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清军入关时战斗力有多强?为何明军,农民军遇到清军,一触即溃,

清军入关时战斗力有多强?为何明军,农民军遇到清军,一触即溃,

2020-09-13 06:01阅读(94)

清军入关时战斗力有多强?为何明军,农民军遇到清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降?:感谢邀请。如果根据《中国军事通史》当中的总结,清军的成功主要是其战略上的合理布

1

感谢邀请。

如果根据《中国军事通史》当中的总结,清军的成功主要是其战略上的合理布局、政治上向儒家集团妥协、军事上更为强势。

军事上来说,这得益于八旗制度,以及满洲农业的不足。明末清初东北地区没有今天这么温暖,正经的苦寒之地,农作物一年只能成熟成熟一季,所以气候的劣势逼得满洲人不得不以狩猎、采集、商品交换等经济生产方式来弥补农业生产的不足。
所以满洲男人从小就要练习骑射武艺,而且妇女为了鼓励父兄子弟练习武艺,也会进行弓马骑射的训练,而且满族传统《摇篮曲》中也有这种歌词,所以,满洲人就是天生的战士。在满洲人弱小且四分五裂的时候,明朝可以凭借体量优势压制满洲,但是一旦满洲形成合力,明朝就无法再压制满洲。

再者,八旗制度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八旗制度糅合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组织等多个方面内容,而且其管理层级简单,不存在庞大的官僚集团,客观上反而提高了其行政效率,因此相同的时间内,满洲可以集中更多的资源应对同明朝的战争,因此战争的主动权在满洲人手里。
同时,清初的军事制度也更为合理。清初八旗计丁授田,每个壮丁都有农庄以及负责耕种的奴仆,因此每个壮丁的经济情况都有保障,所以每个壮丁都有足够的经济开销进行军事训练兵装备优质的武器、甲胄和战马。这就有点类似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公民兵制度。同时,每个壮丁都可以根据战功分享战利品,即便是投降过去的明君也可以根据战功分享战利品,干的好可以和满洲人一样获得财富、奴仆、农庄以及社会地位。

反观明军,由于户籍制度把士兵变成了国家农奴,而且是世代为奴,因为一旦从军子孙后代都无法脱籍,每年要上交巨额田赋,而且还要受到各级长官的盘剥;这只是卫所兵,而明朝边军同样凄惨,他们没有份地,只拿军饷,但是由于喝兵血这一优良传统,那点可怜的军饷还要受到各级长官的层层盘剥,发到手里根本不足额,甚至有士兵因为买不起棉衣冬天被冻死。另外,作为一个明军士兵,你也不能有个漂亮老婆,如果你老婆有点姿色就肯定会被哪个长官拉去暖被窝了。
一个叫杰罗尼莫的西班牙人曾经如此评价:如果一个国家的军人处于不光彩和奴隶地位的情况下,这样的军队能有什么作为?成千上万这样的军队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所以明军正应了这句评价,所以明军对满洲人屡战屡败,甚至被打的不敢野战只敢守城。

但是每个人心里都走一杆秤,对于最底层的士兵来说,既然跟着满洲大汗可以吃香喝辣,那么明朝又算什么!因为忠诚都是和报酬划等号的,只要投奔了满洲大汗就能吃饱肚子,就能拿到足额的军饷,还可以和满洲人同样凭借军功分享战利品甚至获得社会地位,那么谁还不拼命呢?
你也可以这么理解,也就是明军只有在剃头之后
才有战斗力,而且即便是投降满洲大汗的明军只要亮出剃了的光头,往往都能吓得对手狼奔豕突,这也是世界军事史的一个奇观。

另外,由于清朝军事上的强势以及政治上向儒家集团妥协,争取到了儒家集团的合作,因此当时的情况是满洲人在前面打仗,汉人在后面帮助清朝维持、整顿社会秩序。而且这些汉儒对满洲皇帝比对姓朱的皇帝还忠诚,甚至有汉官郝浴大骂打算放弃保宁的吴三桂、李国英等人不效忠大清,还说不死于贼,亦死于法,力主守城。可见儒家集团对清朝的认同,我就纳闷了,这么有血性的话,怎么在明朝就没人说的出来呢?

