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想,看到这个问题,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孔氏家族。因为自汉高祖起,孔子八世孙就被封为奉祀君,食禄袭荫。并且到了宋代,由皇亲自敕封为衍圣公,直至民国。

可是我个人一直觉得,历朝历代对孔氏的推崇,主要是基于封建帝王的统治需要。无论是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还是宋代的封官晋爵,抑或是清代赐予“皇城骑马,御道行走”,无不为了推及“三纲五常”、“克己复礼”来束缚臣民,从而教化出“温良恭俭让”的忠臣顺民,以保江山永固。而一旦袭封了“衍圣公”,他只需做到对皇权的依附,无论有无成就,都可以获得无上的荣誉和令人乍舌的奉禄,且世袭岡替。

以至于,为了永保这种优厚的待遇,逢朝代更迭,江山易主之时,衍圣公总会率先俯身迎合,鲜顾节操。例如元军灭宋、清军南下时,皆主动上贺奏,以示孝忠。

相比起来,我觉得另一个家族更值得说一下,那就是颜氏家族。

颜氏奉“复圣”颜回为始祖,至今也已七十余代。家族自颜回起,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含、颜延之、颜之推等,数百年间屹立不倒,声名显赫。尤其是颜之推身历四朝,感悟朝代兴衰更替,精心编写“颜氏家训”之后,颜氏后人以此家训律己传家,修身治国。魏晋时期,瑯玡王氏,陈郡谢氏从声望到权势都高出颜氏许多,可是颜氏家族秉承“颜氏家训”法度,一直长盛不衰。“颜氏家训”也被后世奉为家训之祖。

到了唐代,颜氏走进更加辉煌的时代。通过科举入仕者达一百多人,五品以上官员四十余人。师鲁、师古、杲卿、真卿等皆颜之推后人,也成了颜氏家族的骄傲。杲卿真卿兄弟官列公卿却大义凛然,以身殉国震烁古今,成为万世楷模。

到了宋真宗时代,封颜回为兖国公,后改为复圣公。颜氏家族开始系统编篆祖谱,并以“颜氏家训”为家族必须恪守的祖训。所以自宋以后,颜氏始终有着独立完备的谱系和族规,兴旺不衰。

到了清代,颜氏依旧昌盛。类似于曲阜颜氏“一母三进士”和广东“一门四督抚”的现象全国有很多。且繁华过后,子孙作奸犯科,忤逆不道者几不可寻,实为大族中罕见。维持家风,恪守家训成了一代代颜氏后人当尽的义务,世代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从广义来说,颜氏家族也是中华民族的浓缩,中华民族屹立千年不倒,正是由无数象颜氏家族这样的勤劳勇敢,敦厚善良的族群细成,也必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长盛不衰!

最佳贡献者
2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传承,具体到组成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家族,上到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也都非常注重传承。

然而能随中华文明一直传承不断的家族却实属罕见,就连集权势与财富于一身的帝王之这传承的时间也一朝短过一朝,民间更是有“富不过三代之说”,可见传承之难。

但尽管如此,还是有几个家族上千来年福泽不断,人才辈出,受世人尊敬。今天就分享4个让人惊叹不已的真正名门望族。

1、孔氏:世界最长家谱

◆2005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将“孔子世家谱”列为“世界最长家谱”,因其已传了2000多年,至今已排到第105代。孔家在中国的地位绝不是只有最长的家谱,更重要的在历朝历代绵延不绝的殊荣。

▲孔子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孔家屹立于朝代更迭之中,始终不倒,每一代都会在朝廷之中列为高官。从汉朝开始,汉高祖刘邦就对孔家极为关照,到了宋朝至和二年,皇帝封孔子嫡长子孙世袭封号:衍圣公。

◆这个封号历经了宋朝、金朝、元朝、明朝以及清朝、民国时期,一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将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改封为奉祀官结束。

◆并且历史上每朝每代都会建立孔庙进行祭祀祭拜,一旦经历改朝换代亦或是帝王继承皇位,也都需要拜谒孔子。

◆而孔家能获此千年殊荣的原因大家也都知道,就是孔老夫子创立了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主要思想体系的儒家学说。

◆虽说这一学说被历朝历代帝王推崇,有一定程度上是作为统治工具,但它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影响也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以这一思想作为道德标准培育出的伟大人物也数不胜数。

2、钱氏:免死金牌

◆在我国的国家博物馆藏有一枚千年的“金书铁券”,是唐昭宗赐给吴越钱氏家族祖上钱镠(liú)的“免死金牌”,它可以免除钱镠九次死罪,而且还可以传给后人,让他的后人免除三次死罪!

