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就两宋的所有皇帝的个人操守而言。赵光义的人品无疑是最卑劣无耻,虚伪至极。十足的伪君子。此人外宽内忌,用人疑心重。多谋少决,后知后觉。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可以数,宋太宗基本是依靠其兄赵匡胤的根基才维持的,北宋的崇文抑武实际上就是从宋太宗开始的。宋太宗,北宋第二代皇帝。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公元976年登基,公元997年驾崩。终60岁。赵光义在位21年。

赵光义害死亲大哥,侄子,亲弟弟。害死宋皇后,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众口。所以对外征伐上,在各个方面文治武功上就想超过他哥哥,但水平太洼太浅,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开封府尹十多年的时间里年,广收党羽,网罗亲信,就开始为篡位做准备非人臣所为,阻太祖迁都一事彰显其在朝堂声音之大,但其有功不赏,仓促攻辽数度大败、丧失了北宋的精锐禁军 。给北宋最沉重的打击,使得赵光义彻底地丧失了进取之心,毛主席说:“此人不知兵。,不会打仗”应该是即为确切的。灭北汉不但标志着宋王朝形式上完成统一,并且解决了中原法统问题。也就此,赵光义也就到此结束了再无任何的功绩可言。赵光义在取得皇位之后,一辈子都想如何摆脱太祖皇帝高大的政治阴影,但就是一辈子是都没有摆脱,这是他最大的不幸和悲哀。

赵光义在当皇帝以后,完全没有领略和继续柴荣、赵匡胤的军事战略方向和策略。完全是独出心裁地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志大才疏,穷兵黩武,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心高气傲,但无情的现实给了他最响亮的耳光。最重要的是伐辽不利以后。为防五代十国的内部兵变彻底放弃了以武强国的用人思想,明确的开始扬重文抑武的策略。就此华夏的尚武精神就此丧失,也致使两宋数百年的军事积弱,事实上也让两宋都是亡于中原北方游牧民族的,遗祸千年。当赵光义发现自己在征伐方面无法超越他大哥的时候,估计自己也无法消灭大辽的时候。干脆就彻底地放弃武功,在文化上发展和进取,从此两宋被一群坑爹而无能的文人把持,直到灭亡。他的作作为是恶之源!个人操守更是无耻之极,强幸小周后做春官图、他的后人被金国人一锅端,后妃公主被送入洗衣局。留下第九子赵构不孕不育!150年后江山又给了他大哥的后代!真是报应不爽啊。当年费劲心思杀兄,却断送了整个汉民族历史!使得华夏第一次亡于异族之手。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关于赵光义是否弑兄夺位,这个历史还没有定论,不好评价,如果不是他杀的,涉及到为什么不让位给他侄子的问题,如果是他杀的,就要和李世民弑兄的问题做个对比,然后深入分析一下了,反正不管是不是他杀的,他当皇帝都是有问题的,个人感觉!

3

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二弟,兄终弟及继承帝位后(疑点重重),实行了一系列内外政策,对北宋后来的发展趋势影响很大,总起来看,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守成之君,在中国历史上昏君暴君庸君甚至傻子皇帝辈出的情况下,能够排到中等偏上水平,如果满分一百,可打70分。

说完正面的,再说反面的,这样才全面正确嘛。他的不好的或者说阴暗面主要是三点:

第一,为攫取皇帝最高权力大耍阴谋的“野心家”。

首先继承帝位之前夜的“烛影斧声”疑点太多,确实让人有理由怀疑其对赵匡胤下了杀手,因为之前赵大哥身体一向健康,而那晚只有他们两个在屋里,争吵不休,第二天早上就传出了赵大的死讯,而且赵二先于赵大的儿子们知道消息,抢先进宫。



其次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值得怀疑,按当时的说法,是要保证国有长君,订立时赵大的儿子十几岁,赵二二十几岁,但是到后来德昭德芳都近二十岁了,不存在孩子帝王的问题。

