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总有人不管不顾的黑北宋的军事实力?

为什么总有人不管不顾的黑北宋的军事实力?

2020-09-14 11:32阅读(66)

为什么总有人不管不顾的黑北宋的军事实力?:你好,我是千年历史千面游,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在下并非宋史专家,写不出之前回答者那些专业的论述,我在这里仅仅

1

你好,我是千年历史千面游,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在下并非宋史专家,写不出之前回答者那些专业的论述,我在这里仅仅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首先说,我很同意一个说法,宋朝军队的硬实力确实是够强!宋朝的时候,经济的发达保证了军事辎重的丰富,武器精良,神臂弓以及各种热兵器,让北宋军队在武器装备上占据着很大的优势。同时,北宋军队的战术也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备,骑兵、阵法、城池攻防等战争体系在这一时期都有着长足的发展,甚至有了理论上几乎无敌、由十几万人组成的定州大阵。另外,大宋军队的数量也是惊人的,常备军在巅峰时期竟然有九十余万人!如果说纸面硬实力,宋朝不但吊打辽金,就是日后的蒙古,也不在话下。这也是就是很多人认为宋朝在军事方面被黑的主要依据。


但是,战争绝对不能只看硬实力,还要看软实力,而且在冷兵器时代,软实力的决定性要远远大于硬实力。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刚才说的硬实力是怎么一项一项被软实力抵消的。

我们倒着来

首先说说九十几万常备军都是什么货色。

宋朝的常备军中,除了西军还可以一战之外,在京畿附近大量布防的禁军和对质辽国的边防军都是什么个状况?当时的一句话,叫做“骑马人落马、射箭箭坠地”,这句话很能说明宋朝军队的训练情况,实在是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且不说对战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连南方的少数民族都打不过。在平定侬智高叛乱之时,堂堂大宋军队连这一伙儿广西土兵都拿不下,必须请狄青带领西军来助战。结果,三百西军解决了五万普通宋军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见宋军的战斗力渣到什么地步。在金兵灭宋的两次汴京之围战役中,第一次有西军参与,宋军尚能进攻,第二次没有西军参与,国家立即破败,宋军禁军和其他地方部队的软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为什么宋朝的军队在手握精良武器的时候,战斗力仍然如此之差?有三大弊端:灾区募兵、军队吃空饷、将官不务正业。宋朝的灾区募兵制,是指国家哪里受灾了,就在哪里募兵,实际上把募兵当做了一种扶贫、创造就业机会的手段,这种制度,造成了宋朝士兵从兵员的根上就无法保证质量;吃空饷就跟别说了,很古老的贪污方式,往往会造成军队的大面积缺额,宋朝账目上的九十万军队实际有多少现在谁也说不清楚;还有就是将官不务正业,占用士兵训练时间给自己打零工,当然会影响训练质量。有这三点干扰,大宋军队的战斗力能强那真是老天无眼了。

再说阵法、战术、城池攻防。

宋朝的阵图制度想必大家都知道,皇帝事先按照百多年前的地图画一个阵图,交给前方将官,要求严格按照阵图布阵,否则纵然胜利也有罪。但是打仗要因地制宜,战场的局势瞬息万变,岂能按照严格死的阵图来打仗!就拿前边说的定州大阵来说,确实攻防俱佳,但是架不住辽国军队绕着你走,不和你正面缠斗。这样,一个精心不值得大阵变成了摆设,而且没有圣旨,他还只能原地不动。这样的阵法,与其说是攻防枢纽,不如说是战争的拖累。城池攻防,确实在对辽国、西夏的时候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到了对付金国的时候就不行了,很多城市的守将连打都没打直接开城迎降,对手兵不血刃就能拿下城市据点。城池攻防,在此时也就成了笑话。

再说先进武器。

宋朝的武器装备确实很好,但是威力最大的热兵器装备数量少,起不到决定战争胜负的作用。其他的精良装备,让那么一伙战斗力奇差的兵痞使用,能发挥出什么效力吗?不但不能,甚至会造成一个被敌人缴获、反过来威胁自己的局面。这时候恐怕,宋朝的军人还更希望自己这里没有这么精良的武器呢。

以上三点说完之后,我还想补充三点:

第一点:大宋将官的不团结也是让人惊叹的。

从雍熙北伐时王侁害死杨业,到朝廷文官集体排挤狄青,到幽州战役刘光世的神秘失踪、到白河战役时郭药师被迫降金、到第一次汴京之围时姚平仲的鲁莽出击、再到吴玠陷害曲端自断手足,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北宋官场自相残杀的血泪史。相比凶恶的外敌,北宋军队更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人。这种不团结和拆台,放在谁那里都受不了。


第二点:监军、皇帝的带头软弱和发昏。

这一点从宋真宗时的澶渊之盟就开始了。宋朝军队在已经结果了对方大将萧达凛的情况下,宋真宗害怕的不要不要的,必须要人推着才能走到前线;宋神宗时,高遵裕的瞎指挥,直接造成了整场灵州战役的失败,并导致了之后的永乐城之败;汴京之围时,宋钦宗摇摆不定,在金兵进攻并不顺利的时候,听从主和派建议,割地赔款,罢免李纲,直接导致了最后的靖康知耻;到了南宋,高宗赵构为了绍兴合议,杀害岳飞,让整个北伐事业华为泡影。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面对这么一群昏头而且软弱的领军者,大宋的军人纵使个个如天神下凡,也无力回天。


第三点:被夸大的功绩。

有人老说,大宋的对外战争75%是胜利的,但是他们忽视了一点,宋军的胜利,几乎都是防御战。宋朝城市城高池深,在占有武器优势的情况下,防御战的难度远远小于运动战。而大宋的运动战和攻击战都打成了什么样子?别的不说,对西夏的五次战役,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灵州大战、永乐城,都被对手打花了。宋哲宗时期,确实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对西夏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但是无奈后来进攻方向变化,曾经取得的成绩瞬间化为泡影。可以说,宋朝的进攻战,打的从来都不顺利。没有进攻,只有防守,先把自己至于不胜之地,宋军的所谓胜利,又能有什么意义?