◆钱镠曾建立五代时期的吴越国,是一位治国有略的好国王,他深知战乱带给百姓的痛苦,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以民为本、发展农桑、兴修水利。

▲延续至今的钱王祭

◆在他的治理下,吴越国成为遍地烽烟中的一个世外桃源,当时的民众称他为“东南众望、吴越福星”。

◆更难得的是在人人都想称霸的时代,他却一心追求中国统一。临终前特意叮嘱子孙:“度德量力而识事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

◆而其后代也遵从家训,宋朝时为保护百姓免受战乱,归附宋朝,成就了中国史上少有的和平统一局面,江南也成了富甲一方的华夏之地。

◆宋朝编写《百家姓》时,由于当时赵氏为帝,“赵”姓被排在第一位,而排在第二的,就是“钱”姓。宋朝皇帝更是赞誉钱氏“忠孝盛大唯钱氏一族”、“千年名门望族,两渐第一世家”。

◆自唐末历五代、又经北宋至南宋400年间,吴越钱氏封郡王、国公者二十余人,封侯拜相、入仕内阁者,将近百人。除了位极人臣的,还出了许多著名文学家、藏书家、医药家。

◆明代,出现了诗人钱谦益,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到清朝,又出现了18世纪中国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钱大昕,他被陈寅恪评价为:清代史家第一人。

◆著名藏书家钱曾、学者钱塘、书画家钱沣等等,也都是钱王后裔。钱氏人口仅占我国全部人口千分之二,但自宋代以来,载入史册的钱氏名人就已逾千。

◆到近代,更是爆发,人才井喷。据统计,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有人总结钱家出过: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玄同、钱穆、钱钟书等。

▲钱氏名人榜

◆为何钱氏家族如此源远流长,还名人辈出呢?前面说到其祖上吴越王钱镠是个以民为本、不喜战争的好国王,这自然给钱家积了很多福报,而钱镠制定的传承千年的“钱氏家训”更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钱氏家训”分为个人、家族、社会、国家四个部分,在道德修养、行为处事方方面面都给后代做了指导与规范,因文章篇幅限制这里只摘开篇的两句:“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裴氏宰相村:将相接武、公侯一门

◆在我国有个小村子,出了118位正国级领导人,县级及以上的官员共出了3000多位,成才数量远超过一个普通村子的人口规模,令人惊叹不已。

▲延续至今的裴氏庙会

◆当然,这么多人才并非出于同一时代,而是二千年历史耕耘的成果。但也说恰好说明,这个村子竟然持续两千年长盛不衰,其兴盛的时间与成才数量堪称世界之最。

◆这个村子就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柏村素有“宰相村”之誉,因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59位宰相

◆与此同时裴柏村还出了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

◆从汉魏开始,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裴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

◆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朗若群星,闪耀古今,不胜枚举。并且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赫赫盛名的文豪巨匠,皆与裴家或是姻亲,或是好友,有人写过这么一个段子:

裴度的妻子韩琼英有个弟弟叫韩愈;白居易与裴度曾为邻居又是至交;刘禹锡与裴度的关系也十分相厚;裴勉有个孙女婿名叫杜牧;裴迪有个妹妹,嫁给了王维;裴氏有个外甥名叫王勃;元稹的原配夫人过世后,娶了继妻名叫裴柔子;柳宗元的姐姐嫁给了裴家;李白与裴隐是过从甚密的好友;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为好友裴录事写怀念诗……

◆这个家族不仅在古代能人辈出,而在近代,裴家还诞生了世界闻名的考古学家裴文中,弃暗投明的将军裴昌会,女中豪杰裴溥言,革命先烈裴崇纲,老干部模范裴忠治,当代将军裴九州,当代杰出人物裴丽生,上将裴怀亮,科技神童裴益川,农民企业家裴正成等等。

◆小小的一个裴柏村,两千年来为何能长盛不衰,诞生如此众多的历史名人呢?这得意于裴氏的良好家风和裴家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这可以从裴家的家规中窥见一斑。

◆裴家家规共4个方面12条:“重教务学、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具体为:敬奉祖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协和宗族、敦睦邻里、立身谨厚、居家勤俭、严教子孙、读书明德、惇厚戚朋、慎重言语、讲求公德。

范氏: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范仲淹两岁丧父,少年时家境贫穷,艰苦的生活使他深知读书的不易。等他当官之后,有了钱就分给周围贫困人家,特别是没有钱让孩子上学的家庭。

▲范仲淹

◆只要是谁家没钱上学就去找他,哪怕是他吃不上饭,也要东拼西凑让你家孩子上学。并且后来范仲淹成为苏州知府时,还兴办学校和书院,注意培养人才。

◆那时他在苏州卧龙街买了一块地,准备建宅居住。当时有位著名的风水先生对他说:“卧龙街是块风水宝地,在这里修建宅院,必定子孙兴旺,卿相不断。”

◆范仲淹听说这块地好,就表示:“我家富贵,哪能比得上天下有志之士在此接受教育,那富贵将是不可估量的。”于是慷慨献出了这块地,在这里修建了苏州府学。

◆不久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均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孙都贤贵,绵延不绝,传至今已近千年了,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

◆而苏州府学演变至今,成为引人注目的苏州中学,是苏州市区第一所国家示范级高中。2004年首批成为四星级中学,2011年第四次入选“中国百强中学”,2013年荣获清华大学颁发的“中学毕业生清华成长奖”。

◆更是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学生,前面提到的著名钱氏后人有几个也是苏州中学的校友。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慈悲之心,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他人谋福利的善心,是范氏传承千年、子孙世代得福的原因。


【小结】看了这几个传承千年的家族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是不是在考虑应该给孩子留什么样的财富了呢?



