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是无能之辈吗?:历史上的赵括,跟纸上谈兵故事里头的赵括是有区别的。历史上的赵括,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才能和胆识的大将。他能够与强大的秦军对峙:-赵括,
历史上的赵括,跟纸上谈兵故事里头的赵括是有区别的。
历史上的赵括,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才能和胆识的大将。
他能够与强大的秦军对峙,被围40多天,军队断粮多日,始终没有投降秦军。说明这个人还是非常有胆识的一个将军。
那么赵括到底是不是无能之辈?他的真实面目被历史掩盖了呢?还是被“纸上谈兵”的传说演义了呢?事实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甚至于为了打败赵国,秦王都已经亲自出面在秦国到处招兵,甚至于15岁以下的孩子都送上了长平战场,你说这个战争有多么激烈。
如果赵括真的是后人所说的“纸上谈兵”的这样的无能之辈,秦国有必要这么认真的对待这场战争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赵括绝对也是非常厉害的角色,他能够让强秦如此大动干戈,如此费尽心思,来准备这场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秦国的这些做法,就说明赵括很不简单。
还有就是赵括本人也是精通兵法,具有比较高深的军事素养的一个年轻将帅,只不过他确实是太年轻了,没有太多的实战经验,如果仅仅以此,来说明他是一个无能之辈的话,也是不客观的。
最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纸上谈兵,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
这个成语产生的时间比较晚,肯定是在东汉之后,因为东汉之后才发明了“纸”。如果这个成语在战国时期就存在,那是不可能的,战国时期根本就没有“纸”。
所以“纸上谈兵”仅仅是后人的一种说法,一种对战国历史的演义,就像《三国演义》一样。
只要根据历史来分析的话,他的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他只是没有考虑周全,才被秦兵包围。战场瞬息万变,它的失败也是偶然事件而已。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赵括应该不是一个无能之辈,他可能被后来的很多小说家误解,难免出现歪曲和演义的成分。
一、长平之战的背景
公元前260年初,秦昭王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接应上党的百姓。
公元前260年农历四月,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
这年农历六月,秦将王龁率军进攻,攻破赵军阵地,击败赵将廉颇,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军攻占。
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龟缩在营垒里不敢应战。于是,秦国军队发起强攻,攻占下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
赵军连败,赵将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赵军自此怯缩不战。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试问廉颇连王龁都打不过,让他应战白起如何呢?肯定仍然是守城不出,时间一长军队供给怎么解决,赵国失败是早晚的事,只是赵括战败,责任自然都落到赵括身上。
二、战争打的是钱粮,如果廉颇坚持避战不出,赵国会被军队拖垮。
长平之战到赵王换将时已经拖了近三年,双方都有些耗不起。我们知道古代战争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两国几十万大军在这里干耗着,都有些吃不消。
相对于赵国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农业生产有很大进步,实力比赵国强得多。不然秦国怎么会四处出击,攻打别国呢,相对来说赵国这时已经快挺不住了。经过前几次战争,廉颇肯定打不过秦军,只有继续守城,所以赵王不得不考虑换将。
所以当时并不是赵王昏了头,一拍脑门决定换将;也不是听信秦国散布的谣言,决定换下廉颇;而是根据赵国的现实情况,不允许继续拖下去。这时秦国也急于解决这场战争,因为秦国离长平必定遥远,粮食运输非常困难,这样久拖不决对秦国也是非常大的压力。
秦国的反间计就是为了尽快打破这种僵持局面,这并不是秦国对赵括指挥才能的否定,而是赵括年轻,年轻人冲动是可能的。这个反间计最厉害之处就是动摇赵国民意,听说廉颇根本不行,已经快顶不住了,结果造成赵国百姓人心惶惶,这也是秦国反间计得逞的重要原因。而秦国也偷偷换了主帅,而这个主帅就是白起。这也就说明,秦国没有低估赵括。
三、赵括败在急于表现自己,但并不是不堪一击,纸上谈兵。
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深入,再进一步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括在得知自己被包围的处境后,马上坚壁防守,以图突围出去。赵军主力断粮四十六天,大量赵军士兵或者饿死,或者突围不成战死,士兵开始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赵军组织起来分成四个突击队,轮番突围四、五次,但没能成功。无奈之下赵括亲率精锐强行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杀。
赵括死后他手下的将官选择投降秦军,结果被白起坑杀四十万。我们注意到这个数目并不是战死,而是被活埋。那么就说明赵军在不利的情况下并没有战死那么多,说明赵括率领的赵军并不是不堪一击,而是因为断粮失去战斗力。
另外据《白起?王翦列传》记载:长平之战后第二年,秦昭王派白起进攻邯郸,企图一举灭亡赵国。而白起说:“秦军经长平之战死伤过半,不适合出兵。”这就说明长平之战,赵括给秦国带来很大伤亡。赵括如果真的像后世说的那样一无是处,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战果。