2

对于北宋武备与武力问题,先天性的夺权史和对于长期割据趋势问题,是是朝廷之罪,随着农商文化的兴起,军队成了朝廷对内维稳工具。在一切向前钱看社会文化,促生的贪婪风气,权利集团的争权夺利拉帮结派中,那有国家情怀?官商勾结,巧取豪夺中,大失民心,削弱了为王朝卖命的工具作用。

再者,北宋文学画卷诗曲之风下,文官儒化家中,文武战略家与民族民雄,被忠奸对立矛盾自耗殆进,缺乏民族气节的斗志与反朝廷心态和谋利军风的腐败文化,彻底的自残武功,面对新兴的金国马军新战法面前,懦战心里遍生,导致了士气底落,就算有个别战将,在惧武夺权心里下,被贪腐文化剩机排挤中,难撑大局了。

宋亡亡在文官之贪武官之腐上,一个没有民族情怀的军队,是其完败的必然结果。还需人黑?

3

历朝历代统治者都依赖军队以加强王朝的专制统治,赵宋王朝对于军队的依赖尤为严重。宋朝都城东京处于平原地带无险可守,为了实现“强干弱枝”、“由中制外”的政策,只能把重兵囤积在京师附件。


那么北宋的军事实力如何呢?北宋实行募兵养兵制度,这是赵匡胤总结了历代的统治经验所得。北宋政府每年定期招募士兵,如果遇到灾年大量失去土地的流民也会被招入军队,北宋历代统治者都奉行此法,虽然此举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军费开支巨大会拖累帝国财政加上招募士兵素质良莠不齐,军队实力无法保障。

可以为百代之利者,唯有养兵


宋太祖把宋朝所以军队一分为二,一半驻守京师,一半驻守各地,说白了就是为了相互制衡,太祖还设置“更戍法”,让京师禁军定期换防去各地戍守,这也造成了北宋虽然兵多,但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虽然有利于皇权,但是大大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

梦溪笔谈:“欲其习山川劳苦,远妻孥怀土之恋”

宋代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统治者认为内患危害远大于边患,就算面对辽国强大军力威胁,宋朝依旧没有采取认真积极的对策。

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军事实力其实反映在军队战绩中,北宋最大的对手是辽国,它们之间爆发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

第一次战争发生在公元979年,太宗消灭北汉之后准备乘胜收复燕云十六州,前期宋军进展的十分顺利,但是由于宋军长期作战导致兵困马乏加上没有好好休整一番,在高粱河被辽军击溃。太宗也被网友戏称“高粱河车神”、“驴车漂移第一人


第二次战争就是雍熙北伐,太宗为了一雪前耻亲自指挥这场战争,宋军三路出兵,西路军连战连胜,但是由于东路军曹彬贪功冒进,在涿州附件被辽军打得大败,太宗得知东路军失利便下令全线撤兵,第二次北伐也遭失败,此后北宋在也没有组织起大规模的北伐,反而进入防守态势。

第三次战争攻守易型,辽国进攻北宋防守,辽军一路南下,北宋在真宗亲临的情况下士气高昂,双方在澶州僵持,其实北宋只要硬气一点是有可能打败敌军的,但是真宗还是决意和谈,辽国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也同意和谈,双方签订“澶渊之盟”,自此两国再无大战事。


此后宋朝继续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对内部竭尽全力防范农民起义,对外却是不思进取以防守为主,美其名曰:“勿令敌国起疑”。宋朝还任由西夏做大,仁宗年间西夏屡屡战胜北宋迫使仁宗封李元昊为夏国主,北宋和西夏百年战争时期基本被西夏压着打,战力如何可想而知。

《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四十七》:“两失和好,遂历七年,立誓自今,愿藏盟府。...........朝廷岁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进奉乾元节回赐银一万两,绢一万匹,茶五千斤,贺正贡献回赐银五千两,绢五千匹,茶五千斤,中冬赐过服银五千两,绢五千匹,及赐臣生日礼物银器二千两,细衣著一千匹,杂帛二千匹,乞如常数,无致改更。乞俯颁誓诏,世世遵承。傥君亲之义不存,或臣子之心渝变,使宗祀不永,子孙罹殃。

北宋对军队高度集权,兵不知其将,将不知其兵,澶渊之盟之后兵士缺少训练,不识战阵,习于骄惰,将帅的频繁调换也导致将领和士兵上下不一心,最终的结果就是部队指挥不灵导致战争失利。靖康之耻也把北宋军事实力钉在了耻辱柱上,也怪不得别人黑它!

4

这不叫黑北宋,而是叫鄙视,极度的鄙视!北宋拥有当时代高度发达的经济,先进的冶炼技术。可以大批量的制造出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刀剑,还有神臂弓这样的无双利器。

所以,北宋军事实力,从硬件看,真强!

可他硬是用以文制武的体制,把保家卫国的军人群体,弄成了一群失去了军人荣誉感,不知为何而战,当兵只为吃口饱饭的贼配军。

使得北宋先受制于辽,再亡于金。南宋先受制于金,再亡于蒙元。从此,开了中原王朝屡亡于外患的历史先河。

所谓北宋失了产马地,而使宋军扩张力不足,纯是无知废话!

