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3年2月,历时两个半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了。苏军在各个方向上开始大举反攻,德军边打边退,并实施了反冲锋,迟滞对手进攻。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相机出击,迫使苏军退守到库尔斯克,形成了一个正面宽约400公里的突出部。

双方稍事休息的同时,都将目光放在了这个“惹眼”的突出部上,并引发了一场战略大决战。然而,围绕着“突出部”,双方将领各执己见,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不得不由各自的统帅来定夺。这里面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内幕吗?

曼施坦因方案遭到古德里安等人的反对,却迎合了德国元首的愿望。

1943年春,在曼施坦因的反击下,重新夺回哈尔科夫,并将战线推进了100多公里。这对一路败退的德军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德国上下一片欢呼。同时,他建议趁对手立足不稳,分两路从“突出部”底部包抄,围歼苏军的重兵集团。

在他看来,这个“突出部”集中了苏军40%的兵力,一旦成功将彻底改变战局。但这个方案立刻遭到古德里安和莫德尔的反对,在他们看来,眼下德军的实力不足以吃掉“突出部”的苏军,继续进攻,无疑是“拿鸡蛋碰石头”。

高级将领们的据理力争、互不相让,甚至相互人身攻击,一直闹到德国元首那里。但让古德里安和莫德尔等人没有想到的是,德国元首倾向于曼施坦因的方案,确定为“堡垒计划”,并全力支持。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夺回战略主动权,重塑德军威风。这个“突出部”在地图的位置确实十分诱人,在它的最窄处不过100公里,在相向进攻中是很容易达成的。更具诱惑的是,一旦消灭“口袋中”的重兵集团,主动权将完全易手,德军还可以腾出20个师的兵力。

其次,任何军队都怕被包围,尤其是苏军。战争初期,德军“闪击战”的目的就是快速穿插,一旦对苏军形成包围,他们会立刻“不战而降”。眼下的“突出部”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如果兵力准备得当,是完全可以“翻盘”的。

更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动摇了盟友们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开始尝试与同盟国求和,土耳其也不再和苏联“拧着干”了,就连芬兰也在考虑与苏联达成和平协议。必须用一场胜利,来挽回外交的被动局面。

说白了,赢得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政治和军事意义一样重要。为了赢得战役,德国可以说是下了“老本”,“突出部”两侧集结了90万人,大量的“虎式”、“豹式”坦克,以及“象式”坦克歼击车装备到部队。此役,他们要势在必得。

然而,德军的“堡垒计划”正合朱可夫的意。

1943年4月,苏德战场上的形势发生了逆转,苏军的整体实力超过了德军。作战部队达660万人,超过了德军;火炮10万门、坦克一万辆,是德军的两倍,战机更是达到1万架,是对手的3倍,而且,武器质量不相上下。

当然,苏军的高级将领们,也关注到了库尔斯克突出部。一些将领建议,先发制人继续进攻,不给对手任何反应的机会,已晋升为元帅的朱可夫却不这么看。在他计划中,要以大纵深防御体系,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而后“转守为攻”,理由是:

一是,勒热夫一战,德军的实力犹存。尽管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掩盖了苏军在勒热夫的损失惨重,但朱可夫心里十分清楚,德军的实力远没有到崩溃的地步。其中央集团军群40万人,25天悄然撤退100公里,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是,德军士气并未瓦解,苏军还需要磨合。曼施坦因在不利的情况下,重新夺回哈尔科夫,很好地说明了德军的战斗素养依然很高,苏军官兵的战斗经验有待提高。在朱可夫看来,越是胜利在望的时候,就更应该谨慎小心。

关键是,将德军的重兵集团滞留在库尔斯克,并依托大纵深防御体系,将其有生力量彻底地消耗在苏联境内,为以后的顺利进攻创造条件。当然,也只有这样,才能死死的“粘住”德军主力,不给对方轻易“逃脱”的机会。

苏联统帅十分赞同朱可夫的打法,他希望通过“先守后攻”,彻底打击德军的锐气,并显示出苏军强大的实力。为此,按照朱可夫的计划,在近300公里纵深部署了130多万部队,火炮19000门、坦克3400多辆,战机2000多架。

特别是莫德尔进攻的北方,更是朱可夫重点防范的区域,他构筑了8道防线,设置了4个梯队,并将实力雄厚的草原方面军作为战略预备队,随时投入反攻。此刻,朱可夫心里想的就是,专等第9集团军来进攻,他要报勒热夫战役的仇。

德军的“堡垒计划”还未实施,就先输一招。

1943年7月,苏德双军都将关乎命运的选择,放在了库尔斯克“突出部”。为此,双方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精心准备,都希望这一战能将对方置于死地。然而,就在德军准备进攻前,却遭到了苏军的猛烈炮击,打乱了攻击节奏。

