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开题回答,崇祯皇帝不是昏君,不仅不是昏君,而且还是一个志向远大,以图中兴的有为之君。

可惜!他生不逢时,明朝的基业已经被前任们霍霍的差不多了,没有剩下多少资本供他实现抱负。最终,在他大刀阔斧的改制之下,大明王朝墙倒屋塌。

朱由检(1611年2月——1644年4月),明朝的第16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被后世称为崇祯皇帝。

本来,朱由检作为一个藩王,与大明的皇位没有多少关系,他也没有太过惦记。可是,他的哥哥朱由校没有子嗣,驾崩前依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将皇位传给了他。尽管在继位时只有十六岁,可朱由检却惊人的成熟和远见,对于之前的明朝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以外,其他的都多有诟病。

从即位伊始,崇祯身上就肩负着江山社稷之重任,颇有舍我其谁的感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干净利索的清除了为祸已久的宦官集团,将以魏忠贤为首的太监尽数铲除,为那些曾被阉党迫害的大臣悉数平反,彻底将皇权收归己手。

二、开始重用东林党人,尽管我们后世看来东林党的危害丝毫不亚于阉党集团,但崇祯信奉“矫枉必过正”的道理,在当时看来也没有太大的过错,至少在他即位之初还是利大于弊的。

三、崇祯严厉杜绝之前万历、嘉靖、天启等众多朱帝们的通病,那就是不上朝。崇祯从自身做起,从不因个人原因罢朝,即便是生病了都要抱病上朝理政。

四、吸取了前辈们“嗑药致死”的惨痛教训,崇祯对于道教敬而远之,不迷恋长生不老,不崇尚求仙悟道,生病了就吃药,而不是“炼制仙丹”或者闭关打坐。

五、崇祯严于律己,几乎不近女色,他的后宫对于非常精干,没有什么“三宫六院”。甚至于,对于超级大美女陈圆圆,他都没有接纳,而是转送给了吴三桂以拉拢其心。

说了这么多,无非为了说明崇祯皇帝并非昏君。可是,不是昏君的他,为何会导致明朝灭亡呢?

我个人认为,崇祯的运气实在是太不好了,他尽管半路捡了一个皇帝的宝座,但其实是个破乱不堪的烂摊子。根基不牢也就罢了,而且他登基后,国家的自然灾害不断,朝廷所能收到的赋税收入日益枯竭。本就捉襟见肘的国库,还得不断调拨粮食和银子赈灾、戍边、平叛,从而导致了国家状况日益恶化。

由于灾荒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流寇四起,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队伍不断壮大,四处流窜,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隐患。崇祯派出主力部队全力剿匪,结果是越剿越多,越剿越乱。

与此同时,关外的努尔哈赤也没闲着,利用明朝在关外统治减弱的契机,他彻底统一了女真各部,成立了统一的政权。而且,努尔哈赤联合蒙古各族,一同侵扰大明的边境,双方攻守之势彻底易边。

在内忧外患之际,崇祯完全绝望了,他不愿落在李自成之手,也不愿南迁以避祸,选择上吊自杀,以这个方式保全了一个帝王和一个王朝最后的尊严。能够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可见崇祯比多数亡国之君强出不少,非说他是昏君,显然是不恰当的。

临死之前,崇祯用血写下一封遗诏: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从“诸臣误朕”四个字,不难看出崇祯皇帝喜欢委过于人。不可否认,明朝末年时,以东林党为首的朝臣的确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大臣有错不假,但身为一国之君的崇祯,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他在位统治期间,光内阁首辅就换了五十多人,难道真是这些人不堪重用吗?未必!

很多内阁首辅,还没来得及熟悉业务职责和工作流程,就被崇祯皇帝给罢免掉了。名将孙传庭之死,崇祯绝对难辞其咎;袁崇焕之死,尽管他有诸多过错,但却罪不至死,正是由于崇祯的猜忌和怀疑,才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就这样,到了崇祯统治后期时,文武群臣人人自危,谁还敢真心去辅保崇祯。

总结一下,崇祯皇帝谈不上是昏君,而且他本人聪明自负,不信任任何人,处处猜疑,委过于人,不从自身寻找问题根源。这些,统统都是导致大明朝灭亡的原因。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

积重难返,无力回天!

这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崇祯一己之力,终是徒劳。积重在哪?无力又在哪?