赵括年纪轻轻,毫无作战经验,一出师便遇上久经沙场的战神白起,结果一战毙命,被当作笑柄传了几千年。这位初生牛犊的新将败在了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老将手上,他并非是无能之辈。
白起是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在沙场摸爬滚打几十年,从来没有败过。毛泽东曾评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出其右者。”据史学家估算,战国时曾战死过二百多万人,其中二分之一死在白起之手。
面对如此强悍的对手,赵国的大将中谁能敌过他呢?廉颇?李牧?赵括?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奢是赵国三朝元老,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赵括从父亲那里耳濡目染,从小就读兵书。史书上记载,赵括经常与父亲讨论兵事,没有难不倒他的,赵括自认为天下无敌。可他的父亲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好现象,母亲不明其故。赵奢说:“战争是关生死的大事,而他却说得那么轻松,假如有一天赵括做了将军,赵军必然会败在赵括手里。”
知子莫若父,赵奢是一语成谶。
当赵括被任命为将军时,蔺相如和赵母再三劝谏,赵王却是看好这个年轻人。
长平之战已经持续了两年,战争从一开始战略上就是个错误,赵国经济薄弱地理位置也决定了不能打长久的消耗战,由于数战不力,廉颇转攻为守。
一方面,赵孝成王对廉颇的战术不满意,赵国国力消耗殆尽,另一方面,也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秦国散布谣言“秦军最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于是赵王临阵换将,赵括临危授命。
秦国听说赵国中计了,于是他们也偷偷地换上了白起为将。如果赵括是无能之辈,那么秦国为什么如此重视呢?
赵括挂帅后,他多次考察地形,分析战争形势,他决定奋起反击,发挥赵国军队骑兵野战的优势。而白起猜透了赵括的意图,他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策略,结果赵括大军被围困。
在四十多天里,赵括组织了多次突围,采用轮番攻击的车轮战术,消耗了白起二十多万人。在士兵们断粮的情况下,他还能临危不乱,指挥若定,有大将风范。在最后的突围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被乱箭射死。
白起对赵括的评价:“我以五十万之众围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部全歼灭此军,这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赵括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事,赵括真壮士哉!”
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话,赵括怎能落得个“纸上谈兵”的千古骂名?
赵括读书是一把好手,带兵打仗确实是无能之辈。长平之战的结果已经说明了一切,除非史书上的记载是错的,其实长平之战是赵括指导的赵军赢了。
赵奢评价赵括: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奢作为赵括的父亲,经常与赵括讨论兵法。他都这么说了,赵括能有什么带兵的本事?
蔺相如评价赵括: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蔺相如是赵国一代名相,看人的眼光会差到哪里去?而且他与赵括同一时代,他能够跟赵括有接触,进而评价赵括。难道后世的我们会通过看史书比蔺相如更了解赵括?
赵母评价赵括: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原王勿遣。”
赵括他妈就更了解儿子了,通过将他们两父子做对比,已经明确的指出了赵括的问题。
赵奢前期是管赋税的,后来才通过阏与之战,大破秦军,一战成名,成为马服君。
赵奢在这之前可能也是带兵经验的。赵王估计是看赵奢没经验能打败秦军,就误以为赵括也有这个本事。但是赵奢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即使没带过兵,也会明白很多带兵之道。赵括就是个初生牛犊,没有经验那就真的是没有经验。
但是赵奢与赵括有本质的区别。
阏与之战,赵奢说了句非常有名的话,意思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赵奢受命为将,以国事为重,不问家事。视手下之人为兄弟,将获得的赏赐都分给大家。这些都足以激发士卒的积极性和杀敌的勇气。
赵奢出兵也并不是盲目的斗勇,他也是会用计的。
赵奢率领赵军离开邯郸三十里,下令:“敢以军事进谏者死”。有个搞侦查的请他救援午安,赵奢直接把他斩首示众。赵军坚守营垒,二十八天停滞不前,发现秦军间谍,好吃好喝的招待,来迷惑秦军,使秦军放松警惕。赵奢立马急行军,两天一夜赶到前线。
这是一个叫许历给赵奢提了很多建议,赵奢都虚心听从最后大破秦军,解阏与之围。
赵奢在下了明确军令下,仍然有人敢冒死给他提建议,可见他在军中是多么的得人心。而且赵奢还能虚心的接受手下的建议,随后凭借计谋和全军的勇气大破秦军。
赵括受命之后,耍尽官威。手下人都怕他,或得的赏赐也都拿回家供自家享乐,从没想过与手下分享。赵括的做法完全跟赵奢想法,这怕不仅仅是能力问题,这说明他人品就有问题。
更重要的是赵括没有自知之明。廉颇都打不赢秦军,赵括是哪来的自信去主动出兵呢?赵奢敢跟秦军硬刚,是看中了地险路长,想以勇取胜。到达战场,用计获取地利的优势,打败秦军。
赵括是盲目的自信,连对方偷偷换了主帅这么大的事都不知道。到底是没侦查到,还是压根就没去侦查?到了前线把廉颇的策略全换了,也没见一个人出来发表建议或进谏的。虽然是赵王要求主动进攻的,为什么廉颇完全不搭理赵王,赵括却要听令?《孙子兵法》中不是有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吗?