3

天道循环,没有持续一千年兴旺的家族,能够留存下来的家族都是不败的。

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沧海桑田,社会不断变迁。自秦统一全国后,先后经历的王朝有50多个,皇位也是由不同的姓氏和家族轮流来坐。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使是同一朝代,新皇帝登基后,大臣的命运往往也会变化的。

任何开国皇帝都希望江山永固,盼望一姓皇帝贯穿古今,同时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有的炼仙丹,有的封诸侯,有的杀功臣,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徒劳的。

同时,我们中华民族又是极有韧性的,这也体现在各个家族中,虽然历经磨难,仍然倔强生存,活着就有希望。

子孙自有子孙福,谁也不能后知五百年,努力做好当代的事,尽力教育好子女,无憾矣!

4

华夏文明五千年,名门望族星罗棋布,数不胜数,而兴旺千年不败并不多见。在风景秀美的庐山脚下,在清波碧浪的鄱阳湖胖,号称天下第一家的江州义门陈,从唐僖宗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并数次受到皇族表彰,至今一千多年。

义门陈,发源于江西省德安县东桥镇一个巨大的陈氏家族。陈氏祖先陈旺,于开元19年因当官在德安县太平乡兴家置业,到唐朝中和四年,数代同居一百五十多年。

唐宋江州义门陈,创造了3900余口,历经15代,330年聚族而居,同炊同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成为古代社会家族的典范。家族过于庞大,让统治者有其危机感。为不让聚居势力过大,宋仁宗在文彦博等重臣上疏建议下,以让义门陈作为忠孝道德典范,教化民风为由,将义门陈分迁全国72州郡(144县)。从此,一门繁衍兴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分散出去的义门陈都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

义门陈创立之后,人丁兴旺。公元947年,义门老幼700余口,到公元997年的50年的时间,人口增加了一倍。义门陈代代出英才,一代更比一代强。历代为官400余人,受封42人,在京高官30人。公元1026年,《陈氏家法》收入国史馆,公元1062年义门陈达到人口3900余人。

义门陈千古流芳,跨两朝历时三百三十年,受唐宋数位帝王赋诗赞誉。唐僖宗御诗《赞义门陈氏》:

金门宴罢月如银,

环佩珊瑚出凤闛。

问道江南谁第一,

咸称惟有义门陈。

随后又赐盈联“九重天上书声旧,千古人间义字香”。

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赠“聚族三千人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宋太宗还有一次御书:

一犬不至百犬不食,

牢内异物皆效义。

一犬突起百吠齐怒,

寨中同声共护门。

《中华姓氏通书》称

义门陈氏天下奇,

百犬同槽奇中奇。

义门陈的家训:“忠孝为本,礼义为先,耕读传家,诗书济世”。人人行孝义,个个知礼仪。千百年的义门陈弘扬忠义孝悌,传承孝道治家,奉行文明和谐,满门重义重德。

义门子孙,分而不散,千里万里,心系故土。岁岁回归,祭祀先人。这种念祖之情具有强大的聚集力,是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是一份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族史上是一个闪光点,具有重大的影响和地位。

大美德安,最美家风。如今的义门陈,是世界各地义门后人的朝圣地。一年一度的全球义门陈氏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德安旅游产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江西九江成立了义门陈文化研究学会,出版《义门陈文史考》等学术著作。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录制了电视专题片《义门传奇》。义门陈曾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江州义门陈,天下第一家。

百犬同牢传千年,

义门陈氏义当先。

一门风范留青史,

千载追思亲意绵。

5

姬氏家族、王氏家族、裴氏家族、崔氏家族、杨氏家族、孔氏家族等。

1、姬氏家族,我们把起点放在周朝始祖后稷(皇帝后裔),也叫姬弃,生活的时期,终点放在东周被秦国所灭的时间,这个时间段远远超过1000年,姬弃大致在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而东周是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姬氏家族就兴旺了2000多年的时间。

2、王氏家族,其中以太原王氏兴旺时间最长,起点在秦朝大将王翦,终点在唐朝末年公元884的王铎遇害。太原王氏始祖是周灵王的太子姬晋,灵王去世的时候,姬晋已经郁闷而亡了,继位的是他的弟弟,然后姬晋的儿子宗敬看着周朝衰微,就避居到太原,当地的人叫他们家王家,后面的子孙们也就用王来作为姓氏,后世子孙人才辈出,遍布各地,到了宗敬的18世孙王翦开始兴旺,王翦和王贲父子都是秦朝名将,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立下不世功勋,王贲的次子王威留在了老家,汉朝时担任了扬州刺史,终汉一朝,经学传家,名望很高,东汉末年的王柔、王泽两兄弟都地位显赫,魏晋时期,王泽的儿子王昶做到了司空,在九品中正制的加持下,太原王氏高官不断,一直到隋唐时期被列为五姓七族高门之一,一直到唐朝末年,党争不断,民不聊生,黄巢起义,战乱不断,家族就衰微了,期间太原王氏充任的5位宰相,3人被杀,1人被废。从王翦公元前224年统兵进攻出国开始到公元884年王铎遇害,太原王氏家族兴旺了1106年。

3、裴氏家族,其中以闻喜裴氏家族兴旺时间最长,起点在汉朝裴盖,终点在五代。裴氏的始祖是周朝诸侯国秦国开国君主赢非子,周僖王时,第六世孙陵被封为解邑君,去掉邑从一个衣就是裴字,后人就用裴作为姓氏。汉朝裴盖担任侍中(公元前100年左右),家族开始兴旺,一直到后周时期的裴羽去世(公元955年左右),前后1055年,裴家才开始衰败,但是在宋朝裴家又出了3位宰相,可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裴氏家族在历史上出了宰相有59人,大将军有59人,副国级的中书侍郎有14人,正部级的尚书有55人,副部级的侍郎有44人,其它诸如,常侍有11人,御史有10人,节度使有25人,刺史有211人,太守有77人,公爵有89人,侯爵有33人,伯爵有11人,子爵有18人,男爵有13人,产生皇后有3人,太子妃有4人,王妃有2人,附马有21人等,正史上立传的有600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

