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讲一下辽国的实力。宋朝建立的初期,禁军主力大约只有10余万人,而且以步兵为主。辽国军队的总数在宋朝之上,战斗力更强,一半以上都是骑兵。赵匡胤是通过政变夺取了皇位,自己的家底很薄,如果贸然进攻辽国,一旦自己战败,那皇位就很难确保。对于赵匡胤来说,自己必须先稳定局面,北方辽国是以后的事情。



赵匡胤上台以后,利用建立禁军的方式,把各地节度使手里的精锐,都编入了自己的禁军。这确实削弱了节度使的力量,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支出,中央需要养活大量的禁军。北方地区已经连年战乱,根本就没有能力养活这么多的军队。因此,宋朝需要先消灭南唐、后蜀等政权,利用南方地区的财富来供养北方的军队。



与北方的辽国、北汉相比,南方的政权实力要弱得多。在南方政权中,最强的就是南唐政权,可是经过后周世宗柴荣一系列的打击之后,南唐的国力已经大大削弱。对于刚刚建立的北宋来说,消灭南方一系列政权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后来的事实证明,北宋消灭湖南、荆南、后蜀等政权非常的顺利。从各个角度来说,宋朝都必须采用先南后北的战略。

最佳贡献者
2

宋朝失去了幽云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同时,宋朝的话语权被知识精英掌握。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由于宋朝没有掌握幽云地区,这意味着华北平原的北部在辽朝手里。但是整个华北地区的经济、文化情况是相近的。这时,宋朝的知识分子会一厢情愿地认为,被辽朝统治的华北地区的民众会自认为和宋人才是“一家”,他们无比愿意为中原王朝效力。范仲淹就曾说,“幽燕各州的人,沿袭汉人习俗,他们时刻思念回归中原王朝,世世代代,子孙都不忘记。”面对西北的西夏政权,有大臣曾上书宋朝皇帝,“西北地区的兴州、灵州这两个地方,大多是汉人,他们虽然被西夏的统治者俘虏,但时刻希望被宋朝君主统治”。

这些宋代知识精英一边放飞想象,一边在皇帝跟前念叨,直接影响了朝廷的决策。我们以前在谈到宋朝收复幽云地区的时候,总是说,这是出于军事考量。其实,文化意识在其中也起到很大作用。

比如,宋太宗下诏收复燕地的时候,就说出了这样的话:幽云地区的人们对契丹的统治非常愤懑。只要我们出兵,当地人就会接应我们,一起赶跑契丹人。

不过,幽云地区的人并不这么想,也没有这么做。宋太宗带兵北伐的时候,当地人反而帮助契丹人抵抗宋军进攻。根据记载,宋军傻呵呵地发放榜文,要求当地人效力。当地人看到榜文后,自然而然惊呆了。太宗的北伐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这时,一位大臣仍然固执地说,“这是因为当地人一时糊涂,他们误以为咱们贪恋他们的土地。所以,今后咱们必须要把宣传工作做好,要让当地人知道我们是在拯救他们于水火。”

过了几十年,宋朝人的心思仍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大名鼎鼎的苏轼在参加科考的时候就说,“我们应该重点联合幽云地区的士大夫。他们承继了华夏的文脉,通晓事理。没听说嘛,宋太宗当初北伐失败要南返的时候,幽云地区的士大夫哭得那叫个惨啊。”

读到这些内容,我们会疑惑,为什么宋代知识分子这么天真呢?试着站在宋代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角度思考一下。从相似性来说,幽云地区的人跟我们同文同种;从利益角度考量,中原文化显然更先进,他们在契丹人手下,只会被野蛮对待。所以,从任何角度看,幽云地区的民众都应该站在我们这边。

可事实上,幽云地区五代的时候就已经被契丹人收入囊中了,一百多年来,契丹人通过轻徭薄赋,已经争取到了民心。而宋朝,从没有统治过这里。

这个梦一直做到了南宋。这时,北方的强敌从辽变成了金,宋朝的可控土地进一步缩小,不只是幽云地区没收回来,连中原核心区也落入北方强敌之手。但陆游这样的“爱国诗人”仍然写诗操心北方的“同胞”。最有名的就是那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后来,南宋权臣韩侂胄领兵北伐。他提出一个战略构想:女真虽然已经统治中原八十多年。但是中原人一定仍然忠于大宋王室。只要我们起兵,他们就会加入北伐队伍。结果呢,事情并没有如韩侂胄所想。宋军惨败,韩侂胄的头颅也被作为南宋求和的代价之一,送给金国。

我们接着想,南宋灭亡之后,这种国族意识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吗?

其实,这种观念不仅没有因为宋朝的灭亡消失,反而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直接受到宋朝影响的是明朝。14世纪中期,汉人再次建立了政权。明朝人也像宋朝人一样,把明朝看作是一个“汉人”的国家。汉人知识分子再次积极主张用文化、族群以及地域尺度区分汉人与外族。而元朝和清朝,虽然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但他们以宋朝的“国族意识”为蓝本,构建起一个更复杂的观念。它们将汉人和中原看作帝国中的一部分。然后强调自己的族群具有足够的能力,协调帝国境内各个族群、各个地域之间的关系。

3

这个是可以肯定的答案:不能

辽当时有着先进的军队和制度!就算你当时打下来也守不住!

