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问题得从甲午战争之前说起。
1853年美国培里舰队“访问”日本,开启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后,决定以牙还牙,也派出一支舰队“出访”美国,在夏威夷被美国人击败。日本见东进无望,转而向西对中国发动战争。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夺占辽东半岛、台湾等地,基本上控制了西太平洋。而在中日甲午战争激战之时,美国也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从南美洲沿太平洋一路向西,一直到占领菲律宾。从战略上切断了日本继续南下东南亚的道路。同时,美国伙同英国、沙俄帝国谴责日本对辽东半岛的占领。最后日本不得已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这样一来,甲午战争日本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失去了经略资源丰富的东南亚的机会,沙俄帝国和美国又从南北两面虎视眈眈。
日本为了打破这一困局,首先向北面的沙俄帝国控制下的中国东北发动进攻,在付出重大代价后终于打败沙俄,重新占领旅顺港。但是南面的美国人横在从关岛到菲律宾一线,死死堵住日本南下的大道。从这一轮较量中可以看出,美国总是处处压日本一头,逼迫日本虎口(中国、沙俄)夺食,自己则从弱者手中(夏威夷、西班牙)大赚。
日俄战争一结束,日本马上制定以美国海军为假想敌的太平洋海战计划书,美国人自然也针锋相对,这就为后来的太平洋战争埋下伏笔。
就在美日剑拔弩张之际,德国在欧洲悄然雄起,海军扩张尤为迅速,大有席卷欧陆、饮马大西洋之势,也就威胁到美国的安全。美国只得暂时搁置亚太问题,介入欧洲事务。日本趁着一战在欧陆激烈进行时,开始远东大肆扩张。先是从北面夺取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山东半岛,又趁着沙俄剧变之际染指西伯利亚。随后又掠取南洋列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重返亚太,利用华盛顿会议再一次限制了日本的扩张势头。沙俄帝国灭亡后,代之而起的苏联为防范帝国主义的威胁,先从远东入手。从2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介入中国内战,军援中国国民党政府,利用中国制衡日本。后来国民党政府倒向英美,苏联无奈之下开始向远东施加军事压力。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军力开始向中国大规模渗透,苏联人担心远东安危,也大举向远东调兵。截止1935年,远东苏军总兵力达到24万人,装备坦克850辆,作战飞机900架。而同时期的日本因为主力逐渐向中国内地南移,留在中国东北的兵力仅有8万多人,而且还要对付活跃在东北各地的抗日武装,根本不足以与苏联开战。不仅如此,苏联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也在悄然变化。七七事变后,中苏关系迅速改善,苏联开始大规模军援中国抗日,利用中国牵制日本,日本的主要力量越来越多的陷入中国战场。
1939年日本突然在诺门坎向苏联挑起武装冲突,苏联人毫不示弱,调集强大的兵力兵器予以痛击,消灭日军一个精锐师团。被打的眼冒金星的日本人开始清醒的意识到眼前的对手早已不再是30年前那个反应迟钝的沙俄帝国,而是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苏联红军。
诺门坎战役结束后,苏联认为日本已经难以形成威胁,于是转向欧洲。随着中国战场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持续进行,日本军力完全深陷中国战场,再也顾不上北进了。
再说说日本国内,长期以来,日本海陆军一直矛盾重重。陆军认为日本的军事战略应该以经略满蒙、击败苏联的远东势力,“建帝国雄基于东亚大陆”。海军则主张南进,控制南洋资源地带,实现经济的自给自足。作为统帅部的日本内阁谁也不敢得罪,于是提出了“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伺机向南洋发展”这样一个和稀泥的战略。这就导致日本失去了统一的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
从九一八事变一直到武汉会战,日本陆军一路夺关斩将,所向披靡。这就引起了海军的不快!同时世界局势的发展也逐渐逼迫日本必须做出新的选择。
苏德战争爆发,德国要求日本北进夹击苏联。但诺门坎战役的阴影挥之不去,武士道精神毕竟碰不过钢铁巨人般的苏军机械化集群。而且在中国已经打了快十年,陆军已经消耗了太多精力,对苏战争早已力不从心。因此,日本除了南下进攻南洋外就是彻底退出战争!
退出战争这对于狂热的法西斯军国主义者来说跟羞辱没什么两样,但是选择南下南洋势必与英美爆发直接冲突。军国主义者虽然狂热却也明白日本与英美各国之间存在的天然差距。因此日本南进行动绝对是一个高风险的赌博,唯一的胜算就是利用日本的有利位置以突然袭击的方式重创英美海军,迅速占领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缅甸等地,利用这些地方的自然资源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
不得不说日本海军在作战中也是一支虎狼之师,短短几个月迅速实现既定目标,盟国军队一溃千里。但与此同时,日本海陆军的矛盾也在悄然激化。日本海军除了作战还是作战,经常讳败为胜、隐瞒真相,极大的误导了日本大本营。
从珍珠港到巴丹半岛,日本帝国实现了成本低廉的“其兴也勃”,从中途岛到瓜岛再到塞班岛,日本帝国又上演了一出更迅猛的“其亡也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