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之前,人的姓名通常用二个字,姓和名,好记好叫,三个字的也不少,例如李世民、孟浩然、赵匡胤。随着人口增长,二个字重名频率增多,三个字就被广泛使用。古人有姓有名有字有号,家人与家族前辈一般只叫姓名二字或三个字中最后一字加语气助词作小名作昵称。三个字名号仅呼前二字的是外人,平辈或后辈,为的是以示尊重,所谓“为君者讳”。
中国姓名要注意区分姓和名。
姓需要区分"姓"和"氏"。姓不多,古老的姓只有几个:风、 姬、姜、唐、姚、妫、姒、子、赢、芈 。这些才是上古的姓,属于真正的姓。比如黄帝,姓公孙,又姓姬。轩辕氏,因居于有熊之地,也称有熊氏。注意看,这些上古姓大多是女字旁,就连这个"姓"字都是女字旁,通常的说法是姓是由母系社会所确定,在后来转到父系社会所沿用。我们通常所说的姓,应该成为氏,甚至氏都算不上,只是为了区分,或者纪念取了祖先中有影响力的人作为姓的鼻祖。如前面所说,黄帝称轩辕氏,所以有部分黄帝的子孙就姓轩辕。基本可以说在周朝以前就只有这几个姓,我们现在所用的姓基本是从周朝开始分开出来。其中有以封地封国作为姓的,比如齐鲁晋宋郑、楚吴鄢隨卫、赵魏秦韩燕。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地,所以有些姜子牙的子孙就以封国为姓。有以职业作为姓的:巫,卜(占卜)、陶、匠、屠,庖(厨师),蒲(编织)等。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这里三言两语简说个大概。
然后就说名,中华姓名文化也是博大而精深。
古人取名很慎重,一个有地位的人名字就包含:名,字,号,谥。比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姓苏,名轼,子瞻,号东坡居士。一般名是出生时父母所取,字是成年时所取,号是自己所取。名和字有一定的联系。比如李白,据传李白父母对李白的期望很高,一直难以取一个高端大气的名字来陪衬这个期望,直到李白七岁,自己作诗其中有一句"李花怒放一树白",然后取了李白。苏轼的轼字是古代车上用来站人保证安全的栏杆。站在这个栏杆上可以远眺,所以苏轼的字是子瞻。赵云字子龙,因为龙从云。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这个就体现了孙坚取名的学问。
以上说了姓名的分别。然后就是说称呼。正式场合对人的称呼也是很重要的,称呼对了一个人,体现了这个人的学识和教养。古人更是注重这一块。这也是一种社交礼仪。
一般长辈称呼晚辈呼名或呼字,同辈呼字,晚辈称姓。赵云的爹叫赵云就称云儿或子龙。同辈的张飞叫赵云就叫子龙,晚辈的张苞叫赵云就只能称官职叫赵将军或赵叔叔。
同辈中相称乎为表示尊重,一般称呼对方的字,如果知道对方年纪,那就在字的后面加兄或弟。有些为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会称对方的号。
对已经过世的人为表示尊重,那就要称谥号了。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谥号是皇帝对一个大臣一生工作人品的肯定,最后给出的号。所以范仲淹过世后,一般人都称呼范仲淹为文正公。
一般的社交场合,称呼别人都不会连姓带名一起称呼,这是很不尊重人的表现。
按问题所说,古代称呼姓名两个字,应该是提问者自己没说清楚。所说称呼两个字,那都是称呼对方的字。因为字固定都是两个字,比如张良,字子房;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岳飞,字鹏举;吕布,字奉先;杜甫,字子美;名一个字,字是两个字。
李世民——李世?朱重八——朱重?忽必烈——忽必?
为什么你见的是喊前二个字?我反复回忆也只能想到一个古代人名符合你说的喊前二字的,他就是汉武帝时期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喊前二字:李广,李广这个人历史上很著名。其它的古人没见喊前二字的,比如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好像都没有喊李世,赵匡,朱元的,到底谁喜欢喊别人名字前二字的,你举个例子,感谢脑补。
谁??
明清之前的古人,姓名是两个字的,也没有见记载只喊两个字。倒是会称呼两个字的,不过那个是字,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
古人称呼前两个字如钱学森,可以称呼钱学老,用这个老字代替后面的字,这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看看民国小说里这个称呼很多,包括五十年代的小说也是。绝不会只呼前两个字,这个绝对没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