自古军队的战斗力,从来就取决于这支军队是否有荣誉感,能不能知道为何而战!而决不是有马没马。

再说了,其实北宋战马只是相对少了些而已,绝不是没马!

而唐军能以二万步骑便可横行绝域,宋军莫非连二万步骑也凑不出?

所以,失了产马地之说,这只是不知兵的借口。

关键是,将军不受信任,军功不值钱,军队的求战欲就没有了。然后,虽然武器先进,但战斗力自然就没了。

赵家人因一己之私,为了彻底杜绝后世再有枭雄,废了中国士大夫延续二千多年的文武兼备传统。

用国策以”唯科举取士、废除军功入仕。”从此后,中国再无大将。赵家王朝没有了能威胁其统治的内忧,却在末世时,也再出不了能挽天倾的人物了。

文武分道,又让中国知识分子从此不识五兵,皆以文弱为荣。

百十年以后,就普遍性养成了受了欺负,首先不是想到反击,而是想息事宁人的懦弱性格。

此后,又彻底的改变了华夏民族性格,将本来如猛虎般的战斗民族,活活变成了绵羊。这样的北宋,不去鄙视他们,那去鄙视谁!

我们在生活中,如果真是弱者,那么受人压迫欺负,倒还是情有可原。人们会帮助他,同情他。

反之,一个八尺壮汉,明明拥有搏虎之力,却畏首缩尾,耷拉着脑袋任一些瘦小的恶人上门欺凌,那这人绝不会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情,人们对其,只有讥笑与鄙视!

因为实在是太怂了,怂的令人不齿!

这样怂包,他的身板越强壮,人们就愈发的瞧不起他!

而北宋,无论从哪一点看,他就像是这样的一个怂包!

具体北宋怂在哪儿,史书上白纸黑字,一抓一把。就不须多说了。

只是可惜了像狄青、宗泽、岳飞、辛去疾这样的名臣良将,惜其不幸,生错了时代,注定要被扼杀!

再来品一下大宋用来教书育人的神童诗。

唯有读书高,才能称英豪。所以,像狄青般凭军功入枢密的,当然就要受尽讥笑、排挤,然后活活被气死了。

又云:

  •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大宋的笔,如刀一样锋利,但这把刀在金人与蒙古人的铁骑面前,仍然显出原形,只是张无用废纸。但用来杀岳飞,却真是很锋利。

所以,中国历代任何一朝,包括开了历史倒车的满清,皆有可称道之处。唯独这大宋,实在是从头到脚,全是一个怂字!

兵者,皆壮士也,自古为国之干城,君王之爪牙。而北宋视兵为贼,开了驱壮士作贱役之风,使天下英雄丧气,从此中国之兵威,一蹶不振。

故而北宋皇帝被北掳为奴,南宋皇帝头骨让人制成酒壶,这是罪有应得。

图来自网络。

5

为什么总有人不管不顾的黑北宋的军事实力,北宋还用黑吗?这是最基本的事实,北宋的军事弱出了天际。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对立,由赵匡胤窃取了后周政权所建立,但是因为他的版图上缺失了幽云十六周,故而北宋也算不上是一个大一统王朝。

而北宋的军事实力如此之弱,也与此有关。北宋的弱,是赵家人自己作出来的。

有因必有果,北宋的报应来自后周

954年正月,周太祖驾崩,柴荣按照遗命即位,是为周世宗。

柴荣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国力恢复得很快。在接连击败北汉、后蜀、南唐后,北伐契丹。

在征伐契丹的过程中,身染重病,不治身亡。幼子即位,以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总领禁军。

只是赵匡胤也是个有野心的人,他阴谋发动陈桥兵变,坐上了皇位,赶走了柴荣幼子,这个小孩子最后也没有长大。

因为赵匡胤自己就是靠着谋反得到的天下,而且自唐末以来的军阀割据也深深刺痛着他的神经。

直觉告诉他,如果不加以解决,历史终归会重演。

赵匡胤将地方的军政权力一分为二,互不干涉,对军制进行了改变。

北宋的军制

皇帝直接掌管宋朝军队的建制、调动和指挥大权。枢密院作为中央的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军权及军令。三衙,即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为中央最高指挥机关,分别统领禁军和厢军。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时期开始实行募兵制,宋朝将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作为一项国策牢牢的执行着。

另外宋朝还将健壮的罪犯刺配当兵特别是厢兵,《水浒传》中很多豪杰比如林冲、武松以及北宋的人样子大帅哥狄青都是刺配当兵。

总体说来,宋朝时的军制是不错的,但是好的制度也要分时候,在宋朝这个重文轻武的时代根本没有发挥出多大作用。

招募灾民和饥民当兵确实能够很好的减少他们的闹事几率,毕竟青壮都走了,老弱病残闹不起来,但是他们的战斗力和忠诚度却有待商榷。

另外,宋朝是一个以文制武的时代,文人始终压武人一头。枢密院这个宋朝的最高军事机构,其正副领导竟然全部是文臣担任,外行领导内行。

那句历史上著名的“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男儿”就是狄青参军时,一个中进士的士子所说,可见当时的风气,真正有素质的男人都没有当兵的打算,宋朝的兵员素质很成问题,这不是数量多少可以解决的。

北宋的对外战争

有人做过统计,说北宋的对外战争胜率还是很高的,有70%左右,但是这是有水分的。因为这所谓的对外战争,大多都是在防守。

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科技蓬勃发展的时期,一大批的先进武器被研发发出来,诸如神臂弩、轰天雷等等。