如果是说粮草不济,不得不速战速决。长平之战再难,有邯郸之战难吗?我觉得是因为长平之战廉颇并没有将赵国拖入绝境,赵王还有的选,但赵王舍不得小的失利,最终选了条不归路,因小失大。邯郸之战赵王没得选了,只能用廉颇守城,搞外交求救援,最后打败秦军。
反正最终的结果是赵奢上战场耍秦军,大获全胜。赵括上战场被秦军耍,身死兵败。
总不能因为赵括是败在白起的手里就说他很牛吧?那被那些名将干死的都是牛人了。
赵括不是无能,他熟读兵书,最起码会读书,但是不会灵活运用。秦国用离间计说,秦人只怕赵括,于是赵括上场。但是赵括在长平之战,虽然遭到失败,也给了秦军痛击,秦军死亡当也在20万之上。而赵括此战作战英勇,亲自带兵冲杀,死于战场。
秦国的对手白起也是太厉害,太知道兵法。
一开始,赵军采取的是守势,坚壁不出,因为秦军攻势猛烈。赵括为将后,主动出击,这是年轻气盛,想早立军功,结果两军会战,赵括战死。
打仗自不是简单之事。但是赵括的母亲也许是太轻视自己的儿子,专门跑到赵王面前,说,您不能任用赵括,他要是打了败仗,我家不承当这个责任。这是一个好母亲能够说出的话么。也许是赵括太过倔强,其父母对赵括很不以为然。赵母就说过,从前他的父亲打仗有赏赐不敢私吞,都分给部下,接受军令后就不管家里事,朋友非常多。而赵括拜将后,就趾高气扬,部下不敢仰视,哪里有好的土地就买下来,他的心境跟他的父亲完全不一样啊。
赵母之见识也许不在兵书上,而在兵书之外的做人方面。将有才重要,而德才更为重要。以德服人,军队才会心悦诚服为你打仗,卖力气。不能与部下同甘共苦,战斗力大打折扣。这也许是赵括在冲锋的时候,虽然自己勇敢,但部下不卖力的缘故吧。
而赵母的话竟然是一针见血。可惜赵王没有注意,接受意见。
赵括生在将门,其父赵奢是赵国名将,位列战国后期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列,因阙与之战一战成名,后被封\"马服君“。赵括从小受其父醺陶,熟读兵书,也跟随赵奢打了不少仗,时常与父亲讨论兵法战事,要说赵括是无能之辈,确实有点过!但赵括统军后,为什么输的那么惨烈,还遭到廉颇以及后人负面评价呢?其实有多种原因。
一、年轻气盛,缺少成稳。
赵括作为少壮派军事首领,血气方刚,接管廉颇兵权后,当然想表现一下自己的才华。所以改变了廉颇以守为攻的战法,再说战事已经拖得很久,赵国也渴望取得一些胜利。因此采取主动的战术。但是,这也是秦国蓄谋己久的机会,此时秦国偷偷换上白起为主将,战场模式大变,被白起断了后路,失去了后勤保障,最后导致全军覆没。但就是在这样严酷形势下,赵括还是给予秦军二十万伤亡的重创,秦国属险胜。
二、胜者为王,败者为冦,墙倒众人推。
廉颇本是战国名将,在赵国战功显赫,却因遭秦国范雎的反间计而被削了兵权。本身一肚子气,而赵括一接掌兵权,就改变了自苦心经营的战术和防御,导致赵军大败,岂能不火。而且还有一些复杂的因素在内,看看,离了我廉颇,赵国败得够惨的吧!所以会极力贬低赵括的能力。
三、赵母面君为赵括的名声贴了标签
赵母闻听赵括掌管兵权,其实内心是高兴的,自己儿子年纪轻轻就有这么大成就,哪个做娘的不感到自豪。但他为什么要见赵王,说自己儿子只会纸上谈兵呢?说穿了,这就是身在豪门人的世故之处。一来表示赵括年轻气盛,做事毛燥,没有其父沉稳,也有公子哥通有的毛病,还望王上好好教诲,再磨练磨炼。二来,也为赵家留下退路。作为赵奢的妻子,岂不知战事凶险,在那时战败的主将全家要获罪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所以我丑话说在前头,万一赵括战败,可不怪我没提醒,不要怪罪家人!但就是赵母这看似有先见之明的上书,却造就赵括\"纸上谈兵”千古负面典型!@头条历史 @头条圈子 @微头条
毫无疑问,赵括是个超级大蠢货。
说什么赵括是真正的名将,杀死了很多秦军,不是赵括无能,谁当赵军的主将,都会失败。
荒唐!
