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清照,词美人美,赵明诚英俊少年。而他们俩当时一个是吏部员外郎的女儿一个是吏部侍郎的儿子,可以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的爱情延续可以用上那四个字:志趣相投。但综观历史,李清照的爱情生活并不幸福。反过来看,恰恰是这不幸的婚姻成就了她的诗词地位,最成为宋词中婉约派地位最高的代表。

夫妻都喜好读书,诗词唱和,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签。赵明诚每每得到古旧书画碑文等时,必是欢欣鼓舞的拉上妻子一同观赏,评价。

而李清照有什么好的作品,赵明诚也会以艺术作品为标准去品读评赏。可见他对爱妻才学的肯定与欣赏。

但他们也称不上人间的神仙眷侣。生在多劫多难的年代,夫妻俩聚少离多,“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常常写词寄思念。赵明诚也是倍受感动。

《百家讲坛》里讲过他们在民间流传至今的一件有趣的事情:李清照把自己写的《醉花阴重阳》给丈夫寄去。赵明诚看后,也想给妻子写几首表达自己情意的诗,同时,也想自己一个堂堂大老爷们,怎么能被一弱女子在才气上打败。

不服气,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自叹不如。

可见他们夫妻二人彼此倾心爱慕,既受相思愁绪之苦,又享相爱之甜如蜜的滋味。不过两个人虽然感情深厚,琴瑟相和。但在那个朝代,男人纳妾,养歌妓实属平常事。李清照常留守家中,赵明诚在外,难免也纳妾,且不止一个。赵明诚当官在处,回家甚少,让李清照独守西楼,淒凄惨惨,悲悲切切的过日子,更何况赵明诚常因自己无子嗣,经常夙夜哀叹。这也是李清照的一块心病。

从婚姻生活这点来看。李清照是不值得的。

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

赵明诚死后她在战乱逃亡中,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踏上了惶惶不可终日的逃难历程。从南京到越州,经明州、奉化、宁海、台州,然后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最后回到杭州。

李清照一路追随,雇船求人,历尽辛苦,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途中,她贫病交加,身心憔悴,她与赵明诚收集的金石书画也丧失殆尽。

李清照卒于何年何地无人知晓。在历尽悲欢、荣辱之后,她在寂寞凄凉中悄无声息地结束她愁苦的生命。她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日夜怀想、万分留恋的京都汴梁。

但她历经战乱,再婚再离,还受过两年牢獄之灾。这些痛苦的经历中,她唯一能念想的就是赵明诚,并为他写下过不少词句。恰恰这些刻骨铭心的情感化成了伟大的爱情诗篇,成就了她在宋词中的地位!从这一点看,她嫁赵明诚也就值了。下面摘录几首以飨网友。

李清照为赵明诚写的词:

1、《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2、《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以后赵明诚病逝,李清照想要静心整理填补丈夫生前未著完的《金石录》。和为了保管好丈夫在世时剩存不多的收藏,改嫁他人,接着又离婚。遭到当世之人的谴责、唾骂与鄙视。晚年境况不佳,常常独伫寒窗,思念她此生唯一真正爱过的赵明诚。


最佳贡献者
2

那一年的重阳,李清照寄了一首词给心爱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醉花阴》就是李清照一生的写照。《琅环记》中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人比黄花瘦绝佳’正易安作也。”


古代才女的爱情,结局悲惨的为多。她们或受到封建礼教的干涉,无法与情郎厮守终生;又或者一方英年早逝,空留悲切;再又有遇人不淑,一场露水夫妻,恩爱难续。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故事,也正是这无数才子佳人没有下场中的一对,空引起后人多少感慨!


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一对天作之合,无论门户还是才华,乃至相貌都是一时之选。李清照在闺阁之中就名动京城,其父李格非为苏轼之门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文俱工致,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赵明诚则是宰相赵挺之之子,终身致力于金石之学,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这一对金童玉女的相识也颇有戏剧性。赵明诚与李清照从兄李迥是好友,某年元宵节在相国寺赏灯时与李清照相识,两人一见钟情。赵明诚回去后,对父亲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到写了一首诗,诗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挺之一听,这是一个字谜啊,“言与司合”是个“词”字,“安上已脱”是个“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两个字,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于是恍然大悟,知道儿子看中了名动京城的少女词人李清照不,于是派人去向李格非求亲。双方家长都很满意,于是十八岁的李清照成了赵家的媳妇。