城池也被休整的高大坚固,就这样如果还打不赢,那就是真的无药可救了。

真正的对外战争是如汉唐那样,深入大漠深处,直捣黄龙。

宋朝做了吗?做了。赢了吗?没有,一次都没有。不对,还是赢过一次的,打西夏赢了。

打西夏靠的是西军,宋朝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为什么西军战斗力强呢?因为西军里面胡人多。

第一次都城保卫战,有西军参与,宋朝勉强守住了,第二次都城保卫战,西军没来,宋朝直接就输了。

宋朝军队战斗力弱到什么程度呢?17个金国骑兵大破2000宋军。

宋朝的军制、军事装备比起历代都不差,但是历朝历代所有的问题他都有,吃空饷、贪污、将领不和等,还有更严重的重文轻武,这些综合起来,导致了一件事的发生,宋朝的兵素质太差,只有西军还算能打。

侬智高的一次叛乱,如果西军不加入,宋朝都打不赢。再好的装备到了宋朝军队手里,他们也用不好。

总之就是,宋朝的武备真的是很可以,但是他的兵太差劲,所以宋朝的军事堪称历代最弱。

6

你好,在下皇城super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在当时宋朝前期宋太祖黄袍加身从柴氏手里夺得的皇位,并且因为担心武将手中权力过大,所以杯酒释兵权,将心腹将领全都一一发回告老还乡,以便手里权力最大化

其次,在当时的实力情况下,执政者执行重文轻武的观念,大力发展文化,贪图享乐,,对内执行冗官,冗兵的政策,从而出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软弱不堪!

最重要的是,在宋朝建立这个大阶段,对外只发动过偶尔的几次战争,也就宋太祖,宋高祖时期,对外开疆扩土过,但也是以失败而终!

失败的下场就是赔偿年贡,岁币,也间接导致了宋朝内部腐朽不堪的局面,更加助长了侵略者猖獗的野心!

宋朝期间也曾出现过好多的优秀将领,去杨家将,岳家军等,也由于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软弱不堪导致出现冤家错案的发生!也是让人们所饮恨的根本的原因!

以上是皇城super 个人的观点,也希望有志之士陪在下一起来探讨研究一下,以便能更清晰清楚的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谢谢能有机会回答这个问题!感谢朋友们的支持!

7

北宋的军事实力用得着黑吗?

题主这类宋吹太可怜了![捂脸]

宋吹们是一种精神病,总想着吹捧宋朝的军事实力如何牛逼,已经到了不顾历史事实的疯狂地步,简直成了妄想狂了。

宋吹们需要补补历史课。也不知道他们的中学历史是不是体育老师教的。



北宋的军事制度

建隆二年(961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避免中晚唐五代藩镇割据,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石守信、王审琦等一批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并设立中央禁军,将各地精兵收归京城禁军管辖。

为了防止别人像他一样来个“黄袍加身”,赵匡胤规定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罢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及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的职位,而且把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三衙”,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鼎足而立。

这样一来,宋朝的中央禁军分散统率,互相牵制,最终确保老赵家的皇位不受威胁。

但赵官家的皇位不受威胁了,他们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

宋太宗曾这样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这句话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说我赵官家的皇位只要能保住,么有内部造反夺位,外患割地赔款都可以接受,都无所谓。



北宋的战绩

北宋统治者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一半分戍全国各要冲地区,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

这样一来,即使外地的禁军叛乱,也只是极少数,而可以迅速调集中央禁军前往镇压,可以以多胜少,迅速消灭叛乱。比如贝州王则之乱。

边境上只屯驻较少量的禁军,对辽、西夏屡次进攻失败后,便开始逐渐采取被动防守的方针。

实际上太祖开国时只有二十万军队,太宗时有六十六万,到仁宗时已经有了一百二十五万。但是,兵越多,战斗力越差,冗兵所花费的钱也越来越多。

宋人最怕唐末五代以来的骄兵悍卒,但宋代为了怕并将造反,必须给兵将优厚的待遇,否则就要叛变。

宋代政府再也扭不转这形势来。因养了许多无用兵,使宋代成为一个因养兵而亡国的朝代 。

宋代的国防精神是防御性的,不敢主动攻击,用意始终在防守。

宋辽战争

宋辽战争是指自979年宋朝北伐以来,终于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为止。最终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结束了25年宋辽战争。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纳知雄州贺令图建议,以辽帝年幼、承天太后萧绰摄政、内部不稳为可乘之机,决心分兵三路出击北伐。

面对宋军大举进攻,辽萧太后亲临幽州,偕圣宗指挥抗击。

辽军面对三路宋军的进攻,采取集中兵力先败东路宋军主力,再及其他各路的方略,乘曹彬孤军冒进、又缺粮草之机,袭扰疲惫,迫其退军,并追至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将其击溃 。

继而辽将耶律斜轸率军10万,对中、西路宋军相继反击, 宋军败退,对辽的战略进攻就此失败。

辽乘宋真宗登基,屡屡兴兵攻宋。

景德元年(1004年)秋,萧太后与圣宗大举攻宋,攻打澶州(今濮阳)。但大将萧挞凛在澶州察看战地时,中宋军伏弩身亡。辽失主将,士气大挫,军心厌战。

真宗临阵督战,以振军心。但他唯恐辽军突破澶州,危及东京(今开封),遂以向辽纳币帛为条件,缔结和约,史称“澶渊之盟”。 宋辽战争遂告结束。




宋夏战争

面对辽国这个庞然大物,宋朝如果打不过,倒也情有可原,但面对西夏这个只占领一隅之地的党项藩部,宋朝打了近百年,期间无数次大败,死伤士兵和民夫近百万。

宋夏战争共持续了三次,长达近百年,分别为将仁宗时期第一次宋夏战争,英宗时期为第二次宋夏战争,神宗时期为第三次宋夏战争,哲宗时期为第四次宋夏战争,徽宗时期为第五次宋夏战争?。




