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岳飞《满江红》真伪问题,自上世纪1958年以来一直被争论了半个多世纪,迄今也没有定论,参加讨论的学者涉及文史学界的诸多学术大家。

如果写20世纪的宋代文学思想史,“《满江红》真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

先把全词放上(通行版本),然后我们再梳理这段争论,至于真实情况怎样,还请读者们自己下判断: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问题的提出:《满江红》明代才出现,很可能不是岳飞所写

下面我们就从这个争论的源起开始说起。

1958年,著名文献学者余嘉锡出版了《四库辨证提要》一书,在其中卷十三《岳武穆遗文》条中,余嘉锡对《满江红》的作者提出质疑,他给出的理由是:这首词最早出现在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徐阶所编纂的《岳武穆遗文》中,这是根据弘治年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抄录自杭州岳坟词碑的,其不见于“宋元人之纪载,或题咏跋尾”,岳飞孙子岳珂编纂的岳飞文集《金陀粹编》中也没有收录。

余嘉锡因此怀疑,这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余嘉锡将这个疑问提出来之后,著名诗词研究者夏承焘将这个证据凿实。1962年,他在日本《中国文学报》发表了《岳飞<满江红>词考辨》,确定了这个推论。

夏承焘通过分析这首词的字句,给出的证据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句有问题。贺兰山在中国的西北,当时正是西夏的所在地。而岳飞作战对象是金国人,“要直捣金国上京黄龙府”,那是在遥远的北国。在唐代和明代人的诗词中间,贺兰山“都是实指而非泛称”。

夏承焘推论:这首词可能是明代王越所作

夏承焘给出了一个大胆的推论,他认为这是明代人写的。理由是明代北方的鞑靼居住在河套地区,他们进攻甘肃、凉州等地,都是取道贺兰山。

夏承焘又想到了弘治十一年明朝将领王越在贺兰山打了一场胜仗,因此,他推测这首词应该是明代王越或者是他幕府中人所写。

夏承焘的结论一时激起千层浪,很多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对夏承焘的这一结论进行驳斥。

比如程千帆等人就认为,在唐诗宋词中,贺兰山也有被用来作泛指的,认为“以唐诗中贺兰山之皆为实指来断定《满江红》中之贺兰山也当为实指,这种逻辑本身存在着问题”。

很多学者同意这一说法,认为“贺兰山”其实就是泛指边塞。

争论愈演愈烈:宋词不见于明清载籍者甚多

到了20世纪80年代,争论愈演愈烈。诗词大家唐圭璋发表文章,就夏承焘所说,《满江红》不见于岳珂编纂的文集一事提出证据,认为“宋词不见于明清载籍者甚多”。

他还举出岳飞的另一首《满江红》作为旁证,这首《满江红》同样没有被收录进文集,但是真迹经过宋代魏了翁,元代谢升孙、宋克和明代文徵明,一直流传至今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岳珂之所以没有收集全岳飞所有诗词,是因为在南宋,岳飞作品一直不能公开出版。到了元代,由于岳飞作品“民族性强”而“遭受压抑”。一直到明代,他在民间流传的作品才重见天日。

宋史大家邓广铭也写了《岳飞的<满江红>不是伪作》,除了确证程千帆等人的证据之外,根据岳飞所做《五岳祠盟记》和《永州郴阳县大营驿题记》中的文字,如“喋血虏廷,尽屠夷种”等句子,认为和《满江红》很像,可以证明是岳飞所做。

此外,谷斯范、基多、周汝昌也支持这一观点。

给出较为妥当的解释:“白了少年头”是宋代通行的说法

当然,台湾学者李安根据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认为,岳飞所说的“贺兰山”其实是河北磁县境内的“贺兰山”。但是,这一说法立即遭到反驳,河北境内的“贺兰山”海拔才186.7米,这虽然是当年岳飞打游击的地方,但是它一不是政治首都,二不是战略要塞,显然不可能被写入词中。

我觉得,对这一问题用新材料进行解释的是,现在在日本任教的王瑞来所做的考证。王瑞来根据他人发现的,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所藏和刻本《岳武忠王集》所藏佚诗,证明这首《满江红》的确是岳飞所做。这首诗是:

第一泉头过九日,黄花犹待客重来。男儿有意扶中国,不斩楼兰不易回。

在这里,岳飞使用了“中国”一词,这里的“中国”并非固有名词,而是指代中原之地。岳飞也使用了“楼兰”,这个楼兰显然是在汉代已经灭亡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用此来指代金人,同时也可以反过来推论,岳飞用“匈奴”指代金人是没有问题的。

此外,王瑞来还根据宋代几首诗文,查到了他们同时使用“白了少年头”的这一说法,由此证明,“白了少年头”很可能是宋代通行入诗词的句子。

我觉得,虽然双方就《满江红》进行了不少的争论,显然,认为这首词是岳飞所做的一方证据更充分,人也更多。但是,夏承焘所提出的几个疑问,仍旧不能被直接攻破(可能只是双方证据,哪个更强一点,哪个更弱一点而已)。

因此,这个问题还有讨论下去的必要。

最佳贡献者
2

有人质疑《满江红》是否真出自岳飞元帅之手,其理由是这个作品在明代才现世。个人认为这种质疑的理由并不充分:

1,岳元帅的拥趸极多,他的文字被私人收藏而不传世的可能性比较大,到明朝才现世,也是有可能的。

2,岳元帅本身文彩出众,加上是上阵杀敌的军人,身上的豪气和戾气都很重,与《满江红》所显现出来的气质相同,所以《满江红》是岳元帅本人所作的可能性极大。因为绝世之作必须要与作者个人特质相结合,不是说某文人文彩出众就可以创作得出来的,例如曹公孟德之《观沧海》,毛泽东主席的《泌园春.雪》,先不论文彩如何,单凭那份气度就不是常人能比的。

