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李渊在建国之初为何要和突厥合作?

李渊在建国之初为何要和突厥合作?

2020-09-13 08:01阅读(71)

李渊在建国之初为何要和突厥合作?:公元616年,李渊被任命太原留守。突厥就动用几万人攻打太原。后来用计谋吓退了突厥大军,却被刘武周袭击攻进了汾阳宫(杨广的

1

公元616年,李渊被任命太原留守。突厥就动用几万人攻打太原。后来用计谋吓退了突厥大军,却被刘武周袭击攻进了汾阳宫(杨广的别宫),财物美女被抢掠一空。李渊被搞得焦头烂额,随时都有被杨广以失职为借口杀掉的危险。

这时的李渊却是派刘文静出使突厥,表示屈节称臣,并将“子女玉帛”奉上。

公元617年李渊起兵之前,李渊还亲自写手书给突厥始毕可汗:“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为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授金帛,亦唯大汗是命”。

李渊与突厥约定,共定京师,土地归李渊,子女玉帛通通归突厥。

李渊为何要与突厥合作呢?

首先,李渊所在的太原,是军事要塞,却不是一个理想的根据地大本营。想成功必须攻取关中。

其二,进关中,太原是大本营大后方,不能失去。所以必须保护太原的安全。

李渊手下不过几万人马,全部驻守太原也根本挡不住突厥的进攻。根本无法分兵攻入关中。

所以,李渊采取示弱的态度,说与突厥合作,并答应突厥大量的分红。

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和好,并给李渊兵马支援。李渊带军取关中期间,太原的确没有受到突厥的攻击。

公元619年,刘武周攻破晋阳。此时李渊已经建立了唐朝,拥有了大面积的土地。李渊派李世民很快就收复了太原。

李渊示弱让步突厥,得到了后方的安全,使其顺利的打入关中,建立了唐朝基业,的确是明智之举。

2

李渊出身关陇贵族,世代显贵。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

号称天下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但唯独李渊成事,李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毋庸置疑。

在李建成、李世民崛起之前,李渊已镇守一方、领右骁卫将军。与突厥及叛军作战多年,胜战无数。




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反隋虽然略有犹豫,但也是因为知己知彼、反复掂量的结果。多年招降纳叛、扩充实力的李渊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已,这一年不得不发难而已。

李渊用人不疑,知人善用,才会拥有天下雄师,顺便教导出李建成、李世民这等不世出的豪杰。

建国之初,与突厥合作,不是因为李渊怂,而恰是李渊成熟的政治智慧做出的正确选择。




府兵制度的拥护者

继北周、隋朝兵制,李渊将手下多年中汇集而来的军队纳入府兵,一是防止大将拥兵自重,二是兵农合一,保证粮草兵器自给和兵源充足。在建国之初,这一制度充分保证了中央对于部队的掌控和训练,轮番服役的机制也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这个时期府兵训练有素,专业度相当高,否则也不会战胜窦建德、王世充和刘黑闼这种当世大敌。傲视天下的唐军战斗力毋庸置疑,为天下雄兵。

那李渊为何不以麾下大军一举击溃突厥呢?




建国初群雄遍野

唐朝的建立并不是在扫除了群雄、天下清朗的基础上,相反,这个时期还有薛举、薛仁果占据甘肃,刘武周、宋金刚勾结突厥占据太原。



在李世民清除了他们之后,唐与窦建德的大夏,王世充的郑三足鼎立,形成了短期的三国时期。

虎牢关一战窦建德大败,王世充投降,残余势力又在刘黑闼的号召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一时间对唐威胁颇大。江南又有辅公祏虎视眈眈,这都是唐朝建国的618年至624年之间的国内形势。



暂委突厥,待以时机

在多年以后,唐太宗贞观四年,李靖取得阴山之战的胜利,活捉颉利可汗。李世民兴奋异常,对殿中众人道:

“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颡,耻其雪乎!”


讲的好听点,当初李渊确实与突厥合作过,太宗并没有隐晦这件事,用的一词是“称臣”。

李渊起兵于太原,背后即是突厥,曾经派出心腹刘文静前往突厥示忠。李渊夺取天下的过程,突厥也曾派出两千骑兵与唐军共同作战,并在建国后平定薛举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即位后李渊也向当时的始毕可汗进献过财物,盟友也好,示忠也好,突厥确是骑在了大唐的脖子上了。可见太宗所言非虚,那么就真的维持这种静态,任由突厥霸凌了吗?




太宗斩白马,李靖战阴山

其实不单李渊干过这事,李世民也干过。五原郡、榆林郡被李渊送给了突厥,导致玄武门之变后,颉利可汗在位,认为有利可图,率十万兵南下,很轻易的就直抵长安了。



太宗立足未稳,已来不及应对,遂轻装前往突厥军前,以盟约质询颉利,用利益打动可汗,不得已的情况下,示弱突厥。双方斩白马,达成渭水之盟。

白马固然很无辜,刘邦当年斩过一匹,李世民又斩了一匹。所以说,白马促进了历史的稳定与发展。这是题外话。



贞观四年,养精蓄锐的大唐派出了李靖和李勣两大国公,给足了突厥面子,以闪电战的方式一举败颉利可汗于阴山,东突厥灭亡!



