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宪消灭了北匈奴,立下不世之功,为什么感觉他不如霍去病的名气大呢?:二者都打败过匈奴,都建立了不世之功。霍去病是西汉名将,窦宪是东汉名将,一个封狼居胥
二者都打败过匈奴,都建立了不世之功。霍去病是西汉名将,窦宪是东汉名将,一个封狼居胥,一个燕然勒石。之所以感觉霍比窦名气大,太概是因为霍去病是珠玉在前吧;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令人钦佩,而窦宪却是因为犯了死罪才请求征伐匈奴,将功赎罪。这是云壤之别!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对这两段历史作比较,首先是两人的人品不一样,一个是青才俊,一个是违法外戚,一个英年早逝,一个被迫自杀。其次作战对象不一样,霍去病时匈奴比较强悍,战力几乎对等汉朝,窦宪时匈奴已分裂成南北匈奴,而且南匈奴附汉,北匈奴力量较弱。第三,战争烈度不一样,霍去病是釆用闪电战,孤军深入,横扫漠北。窦宪是常规战法,遇到的抵抗也不大。
窦宪是汉章帝的大舅哥,其妹为汉章帝的皇后。在汉章帝活着的时候,窦宪就被封为虎贲中郎将,并且持宠而骄、欺压百姓,竟然用低价强买沁水公主的园田。沁水公主是汉章帝的妹妹,是历史上有名的冷美人,深受汉明帝的喜爱。但就是这样沁水公主竟然害怕窦宪的势焰,不敢与窦宪相争,可见窦宪的势力。后来被汉章帝发现,对他严加责备,令其退去园田,从此不再重用。
汉章帝死后,窦太后立十岁的刘肇为皇帝,是为汉和帝,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兄弟一下子便都进到了朝廷机要位置,一时间权势熏天。一朝得势,窦宪便又开始为非作歹,而且睚眦必报,到处杀人,竟然把都乡侯刘畅给杀了。刘畅是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演的曾孙,是来为汉章帝吊丧的,只因受了窦太后几次召见,窦宪害怕刘畅分了他的权,就把刘畅给杀了。过后窦太后为了保他,才让他征北匈奴戴罪立功。
霍去病是青年才俊、少年成名,虽然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但霍去病一直跟在汉武帝身边,汉武帝很喜欢他亲自教他《孙子兵法》,在从军前霍去病没有啥违法事迹。霍去病十七岁便随卫青出征,率八百轻骑奔赴数百里,斩获敌人二千多人,并俘虏了单于的叔父,一战成名被封为冠军侯。而后霍去病又率军一万征战河西,行军一千多里,歼敌近九千,俘虏匈奴祭天金人。其后又孤军深入,歼敌三万,俘虏匈奴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让匈奴的实力受到一次极大的打击,并逼迫浑邪王率众归顺,控制河西地区。
汉武帝时期的匈奴是一个统一的匈奴,经过冒顿、老上、军臣三代的发展,到伊稚斜单于时匈奴兵力非常强。这时的匈奴东到大兴安岭,西到西域,地域非常广阔。在汉武帝以前汉朝打不过匈奴,以直釆用和亲政策保持汉匈之间的屈辱和平。因此汉武帝当时提出向匈奴开战时遭遇到很大多下臣的反对,都怕打不赢。在马邑之围中,汉武帝围歼匈奴失败,汉匈大战拉开序幕,最初由卫青击败匈奴占领河套之地,后来又击败九万匈奴兵入侵。
霍去病就是在这个时候出场了,霍去病是怪才,他讲究的是兵不在多而在精,用的全部都是精装轻骑兵。霍去病使用的战法其实就是“闪电战”,用来无影去无踪的骑兵快速突击,出其不意的打败你。在河西之战中霍去病使用的就是这种战法,敌人根本没有料到汉军会来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这次主帅是卫青,但汉武帝却有意安排霍去病对战匈奴单于王庭,想以此分卫青的功劳。结果卫青运气好,碰到了单于王庭,霍去病则还是他的闪电战打法,率军北进两千里,与匈奴左贤王接战,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这就是“封狼居胥”。
经过汉武帝的打击,汉宣帝的再次打击,匈奴已经衰败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在汉元帝时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迎娶王昭君,南匈奴开始向南附汉。到东汉建立时匈奴已经彻底分为南匈奴、北匈奴,而且南匈奴已经彻底附汉,只剩下北匈奴还在那和汉朝对抗。由于北匈奴的频频骚扰,汉明帝时派大将窦固率4路大军出击北匈奴,窦固出兵天山,恢复西域都护府,斩断了匈奴的右臂。
窦宪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征北匈奴的。公元88年北匈奴遭遇严重的天灾,冰死很多牲畜,没啥吃的便开始出兵抢掠。窦宪征北匈奴是公元89年,窦宪和耿秉率军四千,在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南单于屯屠河、度辽将军邓鸿和左贤王安国万骑三路大军的配合下会合于阿尔泰山。
窦宪命率精兵一万多,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作战,大破敌军。敌众溃散,单于逃走。窦宪整军追击,直到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这就是“燕然勒石”。
“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是中国人十分引以为傲的两大功绩,但是二者有实质区别,霍去病的“封狼居胥”难度要比窦宪“燕然勒石”大的多。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因为匈奴单于拒绝对汉称臣,汉武帝再一次进行战争动员,决心歼灭单于主力。然而在准备过程中,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年仅23岁。汉武帝因此被迫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作战。霍去病属于英年早逝,汉武帝非常悲痛,下令给他的墓修成祁连山形状,因此人们十分惋惜他,为他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壮死而悲痛。
窦宪在打败北匈奴后非常傲慢,汉和帝几次封爵他都不受,他的党羽遍布朝野,把持朝政,恣意妄为、欺压百姓,群臣敢怒不敢言,后来竟然发展到想谋反。汉和帝得知了阴谋后,便与宦官郑众定计除灭窦宪。但此时窦宪还带兵驻扎在外,怕他兴兵为乱,所以谋定后没有实施。适逢窦宪和邓叠班师回京,汉和帝下诏让大鸿胪持节到郊外迎接,并按等级赏赐军中将士,以安其心。窦宪进城之后,汶和帝亲临北宫迎接,旋即命令将士守卫南、北宫,关闭城门,逮捕了邓叠等一干窦宪手下的将令,下狱诛死。并派人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让他和窦笃、窦景、窦瑰都回封地去。窦宪、窦笃、窦景到封地后,都被迫令自杀。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窦宪的“燕然勒石”虽然表面上与霍去病的“封狼居胥”齐名,但实质差别很大。再加上霍去病英年早逝,让人十分宛惜,十分同情。而窦宪则是个无法无天的外戚,先是了杀人,才戴罪立功去征北匈奴,后又因谋反被逼自杀。所以窦宪远不如霍去病名气大。
“封狼居胥”与“勒石燕然”并称古代武将最高荣誉,而完成这两项壮举的人物分别是少年英雄冠军侯霍去病与外戚权臣窦宪!对于霍去病我们总是用无尽的辞藻去赞扬,可是对于窦宪我们大多数人却十分不了解。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我看来无非是以下两个!
