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多人认为希特勒失败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格勒战役,其实不然,真正的转折点西线的法国战役,德军虽然成功的打败了法国,但是却没能迫使英国也退出战争,而在敦刻尔克又没能抓住英军的30万主力,使德军在对英国本土的入侵上犹豫不决,而随着时间的延长,从敦刻尔克撤回的英军重新进行了武装,德军登陆英国本土的信心愈发不足。如果不能彻底的占领英国,那么西线就始终存在被再次开辟为战场的可能,英国本土将成为反攻欧洲的一个绝佳跳板,这让德军始终有所顾虑,消除这种顾虑寄托在依靠空军和海军对英国的封锁战上,但是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德国很快发现,有限的资源无法同时满足陆海空三军的需求,战争的规模大大超出了德国的承受能力。

让我们再回到东线战场上来,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上的失败确实称得上是东线战场的转折点,不过东线德军在1942年获胜的机会本就不多,德军1942年突进距离并不比1941年近,甚至还要更远一些,作为关键目标之一的巴库油田距离德军战线达1200公里。而1942年的东线德军实力已经远不如1941年,在作战兵力、武器、弹药和燃料储备、坦克数量上都比去年要少,尤其是在机动性方面已经大不如前,装甲部队实力只有去年的一半,步兵师由于缺乏机动车辆其机动能力也下降了不少。德军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一困境,因而严格的限制了进攻规模以节省兵力(只在南线发起进攻)。

但是仍要考虑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单路突进不可避免要出现的纵深侧翼掩护问题,尤其是当德军主力深入高加索远离主战场时,侧翼的掩护会牵制相当数量的德军,削弱德军的进攻兵力,德军寄希望于一场快速的突袭,迅速的占领高加索从而解放出其进攻力量,但是德军机动性方面的下降又令人怀疑能否做到进攻的快速性。战局的发展比德军预计的还要糟糕,由于在第一阶段的作战中没能捕捉到苏军主力,加上苏军强大战略预备队的迅速支援,苏军在侧翼的反攻来的要更早,结果就是德军B集团军群无力完成推进到斯大林格勒的任务,不得不从A集团军群抽调兵力增援,而反过来被削弱的A集团军群也无法完成对高加索的进攻任务,两个方向上的进攻都相继陷入停顿,这样的结果就是德军的战线被大大延长了,而且两大进攻集团还分的太开,无法相互支援,结果东线德军遭遇开战以来最大的一场失败!

德军在东线两次战略进攻(1941年和1942年)的失败并非偶然,这表明德军的进攻距离太远了,远超过了德军的能力范围,这主要是由于后勤补给能力的限制和缺乏战略预备队,德军的纵深进攻距离最大应该在600-700公里,而1941年和1942年的作战计划都需要德军挺进1000公里以上,遭遇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事实证明,德军没有彻底打败苏军的能力,那么德国进攻苏联也就是最大的错误,德国无法彻底消除东线的潜在威胁。那么从西线谋求决定性的胜利仍旧是德国唯一的选择,英国必须在1940年被德国打败,必须歼灭敦刻尔克的30万英军,进而迅速对英国本土发起登陆行动。

尽管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不过德国在空军和陆军上占有绝对优势,空降兵也是一股重要的力量。德国空军没有能力夺取英国整个本土上空的制空权,但是保证海峡附近的制空权还是没有问题的,英国海军在没有空军的掩护下也难以在狭窄的海峡地带作战,而且还要面对德军的海岸炮兵阵地。如果德军能歼灭敦刻尔克的英军,那么德军登陆英国本土的胜算在一半左右,而德军打败苏联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样来看,希特勒错误的转折点就应该在西线而不是东线,应该在敦刻尔克战役而不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最佳贡献者
2

在一九四二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有两场战役决定了轴心国家和同盟国家的命运。

一场是发生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中途岛海战,另一场是发生在欧洲战场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两场大战的结果使得原先的有轴心国家发动的进攻势头,从此转变为开始进行防守作战。

而原先有由同盟国家所采取的防守态势转变为开始进行战略进攻。

但是对于德国来说,在一九四二年有两场战役对它来说是致命性的灾难。

一场是苏联战场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而另一场则是埃及境内的阿拉曼战役。

这两场战役的结果可以说直接决定了德国的前途命运。

一般情况之下,作为德国的最高统帅部统帅、陆军总司令,希特勒不可能不过问战争的状况和军队的战略部署问题。

应该说,基本上从1938年开始吞并奥地利开始,直至后来的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事件,以及以后的进攻波兰,敦刻尔克、巴巴罗萨计划等,希特勒作为最高统帅他不可能不参与插手,而各个集团军群司令和各级参谋干事不可能不把作战计划报告给希特勒。