仁宗时期第一次宋夏战争。

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宋军全败。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并取消帝号,元昊接受宋的封号,称夏国主;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史称“庆历和议”。

第二次宋夏战争

治平元年(1064年),西夏攻略庆州,被宋军击败,夏毅宗李谅祚受伤,西夏之后逐渐处于守势。

第三次宋夏战争

熙河之战,宋朝再次被西夏击败。

元丰五路伐夏。元丰四年 ( 1081) ,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秉常导致国内政乱。宋神宗认为攻占西夏的良机已至,趁此发动五路伐夏大战。西夏先败后胜,放黄河渠水灌淹宋军营地,又断绝其粮饷之道,宋军士兵因冻溺饥饿而死者极多,被迫班师。

永乐城之战

夏军攻破永乐城,宋将徐禧等人死难,宋军二万多士卒役夫阵亡。

第四次宋夏战争

宋朝经过艰苦作战,逐渐取得了战略优势。

第五次宋夏战争

横山之战。政和四年(1114年),宋军在童贯、种师道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宣和元年(1119年),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临亡国之危,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被金朝所灭,西夏得以蚕食宋朝西北领土,宋夏战争结束。

8

不是黑北宋的军事实力,军事活动本质上是政治活动的延伸,而北宋的朝廷一贯给人以软弱的表现,打了胜仗还要赔款,碰到战斗只想着花钱免灾。这样软弱的政治表现,军事实力就算再强也没用!

9

宋朝经常被人指责军事力量很糟糕,这被认为是“黑”宋朝的军事实力,问题在于,为什么人们要“黑”宋朝的军事实力?宋朝在军事方面被“黑”有道理吗?

其实,人们常说:“打仗打的是钱财。”其实,从经济上看,宋朝属于是比较强的,从《清明上河图》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宋朝的商业繁荣。

宋朝开封的繁荣

宋朝当时城市很发达,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余个增加到40个,汴京、临安、长安、洛阳和南京是超百万人口的城市。宋朝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宋朝的港口很发达,对外贸易很繁荣。在财政方面,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506万贯,而唐朝极盛的玄宗朝年铸币才32万贯。

那么,北宋这么强的经济实力,为何军事力量却比较差呢?

为何会让金人打到了中原甚至南方呢?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把中原与南方汉人原论管理的核心疆域搞丢了的中原王朝,而且,后来宋朝根本就无力收回丢失的疆域。

宋朝的军事力量无力对抗金人,不得不允许金人劫掠、杀掠宋朝首都以及中原地区的百姓、妇女与财物。到后来,宋朝皇帝被抓了,还把宋朝后宫的太后、皇后、后妃、公主、宗室女眷等贵族女人,卖给外敌金人为娼,而普通官员的女眷和各地平民的男女更是被奴役,被烧杀奸淫。

御敌如此之无力,抵抗如此之软弱,受辱如此之惨重,军队无力护国,溃败后朝廷只有割让土地,任凭金人来烧杀奴役百姓,这应该是人们指责宋朝军队,“黑”宋朝军事实力的主要原由。

其实,宋朝军事力量的弱化是与宋王朝的统治政策和军事管理制度有及其密切的关系的,才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强而军事弱的状态。

赵匡胤经过过五代乱局,而在他夺得了政权之后,他对他自己因“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有深刻的认识和经验,他深知兵权对于巩固皇权的关键作用。他知道,使宋朝不会成为后周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最根本的就是集中兵权,掌控军队,巩固和强化皇帝专制统治机制。

赵匡胤(剧照)

为此,赵匡胤一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在酒宴上解除了功臣的兵权,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武将功臣功高盖主的问题;二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置,保证皇权军权永远安全地掌控在赵家皇族手里。

首先,赵匡胤实施强化皇权专制,加强军事集权,削弱大将兵权,特别是以文臣御武事的军事管理体制,并将募兵制作为主要的用兵方式。

其次,由皇帝直接掌控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军队要调动必须由赵匡胤自己批准。其他将帅无权调用军队。

再次,赵匡胤将兵权一分为三,即由枢密院掌兵籍、虎符;由三衙司管各支部队;由率臣“主兵柄”。(参看《宋史·职官》)枢密院是最高军事行政机关,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负责调发全国军队;“三衙司”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分统全国禁兵和厢兵;率臣在平时统领同驻一地的各司军队,即同驻一地的军队平时要受三衙和率(帅)臣双重统辖。

在战时,军队经皇帝批准后由枢密院调发,并由皇帝临时派遣统帅(率臣)领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率兵出征,战事结束后,兵权收回,并将分开。

这军事管理制度非常严密,确实有助于防止将领们再来一次“陈桥兵变”,这一制度严格把兵将分离,将不专兵,而兵部只掌仪仗、武举和募兵等事务。

宋朝兵制

但是,这造成了管理军事的各部门权力严重分离,互相制约,而且,兵不认将,将不认兵,打仗不卖力,甚至将指挥不动兵,兵遇战事时是干临时的活,谁也不会卖力干,反正战事结束又回原来的地方。这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很差,未能打胜仗是必然的。这可能是人们“黑”宋朝军事实力的另一重要原因。