再就是即位后对赵二皇位威胁最大的是自己弟弟廷美和两个侄子,而这几人先后被貶逐,被逼迫,或不明不白的死了……保证了赵二哥百年之后传子顺利进行。

第二,为了霸占别人老婆不惜起杀心的“大色狼”。

南唐后主李煜被软禁开封后,赵光义就对其老婆小周后垂涎三尺,强迫其入宫伺候自己,一个多月才出来,李煜和小周都是羞愤难当又无可奈何。后来李煜写了那首著名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词,据说赵光义认为他复国之心不死,借赐他生日宴时用“牵机引”毒药将其毒杀,死状极惨。我倒觉得赵二主要是想霸占小周同志,因为谁都知道李煜没有复国的志气和本事!当然最后赵二也没得逞,小周自杀了。



第三,实施防武人割据措施成为弱宋的“始作俑者”。

960年赵宋立国,961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据说就解除了武将们统兵之权,改派文官。所以造成宋代武装力量不足的是赵大。这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全面。杯酒释兵权只是解除了一小部分人的兵权,主要是石守信等参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那波将领,他们知道的太多了,赵大怕他们学样子。而且当时南方几国都还在,北汉契丹也虎视眈眈,赵大不可能自废武功。倒是后来光义即位后,全国统一已经完成,他本人又不是战将出身,对将军们更不托底,于是采取了限制武官和将军的一系列措施,一方面的确防止了军人再度为祸,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军人地位低下,大宋朝血性不足,对外战事经常损兵折将。

4

赵光义

如何客观评价赵光义,他功过几分?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997年),字廷宜,本名赵匡义,以“光”避宋太祖赵匡胤讳,“烛影斧声”事件后,即位为帝,并改名为“赵炅”。赵光义登基之时,是宋初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现在,让我们从宋太宗的文化素质和治国成效两个方面对他进行了解。

据《玉海》记载,“太宗御制御书文集总五千一百一十五卷轴册,又有御书素扇数十”,由此可见,宋太宗御制作品可谓浩瀚,这也正应了《宋史》记载,这是一位深具才学的君主。


赵光义出身军旅,所以他的诗更近于边塞诗风,较为直白,如作于攻打契丹失败后的“銮舆临紫塞,朔野冻云飞”,及其对心怀的表露“指法从来天下闻,翻成尽入升平曲”,又如赠予赵普的“忠勤王室展宏谟,政事朝堂赖秉扶。解职暂酬卿所志,休教一念远皇都”。除此之外,宋太宗是非常喜欢搞此御制诗的,“己丑,召宰相近臣赏花于后苑,上曰:春风暄和,万物畅茂,四方无事,朕以天下之乐为乐,宣令侍从词臣各赋诗”,毕竟五千多册,若非时时“积累”,怎会有如此成就?

宋太宗不仅通诗文,其书法更是一绝,精通草书、隶书、行书、八分、篆、飞白等多种字体,“太宗善飞白,其字大者方数尺,善书者皆伏其妙”,他常将书法作品赐予臣子,其继承人宋真宗就曾经说过“先帝多能,尤于笔法精妙,尽得诸家之体。所有御笔墨迹遍赐天下名山胜境,永垂不朽”。


宋朝以儒为主导,释、道两家辅之,对国家进行思想文化的统治,“以长葛县令孔延世为曲阜县令,袭封文宣公,并赐《九经》及太宗御书、祭器,加银帛而遣之”,使“本道转运使、本州长吏待以宾礼”,“朕每读《老子》至‘佳兵者,不详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尝不三复以为规戒。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上素崇尚释教,即召见天自灾等,令阅乾德以来西域所献梵夹,命内侍郑富士康钧就太平兴国寺建译经院”。当然,他只是将这三家作为助其统治的工具,于佛、道者无信仰之实。


在军事上,宋太宗曾就《兵法阴符经》提出自己的看法,“此诡诈奇巧不足以训善,奸雄之志也”,他熟知“用兵之道,校之以五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并同时敦促大臣对兵法进行学习,“《平戎万全阵图》,出示近臣,因召边将田重进、潘美、崔翰等升殿,亲授其进退攻击之方略”,“卿代非儒门,少罹兵乱,必寡学问,今在朕左右,典掌万机,固无暇博览群书”。