3,岳元帅生于中原的汤阴(今天河南省境内),因战乱而流落至江东。加上少年丧父,成长中遭遇的困境较多。国破家亡,历经苦难,所以心中的伤痛很多,因此恨意较大。而《满江红》也的确显示了愤怒和恨,这与岳元帅的经历是相吻合的。

4,有人认为《满江红》中提到了贺兰山和匈奴,而这与岳元帅抗金的时局,并不相符。但是文学作品中这类比喻、借喻是很多的。因为古体的诗丶词受平仄和韵脚的限制较多,所以创作者常用借喻表达情感,维系诗词的韵律。

5,如果质疑《满江红》是否为岳元帅亲作,那也没有什么过硬的证据,证明《满江红》不是岳元帅所作。

3

谢谢朋友邀请。

现在有些人,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到处质疑我们国家的先贤和一些民族英雄。

反而对一些臭名昭著的民族败类,叛徒加以追捧。甚至还有人认为秦桧跪了几千年可以起来了这种谬论。我个人认为,无论什么时代,民族英雄,时代偶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岳飞也好,雷锋也罢,都有鲜明的榜样的色彩,是必须树立的的偶像。

至于《满江红》是谁的作品,反而并不重要,只要能抒发民族感与英雄的激情,就算是李白的作品,放在岳飞身上又如何。正可谓“得其所哉”,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不过,纵观岳飞的经历与其在抗金斗争中的表现,直至遭受不白之冤,惨死“风波亭”,他能做出一首《满江红》并不让人怀疑。

4



关于《满江红》词是否为岳飞所作,在20世纪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曾掀起两次争论。

观点一:怀疑《满江红》词非岳飞真作

代表人物:余嘉锡、夏承焘等,他们认为:

一,岳珂所编《金佗稡编》、《鄂王家谱》都没有收录《满江红》词。而且在明弘治间赵宽所书《满江红》词碑之前,从未见到过此词在世间的流行。(按:赵宽所书《满江红》词碑,立于杭州岳庙内,时间是弘治十五年(1502年))

二,认为此词很可能是“那位在贺兰山大破鞑靼的将军王越所作。王越是一位老诗人,是一位有文学修养的大将,身份和岳飞很相似……这词若不是他作,也许是出于他的幕府文士”(夏承焘语)。

三,怀疑论者还在词中提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不可能在自己的词作中引用自己的典故。提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贺兰山”在西夏,岳飞没有经历过的地方,不可能在词作中使用这样的词语等。

观点二:认定《满江红》词是岳飞所作

代表人物:邓广铭、王瑞来等,他们认为:

一,认为《满江红》表述的思想感情和那种慷慨激昂的风格,和他被《金佗稡编》收录的若干题记、诗词中的情感、风格基本一致,说岳飞写不出这样的词作是站不住脚的。

二,从汤阴岳飞庙发现王熙天顺二年(1458年)所书《满江红》词碑,早于赵宽所书《满江红》词碑44年,可见有人说赵宽所书此词(收在明嘉靖十五年徐阶所编《岳集》)之前未曾见过此词出现的说法,便不攻自破了。王越生于1423年,他先后在西夏地区与敌军交战的年代最早是成化八年(1472年),最迟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而王熙所书《满江红》词是天顺二年(1458年),在年代上更早于王越作战之时。

王熙书《满江红》词碑

三,明以前,尤其是“元人杂剧不曾引用《满江红》中语句”,那么元人杂剧的《岳飞破虏东窗记》第三折中有《女冠子》一词:怒发冲冠,丹心贯日,仰天怀抱激烈。功成汗马,枕戈眠月。杀金酋伏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言愁绝,待把山河重整,那时朝金阙。曲作中有的用了《满江红》词的全句,有的句子是演变而来,这也是明代之前就有《满江红》词流传的证据。

至于说岳珂《金佗稡编》未收,就否定《满江红》为岳飞所作。邓广铭说,那首《驻兵新淦题伏魔寺壁》:“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元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金佗稡编》就没有收,而是出自宋人赵与时的《宾退录》。不能因岳霖父子没有收集到就怀疑别的人也不可能收集。

关于词作中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句,正与岳飞的生平事功十分吻合,若把此词作者定为王越,而且定为贺兰山捷后所作,那么此时的王越已经六十来岁,“三十功名”改为“六十功名”才对。而且“八千里路”之句也与王越行踪不符。若为他的幕府文士之作,这两句就更全无着落了。

至于“贺兰山”,邓广铭说,《满江红》词作所有“贺兰山”、“匈奴”全是泛说、泛指,不能因此责备作者“方向乖背”。古典文学家周汝昌也曾引用与岳飞同时代的赵鼎(“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和张元干(“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的作品,认为“贺兰山”、“匈奴”两词是泛指。

四、宋史专家王曾瑜曾在《文史知识》2007年第1期《岳飞〈满江红〉词真伪之争辩及其系年》一文中说,从郭光《岳飞集辑注》所引清沈雄《古今词话》和康熙《御选历代诗馀》所引《藏一话腴》有如下一段文字:(武穆)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

另据清人潘永因《宋稗类钞》和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谢昭雪表》(《鹤林玉露》和南宋陈郁所著《藏一话腴》成书年代(1251年)晚于岳珂《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成书年代(1234年)。后者未载此词可以得到解释)也有如下一段文字:

武穆家谢昭雪表云:“青编尘乙夜之观,白简悟壬人之谮”最工。武穆有《满江红》词云:“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雠恨(应为‘胡虏’,乃出自清人篡改)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最后,《关于岳飞〈满江红〉词讨论综述》的作者龚延明说:“历史既然已把《满江红》词铸成岳飞爱国精神的载体,中国人民仰慕民族英雄岳飞精神,它和岳飞名字连在一起的地位,是决然不可动摇的。”