原来,苏军通过抓到的俘虏,得知德军进攻的准确时间,并在其行动前一个小时,朱可夫下达了向德军阵地炮火急袭的命令,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损失不小,直到3个小时后,才开始进攻,让他困惑的是,苏军的防守非常坚决。

苏德双方的一千多辆坦克“纠结”在一起,空中的拼杀也一样惨烈,一个志在必得,另一个决不放弃,谁也不让谁,简直就是“杀红了眼”。开战第一天,德军只前进了8公里。随后几天,德军不计伤亡地冲击,但始终未能推进一步。

朱可夫感到对手的攻势明显减弱,果断下令从正面转入反攻,在苏军优势兵力的打压下,德军被迫转入防御。也就是说,德军长期准备的总攻不到一周就瓦解了。当然,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德军不得不抽调部队支援,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在诸多利好的形势下,朱可夫命令战略预备队也加入到了反攻,一时间,漫山遍野的苏军坦克和士兵冲向德军阵地。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苦苦坚守了25天,依然没有看到苏军减缓攻势的意思,而且好像越打越多,只得请示撤退。

眼看大势已去,德军最高统帅部同意了莫德尔的请求,第9集团军一口气撤退150公里。苏军收复了大片国土,在50多天的战斗中,尽管损失了80万人,比德军的损失大,但苏军经得起这样的消耗,反观德军,其损失的50万人却无法得到补充。

库尔斯克会战后,苏军在大纵深战役的实践经验大幅提高,并且建立与之配套的诸多合成化集团军,以及以坦克为突击力量的坦克集团军,在以后的军事行动中,发挥巨大作用。而德军从此一路下坡,彻底放弃了攻占苏联的想法。

如果按照莫德尔的意见,放弃“堡垒计划”,德军还有“生机”吗?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朱可夫传》、《回忆与思考》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战场环境对苏军有利。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时,苏德战争已经进行了两整年,无论是从国防潜力还是从战场经验,苏军完全摆脱了被德军牵着鼻子走的危局。而且最重要的一点,苏军已经完全掌握了应对德军装甲快速打击的闪电战方法,可以说,库尔斯克战役,即使德军不想打,苏军反而也要主动进攻。

其次,德军面临两线作战对苏军有利。希特勒对堡垒行动实际上心里并没有底,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1943年盟军要在西线登陆,他要将部分装甲调往西线与盟军作战;一方面苏军的T34越来越多的配备到前线,从1942年组建的苏军坦克集团军也成了战场上的主力,众多因素制约着德军能不能打赢这场坦克大战。这也是希特勒不断推迟进攻时间,加固坦克钢板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因素是曼施坦因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中,已经把东线行军的家底都拼得差不多了,苏军已经完全掌握了他的底牌。

再次,苏军事先掌握了堡垒行动情报。堡垒行动,德军最大的失误是情报泄露,当希特勒开会宣布堡垒行动计划时,苏军已经提前3天拿到了行动副本。应该说,苏军能在两个月时间里把防御工作做得那么牢固,与这份情报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当曼施坦因和莫德尔按照计划进攻时,遇到的都是前所未有的防御,从一定程度上讲,堡垒行动还没开始,德军就已经输了。

所以,与先前几场战役相比,库尔斯克会战自然让朱可夫更高兴。当德军推迟两次进攻时间后,苏军反而比德军着急,怕德军不会进攻,到7月5日朱可夫获知德军进攻准确时间后,苏军还提前3个小时向德军纵深发起了炮击。这进一步说明,库尔斯克战役,苏军完全占据着主动权。

3

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中,德国与苏联于库尔斯克爆发的一场大型会战,双方共投入了超过268万名士兵和6044辆坦克,会战期间更发生了规模第二大的坦克会战(最大为布罗迪战役),并有激烈的空战参与。

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大规模进攻,德军计划使用4个集团军,欲从由南方的别尔哥罗德自南向北以及自北方的奥廖尔自北向南夹击库尔斯克地区,企图合围在库尔斯克以西的中央突出部的共有6个集团军的苏军,重夺战略主动权。


由于苏军事先已得知德军要进攻的情报并已做好建立3道防御线的严密防御和驻守数量极为庞大的兵力,德军进攻步调缓慢且付出伤亡惨重,最后因为在1943年7月12日德国的盟友意大利王国被盟军登陆西西里岛,不得不抽调兵力防卫意大利而被迫中止堡垒计划的进攻。此次战役后期,苏军发动一连串大型进攻战役:奥廖尔进攻战役(1943年7月12日-8月18日)、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1943年8月3日-8月23日)相继收复了奥廖尔、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德军向第聂伯河方向全面败退。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还有一定程度上的战略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发动进攻战役和进攻方向;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时也被视为欧洲东部战线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关键转捩点。