而希特勒也不可能不对这些作战计划提出自己的看法。

同时希特勒有时候也会力排众议,大胆采用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作战计划,比如说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的采用了曼施坦因的绕道阿登森林从背后进攻法国的计划。

在希特勒干涉的作战行动中,有成功的,但也有失败的。

不能说但凡是成功的,就一定是博克、龙德施泰特、隆美尔、克鲁格等人的功劳。

也不能说但凡是失败的,就完全是希特勒一人的过错。

但有两件事情,希特勒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第一个就是埃及的阿拉曼战役,另一个就是苏联境内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客观而言,德国的战场并不在非洲,那应该是意大利人做的事情。

但是无能的意大利军队在非洲地区不敌英国军队连吃败仗,而作为定有军事同盟关系的德国却不得不腾出一部分军队来去帮助无能的墨索里尼。

本来德国的强项是陆军,为此却不得不越过地中海到非州沙漠进行作战,后勤补给又跟不上,最后不得不为英国的优势兵力所败。

而在苏德战场上,虽说在一九四一年的进攻莫斯科战斗行动中遭到失败,但是在一九四二年的德国军队却依然强劲。

先是攻占了苏联黑海要塞塞瓦斯托波尔,继而又越过顿河兵峰直指外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

但在进攻斯大林格勒问题上,希特勒最大的一个致命决定是分兵直取两地。

如果一开始就由德国的第七装甲集团军和保卢斯的第六军团,集中力量专门进攻斯大林格勒或者外高加索任意一处的话,是很容易得手的。

这时候的斯大林格勒防守兵力薄弱,如果德军集中兵力攻打斯大林格勒,基本就是轻取。

而等到希特勒明白过来分兵两处这个错误的时候,苏军已经在斯大林格勒方面加强了防御。

战争越往后打越是艰难,而且此时即便是拿下斯大林格勒这片破砖烂瓦也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

但是希特勒却丢不下这个脸面,仍坚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斯大林格勒。

在11月份到来的时候,尽管苏军已经开始了天王星行动计划,但此时如果德军见势不妙赶紧撤退仍然还来得及。

但希特勒给予第六军团的命令是“不允许突围,要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为止。”

应该说,正是希特勒的坚持和固执,最终葬送了德国精锐的第六军团。

3

虽说希特勒是一个战争贩子,一个被后人所憎恨与厌恶的人,但,我们所有人都不可以否认希特勒的才华,他是一个超级天才,一个狂热的理想主义者,如果不是因为战争,我相信希特勒一定是一名优秀的军人、一名受人民爱戴的领导人,更能成为那个时代的伟人!

但,希特勒终究是人,也会犯错,也正是因为这个错误,给了我们喘息的机会,得以为二战的最终胜利保存实力。

1940年5月10日,纳粹实施“黄色方案”,对荷兰、比利时、法国发起了闪电进攻。因为“黄色方案”经过前期的策划、配合卓越的指挥以及集中的火力优势加取得了令人瞠目的成功。

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快速攻占了布伦、加莱两答港口,并向格腊夫林挺进。此时比利时、法国以及英国远征军在内的40多军队,被希特勒围困在格腊夫林和敦刻尔克之间的一个三角地带

联军好像已经被判了死刑,全军覆没的命运已经无法避免,但,就在此时希特勒命令部队停在运河一线停止推进。给了崩溃的联军一个喘气机会,紧急动员了800多艘各类船只,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以后反攻德国保存了实力,因此这次撤退,也被称为“20世纪的历史转折点”。

那么为何在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希特勒会下达这样的命令呢?