5

《满江红》是不是岳飞写的?现代的某些教授专家,甚至是知名人物,甚至一些挨不上号的屑小之辈都人云亦云,一时间甚嚣尘上,以贬损岳飞为能事,借以彰显他们那并不见长的学问。

我本不欲多言,因为今年时务繁多,实在没有时间,写这些需要仔细考证,且注定会比较长的文章。但网上总时不时的有些所谓专家,甚至是别有用心的网络喷子,鼓唇弄舌,肆意的抹黑,已经象征着中华,民族精魂的岳飞,甚至质疑那阙岳飞抵御外侮之精神写照,曾屡屡于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激励民众的不屈战歌《满江红》的真伪。我不想让,英雄蒙尘,小人得志,所以不能不一吐为快。

最先对《满江红》提出质疑的是余嘉锡,他在《四库提要辩证》之《岳武穆遗文》中提出“来历不明”“深为可疑”。之后学者夏承焘发表了《岳飞<满江江>词考辨》(浙江日报1962年9月16日)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他认为《满江红》为伪托之作,其论点如下:

(一):岳飞之孙,岳珂长期搜集岳飞遗作,所撰《鄂王家集》中,没有收录《满江红》,所以《满江红》不是岳飞所作!

(二):宋元典籍和各种诗词集中,亦未见有该词。却在时隔多年后的明代出现。

(三):词中“贺兰山”是西夏山名,与金国了无相涉,方向乖背,岳飞亦从未到过贺兰山。

(四):该词与岳飞另一阙词《小重山》,词风迥异。

(五):词中多用岳飞本身典故。

(六):词中“驾长车”一词谬误,战国以后无战车。

而诸多网友质疑的大多是第一二三条,我就不揣简陋,一一解疑。

其一:《鄂王家集》中没有收录该词。其原因可想而知:岳飞被害时,其家被查抄一空,岳飞的文稿也被查封收缴。公元1162年,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昭雪,其时已隔二十多年,有关岳飞的各种资料,在秦桧专权的十多年间,大多付之一炬,销毁殆尽。在岳飞沉冤得雪后,虽发还部分文稿,但已多有散失,虽经岳霖岳珂,两代人的努力,多方搜求,依然避免不了,沧海遗珠,未录入《鄂王家集》亦在情理之中。如《宾退录》中记载的已确定为岳飞手迹的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就没有被岳珂收录,我们不能否定它是岳飞所作,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满江红》没有被收录入《金佗粹编》之《岳王家集中》,而否定它是岳飞所作。

其二:宋元典籍未载此词。南宋亡到蒙元入主,代表着岳飞崇高爱国精神和抵御外辱的不屈意志的《满江红》词,就不可能广泛传播,试想一下,岳飞这样的忠君爱国,却死在了南宋先帝的手中,《满江红》词是不是对南宋皇帝的无情鞭笞?就凭这一条,就不可能使之传播。《满江红》词中提到的匈奴,也可代指元蒙,而该词又代表着岳飞那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更不可能得到元蒙的推崇,难道它为自己添堵吗?而到了明朝,我大汉终于又重见天日,岳飞那抵御外侮,崇高的爱国情怀,才得以有地方渲泻。有人会说,既然《满江红》词,在宋代已经散失,因何会在明代被发现?历史上因为种种原因,某些诗人的作品,遗失多年后,又重现于世,亦不乏其例,如唐末诗人韦庄的《秦妇吟》,在湮没无闻了九百多年后,又重现于世,皆是如上原因。人们并没有怀疑它是伪作。古代的信息没有现代发达,一些古人的著述,得之者视若珍宝,再加上历史原因,不轻示人,亦可想而知。古代文人墨客,大多喜欢吟诗,酬和,岳飞,文武全才,自然也不能完全免俗。岳飞的词虽在自己的文稿中遗失,在和他酬和的友人或同侪辈中,或有收存,大家可以研读一些词论,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多有诗人的诗,在自己的文集中没有记录,在友人的集中记载的,并不稀奇。

有人还有这样的论调,岳飞的功绩多是他的后人岳珂,挖空心思,要为自己的先祖增光,从而杜撰而来?如那个叫什么:晓风2016的网络喷子,以权奸构陷岳飞之词,断章取义,造言生事,以庸碌小人之卑劣见识,屡屡诬蔑光风霁月之英雄情怀。实在令人不齿。我想对他以及如他一般,自以为是的网络喷子说:那纯粹是你的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古人之风范,气度,又岂是你一个受现代流毒,已经俗的近乎卑鄙的人,能够臆测的?不要将你那无知,无耻进行到底了,岳飞于国有功,你呢?于国毫无益处,又何以敢大言不惭的诬蔑历史早有定论的英雄?民族精神之所在?杜撰?岳飞的功绩,虽然经过南宋统治者的刻意淡化和涂抹,但岳飞依然在人民的心中光耀千秋,他的功绩,何用杜撰?早已深入人心,永载史册了,而尔等以诬蔑英雄为能事的无耻之徒,只会枯朽于时间的长河,连一点细浪都翻不起来,你还得意个啥?

《退宾录》在南宋嘉定未,岳飞沉冤示雪时,已经刊行于世,里面多有岳飞的记载,如上文所述岳飞的那首与《满江红》同出机杼,忠义奋发的诗,并未被岳珂收录,可见岳珂对于祖辈的遗文,并没有现代人所说的“不遗余力,立志搜访”了。似乎并没有多上心,更别提刻意的杜撰,以彰先辈之功了。好脸上贴金,自己也光彩,这是现代人的嗜好。

(三):词中的“贺兰山”,乃当时西夏地名,与金国黄龙府方向不合。唉!这样的学者真的是,浪得虚名,那些头衔,真的代表不了什么。既然讲到词,就要对词有个大致的了解吧?词的修辞手法,词的规格等,有个大致的了解吧,竟然就这么粗野,武断的妄下结论?词有代指,泛指的修辞手法,如清,蒋春霖的《唐多令》句:还似少年歌舞地,听落叶,忆长安… ,以长安代指北京。金人折元礼《望海潮》词中有云:“六郡少年,三明老将,贺兰烽火新收…”,贺兰山在宁夏内蒙交接处,当时西夏国境内,金夏联盟,难道金国想弄西夏的事?非也,此代指边境而已。还有金,邓千江,赠予金国将军,张行信的词《望海潮》:“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此皆为代指边境。古人写诗填词,多有用借代的,不可胜数。岂止岳飞《满江红》而已?真是少见多怪,这学者,不学无术者也?

