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国被山东诸国鄙视主要是因为一下几点:

1.秦国受封和山东诸国不一样,山东诸国要么是追随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所封的国家,要么是周王朝的宗亲受封的国家,他们在当时的地位都比较高属于贵族阶级。而秦国祖先刚开始是养马的可以说是奴隶,不过因为养马养的好获封的土地,注意刚开始还不是封国,只是有土地。后来在平王东迁时秦人护送周平王有功才被封为伯爵这时候才勉强算得上诸侯国。因为家族祖先一个是奴隶一个是贵族所以山东诸国都鄙视秦国。

2.秦国的爵位低,秦国只是一个伯爵,而山东诸国大部分都是侯爵,还有少部分是公爵(宋国、晋国等),在那个讲究上下尊卑的时代,爵位高的自然而然的鄙视爵位低的国家。

3.秦国封地在西垂,长期与戎狄为伍,自然而然沾染了戎狄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不背山东诸国所认同,山东诸国都认为秦国与戎狄无异,所以山东诸国都鄙视秦国。

4.秦国偏僻,与山东诸国交流比较少,所以文化差异大,而山东诸国对秦国知之甚少,所以山东诸国鄙视秦国。

5.秦国穷,落后,秦国的经济不如山东诸国。众所周知现在国家或者人穷都会被别人瞧不起,何况是古代讲究阶层区别那更会瞧不起秦国。所以因为穷山东诸国也会鄙视秦国。





最佳贡献者
2

你好,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秦国虽然是正经的按功分封的诸侯,但因为受封时间晚、封地属性低劣以及自身文化落后等原因,被其他诸侯国所鄙视。

一、起点低

从秦的发源地来看,处于当时的犬戎和骊戎等游牧民族杂居荡然区域,因此秦本身也带有一部分游牧民族的习性和特点。

秦受封是在周孝王的时候,况且还不是被封为诸侯,只是被授予了爵位。而其他侯国如楚,在西周初年就受封了。

秦君正式被封为诸侯,是在周平王时,大概在公元前770年。因周幽王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最后遭到犬戎和申侯的攻击,周幽王被杀。秦襄公出后护天子,因功被封为诸侯。

当时的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的祸难,将都城迁到了洛阳,而周朝旧都则被西戎犬戎所占据。因此,周平王对秦襄公许以承诺,如果能将失地收回来,那么就将那些地方封给他。

实际上,这块受封之地已经不属于西周,周平王只不过是做了个顺水人情。至于后来秦君真的将西周失地打了下来,完全凭的是自己的实力。因此,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这个所谓的封地:一是西周根本没有实实在在地封给秦君领地;二是秦君的领地完全是靠自己打下来的,本质上根本不是西周天子封赏的。

因此,从受封时间以及领地的性质来看,秦君成为诸侯虽然名正言顺、正大光明,但在别的诸侯国君看来,完全不屑一顾。这便是秦国遭到其他诸侯国鄙视的原因之一。

二、文化落后

前文提到,秦国的发源地紧邻犬戎、骊戎等游牧民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秦国本质上无论生活习性还是文化水平都与西戎等部落相当。

单单从文化节方面而论,自然无法与靠近中原文明发源地的其他诸侯国相匹敌。虽然秦君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也一直致力于改变现状而不断向中原诸侯靠拢和学习,但自认为正统的其他诸侯却难免自视清高,从骨子里看不起秦国的野蛮与低谷。

三、朝政混乱

从公元前765年文公继位之后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25年以后,因贵族专政擅权、国君大权旁落,秦国总是在继承人方面出问题,王室成员相互倾轧的事情屡见不鲜、层出不穷,举国上下混乱不堪。

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秦国由部落文化转化为诸侯文明的过渡期。因为地位角色的转变、朝政及体制的不适应而导致的内乱,在其他诸侯眼里,秦国无异于乡巴佬进城,因此被从诸侯国所鄙视。