综述

由此可见,不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交结突厥都只是一时之策,忍辱负重才是他们内心的打算。

毕竟夺天下,面对反王遍地,谁也不想在背后被人盯着,不得已,稳定后方是不得不做的事。这不是打架斗殴,不是要随时随地出自己的一口恶气那么简单。



所以说这并不代表内心真的愿意向对方称臣,李渊和李世民的抱负能够允许突厥在耀武扬威之后的还能酣睡在北方吗?

所以,这种建国之初的合作是有着当时的意义的,保证了大唐的建立和稳定,所有的后来发生的事情都反映了这是一种高度政治智慧下的隐忍。

后期太宗灭东突厥,高宗灭西突厥,设安北都护府,突厥遂不为唐之边患。至有其它外敌,已是后话。

3

首先来了解一下突厥。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和西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突厥)

有关突厥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从公元550年,突厥开始被记载入中国的史书之中。

当时指的是漠北有突厥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国家。

到了隋唐时期,突厥开始屡屡侵犯中原地区,给边境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隋朝统一中原以后,利用军事力量和外交手段,让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这样极大的削弱了突厥的军事实力,使得突厥无法在中原地区立足。

隋炀帝上位以后,穷奢极欲,整个国家民不聊生,国家的军事力量大大减弱,于是突厥趁此机会再一次染指中原。

隋末唐初,中原地区群雄并起,几乎地方军阀都攀附北方的突厥。

包括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突厥势力使得中原地区的形式极为混乱。

李渊在起兵之初,为了少树敌,李渊也向突厥称臣,每年都会向突厥供奉大量的贡品。

(李渊)

李渊的这一举动是比较明智的,在隋朝末年的形势下,突厥作为游牧民族,骑兵的军事威力是很大的,如果多了突厥这个敌人,会给李唐王朝的统一之路增加很多的困难。

而如果每年仅仅是纳贡,对于李渊负担并不是很重。

与突厥合作,对于李渊而言是有不少好处的

李渊在晋阳起兵之时,就曾给突厥始毕可汗写信表示愿与突厥交好,以保后方稳定。

王夫之评价李渊:“人谓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止高祖之心,持之固,养之深,未能顺天下之理,契人之常情……非秦王所能及也。”

李渊为人是十分隐忍的,他选择与突厥合作甚至是称臣,都是为了稳固后方,避免给自己树立太多敌人罢了。

4

突厥在552年建立突厥汗国,583年突厥汗国内讧,开始分裂。隋朝开皇五年(585年),沙钵略实在混不下去了,归附于隋朝。是为东突厥。

趁虚而入,剑指中原

  • 隋朝末年,因隋炀帝施政不力,民不聊生,爆发了多势力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当时的突厥可汗—始毕可汗趁机起兵攻隋,并于615年将隋炀帝围困于雁门,隋炀帝不得己通过义成公主劝说始毕,加之各路勤王军队陆续到达,才得以脱困。616年,突厥再次出兵,被李渊击退。

为避锋芒,借兵突厥

  • 在反隋的起义势力中,有几路势力因自己势力弱,又不愿意过多的消耗自己的力量,便和突厥合作,借此打击别的起义势力。
  • 李渊起兵后,为了防止突厥从背后突袭自己,导致腹背受敌。加之自己刚刚起兵,兵力不足,特别是打仗用的马匹。便派刘文静到突厥,和始毕可汗商量双方互不滋扰,并向突厥借兵。

“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资治通鉴

  • 隋朝要平定国内起义势力,无暇顾及突厥;起义军势力太弱,一方面要和攻打隋朝,一方面确实也打不过突厥。导致了各方势力对突厥的拉拢,李渊也不例外。

“高祖起义太原,遣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聘于始毕,引以为援。始毕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献马千匹,会于绛郡。又遣二千骑助军,从平京城。”——旧唐书

李渊选择和突厥合作,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可以说是顺势而为。

5

李渊当时骑虎难下,他不向突厥称臣的话,根本就建立不了大唐王朝。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石敬瑭主动向契丹人称臣割地的原因,在石敬瑭看来,唐高祖向突厥称臣,此后建立了伟大的唐王朝,他石敬瑭说不定可以成为第二个唐高祖。

其实向外族借力,在唐朝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唐肃宗继位以后,为了平定战乱,也曾经向回纥借兵,并且表示只要打下长安,那长安城可以供回纥人随便抢掠一个月。