另外,此词中“贺兰山”可泛指边境,但实指亦无不可,就让那些喜欢胶柱鼓瑟,冥顽不化的人死心吧。你以为,就一个“贺兰山”?在河北磁县,也有一个“贺兰山”,请看下面配图,或自行百度,此“贺兰山”距岳飞的家乡不过上百里。著名抗金将领宗泽,曾镇守磁州,岳飞也曾驻守磁州贺兰山,实指的话,他“踏破”的应该是这个“贺兰山阙”,然后直捣黄龙,不行吗?方向还有错?

更有人说该词是明朝名将,王越托名创作的?根本是无稽之谈,王越具备写此词的文采吗?翻开历史,谁知道王越的诗名?王越的诗词,是有,在汤阴岳庙中写的《谒岳王祠》言辞拙劣,殊无可观,无一值得称道的地方,而《满江红》词,单论其词艺,也是词中上品,能写这样词的人,会在有明一代词坛籍籍无名?而提出王越作伪的论据,是王越曾进军贺兰山,与鞑靼作战。但却比《精忠录》所载《满江红》(最早记载该词)晚了整整40年,他想穿越也有心无力吧?

(四):岳飞的《满江红》与他的另一阙词《小重山》,风格各异,不像一人手笔?我想说,你还能再无知一点吗?学者大人?古人诗词之婉约豪放,风格不同与诗人的心境有关,如大文豪苏东坡既能写,“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也能写“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婉约,李清照即能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放,也能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岳飞的《小重山》与《满江红》词,一写心怀家国,欲诉无知音的心情,一写愤慨难平,欲一雪国耻的雄心壮志,一深沉,一奔放,一脉相承之爱国激情,那里不对?而且岳飞还有另外一阙《满江红》,同样也是,忠义勃发,振奋人心。那也是伪作?没有上过战场的人,是写不出那样的气魄宏大的诗词的,没有文采也同样难以做到。试问谁有岳飞那样的经历,还有岳飞那样的诗才?

(五):词中多用岳飞,本身典故。这一条更见其无知,古人诗词,多有,自叙平生,感怀身世之作,有何不可?况且所谓用自己的典故,也不过只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一句而已,那来的多用?如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北固亭怀古》词,有句云:“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即是描写作者自己,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率众南归事。还有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作者用三个人生阶段的境遇,反映了一生的悲欢离合。写自己的境遇,有何不可?如毛伟人的两阙《沁园春》,一阙反映自己中学时期的生活,那阙更为著名的《沁园春.雪》更是喷薄出作者的那种宏大气魄,王者风范。词多是个人寄怀,涉己之境遇,亦多也,因何岳飞不能?可笑,夏承焘妄称词学大师,真是贻笑大方。

(六):词中“驾长车”一词谬误,战国以后已无战车?这与上面“贺兰山”一事,同一问题,为了诗词的韵律和谐,有时会用一些不多见甚至是借代的事物,这一现象诗词中并不少见。另外,战车真的在战国之后,完全消亡了?至明代才重新出现?这只能证明那些所谓专家的无知。关于战车,在之后的战争中也屡见其影,不乏其例,如《宋.兵志》就记载有使用战车的,可自行查找,不再一一举例。

综上所述,《满江红》词,确系岳飞所作,那符合他的经历,也符合他的性格和文才,更符合历史的脉络。而第一个置疑《满江红》真伪的,余嘉锡是何许人也?他是抗战时期,日本人扶植的华北的伪政权,统治下的辅仁大学任教的所谓语言学家,一个为五斗米折腰,为日本人奴化中国出力的,没有骨头的文人而已,他于1937年提出这一谬论,而在同一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已经过去了六年,如果按七七事变算起,这一年是开端。而此人在此时提出置疑岳飞《满江红》的真伪,用心何在?因为《满江红》词,忠义勃发,慷慨激昂,充满了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许多不愿作亡国奴的国人,流着热泪唱着这首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战歌,走上抗日的战场,与倭奴日寇,殊死搏杀,浴血疆场。正是这首英雄战歌,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虽刀枪加于身而不避祸,死亡临于前而不变色,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我中华民族虽历尽浩劫,而屹立不倒!而余嘉锡,此时置疑《满江红》的真伪,无疑于替日本人削弱我民族精神,迎合日本政权,打击国人的抗战热情,为日本人侵略中国效力。其他置疑《满江红》甚至诬蔑贬损岳飞的人,都有谁?有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汪精卫,以及曾在日本留学,与汪贼沆瀣一气,同为汉奸的周作人,以及同在汪伪集团治下,任教的汉奸文人吕思勉,他们在向日伪摇尾乞怜的同时,不失时机的诬蔑,民族精神之体现的《满江红》,用心险恶,其心可诛。