此外,宋真宗时期,废除藩镇,使边防出现了严重弊端,大大削弱了边疆的防卫力量,这指责宋朝军事实力弱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宋太祖平定江南之后,国家得到统一,对手没了,因而,江淮诸郡都毁掉城隍,撤掉武备,不再设防。而到了宋真宗时,废除藩镇制度,国家重兵全都聚集在汴梁一带,战时需要频繁调动,边疆、地方无兵无粮,军事上一切都得仰仗中央,失去了单独对抗内部叛乱或外敌入侵的军力能力,这导致了疆军事力量严重弱化,完全没有边疆的防卫能力。虽设有卫所,控扼要害,军丁世代相继,但给养仰赖屯田,且卫所兵力的调发归中央管,战时听令出征,战后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又各回卫所,这大大约束了军队的战斗力,所以,人们当然会批评宋朝的军事。

最后,宋朝“抑武仰文”,由文官掌兵权,甚至太监可以执掌枢密院,这导致了军队争斗力低下,这也是人们指责宋朝军事实力弱的原因。

北宋从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就开始出现“重文轻武”“抑武仰文”的政策。北宋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枢密院基本上都是由文臣所控。北宋自建隆三年(962年),赵普任枢密使,此后,这一最高军事长官大都由文官担任,枢密院内武官的人数不断下降,武将在军事方面的权力和地位不断下降。

此外,北宋领兵打仗的统帅大多由文官担任,这些文官虽然也有投笔从戎而建立军功的,但这种重文之风对于北宋的军事建设和对于军队士气是致命的打击。

北宋的武将要受到皇帝和文官的双重压制,武功力量强的良将往往被弹劾压制,于是,庸将驱逐良将,庸才指挥军队打仗。而这文武的错位,或许正是皇帝为了巩固皇权专制所需要的。

显然,对内治乱这是很有效的,但是,要应对来自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力量的挑战,宋王朝等于是为自己戴上枷锁,挨打是难以避免的。

而且,文官掌兵,指挥打仗,往往不熟悉战事,经常会打败;而武官在军队里往往不服没有战斗经验的文官统帅,造成了将帅的矛盾,损害军事力量。

童贯(剧照)

还有,文官掌兵的政策,让宦官染指军事有可乘之机。比如,宋末期的大太监童贯,与蔡京、梁师成等六人被称为“六贼”,他们联手把持朝纲、专权擅政。年轻时的童贯曾跟随宦官李宪,参与与辽国、西夏的作战,后来,他就是以文官的身份得到宋徽宗的重用,最后领枢密院,执掌兵权,掌兵长达二十年之久,童贯成了宋朝握兵权时间最长、军权最大的太监,潼关还由于领兵打仗被封为广阳郡王。

宋朝以文官掌兵权,指挥武将,致使军队战斗力严重变弱,人们当然会“黑”北宋的军事实力。

10

宋朝的军事实力不用黑,满满都是槽点。

不过,宋朝所有的槽点,包括军事上的孱弱,都有唐朝一半以上的功劳。宋朝君臣鉴于唐朝败亡的经验教训,矫枉过正,集中了全国的优质资源,却始终无法形成强大的军事实力,反而陷入了封闭自守的绝地,越打越弱,迄于亡国。宋政之得,是留下了中国以文化立国之根。宋政之失,则为中国历史最有借鉴之处。

(宣和年间宋朝版图最大)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宋代处于中国历史转折点,被认为是极度重要的时期,可是史家们在看待宋朝故事时,却做出了宋朝只有事而无政的评价。宋朝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政治制度,一切都仰赖于人事,这一切好像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就可以管中窥豹了。这多少是出于宋朝建立在残唐五代的废墟上,且得国不正,因此施政起来就显得相当没有自信,因而采取了“以和为贵”的态度,凡事能用钱来解决的问题,宋朝君臣都不愿意用制度来规范起来。甚至宋朝宰相权力和待遇的弱化,也是宋朝皇帝的不自信,以及朝臣们有意给皇帝面子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结果就逐渐演变成了更趋强化的君主专制了。

宋朝为了避免藩镇之祸,采取了“守内虚外”的施政策略。在强干弱枝方面,宋朝在税收财政、军事调度、地方行政等方面都刻意弱化了地方实力,以至于现在人们说“东京富丽甲天下”,都认为是穷尽天下财力以奉京师而已。

宋代的地方官制大体沿袭唐朝,最高一级称路,相当于唐代之道。中一级是府、州、军、监,相当于唐代之州府。最低一级仍是县。最先分十五路,后来分成二十多路。自五代以来,地方行政长官全属军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准再管地方民政。这些勋臣武官,也在长期混乱中厌倦了,不再争持。他们仅拥官号,中央则替他们在首都供给了大的宅第,丰厚的俸禄,叫他们安住下来。比如你是某地节度使,中央还是保留你的名衔,但请你在京师住着。地方上的事就不劳烦你,另外派一位文臣过去,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这些知州、知府,本来另有官衔,都是中央官,带着一个知某州某府事的临时差遣。他的本职还是中央官,而暂去管某州某府的事。所以,严格说来,这些还是人事,并不是制度。若正名定义来说,宋代根本没有地方官,只暂时派中央官员来兼管地方事。

(宋代节度使已成虚职)

在唐代,各道首长是观察使。观察使是由御史台派出去考察地方行政的,也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长官,可是后来渐渐变成地方首长了。可是到宋代又变了,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普通成为帅、漕、宪、仓。帅是安抚使,掌一路兵工民事,领军旅禁令,赏罚肃清。漕是转运使,掌财赋,领登耗上供,经费储积。宪是提刑按察使,掌司法,领狱讼曲直,囚徒详复。仓是提举常平使,掌救恤,领常平义仓,水利敛散。这四个都不是地方长官,而是中央派到地方来监临指挥地方的。在唐代地方州县,只要奉承一个上司,即观察使,而宋代则要奉承四个上司,即帅、漕、宪、仓,行政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自然也是免不了的。