在战略上,大清的战略很简单,因为清军毕竟人少,既要应对同反抗势力的战争还需要分兵稳定后方,军队不够用。但是清军走的都是精兵路线,投降的明军只保留少量精壮,剩下不适合当兵的都是遣散。所以清军的战略就是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集中机动兵力以及火力进行快速突击,尽可能消灭敌方有生力量。这套战略其实执行的也不错,几乎每次清军进行快速突击的时候,对手再牛逼哄哄也都只能土崩瓦解,而且清军还在投降的明军当中发现了不少防御战人才,没少让反抗武装吃瘪。这帮人在明军序列里是废物,到了清军当中就成了人才,因为废物都是用错了的人才,满洲大汗能人尽其用,你说讽刺不。

另外,清朝上层可谓是十分团结,军事贵族之间的矛盾、满洲贵族同代表儒家集团的汉官之间的矛盾,可谓是非常尖锐。但是再斗大家也都能以大局为重,斗而不破,可以说是非常南得。而各路反抗武装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各自为政,彼此间斗得你死我活,其最终结局只能被大清消灭。

所以,大清能够统一区夏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

全文完

2

这个提问不错。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八旗军入关前后确实是东亚第一劲旅,虽然人数和体量上不占优势,但是其核心力量绝对是优于明军和关内农民起义军的。当然,有句俗话说的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女真军也并非天生就非常厉害,而是通过适当的军事组织以及严格的赏罚、军纪塑造出来的强兵。

其实,只要看看《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努尔哈赤的一开始的创业部分,你也可以清楚的知道所谓“勇猛善战”绝不是天生的,女真人的战斗力也曾有过非常弱鸡的时候,停留在了部落武装打群架的水平,实在算不上什么精锐之师。

就比如万历十一年(1583)的玛尔墩之战,努尔哈赤率兵400人,战车3辆(所谓战车就是指楯车),士兵在楯车的掩护下进攻,被城上扔下的飞石所阻拦,结果努尔哈赤所带去的士兵居然就怂了,缩头缩脑不敢往上冲。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城上飞石击之,复用木撞其车,前车被摧,后车相继,二车俱坏,众皆蔽于一车之后,缩首不敢上攻。

眼看着这场仗要完,努尔哈赤干脆自己开个无双,用自己高超的箭术,射倒对方5人,对面更是不可思议,损失5个人,居然就被吓到了,作鸟兽散了。努尔哈赤用一己之力将手下的400士兵变成了甩毛巾喊加油的观众,而对方的战斗力也低的可怜,真是没有最“弱鸡”,只有更“弱鸡”

除此以外,还有更夸张的,万历十三年(1585)努尔哈赤率兵500攻打哲陈部,途遇大水,只带80人前往。对方带着800人来应战。然后让人哭笑不得的一幕就出现了,临战时刻,努尔哈赤手下两位主要将领都怂了,急得努尔哈赤口吐莲花,“汝等在家,每自称雄于族中,今见敌兵,何故心怯,解甲与人?”,从史料上看,努尔哈赤完全失去了对部队的约束力,明明有80个人,向前冲锋的居然只有包括努尔哈赤在内的4个人,冲入敌阵后,大开无双,斩杀哲陈部20人,而哲陈部的800“大军”居然又溃了,这剧本真是让人一言难尽。附图。

大家看看上面两则史料,这和日后风发潮涌的八旗军完全沾不上边嘛。也无怪乎这个时候的女真人向西打不过蒙古(被也先暴揍的那点事就不说了),向南干不过明朝,还被明朝刷出了“成化犁庭”这样差点灭族的事件。

而努尔哈赤为了将这些类似于散兵游勇的部落武装打造成一支像样的军队,决定改革建州女真的军事组织,以史料表明早在万历十七年(1589),努尔哈赤已经在为打造一支精兵努力着。附图。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二十五》:老乙可赤则自中称王,其弟则称船将。多造弓矢等物,分其军四运:一曰环刀军,二曰铁鎚军,三曰串赤军,四曰能射军。间间练习,胁制群胡,从令者馈酒,违令者斩头,将为报仇中原之计云云。

这段史料我将重点信息划出,大家可以看到有四点值得注意:一、“多造弓矢等物”说明建州女真已经有组织的建立了自己的军事产业。二、军事组织架构开始以战术划分。三、“间间练习”说明训练频率很高。四、努尔哈赤已经建立了赏罚制度,约束自己的队伍。努尔哈赤的部属就在这个时候想职业军队发展,而成果也非常显著,就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经过他调教的建州女真兵大败以科尔沁为首的3万九部联军。