而当今世人,皆以非议英雄,诬蔑英雄为荣,以他们那浅陋的知识,从陈纸堆里或权奸余孽的谬说中,寻章摘句,哗众取宠,或拾人牙惠的人云亦云,把古人所垢病的小人行为,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人说岳飞,没有政治头脑,提出迎二圣,是对赵构的不忠,这是完全拎不清个人和国家的利益了,我想说,任何将个人荣辱得失,凌驾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的人,都是可耻的,无论他是统治者或者皇帝,都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接受千秋万代的骂名。赵构虽没有跪在岳飞墓前,但在人民心中,他早已跪了。更有一众小人,从张浚等权奸爪牙的构陷岳飞的文字中,断章取义 ,说岳飞从没有和金人的主力战斗过,岳飞没有打过什么仗?并进而辱骂岳飞无能。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耻。岳飞从下级士兵,凭卓越战功升至枢密副使,难道都是假的,你什么都不干,就弄个司令当当看?就是这一众烂泥扶不上墙的人,借着贬低岳飞,把英雄拉下马来,以掩盖自己的庸碌和无能,我想说:与无耻奸贼沆瀣一气的屑小们,岳飞以忠许国,抵御外侮,居功至伟,早已在人民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你们呢?于国有何建树?何德何能来诬蔑一个英雄?更有教课书把岳飞的民族英雄称号,取谛了的议论,说岳飞的“民族英雄”,影响民族团结?何等狭隘的民族论?岳飞早已成了,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写照,一种与国俱存的民族精神的符号,一种为国为民的楷模典范。民族脊梁的集中体现。影响什么团结?难道有一天,倭国覆亡,东瀛归中,你还要否定那些抗战时期壮烈陨国的烈士们吗?何等可笑,荒谬?别再说什么学者,教授了,学问浅薄如斯?连我一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都知道古人的:“知之为知之”的古训,你们怎么无知说知?你们是想折断民族的脊梁吗?还是想步余嘉锡,汪精卫的后尘?还有那些,想替秦桧翻案的人,死了这条心吧,那些想让你的先人站起来的人,也死了这条心吧,中华民族存在一天,他们就跪一天,任何人逆天而行,都是与我中华民族为敌。注定不得善终。岳飞以及他的《满江红》,以前是,以后也是激励国人抗击外敌的战歌,他的不屈精神,家国天下的激情与国俱存,谁来否定,都是狂犬吠日,贻笑大方。




6

这样问也不是没有道理,有人认为这首《满江红》明朝人所写,理由是岳飞的孙子岳珂在整理其祖父遗物时,没有把把这首《满江红》收录其中。而且在宋元的典籍里也找不到这首词。但是大部分人都还是认可《满江红》是岳飞所创,作为一个充满了爱国情操,精忠报国情怀的将军,一生都担负着保家卫国开疆扩土的将军的使命感,这首《满江红》和岳飞是如此的贴切,人们有什么理由怀疑这不是岳飞写的呢?(答案借鉴于百度)谢谢邀请!




7

目前学界多认为《满江红》系岳飞所作。主要因为新发现的《祝氏族谱》录有中岳飞与祝允哲唱和原词,以下为两首词作:

岳飞《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祝允哲《和岳元帅述怀》: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上述二词作的发现是《满江红.怒发冲冠》为岳飞作品的有力证据。所以学界多数认为现在流传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岳飞作品,《族谱》所收是该词的原稿,现在流传的是岳飞后来修改后的定稿。

8

民族英雄岳飞所做的著名的词《满江红》里的贺兰山,距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城西北30华里,今林峰村南。据载,宋代有一位名叫贺兰道人在此修炼,故为贺兰山。

另外还有一说,因为山上长有一种花叫贺兰而得名。此山高约五丈左右,由鹅卵石堆成,蜿蜒十余华里。此山虽无灵峰幽壑,却也碎玉平铺,积雪凝素。"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的名篇《满江红》中的贺兰山就是指此山。

如今此山仍名贺兰山,在磁县城西北三十里,为太行山余脉。磁州乃官道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宋金交战时,磁州方圆一带成为黄河北岸的军事要地。在岳飞初涉行武应募“敢战士”时也曾路过此山。当太原陷落,真定被围时,著名抗金将领宗泽奉命驻守磁州,使磁州成为河北抗金的重要防线。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究竟是实指还是虚指?过去一直认为词中贺兰山是指较有名气的宁夏贺兰山,曾有人以岳飞足迹未曾到过宁夏贺兰山为由,怀疑并非岳飞所作,是明人托名所作。还有人认为贺兰山是泛指而非实指,是文学上惯用的比喻手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社科院原副院长、史志专家吴忠礼说:“据史料考证岳飞足迹从未到过宁夏贺兰山,而岳飞抗金活动区域就在磁县贺兰山。”据《宋史》《济源县志》《嵩山志》《磁州志》等史料记载,宋真宗于景德二年(1005年)召见贺兰真人,继而将“西山”易名为“贺兰山”,较岳飞诞生时间的崇宁二年(1103年)早98年,较岳飞从戎时间的宣和四年(1122年)早117年。岳飞抗金活动范围以南北官道为轴,以贺兰山所在的磁州为中心,北起真定,南至黄河边的广袤地域,磁县贺兰山在岳飞北伐的战略决策中占有重要地位。

《磁州志》记载:“岳城在县西南55里。宋建炎初年,岳武穆曾驻兵于此”。村北原有岳飞驻兵的遗址,人称“岳飞寨”。磁县的东、西、小候召三个村就是以岳家军曾在此等候朝廷圣旨而得名。专家认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之句,不仅表明了岳飞的战略部署,而且也表明他对磁县贺兰山的地理位置非常熟悉并极为重视,以此山入词既属情理之中,又顺理成章。