冠军侯霍去病
西汉初年北方匈奴民族在大单于的努力下,整合为一个强大的整体民族。放眼天下,没有国家与民族能够同他们匹敌。
当时西汉高祖刘邦,曾经率领大军征伐匈奴。却被匈奴大军团团围住,最后还是贿赂匈奴王妃才得以逃脱。此后惠帝、文帝、景帝深知匈奴强大,都采取和亲的方式麻痹匈奴,换来两个国家的安宁。
即至汉武帝时期,大汉立国近百年国富民强。因此汉武帝不拘一格重用卫青与霍去病等人,带领大汉铁骑打击匈奴。经过长达十数年的战斗才将匈奴打的不敢南下而牧马。霍去病也在战争中建立不世功勋~封狼居胥!
骠骑将军霍去病
自西汉时期汉武帝对匈奴连番打击,匈奴不仅实力大减。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东汉年间匈奴内部发生严重不合导致分解。匈奴部落,分解成为南匈奴与北匈奴!
这两个部落相互不服气,你来我往也是自相残杀。而其中这北匈奴实力稍微强大一点,于是想着去劫掠东汉边境。可是此时的东汉经过汉光武帝等人励精图治,国力正盛!
而窦宪此人正是带着巅峰时期的东汉铁骑,去打已经分解的匈奴部落。并且在战争之前,北匈奴还中了南匈奴的埋伏损兵折将。这窦宪可以说是看准了机会,捡漏的!
大将军窦宪
霍去病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妹妹与平阳县小吏通奸所生,卫青也是霍去病的亲舅舅。可以说他是实打实的外戚,但是他并没有争权夺利!
汉武帝将很小的霍去病接入宫中收养,并且亲自教导他兵法谋略。可以说,汉武帝对于霍去病是半个父亲与师父。而霍去病也没有辜负汉武帝的期望,年仅十七岁便随军出征。一路建功立业,第一次打击匈奴就因功封为冠军侯,后累至骠骑大将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少年英雄、帝国新星,却在二十三岁就生病去世。汉武帝为了祭奠他将他陪葬茂陵,还在去世前将他的弟弟霍光安排为辅政大臣。霍去病的英年早逝,留下的只剩他的传奇故事!
霍去病
窦宪此人的姐姐是汉章帝的皇后,因此他与霍去病一样是外戚出生。然而窦宪却仗着姐姐的实力,欺负汉元帝年幼把持朝政!
窦太后为了稳定政权,因此封窦宪为大将军,让他独掌军政大权。窦宪由此骄横跋扈,不可一世。而窦宪在朝政中也被描述为“威震朝纲”,只要他想要的东西只需知会一声。窦太后便会下旨赐给他。
满朝文武大臣见此也是纷纷投靠,窦宪家族由此掌握了东汉政权。然而他的举动早已经引来汉和帝的不满,随着汉和帝长大也想夺回皇权!因此汉和帝重用宦官郑众,与其密谋诛杀窦宪。最终窦宪包括他的都是家族,都被汉和帝所覆灭!可以说,窦宪就是一个权臣!
大将军窦宪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窦宪诛灭北匈奴有一大部分原因是他捡漏,而且他身为外戚独断朝纲也引火自焚。历来的封建统治者,必然会宣扬霍去病这样为国精忠的少年英雄。而不是窦宪这样的,嚣张跋扈的外戚。因此这造成了两人在后世中,名气截然不同!
按说窦宪名气并不算小,身份性质和霍去病一样,都是外戚,论实际对东汉当时历史影响可能还比霍去病大,毕竟霍去病只活了20来岁就挂了。只不过窦宪的传奇性不如霍去病。
之所以这个传奇性不如霍去病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对战匈奴的背景,霍去病连战匈奴接大获全胜,收复河西,远征漠北,这种史诗性的手笔,让人叹为观止。关键他背后是汉武帝这个一代雄主,而匈奴当时势力最大,霍去病和卫青是为汉军扭转乾坤的功勋利剑,尤其霍去病后来居上,加上年纪轻轻,几乎就此扫灭了匈奴的威风,让汉军的声威远播塞外,所谓勇冠三军,受封冠军侯。古代封爵是以地名,汉代为此专设冠军县,以南阳郡邓州境内原来的穰县和宛县划出,专门表彰霍去病。而窦宪时代的北匈奴虽然还是塞外大敌,但论声势和威力都远远不能和西汉武帝时期的匈奴相比,所以自然窦宪虽然有大功,但实际不能同霍去病相比了。
二是,霍去病身份同样属于外戚,是卫皇后亲属,卫青的外甥,出于卫氏家族渊源,也是汉武帝比较疏远的亲属。霍去病从小长出入宫廷,出于性格关系,年少气盛,非常符合汉武帝威震塞外,扫灭匈奴的意图,所以汉武帝刻意提拔霍去病实现自己的雄图霸业,甚至以此来与卫青连番出塞分功。这有非常微妙的宫廷背景,很多人容易从不可告人隐私角度去揣度,实际不是如此,而是卫青是卫皇后兄弟,是太子刘据最得力的支柱,但太子刘据恰恰与儒生亲近,和汉武帝霸道的战略不投机,变得汉武帝不大喜欢刘据,甚至发生矛盾。从这一角度,汉武帝刻意疏远卫青,因此抬高霍去病,凡事跟随霍去病的人几乎都封侯,例如苏武之父苏建。得势的外戚无形中卫和霍实际成了两家势力,霍氏因巫蛊胜出,完全成了最后受益者,武帝托孤霍光,上官桀、金日磾都是他霍光的姻亲,