4、崔氏家族,崔氏发家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崔明,崔明为避齐景公时的政治斗争,到了鲁国,担任世卿,世袭罔替,秦国统一天下后,崔明的十六世孙崔意如继续担任秦国的大夫,崔意如的两个儿子分别定居在清河和博陵两地,两支都发展的相当不错,博陵这边在汉朝的时候就是儒宗文林,东汉灭亡以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累世高官,请河那边前面虽然没有博陵辉煌,但是厚积薄发,一直到五代时期都出宰相,我们可以把起点放在崔明时期(大约在公元前490年),终点放在后唐李嗣源时期的宰相崔协身故(大约在公元929年),就这个时间就跨越了1419年的历史长河,崔氏仅在南北朝时期就有10人担任宰相,获得爵位的有26人,唐朝时期担任宰相的有27人,五品以上的官员有400多人。

5、杨氏家族,杨氏家族以弘农杨氏兴旺时间最长,我们把起点放在家族第一位丞相杨敞,他的妻子是司马迁的女儿,终点放在后周飞山王杨再思去世,期间杨氏家族高官不断,杨敞就是汉昭帝时期的丞相,谥号敬侯,儿子杨秉,孙子杨赐,重孙杨彪,玄孙杨杨震,再到杨震的儿子杨奉,一直到西晋著名三杨,北魏杨播兄弟,包括隋朝的皇室家族,唐朝的武则天的母亲等等都是杨氏家族,一直到唐朝末年五代纷争,传到第28代杨再思手上依然爵高官高,杨再思死后被宋朝皇帝追封为威远侯。杨再思的众多儿孙们也很争气,依然在延续着家族的辉煌,都是当时的大官。我们暂且还是把终点放在杨再思去世的这一年,因为杨敞发家大致在公元前86年,而杨再思去年是后周显德四年,也就是公元957年,这个时间就已经超过了1000年。

6、孔氏家族,这个家族老牛了,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从孔子开始,一直到封建王朝结束,都很牛,至圣先师不是白叫的,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孔子到孔子的儿子孔俚,孙子孔伋,一直到第九代孔腾,家学渊源,将儒家学术推广开来,期间在学问的加持下,都被优待,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世袭罔替,独尊儒术过后,他们家族更是如日中天,皇朝各个家族换着来,但是他们家族却一直被历代皇朝、皇帝恩宠不断,一直到民国二十四年,最后一位衍圣公主动请求政府裁撤世袭罔替的爵位,时间跨度近2500年!

此处没有列出的还有李氏家族,从秦国司徒李昙到他的儿子李崇,再到汉朝李广,唐朝皇室,中间不光高官不断,还出皇帝;还有韦氏家族,从西汉时的担任丞相的韦玄成,一直到五代后蜀的宰相韦庄;还有杜氏家族,从西汉御史大夫杜周到唐朝末年的杜牧;还有卢氏家族、沈氏家族、萧氏家族等等,兴旺时间都持续超过1000年了。

6

山东孔家,自孔子一脉,千年流芳。历代朝野,不论帝王,不论庶民,不论战乱,不论和平昌盛,总要尊崇立世哲学。

几乎历代皇室都有对孔家的加封,赏赐。孔家故宅,在不同朝代都在陆续扩建。

坐落于山东曲阜的孔子古宅不见老态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自孔子算起,后人延续80代,凡2600年矣。或为官,或从政,或习文,或思哲,每每多有建树,多有教导讲学正风老师奔走于世,成为中华第一大家族。家风清静宽仁,遗风淳朴,堪当华人家族楷模。

7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门望族流传千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其中钱姓是诸多姓氏望族中排名第二的族姓,对中国有很深的影响。

一、钱姓源流

钱姓发源很早,在古代始祖社会就有钱姓,到今天都有钱姓的图腾。钱姓之所以是中华传承第二家,主要是因为《百家姓》有言:“赵钱孙李”,钱排名第二。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离不开一个伟大帝王——钱镠,吴越国的创始人。钱镠在位年代是公元900年左右,距今已经超过千年!

钱镠创建的吴越国,是春秋时代的吴国、三国时代的吴国的继承。钱镠虽然建国,但是并未称天子,而是以国家的形式保护自己的子民。对于他的这种行为,当时的大国赵宋是持肯定态度的,当钱姓归降大宋,并未采取过激的行为,而是任由钱姓自己发展。

钱姓图腾

对于当地是做出巨大贡献的,他保境安民,鼓励垦殖,发展农桑、贸易,最突出的则是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今天我

们去看钱塘潮,底子就是钱镠所修建的钱塘江石塘。但是钱镠真正的价值在于他的家传思想,在后来的千年中,钱姓没有出过帝王,但是历朝历代都是国家肱股之臣,是一个家族在世间最好的传承方式。钱姓有《钱氏家训》传世,但是最突出的贡献,还要是《百家姓》,之所以“赵钱孙李”中,赵是第一,钱是第二,就因为当时是宋朝,赵是国姓,所以排第一,而排第二的就是钱姓。而且到今天为止,钱姓深刻影响中华历史进程,是中华传承第二家,绝不夸张。