库尔斯克会战对德军和统帅的士气的打击是重大的,在此之前,德意志国防军从来没有在战略进攻方面内失败过,所有的失败都是在离出发地200公里之外发生的,并且大多在寒冷的冬季。

库尔斯克会战彻底结束了“苏军冬季进攻,德军夏季进攻”的作战方式,导致了德军士气的崩溃;此役德军被击毁坦克和自行火炮过千辆,新式“虎-1”、“豹”坦克和“斐迪南”自行火炮尽管大规模参战,也没能挽救战局,自身也遭受了巨大损失,使德军精锐装甲部队的士气受到沉重打击。

苏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了巨大代价:红军阵亡25余万,受伤60余万,被击毁坦克和自行火炮6799辆,被击落飞机2200余架,但战役的最终胜利使苏军从此完全获得了苏德战争战场的战略主动权。这次会战后苏军又向德军发动了连续大规模进攻战役,收复大量领土,在11月解放了基辅,同时苏军的各级指挥员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指挥系统也越来越成熟。

4

朱可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于库尔斯克战役是这样回忆的: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反击不同于莫斯科附近和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反攻,这次反攻是一次预先计划好并得到充分保障的深远突击。

朱可夫是苏联库尔斯克战役的主要策划者,而库尔斯克战役的进程基本上就是按照朱可夫的计划进行的。

苏联空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获得了对德军空中优势,这一点是经常被人忽略的。

参加这次反攻的兵力比以往任何一次大规模反攻战役的兵力都要多得多。例如,参加莫斯科附近反攻的是17个病例很少的集团军,没有坦克兵团。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反攻中,有14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和数个机械化军参加。而参加库尔斯克附近的反攻有22个强大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5个坦克集团军、6个空军集团军以及大量的远程航空兵部队。

而库尔斯克战役的结束也标志着苏德战争中,双方争夺战略主动权斗争的结束,德国已经彻底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而战略主动权彻底转移到了苏联方面,从这时候开始,战争的进程已经是按照苏联的计划来进行了,而德国只能是被动的应付苏军的进攻,而且德国再也无力阻挡苏军的进攻。

库尔斯克战役结束以后,苏军一路打到了第聂伯河,并且收复了基辅,这一点意味着原来苏联最大的工业区已经被苏联收复,苏联的军工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库尔斯克战役和乌克兰战役是紧密连接的两次大规模战役,这两次战役的结果使德国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除了战争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对于双方心理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莫斯科的失败,德国人是可以甩锅给俄国的冬天,在斯大林格勒,德国人可以甩锅给不靠谱的盟军。在库尔斯克,德军集中了最精良的武器、最精锐的部队、最杰出的指挥官,但是,依旧是无法突破苏军的防线,而且在随后到来的苏军反攻中,德军永远的丢掉了哈尔科夫,并且被打回到了第聂伯河,并且苏军已经是在德国人寄予厚望的第聂伯河放线上建立了22个登陆场,紧接着基辅就被收复了,可以说是德军被打的一溃千里,而且看到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之后,英美方面对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两面作战是任何一个德国军人的噩梦,而这个噩梦正在变为现实。

图片来自网络。

5

朱可夫高兴的理由:一是,二战时期,德军的坦克部队是一支作战能力最强、作战武器最先进的部队,德军能够发动闪电战就是以德军的坦克部队能够快速进军为基础的。二是,德军坦克部队的强与弱,对未来苏德战争胜与败的发展动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三是,库尔斯克会战,实际上是苏军坦克部队与德军坦克部队之间展开的一场坦克大会战,其中,苏军在此次战役中歼灭了大量的德军坦克,使德军已完全伤失了再次主动发动战略进攻的军事能力。

6

其实很简单,在苏军惨败的初期,朱可夫是大本营代表,而不是任何一个方向上的具体军事主官。

他不用像各个部队上的那些指挥员一样负具体责任,尽管那些红军指挥员们所犯下的错误实际上是在他的检查、督促下发生的。

而库尔斯克则是一场空前的大胜仗,这一次,作为大本营代表的格尔吉奥同志,自然而然的当仁不让要“负起责任”来了。

7

一,朱可夫在此战役开始前,就清醒认识到当时敌我力量的实际情况,坚持先防御消耗德军实力后,再大举进攻的战略方针,并顶住巨大政治压力最终说服了钢铁慈父和同僚们,后来战役的进程如他所料。二,他明白终于有机会继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得到了一个一举消灭南线德军取得辉煌胜利建功立业的好时候,能不兴奋嘛?

8

平原地理条件,苏联的新式坦克集群,都对红军有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