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依附士族领袖袁绍,获得起步机会。
曹操创业之初,身边只有诸夏侯曹及所招募的几千人,没有地盘,不过一支游军而已!
正是在袁绍的支持下,曹操担任东郡太守,获得了参与天下角逐的入场券。
随后,在兖州士族陈宫、张邈的支持下,曹操入主兖州,成为群雄之一。
2、依靠士族谋士团体,打造行政、谋士班底。
尽管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英雄不问出处,不过,曹操的行政、谋划班底,悉数由士族构成。
荀彧、戏志才、荀攸、郭嘉、程昱、钟繇、贾诩、陈群、司马懿等人,无不是士族!
3、与士族完成利益绑定,最终由曹丕代汉。
曹操选定曹丕继承。
曹丕一接位为魏王,立刻推出“九品中正制”,完成魏与士族集团的利益绑定,为代汉完成最后的准备。
总的来说,曹操从创业到发展壮大再到成功代汉,他对士族都非常依靠。
曹操集团的军权,一直掌握在诸夏侯曹本家,他为何仍然要如此依靠士族呢?
离开士族支持,寸步难行
首先,要想收集兵马钱粮,没有士族支持不行。
曹操要征战,就需要兵马钱粮。可是,大量的人口、物资都掌握在大族手中。
东汉的豪强经济本来就很发达,到了战乱时,就更加明显了。
在战乱中,势单力薄的个体很难保全自己,只有依附周边的豪强大族。
因此,尽管曹操可以通过屯田获取一些发展,但如果无法得到士族的支持,曹操要进行长期征战是难以为继的。
其次,要想有效治理地方,没有士族支持不行。
东汉时,刺史、太守等首长多是由朝廷任命,数年一换。
而长期治理地方的地方属官,则多是由地方少数几个士族所控制。
如果没有士族支持,曹操要想治理不断扩大的地盘,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最后,要招募人才,没有士族支持不行!
当时,还没有什么科举,人才的选拔多是由地方选举、推荐。
而所谓选举、推荐,其实就是由地方有名望的官员来推荐。
这种情况下,你《求贤令》再响亮,再是强调不拘一格降人才,人家不推荐,你也找不到优秀的人才。
而且,说句实在话:当时受教育的人群非常有限。您可以从行伍间选拔猛将,但要寻找有治理、谋略的人士,士族集体无疑是最主要的人才库。
不和士族集团分享政治特权,后果很严重
士族都是长期享有政治特权的,你不和他们分享政治特权,那他们会去找能给他们特权的人来合作。
曹操可以干掉某个具体的士族,但要是得罪士族集团,那后果很严重。
这个问题上,曹操吃过亏。
创业之初,曹操曾杀名士边让,引发了兖州士族的集体背叛。
陈宫、张邈引吕布入兖州,曹操一度只剩下3城之地!
而且,顺便说一句:3城之所以能保住,还依靠地方大族程昱、士族代表荀彧等人的坚持。
曹操还算有本事,扛过了危机。
公孙瓒就惨了。
公孙瓒重用商人,不太重用士族,结果,士族纷纷和袁绍联结,一起反抗。
堂堂公孙瓒自此再不能与袁绍抗衡,只得蜗居到易京“宅”了起来。
不能得到士族的合作,后果很严重!
曹操与“士族”的相处之道:实用主义
曹操“打压士族”的说法一直很流行。
其实,曹操只不过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没有那么偏激。
曹操打压的士族,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在政治上对曹操非议的“意见领袖”,如边让、孔融,甚至···后来的荀彧。
另一类是影响力极大的顶级士族,如“四世三公”的杨彪。
除此之外,曹操对士族人物并没有无缘无故刻意打压。
曹操的实用主义,还体现在他对士族的驾驭。
曹操集团的兵权,一直牢牢把握在诸夏侯曹手中,从不假手于人。
于是,曹操集团的基本格局是:诸夏侯曹掌握军事,是最上层的特权集团;士族门阀负责行政、治理,分享特权;其他如张辽、张郃等军功人物居于外围,离权力中心较远。
这种格局下,士族能从合作中分享特权,曹操能从合作中得到士族们的协助治理,双方各取所需;而老曹家的统治地位又因枪杆子在手而不可动摇!
总的来说,在曹操所处的时代,任何统治者都不可能不依靠士族。
曹操足够牛逼,他能以谋略驾驭士族,足兵足食,统一了北方。
遗憾的是,若干年后,诸夏侯曹的后继者不再优秀,无法制衡士族。
最终,老曹家,还是将天下拱手让给了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