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部落文化向诸侯文明的过渡,在秦国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秦国如同一名刚入学的小学生,其行为及表现在众诸侯国的眼里变得稚嫩可笑。

因此,受封时间晚、封地属性低劣、自身文化落后、朝政混乱等便招来了其他诸侯的鄙视。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正因为秦国遭遇了最初的迷茫与鄙视,才下定决心洗心革面、奋发图强。秦孝公时颁发的求贤令便明确地说:“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由此,才有了后来的变法,秦国才一步步强大起来,最终吞并了六国一统天下。

3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大家讨论。

问题的由来

这个问题的提出,可能是根据《史记》的《秦本纪》计述秦孝公变法时期有这样两句话: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首先,我们看看,这是描写的谁的体会呢,是秦孝公,秦孝公是秦献公的继承人,秦献公曾经在魏国避难。此前,魏国曾经趁秦国内部不稳定夺取了黄河以西的一些地盘。当时的魏、赵、韩、齐都是大夫升级为新诸侯,内心都有十分强烈的发展需求,都很饿。秦师隰作为敌国逃亡继承人,在魏国受到的冷暖是可以想象的,尤其是魏国已经处于从巅峰下落的时节,很多庸人上位。

秦国由来及殉葬制度的影响

秦人本是商朝的台柱子,周灭商后,其中一支流落到农牧交界地区,作为周的附庸,一切遵从周的规矩。所幸,秦人很有韧性一直保持种族存在,将近300年,摸爬滚打,练就一身横练功夫。

晚熬到周幽王因离婚事件拆了自己的台柱子,西周楼塌了。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周王室还没有那么容易退出历史舞台,秦襄公果断帮东方诸侯拥立新的周王室继承人。新周王做个顺水人情,跟秦人说野人抢占的那片地盘你要能收回来就是你的了!秦国从此有了诸侯的资格,经过襄公、文公两代人的努力,秦人把野人占的周人地盘都抢过来,岐山以东的地盘送给周王室,岐山以西的地盘和当地遗留的周人归秦国所有。也就是说,从秦文公开始,秦国地盘上已经是秦人和周人混居了。

秦人也跟东方诸侯一样经过春秋的动荡,秦国地盘扩大的同时,也有一些历史的逆流:秦君恢复了殉葬制度。这一逆流,让秦穆公的功业如流星划过天空,没有产生持续挑战中原的力量。秦国见东出无望,把重点放在西方,被晋国封印在黄河以西,三百多年。

然而,殉葬制度限制了秦国扩张同时也给秦国带来与东方诸侯不同的情况:没有形成楚国那样挑战君权的公室家族,也没有形成晋、齐一样的专权卿大夫。

秦国的殉葬制度让秦国成为异类,远离的普世主义的大营。然而,随着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日趋激烈,秦国逐渐向楚国靠拢。由秦穆公及以前的秦晋通婚,转向秦楚通婚。

文化、国家战略、地缘政治,三方面看,秦国与东方诸侯距离在拉远。

战国初期秦国地位

春秋后期,楚国继承人斗争非常激烈,贵族内部斗争也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吴国一记重拳KO了楚国,楚国人求助婚姻之好--秦国帮忙复国。晋国也经历三分的痛苦。秦国则西击义渠,南取蜀国南郑。可惜好景不长,秦国也陷入继承人陷阱。魏国为了将秦国崛起的萌芽掐灭,派战国第一狠人吴起攻取河西之地。流亡在魏国的师隰感受到了魏国变法时期的生机,归国继位史称秦献公,开始逐步改革秦国制度,其中一条就是:废除殉葬制度。还有一条就是把首都从西部前往东部前线一带。秦献公开始的改革在儿子手上发扬光大--秦献公启用商鞅变法。

秦献公时期,表明积极与东方交流之后,秦国与东周王室往来密切。秦国战胜于石门,

天子贺以黼黻

所以,说东方歧视秦国,有秦孝公为了改革做宣传的成分,只能算借题发挥,不能算无中生有。但是,无论向东还是向西,都是秦国人的策略选择,不是因为别人的看法。

4

秦国是周平王时封的诸侯,也就是东周开始的时候,战国初期秦处于弱势,被其他诸侯所鄙视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出生:

秦和赵的先祖是同一个人,只是一个在晋做大夫,一个在西边养马;这两家战国时期也是打的最厉害,互相伤害最高。

秦只是一个养马的,弼马温而已;而且秦在西周还参与过武庚之乱;

所以大家看不上秦。

2、被封诸侯时间迟:

秦非子养马养得好,被周孝王赐封地于秦,主要是对抗西戎,附庸于周;

周宣王时期,秦借用周的兵力打败了西戎,被周任命为大夫;

周幽王时期,西戎在骊山下杀了周幽王,秦襄公勤王,作战勇猛,并与郑、晋、卫拥立周平王,后一路保护平王东迁。

被平王封为诸侯。

而战国时期其他的诸侯都是周朝前期封的,秦在东周才被封侯。大家这个时候连周天子都不服,谁看的上秦。

但是战国时期,除了燕、卫和楚,其他的诸侯国也基本都是士大夫作乱获得爵位的,比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3、文化礼俗:

秦国家人员组成比较杂,有西戎人,有巴蜀人,有义渠人等等,是个名族大融合的国家,这样文化就杂乱。

在个人崇拜上,不统一,啥都有可能是崇拜的神灵。

在祭祀上,与中原各国不一样,不讲究周礼。

在婚俗上,婚姻关系比较混乱,据《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记载,在商鞅变法之前“始秦夷狄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儿媳“抱哺其子与公并倨”。这是非常原始的。

在礼俗上,没有啥统一的标准,婚葬嫁娶,都是很随意的。国家招揽人才也是不拘一格,封的很多君一般都不是继承制的,都是有功的人;国家继承人不是中原的嫡长子继承,而是选贤与能。

4、在军事上:

秦国的军队崇尚军工,靠近西戎,打仗的时候比较凶猛,腰间别着敌人的脑袋冲锋陷阵,后来割耳朵算军功。比较野蛮。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开始比较穷,文化比较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骂。

像楚自立为王,别人也骂是蛮夷,但楚强大,没人敢欺负。

田氏代齐,也是不正宗的,但齐比较强,还搞了个稷下学院,招揽天下大才。

三家分晋也不是光彩的事情,但有实力。

5

秦国是怎么发迹的?是因为西周灭亡后帮助周平王东迁洛邑才得到了正式的名号。在此以前秦国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国(甚至不能称为国)

武王伐纣以后分封了70多个诸侯,其中有50多个是姬姓诸侯;剩下的诸侯大部分也是是拥立周朝有功的大臣。

秦国崛起的晚,起点低。在封爵位之前只是一个和少数民族无异的边陲小国,作为正统出生的山东六国又怎么会看得起秦国呢

仔细分析秦国会被山东六国瞧不起的原因无非两点。

一,秦国的地理位置与发迹史决定了其政治地位不高。

秦国祖先需要追溯到武王伐纣时期,本来是纣王的重臣所以家族从此没落。

后来出现了一位尚于养马的祖先,于是被赐封地。从此他们以地为姓(赢成为他们的姓)。

他们的封地地处西北,接壤北方少数民族。渐渐的与中原接触变少与少数民族的逐渐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又与中原各国有很大差异。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秦国是不被山东六国所接受的,这些正统的诸侯们认为自己是姬姓或周王朝的功臣,所以他们瞧不起秦朝是有历史原因的。

二,山东六国瞧不起秦国只是表面,实上害怕。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基本自己被乱臣贼子所取代,真正的还是周王朝最初分封诸侯后裔只有剩下燕国了。

这些乱臣贼子凭什么瞧不起强大的秦国呢?