唐高祖李渊当时还是隋朝的唐国公,镇守在山西地区,一边防备突厥人南下,一边还要对付当地的起义军。和突厥人合作,纯粹就是无奈之举。


唐高祖与突厥合作,这才有了李唐王朝。

李渊心里慌得很啊,因为山西这个地方并不太平,北边是强大的突厥人,境内还有那么多武装起义军,李渊能够维持局面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可是他的手下当中有个鹰扬校尉叫刘武周的,发动了反叛,他杀掉了马邑太守王仁恭,占据马邑自立为天子。这也就算了,刘武周还主动向突厥人称臣,借兵打下了汾阳宫,这可是隋炀帝杨广的行宫。

得知消息以后,气得杨广直跺脚,扬言要把李渊抓到江都来弄死。这么一来李渊心里就更慌了,他觉得除了造反,似乎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了,为此在李世民等人的怂恿下,李渊选择了造反。

李渊造反以后,实力还是不够强大,而且北边有强大的突厥人时时刻刻在虎视眈眈地盯着李渊。太原这个地方虽然好,但是只能作为大后方,真正想要问鼎天下还是要拿下长安和洛阳才行。


为此李渊必须要抽身平定关中,但是这里的人马撤走了,那么太原可就危险了。突厥人随时都可能南下,到时候把李渊的老窝给端了。

无奈之下,李渊只能向突厥人示好,并且表示,将来打下了江山,这土地是李渊的,可土地上的百姓财富,突厥人可以随便抢掠夺取。

五月甲子,高祖与威、君雅视事,太宗密严兵于外,以备非常。遣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等谋反,即斩之以徇,遂起义兵。甲戌,遣刘文静使于突厥始毕可汗,令率兵相应。---《旧唐书》

既然有利可图,突厥人当然不会拒绝,所以就答应了李渊。因此李渊这才腾出手来平定了关中,也就有了后来的李唐王朝。


不止李渊一个向突厥人称臣。

那个时候的突厥人,就跟一个天使投资人一样,他不可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看到哪里有利可图,那么突厥人就会在哪里下注。

而且这么多赌注当中,只要有一两家成功了,那么突厥人就稳赚不赔了。所以说突厥人前期还支持刘武周对付李渊,后期就支持李渊夺取关中了。

其实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杨广这个二愣子还在江都和美女们嬉戏,他不知道突厥这个大财主,已经在他的地盘上下了不少赌注。

除了刘武周和李渊以外,比如王世充、薛举、梁师都、窦建德等诸侯,也都曾经向突厥人表示过臣服。因此李渊算不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他只是把螃蟹吃得最漂亮的。


比如说薛举,他自称西秦霸王,可是根本就不是李世民的对手。被李世民打怕了以后,手下不少人都建议他学习刘禅、萧琮,向李世民投降。薛举最后还想试一试,所以向突厥莫贺咄设请求增员,共同进犯长安,可惜人家不理他。

 二年春正月乙卯,初令文官遭父母丧者听去职。黄门侍郎陈叔达兼纳言。二月丙戌,诏天下诸宗人无职任者,不在徭役之限,每州置宗师一人,以相统摄。丁酉,窦建德攻宇文化及于聊城,斩之,传首突厥。---《旧唐书》

梁师都直接和突厥合兵一处,常常带着突厥人南下骚扰中原,可惜总被段德操击败。无奈之下只好向突厥颉利可汗请求支援,并且教突厥人如何南下掠夺,结果人家派了一万铁骑南下,常年深入内地抢掠,梁师都是真的没节操的一个诸侯。

窦建德算是隋末诸侯当中,品行最出色的一个诸侯了吧?他在斩杀宇文化及以后,为了讨好突厥人,将宇文化及的脑袋送给了突厥。

所以说隋唐期间突厥的影响力,那是相当巨大的。因此李渊作为隋唐期间的一位创业者,压根就没办法忽视突厥人的力量。


唐朝建立以后,李氏父子对突厥的态度相当强硬。

李渊在长安受禅建立了唐王朝,此后他一边用利益稳住北方的突厥,一边让儿子李世民征战天下,完成统一大业。

因此建国之初,李渊对突厥的态度,那是比较暧昧的。没办法,实力就这么大,要是处处都很强硬的话,或许就跟隋王朝一样,眨眼间就灭亡了。

等到李渊完成了大一统以后,他开始转变了对突厥的态度。由于突厥连年南下抢掠,百姓们苦不堪言,因此李渊调转枪头,打算对突厥动武。

可惜这个时候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渊被李世民架空,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斩杀,唐王朝的大权落在了李世民手里。

失去权力的李渊自然无法指挥对突厥的战争,倒是他的儿子李世民,延续了这一国策,发动了对突厥的战争,并且消灭了东突厥。


总结:权宜之计只是策略,土地寸步不能让。

多年以后,石敬瑭眼看着自己就要被灭了,他心里很慌啊,所以他学习李渊邀请契丹人来帮忙。但是他给出的条件实在是太诱人,燕云十六州都给了契丹人。

这下子玩大发了,就算他建立了后晋,也一直都是大辽的藩属国,因为丢了燕云十六州,契丹随时都有南下的可能,为后来数百年的中原王朝,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其实看看唐高祖、唐肃宗这些人的筹码我们就会发现,要钱要人可以,要土地绝对不行,这是底线。因此可以断定,他们与突厥、回纥合作,纯粹为了解决燃眉之急而已,绝没有出卖王朝利益的想法。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6