这样的狡辩,45万被坑杀赵军不答应!赵国的百姓不答应。肠子都悔青了的赵王也不会答应。
长平之战,秦军60万,赵军45万。兵力相差并不多。而且赵军占据地形之利,又是在家门口作战。可谓地利人和。只要赵军坚守不出,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秦军虽强,面对赵军固若金汤的防御阵地,也只能徒呼奈何,一筹莫展。大将廉颇的成功防守,早就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如果赵王一直让廉颇当主帅,带领赵军主力长期坚守不出。小股精锐人马穿插敌后,不断骚扰、切断秦军的后勤补给线。
秦军长期劳师远征,顿兵坚城之下,时间拖的越久,对赵军就越有利。长期消耗下去,秦军必然疲惫不堪。到那时,赵军就胜局已定。就算不能歼灭秦军主力,也能迫使秦军撤退。
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至45万赵军的安危于不顾,至赵国的安危于不顾,离开坚固阵地,贸然出击。结果中了白起诱敌深入的毒计!
被秦军包围46天,全军覆没!赵国也危如累卵,处在了亡国的边缘!
身为一军主将,国家柱石,国家生死存亡系于一身。赵括却如此轻率、荒唐。
可以说,他对赵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对赵国最后的灭亡,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荒唐。
赵王确实急于结束战争。
但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赵王不了解前线情况还情有可原。赵括身为统军大将,必须要要洞察战场的态势,采取正确的决策。如果是为了赵王的命令,明知是送死还要去进攻。那不仅是愚蠢,而且是卑鄙无耻。不是大将所为。
关于赵国的粮食。
赵国的粮食当然紧张。难道秦国的粮食就不紧张吗?
打仗,就是比谁更狠,谁更难坚持最后五分钟!
咬咬牙,坚持住了,就活下来了。坚持不住,动摇了,就是死路一条。赵王的意志显然不坚定,他先动摇了,怂了,怯了,扛不住了,结果当然是悲剧。
答案是可以。
长平之战后,秦军围困邯郸一年多。十万赵军,还有很多平民,坚持抵抗。粮食也没有断。
说明什么?说明赵国是有家底的。只要拿出最后决战的魄力,完全可以在长平坚持下去。
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多人都想当然的认为赵国弱小。其实大错特错。赵国也是方圆数千里的大国,是响当当的东方大国。长平之战前,是东方六国中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国家。
说到底,赵国的实力是有的。完全可以与秦国掰掰手腕。虽然实力略逊一筹,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至少守住边境没问题。
可惜,赵王急躁愚蠢,一错再错,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满盘皆输。
赵括这个人在中国家喻户晓,可惜是负面的名声,“纸上谈兵”成语的缔造者!顾名思义就是眼高手低,只会高谈阔论,没有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客观的来看,赵括并非一个无能之辈!长平之战的结果不能由他一个人承担,长平之战的失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秦国变法后综合实力强大,赵国除了军事外全方位落后;
2.秦国外交上完爆赵国,致使赵国后期没人支援了,问齐国借不到粮食,赵军没有粮草了;
3.人才青黄不接,廉颇老矣,守强攻弱,蔺相如病入膏肓无力介入,赵奢已死,赵括缺乏磨练,偏于理论!又遇上白起,人才方面差距很大!
赵括是无能之辈?
1
赵括自小熟读兵法,父亲赵奢与之讨论都难不到他。
赵奢久经沙场,而且屡打胜仗,作为父亲,当看到自己的儿子学习这么好,赵奢肯定会把自己的实战经验全部教授给宝贝儿子!