宋太宗整体的治国业绩是要逊色于太祖的,虽行北伐之实,却未实现预期目标,但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其成就主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以及鼓励农桑、扩大科举、倡导文化等,得王称之赞“能广文之声,卒其成功,乃大一统。于时北自常碣,南极岭表,东际海岱,西接洮陇,宋之威德,斯为盛矣”,实际上,其过失也是不容忽视的,“人情贪竞,时态轻浮,虽骨肉之至尊,临势力而多变。同僚之内,多或不和,伺隙则至于倾危,患难则全无相救。仁义之风,荡然不复。”

作者:古今事

转载请说明出处

侵权必究。

5

记得答过类似的题。赵光义到底功过几分,我看三七分:三功七过

在他身上,更多的是个人品德和功业的缺陷

1、烛影斧声、金匮之盟两大迷案:他继位的合法性一直遭受质疑,而且一直无法洗脱逼死赵匡胤两个儿子、不公正对待赵匡胤宋皇后的嫌疑。

2、两次北伐契丹的失败:他既没有收回幽云十六州,汉唐盛世梦想成为梦幻泡影,还导致宋辽边境再无宁日,直到澶渊之盟方才告一段落。

3、党项政策的失当:急于建功立业的赵光义匆忙接受定难军节度使的归顺,导致这种藩镇及少数民族双重割据的残余势力在李继迁的领导下叛乱,经过演化最后建立西夏,成为北宋最主要的外患。

赵光义三大功业:一个是吃哥哥老本,一个功过参半,只有一个算是功业

1、吃老本:功业巅峰,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南方统一、北汉被灭,虽然是在赵光义手里实现的,是赵光义个人事业的巅峰。但这基本都是赵匡胤的既定战略。

2、功过参半——崇文抑武:赵匡胤的当朝大臣多是旧朝留用、幕府中人及勇猛武将。他是生怕当官的人多,采取少官高新养廉的做法。

而赵光义完全改弦易辙,将兴文教、抑武事定为治国方针:缩减戍边将领和藩镇的权力、实行强干弱支之策;扩大科举取士、重建三馆(昭文馆、集贤院、史馆)、编修《太平御览》 《文苑英华》和《太平广记》三部大书。

客观上造就了繁荣的宋朝文化。当然也造成了宋朝的积弱积贫

3、最大的功劳:顺利实现了皇位的有序继承。好大喜功、自吹自擂的赵光义一辈子都活在哥哥的阴影里。在人生的最后两年里,他仍然要忙于平乱、打战,他留下的是一副烂摊子。

这辈子,他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传位。自从唐朝灭亡后,朝廷再也没有册立过太子。赵光义册立了近百年来的第一个太子,而且在暗潮汹涌的斗争中成功将皇位交给了太子赵恒,成就了传承心愿。

只有在太平年代,权力的传承才会制度化。这算是赵光义对未来发展最大的功劳。

6

谢邀。

如果不是因为赵光义是一个宋朝的皇帝,我相信他在历史上的名声没有那么好,说不定早就被中国民间骂的体无完肤了。

赵光义干了哪些别人看不起的事情呢?一一道来。

第一:斧声烛影千古奇案。相信这个案子会有不少争议,但是赵匡胤死在赵光义进宫的那天是毫无疑问的,瓜田李下怎么也有嫌疑。其次,就算你赵光义是清清白白的,那么赵匡胤的儿子还在世呢。古代其他篡位的皇帝之前总得还要做做样子,或者就退让下,或者先扶持一个听话的小侄子先在位置上坐着。赵光义可是连这些都省了,想当皇帝的迫切心情真是昭然天下啊。

第二:赵光义你当上皇帝也就算了,那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和四弟赵廷美相隔不到三年双双死的不明不白,赵光义再怎么解释,在这两个人的事情上面是有欠交代的。

第三:赵光义行的龌蹉事情也真不少,最有名的就是当众临幸南唐后主的宠妃小周后。(说临幸是好听的,真实情况就是qiangjian,宋太宗当众派人架着小周后,还让人画下了当时的情形,用来欣赏)。南唐后主就是李煜,你说李煜知道这样的事情能不郁闷?想想历朝历代,即使是被隋朝灭了国的陈后主,在隋炀帝的照顾下,至少还在洛阳老死。你一个宋太宗,先是当众凌辱人家老婆,后来又毒死了史上词写得最好的皇帝,真不得不说,靖康耻就是对你的报应。

