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位于现在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一带。燕云十六州地理条件非常优越,燕云十六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燕山山脉一带,向南面向华北平原。这一块区域正好扼守了中原的北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燕云十六州也正好扼守主长城防线的东部段。长城—阴山一线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如果中原王朝能牢牢扼守住这一条战线,北方的游牧民族则很难进入中原,中原王朝的安全就有保证。汉朝初年这条战线未完全掌握在汉朝手中,刘邦则不得不得采取和亲的政策。汉武帝夺回河南地之后,完全掌握了这一条战线,所以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则处于优势。
燕云十六州一带本来是中原王朝防卫游牧(渔猎)民族的重要屏障,但是石敬瑭为了一己私利却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给辽国之后,长城—阴山一线的东段则完全丧失。燕云一带是中原的门户,燕云一失中原的门户洞开。燕云十六州不在北宋的控制之下,长城—阴山防线则残破不堪,北宋无法守住条战线,无法将游牧(渔猎)民族政权的精锐骑兵阻挡在长城以北。
宋王朝北部没有长城和重要山脉做为据点,等于把自己的大门打开,辽国的骑兵可以随时进出。宋王朝在与游牧(渔猎)民族政权对抗的时候,只能在平原进行战争。这时候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骑兵便可以在平原上发挥最大优势。北宋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武力,抵御游牧(渔猎)民族南下。两宋最终都没有完全收回燕云十六州,两宋也一直为北方游牧(渔猎)民族所困扰。
朱元璋派徐达北伐。徐达一举攻灭元朝,最终完全收回了燕云十六州。三百多年后,燕云十六州又回到汉族政权手中。明朝政府完全掌握了长城—阴山一线,建立了完整的北方防御体系。明朝建立之后,北部边疆就没有安定过。从朱元璋开始,明朝就一直跟蒙古作战。明朝后期,北方又崛起了满清政权,明清(金)战争成为北方战事的主题。也就是说,虽然明朝完全掌握了燕云十六州,但是并没有解除游牧(渔猎)民族的威胁。
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意义在于是长城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的主要作用是防守而不是进攻。从秦始皇修筑长城开始,长城一线就是汉民族政权重要的防御工具,而非进攻利器。秦朝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匈奴始终不能南下一步。汉朝再一次修筑长城,匈奴依然难以攻破长城防线,云中、右北平等地成为防御匈奴的重要堡垒。隋唐时期,依靠长城防线对抗北方的游牧民族。这些王朝都是将燕云一带当成重要防守据点,却不是当成进攻的桥头堡。
明朝建立之后,虽然一再进攻蒙古,却没有将蒙古彻底消灭。明宣宗之后,明朝基本上对蒙古采取守势。依靠长城一线抵御蒙古大军的入侵,燕云一带成为明朝阻挡蒙古的一道坚实的壁垒。满清崛起之后,明朝基本上也是依靠长城积极防守。长城防线成为满清不可逾越的防线。明朝灭亡之时,满清都没有攻破长城防线。最终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清军才得以入关。
由于燕云十六州是防御工具,中原政权能够从容的应对游牧(渔猎)民族南下。拥有燕云十六州,却无法左右长城之北的游牧(渔猎)民族的发展状况。燕云十六州的进攻意义远远小于防守意义。明朝控制燕云十六州,可以从容地防守蒙古和满清,没有解除游牧(渔猎)民族政权的威胁也非常正常。
燕云十六州基本上位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燕云十六州及以南地区属于农耕文明,燕云十六州以北属于游牧文明。中国古代汉族建立的王朝大多对游牧地区的兴趣不足。汉武帝曾经占领了大漠地区,但是最后汉匈边境还是稳定在长城一线。唐朝更是曾经将蒙古高原、东北一带纳入版图之内,但是时间较短。唐朝的北部边境,也主要是长城一线。
长城以北的降水量较少,无法发展农业,这一带的人口也较少,这些地区对于中原王朝的吸引力不足。中原王朝击败了北方的敌人之后,往往也不会占领游牧民族(渔猎)的土地。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此前的游牧(渔猎)民族的空白,由其他游牧(渔猎)民族填充。此后又一个强大的游牧(渔猎)民族兴起,新崛起的游牧(渔猎)民族又成为中原王朝的威胁。
匈奴衰落之后,鲜卑填补了匈奴的空白。鲜卑迁入中原之后,柔然填补了鲜卑的空白,继续威胁北部边界。柔然之后又有突厥,突厥之后有回鹘,回鹘之后有契丹,契丹之后有女真,女真之后有蒙古,蒙古之后有满族。
中国古代统一王朝中,只有元朝和清朝真正做到了废长城而不用。这两个王朝之所以废长城而不用,主要因为本身就是游牧(渔猎)民族,长城以北本来就是自己的大本营。明朝属于非常典型的农耕王朝,自然也面临着秦朝、汉朝、唐朝、宋朝的问题,自然要面临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威胁。
明朝军队无法彻底消灭蒙古。明朝军队主要兵种是步兵,装备先进了的火器。但是明军的骑兵部队的战斗力却没有蒙古强。明军在中原地区,可以将蒙古军队打得丢盔弃甲。但是在蒙古高原上,明军的战斗力则大大减弱。朱元璋和明成祖时期,明军依然能够打败蒙古军队,但是却不能将蒙古军全歼。在广阔的蒙古高原上,明军始终难以找到蒙古主力,予以全歼。明军打败蒙古军之后,也无法长时间占据;退去之后,蒙古军又重新归来。
由于明军没有给蒙古军致命一击,所以蒙古始终是明朝的威胁。明朝强大的之时,蒙古尚不敢怎么样;明朝实力衰落之后,蒙古成了明朝最大的威胁。明英宗时期,也先大军一度打到了北京城下。明代宗和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使得明朝转危为安。
面对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威胁,明朝选择天子守国门。明朝直接将首都放在燕云一带,让天子直接驻守国门,模糊了前线和后方的界限。
明朝好不容易将蒙古耗尽,蒙古终于衰落,但是东北又崛起了更加强大的满清(后金)。明朝又一次受到了游牧(渔猎)民族的威胁,明朝到灭亡也没有摆平满清。
燕云十六州固然非常重要,长城防线也非常重要。掌握燕云十六州可以有效地提高防守的效率,但是却不能阻止王朝衰败,也无法组织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发展壮大。只有王朝本身足够强大,才能真正解除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