但是霍去病并没有机缘享受后来霍氏的兴衰,他死的太早,汉武帝非常悲痛,把霍去病的遗腹子霍嬗养在身边,几乎是由武帝自己带大的,武帝一生除了给病逝的李夫人写过诗,就是给十岁夭折的霍嬗写过思奉车子侯歌。泰山封禅时,汉武帝一个老者只带霍嬗一个小孩两人徒步上山,说是要见仙人,虽然是一场徒劳无功的笑话,以武帝这样霸道的人,足见和霍嬗两人感情之深。而霍嬗就是死于从泰山回长安途中。
而窦宪却是东汉章帝时,因妹妹为皇后成为掌权的外戚,他实际扮演了霍去病与霍光两个人的角色,既带兵出塞,又统揽朝政,包括后来辅佐汉和帝。而且不无巧合,最后窦宪也是受封冠军侯。
窦宪所处宫廷,东汉宫廷内外开始转变,正如霍光辅政,实际后来对于汉宣帝也是非常咄咄逼人,家人和附和霍家的对宫廷是非常大的威胁,君权和相权——尽管以大将军录尚书事这种形式表露,实际理政往往是我们所谓真宰相地位。
窦宪一人从鼎盛到破灭,窦氏的没落由他体现,加上他对汉室的逼迫。貌似比霍光在时更加突出,霍光为人相对小心谨慎,汉宣帝虽然不满,但并不能直接找到霍光的把柄,主要是其儿子。
但窦宪的时候,东汉另一微妙是宦官的作用,汉和帝实际利用了宦官帮忙,最后打击了窦宪,所以窦氏的事迹兴衰口碑也就都不如霍氏了。
霍去病没有揽权,尽管霍家地位由他打拼回来,霍光辅政没有太多的瑕疵把柄,哪怕汉宣帝想要铲除霍家,也是等他死才动手。总结下来,窦宪自然各方面都显得不如霍去病了,这是客观事实。
汉武帝朝廷流传着一句“生男勿喜,生女勿忧,君不见卫子夫独霸天下乎?”说明生女儿可以做人上人。唐朝白居易也有“谁怜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为什么,因为女人进了皇宫得到皇帝宠幸,生下一男半女,即可以倾倒王侯。窦宪就有一个这样的妹妹,他因此步步高升,权倾朝野。
公元75年,汉章帝下旨广选天下美女以充后宫。汉章帝的运气特别好,他选了三对姊妹花:宋氏姐妹是明德皇后的外甥女,其他两对就是窦氏姐妹和梁氏姐妹了。
建初三年(公元78年),皇帝册封大窦氏为皇后。窦氏一家从此春风得意。但是,窦氏姐妹都没有生下孩子。而大宋贵人已经生了一个孩子刘庆,次年立为太子。同年,小梁贵人生下孩子刘肇。窦皇后姐妹自己肚子不争气,皇后就把刘肇夺过来自己养。
大家不难明白窦氏姐妹的凶狠。章和二年,汉章帝驾崩。十岁的刘肇即位,窦皇后成了窦太后。她一上台,就大封自己的子侄。一时,窦家的猫猫狗狗充满朝廷内外。窦宪成了侍中,掌管军队。
为了拉拢豪强大户,该朝废除了郡国盐铁专卖制度。有了巨大的利益交换这些豪强默许了窦氏的地位。东汉的财政败坏,他们把沉重的财政负担转嫁给人民群众。朝廷地方官吏从此日益腐败,东汉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末路。
窦宪是窦太后的兄长。性格暴躁,他一掌权,开始报私仇。他对朝廷正直大臣和宗室一样发凶狠劲儿。杀大臣韩紆的儿子祭祀他犯罪被处决的兄弟窦勋,杀皇族刘畅,刘刚,只因为人家长得漂亮。刘畅年轻英俊,是窦太后喜欢的人。刘畅被杀,这下惹恼了妹妹。窦宪被抓起来,准备处决。但是,皇太后还是放了自己的哥哥。只是把他关了一阵子。
汉武帝严厉打击匈奴后,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依靠汉朝与北匈奴对抗。此时,北匈奴遭了天灾。南匈奴请求汉朝派兵一起去落井下石,准备把北匈奴灭亡了。
窦太后认为可以转移窦氏的专权话题,就同意了。窦宪听说后愿意将功赎罪他愿意去打北匈奴。于是,窦宪带兵出战,他打赢了这一场战争,把北匈奴平定了,立下了大功。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一次汉朝攻打北匈奴,单纯从军事角度而言,是把握好了机会的。但是,从道德层面而言,不应该趁人之危而伐人之国。当时,汉朝大臣绝大部分不同意出兵。而是愿意让南北匈奴自己解决问题。汉朝从中找机会,这样可以把南北匈奴同时灭亡,彻底解决北方草原民族的威胁。但是,窦太后为了替她兄弟脱罪,悍然发兵。其目的就与汉武帝时代的霍去病卫青等等人的目的和动机差远了。
中国北方的边境安全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加深了。因此,窦宪的这一次战争,表面是打了一次漂亮之战,实际上,让南匈奴强大,汉朝北方的胡人祸患依旧没有解除。这一点,从后来的各个历史阶段上可以清楚的得到证明。王莽时期,南匈奴因为王莽改名,引起叛乱;曹魏时期,曹操费了大力,进行大规模地屯田,目的就是防御南匈奴的危害;司马家族时期就更加荒唐了,五胡之乱,让中原民众为汉朝上层的短视买单。这些差不多都是北匈奴灭亡给南匈奴的强大制造的机会。
所以,后来的史书对这一事件保持克制,大多轻描淡写地叙述一下,不做过多的书写 ,大概原因就在于此。
而霍去病 ,卫青的出击,正是大汉民族处于成败危亡之际,这不是可以同言而语的。霍去病卫青是民族图存,是救亡,是为了种族繁衍生息而战,窦宪与北匈奴之战,就不是这么回事情了。比较一下,高下立见!