钱镠

二、钱姓主要人物

(一)钱乙

北宋著名医学家,知名的小儿科医生。古代有云“家有三斗粮,不当小孩王”,说的就是小孩子难以打交道。钱乙却专心研究小孩子医学,而且开宗立派,成为一代宗师。著有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今天仅有《小儿药证直诀》存世,十分可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

钱乙

(二)钱皇后

土木之变时英宗皇后,在位时受到明朝最揪心的事情——皇帝被俘虏了。与英宗皇帝长期厮守,不离不弃,相依为命。谥号“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陪葬于裕陵。清朝贤君多,但是明朝贤后多,而且明朝贤后大多不干政,钱皇后是她们中的杰出代表。

钱皇后

(三)钱谦益

钱谦益以“水太凉”“头太痒”闻名,他的做法确实影响了明末清初一大批儒生的选择。大清入主中原那么顺利,钱谦益有直接影响。

钱谦益

(四)钱载

《四库全书》总纂,学识与纪晓岚不相上下。但是洁身自好,晚年以卖画而生,清廉一生。

钱载图画

(五)钱棨

中国仅有的两名“六元状元”之一,从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当之无愧的学霸,另一个人是明朝的黄观。

钱棨

(六)钱学森(1911-2009):中国导弹之父、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

(七)钱伟长(1912~2010):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著有《穿甲力学》、《广义变分原理》等,著名教育家。他的成名之作《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中提出的关于扁壳的非线性方程组被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方程”。

钱伟长

(八)钱三强(1913~1992):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他作为原子能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科技计划地制定者,对中国原子能事业、“两弹一星”计划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中国核工业事业的发展居功至伟,与钱学森、钱伟长并称“三钱”。

钱三强

寒言冰语

钱氏的名人非常多,简单罗列让人五体投地。钱壮飞,中共烈士,中共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之一;钱穆,国学大师;钱钟书,文学大师,《围城》影响深远;钱逸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获奖: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获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00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钱永健,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生前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我最熟悉的是钱文忠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个家族能在众多行业找到知名人士,很多都是学科带头人,能文能武,能里能外,国内国外,有男有女,可谓百花齐放。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些人都是亲戚,在摆出家谱寻根问祖的时候,都能归到钱镠那一代。所谓千年传承,钱姓当之无愧。中国有句古话:“忠厚传家远,诗书记事长”,我个人觉得是钱姓就是见证这句话的最突出的体现。有人说中国的历史文化不见了,可能他们看不到钱姓,看到了钱姓就会知道,中华血脉,就在这些人身上。对于钱姓家族,只可高山仰止,心存敬畏。

钱姓家族最重视的不是金钱爵位,而是教育。钱姓人都是良好教育出身,与孔子“有教无类”暗合。今天我们中国特别重视教育,有些人不知道为什么。可是看到钱姓家族千年流传,如今桃李满天下,仿佛对于中华文化又深刻理解了一些。在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我们不学习,怎么能前进,就连和钱姓家人对标的权力都没有啊。

钱姓家族在经历清末民国走上怎样一条路?他们有很多今天看来的科学大家,可是在百年前,那正是废科举兴科学的年代,他们是怎么选择的?为什么会放弃传统意义上敲门砖科举,而去主动投身科学,以自身作为泥土,为中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科学人才。这个经历,是中国人宝贵的财富。钱姓家族追求的从来就不是金钱功名,他们追求的东西传承千年,在历史的银河终绽放着璀璨的星辉!

向钱姓家族致敬!

8

知道多一点,生活大不同

前言

家族这个词对于北方人来讲是比较陌生的,而在南方发达城市到处都是家族宗祠,尤其在广东一带,宗祠祭祀都是很必要的仪式。

什么是家族呢?

家族是由姓氏,血缘等亲缘关系连接而成一个团体。大的家族有自己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家族有罗斯柴尔德家族,普利兹克家族,维特根斯坦家族等。

在中国有哪个家族,兴旺了一千年呢?

华夏文明5000年,经历过25个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君主为了让江山传万代,都是以家族方式进行传承,但是最长的王朝也只有800年。

但是,在我国的历史上,还真产生过这么一个家族,虽不是皇族,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顶礼膜拜,坐在皇帝宝座上的那个人不管姓李、姓赵,姓朱,或姓爱新觉罗……也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但这个家族的恩宠总是不减反增。

它就是孔氏家族——屹立不倒2550年。

孔子后裔孔氏一族,从汉魏时期的“奉祀君”“褒成侯”“褒亭侯”“奉圣亭侯”“圣宗侯”,到唐玄宗时的“文宣公”,再到宋仁宗时的“衍圣公”,民国时期的“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这些称号都是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孔氏家族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整整捧了两千多年。

那么孔式家族只是被人尊敬,有一定的政治地位而已吗?当然不是。

历代皇帝为笼络文人,使江山统治牢固,都会对孔子后裔逐步封官加爵,俸禄自然不在少数。据史料记载,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赐祀田2000大顷,“供届祭祀及属官廪给,余者为衍圣公禄俸”。意思就是田地的收益除去管理人员的费用,其余的全部归孔氏家族所有。