另外说点题外话 ,就是对岳飞的《满江红》是否是伪作的考证。

这首《满江红》的词有人说是明朝人写的,然而明朝人写这样的词明显的不应景,与词义也不相配。 而在明朝以前,元人杂剧《武穆破虏东窗记》以及南宋未年有些记载中就曾引用过岳飞《满江红》原句,说是明人伪作的人怎么解释? 比如: 南宋 陈郁 著《藏一话腴》: (武穆)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另外 南宋末年的著名学者罗大经在他的《鹤林玉露》乙编中保存了岳飞《满江红-写怀》的完整词作。因此《满江红》出自南宋,有点常识的人应该都不会否认,靖康耻,尤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意思是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还没报,做为臣子心里的恨何时能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国已不国,山河破碎,如今只剩半壁江山,不是要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吗?天阙者,故都也,这里是指要重整山河再次重返故都,我的心又恨又急啊!我多想象以前的前辈的英雄一样,驾着战车踏过贺兰山,象驱逐匈奴一样把胡虏杀尽,饿了就吃他们的肉,渴了就喝他们的血。

《满江红》作者只能出现在南宋初期任何场景都不合适,南宋未期都不合适,南宋未期联合蒙古灭金摧古拉朽的把金灭了,根本不会有靖康耻尤未雪,而应该是靖康耻,终于雪才应景。岳飞写这首词有时代的重要意义! 因为词中的靖康的年号只在岳飞时代的北宋末年出现过。而在南宋初期写这首词的人要有这几方面的因素才能写,就是有雪耻的能力,有抱负,有激情,和有文学才华,并且要有爱国爱民的忠心和决心,当时谁能具备这个条件?只有岳飞。

关于满江红是否是岳飞所做史料是最有说服力的,二十世纪80年代一本名为《须江郎峰祝氏族谱》的族谱出现在世人面前。让人惊讶的是,其卷14《诗词歌赋》集中,有岳飞在绍兴三年赠祝允哲(族谱说“官居大制参”)的《满江红》及祝允哲的和作:

岳飞《与祝允哲述怀》(调寄《满江红》):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祝允哲《和岳元帅述怀》(原调):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祝氏族谱》出现之后,唐珪章先生据此认定岳飞《满江红》非伪作。从《族谱》中出现的这两首词看,岳飞在1133年写下了一首《满江红》,并且显然是后来广为流传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原本。后来的《满江红》是在岳飞原词的基础上,吸收了祝允哲的和作中的“贺兰山”一词,“朝天阙”一句,并修改“功名”、“云月”一联,及“心难歇”一句而成。应该说,虽然《满江红》流传版与岳飞原词不同,但《族谱》还是从事实上肯定了岳飞对《满江红》的著作权。???

而靖康之耻是宋朝遗民刻骨铭心的痛,岳飞所处的南宋,由于宋高宗和奸佞秦桧狼狈为奸,奉行苟安政策,不思北伐复仇,岳飞壮志难酬,所以以词铭志,仰天长啸,倾诉内心的积郁。


9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其一生中有“还我河山”和“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

岳飞位列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在我国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女真贵族曾接连多次发动大规模的掠夺战争。在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岳飞坚决主张抗击女真贵族的野蛮掠夺战争,在历史上是起着进步作用的。尤其是岳飞不计个人身家性命的得失,反对赵构、秦桧一伙的投降逆流,招致投降派的仇视,以“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害,这是值得表彰的民族气节。

 一代忠良遇害岳飞虽然最后被奸臣秦桧所害,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满江红》是很引人注目的名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的诗词,留存至今的虽然只有十几首左右,但那首气势磅礴、悲壮深沉的《满江红》却深为人们喜爱。岳飞写《满江红》词时,中原大地正遭受金人铁骑的践踏。岳飞矢志抗金,反对投降,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他执著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声;他战功赫赫,治军严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洁奉公,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满江红》一词,和岳飞的高风亮节一起,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唱彻神州。

《满江红》是在明朝的前期才广泛传播开来的,在宋、元两代极少或根本不见于记载。然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所有的人都相信它是岳飞的作品,没有人怀疑过它的作者是不是岳飞。让人始料不到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者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一书的《岳武穆遗文》一篇中对《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提出质疑,从此江湖多事,数十年来关于此词的作者是不争论不断。

关于岳飞《满江红》词作真伪考辨,《满江红》确实是岳飞的作品!按传统的说法“怒发冲冠”一词,出自宋代民族英雄岳飞之手。但是,近代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并在学术界引发了长期的争论。伪作派认为《满江红》一词不是岳飞所作,而是他人伪作的主要根据是,这首词在宋、元二朝的着作中均无记载,而最早见于明弘治十五年,即 1536年;而且,在岳飞的孙子岳珂所编的《金陀粹编》中也没有记录这首词。另外,从诗词的内容来看,也使人怀疑。岳飞生前与金兵对抗的地点,在两湖、河南一带。他的志向所在,直捣黄龙府,在东北吉林省境内,而词中的所谓“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贺兰山,则在西北甘肃、宁夏一带。只有到明代时,才与西北鞑靼矛盾激化,并在贺兰山一带有过战争。所以一些人据此认为,该词出自明代某一将领之手。同时,台湾学者孙述宇在其撰写的,岳飞的《满江红》,一个文学的质疑》中提出,词中描写的是岳飞的事迹和典故,用自身的事迹和典故作词,似乎不可思议;而且,该词的风格同岳飞的《小重山》迥然而异。由这两点看来,《满江红》一词不可能是岳飞所作,而是后人的伪作。

怀疑派学者认为《满江红》词不见于宋元人记载,到明朝弘治年间,亦即公元1488年之后明孝宗在位时期方重现于世,因此怀疑是明人王越作伪。此说同样不能成立。

有关《满江红》词至元代尚不被人们熟知的原因是:当时文学作品的传播一是靠手抄,二是靠雕板印刷,自然无今日之媒体传播方便,它需要有一个逐步显世的过程。

此外,在元朝时期,民族压迫严重,岳飞在广大汉人民众心目中最初是被作为一位抗击外族侵略的武将英雄推崇,岳飞的声名受到了蒙古统治者的压抑。这一历史事实,造成了《满江红》基本上不见于宋、元人的著录,而到了明朝才开始出现,并在社会上流传。而岳飞在文学上的成就,需要有一个被人们逐渐承认的过程,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满江红》词未能在元代疾显,元人杂剧《宋大将岳飞精忠》也未引《满江红》词。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元人无人知晓岳飞《满江红》词。据近年学界研究,在元曲《女冠子》中,在元明杂剧传奇如《岳飞破虏东窗记》(有题《秦太师东窗事犯》)、《精忠记》、《精忠旗》、《翻精忠》中,已出现了个别的岳飞《满江红》词句,但“凡用此词的末句都作(朝金阙)”。

