻,这就使得这些商人的活动减少了很多的限制。

从这一目的上说,“会馆”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商人对于即将步入仕途的士子们的一种投资,或者说提前回报,双方有着很深的利益关系。

所以,一个小小的“会馆”,背后牵连甚广,是社会上各方势力共同促成的结果,也体现了当时社会非常明显的特征。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4

会馆是社会发展和商业发展的产物,开始是同乡或同行商帮出资在某地设立的根据地。用来祭祀,开会,存货,同乡人或考科举的人、出差的同乡官员临时居所。也是用来商定行业行规的组织。

?

它们名称也各不相同,有叫会馆的,也有叫会所,公会,书院,公墅,堂,行,帮等等名称。虽然名称不同,但是自身的作用基本相同。其中叫会馆和会所最普遍。清朝北京大概有四百多所会馆,私人出资建立的有31所,其余的都是省,府,县的行馆,试馆,乡馆。李鸿章领头建的安徽会馆是当时北京最大的会馆。

?

会馆早期都是地方出资建,一般都是各省募资修建,是“聊乡情,笃友谊,做慈善”的作用。有的用来办团练,门面用来出租等等。

?

商人成立会馆用来统一行业标准,商品价格,工人工资,协调货物供应,订立公约。以达到避免同业恶性竞争,垄断市场,共存共荣的作用。清朝苏州一个绸商,他一年招了两个学徒,按行规是每年只准找一个学徒,最后被会馆里其他的同行群殴。

?

行业成立的会馆可以达成利益共同体,向外提出述求的作用。“商船会馆”都是开船的,觉得朝廷收的税太重,就把当时的税务局给告了。广州的“西家行(会馆)”是掌柜组织,觉得出资方“东家行(会馆)”是投资人组织,要求太苛刻,就组织了抗议。

?

会馆种类很多,比如颜料会馆,河东会馆(卖烟的),晋冀会馆(卖布的),潞安会馆(卖钢铁锡炭的),太原会馆(卖粮食的),延邵会馆(卖纸的),东元宁会馆(卖丝绸的),浙慈会馆(卖衣服的)

?

明清的会馆就有点像现在商会或协会,但承担了更多的作用。总的来说明清的会馆对当时的社会和商业发展还是有很积极的作用的。

图一安徽会馆的戏台,北京最大的会馆

图二上海的三山会馆 福建人在这祭祀妈祖用





5

作用明清时期大量工商业会馆的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保护工商业者自身的利益,起了某些作用。如许多会馆条规都有资金互助、救死扶伤、赈济贫困的条文;同乡同业者通过会馆的力量来抵抗地棍奸牙们的勒索,也取得一些成效;江西南部的一些闽广籍佃农,还利用会馆组织,霸田抗租。但由于会馆与乡土观念的牢固结合,其主要作用仍在于维护地方利益,这就造成各地工商行帮会馆之间壁垒森严、各自分割市场、垄断技术,从而阻碍了国内市场的集中扩大和生产技术的流通提高,使工商业者相当多的资金浪费在乡族关系方面,难以积累起来大量资本。同时,会馆与封建势力的结合也相当显著,会馆的董事,往往推举有名望的缙绅承担,以求得到他们的庇护,以此巩固各自工商业团体的地位和利益,加强对会馆内部的控制。这些都不利于商品交换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明清时期大量工商业会馆的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保护工商业者自身的利益,起了某些作用。如许多会馆条规都有资金互助、救死扶伤、赈济贫困的条文;同乡同业者通过会馆的力量来抵抗地棍奸牙们的勒索,也取得一些成效;江西南部的一些闽广籍佃农,还利用会馆组织,霸田抗租。但由于会馆与乡土观念的牢固结合,其主要作用仍在于维护地方利益,这就造成各地工商行帮会馆之间壁垒森严、各自分割市场、垄断技术,从而阻碍了国内市场的集中扩大和生产技术的流通提高,使工商业者相当多的资金浪费在乡族关系方面,难以积累起来大量资本。同时,会馆与封建势力的结合也相当显著,会馆的董事,往往推举有名望的缙绅承担,以求得到他们的庇护,以此巩固各自工商业团体的地位和利益,加强对会馆内部的控制。这些都不利于商品交换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6

这和现代社会的某地区在另外地区设的商会是一个作用,它是为本地区打开在某地的经贸而设的一个组织,会馆都是由某地大财主出钱,出力建的,他本人也往往是某地驻某地的会馆之头领。

7

会馆是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产物,会馆会聚了文化力量,同时也引领文化前进的方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