第四:毫无筹备,擅自北伐。赵光义在北伐之前,有不少人都劝说要多准备,或者趁着辽国内部有了变乱再说。结果赵光义执意北伐,遭受大败。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失败,而是改变了北宋立国之初对北方从攻势变成了战略防御。由此直至北宋灭亡,北宋再也没有可能收复幽云。赵光义给他的后代埋了一个大坑。

7

开宝九年(公元976)十月十九日晚,宋太祖赵匡胤和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进行了私人聚会,两人把酒言欢,好不盎意。然而,在一阵“斧声烛影”的数小时后,一向身体强健的赵匡胤突然暴亡。五天后,他被匆匆下葬,随后宋太宗赵光义继承皇位。而死于“斧声烛影”的赵匡胤也成了千百年来世人争论不休的对象。

《太祖实录旧录》记载,赵匡胤暴毙那一年,三月份出游洛阳;死之前14天,开宝九年(976)十月初六日,赵匡胤还“幸西教场,观飞山军士发机石”,这段时间,赵匡胤身体好得很,频繁出游,怎么会突然“暴亡”呢?

对此,史书记载很少问津,正史《宋史·太祖本纪》中只有九个字:“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而《宋史·太宗本纪》中也同样只有九个:“太祖崩,帝(宋太宗赵光义)遂即皇帝位”。更令人是,记载赵匡胤生活起居的《太祖实录旧录》,关于赵匡胤死亡前后及死因的记载竟然一字不提,完全忽略不记。

更为诡异的是,赵匡胤死后,继承皇位不是赵匡胤的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

因此,很多人把赵匡胤之死的凶手指向了赵光义。

在民间关于“斧声烛影”的传说盛行, 因此更有人直接说赵匡胤是被赵光义用斧头砍死的。对此说法, 近代专家学者给出的答案却是:赵匡胤死于斧头劈的不可信。

专家学者指出,当时赵匡胤身边出现的“柱斧”,在北宋时有两种,一种是武士所用的利器,一种则是文房用具。作为文房用具的柱斧,又称玉柱斧、玉斧,一般是用水晶或铜铁做成,而“斧声烛影”中的柱斧,即为文房用具的玉斧。

一来这玩意很难杀死人,二来即使用这种玉斧杀死了人,外伤很明显,难以自圆其说。

另外,释文莹在《续湘山野录》中,记载了赵匡胤死后的情景,赵光义曾经“引近臣环玉衣以瞻(赵匡胤)圣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也就是说,宋皇后他一些重臣看过赵匡胤的尸体后,他的尸体有被洗浴过的痕迹,也没有外伤,所以“温莹如出汤沐”。

因此,赵匡胤被斧头砍死的显然是空谈。

那么,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有学者就提出,赵匡胤可能是当时饮酒过度,酒精中毒死了?

当然,这种说法也被否认了。

史书记载,赵匡胤喜欢喝酒,但他对喝酒还是有相当节制的。建隆二年(961),赵匡胤就曾经对侍臣说:“沉溺于酒,何以为人?”可见他对喝酒,有自知之明和相当的克制。

也有学者根据宋真宗等宋代皇帝的死因,提出赵氏家族,可能有躁狂忧郁症遗传,赵匡胤在当时,有可能是突发脑溢血而死。

然而,史学家们翻遍了未被赵光义动过手脚的、记载赵匡胤生活起居的《太祖实录旧录》,也没有发现任何疾病记载。

所以,赵匡胤突发心血管疾病而死暴毙的说法也不被史学界认可。

种种迹象表明,只剩一下种可能,2个字:毒杀。

赵光义是下毒高手,据史书记载,后蜀国主孟昶、南唐国主李煜、吴越国君钱俶都是在投降北宋后,被宋太宗赵光义下毒毒死的。

而《资治通鉴》的总编撰、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则在离赵匡胤死后只有几十年的《涑水记闻》中,道破了这宗千古疑案的玄机:

赵匡胤在半夜死后,已是半夜,宋皇后马上让宦官、内侍都知王继恩前往通知赵匡胤的儿子、秦王赵德芳迅速入宫。然而,这时王继恩却直接却开封府找晋王赵光义,在开封府门口,擅长医术的晋王医官程德元在此静候多时,随及程德元引着王继恩进了开封府。

当时赵光义还有些“犹豫不敢行”,王继恩催促说:“事久将为他人有矣!”

