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说在部落成群的远古时代,人们都是赤身露体。

我们的先祖黄帝和炎帝是中原最强大的部落首领,他们带领部落向东迁移扩充时,在平定蚩尤的战斗中,人们为了防御寒冷、遮蔽风雨及烈日的暴晒,也为了蔽挡虫兽的袭击,就用树叶树皮、丛生的草葛、猎获的兽皮等遮裹身躯。人们所穿的“衣服”,在行走奔跑时常会将私处暴露无遗,黄帝别出心裁,教人们把裹身的兽皮、麻葛分成上下两部分,上身为“衣”,缝制袖筒,呈前开式,下身为“裳”,前后各围一片用于遮羞之用,两端开叉,便于行走。

黄帝制作的“衣服”,最初只是强调了它的遮羞功能,这是华夏文明进步的起源,也是我国上古时期服装形制的发端。

后来,黄帝号召种桑、喂蚕、缫丝、织帛。服装的质料逐渐完成了以纺织品替代兽皮、树叶等的过渡,开始了人类的文明生活。黄帝开创的上衣下裳,从整片的披围到依体简单缝缀成形,经历了一个由简至繁的逐步发展过程,推进了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汉服由此而诞生,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始祖”,中国人便有了“炎黄子孙”的美称。

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形成,是以汉文化为背景,以遮蔽赤身露体文明进化为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

汉服具有独特的汉民族风范,是中国“礼仪之邦”“华夏文明”的体现。我们的汉服传承了中国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形于周朝。拿古人的话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汉服是很神圣的,并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多个国家,如日本、朝鲜等服饰均有或借鉴了汉服特征。

历史在前进,人们在进步,文化在提高。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滚向前,人们的穿着文化在起伏着变化。

翻开近代史,高贵的汉服之花只在上层社会中盛开,成千上万生活在低层的劳苦大众衣不蔽体,民间服装遂渐简化,丝绸缎带被麻纱粗布所取代,量身缝制的上衣下裳在不断更新。解放初期中国处于暂时困难,人们穿着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开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穿在身上的衣服日新月异,衣服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驱寒的工具,而是随心所欲的赶着时髦。“吃是英雄,穿是威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汉服在百花齐放的穿衣文化中,没有了大众普遍追求的风彩,只受少数人亲睐,也在舞台上盛行。

汉服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但它并不能左右大众化的时装涌现。人们在穿着上追求完美,追赶时髦,但并不排斥汉服的共存。题主说的:“一些长辈”说是奇形异服,在我的概念里不会。因为解放初期出生的人们,虽然经历了一段缺衣少食的艰难岁月,但对汉服并不陌生。像我本人小时还穿过妈妈的汉服改制的衣裳。我现在也偶尔添置和穿着汉服,而且我也喜欢汉服,怎么会说汉服是“奇装异服”呢?不过话又说回来,并不是因为汉服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人们就要单一的穿着汉服。人们一样要接纳新社会新时代的新文化,一样可以在百花齐放的进步的服饰中,坚持自己的各种选择。

最佳贡献者
2

汉服是大汉民族风

从黄帝“冠冕服,以礼仪治天下”起,华夏文明就制定了严格的服饰等级规定,对各个阶层服饰颜色、样式都有详细约束,逐渐形成了流传千古的汉风,即大汉民族文化、人文风俗及服饰。

华夏二字从未销声匿迹,一直都是大汉民族的精神支柱,华字大篆体是一只俯瞰八方的雄鹰,夏字大篆象征黄帝礼仪天下,河南响水坡颛顼帝墓葬规制与夏字相同,后世画在手上的”尺规”,夏商周以前是踩在脚下,夏字楷书仍然保留了这个特征,其上部“百”代表黄帝冠冕服,下部“文”即是“尺规”组合,这个结构5000年没有变化,象征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由于时代久远,特别是经历鸦片战争以来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很多汉族风俗发生了变化,在动乱年代,人们只能追求生存,随遇而安,民族风俗逐渐丢失,当下大汉民族再次爆发洪荒之力,又一次震撼世界,自然恢复汉服成了民族崛起的象征,大汉兴华夏兴,汉风落华夏乱,因此必须重振大汉雄风!