结婚之后,这一对才子佳人过得十分幸福。两家门当户对,三观相同;二人翩翩少年,情投意合。更难得的是两人都会吟诗做词,又都对金石研究极感兴趣。共同的志向,如花的年纪,纯洁的爱情,上天太眷顾这一对壁人了!更难得的是赵明诚对李清照极为疼爱,李清照写过一首《减字木兰花》,将他们的幸福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一幅活生生的小夫妻的戏谑画卷,也是典型的文艺青年的爱情。这时候的李清照,是幸福的,她一定没有想到,这种幸福不会很长久。


为了研究金石文字,赵明诚会时常外出求证,所以小夫妻也会偶尔离别。那一年的七夕,正是赵明诚外出约定好回家的日子,可是当赵明诚到家后,怎么也找不到娇妻的影子。郁闷的他坐在书房中,下人来报,有一个公子求见。赵明诚将其请入书房,发现这位公子眉清目秀,风度翩翩。两人谈诗论文,越谈越投机。随着谈话的深入,赵明诚发现这个公子怎么这么像自己的妻子!他仔细打量这位公子,最终可以肯定,就是自己的爱妻李清照。赵明诚哈哈大笑之中,拉过李清照的手,两人相拥而笑。这种婚后生活,不啻是天堂的日子。

两人在一起渡过了二十六年逍遥的神仙伴侣生活,直到金军南下,北宋灭亡,夫妻被迫南渡,李清照这才对社会的无情和残酷第一次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渡江之时,心有所感的李清照看着残破的山河,奋笔写下了“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篇。这是她第一次直观的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朝廷的腐朽,百姓的苦难,和英雄的无奈。


建炎三年,忧国忧民的赵明诚病死在建康。他带走了李清照的爱情,也带走了李清照的幸福,留着李清照的,是他没有完成的金石考证事业。而李清照决心为丈夫整理这些手稿,让丈夫九泉之下能够瞑目。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李清照带着丈夫的遗稿,辗转多地,最后来到了临安。她租住在一座小院之中,闭门谢客,将全部身心投入了丈夫未竞的事业。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终于将丈夫的遗稿校正誊写完毕,录成《金石录》三十卷。李清照亲自题写书名,在这一刻,她的心应该是幸福的。她在后序中写道:“三十四年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只是寡居的岁月着实难熬,无限的寂寞缠绕着李清照,正如秋日菊花一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这种悲苦的生活中,李清照的创作热情被激发了。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将对丈夫的思念,对朝廷的不满和孀居的悲苦,化作一行行文字,通过对女性心理细致的描写,再现了乱世中的女性的悲哀,让人读罢心中戚戚,令人感叹和同情。

李清照善“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意。”她的词给人一种旋律优美,富于感情变化和韵味浓厚的美感,多采用比拟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生活,所描述的情景无不惨透自己的心情,使主客观得到高度的统一,感情深挚,诗味隽永。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李清照后期的最大的磨难来自错嫁张汝舟。她和张两人志向情趣大异,这个男人只想谋取李清照身边的财物。她怎么会让丈夫的手稿落入这样的男人之手!所以她不惜坐牢也要告发,她要用生命去维护赵明诚的纯洁。

李清照生错了年代。作为封建时代的女人,她追求人格平行,爱情至尊。她在国难、家难、婚难的重压之下,发出了对专制制度的呐喊。这是个如黄花般瘦弱的女子,可是除了丈夫之外,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

一个女人,能嫁给一个懂自己的男人,在一起生活三十多年,相濡以沫,恩爱有加。在那个封建专制的年代,她的人生已经赢了。做为一个女性,我认为她绝对值了。

3

李清照嫁赵明诚忧多乐少,这可能只是后人的猜测和观感,并非当事人的体感。

李清照嫁于赵明诚,婚后夫唱妇随,共同致力于金石搜集和研究,其间的乐趣并非外人所能尽知。志趣相投,琴瑟和谐,其乐融融,其实是人世间的一桩美事,可以说是一桩美满姻缘。这样的人间美满姻缘,传为千古佳话。

至于以后的颠沛流离,并非当事人的个人原因,是国家民族的灾难,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样的生活,又有几个人能够躲开?