到了清代中期,孔氏家族的田地已经达到上百万亩,也就是六百多平方公里。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安徽等数省都有孔氏家族的土地。土地最多时,雇佣的佃户就有上万人。加眷属、仆役、工匠等,有数万之众。一个家族下人就有几万,这是什么概念。

直到1912年,清朝皇帝宣布退位,孔氏家族才从神坛跌落。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称号,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而且不能世袭,末代衍圣公孔令贻担任这个职位,当时的孔氏家族代表人物孔祥熙,民国时期财政部部长。

国共战争期间,孔子后裔也跟随者常申凯去了台湾。辉煌了两千多年的孔氏家族,就此落下了帷幕。

9

阿吉知道两个:一个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家族;一个是道家天师张道陵的家族。

孔子的家族从春秋时期传到如今依然经久不衰。(孔氏家族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张道陵的家族从东汉传到如今仍然屹立不倒。(天师家族大约有将近2000年历史)

10

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大家族。在汉代、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有很多望族长盛不衰。但比起“南张北孔”两个超级家族,这些望族真的算一朵小浪花罢了。南张北孔两大家族,历经千年岁月,朝代更迭,却始终屹立不倒,可以说几乎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封建时代,直到后来帝制土崩瓦解,才渐渐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北孔指的是山东的孔子家族。自从孔子开始传承有2500年,它是我国最大的家族。南张指的是江西的张天师家族。张家从东汉开始传承有1900年。

这两大家族表面看上去好像统治者要利用他们,才给了他们至尊无上的荣誉。其实最根本的道理是这两大家族奠定了华夏民族流传千年的哲学派系。一个是儒,一个是道。孔氏、张氏这两大家族一北、一南,一儒、一道。左右了中国民间乃至帝王的思想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两大家族绵延千年,也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绵延与辉煌。

其一、孔氏家族。

孔氏家族,即孔子族裔。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以尊崇孔子和宣扬儒学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基础,在封赐抬高孔子的同时,对孔子的子孙也大加优待,使孔氏家族长盛不衰,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家族制的典型代表。自孔子之后,孔氏家族绵延不绝,持续两千余年,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谱系井然、辈分分明、有史可稽的大家族。

孔子的子孙七世单传,至第八代孔谦时生三子。长子名鲋,即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藏儒家经典于孔子故宅夹壁之内者,孔鲋子孙传八世,然后绝传。三子名树,子孙传六代,亦绝。只有次子孔腾于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受封为奉祀君。汉元帝永光元年封十三代孙孔霸为褒成君,自此爵位世袭不绝。东汉章帝刘炟到曲阜祭孔时,会见孔氏二十岁以上的后裔,那时已达六十三人。魏晋之后,孔氏裔孙多在外地做地方官或京官,相继定居住所。散居外地的以河北省为最多,称为“河西派”,是孔氏家族的一大支派。河西派的始祖是孔于三十一代嫡长孙之侄孔颖达,孔颖达为唐代文学馆学士太常公,皇帝去世,他陪葬昭陵,全家迁居到西安守墓,自此称为“河西派”。河西派至宋初移居凉州,明初又迁到河间府南柯霄,在南柯营又分为八支,居住在青县、沧县、交河、良乡一带。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原为褒圣侯的三十五代孙孔璲之被改封为文宣公,此后直至唐姐末五代乱世四十二代孙孔光嗣失爵,被授泅水令。后梁太祖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洒扫户孔末杀孔光嗣,取而代之,并“歼灭孔氏,曲阜殆尽”。孔光嗣独子孔仁玉被母张氏带至张羊村外祖母家,才幸免于难,得以留存根苗。孔仁玉在外祖母家长大成人,乃向后唐明宗奏明原因,诛杀孔末。长兴三年(公元932年)仍封孔仁玉为文宜公。孔氏家族自此再度兴盛繁衍,后世尊称孔仁玉为“中兴祖”,以纪念其振兴祖业之功德,曲阜孔氏都是他的后代。自此,孔姓始有内孔、外孔之分,孔子后裔为内孔,孔末子孙为外孔。

孔仁玉有四子,分别为宜、宪、冕、勖。宪、冕两支失后,现有孔氏都是宜、勖两支的后裔。长支孔宜的长孙孔圣佑无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封其堂弟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在宋朝重文抑武的社会氛围下孔家地位有了飞跃发展。宋仁宗将孔家封号统一为“衍圣公”意思是千秋万代继承流传。这个封号一直延续了八百九十多年,直到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于1935年被国民政府改任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

自孔子之后,孔氏后裔世代居住在曲阜。在曲阜,孔府、孔庙和孔林统称“三孔”,其中孔府便是孔子后世嫡系长孙居住的府第。孔府,过去通称为“衍圣公府”,习惯上也称“公府”、“老府”、“圣公府”、“圣府”等。民国以后,又改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简称“至圣府”。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心,在古代乃是仅次于皇宫的最大府第。