3

一个时代一个风

成为过去是历史

祖先服饰祖先穿

自身服饰祖先来

没有必要穿祖先

服饰来显民族梦

上古人死留衣衫

每到祖先纪念日

子孙谁和祖先象

穿衣带祖立堂前

那叫尸祝古来传

日今不知者妄为

古衣乱穿大不敬

口口声声扬汉服

中华文明五千年

易服变制根有源

岂是尔等做鬼梦

不伦不类实可笑

4

当初满清入主中原,要求汉人仿效满洲人额头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许多汉人为了民族大义和民族气节掉了脑袋,可歌可泣。满清统治二百多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要求剪辫子;有些汉人被剪了辫子后痛哭流涕!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让人感慨万千、不甚唏嘘啊!

5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飘逸非凡,然而却被一些长辈说成奇装异服,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随着历史的演变,衣服也在演变。长辈们认为穿汉服是一种复古,在现代好象不伦不类。

在古代,人们的服装随着改朝换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从那时起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善;殷商时期建立了“冠服制度”;春秋时期人们多穿深衣和胡服;秦汉时期人们继续沿袭深衣形式;魏晋南北朝时,男子穿衫,妇女上袄下裙;唐代人穿法服和常服;宋代服饰崇尚简朴含蓄,妇女的裙子比唐代的窄一些,衫是对襟,覆在裙外;元朝衣服变化不大,但材料悬殊;到了明朝,棉布普及,还是承袭传统服饰;清朝规定汉人必须“剃发易服”,所以男子以穿旗装为主,女子可以穿旗装,也可以穿传统汉服。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国力日渐强盛,人们都开始审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推崇汉服运动,一时间汉服又蔚然成风。

然而,这种穿衣风格的圈子较少,一般是文艺人士或青少年一族,于是一些长辈认为,身穿汉服在人群中显得很另类。

二、汉服的结构特点是交领右衽,褒衣广袖,长辈们认为不适合现在的生活节奏。

汉服的“交领右衽”体现中国的“天人合一”。交领就是衣领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交叉,交领代表的是“人道”,就是“天圆地方”中的“地”,代表做人要公正,要不偏不倚。袖子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前襟掩向右腋系带,称右衽,体现中国“右者为尊”的传统思想。

“褒衣宽袖”是汉服的另一个特点。自古以来汉服的礼服都是宽衣博带,放任身体自由舒展;日常衣服短衣宽袖,袖子宽显得人既大度又灵动飘逸。

但是,请试想一个画面,一位现代的厨师身穿宽袍广袖的汉服,在后厨忙忙碌碌地做菜,肯定会让人笑掉大牙。

其实,现代人穿汉服无可厚非,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场合。所以,穿汉服时请做到到以下几点:

一、婚庆典礼时穿,显得雍容典雅。

二、去旅游时穿,古风美美哒。

三、拍艺术照可以穿,让你找到古代儒雅君子或明眸美女的感觉。

四、符合自身气质,不要出现东施效颦的效果。

五、注意和发型的完美搭配,体态举止要平和典雅。

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只要你找对了感觉,长辈们也不好说什么了。

6

汉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皇帝垂衣裳以治天下到大明甲申之难(公元1644年)延绵不绝。

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为巩固对中原的统治,在顺治二年六月十五(公元1645年7月8日)颁布“剃发令”:

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快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最终执行的结果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剃发令”颁布后,清廷又于顺治二年七月初九(公元1645年8月29日)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为了推广剃发易服令,清廷以残酷的手段进行了“大清洗”。

尤其在华东,华南的常熟,太仓,江阴,昆山,嘉兴,松江。发生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惨案,反抗者众,江南胜地,血流成河。

如今,出于民族团结的需要,这些惨痛的历史被隐没在一片热土之下。几本薄薄的历史教科书,一语带过,甚至闭口不谈。

江山风雨,仅仅几十年后,来自朝鲜的使者到北京面圣朝贡,身着明制汉服,朝上不乏侧目之人——使者服章竟不同我朝服制。岂不痛哉。

沧海桑田,几百年过去了,其间不乏卖主求荣之人,狗苟蝇营之辈,或冷淡麻木,或不知不解。

随着近几年国学的兴起,政府又开始提倡传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生水起,好不热闹。然则北京每年春天举行的天坛祭天仪式恢复的还是假辫子。某些打着回归传统旗号的中式婚礼礼服竟是马褂外加一顶瓜皮帽。各式活动礼仪小姐的旗袍,微风一吹,前后两片。