在自己实力还不足够强大的情况之下,李渊需要找个帮手来帮助自己成就大业,而在这过程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需要找个合伙人共担风险,那么,李渊就找到了有共同利益需求的突厥帮忙。在李渊的唐军横扫四方的时候,突厥的作用非常大。

柔然之后,突厥崛起成为北方的大患,但是由于北朝与隋王朝的皇室贵族本身就带有鲜卑血统甚至就是鲜卑人,与突厥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包容性,所以当时突厥与中原之间的关联并非完全敌对。隋末李渊起兵,借了突厥的力量,与其结盟

李渊为何要选择突厥?

第一,突厥的声势足够大

虽然隋文帝时代,突厥受到中原王朝的进攻一分为二,实力已经远不如从前,但是好歹烂船还有三千钉,突厥依旧是北方的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李渊从晋阳起兵之后,虽然声势不小,但是在全国来看也不算最强,王世充、窦建德等都是实力强悍的一方之雄,在众多的起义大军之中,李渊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资治通鉴》记载: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

为了显示自身的实力与号召力,必然就需要另一个强者来跟自己合作,壮大自身的声望,而想来想去,李渊最好的选择就是当时的突厥,得到突厥的加盟之后,李渊的唐军瞬间成为了整个北方最大的势力,也由此吸引了更多人。

第二,有效震慑各方大军

突厥终究是漠北蛮族,虽然文化上发展不如中原,但是其凶悍程度几百年里一直都让中原相当忌惮,李渊原本的实力不算太强,即便是在北方地区,其根基也不算太稳,这种情况下,随时都可能受到别人的打击而一蹶不振乃至被灭。

然而,有突厥的兵马撑腰,其他几路大军就不敢对李渊如何,对于李渊来说,突厥这头凶兽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保护伞,而在突厥的震慑之下,其他大军不敢也很难染指李渊,从而让李渊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壮大自己。

第三,找突厥与自己共同承担风险

隋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谁也不是吃素的,既有凶悍草莽,也有世袭门阀,李渊虽说出身高贵,还是隋朝皇室的亲戚,也算得上称雄一方,但是争夺天下这种事在大局未定之前永远都是充满风险的,就好像风险投资一样,虽然实现后的利益丰厚,但实现过程中风险惊人。

突厥的实力有目共睹,有了突厥充当自己的合伙人,李渊的压力也可以稍微小一点,虽然也要防备引狼入室,但那是后话,毕竟当时李渊首要解决的是如何生存如何壮大的问题。再者,就算退一万步来说,李渊最终没有成功,尚且还可投向突厥,也算是一条退路。

第四,李渊需要突厥的良马

古代中原对于北方的战事长期处于下风,马匹的缺失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冷兵器时代,步兵对骑兵是非常困难的,中原虽然有马匹,但也缺乏良马,所以古代中原与漠北各族之间的贸易之中,马匹是非常重要的交易商品。

李渊自身非常缺马,而突厥作为游牧族群,有的是上等马匹,若是能够得到突厥的良马,那么李渊的大军战斗力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也是李渊讨好联合突厥最主要的目的,拥有的突厥良马之后,突厥对李渊反而是可有可无了。

在《资治通鉴·隋纪》之中记载: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具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

为了获得突厥的帮助,李渊可谓是卑躬屈膝,低声下气到了极致,甚至答应与突厥和亲,与突厥一起南下。但对于李渊的这些小心思,突厥可汗也看得清楚,并没有轻易答应,而是列出了诸多其他条件,当然,李渊也没有同意。

李渊当时算是个刚起步的创业者,实力比较薄弱,而为了壮大自己,与突厥结盟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李渊与突厥,也只是相互利用而已。

7

在隋唐时期,突厥一直都是帝国北方最强大的对手,和汉朝匈奴、曹魏鲜卑一样,时时威胁着中原王朝的北境边陲。

唐高祖李渊在太原首义的时候,就派了司马刘文静去请求突厥的帮助,从而拿下了长安。

始毕遣其特勤康稍利等献马千匹,会于绛郡。又遣二千骑助军,从平京城。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

这段时期李渊对于突厥的态度,主要是花钱买和平,甚至于承诺突厥:将所有攻陷下来城市里的珍宝和美女全数奉献给突厥。而且据一些资料记载:这种交易可能还是靠着李渊卑躬屈膝,对突厥称臣才得到的。

突厥崛起于南北朝后期,趁着南北朝和隋末乱世两个绝佳时期快速发展,成为了中原王朝的肘腋之患

突厥的起源是五胡乱华时期的丁零和铁勒两个小部落,一开始只是依附于匈奴等五胡以及柔然的小弟而已,直到北魏年间,太武帝拓拔焘六战柔然,解决了柔然对北方的威胁,柔然则因为这场大战实力损耗太大,以武力收服的各族部落纷纷脱离自立,突厥也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一支。