所以说,二人的婚姻没有任何可以怀疑的当然是值得嫁娶的。

4

李清照嫁给赵明诚是否值得?这就像找人来说哈姆雷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婚姻本就是一种超脱律法的关系,两个原本没有太大关系的人,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从此他的事和她的事都变成了他们家的事。

李清照如果嫁给别人一定会更好吗?如果非要说两人的结合是否值得,就要一起来看看两个人的故事了,抛开李清照在文坛史上的地位,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那一年,李清照18岁,赵明诚21岁,她是小有名气的才女,他是学识渊博的太学生,两人在最美好的年纪于汴京城成婚。

她的父亲当时是礼部员外郎,他的父亲是吏部侍郎,搁到现在,这一对也是极为般配的官二代组合,和其他官二代的组合不同的是:他们两人有着相同的爱好——喜欢收集各种古文奇字,各种珍奇字画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两人宁愿典当衣服也要把这些宝贝带回家。

李清照嫁给赵明诚时,他还是一个从家里领生活费的穷学生,那时,李清照还没办法出门工作,只是一个家庭妇女,没有太多的钱来买衣服、包包和名牌化妆品,等到他上班了,两人又都将多余的钱用来买字画了,从现实角度来看,李清照在这段婚姻里没有“享福”,但从精神角度来说,她获得了心灵的最大满足: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想做的事,在这期间她是快乐的。

后来他弃城抛妻而逃,她看不起他的行为,并作诗以项羽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他懊恼悔恨,他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她,可他依旧爱李清照,所以李清照虽然对他的行为很失望,依然同他在一起。

赵明诚死了,国家也危在旦夕,她独自飘零。张汝舟闯进了她的世界,关心她,呵护她,她又一次坠入爱河,不顾世人反对嫁给他,再婚后才发现对方只是想骗取她的钱财,在得知她的那些“财宝”所剩无几后,开始对她拳脚相向,她没有认命,抓住对方的把柄,将张汝舟送入了大牢,然后强制休夫,这一段持续不到3个月的婚姻就此结束,她也遍体鳞伤,以后都在思念赵明诚和忧虑家国安危中度过。

李清照嫁赵明诚忧多乐少值得吗?如果她一开始嫁的就是张汝舟呢?那就只有忧没有乐了。人生几多欢乐?有的乐就很好了,谁能一直欢乐地度过一辈子呢?李清照的第一段婚姻好歹还有欢乐可回忆,而当时很多女子的婚姻却毫无欢乐可言,你现在觉得李清照的婚姻值得吗?

5

什么是值得?只要是彼此珍惜相爱过,就值得。

一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拉开了少女李清照和美少年赵明诚相约的续幕,他们两个可谓一见钟精,互相爱慕,这样的爱情,不正是人人向往的吗?

由于双方家境优渥,两人才貌相当,情趣相投,婚后饮酒斗诗,其乐融融,前期生活很幸福。

生活毕竟不是童话,是有人间烟火味的柴米油盐,人际关系。人活着,只要有智慧有思,都不可能一生快乐无忧。因此,李清照有烦恼,有愁绪很正常。

她的“人比黄花瘦”,是因为思念身在异乡的丈夫,那是因爱而忧,因爱而愁。因心中有爱,思念才显得珍贵而幸福。

孪清照作为宋代婉约女词人之首,她的愁好像是比别人多,既使有一叶“蚱蜢舟”,也载不动她的愁。

这愁是因国破家亡夫死而生,是国恨,是悲愤,故而愁多愁浓,连舟也载不动。对于这祥处境,谁能不恨不愁?谈何快乐?

至于李清照和丈夫成婚后,她快乐多与少,与当时社会环境关系较大,特别是国破家亡后,没有子女,晚年难兔凄凉,不能因为这些,就认为她不值得付出感情。值得不值得,有很多衡量条件,快乐多少并非是衡量她嫁赵明诚唯一标准。

李清照与丈夫一辈子无儿无女。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横行情况下,丈夫并没有背叛她,依然珍惜她爱她,依然对婚姻忠诚。就冲这点,我认为李清照嫁赵明城就值得。

