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2月,历时两个半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了。苏军在各个方向上开始大举反攻,德军边打边退,并实施了反冲锋,迟滞对手进攻。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相机出击,迫使苏军退守到库尔斯克,形成了一个正面宽约400公里的突出部。
双方稍事休息的同时,都将目光放在了这个“惹眼”的突出部上,并引发了一场战略大决战。然而,围绕着“突出部”,双方将领各执己见,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不得不由各自的统帅来定夺。这里面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内幕吗?
曼施坦因方案遭到古德里安等人的反对,却迎合了德国元首的愿望。
1943年春,在曼施坦因的反击下,重新夺回哈尔科夫,并将战线推进了100多公里。这对一路败退的德军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德国上下一片欢呼。同时,他建议趁对手立足不稳,分两路从“突出部”底部包抄,围歼苏军的重兵集团。
在他看来,这个“突出部”集中了苏军40%的兵力,一旦成功将彻底改变战局。但这个方案立刻遭到古德里安和莫德尔的反对,在他们看来,眼下德军的实力不足以吃掉“突出部”的苏军,继续进攻,无疑是“拿鸡蛋碰石头”。
高级将领们的据理力争、互不相让,甚至相互人身攻击,一直闹到德国元首那里。但让古德里安和莫德尔等人没有想到的是,德国元首倾向于曼施坦因的方案,确定为“堡垒计划”,并全力支持。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夺回战略主动权,重塑德军威风。这个“突出部”在地图的位置确实十分诱人,在它的最窄处不过100公里,在相向进攻中是很容易达成的。更具诱惑的是,一旦消灭“口袋中”的重兵集团,主动权将完全易手,德军还可以腾出20个师的兵力。
其次,任何军队都怕被包围,尤其是苏军。战争初期,德军“闪击战”的目的就是快速穿插,一旦对苏军形成包围,他们会立刻“不战而降”。眼下的“突出部”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如果兵力准备得当,是完全可以“翻盘”的。
更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动摇了盟友们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开始尝试与同盟国求和,土耳其也不再和苏联“拧着干”了,就连芬兰也在考虑与苏联达成和平协议。必须用一场胜利,来挽回外交的被动局面。
说白了,赢得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政治和军事意义一样重要。为了赢得战役,德国可以说是下了“老本”,“突出部”两侧集结了90万人,大量的“虎式”、“豹式”坦克,以及“象式”坦克歼击车装备到部队。此役,他们要势在必得。
然而,德军的“堡垒计划”正合朱可夫的意。
1943年4月,苏德战场上的形势发生了逆转,苏军的整体实力超过了德军。作战部队达660万人,超过了德军;火炮10万门、坦克一万辆,是德军的两倍,战机更是达到1万架,是对手的3倍,而且,武器质量不相上下。
当然,苏军的高级将领们,也关注到了库尔斯克突出部。一些将领建议,先发制人继续进攻,不给对手任何反应的机会,已晋升为元帅的朱可夫却不这么看。在他计划中,要以大纵深防御体系,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而后“转守为攻”,理由是:
一是,勒热夫一战,德军的实力犹存。尽管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掩盖了苏军在勒热夫的损失惨重,但朱可夫心里十分清楚,德军的实力远没有到崩溃的地步。其中央集团军群40万人,25天悄然撤退100公里,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是,德军士气并未瓦解,苏军还需要磨合。曼施坦因在不利的情况下,重新夺回哈尔科夫,很好地说明了德军的战斗素养依然很高,苏军官兵的战斗经验有待提高。在朱可夫看来,越是胜利在望的时候,就更应该谨慎小心。
关键是,将德军的重兵集团滞留在库尔斯克,并依托大纵深防御体系,将其有生力量彻底地消耗在苏联境内,为以后的顺利进攻创造条件。当然,也只有这样,才能死死的“粘住”德军主力,不给对方轻易“逃脱”的机会。
苏联统帅十分赞同朱可夫的打法,他希望通过“先守后攻”,彻底打击德军的锐气,并显示出苏军强大的实力。为此,按照朱可夫的计划,在近300公里纵深部署了130多万部队,火炮19000门、坦克3400多辆,战机2000多架。
特别是莫德尔进攻的北方,更是朱可夫重点防范的区域,他构筑了8道防线,设置了4个梯队,并将实力雄厚的草原方面军作为战略预备队,随时投入反攻。此刻,朱可夫心里想的就是,专等第9集团军来进攻,他要报勒热夫战役的仇。
德军的“堡垒计划”还未实施,就先输一招。
1943年7月,苏德双军都将关乎命运的选择,放在了库尔斯克“突出部”。为此,双方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精心准备,都希望这一战能将对方置于死地。然而,就在德军准备进攻前,却遭到了苏军的猛烈炮击,打乱了攻击节奏。
原来,苏军通过抓到的俘虏,得知德军进攻的准确时间,并在其行动前一个小时,朱可夫下达了向德军阵地炮火急袭的命令,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损失不小,直到3个小时后,才开始进攻,让他困惑的是,苏军的防守非常坚决。
苏德双方的一千多辆坦克“纠结”在一起,空中的拼杀也一样惨烈,一个志在必得,另一个决不放弃,谁也不让谁,简直就是“杀红了眼”。开战第一天,德军只前进了8公里。随后几天,德军不计伤亡地冲击,但始终未能推进一步。
朱可夫感到对手的攻势明显减弱,果断下令从正面转入反攻,在苏军优势兵力的打压下,德军被迫转入防御。也就是说,德军长期准备的总攻不到一周就瓦解了。当然,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德军不得不抽调部队支援,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在诸多利好的形势下,朱可夫命令战略预备队也加入到了反攻,一时间,漫山遍野的苏军坦克和士兵冲向德军阵地。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苦苦坚守了25天,依然没有看到苏军减缓攻势的意思,而且好像越打越多,只得请示撤退。
眼看大势已去,德军最高统帅部同意了莫德尔的请求,第9集团军一口气撤退150公里。苏军收复了大片国土,在50多天的战斗中,尽管损失了80万人,比德军的损失大,但苏军经得起这样的消耗,反观德军,其损失的50万人却无法得到补充。
库尔斯克会战后,苏军在大纵深战役的实践经验大幅提高,并且建立与之配套的诸多合成化集团军,以及以坦克为突击力量的坦克集团军,在以后的军事行动中,发挥巨大作用。而德军从此一路下坡,彻底放弃了攻占苏联的想法。
如果按照莫德尔的意见,放弃“堡垒计划”,德军还有“生机”吗?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朱可夫传》、《回忆与思考》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