后魏太武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世居金山,工于铁作。金山状如兜鍪,俗称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

到了南北朝前期,突厥开始向中原王朝进贡,而中国北方的西魏和东魏两国为了拉拢突厥,也以和亲、贸易等手段,争取把突厥拉往自己这一边。西魏建立后,宇文泰就派了使者出使突厥,将西魏长乐公主下嫁给突厥可汗阿史那土门,西魏和突厥结成了儿女亲家,西魏借突厥对付东魏,而突厥借西魏吞并柔然诸部,除了柔然部外,茹茹、挹怛、匈奴皆败于突厥之手,到南北朝后期时,突厥已经取代了柔然的地位,成为了北方游牧民族首领。

  1. 隋朝开皇年间,突厥虽然实力强盛,可始终无法和国力蒸蒸日上的隋文帝相比,杨坚对付游牧民族采取了强硬手段,直接就把西魏、北魏、北周时期的“纳贡”方针给取消了,加上突厥可贺敦(就是古代所称的阏氏,只是各部说法不同而已)又是北周宗室千金公主,为了给隋朝一个下马威,顺便给妻子报家仇国恨,突厥沙钵略可汗兴起四十万大军南侵隋朝;
  2. 面对突厥如虎狼般的大军,杨坚毫不示弱,命太子杨勇驻守咸阳,让边境隋军不要专心于防守,而是直接和突厥硬碰硬,并进行“全国动员”,调动了隋朝上下对于外敌入侵的士气,同仇敌忾,双方共投入大军近一百万,战事持续了一年多,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各地都遭受了战火的摧残。在突厥强势入侵之下,隋军战事虽然失利,可突厥那边的情况也差不多,毕竟隋军是本土作战,有民众、物资基础,在杨坚坚壁清野的政策下,突厥扩日持久的远征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了;
  3. 公元582年,隋朝行军总管杨爽率八路大军反击突厥,摧毁了沙钵略可汗的主力军,再败辽东依附突厥的部落,将突厥势力赶出甘肃、陕西,斩杀俘获突厥人数近十万,突厥战线自此全面奔溃,沙钵略可汗被迫逃回金山。此战之后,突厥势力大损导致了内部分裂:阿波可汗臣服于隋朝,并争取到了西域诸部的支持,建立西突厥汗国,而沙钵略可汗死后,诸子争立,杨坚册封其中的突利为启民可汗,借兵大败自立的都蓝可汗,立启民可汗为东突厥可汗,接连将安义公主、义成公主嫁于启民可汗,自此,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全部归于隋朝的治理之下。

本来在杨坚的治理下,突厥两部互相仇视之余,也不得不争取隋朝对其的支持,所以这时候的突厥对待隋朝一直十分恭顺,其兵锋只能在对手突厥和北方各部中展开。可好景不长,隋文帝杨坚去世之后,登基的隋炀帝杨广是个好大喜功的主儿,不断对周围国家发动战争,引起了众怒。

无独有偶的是,取代启民可汗继位的始毕可汗也是一个不安分的角色,为了摆脱隋朝的统治,始毕可汗趁着杨广北巡的时候,以数十万大军将杨广围困在雁门关,最后在隋朝宗室、同时又是突厥可贺敦的义成公主交涉下,始毕可汗放出了隋炀帝,但自此突厥也正式摆脱了隋朝。

为了应付突厥,早已被杨广掏空国力的隋朝,只能靠着被动防御来抵御突厥南下,而李渊也是其中之一

隋朝的兵制在文帝时期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改变,将原本北魏流传下来的边境驻守军府改为民府,从而将天下兵力聚集在长安,全部归属于皇帝。可后来突厥势力越来越强,杨广时期又不得不恢复北魏的府兵制,在北方靠近突厥的夏州、朔州、幽州设立军府,以皇帝所设的十二卫统领当地府兵,称鹰扬郎将,再设太守掌管当地民事。

隋朝大业年间,掌管三州府兵的分别为夏州梁师都、朔州刘武周、幽州李景三人,而在三州之南的太原,杨广则安排了自己的表弟李渊驻守,本意就是一方面协助三州防备突厥,一方面坐镇后方监视三州,同时也借三州之力钳制太原,互相制约。大业末年,天下大乱,突厥也借此机会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三州之地,而为了在群雄割据保存实力逐鹿,梁师都、刘武周都上表表示臣服于突厥,幽州李景虽然忠心耿耿,可最后还是被起义军所杀,幽州被义军高开道所占,同样臣服于突厥。