因为秦国强大了,强大到要吞并其它国家。所以山东六国需要一个理由,一个能够让他们站在舆论制高点的理由。

秦国的发迹史无疑是最好的理由,他们害怕秦国所以诋毁秦国;他们瞧不起秦国是政治目的是无奈之举。

历史总是存在惊人的相似,山东六国诋毁秦国翻出秦国的发迹史大做文章。最终依然逃不过被秦国灭亡的结果。

而后来的汉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是一味的摸黑秦朝来抬高自己,只是王朝的命运也总是相似的(被取代)。

所以我们不需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要太相信别人所说的话;因为只有做好自己才是王道。别人的诋毁或因为害怕或因为嫉妒,对于即将发生的事实不会有任何影响。

6

很高兴能参与这一问题的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之所以会被其余诸侯国看不起鄙视,是由多种原因共同构成的。

1、秦国出生身份微末,而且发迹时间较晚

“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吕氏春秋》

分封制原起始于商,周灭商后这一制度被大规模运用,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起源大都起源于此。早期有资格被分封的对象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同姓宗室子弟,二是异姓功臣宿将,三是含神农、尧、舜、禹及商汤的后代在内的贵族。而秦国的祖先并不在这三类情况中,一直到周孝王(西周第八位君主)时期,秦非子(受封秦地第一人)才因为养马有功获得一块小封地(面积不足五十里)。所以说,秦国既不是不是姬姓子弟,武王伐纣时也没有什么战功,更不属于早期的贵族,而是作为周王室的附庸受封其地位大大不如传统诸侯国。

而又不同于齐国、鲁国这些“老牌”诸侯国,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就早早确立的诸侯国地位。秦国真正意义上成为诸侯国则是在周平王时期,秦襄公(秦国第一任国君)因为平息犬戎叛乱有功而被封为诸侯的,后者与前两者相差三百多年。所以说一直以来,位于齐鲁大地上历史悠久的各诸侯国,是有些看不上秦国这个半路出家的“后辈”。

2、秦国封地地处偏远,与崇尚“尊王攘夷”的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异

“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史记》

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就是维护周王室的安全,同时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正所谓一笔写不出两个“周”周天子当然更相信自家人,所以就各诸侯国分封的位置上来看,同姓的宗室子弟和与周王室关系相近的诸侯大多被分封在中原地区(鲁国),而其余的诸侯就被分封在了偏远地区,秦国就是其中之一。上文提到的秦襄公因为在周幽王(也就是“烽火戏诸侯”那位)被杀后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周天子于是把岐山以西的土地分封给他,而秦国也是从此发迹壮大。但其实周天子这样做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让秦国抵御当时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犬戎,毕竟天子被杀、都城被占、以及西周的灭亡给后来的周天子带来了太大的冲击。

而如此一来秦国与西戎少数民族的接壤,地处边陲之地的秦国不可避免的就受到当时被称为“蛮夷”的少数民族影响。秦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与地处中原地区崇尚“尊王攘夷”的各诸侯国有很大的差异,于是礼仪略显粗糙、文化相对落后的秦国被其他诸侯国视为异类。

3、秦国民风彪悍势力发展迅速, 其余诸侯国为自身利益对其联合打压。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资治通鉴》

因为经常与戎狄等少数民族作战,秦人凶猛好战的性格与当时大部分诸侯国讲究礼仪,这一点无疑又与其他诸侯国有很大的不同。而面对在与西戎对抗日渐强大的秦国,感到自身地位受到威胁的中原各诸侯国,为本国利益对秦国进行联合的打压。讲究师出有名的春秋战国对秦国这样的态度也就不足为奇。

一点愚见请多指正。

7

秦国被列国所鄙视的诸多原因:

一:出生低

自商周时代以来,中国文化特别讲究一个正统性,血缘关系的亲疏网络,决定了一个国家甚至君主的地位尊贵与否。但是秦国它只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国家,当年秦国的老祖宗,只不过是给周天子喂马的角色,这就相当于玉皇大帝看弼马温一般,实在差得老远,所以战国的几大君主都瞧不起秦国,毕竟他的出身太低了,没有和他们平起平坐的血统。