而努尔哈赤的强军之路还在继续稳定的走下去,万历二十三年(1595),据朝鲜使臣出访女真部的记录来看,努尔哈赤对军队的训练强度有增无减,每天训练是常态,还不惜以绑架等方式增加打造兵器的工匠,扩大军事产业,“方调到各处鞑子,日逐出城操练。又广拘达匠打造弓箭等器”。而正是此时通过严密的组织纪律以及高强度的训练,女真军的已经变成了善战之军,下面再来看一则史料来说明这个问题。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三十六》:老可赤(努尔哈赤)副将领骑兵三千余名整立道下,或带弓矢,或持枪杖,步军六千余名,成三行列立。相公进迫阵前,有一骑不意高声,骑军整立不动,而相公一行及我国人等惊惶失色,胡人拍手大笑。

这件事发生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朝鲜使者访问建州部,朝鲜使者的马匹受惊高叫,努尔哈赤军队居然能做到“整立不动”,不仅士兵心理素质好,而且很显然马匹也经过严格的训练不致于受惊乱跑,可见建州女真军的训练水平已经非常高了。这一点不仅朝鲜人有深刻的体会,就连东北李家都感觉到建州女真战斗力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李如梅就指出女真军的战斗力已经远远高于同时期的日本军和蒙古人,不可轻视,“此贼七千,足当倭奴十万,……,西北虽有鞑子,皆不如此贼”

而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随着建州女真幅员益广,部众增多,建立起八旗制度,颁布了更为详尽军令和赏罚条例,而军事产业也是相当发达,在万历末年达到了“铁工所居延袤数里”的程度,一支令行禁止、战力强悍、装备精良的八旗军正式成型。

《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八十八》:大抵此酋励志四十年,尊礼谋士,厚养健卒,博咨密议,简练训齐。其制器、选士、政教、服习,不合于法者鲜矣。

所以,努尔哈赤从万历十七年开始就致力于强军工作,到万历四十六年反明,磨了整整29年的刀,其战斗力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说是精锐之师一点也不过分。

至于第二个问题,明军、农民军遇到清军一触即溃,我是不赞成这个说法的,事实上清军有过不少失败记录,清朝自己的官方档案也承认过这一点。

就比如说崇祯十一年,八旗军绕道入关,清朝和硕豫亲王多铎率军路过中后所想要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合兵一处,半道上被祖大寿兵从后偷袭,蒙古兵和满八旗兵一时被打懵,蒙古兵和部分满八旗兵败退,大部八旗军且战且退,当然好在还算训练有素,迅速组织反击,才站住阵脚,多铎部因为偷袭,战死9人,失马30匹。战后,多铎被降级处罚。附图。

还有《明史》记载,明将贺世贤在辽、沈战役前也多次突击击败过八旗军。附图。

以上都是明军打赢的记录,除此之外还有宁锦战役、北京的广渠门之战、松锦会战中,洪承畴的前期反击战等等我都一一不提及了,所以明军碰上八旗军一触即溃的说法实在是有失公正的。但是不能不承认的是明军获胜的战例大部分都是小规模战术级别的获胜,但是一旦到了几万、十几万这样的大型战役,大部分时候会被单方面暴打。

其实这和明军军制发生恶变有关,因为在明朝的中后期,在卫所制败坏的情况下,明军尤其是九边明军逐渐衍生出了“家丁制度”这个怪胎,所谓家丁制度,就是一开始将领将原先的卫所兵选取其中强壮敢战者严格训练,待以厚饷做为自己的亲随部队,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丁不仅仅局限于汉人,还会招募边外蒙古人和女真人加入,所以在明朝中后期,面对蒙古人的入侵,将领往往带着少数由汉人、蒙古人、女真人组成的少数家丁部队纵横于战场,而普通的正兵则成了摆设。萨尔浒会战时的名将杜松所带西北边军号称“雄于诸镇”,然而这支强军的冲锋破敌的主力居然是由蒙古人组成的家丁。

《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四十七》:榆林武卒素称雄于诸镇,然冲锋破敌,大抵皆恃夷丁。

而在隆庆二年之前,九边使用蒙古人组成的家丁已经成为常态化,所谓“各边纳真夷人之降,以充家丁冲战之用,行之已久”

这个制度广泛普及的副作用也很明显,具体有二:

、就是忽视了广大正兵的待遇和训练,广大士兵自然是战斗力低下,而家丁人数又少,面对数万的精锐八旗军自然是不够用的,在广大正兵战斗力无法提升的情况下自然难以抵挡八旗军,这就是为何明军在大规模战役中败多胜少的原因,因为战役规模越大,对部队整体素质要求越高,明军的“少数精锐?大部分渣渣”的模式显然肯定打不过全员精锐的八旗军的。

二、长期指挥小规模的家丁作战使明军将领失去了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就比如说贺世贤就由于习惯于家丁作战,做为沈阳城的统领7万军人的守城主将,面对少数女真军的诱战,居然“亲率丁千,出城逆击”,最后落得个惨败身死的下场。

这就是为何明军与八旗军一旦进行大规模战役几乎每战必败的主要原因,所以八旗军的整体战斗素质比明军肯定是要好的,否则明军松锦会战聚集的九边精锐也不会被八旗军全歼不是吗?精锐尚且如此,关内明军大部分当然大部分也不是八旗军的对手,畏敌如虎的事情那是时有发生。

就比如后金军于崇祯十一年第六次破塞攻明,贺人龙部中途哗变。左良玉部接到勤王通知的四个月后,居然还在河南,孙传庭干脆让他就不要装了,别来了,“奉调四月,敌已北遁,犹淹河南,臣因咨部止之”。就连向称精锐的关宁军祖宽部让他从临清支援济南,居然走了7、8天还没走到,让孙传庭感到十分绝望,大骂“宽等之罪可胜诛哉!”

至于李自成辖下的农民军,虽然号称有百万之众,其实和明军的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起义军内部有大量的家眷和勤杂人员,战兵数量占比不高。就比如说李自成和罗汝才合攻开封的时候,人数虽有百万规模,但是实际可战之兵不过13万人罢了。

《豫变纪略·卷六》:计闯、曹二营,步贼约十万,马贼三万,每一贼有马三匹,胁从之徒近百万。

而真正的精锐不过就是标营6万人,未发现成体系的炮兵部队,所以无论是在兵员素质上或装备上和清军比起来处于全面下风,硬实力差距明显,所以面对清军一路败退也是情理之中了。

引用文献:《清太宗实录》、《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孙忠靖公全集》、《明史》、《豫变纪略》、《清太宗武皇帝实录》、《明经世文编》

3

很多人总是喜欢拿满族和明朝的总人口,来衡量双方的军事总实力。

事实上,用总人口来衡量军事实力,这是非常不靠谱的。

因为明朝和清朝之间实行的军事体制是不同的。满清是全民皆兵。明朝实行的是常备兵制度。

也就是说,明朝有很多老百姓是不会打仗的,明朝的一个老百姓要学会打仗,至少要训练5-10年时间才有战斗力。

也就是说一个农民从要成为边疆一个士兵,至少要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具备战斗力。

所以说,明朝大部分老百姓是没有战斗力,真正有战斗力的就是那几十万常备军。

清朝只要消灭明朝这几十万常备军,那么明朝就没有多少抵抗力量,可以马上拉上战场。所以,我们不能从总人口来衡量明朝与清朝的军事实力。

因为,明朝很多人都是没有战斗力的,为了详细说明两军的情况。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说。

清军入关之前

明军在辽东的一些边防军,以及吴三桂手里的军队,都是明朝军队中精锐中的精锐。

所以,清朝对吴三桂的军队还是比较惧怕的,如果吴三桂能够坚持与清兵作战的话。那么这个将是一场硬仗,可能会把满族八旗的军队消耗一大半。

但是,吴三桂一投降清军,清军事实上就避开了明军的主力部队。剩下的都是明朝的地方部队,以及一些没有战斗力的仓促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

清军入关之后

清军入关之后,迅速南下,遇到很多明军,但是这些部队都是从普通老百姓当中组建起来的。这些老百姓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拿过刀枪。这样的军队上前线打仗,那会有战斗力吗?

没有经过长期的训练的农民,怎么可能打战呢?

所以清军入关之后,遇到的都是这种类型的部队,临时仓促组织起来的。不管是农民军还是南明的军队,基本上都是缺乏长期训练的部队。

所以,他们一遇上八旗子弟,很可能就会一触而溃,望风而逃。

我是@龚柳辉 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分享!