先有画,再说话。来看张图

由图可知,积重之一:内忧外患,形势凶险。边境,腹地皆是战场。北京也成了前线。

先有画,再说话。再看张图

由图可知,积重之二:军力尚在,无力开饷。财政收入枯竭,经济崩盘,实际就是朝廷破产了。

由于读者时间宝贵,其他积重不再赘述。党争,两极分化,天灾等

先有画,再说话。最后看张图

有图可知,崇祯帝确实无力了。无论能力,心力还是精力。只想用自己的死来躲避眼前的形势。

无力之一:用人多疑、刚愎自用良将被诛,自断羽翼。用人方面时而英明时而昏聩。(估计武将也是因为这个人人自危,甚至叛逃。)

无力之二:李自成兵临城下,修书称:"欲割据西北一带,赦命为王,并犒军银百万两。”(动机待考,但好事一桩)崇祯与众臣商议集资。众臣不语,遂罢。此等形势下居然是商议。哀!大臣只知努力贪,不愿赴国难。悲!李自成进京后,那些大臣在威逼下缴银数千万两

据记载:崇祯帝死前悲呼:“群臣误我也!”并于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由于读者时间宝贵,其他无力不再赘述。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宝贵意见,我将认真回复,一起探讨。谢谢!(团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

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鉴于阉党擅权乱政之祸,采取措施裁抑宦官势力。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下旨裁撤各镇守内官。崇祯元年(1628)正月,“命内臣俱入直,非受命不许出禁门。”次月,“戒廷臣交结内侍。”然而党派纷争的政治局势,再加上他多疑的个人性格,很快就为宦官势力复兴提供了契机。

自继位之初,朱由检就想消弭朝臣之间的党派纷争。但由于党派纷争由来已久,自万历以来形成的积习难改,且朱由检自作聪明,被人利用,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党派纷争,以致形成“外患愈逼,党局愈多,虽其持论互有短长,大抵所谓小人皆真小人,而所谓君子则未必真君子”的乱局。

在这种情况下,朱由检对官员的疑心越来越重。批阅奏疏时,凡有荐举官员者,他就怀疑这是“市恩”;凡有论救官员者,他就怀疑这是“任德”。于是,朱由检因“厌廷臣党比,复委用中珰”,造成了宦官势力的复兴。任用宦官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对文武官员的极度失望,但任用宦官也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使局势变得更加混乱。

上图明思陵,崇祯皇帝葬于此

朱由检继位时,明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最大的忧患,来自内地的农民军和东北的后金。他自己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也想使朝廷内外同心协力,共克时艰。但他“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政令“三翻四覆,朝改夕更,耳目之前觉有一番变革,向后思之讫无一用”,以致不但未能消除忧患,反而使局势变得越来越危急。无论是信用官员,还是信用宦官,除了相互钩心斗角,争权夺利,谁都不肯实心任事,也提不出救时良方。

4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想趁机替崇祯洗白!大明的灭亡,崇祯绝对是要负绝大部分责任的!要不是从汉民族的角度出发,崇祯死时,我绝对是要大喊一声:“死得活该”的!

现在很多人都有点可怜崇祯,因为他工作很勤奋,生活非常节俭,连皇后都自己织衣服卖钱。中国历代皇帝中少有像崇祯这样的!死前还下诏希望李自成不要伤害百姓,可以随便残害他的尸身!从这看上去,崇祯似乎是个好皇帝,大明的灭亡,崇祯似乎也有点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崇祯勤政么?那是一定的!别人一天工作八个小时,崇祯绝对是要工作十四个小时的!可是,崇祯勤政,每天都很忙,却也没见他办好什么事,一辈子除了干掉魏忠贤这一件事外没啥可谈的。朝廷没钱的困境他就没办法解决,连征收商业税、海税的魄力都没有,只会不断加征农业税,然后再下个诏让百姓们多撑一会!典型的把责任往普通百姓上推,要是能撑得话百姓用得着造反么?至于地方贫困,百姓造反,崇祯更是无能为力,没办法治理天下!一出现自然灾害什么的,就祭天、祭地或是到太庙什么的祈求老天、祖先保佑!一出现民乱就只会镇压,治标不治本。

明朝的内斗是挺厉害的,特别是明朝的东林党和阉党,后人读明朝的历史都恨不得将这两大集体千刀万剐。连崇祯自己也说“诸臣误我”、“臣乃亡国之臣”,然而崇祯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生性多疑、薄情寡恩!