  1. 刘武周起兵时,夺取了隋炀帝所置行宫汾阳宫,将宫里财宝美女全部送给始毕可汗,以此换来了三千匹精锐战马,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和唐军作战中获取了极大优势,唐总管李仲文、齐王李元吉相继败于刘武周之手;
  2. 而就在刘武周和李渊鏖战之时,突厥出兵协助刘武周,让其夺取了李渊当时龙兴之地太原晋阳,最后李渊不得不发布手谕,将河北之地全部送刘武周算了,而突厥也乘机夺取了河套地区,还打算继续南下,直接灭亡李渊政权;
  3. 除了朝廷官员之外,就连北方农民起义军也相继屈服于突厥,其中自立为永乐王的郭子和送了弟弟郭子升去突厥为人质,得到始毕可汗的赏识,被封为平杨天子,并和同样投靠突厥的梁师都结成同盟,成为河东地区实力最强大的势力之一,其巅峰时期连隋朝名将张世隆也败于其手;

所以身处太原的李渊,在隋末乱世并没有过多的选择,他即是隋朝宗室又是朝廷官员,如果他不随波逐流,和刘武周、梁师都一样选择屈服于突厥的话,那面对着突厥和三州联军,加上洺州窦建德、洛阳王世充、李密的四面包围之下,再坚持下去迟早也是被灭的结局。

当时李渊的河东之地已经被窦建德、刘武周等人瓜分了,其属地只剩下关中一带,而始毕可汗入侵河套地区的举动无疑让新兴未稳的李唐政权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所幸的是,始毕可汗在入侵河套后不久就去世了,其继位的处罗可汗急需稳定内部,于是接受了李渊的贿赂,撤兵回国,一场灭唐之战才算是平息了下来。

在始毕可汗死后,其子处罗可汗、颉利可汗相继继位,在中原群雄的争相贿赂下,东突厥势力达到顶峰

对于东突厥来说,中原群雄就像是取之不尽的金库粮仓一样,东突厥并不急于去灭亡李渊、王世充等势力,耗费自身的国力,它更热衷于借着自己强大的国力在乱世中取利,并借此来对付世仇——盘踞于西北地区的西突厥势力。

处罗可汗本人雄才大略,不亚于其父始毕可汗,无奈是过于短命,在继位之后不到三年就去世了,其接替继位的颉利可汗借着先祖遗留的力量,外部压制西突厥的发展,内部强行立杨广孙子杨政道为隋王,以定襄为隋王国,并开始联合窦建德、刘黑闼等进攻唐国:

  1. 武德四年,突厥入侵代州,全歼唐朝行军总管王孝基,武德五年,突厥兵围朔州,杀害唐守将李大恩,并要求李渊割土纳银,将隋朝用来防备突厥的五原地区全部割让;
  2. 本来想着花钱买和平的李渊,最后也是忍无可忍,突厥又要钱又要地,而且有义成公主主持的突厥,其态度也偏向于隋朝而不是唐朝,即使真的割地赔钱,最后也难免被突厥所灭;
  3. 于是在武德七年,李渊命李建成、李世民、李子和、段德操兵分四路出击突厥,可是当时唐帝国立国未稳,内部只是平定了因祸乱而民生贫瘠的北方,南方还有很多割据势力,而突厥历年没经历过大战,国库充盈,精锐还在,所以此次出兵从一开始,唐朝就处在十分不利的地位。

在突厥军奇兵的进攻下,唐都长安处在包围之中,而唐军主力都被突厥拖在了山西一带,无力回援,这时候的李渊也只好给钱求和,答应颉利可汗带走攻下都城的所有金银,再从本就空虚的国库中再抽调一部分贡献给突厥。原本就是为了抢钱抢粮的颉利可汗也就驴下坡,先放过李渊,率军退回国内了。

一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依旧对突厥采取纳贡的政策,暗中积蓄力量以解决突厥危害,而颉利可汗也还是把唐朝当成了未统一前的唐国,把李世民看作了李渊,依旧享受着中原王朝屈服于自己的假象之下,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颉利可汗统治末期,草原上发生了一场极度罕见的大雪灾,而颉利可汗也由于治理不力而重蹈柔然覆辙,内部分崩离析。看准机会的李世民,在贞观三年派李靖出兵突厥,擒获颉利可汗、灭亡其所立的杨政道政权,设立四州之地管理东突厥,将其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



总结:李渊在起兵太原之后,之所以不得不和突厥合作,无外乎也是因为自隋朝末年突厥势力极速地增长,李渊要是还保持着所谓“天朝上国”那毫无用处的尊严,那他是绝不可能建立偌大的唐帝国的

身为乱世枭雄,李渊绝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无能,他对突厥的态度看似卑躬屈膝,实际上却是一个作为合格政治家所应有的手段,像汉朝吕后不也有献书妩媚于匈奴的情况。李渊身为皇帝,手握至高权柄,可在形势比人弱的时候还是选择了低头,这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智慧,所谓“大勇若怯”嘛,像隋炀帝杨广那样,则过于自以为是了,看哪不顺眼就打哪,把杨坚建立的大好盛世给打得一干二净,最后身死国灭,自己还成了有名的暴君,其政治智慧完全无法与表哥李渊相提并论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8