孔府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豪华的封建官僚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它是“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是包括152座殿堂的古建筑群。它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唐代以前孔子的嫡系长支多住在阙里故宅,称“袭封宅”。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后代赐封的不断升高,孔府的建筑规模也不断扩大。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年一1040年),开始扩建孔府。自孔子的嫡裔被封为衍圣公后,改称“衍圣公府”。明初,孔子的五十五代孙孔克坚去南京朝见了朱元璋后,于洪武十年(1377年)敕建新宅,并诏令有权设置官署。明弘治年间,孔庙、孔府遭火灾,遂又改建。明嘉靖年间,移城卫庙,又改建衍圣公府于庙东,奠定了今天孔府的规模。此后又有多次规模不等的改建、修建。孔府占地面积240亩,有厅、堂、 楼、房463间,分三路布局。东路即“东学”,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建筑在中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为官衙,设有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等,最后是花园。孔府的整个布局与北京的故宫相似,甚称中国最大、最豪华的贵族府第。

孔氏家族的家谱,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家谱。孔氏家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昭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宋代以前的孔氏家谱,仅有抄本传世,收录的只是世袭奉祀的直系长于长孙一人。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官居朝议大夫的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感到,个别抄本易于散失,而且家谱只收'人.,族中历代杰出人土的事迹难以载之于谱,日久年深容易湮没。于是,他创修了孔氏第一部家谱,将本族支庶一并收人,命工镂版,刊刻分藏。其后,宋、金、元历朝更替,屡经战乱,虽然纂修之人并不少见,但始终未能刊布于世。直到明弘冶二年(1489年),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才首次发起重修之事,并且规定,家谱三十年(甲午年)一小修,六十年(甲子牛)一大修。大修时,刊印谱籍,小修时,仅做登录以俟大修。此后的五百年间,虽然历经八个甲子,家谱大修仅有明天启二牛(1622阳年)、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乾隆九年(1744年) 和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次。主持修谱的衍圣公分别是六十五代孔胤植、六十七代孔毓圻、七十一代孔昭焕、七十七代孔德成。

为确保修谱工作的顺利进行,孔氏家族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如乾隆九年修谱时,设立鉴定一人,由衍圣公担任。监修二人,由三晶执事官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土担任。提调二人,由正一品荫生候选员外郎和曲阜县世职知县担任。编次四人,由五晶执事官、候选知县、恩贡生、四氏学廪膳生员担任。掌收二人,由.四晶执事官·、四氏学教授担任。校阅四人,由五品执事官、候选主事、拔贡生、四氏学生员担任。誊录二人,由九晶执事官、四氏学附生担任。督刊三人,由家庭族长、协理族长、林庙举事担任。收发二人,由原任四品执事官、候选州同知县担任。供应二人,由五晶执事官、原任七品执事官担任。孔德成主持篡修的民国谱,是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孔氏全国合族大谱。民国九年(1920年)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的遗孀陶氏夫人即集族耆彦,公议重修。八年后,在民国政府工商部长孔祥熙的支持下,专门设立了“曲阜全国孔氏合族修谱办事处”(简称“谱馆”,即古称的“纂局”),由八岁的衍圣公孔德成任总裁,由族长孔传堉、四十员中的孔印秋、孔继伦主持日常工作,谱馆有职员六十六名,还有一些勤杂员役。当时,全国各大中城市都设立了办事处,村庄、街道设立通讯处。

修谱时,孔府要先行制订条规,颁布榜示,制订统一格册和修谱誓词。孔氏家谱条规森严,违者除籍,除“外孔”不准人谱,并规定严禁下列人人谱:

1.以义子承桃者不许入谱;

2.以赘婿奉祀者不许入谱;

3.再醮带来之子承祀者不许入谱;

4.流入僧道不许入谱;

5.干犯名义者不许入谱;

6.流入下贱者不许入谱。,

开始修谱,孔府要选择吉日,举行仪式,告庙致祭,并预备公筵,凡参与谱事者,届期齐集。宴会完毕后,各执事人员入修谱的专设机构“纂局”内办公。孔氏家谱最后一次大修,始于1930年,历时七载,至1937年才完成。1930年夏历二月初十日告庙开馆,全国各地孔氏族人派代表前来参加,仪式在孔庙礼堂举行。年仅八岁的衍圣公孔德成身着古代祭服,率领全族长老、族众有执事者,朝北面跪举行告祭。族长孔传堉宣读修谱誓词,读罢将誓词供在香案上,孔德成率众人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众人又依次向孔德成作揖行礼。仪式完毕又在大堂设宴招待族人。大堂前扎起彩棚,鸣放鞭炮,吹奏乐器。

家谱纂修完成后,要举行隆重的告祭仪式。

谱成时,孔德成已被民国政府委任为“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谱的告祭仪式已经有了一些新礼节。谱成仪式仍在孔庙祀堂举行,将一部新修的家谱置放在香案上,孔德成率领族众到报本堂告祭,然后到诗,L堂鞠躬四拜,执事者捧家谱授给孔德成,孔德成跪接,族众在孔德成身后依次敬跪。孔德成接过家谱后,族众又依次向孔德成作辑行礼。当天在大堂摆宴,大肆庆贺一番,孔德成并和各地族人代表合影留念。

大修家谱所需的经费是向全国各地孔氏族人募捐而来。各地孔姓族人的捐款,少则一元、十几元,多至成百上千。

由孔德成主持纂修的《孔子世家谱》,共分为四集,长达一百零八卷。全谱刊印三百一十二部,每部一百五十册。卷首有孔德成写的序文,并附新旧序十篇,列有《事宜》、《榜示》、《凡例》、《仪注》和《姓源》、《宗派总论}、《嫡裔考》、《伪孔辩}及图表等资料。谱中内容包括孔子世系、中兴、二十派、六十户及中兴祖前后流寓的支派。详细记载了孔子之后两千四百八十/乙年中,孔氏家族的历代裔孙们,一直记述到第七十八代。如今,健在的六十岁以上的孔氏族人,不论居住在国内或海外,都能在家谱上查到他们的籍贯和名字,同时还可以轻而易举地依循世系上溯到每一位祖宗,直到始祖孔子,并追溯到轩辕黄帝。