王继恩的言下之意是,当时,赵匡胤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年,其中,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已经18岁,并且,赵匡胤除了赵光义,还有一个弟弟赵廷美,都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之后,赵光义随即带着宦官王继恩、医官程德元等人冒着大雪,迅速赶到皇宫门口。

宋皇后看到来的竟然是不唤自来的赵光义,不由“愕然”,后来,宋皇后对着赵光义说了一句话:“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

官家,是宋朝人对皇帝的称呼。赵光义对此回答了7个字:“共保富贵,无忧也!”

也就是说擅长医术的程德元,在赵光义夺权前后的一系列蹊跷举动,并跟着赵光义进入皇宫夺权,实在匪夷所思。因此,有专家推测程德元很可能是协助赵光义,配置了某种奇特的毒药;赵光义在与赵匡胤的对饮中,神不知鬼不觉地在酒中下了毒;然后赵光义迅速返回家中,制造自己不在现场的表象,等待赵匡胤毒发身亡的死讯;随后,赵光义让程德元,接上来通风报信的宦官王继恩,三个人一起闯进了皇宫夺权。

后来赵光义进宫,以及宋皇后的束手投降,种种迹象表明,整个大宋皇宫内外早已在赵光义的掌握之中。

顺利上位后,赵光义把宦官王继恩被封为剑南西川招安使,封程德元为刺史。

同时,赵光义马上剪除赵匡胤的遗留大将后,然后对皇族下手。

赵匡胤暴亡时,他的儿子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也有18岁了。此外,赵匡胤的弟弟,魏王赵廷美也还正年轻。

之后,宋太宗逼赵德昭自杀。赵德昭死后两年,太平兴国六年(981),宋太祖赵匡胤的最后一个儿子、时年仅仅24岁的秦王赵德芳,也跟他的父亲赵匡胤一样,在睡眠中,突然莫名其妙死去,史书对此的记载是:

“寝疾薨”。死法跟赵匡胤一模一样。

赵匡胤两个儿子相继死后,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人共同的弟弟赵廷美,“始不自安”。最终,赵廷美被贬黜到房州(湖北房县),最终年纪轻轻,仅38岁的就“忧悸成疾而卒”。

至此,对赵光义有着皇位威胁的人,终于被一一剪除。

至道三年(997),做了21年皇帝的赵光义最终去世,他死后,北宋的帝位,一直在他这一脉传承,但没想到的是,靖康之变后,北宋皇室几乎被金兵掳掠一空,赵光义的子孙几乎被一扫而空。

在此情况下,宋徽宗的第九子、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仓惶登位,是为宋高宗,在南宋初期的乱世中,宋高宗年仅3岁的亲生儿子赵旉,在苗刘兵变后受到惊吓而死。后来,宋高宗赵构挑选了一名赵匡胤的第七代孙,也就是莫名其妙死去的秦王赵德芳的六代孙赵伯琮(后改名赵眘)进行抚养,并立为太子,他就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

也就是说,从宋孝宗开始一直到南宋灭亡,南宋的皇位都是由赵匡胤一系的子孙继承,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因果轮回?

8

赵光义其实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回顾他的一生,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次,他受他的兄长赵匡胤影响颇深,他即位以后的一系列举动,比如打压武将以及北伐中的一些部署也都应证了这个情况。

9

谢邀!

此题我曾答过。见谅!

10

皇帝中人品倒数前三,弑兄,杀侄,夺位,强奸人妻。两个字: 人渣。

能力倒数前十,一手王炸四个二四个k闭着眼都能赢的好牌被他瞎指挥打烂,孤儿寡母都打不过,后周起积攒的家底被他一仗败光,连逃跑都不利索还被箭射爆了菊,搞得收回燕云屏障的夙愿被拖到朱元璋才完成。两个字: 低能。

只有一个事能排前三: 厚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