4

公元1626年的宁远大战,努尔哈赤带领的十三万后金军主力被明朝头号抗金名将袁崇焕的一万多明军打得惨败,后金军被击毙一万七千多人,努尔哈赤也被火炮打伤,七个月以后死去,

公元1627年的宁锦大战,刚刚继位的皇太极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四大贝勒带领七旗十万后金军主力又被袁崇焕的明军打得惨败,至少几千后金军被击毙,努尔哈赤的侄子觉罗拜山等后金军将领也被击毙。

公元1629年底的北京保卫战,袁崇焕带领九千关宁铁骑击退莽古尔泰多尔衮阿巴泰阿济格多铎豪格等带领的几万后金军主力,几千后金军慌不择路淹死在运河中,袁崇焕又派五百火炮手四面炮轰皇太极的大营,皇太极狼狈撤退。

公元1630年孙承宗马世龙指挥明军击败阿敏统帅的后金军,收复永平遵化等四镇,明军的火炮在攻城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这几次战役中,后金军即后来的清军都吃了明军火炮的大亏,从此以后,皇太极开始重视建设火炮部队,在公元1631年的大凌河之战中,后金军的火炮已经比明军更厉害。

公元1632年,孔有德耿仲明带领一万多人的西洋火炮部队与舰队投降皇太极,明朝彻底失去对后金的火炮与舰队优势。

在后来的松锦大战等战役中,清军的火炮与骑兵都比明军主力更占有优势,这也是清军入关以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及南明军在清军面前连续失败的原因。

清军除了骑兵与火炮部队相比李自成张献忠南明军占有明显优势,加上吴三桂洪承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汉奸军的加入,更如虎添翼,左良玉死后,左良玉的儿子带领八十多万大军投降清军,清军在数量上也获得很大优势。

5

清军的战斗力之所以强大,主要还是由于对手的无能衬托出来的。

在明亡清兴的几十年中,明朝与清朝的每一次会战,几乎都占尽了人数和地利的优势,可是最终的结果都是明朝失败。一次一次的失败,明朝不仅丧失了大量的精锐武装,也让满清打出了八旗铁骑天下无敌的战绩。

明朝的军队在戚继光去世之后,甚至在更早之前的宣宗皇帝之后,野战能力就逐渐下降。戚继光守卫北方时,避免与蒙古人骑兵浪战,而是采用车营加火器的战术,使得蒙古骑兵想打打不着,想跑又跑不了,因此屡屡失败,不得已向明朝求和。因此,明王朝北方边境得以大安。

(明军炮营)

好景不长,到了明朝后期,明朝官员们的行政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盛行,这一切都造成了明朝军队战斗力的下降。虽然在纸面上,明朝军队不仅在武器装备、人数、战术战法上都优于满清,但是,战争中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人。明军士兵的精神状态在明朝后期出现了很大问题。

由于明朝官员的贪污腐化,明军的器械年久失修,大部分边军的士兵日子难过,吃的食物都因存放时间过久而变质。这根本不是明军精锐,而是一群连吃饱饭都不能够的乞丐。用这样的士兵,拿着年久失修的武器去战场作战,能够获得胜利就奇怪了。

可是明朝朝廷给到辽东的军费并不算少,从万历皇帝开始,明朝为辽东战事而征收辽饷。此后的明军应该得到了千万两银子,不至于连饮食问题都很难解决,可是自古就有喝兵血传统的文武官员,从来不会在贪污公款时手下留情。

明朝对腐败其实是深恶痛绝的。在中央,早在朱元璋时代就建立了13道监察御史,负责纪律检查工作,具备独立的司法监察权,行政部门不得干涉。除此之外,中央还要定期派出御史巡查地方,视察工作情况。在各省还设置了提刑按察司,负责日常廉政的监察工作,只对皇帝和都察院负责。各省的督抚以及行政长官对本地方、本部门的官员,同样具有监察责任。

在制度设计方面其实已经完美了,可是结果却是这套制度在创立之初就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君主高度专制使得权力都集中在官府,监察制度逐渐变成了中央官员的索取贿赂的工具。明朝的那些言官,本来俸禄很低,职位不高,可是权力极大,他们可以风闻奏事,大肆攻击各路官员,甚至是凭空捏造事实,这就使得各级官员不得不行贿。到了明朝末年,言官系统彻底失灵,纠正腐败的功能已经丧失了,完全成为了党争的工具。

(明军士兵)

明朝官场的这样的风气自然传染到了前线的军队当中,当朝廷的拨款首先被用于满足这些言官的私欲,各级军官也能上行下效的分一杯羹。可是明朝的军户制度又决定了军人家族世世代代只能够当兵来糊口,于是,当兵的口粮、盔甲、军饷就成为了官员们剥削的对象。士兵本身没有丝毫反抗的机会,只能够寄希望于在溃败中成功跑路,换个身份继续活下去。