至于名声,汉武帝时代的威武雄壮,后世不能比,那么窦宪之伐北匈奴,当然就比不上了。
对于功比卫青及霍去病的东汉名将窦宪,今天的人们了解得实在是少之又少,笔者作为一个喜欢历史及诗词的普通爱好者,知道他的也仅有两件事,一是“勒石燕然”,此乃不世之功;二是词牌《沁园春》是由他而起,但却是件声名狼籍的丑事(这词牌创始于初唐。调名却是源于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
史籍记载,窦宪攻打北匈奴有两次,分别如下:第一次,公元89年,窦宪率领汉军1.8万人,并且派出度辽将军邓鸿和早已投降汉朝的南匈奴单于各率骑兵1.8万人,共三路大军。
经过一段时间的激战,终于攻入北匈奴核心地带,“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曰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
第二次,公元91年,窦宪再次领兵出征,汉军在金微山大战北匈奴,这次交战汉军彻底消灭北匈奴,“大破之,克获甚众。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经过这两次大战,北匈奴主力被彻底消灭,至于北匈奴残部最终去向,史书上也没有记载。
窦宪带着几千汉军和几万胡人联军,打跑了匈奴单于,消除了汉代北方的威胁。
按说,他的功劳应该大过西汉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等人,可他在历史上的名声却远不如卫青等人,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要从窦宪的为人和他出征匈奴从原因说起。
窦宪的妹妹是汉章帝的皇后,窦宪仗着妹妹的身份为所欲为,做了很多坏事。他用低价强买沁水公主的园田,这事被汉章帝知道后,皇后一再为他求情,才算过去。
汉和帝继位后,窦宪的妹妹成了太后,窦宪更肆无忌惮。韩纡当年审判过窦宪的父亲窦勋的案件,窦宪让人把他杀了。刘畅被窦太后召见的次数多了,窦宪派人杀死他,又把罪名归在刘畅的弟弟利侯刘刚头上。真相暴露后,窦太后把窦宪关了禁闭。为了不被杀,窦宪请求去战场,和匈奴打仗,以此来赎罪。
窦宪这个人别看一直是混迹于市井,但打仗似乎有着超于常人的天份,加上他乃负罪之身,急于立功洗白自身,输是输不起的,唯有取胜这华山一条路,所以,他是一路地进击而奋不顾身。
没了退路的窦宪运气实在是好,他是连战连捷,大败北匈奴部落,杀敌两万余人,俘虏二十余万,并获牛羊百万余头。
大败匈奴的窦宪效仿前人霍去病,登上了今天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并在那里举行了祭祀天地的大礼,刻石立碑、昭告天下,至此,在中国的“燕然勒功”和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一样,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岁月中,是所有文人雅士们诗词歌赋的素材来源,也是将军武人们建功立业的终极目标。
至于这石刻是何内容,史学界一直是一头地雾水,直到2017年,一块摩崖刻的发现,这片草原又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了两千多年前那个曾经热血沸腾的狂放年代。此刻石即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固所书《封燕然山铭》,方才识得其真面目。
窦宪,这个曾经的破落户子弟,因为“燕然勒功”的巨大成就,他所奠定的中国北疆的新格局,为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版图奠定的历史进程中,起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按照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说法,那些逃窜的北匈奴人一路向西,与当地的哥特人一起,使得罗马帝国覆亡。从这个意义上说,窦宪的战绩,不仅对中国,对欧洲历史都有一定的影响。
窦宪在打败了匈奴后,权力欲越来越大,甚至想当皇帝。汉和帝知道了他们的阴谋,任用身边的宦官,灭了窦宪的党羽,窦宪也被迫自杀。可是,东汉却从此走上了宦官和外戚交替执政的道路。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这很这很正常,其一,汉武帝时期的国策就是抗击匈奴,而霍去病和卫青作为这一政策的中坚力量,自然获得的赞誉和期待多一些;其二,当时的汉帝国被匈奴压制吊打以至于,百姓急切的期望有这样的英雄能够出来打击匈奴的嚣张气焰,而卫青和霍去病就是在这种舆论环境里成名的,自然名气要大的许多。
其三,卫青霍去病作为首抗匈奴的英雄,一个历史现象就是某个领域“吃螃蟹的人”自然会被人记住、怀念。人们一提起抗匈奴自然想到的是他们两个;其四,在东汉时,匈奴已经衰落,不足以对汉帝国造成致命威胁,最多也就是腠理之疾,自然在影响上没有那么强烈。况且在窦宪之前,前人已经在为对匈奴作战的胜局奠定基础,而窦宪只不过是摘果子的那一个而已。
其五,我想和窦宪平定匈奴后的居功自傲,预谋叛逆,最后被迫令自杀有关。历朝历代特别重视官员的德行,像窦宪这种前后不一的臣子,自然无法得到主流价值观的宣传,这也是窦宪不如卫青霍去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下面我就说说窦宪平定匈奴:
一、东汉初期的匈奴形势
1.东汉初期的匈奴肆虐
东汉初年,匈奴利用中原混乱之际,趁机扩展势力,控制了东从乌桓、鲜卑西至西域各族所居住的整个北方地区,经常深入长城以南进行骚扰。
光武帝即位初年,彭宠据渔阳叛汉,匈奴即配合,支持彭宠。同时又派句林王率领数千骑,将拥兵自立为西平王的卢芳迎入匈奴,立为汉帝。建武四年(28年),匈奴单于派无楼且渠王入五原塞,与称兵自立的李兴、随昱等和亲,并与李兴等商定,将卢芳送归汉地称帝。
次年,李兴、闵堪等率兵将卢芳从匈奴接回入塞,都九原郡,据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成为匈奴的傀儡政权,侵扰北边。