俗话说得好,没有谁能看到未来会发生什么。夫妻之间,只要彼此信任,彼此相爱,心心相印,就值得。

6

李清照当时嫁给赵明诚时两人还是很般配的,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对于诗词赋画等都有共同的鉴赏,而且当时两个家庭也属于是门当户对,这也是她在婚后能有更多的好的创作垫定了基础,当然两人的婚姻还是很美满的,只是后来世事变迁,造成赵明成的早逝,对李清照当时应该是打击蛮大的,因为对于这心思如此细腻的才女来说是很伤感的。但是也是值得。

7

忧多乐少,

只是后人揣摩,

其实喜欢诗词歌赋的人大概都有过为斌新词强说愁的感悟。

一花一叶一草,

沾点涶沫就能诌出雨露均沾。


8

从李清照早期词《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可以看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与爱恋。

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经常会有新奇感悟和发现。

李清照的丈夫也是一个十分有才华的人,在和妻子成亲之后,两个人常常一起吟诗创作,因此而留下了许多的作品,尽管不能和著名诗人相提并论,但也算是才华横溢。

虽然当时夫妻两人家境都较宽裕,但是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他们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总要到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倾囊买回家里。如此几年,积少成多,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

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凭借广博的见识,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对材料出处有所遗忘疑惑时,李清照总能很快说出出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就以谁说得准、说得快决胜负,确定饮茶先后,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致使茶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鼓励,乐在其中。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中秋佳节,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等人来访。陆德夫向李清照施过礼后,转身笑问赵明诚:“赵兄,近日又有几首佳作,能否拿出与大家共享?”赵明诚将夹有李清照填好词的十几篇近作递给好友们,大家传换阅读,吟咏品味。忽然,只听陆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阴》,真可谓千古绝唱。”众人也都齐声叫好,纷纷评论说:“《醉花阴》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别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更是绝妙之极。”赵明诚又是高兴,又是惭愧,只好承认这一阙实为夫人所作,并当着众人的面拜夫人为师。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就这样,他们在互相激励与学习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李清照婚后在京城度过了七年快乐时光,正当他们埋首书斋之际,政局却发生了动荡,娘家与夫家先后受到牵连丢官被贬。于是,她同丈夫回到故里青州居住。

青州十年,是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最幸福的十年。赵家由显贵变成了普通百姓,对他们而言,却是因祸得福。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画和古玩上。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建炎三年(1129)二月,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此事被下属察觉,并做了汇报,但赵明诚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没有指示应对措施。于是下属自行布阵,以防不测。当晚,王亦果然造反,赵明诚竟然与另两位官员一道“缒城逃走”了,置全城百姓安危而不顾,这当中,当然也包括李清照。

叛乱被有所准备的下属成功击败。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赵明诚的自私与贪生怕死,让李清照痛心之至。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李清照与赵明诚本来是一对十分亲密的夫妻,可是却因为赵明诚的一念之差,做出了抛弃城池独自逃亡的事情而导致夫妻关系逐渐冷淡破裂,李清照是个十分清高的人,她始终没有办法容忍自己心仪的丈夫是个懦弱自私的人,在二人关系降至冰点的时候赵明诚因病离开了人世。

李清照和丈夫由爱到不爱,中间经历了曲折变化。李清照不是一般女子,她不会委曲求全,不会低三下四,有着文人的情操与坚守。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爱过恨过,拥有过富贵,经历过战乱....跌宕起伏,虽然晚年凄凉,孤身一人,但孤独养大思维,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美文。







9

幸会题主

关于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忧多乐少值不值得的问题,人人都说值得,本人也非常赞同,值得。因为不管是忧多乐少,还是忧少乐多,李清照都默默无语的接受啦,所以她是无怨无悔跟赵明诚过这一生的。忧也罢乐也罢,都给她美的享受,让她爱屋及乌珍护着赵明诚的手稿,若非至真至爱怎么会数十年如一日的做到最后呢?所以,李清照本人也是认为值得的,人生不足百年,不过雁过漂影,想想这一对恩爱夫妻真的是做到啦只羡鸳鸯不羡仙啊!同时,也成为佳话美谈被我们羡慕不已。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李清照和赵明诚真是相知相爱啊,怎么能不令李清照永远怀念和赵明诚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所以李清照的一生是真的很值得。




10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其自幼生活在文学十分氛围浓重家庭里,从小聪慧,秉承家学,才华横溢,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词篇,成为古文历史上婉约派诗词代表人物。然而,李清照的婚姻生活让其诗词蕴添一丝哀怨,让后世人品读时清晰的感受到几许凄凉之意!