4

没有如果,宋太祖继位后带兵伐过辽国,没能成功收复幽云十六州!宋太宗曾经想用大笔银钱赎回幽云十六州,辽国也没答应!

5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成功的“黄袍加身”登上帝位,建国号宋。后世称宋太祖。此时中原大地上各军阀建立的政权虎视眈眈的盯着新生弱小的赵宋王朝。这位被后世伟人毛泽东称赞的宋祖:认为宋初建,地域小,周围敌对政权围绕,欲意征服一些小政权,扩大地盘,壮大自已。起初太祖欲先北伐,后征南的战略部署,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最后听从了赵普的建议:先南后北的策略。如果采取“先北后南”那宋军能否收复“幽云十六州”呢?我个人认为当时的宋禁军战斗力强,可以收复,当时的辽国民风强悍,但必会造成大量伤亡“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征伐南方各政权就不容易了,尤其是南唐。后来宋太祖搞了个“封桩库”储存金钱,用来赎回“幽云十六州”,被后世子孙败个精光。请大家发表意见。

6

能否收复幽云十六州,主要是要考虑宋辽之间的国力对比。国力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人口、经济、民心、军事、政治等。宋辽对比,宋在人口、经济、民心上都占有压倒性优势,简直就像美国对一个非洲小国一样。宋的人口当在辽的一百倍以上,且幽云十六州人民心向祖国,对辽来说是肘腋之患;宋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有数据说宋时中国GDp占世界GDP的80%以上,即使这个数据有夸大,但60%一定是有的。辽的GDp如果除掉幽云十六州,辽本土的游牧经济占世界GDP的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民心上,宋是收复沦陷故土,解放胡虏铁蹄下的幽云十六州同胞,可谓一往无前,万众一心,辽是侵略者,无道义可言,无死战到底的决心,随时准备在不利时放弃幽云十六州(后来的满清也是如此)。但在具有如此巨大优势的情况下宋为何一直没有能够收复幽云十六州呢?首先是首战失利,高粱河一战,宋在具有巨大优势的情况下,遭到巨大失败,几至全军覆没,丧失了光复的最佳时期。但以宋的人口、经济、民心,如果持续不断的向辽进攻,即使军事上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拖都能把辽拖垮拖死。在这个过程中,辽内部就会出现问题,如政变,如分崩,如求和,宋即可收复幽云十六州。如果能出一二名将,大破鞑虏,勒石燕然,也是大概率事件,收复幽云十六州根本就不是事儿。但问题出在了政治上,有宋一代,鉴于残唐五代的藩镇之祸,将主要精力用在了内部“维稳”上,首先是重文轻武、崇文抑武,哪怕是“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酸腐文臣地位也远高于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约英勇武将;其次是虚外实内,将军队分为两种,精锐称“禁军”,集中于京都附近,因长期不战,最后也精兵不精了。老弱称“厢军”,散于地方及边关,怎能保家卫国,收复失土?第三,皇帝深怕武将立功,功高震主,常在千里之外瞎指挥,前方将帅不得临机应变,故十战九败。偶有名将,或冷待,如韩世忠;或杀害,如岳飞。如上种种,又怎能收复失土故地。所以宋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亡于异族的命运。赵宋咎由自取,只可惜了天下苍生!

7

赵匡胤本人不死,有这种可能,毕竟他是马上皇帝,他的死就决定了以后的整体形式

8

宋朝没有产马地,宋朝骑兵不成规模主要以步兵为主,冷兵器时代,骑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打不过 打不过。

还有就是北宋进行过几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打不过人家只能龟缩起来了,不惹事!被打后只能俯首称臣,献钱、献地、献女人了

9

宋朝是靠军事政变建立起来的,没有经过残酷的战争,没有打造出一支百战百胜的军队。宋军的战斗力,比起唐朝、明朝开国之军,差距非常大。赵匡胤为了防止部下仿效自己,来个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一批将领的职务,军队的战斗力受到影响。辽国经营多年,根基已经牢固,宋朝刚建立,国力有限,内部不稳,也没有卫青李靖那样的天才将领,无法做到击败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

10

首先,想要北伐打败辽国,得要先消灭北汉,因为北汉是辽国的附属国,依附于辽国,辽国也会在北汉受到威胁的时候出兵援助。从图中可以看到,北宋取代了后周以后,南方还是分裂状态,有很多政权存在。太祖朝赵普给他制定的方针是先南后北,但是其实赵匡胤有过一次讨伐北汉,结果辽国出兵,里外夹击,宋军又水土不服,再加上太原城人民勠力同心,坚守阵地,就失败了。所以又恢复了先南后北的政策方针。

如果大宋建国之初直接就去攻打辽国,我认为胜算非常小,收回幽燕更是不可能。首先辽国的屏障北汉你就很难消灭(直到太宗朝才灭了北汉)。其次,如果在南方的南唐,南汉,后蜀等政权还没有平定,就去和辽国硬碰硬,很容易被他们背后捅刀,到时候两线作战更是自身难保。所以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操作都是不可能的。而且个人认为先南后北在当时的情况下是非常明智的统一方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