建武六年(30年)卢芳属下的朔方太守田飒投降汉光武帝。光武帝刘秀封其为归德侯,并令其使匈奴,匈奴亦派来使节,表示和好。当时,东汉政权初建,统一事业尚未完成,光武帝无暇北顾,只有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所以不断派使节去匈奴“赂遗金币,以通旧好”但此时的匈奴十分“骄踞自比冒顿,对使者辞语悖慢”,而光武帝为维持暂时安宁,只好“待之如初”(《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尽管如此,也不能制止匈奴与卢芳联合起来侵扰北方。
建武九年(33年)光武帝曾派大司马吴汉率兵反击,但结果不仅毫无成果,反而使“匈奴转盛,钞暴日增”。自建武十三年(37年)起,匈奴遂大肆向河东进攻,东汉政府无力抵抗,只得将幽、并二州边境居民迁于常山关、居庸关以东。此后,匈奴入侵更加深入。建武二十年(44年)曾达到上党、扶风、天水。二十一年(45年)又侵扰上谷、中山,“杀略钞掠甚众,北边无复宁岁”(《后汉书·南匈奴列传》),造成相当严重的破坏。而东汉政府基本处于被动、防守地位,无力反攻。
2.匈奴的分裂
当匈奴贵族向中原侵扰之际,其内部也正酝酿着危机。原来,早在公元18年,当匈奴呼都而尸道皋若单于舆在位时,就封其侄比为石奠鞬日逐王,驻牧于匈奴之南,管领南边八部及乌桓之众,部属计四五万人。但比自恃为呼韩邪单于之孙,乌珠留单于之子,对单于舆不满,很少参加单于王庭会议。
单于对比也很不信任,特派两骨都侯临领比所部兵。建武二十年(46年),单于舆死,觊觎单于位多年的比自以为可继位,谁知舆子左贤王乌达醍侯却被立为单于,接着乌达提侯又死,却立其弟左贤王蒲奴为单于,比仍不能继位,“即怀愤怒”(《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心中大为不满。
当时,匈奴又遇天灾,“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蒲奴单于恐汉趁其危来攻,乃派人至渔阳“和亲”。而比则更进一步,密派汉人郭衡奉匈奴地图,至西河太守处求“内附”。被派来监视比的两骨都侯已察觉其降汉活动,急向单于报告,并建议诛比。
比之弟闻此消息后立即给比通风报信。比得此消息后决定公开与蒲奴分裂。建武二十四年(48年)春,八部大人共推比为呼韩邪单于并派人至五原塞,表示“愿永为藩蔽,扦御北虏”(《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刘秀接受了比的归附。从此,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归附汉朝以后,遣左贤王莫率兵万余人击北匈奴,于建武二十五年(49年)生擒北匈奴单于弟英鞬左贤王,又破北单于帐下,俘其众至万余人,马七千匹,牛羊万头,北匈奴震怖“却地千里”(《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还有三万余匈奴人在北部奠键骨都侯与右骨都侯率领下归附南匈奴。南匈奴则遣使至京城洛阳“奉藩称臣,献国珍宝,求使者监护,遣侍子,修旧约”(《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进一步巩固与东汉王朝的关系。
3.东汉政府与南匈奴的关系
南匈奴向东汉政府“奉藩称臣”后,建武二十六年(50年)刘秀遣中郎将段彬等到南匈奴进行监护,“参辞讼、察动静”安辑匈奴部众。帮助单于设庭帐(南庭)于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部塞八十里处,随后又让他们入居于云中郡(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不久再迁至西河郡的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一带),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西河等缘边郡。
东汉政府循西汉旧例:一方面让南匈奴遣侍子入朝“奉奏”;另一方面颁赐给南单于玺绶、衣、冠、车马、弓矢、甲兵、用具、乐器等,对待其礼仪相当于诸侯王。又经常接济他们以粮食,并赐给黄金、缯帛等物,如南匈奴归附后,东汉政府即由河东郡转拨精米二万五千斛,牛羊三万六干头以帮助他们度过灾荒。
建武二十九年(53年)又赐南匈奴羊数万只。至章帝建初元年(76年),南匈奴又发生灾荒,人民大饥,章帝下诏廪给其贫民三万余口。每当单于死汉朝都派使者前往“吊祭慰赐”,并常常赏赐匈奴诸王、将。这种费用每年达“一亿九十余万”之巨(见《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对于东汉王朝来说出巨资而维持同匈奴的关系是在所不惜的。
东汉前期南匈奴基本上与汉王朝维持着这种臣属关系。这对封建制的汉王朝是有好处的:首先,南匈奴在北方边郡,协助东汉防御北匈奴的侵扰,这就解除了东汉王朝北面的忧患;其次,由于北方边境安宁,使原先撤销的边缘郡县得以重新恢复,已经内迁的居民得以返归故居,对于中国北方边境的经济、文化发展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另外,由于南匈奴入居塞内,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中原地区先进文明,这对于改变匈奴原来较为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经济、文化水平是有益的。
而汉、匈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相互交融的结果,使中华民族大家庭更加扩大和团结,结果是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
4.东汉政府与北匈奴的关系
北匈奴遭到南匈奴的打击后,退居漠北,社会经济极度萎缩,力量大为削弱,建武二十七年(51 年)、二十八年、三十一年和永平七年(64年),北匈奴单于曾多次派遣使者要求与汉和亲。东汉政府内部,对如何处理同北匈奴的关系,曾有过多次争论。
有人主张照对南匈奴的办法,接受其请求,遣使者进行监护,有人则主张趁北匈奴饥疫纷争之际 遣军将其彻底消灭。但光武帝刘秀认为:接受北匈奴的归附,会使南匈奴离心,出兵讨伐则敌不可尽,徒滋劳扰,所以采取羁縻政策,颇加赏赐,略与所献相当,只玺书相报,但不遣使者。