这样的士兵去作战,他们的作战积极性会有多高?作战意志又有多顽强呢?满清士兵是在为自己打仗,明朝士兵是在为自己换个活法,满清士兵希望打赢,明朝士兵则希望打不赢跑路也行。

明朝的士兵抱着务实主义的态度去参加战争,他们没有什么家国概念,所以,这样的士兵战争持久力是非常值得怀疑的,一旦战争陷入胶着往往发生溃败。到后期清军在接收了三大汉王带去的红衣火炮和舰队之后,清军在水军和火器优势上都已经超过了明军。这样一支在作战意志和科技装备上都已经超越了对手的军队自然在与明军和农民军对抗的战场上所向披靡了。

(满清八旗)

所以,腐败侵蚀了明军的战斗力,即使明朝有着东亚地区首屈一指的国力和综合实力,腐败也从根本上瓦解了这些综合实力转化成的战斗力。在这个方面上来说明朝君主专制的制度,必然会造就腐败。盛行腐败的社会,必然面临着失败的命运。

反腐败,任重而道远。

6

可以说入关前的清军,尤其是其主力八旗兵的战斗力是绝对的一流,当时整个天下能与八旗兵抗衡的,当然我所说的抗衡是在兵力数量对等并且没有后勤问题的前提下的抗衡,也只有关宁铁骑,但明朝的关宁铁骑人数太少,到入关时期也只有吴三桂手上的几千人了。

那么八旗兵当时的战斗力强到了什么程度呢?在入关之前打败过他们的只有袁崇焕,而袁崇焕战胜八旗兵的战术也有些特殊,基本要么是靠着坚固城墙上架起的火炮打防守反击,要么就是带着关宁铁骑背靠城墙交锋,没法跟八旗兵打野战。

除了袁崇焕以外,其他的明军将领都没赢过八旗兵,以下是明朝与以八旗为主力的后金军的交战记录:

1619年萨尔浒大战,明军11万人,后金军约6万人,结果是后金军大胜,明军大败;

1622年广宁之战,明军14万人,后金军约6万人,结果是明军大败,失去了整个辽西;

1626年宁远之战,明军1万余人,统帅为袁崇焕,后金军约6万人,结果后金军大败,努尔哈赤在此战中身负重伤,不久因伤重去世;

1627年宁锦之战,明军约10万余人,统帅为袁崇焕,后金军为6-8万人,结果后金军大败;

1628-1635年后金军攻灭漠南蒙古;

1629-1630年己巳之变,皇太极带领后金主力约10万余人越过长城攻入北京附近,袁崇焕率关宁铁骑回援京城,双方在京城附近展开了数场大战,最后皇太极劫掠一番而去,此战中皇太极使用反间计除掉了袁崇焕;

1637年丙子之役,后金军约3万多人,朝鲜军10万余人,后金进攻朝鲜,结果后金获胜,此后朝鲜成为后金附属国;

1636年到1639年发动了三次入口之战,以一部分兵力在关外牵制明军,一部分入关袭扰,在三次入口之战中,明军著名统帅卢象升战死;

1640年到1642年松锦之战,明军约13万余人,后金军11万人,结果明军大败,此战中明朝精锐主力基本全灭,此后明军只能死守山海关。

以上就是清军在入关之前在重大战事之中的战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明军基本只有在袁崇焕时期能够与清军形成对抗的局面,在其他时期基本没有能够对抗的形势,尤其是在决定性的战役中,如萨尔浒大战、关宁之战、松锦会战等皆是明军惨败。当时就有满洲不过万,过万无人敌的说法,这种说法也并不夸张。

当时的清军能够有这样的战斗力,首先是与其生活习性息息相关。入关之前的满人是渔猎民族,平日基本以捕鱼和打猎为生,这点来说与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类似,在日常的打猎活动中满人不但锻炼了体魄,同时还训练了如骑射、搏斗等基本的军事技能。同时满人处在部落社会状态,经常与周边的部落或是其民族发生武装冲突,作战较为频繁,在长期的作战中也积累了相当的作战经验。因此当努尔哈赤将满人统一起来,形成了强大的组织后,战斗力便自然很强了。而明朝作为中原王朝来说,一直是一个农业文明国家,士兵基本以农民为主,农民平日在家只是种地,上了战场后要经过系统的训练才能上战场作战,从这点来说,明朝要训练能够作战的部队是需要相当的成本的,而当时后金在这方面则成本不大。而作为农民的士兵上了战场见到那种血腥的场面通常都会犯怵,但作为渔猎民族的满人则不同,他们在渔猎生活中茹毛饮血习惯了,基本上了战场就能形成战斗力,这点来说,明朝与满人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明朝也只有袁崇焕能够对抗满清