虽说此时的联军失败已成定局。但反过来一想,40万军队的覆灭,必将引发恒大的反抗情绪。

这40万人,上天无路、入过无门,必将与德国人背水一战,那么战况必定十分惨烈,彼时的德国装甲部队更是缺乏步兵支援,最终作战伤亡小不了。

故,希特勒此时应该是希望能够保留更多的精锐装甲部队,留待以后使用。毕竟巨大的伤亡是希特勒所不愿看到的。但这道却直接对战争的最终结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无疑是希特勒犯下的第一个重大错误,联军得以保存有生力量,直到四年后他们杀回战场,希特勒这才醒悟,不过纳粹德国却就此败了。

4

上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的战争,此次战场有法西斯组成的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际引起,其中德国是实力最强大的一位。德国在战争初期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最后却失败了,那么希特勒的失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国失去了胜利的可能。

1940年5月10日德国开始进攻西欧,德国采取闪电战,用装甲集团开进阿登山脉,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入法国,然后又踏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1940年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

敦刻尔克港口是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当德国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10英里,1940年5月24日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希特勒的命令使德军坦克部队的将领们疑惑,古德里安更是感叹。敦刻尔克唾手可得,却被命令停止前进!

最终由于德国停止进攻,给英国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三十三万六千人,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实力,也使德国进攻英国成为了泡影。此次希特勒的失败,基本就确定了他不可能取得胜利。

进攻苏联——德国失败已经成必然。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初期,由于法西斯的突然袭击,苏军一路溃败。德军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长驱直入,并在明斯克、基辅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

德国进入苏联,其实就注定了德国的失败,在德国没有进攻苏联之前,苏联并不是英美国家的盟友,对英国而言,他不喜欢希特勒,但是他们也不喜欢斯大林。并且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虽然这只是一个幌子,但是至少可以起到东面战场的安定,而几乎同时苏联对英法的莫斯科谈判破裂,苏联放弃集体安全政策。也就是说在当时苏联并没有完全站到德国的对立面,双方虽然看对方不顺眼,但是能保持相安无事。

德国进入苏联,对英法而言,缓解了自己正面的压力,而对于德国来讲,就陷入了两面作战的情况。苏联是一个战略纵深极深的国家,德国即使前期取得胜利,但也被拖入持久战的泥淖之中,在综合国力不足的情况下,德国的失败成为了必然。

总体来讲,希特勒是一个战争的狂热分子,他在军事上造诣有限,而德国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欧美国家,失败也是必然的结果,这不是希特勒一个人能改变。

5

1939年9月1日,150万德军按照德军司令部制订的“白色方案”对波兰发动了闪电战,就在波兰军队以血肉之躯对抗德军的钢铁洪流之时,西线数十万的英法联军正悠闲的在马奇诺永久工事里悠闲的喝着咖啡,这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但是英法联军没有想到的是威胁正在向他们靠近。

在英法两国的高层的想法中,德国人在占领波兰之后一定会就近向进攻苏联,而他们只要坐山观虎斗就可以了,但是他们的美梦并没有成真。1940年5月10日,德军A、B两大集团军下辖的136个步兵师,2000多辆坦克,突然调转进攻方向像一把巨大的铁钳夹向了西欧大地。就在英法军队被B集团军在比利时的佯攻所吸引之时,德军的A集团军群以强大的装甲力量为先导,出其不意的通过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将英法联军拦腰截断。随着荷兰和布鲁塞尔的相继沦陷,5月19日,一只由7个装甲师组成的德军突击集群抵达了距离英吉利海峡不到20千米的地方。此时,还有40个师的英法联军被包围在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地区,而面对德军的装甲力量,等待这些士兵的就是死亡,似乎一切都在德军的掌握当中。

希特勒听到消息后大喜,德军统帅部大喜,发布公告称:被迫退入敦刻尔克地区的英军正在不可逆转的走向毁灭。

就在德军的装甲部队加速扑向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的时候,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进攻。正是这个命令使得英国得以有时间动员全国的海上运输力量,将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运回英国。敦刻尔克大撤退一共历时九天,一共将33.8万名士兵撤回到了英国,这些士兵为了逃离敦刻尔克留下了所有的重武器,包括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6.3万辆汽车和700辆坦克,除了自己手中的步枪,这些士兵已经没有了多余的武器。

但是这场撤退的胜利是十分具有意义的,它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的士气,并且将一只经历过血与火的部队保留了下来,这些重失败中走出来的士兵,成为了英军中的中坚力量,日后他们会将在各个战场给予德军致命一击!