此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须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而在唐代,地方收入,一部分解中央,另一部分保留在地方。宋代则全部解中央,地方更无存储。平常这些地方上就很艰苦,临时地方有事,更是不可想象。

所以,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地方智力资源集中,而地方则是日趋贫弱。所以,金兵南侵,开封一失,全国即告瓦解,再难形成指挥核心来抵抗。如以唐代安史之乱,初始时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朝两京都沦陷了,可是州郡财富厚,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米粟,军装武器都有储积,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能有点办法。宋代则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全国的安危责任都集中在了中央政府身上。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就再也没办法。

(宋代的地方厢军没有多大战力)

宋朝中央政府集中了全国多数的资源,看起来能够以中央碾压地方,可是宋朝的军事实力却相当孱弱,这是因为宋朝执行了相当糟糕的军事制度,而这种制度的执行,又与唐朝弊政有很大的关系。

宋代军队分两种,一称禁军,一称厢军。因为在唐末五代时,藩镇骄横,当时的社会大家都当兵,读书人快都要没有了。起初的时候军队还像样,以后都变成了老弱残兵。军队不能上阵打仗,便把来像罪犯般当劳役用。其时凡当兵的,都要面上刺花字,称为配军,防他逃跑。直到宋朝,这制度也没有能彻底改掉。后来忽必烈看到宋朝军士脸上的刺字,大为不解:“为什么要这么折辱勇士呢?”

这样的军队,当然没有用处。可是积重难返,宋太祖也只能在这种军队中挑选一批精壮的,另外编队,就叫禁军,对于身高、体力、训练都有要求。不合院兵标准的,就留在地方作厢军。厢军是指驻在各地方城厢的兵士,政府并不要他们上阵打仗,只在地方当杂差。地方政府有什么力役,就叫他们做。这样的士兵,实际上只是政府雇佣的役夫,打不了仗,能够维持下社会治安就已经不错了。

(林冲脸上也被刺字了)

照理,王朝开国第一件该做的事,便是裁兵复员,而宋代却只能照上面所说的这样裁,至于复员则始终复不了。这也因宋代得天下,并未能真个统一了全国,他们的大敌辽国,已经先宋立国有了五十多年的历史。所谓燕云十六州,早被石敬瑭割赠辽人。北方屏障尽都失掉,宋代又建都开封,承其弊端,北方骑兵从北南下,三五天就可到黄河边。一渡黄河,即达开封城门下。所以宋代立国时,是有国而无防的。地处四战之地的开封,就如战国时期的魏国一样,宋朝的军事实力都被这种地势给抵消了。

当然,北宋前中期的几个皇帝都是很有进取心的,一直想统一天下,恢复燕云。在当时有两个国策,一是先打黄河北岸,把北汉及辽打平了,长江流域就可不打自下。这个政策是积极进取的,不过也很危险。假使打了败仗,连退路都没有。一个是先平长江流域,统一了南方,再打北方,这个政策比较持重稳健。宋太祖采了第二策,先平南方,却留着艰难的事给后人做。可是,在完成南方统一后,宋朝对辽国的战争却很不顺利,连宋太宗都在战争中受伤,连累到宋朝开国精锐折损大半。

(宋太宗志大才疏,两次北伐失败)

这样,宋朝的国防形势并没有因为军事行动而减弱,反而陷入到更加危险的境地。唯其形势如此,宋朝就不能裁兵,不能复员,而同时也不敢和辽国再打仗。因为要打就只能胜,不能败。败了一退就到黄河边,国本就动摇。在这种情形下,宋代就变成养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养兵。更奇怪的,养了兵又不看重他们,却来竭力提倡文治。这也未可厚非,宋代就因刻意提倡文治,才把晚唐五代一段中国历史的逆流扭转过来了。在宋人只想把这些兵队来抵御外患,一面提倡文治,重文轻武,好渐渐裁抑军人跋扈,不再蹈唐末五代覆辙。因此上养兵而愈不得兵之用,以后就愈养愈多。

养这些没用处的兵士,花费了大量的国家财富。北宋王朝财政常年入不敷出,军费就占了年度预算的六分之五。所以王荆公变法行新政,便要着手裁兵。裁兵的步骤,是想恢复古代民兵制度,来代替当时的佣兵。但民兵制度,急切未易推行到全国,所以用保甲制,先在黄河流域一带试行。保甲就是把农民就地训练,希望临时需要,可以编成军队,而又可免除养兵之费。

其实,花重金养兵,本来就是要这些士兵建立功勋,解决难题的,所以短期内采用募兵制度,花费虽然多,可是还可控。可是宋代的国防精神是防御性的,不敢主动攻击,用意始终在防守。宋朝把募兵制度与长期的防守政策相配合,就是常年花了大价钱来养着一堆不做产出的兵士,从而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宋朝的军队愈养愈多,纪律又不好,虽不易捍御外侮,还要担心他们引起内乱。

宋人最怕唐末五代以来的骄兵悍卒,但宋代依然是兵骄卒悍。国家不能不给他们待遇,而且须时时加优,否则就要叛变。政府无奈何,加意崇奖文人,把文官地位提高,武官地位抑低。节度使闲来没事做,困住在京城,每年冬天送几百斤薪炭,如是种种,把他们养着就算。养了武的又要养文的,文官数目也就逐渐增多,待遇亦逐渐提高。弄得一方面是冗兵,一方面是冗吏,国家负担一年重过一年,弱了转贫,贫了更转弱,宋代政府再也扭不转这形势来。