其次是当时后金连续出现了几个杰出的领袖。其实在我国整个数千年的古代史来说,无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还是东北的渔猎民族,当地的人们长久以来一直都保持着极高的战斗力,很多时候之所以对中原王朝构不成威胁,是因为没有杰出的领袖把他们统一起来,无法形成强大的组织,平时只是一个个分散的部落。

清朝在关外时期,首先是努尔哈赤作为第一代领导人,基本建构了清朝的基础和雏形,他本人也非常善战,一生征战无数,只败了一次。而在他之后,无论是继任汗位的皇太极还是后来摄政的多尔衮,都是非常杰出的领袖型人物,在他们的领导下清朝的事业得以一步步继续做大做强,最终入主中原。

第三就在于后金崛起的时候,明朝已经衰落了。其实强与弱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努尔哈赤运气不好,遇到了朱元璋或是朱棣时期的明朝,他还会有戏吗?肯定没戏,除了向明朝俯首臣称以外,就是死路一条了。我们任何一个王朝基本都是一个规律,兴起的时候军队战斗力非常强悍,指哪打哪,而到了灭亡的时候,不但能打的部队不多,还遇上了特别作的崇祯,可以说崇祯手上名将并不少,有袁崇焕、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吴三桂这样的豪华阵容,可即便是一个豪华阵容也经不住一个本身能力不强,又特别爱作的皇帝,最终把明朝作到了坟墓。

▲崇祯在位期间基本上是在外行指导内行,瞎指挥

在皇太极之后,在决定清军入关的山海关大战中,清军先是让吴三桂的部队与李自成死磕,等李自成和吴三桂死磕到差不多的时候才突然对李自成部发动袭击,导致李自成大败,之后李自成撤出了北京,清朝得以入主中原。在清军入关时期,整个天下来说已经没有那支部队能够与八旗军正面抗衡了,不过满人在入关之后很快就腐化堕落,八旗子弟也很快疏于武备,整日沉迷于提笼架鸟的娱乐之中,战斗力很快便直线下降了。

清军入关是1644年,到了1673年的“三藩之乱”的时候,时间还没过去30年,八旗军的战斗力就已然不行,最终平定三藩的主力成了绿营兵,八旗兵便基本成了打酱油的角色。

7

清军以骑兵为主,机动作战力很强,加上历时二十多年与明军作战,赏罚分明,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百练成钢。而明军最强的军队辽东军,在吴三桂带领下已加入清军。两强联合,锐不可挡。

而明军,在“为君父报仇”的口号下,与清军共同向在一片石失去核心战力的义军,猛烈进攻。义军人数虽众,但已失精锐,又土气低落,当然不是明清联军的对手。

后来明军发现清朝有夺天下之志,再与义军联合抗清,不过这个合,是义军一厢情愿,因为明军将领,总想吞并义军的部队,又造成部份义军,投清反明。

首先,这个失败的错误,是李自成自己造成的,进京后,对明朝枯息养奸,没有对宗室亲贵、贪官污吏斩尽杀绝,断了明遗复辟之心,至吴三桂有借口行夺天下之志。其次是明军战力本差,又四分五裂,各部没有共同的战略合作,自己找死。

8

一则:清军大多是骑兵,相比中原步兵本身就有优势。

二则:明朝军队后期也就关宁铁骑还凑合,其他军队都一般。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根本没有精力来培养军队。

三则:农民军,本身就没有经过训练,也没有太多实战经验,相比清军自然不如。

以上是笔者看法

希望能帮到你



文:史努比行走历史

9

不说农民军,其实明军的野战能力并不弱。如宁锦之战中满桂增援宁远途中与八旗野战不分胜负,在宁远城下又与八旗野战同样是丝毫不输。大凌河之战中的一支明军还曾把八旗旗主多铎打下马来差点活捉。浑河血战,白杆兵曾一度短兵相接打的八旗精锐红拔牙喇军惧战,并俘虏八旗一名游击两名参将,戚家军最后的绝唱野战更是硬撼数万八旗精锐。松锦之战中的乳峰山之战明军也是主动进攻,双方互有胜负。所以至少在前期实际历次大战八旗取胜也都经历了相当艰难的过程,论野战明军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造成之后明军节节败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讨论军事是很不成熟的。

一、没钱

明朝灭亡有一个直接原因,那就是到了明朝末期军队经常性被拖欠军饷。士兵连工资都没有,谁会给你拼命呢?