唐高祖李渊起兵之前,并没有和突厥正式合作,他也绝对不敢引入突厥兵来帮助他打天下,那样的话,他的名声就臭了,何况,李渊要是真引入大量突厥兵帮助自己夺取关中,成功后人家还走不走就不好说了。

但李渊却在名义上对突厥称过臣,用表面上的臣服和巨额财富换取突厥对他反隋行动的不干涉,关于李渊对突厥称臣的历史记载并不多,至少唐朝时的史书对此都加以遮掩。

《贞观政要》中,有引唐太宗李世民之语:“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於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这段话证明李渊确实有对突厥称臣之举。

《资治通鉴》中也记载有李渊起兵反隋时曾“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为了让自己对突厥称臣的事不被别的诸侯知道,不明着来,只是把旗帜改一改,用来忽悠突厥,连李渊自己都说这是“掩耳盗钟”

当然,李渊肯定不是真心对突厥称臣,他想要成为中原王朝的主人,就必须要以突厥为大敌,所以,在起兵之初对突厥的妥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那么,李渊在起兵之初及统一天下之前,为何要对突厥妥协忍让?

第一:为了获得战马,以便尽快抢占关中

在隋唐时期,骑兵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兵种,要想在战争中获得优势,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是必不可少的,李渊要起兵,当然需要考虑建立骑兵军团。

且李渊是在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七月才正式起兵反隋,此时已经群雄并起,李渊要争夺大势,就要尽快攻进关中,占据隋朝的国都大兴,在政治上抢占先手,而要想尽快做到这一切,就需要骑兵来提高进攻速度。

但李渊从大业十一年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开始,到太原起兵,一共也就两年的时间,即使这两年全部在筹备反隋,也无法收集到更多的战马,当他准备起兵时,几个著名的产马地早已落入其他诸侯之手,而且,这些诸侯大多都是突厥在背后支持。

因此,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初就和突厥勾三搭四,其中有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战马。《资治通鉴》中记载,李渊在刘文静的建议下去和突厥结盟,突厥的始毕可汗不但同意,还表示要派兵相助:“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

可李渊哪敢接受突厥骑兵来帮忙,他的目的只是战马而已,刘文静也直言:“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在《新唐书》中也有相关记载:“高祖起太原,遣府司马刘文静往聘,与连和,始毕使特勒康稍利献马二千、兵五百来会”

这些记载都可以证明,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前和突厥眉来眼去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战马,至于突厥还派来五百人?那是监督李渊的,等到李渊拿下关中后,他们要监督李渊把承诺给突厥可汗的财物拿出来,并护送回去。

第二:向突厥称臣,是为了防止突厥在背后插刀子

李渊从太原起兵时,直到占领隋都大兴,名义上拥有整个河东和关中,其实并不是如此,在太原以北的马邑有刘武周,大兴以北的关中也有榆林郭子和、朔方梁师都等更早一些起兵反隋的诸侯,这些辖地和突厥接壤的诸侯们大多都对突厥称臣。

刘武周被突厥任命为“定杨可汗”,梁师都被突厥任命为“大度毗伽可汗”,郭子和也被任命为“屋利设”,他们的辖地和李渊接壤,李渊要想无顾忌的征讨中原和南方,就不能让他们在背后捣乱,而这些诸侯全是听突厥的。

为此,李渊在战略重心偏南时,只能暂时以称臣来换取突厥影响下的刘武周、郭子和、梁师都等诸侯们不对自己发动进攻,不管能争取多长时间都行,暂时的称臣和送出去的大量财富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时间,避免提前和突厥发生冲突。

甚至在和薛举争夺陇西之地时,李渊都还一度用割地的方式换取新上任的突厥颉利可汗放弃支持薛举,《新唐书》中记载:“颉利始为莫贺咄设,牙直五原北。薛举陷平凉,与连和,帝患之,遣光禄卿宇文歆赂颉利,使与举绝;隋五原太守张长逊以所部五城附虏,歆并说还五原地。皆见听,且发兵举长逊所部会秦王军。太子建成议废丰州,并割榆中地。于是处罗子郁射设以所部万帐入处河南,以灵州为塞”

综上所述,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后,直至唐朝扫平诸侯,完成统一之前,不得不对突厥妥协和称臣,战术上之目的是为了获得战马,战略上之目的就是为了麻痹突厥,防止突厥利用控制的北方诸侯们跟唐朝捣乱,或者突厥亲自上阵来抢掠。

李渊对突厥称臣且割地,可以说他是丧权辱国,可在唐朝未能完成统一前,李渊也确实无力和突厥争锋,这在当时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在隋末,位于北方边界,领地和突厥接壤的反王们大多都这么干,没办法,中原王朝内部战乱时,各地诸侯都无法单独抗衡突厥这个庞然大物。