李清照的婚姻生活前期,可以说是幸运的,她与赵明诚的爱情是甜蜜的。然而,世事弄人,风云多变的政治局势,让这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婚姻变的波澜起伏。李清照的后期婚姻生活充斥着历史悲剧,演绎着浪漫而又现实的情感悲剧,让人深感惋惜!


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忧多乐少,是幸运的,同样也是悲惨的!


李清照、赵明诚的结合是历史环境下的的幸运!

中国古代对于女子而言,婚姻就像一把牢牢的枷锁将女子完全的束缚在“夫权”的框架里,很多封建社会的家庭因此埋下凄惨悲剧的种子。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年轻男女在父母的安排下骤然结为夫妻,甚至于,结婚洞房时,夫妻二人还是陌生人!更不论,婚前了解彼此性格、兴趣、爱好了,很多家庭由于彼此的不了解,不契合而造成家庭的悲剧。

李清照、赵明诚同生活在都城汴梁,相识于一次文人聚会的邂逅,从此走上了婚姻的殿堂。李清照、赵明诚的情投意合可谓郎才女貌,才子佳人,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

赵明诚性情淡泊,喜好金石,攻读经史之余,对于彝器、书帖、字画,都有涉及。对于金石学,李清照也深感兴趣,经常帮助丈夫考证、鉴别,可谓红袖添香、珠联璧合。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就是建立在共同爱好的基础上的,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因此,在大的历史环境下,李清照能够嫁给赵明诚也是幸运的!


李清照嫁给赵明诚是必然的历史悲剧!

美好的生活往往都是短暂的,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后尝尽了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颠沛流离,凄惨的婚姻生活支配着李清照的后半生。

  • “鹊桥会”,分居生活

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后,赵明诚继续大学读书,每月只有朔、望休沐才能回家,因此李清照、赵明诚聚少离多,犹如“七夕相逢”,“隔迢迢云汉,半月一相逢”。

两年后,赵明诚出仕,分居两地,李清照相思之苦更甚,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窗,人比黄花瘦。”通过悲秋伤别来写出李清照当时的寂寞心绪与相思情怀。

赵明诚出仕做官,使得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聚少离多。

  • 夫结新欢,独守空房

李清照也有“婕妤之叹”,其曾在《小重山》中写道:“春到长门春草青”,在词中李清照把自己的房室比作“长门”,可以看出李清照是有“婕妤之叹”的。

当时的封建婚姻制度下,赵明诚另结新欢也是很正常的事。赵明诚家境显赫,才华横溢,可谓风流才子。赵明诚外出做官,少妻不在身边,久而久之,“婚外情”的出现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赵明诚的“婚外情”,造成李清照郁郁寡欢的婚后生活。

  • 朝党相争,屏居乡里

宋朝党争愈演愈烈,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朝廷禁止“元祐党人”留置。由此,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困局,并且李清照在都城汴京已无立锥之地。李清照只得独身离京回原籍,投奔已被遣归的家人。

朝廷党争局势变化莫测,世事翻覆莫测。大观元年,赵明诚父亲赵挺之罢官不久后病故,赵家难以继续留在汴京,李清照只能随赵家回青州的老宅,过着屏居乡里的生活。

朝廷党争之祸,致使李清照婚后生活颠沛流离。

  • 国破家亡,颠沛流离

“靖康之难”,青州兵变,金兵攻陷青州。遭受战火纷扰,李清照只得逃难南下。此次动乱中,赵明诚死在其任职的建康太守府中,随后,李清照赶赴建康,营葬赵明。悲恸中李清照猝然病倒。

赵明诚死了,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那就是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的嗜好和追求。

赵明诚的离世,沉重打击了李清照,同时也是其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从此,李清照遭受着国破家亡的双重痛苦,漂泊江南,过着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涯。

国破家亡,李清照从此过着凄惨的逃亡生活。


李清照出生书香门第,少年得名,成为文场词坛的才女,但并没有避免历史环境夏的时代悲剧以及浪漫且又现实的情感悲剧!

李清照的爱情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令人痛惜!其凄惨婚姻,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