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大明一朝国祚276年,历经风风雨雨,最终在各种因素的促成下被清朝所灭,同时留下了崇祯皇帝“君王死社稷”的故事。纵观明朝历史,从初期的“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到后期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及后金(清朝前身)的动乱,276年的时间里太多东西发生了变化。回到问题,为何明末时期,明军拥有先进的武器却打不过满洲骑兵?接下来凉夜想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下。
一、武器方面
相比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早式火器,明朝末年的时候明军所拥有的武器比起之前是要强上许多倍的。明朝万历年间火器专家赵士桢在他的著作《神器谱》中就写到:
“然行军战阵随带便利,亦不过神枪、快枪、夹把、三眼、子母诸器。自鸟铳流传中国,则诸器又失其为利矣。诸器一手持柄,一手燃药,未及审固,弹已先出。高低远近,多不自由。鸟铳后有照门,前有照星,机发弹出,两手不动。对准毫厘,命中方寸,兼之筒长气聚,更能致远摧坚。”
不难发现,明朝末年的时候的武器经多年发展,弹药、射程、火力、威力方面都不容小觑。而此时的清军呢?
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的父亲在战乱中被明军误杀。年仅25岁的努尔哈赤悲愤交加,以祖、父所遗留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了漫长的征战之路。
此时清军的主要军事力量还是来自于满族或者说来自于原先女真各部的游牧民族,他们所依靠的武器还是以冷兵器为主,比如刀剑弓弩。
武器方面,明军凭借火器所带来的优势,理应稳压使用冷兵器的清军,那么为何明军会被清军打败呢?
二、明军战败原因思考
1、骑兵对步兵的天生优势
明朝的火器威力巨大,虽射程、火力等方面比起明朝初期要强上很多,但和我们印象观念中的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明朝末年的拐子铳,射程是150米;外号“九头鸟”的大型抬枪,有效射程也不超过200米,这样的距离对骑兵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基本几秒钟就能冲到跟前。
明朝末年,拐子铳
再者,弹药更换需要时间,清军的骑兵只要躲过第一轮攻击或者一齐上阵,这里面再算上明军可能会发生的失误加上清军骑兵灵活的走位,明军的火器部队根本招架不住。
清朝骑兵
游牧民族骑兵的机动性对相当于步兵来说的明朝火器部队还是比较克制的。
2、民心倒戈,军心不振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明朝末年恰逢“小冰河期”,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粮食产量呈指数型下降,这对一个人口众多的帝国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北方的酷寒气候使得降雨区域普遍向南转移,这也导致了明朝末年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
粮食产量欠收加上随之爆发的大范围性疫情,明朝末年全国上下几乎饿殍遍野、惨不忍睹。生活凄惨的老百姓在这样凄苦的环境下还要被强征入伍,内心深处自然是一千个不愿意,由此军心不振。
明军将领对征调而来的兵大多也是不仁不义,最终导致民心倒向清军。这些将领在军事上只会搞龟缩防守,要不就是内斗,像袁崇焕这种大将不是被撤职就是被杀掉,最后带兵打仗的就剩一些无能之辈,关外之地的陷落理所当然。而李自成的狂妄自大导致吴三桂这最后一个有能力挡住清军的将领向清军投降,最终将清军引人关内。反观清军方面,每次打仗前统帅将领都要在阵前指挥,军队上下同心协力。
民心所向,国之根本。一旦失去民心,想要取胜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3、军力配置
按理来说,当时明军人数是要远多于清军的,但事实上只有人数不到一万的关宁铁骑在和八旗兵打架(八旗兵是清朝主力部队),剩下的几支战斗力还可以的部队,都被派去对付国内的李自成 张献忠等等的几百万部队。
明军虽然数量上占据优势无奈太过分散,不足以抵抗清军和起义军的联合进攻;而清军方面,虽人口比较少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以能取胜。
结语
首先,就武器方面而言,明军所使用火器是要强于清军的。但清军中骑兵的机动性对明军产生了反制作用,使得火器的威力无法充分发挥。其次,明朝末年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造成了明军的士气低下,军心不振。而清军一心想要推翻明朝的统治,可以说是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军心和民心方面,明朝军中比不上清军。再者,明朝仅有的部队中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将领太少,大多庸才当道,加上对内对外兵力分散,军队实力又跌一个层次,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为何明军拥有先进的武器却打不过满洲骑兵?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下。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
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凉夜寒塘
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