至于说《满江红》词到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年)方显世,因此疑明人作伪,或指王越所作,同样不符合史实。首先,怀疑派学者提出的这一怀疑的前提其实并不成立。根据近年学界考证: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袁纯编《精忠录》一书,收有岳飞《满江红》词。1980年12月,在河南汤阴县城岳王庙中,发现了一块嵌在墙中的岳飞《满江红》词碑,系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由庠生王熙所书。而此处说到的所收与所刻《满江红》词,在时间上均远早于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5月浙江提学副使赵宽为杭州西湖岳坟所书《满江红》“岳武穆王词”碑,其词的区别是:其末句均作“朝金阙”而非“朝天阙”。这说明岳飞《满江红》词当时在中国社会已广泛流传,且有着不同的版本,怀疑派学者所指证的该词突现于明朝弘治年间的起始时间段不能成立。

由此出发,亦可进一步证明怀疑派学者有关《满江红》词系王越作伪的假设不能成立。因为据《明史》本传所记,王越生卒年为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与明孝宗弘治十一年冬(1498年),王越所指挥的贺兰山战役的时间为弘治十一年秋(1498年)。而在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袁纯编《精忠录》收录岳飞《满江红》词时,王越登进士第仅4年(景泰二年,1451年);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庠生王熙书写汤阴岳庙《满江红》词碑时,距王越登进士第也仅7年。那时王越尚未进行贺兰山战役(弘治十一年秋,1498年),亦无条件“借岳武穆王之名,以鼓舞军中士气”而伪作《满江红》词。

现存河南汤阴岳庙的《满江红》石刻立于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上面清楚地写着“右《满江红》词,乃宋少保岳鄂武穆王作”。这说明,《满江红》词的出现要远早于余嘉锡所谓的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赵宽为杭州西湖岳坟所书《满江红》碑。此外,汤阴的岳庙是在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至二年(1451年)间经徐有贞提倡、汤阴县学谕袁纯负责创建的。庙宇落成后,袁纯又编辑了《精忠录》一书,记载这一经过,并且选录了岳飞的部分诗文,其中就有这首《满江红》。该书编成于景泰二年、三年间,比徐阶于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所编辑的《岳集》之刊行则早了八十多年。由此可知,《满江红》这首词的出现至迟不晚于15世纪50年代初期。这个时间,也远早于王越抗击鞑靼的时间(1498年),王越及其同僚所作之说不攻自破。

王越在贺兰山击败鞑靼,事在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而据学者张璋编选的《历代词萃》所收岳飞《满江红》后评笺中,河南汤阴发现一块《满江红》词碑,下注《满江红》词乃宋少保岳鄂武穆王作,天顺二年春,庠生王熙书。而河南浚县的县志也记载汤阴庠生王熙于天顺二年(1458年)书写《满江红》并刻石立于岳王庙之事。

显而易见,河南汤阴岳庙的《满江红》石刻出现在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比王越在贺兰山打胜仗的弘治十一年(1498年)要早了四十年,而且词碑出土于岳飞故里,应该比较可靠。汤阴庠生王熙不能于四十前书刻四十年后才写出的作品,这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常识。可见,《满江红》词为王越幕府所作之说,不能成立。

至于以靖康之耻与岳飞的冤狱影射“土木之变”和于谦之死,有些牵强附会。“土木之变”,发生在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早于王熙书碑9年。即算“土木之变”情况与靖康之耻有某些类似,王熙何故迟至9年之后才书刻一首无根据的岳飞词来类比呢?更何况1158年王熙书碑时,明英宗早已被放归八年(1450年被鞑靼人释放),与靖康耻犹未雪词意不符。于谦被杀是1458年,正是王熙书碑之年,《满江红》词是指要抗金收复失地,与于谦之死,对不上号。因此,武断地认为《满江红》词是明代人为王越攻贺兰山、土木之变、于谦之死等事而作,显然牵强附会,都与史实不符。

此外,还有一条更为有力的证据证明《满江红》词作者非明王越伪作、而为岳飞本人所作的是:1983年,在浙西江山县(古名须江)发现了一本古籍《须江郎峰祝氏族谱》,其卷十四《诗词歌赋》集中,载有岳飞在绍兴三年(1133年)写的赠祝允哲的《满江红》词作及祝氏的和作,这一史实最早被李庄临、毛永国撰文《岳飞<满江红·写怀>新证》所披露。原词分别为:

《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

岳飞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阒。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

祝允哲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如果以上所举岳飞《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词与今版岳飞《满江红》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二词的相重字数为39字,此外,祝允哲和词中具有岳飞赠词中所没有但却见于今版《满江红》词中的“贺兰山”、“云月”、“朝天阙”诸字,《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词无疑即今版岳飞《满江红》词的初稿,而今版《满江红》词也即岳飞见祝氏和词后的修正稿。

这首借祝允哲后人以传的岳飞《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词,是今版岳飞《满江红》词为岳飞真作的铁证,它的现世时间要早于王越生年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292年。至于祝允哲其人事迹,据披露资料为,靖康元年(1126)祝允哲任武翊卫大制参,督理江广粮饷,提督荆襄军务。他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10月)岳飞下狱时,曾向宋高宗赵构上奏《乞保良将疏》,愿以70口家眷投狱,保岳飞父子出狱率军破敌,因此被贬为潮州推宫,途经富阳县时,闻岳飞父子遇害,昏厥于地,不数日悲愤辞世,葬富阳县白升山。这充分证明祝允哲与岳飞的个人交谊及岳飞赠其《满江红》词的可信性。