清军的军饷其实并不比明军的要高,但是有保障啊,说发就发。另外开拔费、杀敌的犒赏、死伤的抚恤等等,这些都是要钱的。少数人当了叛徒,可能确实是个人道德品质有问题,可如果出现南明政权那种五十万大军蜂拥投降,比对面的清军还多数倍的情况,是不是证明你的体制有问题呢?

另外钱的影响是多方位的。武器、铠甲、马匹要钱,火器的弹药要钱,部队每天吃喝拉撒这都是钱。明朝的部队得到的经费少得可怜,还有层层盘剥。没钱怎么训练呢,你让我上操场上跑步你得管饭吃饱啊,饭都吃不饱怎么有力气训练呢,不训练哪来的战斗力呢。更别说火器部队和水师的训练了,真是花钱如流水啊。没钱是万万不行的。

二.指挥问题和内讧

细看明清历次战役就能发现这些战役中很多局部的野外战斗明军打得还是很好的,并没表现出明显不敌。但是一旦是大战除了宁远宁锦,明军基本上全输了。这就是凸显出一个指挥问题。比如明朝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皇帝派监军太监指挥军队。比如京城危机,唐通带领八千人勤王,崇祯帝十分感动,感动之余依旧给唐通派了个监军太监杜之秩,结果唐通对战李自成军队的时候,杜之秩直接开关投降了。还有明末名将卢象升率领军队抵御清军时,也是被背后的太监高起潜给坑死了。

另外就是内讧问题。如浑河之战,辽军坐视不救白杆兵与浙兵。为什么不救?因为辽军与南军本来就有矛盾(万历年间援朝时就有矛盾)。南军不仅与辽军有矛盾,与蓟镇边军也有矛盾。甚至在浑河血战中僵持不下之时沈阳降军还炮轰了本来是赶来救援他们的川军和浙军。

而且浙兵与川军为什么分河布置?根本就不是什么战术规划,而是两军互不信任,因为在援辽之前这两军在蓟镇已经打了一次群架,各有死伤,连炮都动用了,这还怎么信任和配合?大敌当前互不下绊子共同抗敌就算很不错了。浑河之战壮烈是壮烈,川军和浙兵也确实展现了其精锐的实力,但仔细分析一下确实让人唏嘘。

至于之后的南明内讧更是到达顶峰。南明不是没有精兵良将,南明曾经有2次辉煌的胜利,一是李定国两蹶名王,二是郑成功厦门大捷。都证明了即使到了南明时期,明军的战斗力也是没有问题的,李定国和郑成功都是一时人杰,放在南宋就是中兴之将,但每次都是胜利后立刻内斗最终崩溃。

如果说满清入关征服北方时,八旗还是打了不少硬仗的,那么征服长江以南,完全就是坐等南明各种势力互相攻杀,竞相投降,然后投降的五大汉军: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开路,八旗就在后面捡现成的。在各种战场上,各路明军势力从来没有配合过,而且每次明军要取得胜利了,就有其他势力的明军疯狂攻击你的背后,绝对不让你做大。特别是江南第一大将左良玉,统兵号称80万,本应是抗清主力,却在福王事变中还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谋反,结果路上病死了,儿子带着二十万明军降清了。如此南明,纵有精兵强将又岂能不亡!

这就是我的观点,小伙伴们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原创手打不易,您的点赞与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

10

努尔哈赤1616年反叛明朝,直到1644年李自成推翻明朝,几十年时间,当时处于崛起强盛时期的后金满清都没有能力灭掉已经极度衰败的明朝,努尔哈赤自己也死于明军炮火之下。何谈一触即溃??满清不过是趁明朝关内天灾人祸瘟疫横行挺住了明朝对关外后金反叛政权的剿灭而已。

所以说,后金满清八旗是趁火打劫偷窃的一个极度混乱又衰弱的中国而不是靠自身战斗力。

明朝灭亡是历史必然,但让满清窃取中国却是历史最大的偶然,从此中国进入形象丑恶又丧权辱国的猪尾巴时代!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