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主,我是老实人,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满洲八旗制度一直到到清朝灭亡才消失的,那么满洲八旗军为什么由强至弱由盛而衰?

首先,清政府对新的国家环境没有清醒的认识。

清军入关后,八旗军从部族军队变为了国家军队、从战争时期进入了相对和平时期、从冷兵器时代进入了火器时代。而清政府并没有从根本上适应这些转变,将“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沿用下来,满足于国内安定的形势,疏于学习近代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编制体制和军事思想,使自己的军队处于落后状态。

其次,当迫于现实进行改革时,往往以错误的思想作指导。

顽固守旧的清朝统治者在陈腐的八旗制度实在难以维持下去时,不得不对其进行某些局部的改变。但在这种时候,却往往是从优待八旗贵族、解决旗人生计问题出发,着眼于周济八旗老弱病残,为其提供衣食之需,背离了军事组织以增强战斗力为宗旨的改革方向。此等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制止八旗官兵生活水平日益下滑的发展趋势。



再次,治军不严,训练松垮,姑息成风。

清廷给予八旗官兵特殊的优待政策,也使得“从严治军”的信条在他们身上无法真正实施。事实上,八旗子弟在社会上惹事生非,打架斗殴,久已成为京城和各八旗军防地的公害,各级军官总是加以庇护,地方官吏也很少敢出面拿办,致使旗营无赖的气焰愈加嚣张。八旗军的训练,大都是虚应故事。不仅平日荒废射箭拉弓,就连三年一次的大阅兵,也不过临时稍为演习,过后即置而不问。

最后,实行封闭的用人政策。

清政府在各级旗营军官的安排上,大多是以满清贵族世代垄断,对他们加以庇护。甚至存在一定的民族隔离,对广大汉族及其它民族优秀将领、官兵有猜忌和不信任的心理。致使在多次战役中,不能发挥出全部的力量,节节败退,加速了满清的灭亡。

最佳贡献者
2

八旗制度根本就没有取消,它是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随之消失的。

可以说,八旗制度是清王朝崛起的根本,也是清王朝衰败的诱因。

对于中国古代史或者清史熟悉的朋友,一定对八旗制度有过一定的了解。我们都知道,八旗制度最开始起源于满洲人,也就是女真人打猎时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满洲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它主要表现为打仗的时候就是军人,而在和平时期就是平民。

那么八旗制度是怎么衰败了呢?

再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八旗是那些。八旗最开始并不是八旗,而是四旗,在明万历二十几九年,也就是1601年,努尔哈赤进行部队整编,于是出现了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在1615年,在原来四旗的基础上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于是四旗制度也就正式确立了。

等到清军入关后,清朝的统治者又将汉人和蒙古人分别设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八旗,和之前满洲的八旗合称八旗。

八旗是清朝所仰仗的重要势力,在保证国内安宁和对外抗敌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到了1750年前后,八旗基本上遍布全国,实现了对权贵各地的控制。

但既然这样,八旗制度怎么就衰败了呢,这当然和清王朝的统治与政策分不开。更与八旗制度本身的弊端分不开。

清朝人关后,八旗开始圈地,将一些好的地全都占为己有,而且皇家也免除了八旗子弟的徭役和赋税。长久下去,八旗子弟也就变得堕落、颓败,毫无战斗力了。

我们知道,清朝后期,汉人的军队已经有了压倒性的优势,像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练的新军等。清王朝和八旗制度互相成就,也必定一起衰亡。

当然,因为本人的学识问题,肯定存在缺漏,欢迎大家来交流。

3

首先,清政府对新的国家环境没有清醒的认识。

清军入关后,八旗军从部族军队变为了国家军队、从战争时期进入了相对和平时期、从冷兵器时代进入了火器时代。而清政府并没有从根本上适应这些转变,将“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沿用下来,满足于国内安定的形势,疏于学习近代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编制体制和军事思想,使自己的军队处于落后状态。

其次,当迫于现实进行改革时,往往以错误的思想作指导

顽固守旧的清朝统治者在陈腐的八旗制度实在难以维持下去时,不得不对其进行某些局部的改变。但在这种时候,却往往是从优待八旗贵族、解决旗人生计问题出发,着眼于周济八旗老弱病残,为其提供衣食之需,背离了军事组织以增强战斗力为宗旨的改革方向。此等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制止八旗官兵生活水平日益下滑的发展趋势。

再次,治军不严,训练松垮,姑息成风。

清廷给予八旗官兵特殊的优待政策,也使得“从严治军”的信条在他们身上无法真正实施。事实上,八旗子弟在社会上惹事生非,打架斗殴,久已成为京城和各八旗军防地的公害,各级军官总是加以庇护,地方官吏也很少敢出面拿办,致使旗营无赖的气焰愈加嚣张。八旗军的训练,大都是虚应故事。不仅平日荒废射箭拉弓,就连三年一次的大阅兵,也不过临时稍为演习,过后即置而不问。

最后,实行封闭的用人政策。

清政府在各级旗营军官的安排上,大多是以满清贵族世代垄断,对他们加以庇护。甚至存在一定的民族隔离,对广大汉族及其它民族优秀将领、官兵有猜忌和不信任的心理。致使在多次战役中,不能发挥出全部的力量,节节败退,加速了满清的灭亡。

4

八旗制度没有被取消过,一直到大清王朝结束才覆灭的。

八旗制度建立在“兵民合一”的基础上,入关前没有兵饷规定。天聪四年皇太极说:“满洲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当时,兴京(今辽宁新宾)内城居宗室勋戚,外城居宿卫亲兵万余。此外远近十余万户,散处辽河东西,无事耕猎,有事征调,征调时所发行粮也很有限。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兵饷的主要形式是坐粮,包括钱、粮两部分,从征时发给部分行粮。八旗兵丁按其兵种可分为亲军、前锋、护军、领催、马甲、步兵、炮甲、养育兵、匠役等,其兵饷的数量亦有所差别,且时有增损。

  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的生活,从顺治元年底至康熙四年清政府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圈地运动(见图地令),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官兵三次共分得旗地二百三十三万五千四百七十七晌零九亩。八旗兵丁的份地为五晌(一晌约六亩),终清没有大的变化。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后迫于生计被典押出去。清初规定旗民不交产,几经反复,直到光绪三十一年才最后取消禁令。

  清统治全国以后,由于八旗制度的严重束缚,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八旗生计问题主要是北京正身旗人的生活问题。康熙、雍正时业已出现,乾隆初更趋严重,从而引起清统治集团的严重关注。康熙、雍正时曾先后赏赐银两数次,但不久即罄尽无余,于是增加兵额,扩大食饷面。雍正二年始设教养兵,后改称养育兵,给予钱米。光绪时养育兵共计27408人,清末达到29407人。乾隆时曾准许京城和各省驻防汉军八旗出旗为民,令其各得生计。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而且陷于贫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积极和进步的作用,为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过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