在这里要插一段题外话是:自1983年在浙西江山县(古名须江)发现古籍《须江郎峰祝氏族谱》所载岳飞《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词,李庄临、毛永国据此发《岳飞满江红,写怀;新证》文将事实公之于世后,上海学人朱瑞熙1988年又发文《须江郎峰祝氏族谱;是伪作》,指出:宋代无“祝允哲”其人,岳飞《调寄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是伪作,作伪者是明代或清代的祝氏后人。该文多被否定《满江红》为岳飞词作的学人所引用。但朱氏论证多有失误,不能成立。近年已有学人思明据地方史志文献发文《评朱瑞熙先生<须江郎峰祝氏族谱>是伪作》,加以反驳,指出:据《浙江通志》卷一二四所记,“元符三年(公元1100)庚辰李釡榜”进士中有“祝允哲”其人,系“江山人”,任职为“荆湖制参”。思氏并由《浙江通志》中考出两条有关祝允哲父亲祝臣的记录,分别为:“祝臣宅,天启《衢州府志》在江山县郎峰下。”见载《浙江通志》卷四十八。北宋“嘉祐六年辛丑王俊民榜”进士中有一行是:“祝臣,江山人,少师。”见载《浙江通志》卷一二三,并注明祝臣的故居在“江山县郎峰下”。由此可见朱氏疑《须江郎峰祝氏族谱》是伪作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其三,怀疑派学者认为贺兰山与岳飞所要直捣的黄龙府方向相背,因此,断言《满江红》词非岳飞所作。这其实是一个毫无争论价值的伪命题。因为,贺兰山在宋朝时已知名,即岳飞是知晓贺兰山的,这点怀疑派学者也承认。既然岳飞知道贺兰山名,在作词时,就有可使用“贺兰山”一词。此外,岳飞词中“踏破贺兰山缺”句,无非是运用中国传统诗词创作中经常使用的“借喻”或“比兴”手法,即以“贺兰山”来代表诗作的目标或其他,而不一定要实指。如白居易《长恨歌》中首句为:“汉王重色思倾国”,能否说此句中的“汉王”指的汉武帝而非是唐明皇呢?如果以中国传诗词中的“借喻”、“比兴”手法来考证中国传统诗词的真伪,就如同有人根据“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句考证出杜甫住的是一间“冬暖夏凉的”“地主阶级的”房屋一样的荒唐可笑。而岳飞在《满江红》词中用“踏破贺兰山缺”句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目标,无非是因为贺兰山当时处于西北边塞地区,为中国少数民族政权所控。

南宋词人辛弃疾曾经在其词中将长安(今西安)比作东京开封,南宋诗人陆游曾经在其诗中将天山和轮台(今新疆境内)比作宋金对峙的前线战场,这些并不能说明他们犯了地理常识方面的错误。况且,西夏与北宋向来有战事,甚至在南宋初年,金人入侵中原的情况下,宋军也曾与西夏作战。

事实上,有不少南宋词作在涉及金兵时,都常用“西北”和西北方向的历史典故来借喻。例如,与岳飞处同一时代的南宋名臣赵鼎在他的《花心动》词中写道:“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稍晚于岳飞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他的《稼轩词》中,既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之句(《水调歌头》),又有“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之句(《满江红》);另一位与岳飞处同一时代的词人张元干在他的《贺新郎》中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他们的“楼兰”、“琵琶”,特别是常常提到的“西北”方位,显然都指的是当前的敌人金国女真人。我们能指责他们“方向乖背”吗?比岳飞稍晚的南宋诗人陆游在其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其中以“戍轮台”代指保卫边疆,诗中的“轮台”在今新疆轮台县,西汉时期曾在那儿屯田驻兵,但是宋朝的疆域从来都没有到达过今新疆地区,陆游却借用远在宋朝边界之外几千里的“轮台”来指代南宋的边疆,——那么按照那些无知者想当然的臆断,难道说陆游没有地理常识?

再者,看过《岳武穆集》的人都会知道,岳飞并不是一个狭隘的反金主义者,他的素志是要恢复汉唐旧域,其中自然也包括当时的西夏国土,然后再解甲归田。因此,全词中便有“踏破贺兰山缺”句。

此外,《满江红》词中“胡虏”、“匈奴”句亦均泛指,而并未具体点明为女真人,因此,怀疑派学者用“直捣黄龙府”语来苛责其与岳飞《满江红》词中“贺兰山”方向相背,其实是在《满江红》词中强挑矛盾,这一作法如不是对中国传统诗词创作中的“借喻”、“比兴”手法一无所知,便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故作惊人之语。

如果怀疑派学者一定要拿“贺兰山”与岳飞所要“直捣”的“黄龙府”方向相背离作文章的话,近年学界研究结论也使这一论据不改自破,即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宋代其实共有三座“贺兰山”,分别位于宁夏中部、河北磁县与江西赣州西北,如以河北磁县的贺兰山作为岳飞词中的实指,则其与岳飞所要“直捣”的“黄龙府”方向完全一致。而据黄拔荆教授考证,河北省磁县的那座贺兰山,与岳飞及其军事生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朝时期的河北磁县当南北官道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岳飞在这里练兵、与金人交战,前后达六年之久。据此,则《满江红》中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是岳飞抒发抗金杀敌的壮志,陈述自己的战略设想的实写了。所以,《满江红》词是岳飞内心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后人不必纠缠于一些琐碎的枝节。

10

满江红是词牌名,

不是岳飞写的。

难不成是小编写的

诗`言志

没有这些经历然后从内心涌出的感受

写的出流传千古的诗篇么?

说不是的

也写一首,看看能不能有人看

这也怀疑那也怀疑

是病,得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