而希特勒的这个错误决定也成为了战争的转折点,为自己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6

(1940.5.24“停止前进”命令下达时的弗兰德斯战线)


敦刻尔克战役,我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的转折点。

如果敦刻尔克英国远征军全军覆没,那么整个二战历史都会改写。

首先来说,德军是有绝对的能力在敦刻尔克全歼英法军队的,之所以德军停止了进攻,并不能完全怪希特勒,A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德率先提醒希特勒注意德军的损耗,已经英法联军可能的反击。

而之后英法联军组织的几次小规模反击虽然没能扭转战局,但是隆美尔等前线指挥官为了表功可以夸大了英法联军的战力,比如英法联军以英军两个装甲旅,法军一个被打残的机械化师总共150两装甲车辆组成的反攻,虽然被隆美尔挫败,但是隆美尔汇报时却变成自己遭到了“英法联军5个师,几百辆战车的围攻”。


(敦刻尔克剧照)

这些战报严重误导了希特勒等德军高层,直白的说,闪电战的战果不但吓到了英法,也吓到了德国人自己,希特勒等德军高层不相信在一线拥有80个师,224万士兵,2500辆装甲战车的法军竟然连一次师级规模的反攻都没能组织起来。

希特勒等人在整个战役中都在担心不存在的法军的大反击,所以希特勒以及德军高层在收到隆美尔等前线指挥官夸张的汇报后,生怕这就是法军大反攻的前兆,所以出于谨慎考虑,停止了德军前进。

但是,从整个战役态势来说,德军是完全由能力全歼英法联军的。绝对不存在德军吃不下英法联军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敦刻尔克战役是二战转折点呢?

这主要是因为丘吉尔虽然成为了英国战时首相,英国也成立了权力集中的战时内阁,但是英国上上下下在当时并没有真要和德军战斗到底的决心,哈利法克斯勋爵就是丘吉尔内阁里的主和派;而在英国民众阶层,当英国远征军被包围的消息传到伦敦,激动的英国民众竟然上街捣毁了不少犹太人商店,因为不少英国民众认为英德战争是犹太人的阴谋,是的,当时英国同样陷入了疯狂的,没有道理的排犹活动。

而改变这一切的正是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不但巩固了丘吉尔的首相职务,同时也坚定了英国上下与德国作战的决心,以及遏制了排犹风潮在英国本土的蔓延。


(诺兰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但是如果敦刻尔克战役的结局是40万英国远征军全军覆没,那么英国国内要求与德国和谈的声音就会高涨,40万被俘英国军人背后40万个英国家庭会要求内阁为他们被俘的亲人着想。

而40万远征军全军覆没,也意味着英国没有任何力量在陆地上保卫本土,当然,我们后人知道英国还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

但是当时英国人不知道,或者当时英国人对德军登陆英伦三岛的恐惧会导致英国人放大德军的威胁。

假设英德谈判,或者英国国内分裂丘吉尔下台,又或者英国放弃本土,向加拿大转移……

不管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对于德国来说都能一举改变两线作战的局面,而盛行孤立主义的美国,罗斯福想要说服美国宣战会更花费更大的精力。

如果1940—1942年,出现德国与苏联的单挑的局面,那么苏军必败无疑。

那么,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就是另一种局面了,很有可能出现德国版的欧盟与美英版的太平洋联盟对峙的局面。

7

依希特勒之意,1940年7月31日在德陆军总参谋部制订入侵苏联的战争计划时他就表达过“莫斯科并没那么重要”,更在德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联合提交的奥托方案上做出修订,把方案的重点进攻莫斯科修改为首要目标列宁格勒,也多次在巴巴罗萨计划前期执行中阐述此类意见。无论是波兰战役还是挪威、法国、巴尔干等战役,希特勒都实现了战略目标与战役目标完美结合,由此获得世人难以想象的辉煌胜利。而进攻苏联中战略与战役目标开始发生裂痕的战役首推斯摩棱斯克战役,这场希特勒并不愿继续下去的战役违背了巴巴罗萨计划的原始宗旨,更使他与德陆军高层分歧公开化并导致莫斯科战役失败后的最终决裂。



巴巴罗萨计划作战实施中规定中央集团军群在歼灭白俄罗斯境内的苏军后,快速装甲集群应转而向北协助北方集团军群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只有完成此项任务并占领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得后,方可实施旨在占领重要交通枢纽和军备工业中心莫斯科的攻击行动。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德军业已实现对白俄罗斯境内苏第3、4、10、13集团军的大部合围,1941年6月29—30日希特勒对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第2装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和第3装甲集群司令霍特指出应抽出机动兵团加强北方集团军群夺取波罗的海沿岸,而且此项行动也能“保障向莫斯科进攻时左翼的自由。”但陆军总司令部依然批准以第2、3装甲集群向莫吉廖夫—奥尔沙—波洛茨克一线进攻,第2装甲集群于7月16日攻占斯摩棱斯克,触发战略进攻方向左右摇摆、南北转向之争的斯摩棱斯克会战。