(全军募兵:宋代军制之失)

所以,你看,宋朝集中了全国多数的财力、物力、人力、智力资源,都干了些什么蠢事?白白花了大价钱,结果只是换回来国家的大体平稳,至于开拓、武功、进取之类,就变得相当奢望,甚至于政府财力已经不堪支持了。积贫积弱之说,正是由此而来。

在宋太祖时,因防兵卒骄惰,朝廷规定禁军分番戍守之制。地方兵厢军是摆着无用的,各边防守,全须派中央禁军去。但亦不让其久戍,譬如今年戍河北的,隔一年调中央,又隔些时再调到山西。如是一番调防,在军人只感是一番劳动,因此又要多送他们钱。因此宋代虽连年不打仗,而经费上则等于年年动员,年年打仗。所以,宋朝是没有霸道之名,却背着军国主义的帽子,全国财政多数都用来养军队了。

军队老是在路上跑,宋朝君臣还是不放心,又把将官和军队分开了,军队一批批调防,将官还是在那里不动。如是则兵不习将,将不习兵。这也是怕军人拥兵自重,然而缓急之际,兵将不相习,也难运用。所以整个宋代,都是不得不用兵,而又看不起兵,如何叫武人立功?

宋代武将最有名的如狄青,因其是行伍出身,所以得军心,受一般兵卒之崇拜,但朝廷又要提防他要做宋太祖第二,又要黄袍加身,于是立了大功也不重用,结果宋代却成为一个因养兵而亡国的朝代。很多宋代的问题,追根揭底,都要到唐代找原因。穷兵黩武的唐玄宗,践行的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政治,霸道的政治,长久来说对国力是有损害的。罗马人当年因为推行帝国主义而亡国,从此不再有罗马。中国在唐代穷兵黩武之后仍没有垮台,中国的历史文化依然持续,这便是宋人的功劳。

(宋代有鼎盛的文治之功)

再说到缺马对宋朝孱弱的军事造成的影响,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宋朝缺马是军事不振的主要原因,论证到最后又把锅甩给前代了事。其实西汉立国时也是速度马,可是政府马政得当。在汉武帝时就已经养有官私马匹40万了。宋朝再如何不济,养马的条件总要好过汉初,却为什么始终没有像样的骑兵队伍呢?这就要说到宋朝的国防资源问题。

诚然,宋代立国时,马匹资源是不够的。中国的地理形势,到了黄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长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战,一定得要骑兵。中国之对付北方塞外敌人,更非骑兵不可。而骑兵所需的马匹,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谓蓟北之野,一是甘凉河套一带。一定得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才能成群养,才能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这两个出马地方,在宋初开国时,正好一个被辽拿去,一个被西夏拿去,都不在中国手里。

与骑兵相关联的尚有铁。而精良的铁矿,都在东北塞外,不在宋朝掌握之中。王安石变法,一面想训练保甲,一面又注意到养马。据当时人估计,养一匹马所需的土地,如拿来种田,可以养活25个人,这是在农业社会里要准备战争一大缺点。王安石不得已,就定了保马政策,让民间到政府领马养。官府出马,寄养在私家,一匹一匹分散养,平时民间可以利用领养之马,遇到战争需要,在临时集合。

(宋人缺马,军队以步兵为主)

这种事,民间当然情愿做,领一匹马来,平时作牲口用,战时归还给政府就是。可是马匹单饲养也是技术活,如此化零为整,在温湿地带很容易生病死亡。马养死了农民要赔钱,于是农民把养马看作苦事。政府却要摊派,于是宋代的马政变成一秕政。这一办法,其实汉武帝也用过,只是汉武帝用这种民间私马,只是作为辎重转运之用,不会派它们上战场。而这样一群羸弱之马,上了战场也未必真有用。

辽人占据燕云,随时都可能冲到河北腹地。所以,自宋辽两国讲和以后,宋朝的国防形势是很困难的。两国既不正式开战,宋人也不好正式布置边防。只能奖励民间种水田,多开渠道,于渠旁多植榆杨。万一打仗了,可以做障碍,稍稍抵御辽人之大队骑兵。后来,杨延昭守河北,还发展了地下坑道,被称作地下长城的国防工程。这些工作做起来都是要花大笔金钱的,而且效果也委实一般。

相比于汉朝以长城为根据地封狼居胥,唐朝追亡逐北,宋朝北方边境的主要国防线竟然是涿州的拒马河,这是宋代中国不得已的一条可怜的国防线。如果拒马河被突破,由此一退下来,就直扣首都开封之国门了。所以,这种悲催的国防态势,是宋代国防上的先天弱点。因为这弱点,宋人的钱花了很多,也想了很多办法,结果也没能改变亡国的命运。

宋代如果能出一个大有为之主,主动地以攻为守,向外攻击,获得胜利,再言立国,如此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番模样。而这个做法,在历史上已经出现过,即是明代前期的国防策略以及军事、政治、经济制度。

(宋太祖如能再活十年,情形会可变吗?)

可是,宋朝的外拓企图失败了,因此,宋朝整体上是以防御来保国家,而且是一种劣势的防御,迟早总要失败。宋朝再以迁就这一形势来做出的其他制度,就只能越做越小了,保守主义者,向来如此。其实以中国四塞之地而论,自古以来也没有不以战斗攻势而立国的。如不能占据自然边界,自然就无法凭借天险保境安民。宋代却在开国时即陷入了被动,军队完全用在消极的防御上。如此,宋朝军队进不可攻,退不可守,兵无用而不能不要兵,始终在国防无办法状态下支撑。

积贫积弱之下,宋朝的军事实力自然难有十分大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