直到 明帝初年,仍然采取这种方针 但北匈奴的经济生活迫切需要与中原交换产品,所以强烈 要求与汉“合市”并“遣使求和亲”《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明 帝“冀其交通不复为寇”,乃于永平七年(64年)准许合市,并遣使回聘。
北匈奴与汉的关系缓和,果然引起南匈奴部分上层的猜忌,以须卜骨都侯为首的一部分贵族勾结北匈奴部分贵族,妄 图趁机发动叛乱,此事为汉朝出塞之使者郑众及时发觉,经奏明 朝廷后,汉政府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在五原郡曼柏县(今内蒙古 准格尔一带,在汉美稷东北)置“度辽营”,又遣骑都尉秦彭率兵屯于西河郡的美稷县,以阻止南北匈奴联系。
永平八年(65年) 秋,北匈奴派二千骑向朔方方面接应,并制作马革船,准备迎接 南匈奴的叛乱者,但因见汉有备,才退回。计划中的叛乱才未能 全部实现但叛乱的匈奴贵族仍不断进攻河西诸郡,焚烧都邑杀略甚众,致使河西城门昼闭。又不断入侵,如永平十五年(72 年),人寇河西,而且胁迫西域诸国一起入侵。
十六年(73年)入侵云中及云阳,对东汉政府造成很大威胁,事实证明:不彻底制 服北匈奴东汉的北方边境是无法安宁的。 为解除这一边患,明帝永 平十五年(72年)四月谒者仆射耿秉上书请求征讨北匈奴。
二、窦宪平定匈奴
1.东汉与匈奴在西域的较量
永平十八年(75年)二月,北匈奴左鹿蠡王率二万骑兵攻车师,屯驻于金蒲城的戊校尉耿恭派司马率三百人相救,因众寡悬殊而全军覆没,匈奴军进而包围金蒲城。
这里也只有少数汉军但斗志顽强他们用带有毒药的箭头,趁暴风雨向来侵之敌射击,杀伤甚众。耿恭又故意宣扬这是汉家的神箭,匈奴中箭者见疮口皆烂恐惧而退去。
匈奴兵退后,耿恭将驻地移至距水源较近的疏勒城(此疏勒城与疏勒国为两地)。七月,匈奴又向疏勒城进攻,断城中水源。耿恭率士卒在城中掘井,深至十五丈仍无水,吏士干渴以至榨马粪汁而饮,情况危急万分。正当匈奴即将得胜之际,井水如泉涌奔流而出,城上汉军故意扬水让匈奴看。
匈奴以为有神,便及时退兵。当年八月,汉明帝死,十一月,北匈奴又包围己校尉关宠驻扎之柳中城,同时又与车师叛军共攻耿恭。这时朝廷无暇顾及西域战事,耿恭率孤军抵御数月,粮尽援绝,至煮铠弩上之筋革充饥。但耿恭与士卒皆不动摇,最后战至只余数十人。
匈奴单于派人招诱耿恭说:若降当封王并妻以女子。而恭则不为所动,将招降之人杀死,以示决心,单于大怒,增兵加紧攻城。恭等顽强死守,决心不将东汉在西域的这一最后据点放弃。
求救的军书至长安后,朝廷上的大臣对发不发救兵还有不同看法,司空第五伦主张牺牲这部分军士,放弃救援。司徒鲍昱则义正辞严地指出:“今朝廷使人于危难之间,若弃之不救,外则纵容匈奴之暴虐,内则损伤死难之臣,以后国家若有急难,将无人为朝廷效力、况汉兵只余十数人,而匈奴始终不能攻下,足见其尽忠竭力。如令敦煌、酒泉太守各率二千骑兵,前往救援,疲乏已极的匈奴兵必不足一击。”
这番理直气壮的言论,果然说动刚即位的章帝,立即令耿秉屯酒泉,行太守事,遣酒泉太守段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共七千人救援。
段彭等率汉军一到柳中,即大获全胜,斩首三千八百级,生俘三千余人。北匈奴退走,车师复降。至此时,谒者王蒙就准备还军,置被困于疏勒城之耿恭于不顾。只有一个曾为耿恭部下的军吏范羌,坚决请求引兵相救,于是才分二千人由范羌率领,从北山接应耿恭。经过雪夜行军,终于将困在城中的汉军救出,两军会合后涕泪交流。
次日,且战且退,从疏勒出发时耿恭所部尚有26人,一路死亡,至玉门时只余“衣履穿决,形容枯槁”的13人了。恭至洛阳后被升为骑都尉。耿恭及所率13壮士抗击匈奴的英勇行动,将名垂青史。
经过这次争夺战,东汉政府实际已失掉对西域的控制,又由于中原连年灾荒,流民失所,社会动荡不安,章帝初即位又不愿兴师动众、对西域用兵,于是下令撤销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的建制,实际等于宣布放弃西域。
2.窦宪一举平定匈奴
章帝建初元年(76年)东汉主力撒出西域后,在四面受敌的环境下,班超坚持留在原地,艰苦奋斗达18年之久,和帝永元六年(94年)西域重归东汉以后,班超又继续经营西域,至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71岁的班超才回到汉朝,他在西域度过了30个惊心动魄的春秋为东汉统一事业做出贡献,是一位值得纪念的历史人物。
当班超在西域接连取得胜利之际,北匈奴遭到很大困难。首先是不断有匈奴人南下归汉。建初八年(83年)夏,三木楼訾部落在大人稽留斯等率领下,有三万八千人至五原塞归降。元和二年(85年)有七十三批匈奴人先后入塞归附。
章和元年(87年)北匈奴发生内乱:屈兰储等五十八部,二十八万人从中分裂出来主动到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向汉军投降。不久又发生饥荒,每年都有数千人投向汉。同时受北匈奴奴役的各族人民也纷纷起来反抗,“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南匈奴单于也于章和二年(88年)七月给章帝上书,请求派兵平定北匈奴。尽管朝廷上有的大臣反对用兵,最后章帝还是决定征伐,因犯罪而拘于宫内的外戚窦宪主动要求击匈奴以赎罪。
于是,章和二年(88年)十月,朝廷命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向北匈奴展开进攻。
和帝永元元年(89年)六月,窦宪、耿秉率兵出鸣鹿塞,南匈奴也派万余骑在单于率领下出满夷谷,在稽落山(今漠北西北部的额布根山)大破北匈奴,北单于逃遁。斩首各王以下一万三千余级,俘虏甚众,北匈奴前后八十一部二十余万人降汉。汉军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
次年(永元二年,90年)窦宪又派副校尉阎詟率三千余骑击败伊吾之匈奴,这一仗不仅取得伊吾,而且使车师震慑。前、后王均遣子入侍,内附于汉。
永元三年(91年)二月,窦宪又遣左校尉耿夔、司马任尚出居延塞,围北匈奴于金微山(即阿尔泰山)俘获单于母阏氏以下五千余人。汉军出塞五千余里。自汉出师以来从未达到如此远的地方。