7月19日第33号令决定中央集团军群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分兵,协助南、北集团军群解决当面之敌、保证中央集团军群侧翼安全,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总参谋长哈尔德、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反对此命令,他们一心一意专注于直攻莫斯科!经7月23日第33号令的补充令、7月30日的第34号令、8月12日第34号令的补充令、8月15日的元首令希特勒与德军高层的争论,希特勒最终以8月21日国防军统帅部令解决论战,德军进攻重点既非德陆军将领们希望的莫斯科也非巴巴罗萨计划首要目标列宁格勒,而是克里米亚半岛和顿巴斯地区!



如果德军在解决白俄罗斯境内苏西方面军主力后,快速向北转移第2、3装甲集群歼灭苏西北方面军第8、11、27集团军,进而在苏军实施支援和有效防御前夺取列宁格勒,这样的战争态势将解放整个北方集团军群,能更好的与芬兰协作切断苏联的北方外援通道摩尔曼斯克—莫斯科铁路,也能在进攻莫斯科克时不再顾忌左翼的安全。至9月9日德中央集团军群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损失25万精锐,这也导致中央集团军群即使经过多次补充,于9月30日发起台风行动时,能有效作战的步兵依然欠缺。



斯摩棱斯克战役是德陆军裹挟希特勒进行的一场他不情不愿的战役,堪称希特勒的战略思想被人为强奸。在对苏战争问题上希特勒远比德陆军将领远见卓识!或许8月底希特勒愤愤抱怨相比戈林的空军,陆军就没有明白,德国军队纵横千里的作战能力并不是服务于“自私自利的陆军小团体”,而是为实现最高领导者的意志为真,而这也是他自上台掌权后孜孜以求未能如愿的!

8

教科书中一般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定为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不是很准确,其实真正的转折点是库尔斯克战役,经此一役,德国人彻底失去了进攻能力而转为全面防守直到柏林陷落。看完介绍库尔斯克战役的相关书籍,可以强烈感受到战场上的那种机会的瞬息万变,德国人奇袭苏联时,当时德国人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因为莫斯科战役的失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士兵的冬季装备不到位,而苏联面对战争的准备更不到位,所以开战仅几个月就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丢掉了。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国人为了胜利可以说是做足了准备,导致战役发动时间一拖再拖,但即使是准备完善并先发制人,德国人仍然以失败告终,为何?因为在德国人充分准备时,苏联人也没有闲着,准备的比德国人更充分且采用了稳守反击的正确战略,最终在没有动用预备队的情况下就赢得了胜利。

9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压垮希特勒的最后一根稻草。

首先,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这样的情况。此战不在于歼灭的德军是多少,而在于此战完成了歼灭德军当时所能动员的进攻力量的任务。莫斯科战役证明了德国的攻击极限。斯大林格勒战役证明了苏联已经开始反击。库尔斯克会战证明德国已经无力抵抗。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的,1942年11月苏军开始反击,并于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宣告战役结束。

其次,从从战争全局的角度来看,斯大林格勒战役所反映的战争指标是这样的:

第一,希特勒在1941年12月至1942年5月之间所准备的兵力已经消耗殆尽。

第二,希特勒用于挽救危机的可用兵力也消耗殆尽。

这样,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歼灭了多少德军,而在于德国用于维持攻势的主力至此已经被消灭了。

最后,是盟军的战略目标,先欧后亚,盟军主要投入在欧洲战场,且无论从那个方面比,其他战场根本是比不上的,后期盟军登陆作战时,苏德战争的胜负已经很明确了。在者当时纳粹德国已经完全耗不起了。至于北非更不用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必败。亚洲战场,日本兵力过于分散,日本主要的敌人是美国和中国,中国战场在进入到一个阶段以后已经进入停滞中了。至于美国,山本五十六在开战前已经说了,在对美英开战的前六到前十二个月内,我会竭尽全力取得一场接一场的胜利,在那之后我将毫无胜算。







10

敦刻尔克战役,当时如果一鼓作气把海滩上的联军精锐消灭掉,就会在以后的战场上集中精力打击主要对手[捂脸]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