在位十七年,换兵部尚书十四个、刑部尚书十七个,大学士五十个;杀两首辅、数尚书、七总督、十一巡抚。朝廷培养个人才不容易,然而,大臣对崇祯来说就是大白菜!很多人屁股还没坐热就让崇祯给赶了下去,政局、政策频繁变动,谁适应得了?有些人脑袋不幸让崇祯砍了,尽管他们有些是该死的。可是高官不是大白菜,是很难得到的,连高官都死得那么多,普通小吏又该死多少人?各个都怕错,不敢任事!崇祯时期官员自私自利、贪生怕事是和崇祯有很大关系的!“做错事就要罢官,丢一城就要被杀!”有才能的人都不敢做事,胆小做事被冤杀的也不少,像孙元化(死得最可惜)、颜继祖等。

当然,明末也不缺少栋梁猛士和文臣,可是崇祯自己却喜欢将他们弄死。卢象升的死绝对算是是自己人给弄死的,兵力被皇帝削弱调走剩五千,粮草被自己人断绝供应,上阵为国杀敌,自己的队友却在旁边围观!孙传庭能打却莫名其妙将他关进牢房三年。出来领兵了,朝廷粮草时断时续也就算了,不懂军事的崇祯老是来命令作战、指挥打仗,算是怎么回事?孙传庭最后也是死了,和卢象升一样死不瞑目。队友和领导永远是坑!自然,死不瞑目的不只卢象升和孙传庭,估计孙承宗也死不瞑目,此外,王洽、郑崇俭等人也是一样!明末最厉害的四个人物:孙承宗(罢官、削职、归乡)、卢象升、孙传庭、袁崇焕,都可以说是自己人搞死的!遇上这样的领导——想让你做事,却时时在背后坑你的领导,明末的栋梁们实在不幸!

5

用“德不配位”这个词形容崇祯非常贴切。德是能力,位是职位,崇祯的能力不适合当一个动荡时期的皇帝,他没有能力力王狂澜,救民于水火,扶大厦于将傾。

明朝末年,灾荒不断,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大清崛起屡屡进犯中原,官员腐败,党争激烈,大明千疮百孔,崇祯刚愎自用,疑心太重,没有担当,面对危局能力不济,他想中兴大明,那只是梦想,做不到的。



明朝灭亡,崇祯作为皇帝有责任,但责任不全在崇祯。崇祯的皇帝是捡来的,他的哥哥朱由校驾崩,无子嗣,皇位传不下去了才传到崇祯那儿。崇祯没有能力当好这个危局中的皇帝,但大明朝没有选择。崇祯当臣子是个好臣子,当皇帝不是好皇帝,可历史选择了他,他当皇帝也算是赶鸭子上架。

崇祯没有能力解危局,明朝在他手上灭亡非常正常,合情合理。这和他是不是昏君没关系。



那崇祯到底是不是昏君,如果专从字面理解,昏君就是昏庸无能的君王,崇祯也贴点谱。但是,历史上的昏君,不光昏聩不明,还荒淫无道。崇祯很勤政,也很节俭,只是昏聩并不荒淫,所以不能定义为昏君。

如果在和平时期,崇祯应该是个不错的守成之君。只是生错了时代。



解决明末危局,需要大才之人,崇祯志大才疏,明朝在他手上灭亡正常。不过放眼望去,明末的朱家已没有挽救危局的大才之人。由此可见,明朝气数已尽,怪不得崇祯。

崇祯不是昏君,因“德不配位”丢了国家社稷。现代社会“德不配位”者很多,有人统计说一半以上。崇祯的教训给我们启示,如果“德不配位”千万别当主管,别占重要岗位,不然会有无穷无尽地烦恼,而且结果将损失惨重。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6

崇祯帝是亡国之君,但也不完全是,他在位期间,一直很勤奋,一直想力挽狂澜于暨倒,同时他意志很坚定,最后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吊死成就了"君王死社稷"的名声。

崇祯是从兄长天启朱由校手上继承的皇位,天启是个木匠,工程师,当时三党、东林党、阉党等斗的你死我活,相互间党同伐异,各级官员干正事的不多,崇祯接手的其实是个乱摊子。

崇祯上位后严厉打击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东林党得势。但东林党此时堕落成坐而论道、空谈的官僚集团,不干实事,也不干正事,以吵架打嘴仗为职业。同时明朝已开国250多年,可以说气数已尽。当时内有李自成、张献忠造反,人民的反抗起义不断,外有东北的后金崛起,国内外狼烟四起,战乱不已。崇祯回天乏力,回天无门,还错误的杀了袁崇焕,将熊兵疲,一下子想不开,上了吊。

其实当时崇祯还是有出路的,南京是大明的陪都,南京与北京一样有全套的朝庭班子以及兵马,城防完整,战火很少波及,崇祯应该放弃北京,到南京。到了南京利用南方的粮草兵力及南京的政权班子,号召全国勤王,然后北伐,其结果应该不会比南宋差!当然历史不可改写,更不可假设!