李渊的运气不错,他在太原起兵且对突厥称臣时,突厥主政的是始毕可汗,他对于突厥全力入主中原的决心没那么大,采取的是扶持反隋的诸侯们各自为战的策略,并没有借隋末乱世大举进攻中原,给了李渊从容布局和统一全国的机会。

武德三年,颉利可汗成为突厥新的统治者,这位雄心勃勃的可汗才是匹真正对中原花花江山垂涎三尺的狼,自唐朝武德四年起,颉利可汗就不断派遣突厥骑兵南下攻唐,好在,这时的唐朝已经基本完成了统一,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对付突厥身上,得以把战线始终控制在北方。

由此可见,李渊在太原起兵之时向突厥称臣纳贡,虽然名义上不怎么好听,可到底为唐朝争取了足足四年多的时间,这四年时间里,唐军可以不用面对强大的突厥骑兵,专心扫荡中原群雄,这也算是“攘外并先安内”的真实运用。

而完成内部整合的唐朝,就不是突厥能觊觎的了,贞观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出兵六路攻打东突厥,贞观四年,李靖所部活捉颉利可汗并押解到长安囚禁,东突厥灭亡。贞观八年,曾经对突厥称臣的李渊在酒宴上“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笑言:“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虽然是由唐太宗李世民完成对突厥的绝杀,可给唐朝争取统一时间,继而能全力应对突厥威胁的,始终依靠的是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初期,对突厥的忍辱负重。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

9

李渊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了。他的前后两代帝王都是如此的耀眼,李渊这位统治时间极短,并且还被赶下台的帝王就显得那么的无足轻重了。而李渊对突厥的那种近乎要称臣的态度,也让很多人对李渊非常的失望。《旧唐书》记载:“高祖起义太原,遣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聘于始毕,引以为援。始毕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献马千匹,会于绛郡。又遣二千骑助军,从平京城。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从这里可以看出,史料虽然没有记载李渊向突厥称臣,但突厥时常向唐朝勒索钱财,李渊都“优容待之”。

从李渊对突厥的种种优待甚至是纵容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李渊是不敢得罪突厥的。为什么李渊不愿意得罪突厥呢?反而还会忍辱负重的屈辱接受突厥的种种无理要求?李渊并非无胆匪类,他之所以这么做一切都是为了李唐江山考虑。虽然突厥汗国在隋朝末年就已经开始走向没落,但不得不承认,突厥还是具备相当大的威胁。李渊优容突厥实际上就是迷惑突厥人。让突厥人认为李渊没有什么侵略性,而且还非常听话。这样的话李渊就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去争夺天下。

事实上李渊的迷惑战术十分的成功。他对东突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顺利夺取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这一切都归功于李渊对突厥的装怂。而且历史上李渊也并非真正想很多人说的已经向突厥称臣了。李渊是以隋朝臣子的身份向突厥低头,而并非以唐朝政权向突厥低头。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李渊非常清楚。李渊以一时的装怂换来了丰硕的胜利果实。在我看来这一切都非常的值得。毕竟如果没有李渊和突厥讲和,那么李渊真的很难击败天下群雄夺得头天下。突厥给他拖后腿,李渊就肯定会受不了的。

再说了,即使被后世史学家无限推高的唐太宗李世民,不也曾经和突厥定立过城下之盟嘛。唐朝武德九年,突厥首领颉利可汗率领十余万骑兵入侵唐朝,直逼渭水桥北边,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刚刚篡权夺位成功不久,李世民手中短时间内也无兵可用,即使打起来危险系数也很高,形式非常的危机。李世民也是能屈能伸,在展示完武力后对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表示可以和解,颉利可汗实际上也摸不清李世民的虚实,所以接受了和解协议。李世民和突厥首领颉利可汗斩杀白马,在渭水桥上缔结了盟约。虽然李世民避免了一次大危机。但他深以为耻,所以在之后李世民就彻底了灭亡了颉利可汗,可见很多时候为了大局是不得不进行一定的妥协的。毕竟笑到最后的才是笑的最好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10

其实并不是合作,而是被迫忍辱。

在公元617年,隋王朝已经分崩离析,大小起义军无数,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也随着国际潮流起兵反隋。

因为中原地区一片混乱,位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没有人注意,突厥就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乘机崛起。趁隋王朝大乱,突厥人统一了大漠,不仅征服了周边其他游牧民族,就连北方的地方军阀有的都听命突厥。

而李渊起兵的位置在太原,地理位置上处于边疆,离突厥人很近,李渊要是想起兵南下,攻占长安进而统一中原的话,后方就不能出问题。为了稳固后方,同时为了避免与突厥抵抗,李渊与其他北方军阀一样,选择了与突厥结盟,实际是臣服于突厥汗国。

投靠突厥后,李渊得到了突厥人援助的马屁,武器,粮草等,先是攻占关中,接下来就是大家都很熟悉了,统一南北,建立唐朝。

后来,李渊的儿子李世民曾消灭了东突厥,也算是报了当初称臣的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