从此以后,匈奴势力被彻底击溃,漠北出现大混乱的局面。匈奴主力离开了中国边境走上了遥远的西迁路程。北匈奴的西迁,是世界史上的一件大事,由这一行动而引起古代世界出现的大变化影响了欧洲和全世界历史的发展。
还有一部分匈奴人留在漠北,有的不久就融入公元91年左右强大起来的鲜卑族。有的则至4至5世纪才被柔然族吞并。此后,虽仍有少数匈奴人在边境作乱,但对中原政权早已没有任何威胁了。
三、窦宪之死
窦宪平定匈奴,威名大盛。于是以耿夔、任尚为爪牙,以邓叠、郭璜为心腹,以班固、傅毅皆置幕府,以典文章,把揽朝政,占据要津。一时刺史、守令等官员多出其门。窦宪以为有大功于汉,愈加跋扈恣肆。
永元四年(92年),他的党羽邓叠、邓磊、郭举、郭璜也互相勾结,有的还出入后宫,得幸太后,于是欲谋叛逆。 汉和帝得知了阴谋后,但无法与外臣接触。素知中常侍钩盾令郑众,谨敏而有心机,不事豪党,于是便招来郑众,定计除灭叛党。
考虑到窦宪驻扎在外,怕他兴兵为乱,谋定后忍而未发。适逢窦宪和邓叠班师回京,和帝大喜,下诏让大鸿胪持节到郊外迎接,并按等级赏赐军中将士,以安其心。窦宪进城之后,和帝亲临北宫,命将屯卫南、北宫,关闭城门,逮捕了邓叠、邓磊、郭举、郭璜,下狱诛死。
并派人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让他和窦笃、窦景、窦瑰都回封地去。窦宪、窦笃、窦景到封地后,都被迫令自杀。 永元十年(98年),窦瑰也被梁棠所逼自杀。受株连者也都免官还乡。
因为北匈奴比匈奴对汉朝威胁差远了。
从以下两点分析一下
西汉时期的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比北匈奴对东汉的威胁大得多。
看名字——北匈奴,既然有北匈奴,就有南匈奴,而南匈奴是投靠东汉的。
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结果被匈奴包围在白登山上达七天之久,后来才突围而出。
白登之围后,刘邦领略到了当时匈奴的强大实力,不得不改敌对为和亲。
因为当时,秦末大乱,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天下百废待兴,已经不允许在进行大规模战争了。
没办法,刘邦只好休养生息,积蓄实力。汉朝把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每年送去一定数量的黄金、绢、絮,米、酒,允许汉朝和匈奴双方人民往来买卖。但就算这样,匈奴也时常侵犯边境,攻破城池,杀人越货。
但汉朝君臣始终视匈奴为汉朝最大的威胁,卧薪尝胆,为战争做准备。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积蓄了足够的人力物力,开始一改和亲政策,对常年欺辱汉朝的匈奴发起大规模反击。
从马邑之谋开始,汉朝与匈奴展开了百年大战,最终彻底击败了匈奴。
单说霍去病的战绩。
狩元年(前122年),霍去病只有18岁,获授骠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出征匈奴,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若侯产,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并斩杀匈奴二千余人。汉武帝将其功劳列为全军第一,获封冠军侯 。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发动了春、夏两次对匈奴的河西战役,大胜而回。在春季攻势中,霍去病率一万骠骑,过了焉支山,深入敌境一千多里后,在皋蓝山下(今兰州南部)重创匈奴,歼敌近九千人,俘获匈奴祭天金人。
夏季攻势战果。去病率数万精锐骑兵孤军深入,在祁连山歼灭匈奴右贤王主力三万余人,俘虏匈奴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极大地打击了匈奴。
两次河西战役之后,汉朝将河西地区纳入版图,设置河西四郡:酒泉郡、张掖郡与敦煌郡、武威郡,打通了汉朝和西域的道路,丝绸之路从此开通。
匈奴退到了漠北一带。
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领五万骑兵,发动扫荡匈奴的漠北战役。霍去病则率军东出代郡,行军两千里,大败左贤王,歼敌七万余人,左贤王部几乎全军覆没。
此战,霍去病俘虏了匈奴伊稚斜单于的近臣,诛杀了小王比车耆,斩杀敌将,夺取对方的军旗和战鼓。
霍去病又率领汉军翻越离侯山,渡过弓闾河,捕获匈奴屯头王、韩王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高级官员83人。
最后,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今外蒙古肯特山)以祭天,禅姑衍山(肯特山以北)以祭地,得瀚海(贝加尔湖)而班师 。
此战后,匈奴迁到更偏远的地方,不敢南下骚扰汉朝,中原人民安居乐。
霍去病六次出击匈奴,共歼灭十一万余人。
再看窦宪
经过西汉的几十年的打击,匈奴瓦解,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势力大衰。北匈奴与汉朝为敌,而南匈奴则投靠汉朝,接收汉朝的保护。
北匈奴时常寇边,骚扰汉朝,成为汉朝的边患。
永元元年(89年),南匈奴单于请求汉朝请兵攻击北匈奴,窦宪率领汉军联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马三万人,
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歼敌一万三千,俘虏无数。窦宪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效仿霍去病故事。
燕然山大捷,坚定了东汉消灭北匈奴的决心。
永元三年(91年),窦宪再次领兵出塞,攻打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主力,俘虏北匈奴太后。
综上所述,无论是敌人实力,战争规模,还是歼敌数量,霍去病都远胜与窦宪。
不过无论是霍去病的封狼居胥,还是窦宪的勒石燕然,都是激励后世汉家儿郎出塞,建功立业的最高荣誉!