二:地理偏僻

中原华夏族一直视自己为中心,对周边少数民族很鄙视,有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说法。秦国地处西北,被中原各国当做了少数民族的蛮夷来看待。

三: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上与中原的差异,导致秦国其他国家格格不入,故而遭受鄙视。在表现上举例两点:

1.秦国不重宗法制度。

2.轻风俗伦理。

四:因害怕而鄙视

秦国的强大使得其他国家都有点害怕,正因为害怕所以更加鄙视他,他们不能容忍一个乡巴佬突然成为了暴发户,来和这些传统贵族们争夺权势。




8

秦国是按功分封的诸侯,不过这个功有点奇怪,也有点太晚了。

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甘肃天水),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不过,非子只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既不是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连后来韩赵魏三家的家主的政治地位都比不上。等到西周末年的秦襄公时,才正式列为诸侯。

原来,在周朝为逃避犬戎祸难,都城东迁洛邑时,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说:“犬戎凶恶无道,掠夺我们岐、丰的土地,只要秦国能攻打并赶走西戎,就可以占有那些土地。”

周平王与秦襄公盟誓,封给他爵位。秦襄公这时才开始建立诸侯国,享有与齐、晋、郑等国一样的地位,得与山东各诸侯国互通使节,彼此访问。这是秦国立国之始。

因此,与关东诸侯国源远流长的立国史相比,秦国的国家历史太短了。从西周初年非子封君到西周末年秦襄公建宗庙,这段时间,秦国都是一个不入流的边陲封君,是没有资格参与国际事物的。

与关东诸国要么是周王室宗亲,要么立有战功等事相比,秦国封君所立功劳是为养马,这与贵族风流完全不相及。秦国在关东诸侯的眼中,就像是一个不懂得贵族礼仪的暴发户。

诸侯国的猜想很快就被证实了,因为秦国获封伯爵后,按理也够资格参加会盟了。在春秋时期,会盟是最为重要的国际外事活动。秦国常年不参加会盟,自绝于国际社会之外,那就由不得诸侯国看不起他了。

在《史记·秦本纪》中,司马迁说: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秦国为什么“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因为秦国东方有一个强邻:晋国,晋国作为霸主把秦国压的死死的,隔绝于中国之外。秦国表示很无奈,我也想去,可是去不了啊!

随后,在秦孝公的招贤令里面,借着秦孝公的想法,还出现了另外一个原因: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秦国四世之乱,长达百年,内乱导致秦国国力衰弱,阴晋之战更是让这种虚弱达到了顶峰。秦国50万倾国之兵,竟然被五万魏武卒击败。天下不敢正视魏国的同时,也对战五渣的秦国表示了鄙视。

所以,秦国一开始被人看不起,就两个原因:

1、起点太低,出身不好。2、又穷又乱,与蛮夷同。

直到秦国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诸侯国里的博士们也是常常站在文化制高点,对秦国的制度大加抨击。秦国文化落后的根子,一直被记在这些人的脑袋里。可惜他们食古不化,世界发展变化太大,需要的正是没有思想包袱的秦国大展拳脚。那些自诩文明的诸侯国,又在哪里呢?