在父亲的培养下,赵括一定会理论结合实战,对兵法的理解更加透彻。
2
作为母亲,谁愿意自己的儿子远赴战场。
赵括的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能担当重任,是出于爱子情深,战场瞬息万变,担心儿子万一有个闪失,无人养老。
另外,作为一个赵国将军的妻子,赵括的母亲深知赵国之弱,秦国之强,以弱抗强凶多吉少。
3
赵军之败关健在于粮草通道被切断。
而且秦王亲自征兵调往长平,以全国之力支持前线。
赵王在干嘛呢?不知所措,胆怯心惊,如果赵王亲自去向齐国或楚国搬救兵和粮草,战局可能会扭转。
4
赵括在无援军缺粮草的情况下,坚守了四十六天。
最后,赵括亲率精兵反复冲杀突围,上阵肉搏,被秦兵射死。
作为一个军人,能战死沙场都是英雄!
??以上四问,您扪心自问,赵括是个无能之辈吗?
??我要大声告诉天下人:
赵括是个失败者!但绝不是无能!
从结果上来看,说无能之辈都是抬举赵括了。现在流行替赵括翻案,无非就是赵括刚出道就碰到了白起,如果多加历练,是可以成为一代名将的。这种脑补没有太多意思。长平之战,赵国在天时地利人和政治外交统帅素养单兵能力以及老大的智商全面处于下风,怎么打的赢?从初期老王怪帅和廉颇野战对干的时候,廉颇就不是老王对手,连续被砍死都尉,被砍死裨将,不得不后退,然后防守。
从后面的结果来看,廉颇虽然正面干不过老王,但是毕竟是宿将,经验丰富,脑子清醒,坚守不出是最佳的战略方针。当时赵国平白无故得到了韩国上党好几十座城池,战国大家天天发动战争,就是为了攻城略地,而赵国什么都没干就白捡了几十座。秦国很生气,其余各国也爱看热闹。其次,从天下地理来看,秦国东出的最大障碍其实是三晋,起码短时间内齐国,燕国,楚国受到秦国的威胁没有那么急迫。 反而,如果赵国吃掉韩国上党城池,往外扩张的话,对其余各国的威胁更大,因为赵国不大可能往关中扩张。再者,秦国是客场作战,而赵国是主场作战,赵国本来就极弱。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针对军事上的,没有触及经济上的,而商鞅变法两者兼备。所以,主场优势都被无形中打平了。其次,当时赵孝成王说是低能有点过了,但水平比他低赵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嬴稷差的不是一点点。所以,当廉颇坚守的时候,一直拖下去,多秦国也是负担,对赵国也是负担,其实是看谁先熬不住,撑不住。
只要赵孝成王不那么,发挥下外交攻势,很大可能秦军不得不撤去的。赵国当时像其他各国借粮食,正常来说只要粮草能赶上,秦国大概率先熬不住就撤。但是秦昭襄王是怎么做的,对外公开宣称请赵国和谈,然后赵王这边人过去了,人家就不和你谈,但是全天下都以为赵国要和秦国和谈。这时候,你去借粮食,自然没人借。态度不明,无知的赵孝成王昏招迭出,被玩弄鼓掌之中,全面落於下风。如果说 赵孝成王是有点过了,至少赵孝成王一辈子勤恳,扑在工作上还是可圈可点的。 但是,赵孝成王却换掉了老将廉颇,但赵国名将凋亡殆尽,国内压根没有可用的大将了。赵奢已经死了,李牧当时按照记载还是个很年轻的小伙子,倒是田单似乎在赵国为客将。先不说田单水平怎么样,如果将举国兵力交给客将,那才是真的。这时候赵括就上来了,赵国很自信,纸上谈兵真没冤枉他。就算现在的人怎么翻案,我们随便看看史书。是赵孝成王不听,非要用赵括。然后,后面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 如果按照史书记载,白起也仅仅只用了3万人,对,就只有3万人就分割了整个赵军。然后等着嬴稷亲自发动河内地区15岁以上的男丁来支援,最后才全面包围赵军。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赵括真的用无能来形容已经很客气了。
当然,杠精们非要抬杠,赵括跟我们普通人相比确实谈不上无能,单根同时期的有点名头的统帅比,无能都不足以形容。 我在想,廉颇不被换掉,即便是换做赵国其他统帅上,也不至于四十多万大军,被白起三万人就分割了。并且最可悲的是,仅仅一战45万全部葬送,搞的邯郸家家户户披麻戴孝。赵括的无能就在一战全葬送,即便是四十多万头猪,也没那么好抓好杀,而赵括做到了!即便廉颇或者赵奢,田单任何一人上,结局可能也是输,但不会像赵括一样,输得一干二净!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