《孔子世家谱》考核精确,编次详明,文辞简约,其规约、族户、世系、传记、文艺等又多为国史、方志所不载,确是难得的珍贵文献资料。

孔氏家谱有合谱和流寓各地的孔氏子孙撰修的支谱。凡是流寓外地的孔氏族人纂修的支谱,必须获得孔府的批准,加盖衍圣公大印后才能成立。各级官府主要根据孔府钤印的有无,来判断内孔外孔,决定是否给予优免差徭及别于齐民的特权。

孔氏家族自汉代受封,此后长达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曲阜繁衍生息,享尽荣华富贵。即便到了朝代交替,甚至异族入侵之时,孔氏家族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波及,因为在古代,不管哪个政权想要立足,最后都不得不与孔家合作,给予孔氏族人许多特权,唯有如此,才能被天下承认。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追随蒋介石逃往台湾,孔氏家族持续了上千年的荣耀,便自此结束。

其二、张氏家族

张氏家族,指的是作为两千年里道教长盛不衰的领袖——张天师家族。自祖天师张道陵入蜀,创立正一盟威道后,之后其子嗣便世袭其天师的名号,便历数朝,传承千年不绝。

第一代张天师叫张道陵,汉顺帝公元142年创立了“五斗米道”(后称“天师道”,现称“正一道”),,创立了中国最大的本土宗教——道教,至今已有两千年。就是这一位张天师,将老子尊奉为我们现在最熟悉的“太上老君”。第三代张天师——张道陵的孙子张鲁,在民间的名气可能就更大了,就是《三国演义》那位割据汉中二十多年的张鲁。张鲁在当时作为一个军阀,他也很巧妙地将自己的道与政治所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张鲁在曹操远征巴蜀时受其官职封赏,随其到了内地,天师道道徒几万户被曹操安置于长安、洛阳、邺城等地。天师道始在内地传播,很多贵族加入,如王羲之,祖辈从汉魏之际即信仰天师道。张氏道教被真正发扬光大的是张鲁的孙子张盛。张盛选择的方法是先选龙虎山作为自己的发源地,传播教义广收信徒。而龙虎山也在后世被称作中国道家的发源圣地,张盛也不负家族所托把道教真正的发扬了出去。在这之后道家在历朝历代的朝野之中也获得了其一席地位。在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都受到了册封重用。而张家的道教也为了保证血脉的纯正只传男不传女,也需要有“天师”的称号才能得到别人和家族的认可。总结来说张氏道家以上面所说的三人为道家三师,这三位祖师爷也成功地让自己的家族在近乎两千年的传承之中兴盛不衰。

自第四代张天师起居居江西龙虎山,一直传承到60多代,成了全球最知名的家族之一。张氏家族修道和居住的上清宫以及天师府享受历代封建王朝赏赐扩建,宫府建筑规模空前,是我国道教建筑史上最壮观的宫府建筑群。现存的天师府为明代的遗物,整个府邸坐北朝南,占地6000多平方米。背靠着华山,依山带水,气势非凡,非常的华丽。天师府门上一对抱柱楹联写着: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原为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这也形象地表达了历代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双重地位。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坐落于江西贵溪,南朝琵琶峰,北倚西华山。整个府第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建筑华丽,工艺精致,是一处王府式样的建筑,也是中国现存封建社会“大府第”之一。院内豫樟成林,古木参天,浓荫散绿,环境清幽,号称“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

张天师历史地位特殊,尤其是北宋皇室“寻根情节”和“崇道认祖”,敕天师家庙“真懿观”起,天师家庙正式享受皇家俸禄,历四个朝代,600余年,至清代衰微。期间,天师家庙不仅是天师世家的家祭场所,而且,是皇室正式认可的宗教祭祀场所,标志着龙虎山是道教祀神祭祖圣地的确立,其家国同构制度的称谓和历史地位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家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张氏家族真正被朝廷重视,应该是从唐朝开始的。由于李唐皇室自称老子后裔,所以开始推崇道教,龙虎山张天师一脉也开始被重视,正一道逐渐兴盛。唐玄宗天宝七年,册赠张道陵为“太师”,唐禧宗中和四年,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

到了宋代,因为宋徽宗好道,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于是在大观二年册赠张道陵“正一靖应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靖应显佑真君”。宋朝之前,张天师和他的“正一道”一直是没有争议的全国道教领袖,即使王重阳在北方创立了“全真教”之后,张天师一系仍旧是南方道教领袖。

从元朝忽必烈起始,“张天师”更是成为了官方承认的“神职”。官方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

此后的明清两代,同样尊崇张天师家族,承认其天师代代传承的地位,每逢国家发生天灾人祸,也常常会命张天师祈福免灾。末代天师张恩溥随蒋介石逃往台湾,其后龙虎山也被外姓家族接受掌管道教。传承千年的龙虎山张天师家族,也随之烟消云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