事实上后来南明又存在了几十年,直到永历帝被吴三桂抓获勒死。这些南明政权用的大都是南京的班子,南明的皇帝都是明朝的藩王出身,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成不了气候,从这个角度看崇祯又不是大明的亡国皇帝。

7

这个问题首先来做个对比,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基本上什么都没干,还受到民国政府的优待,新中国的改造,最后骨灰盒还进入了西陵,可以说他的一生还算是比较圆满的。但崇祯不一样,一上台就面对外忧内患,勤勤恳恳,不到30多岁的人头发都熬白了,看起来就像个50多岁的老头子,最后自挂东南枝,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令人叹息。具体回答就从崇祯自身的角度来找原因吧。

第一,不会理财。崇祯十一年的时候修宛平城,工部预算是32万两银子。崇祯让太监武俊进行核算,结果仅仅需要14.95两白银,竣工后,实际花费了12.5万两,结余了2.3万两银子,这武俊为崇祯省了18万两的银子,应该得到肯定和奖赏才对。结果呢,朝中大臣怒批武俊贪污受贿,偷工减料,从中渔利,崇祯不问青红,直接送到了监狱去。

第二,没有恒心。崇祯是出了名的节俭,为了表明自己是个节俭皇帝,他和皇后做出表率,每个月吃十次素,但吃的时间长了,又嫌弃吃素没有味道。于是太监们就想了个办法,将一只整鹅掏空后,塞入蔬菜,然后煮一煮,取出蔬菜后再用酒洗干净,再用香油进行烹饪。崇祯吃了之后,那是赞不绝口。

第三,做事没担当,没血性。由于长期和女真族进行战争,丧失了很多人口和土地,崇祯总算清醒了一点,他打算议和。于是在私下命令陈新甲去议和,结果事情还没八字有一撇的情况下,就被泄露了。然后言官里好像打了鸡血一样纷纷上奏,崇祯一看惹了众怒,就将黑锅甩给了陈新甲,最后被夺官罢职丢了性命。

第四,刚愎自用的性格。眼看局势越来越糟糕,崇祯连续下了六道罪己诏,表示要承担责任,反思自己,然而每次下诏之后,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就杀一些大臣泄愤,导致后期无人可用。也可能这种性格的形成跟他童年时候遭受过大面积的心理阴影有关联。就是这样一个能力不大,脾气很大,心理失衡的君王,在临死之前,还在感叹大臣误我,换句话就是说,我是一点责任都没有啊,都是被人给害的。

8

拿破仑曾经说过:“聪明而勤快的人、聪明而懒惰的人,甚至愚蠢而懒惰的人都可用,唯有那些愚蠢而勤快的人不可用。”

说崇祯愚蠢,可能过了点,但是做一个大国的皇帝,需要的也不仅仅是一点小聪明,而是要精通治国之道。可是崇祯脾气急躁,急于求成,不信赖大臣,寡而无恩,遇事又缺乏担当,诿过于人。

在崇祯在位时,明朝能干的大臣不是没有,但是能干的大臣要么被杀,比如袁崇焕,要么被他逼死,比如卢象升、孙传庭等人,甚至像陈新甲这样只是主持个和后金谈判,事情传出去后崇祯怕让自己颜面尽失,都会一杀了之,这种情况下剩下的大臣都明哲保身,即使有能力也不敢出头做事了。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越勤奋,做的错事越多,勤勉之至反倒成了崇祯最大的问题,出局也就是自然的结果了。



9

谢邀,说到勤奋,明末崇祯帝应该是其中的一个。然而,明朝恰恰亡在他之手。究其原因就是:『不怕懒惰的领导,就怕勤奋的瞎搞』这句话应该是崇祯最好的写照。

说到懒惰,崇祯的祖上就有两个懒惰的皇帝——嘉靖和万历。嘉靖18年不上朝,《明史》说他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但是却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明朝的政治、财经、军事和民生大权,国家也没有灭亡。



(嘉靖)

万历因为“国本之争”,28年不上朝,最后索性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朝中好多大臣压根没见过皇帝的面。尽管如此,万历还进行了「三大征」。还都取得了胜利。

当然,这两个皇帝不是好皇帝,我只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个问题,勤奋不代表着能够成功。回到本题,春秋君认为崇祯亡国,不是亡在他的勤奋与否,而是亡在他政策的失误。

(万历)