9

秦人先祖曾经追随商纣王,武王灭商以后,秦人先祖受到了惩罚。到周穆王时期,秦人先祖中出了一位名叫造父的,因为擅长养马而受封。这里有必要说下,这个周穆王也是个神人,作为天子,喜欢到处征战巡游,据说他向西到过昆仑山,见到了西王母,良马对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到了西周末年,犬戎入侵,镐京大乱,中原诸侯的传统军制无法应对灵活机动的游牧民族,这时候秦襄公率军赶到,杀退了犬戎,护送周平王到了东都洛阳,周平王就把岐山以西的地方封给了秦襄公,这算是秦人正式受封成为诸侯。其实周平王封给秦人的地盘上都是游牧民族,那意思就是“你看,我也给你封地了,能不能站得住得靠你自己了”,秦人也不计较,几代人铁与血的征战,到了秦穆公时期,一跃成为西部诸侯之首。秦穆公几次尝试东出,无奈晋国横在那,后来穆公转而向西发展。穆公之后,秦国经历了四代乱政,强横一时的秦国又走向了衰败,到了战国初期,率先崛起的魏国在吴起的帮助下,占领了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直到秦献公时期才夺回函谷关。秦国金戈铁马的建国过程,其实也是一部与戎狄部落相爱相杀的融合史,秦人少了些中原诸侯的轻浮,多了一些游牧民族的好爽,这也是不受中原诸侯待见的一个原因。秦献公在位二十几年,秦国一直在征战,到了秦孝公任命商鞅开始变法以后,秦国再次崛起为强国,山东诸侯原先是鄙视,后来是畏惧,所以不断妖魔化秦国。

10

这个题目的说法本身有三个错误:
1.秦国不是正经的按功分封的诸侯。

2.秦国成为诸侯以后就没什么被鄙视的机会了。

3.到战国就基本没有什么乱臣贼子的概念了。


以下分别说一下这三个问题:

第一:秦国不是正经的按功分封的诸侯。

周的第一任天子,武王分封的时候,秦国不是诸侯,他是被从东夷调过去负责养马的一个小部落,国家的结构还都没有,首领只能算“酋长”。

直到第11任天子,周宣王的时候,才封他们的首领秦仲为大夫。

注意了(敲黑板),这个时候可还不算是诸侯呢,这话说西周可马上就药丸了,宣王的儿子周幽王紧跟着就要上演烽火戏诸侯了。

紧跟着,秦仲的儿子因为很能打仗,夺回西戎占领的犬丘之地,于是又被周宣王加封“西陲大夫”。

这个“西陲大夫”“大夫”有啥区别,咱也不知道,咱们不敢问啊,反正就是升官的感觉。这个首次被封为“西陲大夫”的史称“庄公”。

虽说是称“公”了,但那是他后代子孙为了正名,后来给的头衔(谥号),当时真的不算诸侯,千万别被这个后来加上的头衔给骗了。


庄公的儿子也很能干,在周幽王玩脱了的时候,护送周宗室东迁,因有功,被周幽王的儿子,也就是周平王封为了“诸侯”,史称“秦襄公”,这算是第一任正式的秦君。

而周平王东迁什么意思?这就是东周了。

也就是说,整个西周,秦都不是诸侯,到了东周才第一次获得了诸侯的头衔。

这个头衔也不能算是封了,基本上是蹭来的(当然,这不代表秦有什么不好),而且这是在周王室衰落的时候给的,有点儿不得已的意思,含金量确实不如从前了。


第二:秦国成为诸侯以后就没什么被鄙视的机会了。

襄公之后几代君主,主要治理稳定西部,并为东进做准备,和山东诸国交互不多,直到第9任秦君,秦穆公,和山东各国往来开始密切,但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因为实力的崛起,而受到了各国的重视,这才有了秦穆公迎娶晋献公女儿的情节,就是所谓“秦晋之好”。

秦穆公时候国力已经很强,后和晋国交战,互有胜负,这时候,山东各国不会已经没有机会鄙视秦国的出身了。


第三:到战国就基本没有什么乱臣贼子的概念了

如果在春秋,说乱臣贼子或者还可。但到了战国,这个概念很淡漠了。有统计说,整个春秋弑君五十二,亡国三十六。无论具体数字是否准确,都说明,到战国的时候,弑君灭国的事情已是家常便饭,所谓,天上飘来五个字儿,那都不是事儿。

尤其最大的篡权者齐国国君田氏,到秦国第28任国君秦昭王邀请齐王分别称西帝和东帝的时候,有的只是算计,但没有丝毫鄙视。


至于秦地文化后进,或被歧视,那是另外一件事,跟出身和道统没什么关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