2015羊年的春晚节目《大地春辉》五十六个民族身着民族服饰,因汉族代表身上的改良旗袍引起网络讨伐,要求春晚道歉,最终不了了之。

关于非物质文化,我想要说的是,无论你空竹抖的嗡嗡响,狮子耍的多精彩,皮影戏玩的再逼真,都抵不上一袭汉服加身的华美壮丽,夺人眼目。衣冠是仅次于语言文字最具身份认同的符号。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君不见当我们的国家主席在韩国总统的陪同下走过景福宫那一幕,班门弄斧式的炫耀曾让我如锥在心,如鲠在喉,可怜如今“鲁班”,不知斧为何物。

几百年后,在我对汉服的一瞥中,想起一句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而有些时候,整个世界,都像异乡。

7

因为你的长辈都正常,不会被这些价格昂贵的东西收割智商税,一语道破汉服的本质。

对于智商正常的长辈来说,衣服的作用首先是实用和美观,在这两者兼备的情况下,还会考虑一些品牌服装,穿出来上档次。

长辈的审美判断虽然不总是对的,但一定是符合社会大众认知的。他们对汉服的看法其实也是如此。

在长辈看来,这就是破布烂衫一类的东西。在影楼穿穿摆拍几张艺术照过过古装剧的瘾还成,但是现实中穿出来就是有毛病。

特别是汉服的尾摆很长,在外面穿这种衣服纯属是给马路拖地了,最后洗衣服还不是长辈来?

同样是传统服饰,长辈们更喜欢旗袍,宁肯花钱买旗袍,也不会砸钱到汉服头上。

为什么?原因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三点:实用、美观、档次。

你穿着觉得仙气飘飘,那是因为图是P过的,不P图很难看。在正常人看来,没人会裹着窗帘就上大街了。

此外,古代也没有“汉服”这种服装的观念。古代的服装和今人一样,同样讲究功用性,所以按照用途分为朝服、吉服、常服、便服、丧服等数种。

汉服是属于当代影视文化兴起后,一种打着传统文化名义的商业运作模式。长辈们洞悉了汉服的本质,当然不会花冤枉钱。

8

知道什么叫做奇装异服吗?这个词儿的使用是相对的。

我举个例子你就能明白,比如说你穿越到古代穿个西装,那别人看你是不是奇装异服,同样的道理,现在人们穿的都是西装,那你穿个汉服出来溜达,别人同样会投来异样眼光,说你穿的是奇装异服。

长辈的思维很简单,不管你穿的衣服是不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只要你与现代社会人们所穿的衣服格格不入,那么就是奇装异服。

就像破洞裤一样。

以前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搞笑的段子,说一个孩子穿了一条破洞的牛仔裤,回家之后他妈妈居然给他缝起来了。

因为在他们的思想世界里,穿衣服就应该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把衣服搞个洞,穿的像个混混一样。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汉服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太遥远了,我们的认知结构早已改变,你说突然冒出一群装汉服的,能不认为那是奇装怪服吗?

据我所知,现在社会上又掀起了一股汉服热,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穿着汉装走上大街,我对此的看法不置可否,人家的自由,管他干嘛。

但是你既然穿出来了,就应该学会接受别人投来异样的眼光,同样也不要抱怨,为什么别人对自己穿汉装的行为感到不可理解,还认为是奇装怪服。

因为并非每个人的认知都与你一样,一样的清新出奇。

生活就是这样,你愿意踽踽独行或选择格格不入,那是你的自由,但是别人同样也有质疑的自由,你不能因为要维护你的自由而去干涉别人的自由,这样是没有道理的。

9

你说的不错,汉服确实是中国文化的象征。长辈反对,只能说明他们文化思想混乱。

服装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特征。你看阿拉伯的民族服装,藏族的民族服装,蒙族的,苗族的,印度的,等等。

一个鲜明的服饰,给人以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我们祖先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孙中山先生就创造了中山服,可惜没有流传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这方面不重视,先穿中山服,后改西装,没有定型。现在民间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提倡穿长衫汉服,但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在民族思想文化没有自豪感之前,穿汉服的行为要受到阻力和争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一身穿长衫,不怕受议论,非常难得。我们普通人真不知道该怎么做。




10

汉服虽美,但长袍宽袖实在不适应现代人穿了。只能在影视剧中一饱眼福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