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诸国,自取其辱,老佛爷仓皇跑路。
拒不奉诏,东南互保,众督抚稳住大局。
八国联军侵华,其实不止八个国家。慈禧太后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11国列强宣战。她想要集齐满清所有力量跟列强打一架。哪来的底气?居然是义和团给了她这个底气。
结果却很有意思,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首先上书八个大字:此乱命也,粤不奉诏。紧接着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全都跟着李鸿章,拒不奉诏,形成了东南互保的局面。
这下子慈禧太后的面子算是丢光了,这一道诏书,直接表明,南方各省已经宣布自立,不听朝廷的调遣了。
结果我们当然都清楚,慈禧太后再次仓皇逃离京城,八国联军侵华正式开始,圆明园被焚毁,无数珍宝被抢掠一空。
慈禧爱的是权力,向11国宣战,为的也是不丢失权力。
慈禧本来和洋人之间,也是相安无事的。可是洋人不太平,慈禧得到消息,那帮洋人居然打算扶植光绪皇帝夺权,架空慈禧太后。
架空皇权这件事一直慈禧太后的老本行,她哪里能容忍这件事。再加上当年她二十出头的时候,也曾经跟着咸丰皇帝被列强赶出过京城,因此她对列强没什么好感。
趁着这个机会,慈禧太后想到了一个绝招,那就是利用义和团来对付洋人。义和团这帮愣头青,本来说好了要灭了清王朝,可是人家的好处费一到位,立刻打起了扶清灭洋的旗号。
还有没有一点原则了?还真没有,义和团是有奶就是娘,连宗旨都能随时改变,难怪成不了气候。不过人家宣称刀枪不入,不怕死的精神也够洋人喝一壶的了。
在全国各地,义和团弄死了不少洋人,慈禧太后总算是松了口气,自己不用出面,就能解决这么多洋人。可是洋人不是吃素的,他们立刻发起了反攻。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打算一推三六五,概不认账的慈禧,终于表明了态度,向11国宣战。不过这只是对内的战争动员,也就是说这份诏书,那是发给自己人看的,是让各省的督抚们做好战争准备。
这份诏书最初不是直接对11国宣战,慈禧还没傻到那个程度。可是总归是有人会泄密的,慈禧的诏书到了洋人眼里,那事情可就大发了。
为此八国联军索性带着兵马直奔京城而来。而南方各省的督抚们,其实这个时候跟慈禧已经是离心离德,他们自然不肯为慈禧这种荒唐的命令买单,因此才酿成了巨大的悲剧。
各省督抚东南互保,纯粹是汉人势力做大的表现。
其实从满清入关开始,汉人的力量就不可忽视,因为人多啊。人多了,按比例来说,人才也就多了。因此满清为了很好地统治汉人,既需要重用汉人,又需要防着汉人。从来没有给过汉人多大的实权。
不过,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汉人集团再次走上了历史舞台。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为首的汉人集团,在地方上训练乡勇,继而击败了太平军,保证了满清王朝的统一。
按道理说他们是满清王朝的大功臣,可是功臣有很多,他们手底下数以千计的人,都给满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因此这帮人全部都被安排到了地方上做官,大部分都在南方。这下子问题就出现了,汉人集团在南方抱团取暖,逐渐脱离了组织。
就拿东南互保这件事来说,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包括山东巡抚袁世凯,全部都是汉人中的封疆大吏。
他们在东南各省都是大权在握的人物,在关键时刻,他们选择报团取暖,撇开了慈禧太后的势力,这是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情。
东南互保与其说是他们审时度势后的选择,倒不如说是一场长达数十年的谋划,是汉人集团逐渐掌权的一个实质性标志。后来张之洞甚至曾经提出过,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可以请李鸿章出山做大总统稳住局面,其实这也是早就商量好了的,只不过没想到慈禧的政治手段那叫一个牛掰,这帮老头被她治的服服帖帖。
宣战的导火索是大沽炮台被攻陷。
是他们先动手的!这是慈禧最初的想法,1900年的6月15号,洋人们出兵,17号便攻占了大沽炮台。
这件事彻底触怒了慈禧,因此在6月21号,慈禧正式宣战。那么他宣战的是哪个国家?其实她自己都没搞清楚,因为太多了。
洋人们为什么发了疯似的要来攻打京城呢?其实这件事都怪慈禧。当时义和团扶清灭洋,闹腾得十分热闹,杀了不少洋人,这件事慈禧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当时的洋人确实挺可恶的。
那这就给了各国出兵保护侨胞的口实了,人家的人在你们家被欺负了,人家当然要出面来保护,这不就是战狼情怀吗?
因此攻占大沽炮台,成为了慈禧宣战的导火索,可真正的原因是,慈禧作死地放纵义和团对洋人的伤害。
在被逼的那一刻,慈禧或许是爱国的。毕竟人家的枪杆子已经伸到了的眉眼间,再不还手可就来不及了。
而对于东南互保的那帮督抚们来说,也是爱国的。但是他们爱的是未来,而不是现在被慈禧所统治的清朝。
总结:只有保存实力,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显然慈禧向诸国宣战,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虽然是迫不得已,但没有这个金刚钻,你揽什么瓷器活啊?
东南互保就很理智了,他们这些督抚们知道,只有保存好自己的实力,在私底下好好发展,才是真正的爱国,以后才有出头之日。没必要为这个老婆子卖命,反倒是得不偿失。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