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不用翻看史书、查找资料,用个人的亲身经历即可说清楚。
我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农村,直到五十年代到县城读书时才用上电灯。
大约是1957年用上电灯之前,学校教室用的是汽灯照明。每到掌灯时分,一名专管点灯的师付,把每个教室的汽灯添满油、打足气、负责点燃,直至晚自习结束再息灯收回。寝室则用煤油灯照明。
农村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上小学时,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都可用上煤油灯(也叫洋油灯),买不起煤油的只能借光了。那时农村的集会较多,如果遇上开会或演出,舞台两边会各挂一盏马灯或盛油的陶磁壶,壶咀里放一根灯芯点燃照明。
在用上煤油之前,除少数家庭偶而用腊烛外,农村普遍解决照明的办法,就是在灯盏里放入食用油,再置入一根灯芯点燃,用这样的蝇头绿火将就发个光。
如果再望上回溯,那就是点木柴之类的发光体照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