【失误之一,杀袁崇焕】袁崇焕是崇祯亲自提拔的蓟辽总督,崇祯对他给予很大的希望,袁崇焕也不负重托,在和努尔哈赤宁远大战时,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重创,努尔哈赤回家后就挂了。从此,袁崇焕压制的后金不敢进犯。但是,后来崇祯上了后金的「离间之计」的当了,听信谗言,说袁崇焕和后金暗中来往。崇祯自毁长城,杀掉了袁崇焕,做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从此后,寒了众将士的心了,当李自成进攻北京,京城危机时,他命各地勤王之師进京,应者寥寥。

【失误之二,不能平衡各方势力】崇祯继位之初,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文官集团——东林党和「阉党」死磕。魏忠贤这个人不是好东西,不学无术,残害忠良,但最坏的人也有好的一面,魏忠贤对袁崇焕还是信任和重用的,在边关用人使用上,魏忠贤还是有些办法的。在国家财政收入上也有些办法。这也是崇祯的哥哥临死前,拉着弟弟朱由检的手说,「忠贤可计大事!」。我只能说,魏忠贤确实有点歪才。



(崇祯上吊图)

但是东林党和魏忠贤的「阉党」之间有着不可调合的矛盾,东林党利用崇祯之手,诛杀了魏忠贤,阉党自此失势。此后,东林党一党独大,没有「阉党」的制衡,东林党显现出了把持朝政的态势。比如,崇祯在李自成进攻北京的时候,想南迁,就这点事,东林党讨论就是不同意,以至于失去南迁的机会,以至于崇祯临死前说,「君不是亡国之君,臣却是亡国之臣,」这些文官皆可杀也。

还有一件事,崇祯上吊的前一天,他命令手下,把魏忠贤的尸体安葬,这一举动,也反应了杀魏忠贤不是时候,崇祯应该留着魏忠贤来制衡文官集团,当然,不是说杀魏忠贤是错误的。而是杀的不是时机。

【失误三,逼反李自成】东林党都是一些文人,是士大夫阶层,他们根本不知道老百姓的苦难,这些文人整天满口仁义道德,却自己贪污腐化。这些士大夫,为了笼络小地主阶级和工商士族阶层,免去他们的赋税,但国家又不能没有税收,这些东林党人,把这些赋税加在了最底层的穷苦老百姓头上,尽管如此,国家依然无法养活大批「公务员」,这样一来,裁员是必须的,这样陕北的一个邮递“公务员”下岗了,这就是李自成,于是李自成振臂一呼,应者如云,许多穷苦老百姓加入了他的农民起义的大军了。



(李自成农民起义)

综上所述,崇祯有此三方面的失误,他再如何宵衣怠食也是于事无补的。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10

明朝毁在崇祯的手里,可以说崇祯皇帝背了一个天大的黑锅,为什么这样说那,其实明朝本不该亡于崇祯之手,他的爷爷万历皇帝殆政二十多年,导致朝政废弛,萨尔浒之战全军覆没,至此明朝在关外开始处于防守地位,丧失了作战的主动权。

他的哥哥天启帝不理朝政,任用宦官魏忠贤,打压东林党,大规模使用阉党,搞得乌烟瘴气,到崇祯继位时,大明江山摇摇欲坠,鼠疫、天灾、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及后金的入侵,这就是崇祯继位時面临的烂摊子,各种矛盾集中爆发了,孤独的崇祯皇帝,面对着这个千疮百孔的江山,他想挽狂澜于即倒,但是从小长在深宫之中的他,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毕竟这些矛盾积压太久,大明帝国已经烂到骨子里了,加上崇祯种种政策的失误,最终天下亡在了他的手中。明亡于崇祯之手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一、天灾人祸,内忧外患集中爆发

明王朝历经二百多年,跌跌撞撞的走到现在基本上也是千疮百孔,虽然当中有张居正的改革给他续命几十年,但是他仍然逃脱不了封建王朝灭亡的历史规律。

从嘉靖皇帝开始大明就开始走下坡路,很不幸,到崇祯继位时,国家积弊太久,所有矛盾集中爆发导致了明朝最终灭亡。

二、崇祯急功近利、刻薄寡恩

当时上天并非不照顾他,多名优秀将领,在他的催促下仓惶出击,孙传庭的潼关之战,洪承畴的松山之战的失败,以及卢象升的死,都跟他急功近利都有直接关系,特别是孙传庭战死后,崇祯帝居然怀疑他诈死潜逃,未对他的后代进行荫赠。寒了众将士的心,所以在北京被围期间人心涣散,士兵毫无斗志,导致了北京城迅速的陷落。

明朝灭亡是多种因素综合到一块儿的结果,不能说是因为哪一个人的因素,总结起来一句话:“明之亡,时也、势也。”

我是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