霍去病和窦宪都是外戚,但一个忠君爱国,一个却想谋朝篡位,所以后是评价天差地别。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卫子夫的姨甥,卫青的外甥,霍光之兄,西汉汉武帝时代对抗匈奴的名将。
汉武帝宠爱生皇长子刘据而被立为卫子夫为皇后,卫氏家族从此平步青云。霍去病也因爱屋及乌,于16、17岁时出任负责保卫皇帝安全的侍中官,于18岁时随舅卫青出征匈奴。
因霍去病战功卓著,消灭匈奴的数量最多,加封新设置大司马官职,特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同。
相传汉武帝看到霍去病讨伐匈奴立了大功,为了犒赏霍去病,命工匠修建一座豪宅,赐给美女让他成家。 但是霍去病却向汉武帝上奏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这种爱国忘家的豪情壮志,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言,激励无数后世的爱国者。
窦宪(?—92年),字伯度,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市)人。东汉名将、外戚,大司空窦融曾孙。
建初三年(78年),汉章帝册立窦宪妹妹为皇后,窦宪权势日盛。
永元元年(89年),窦宪派人刺杀太后宠臣刘畅,事泄获罪,囚于宫内。为了赎罪,他主动请求出击北匈奴,以功赎死。适逢南匈奴单于请兵,窦宪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 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如同霍去病故事。
永元三年(91年),窦宪再次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主力。
归国后,窦宪凭借军功,权倾朝野,阴谋篡位。
永元四年(92年),汉和帝得知窦宪的阴谋后,联合宦官,逮捕窦宪亲信党羽,没收大将军印绶,迫令他自杀。
所以,从以上来看,窦宪其实出击匈奴不过是向戴罪立功,虽然客观上打败了匈奴,保卫了汉朝的安全。但他凭借军功,竟然想谋朝篡位,所以后世史书中对他的评价不高,毕竟是个乱臣贼子。
汉匈关系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汉武帝之前,匈奴不断入侵,大汉不堪其扰;第二阶段汉武帝时期,匈奴被赶出漠南,双方力量对比颠倒;第三阶段汉宣帝时期,匈奴分裂,依附汉朝;第四阶段光武帝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投降东汉;第五阶段汉和帝时期,北匈奴被灭,南匈奴逐步被融合。
汉武帝时期对匈战争,涌现出两位伟大的将领,卫青和霍去病。霍去病在漠北大战中,突入漠北两千多里,直捣匈奴王廷,以“封狼居胥山”的壮举,展现了汉军的赫赫武功。
汉和帝时期,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统帅窦宪,他再次深入漠北,大败北匈奴单于,在燕然山勒石记功,彰显大汉威德。两年后,窦宪又在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北单于远逃,北匈奴宣告灭亡。
“封狼居胥山”和“燕然勒石”,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彰显汉民族军事实力的两大标志性事件,也是古代武将一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可是提起霍去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说到窦宪,大多数人一脸茫然。
其实霍去病对匈作战的贡献率,还赶不上卫青,汉武帝一朝,也就相当于打残了匈奴一条腿。而窦宪则是东汉对匈战争毫无争议的第一人,且直接给四五百年的匈奴历史画上了句号。很显然,窦宪的贡献应该更高,为何混成了藉藉无名的“小人物”了呢?
匈奴的五个阶段,也可以这么表述:壮年阶段、残疾阶段、半身不遂阶段、苟延残喘阶段和奄奄一息阶段。
汉武帝即位之初,正是匈奴最强盛的时期,人口数量达到顶峰,军事实力空前强大。他们入侵汉地,跟串门一样,年年数次小骚扰,数年一次大劫掠。汉帝国除了屈辱的和亲,顶多是疲于奔命的边境防御,根本无法还击。吕雉面对“性骚扰”,也只能屈辱地接受。
汉武帝一朝,打光了文景之治的积累,打残了汉帝国的经济,才打断了匈奴人的一条腿。漠北大战,汉军以惨胜,换来匈奴人失去主动进攻的能力。所以,霍去病是“搏虎”,含金量五个9。
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境内发生了百年罕见的天灾,牲畜和人口死亡一大半。匈奴在汉宣帝时期,经历五匈奴混战,若不是呼韩邪单于投降汉廷,在汉廷的保护下得以残存,恐怕早就忘了。
如今刚刚缓过气来的他们,遭遇罕见天灾,又发生内讧,分裂为南北两部。在南匈奴、西域诸国、汉廷的联合打击下,北匈奴的人口锐减到三四十万,远远不及新崛起的鲜卑族。
窦宪稽落山一战,仅用了一万多人,斩杀匈奴一万三千人,整个北匈奴就崩溃了。当初漠北大战,霍去病这一路五万人马,斩杀匈奴七万人,也仅仅让匈奴折了一条腿。
窦宪灭北匈奴的金微山之战,更不值一提。北匈奴当时已经毫无还手之力,人家本来是来投降的,结果窦宪受南匈奴蛊惑,乘人不备,干掉人家五千人,北匈奴就是这么亡的。可见,窦宪的武功,只能算含铜量。
霍去病和窦宪身上有截然不同的标签,霍去病是志在灭寇的民族英雄,窦宪是玩弄皇权于鼓掌的权臣。
二者虽都是外戚,但是霍去病“干净”,与政治不沾边,心在戎马。窦宪则依仗妹妹皇太后的身份,结党营私,打击异己,是政客。窦宪征匈奴,纯粹是窦太后私心作祟,给窦宪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
原来窦宪玩大发了,他居然派刺客暗杀了窦太后宠信的大臣刘畅,还嫁祸于刘畅的弟弟刘刚。这件事让窦太后非常生气,为了堵住朝臣的嘴,窦宪被囚禁,准备接受死刑判决。
正好赶上南匈奴请求汉廷协助征讨北匈奴,窦太后营私舞弊,竟然把军权交给一个死囚犯,让他戴罪立功。所以,窦宪出征时,头上戴着一顶死囚的帽子。
幸运的是,窦宪的党羽中,有几位很牛的将军,比如耿秉、耿蘷、邓弘、郭璜等,这些人都是东汉开国功臣之后,军事实力超群。在他们的帮助下,打一个苟延残喘的北匈奴,自然不在话下。
因为灭匈奴有功,窦宪回朝后被任命为大将军,更加嚣张跋扈,坏事做绝。虽然最后加在他头上的谋反罪是冤枉的,但其下场是咎由自取。
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怎么等量齐观?
两汉虽然被认为是一体,其实二者差别太大,提到西汉,可谓明星璀璨,提到东汉,恐怕大多数人只记得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和亡国之君汉献帝刘协。
限于篇幅,我们不去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它导致一个结果,西汉的“明星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精彩纷呈,霍去病只是其中一个。而东汉人物则集体“沉默”,尽管单拎出来,他们的事迹同样耀眼。
其实,窦宪灭北匈奴,虽然难度没有霍去病大,但是它的历史意义却非同凡响。它不光终结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时代,还深深地影响了世界格局。有资料分析,北匈奴被赶出漠北后,一路向西迁徙,最后进入欧洲,灭掉了强大的罗马帝国,让整个西方发生了大地震!
因而,窦宪名气不如霍去病,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被严重低估了!
霍去病少年成名,是皇帝的心腹之人,也是皇帝重点扶持的楷模,当然名气大了!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