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德军投降后还有400万军队,之中还有不少精锐部队,投降前为何不

德军投降后还有400万军队,之中还有不少精锐部队,投降前为何不

2020-09-13 04:32阅读(88)

德军投降后还有400万军队,之中还有不少精锐部队,投降前为何不调回柏林防守?:首先来说,当时的德军并非只有一个柏林面临战争,当时的希特勒已经彻底迷失了自我

1

首先来说,当时的德军并非只有一个柏林面临战争,当时的希特勒已经彻底迷失了自我,他一直没有认清楚德军面临的困境,而是一味的在地图上指挥着那些根本都不存在的军队,这一点可以从著名电影《帝国的毁灭》中看的出来,当时的希特勒盲目相信占星学,还大量吸食毒品,所以他在当时也做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指挥。

希特勒盲目指挥,无视前线局势

举个例子,在1945年德军日薄西山的情况下,希特勒丝毫不听从将领们的简建议,发动“冬季春醒”行动,企图进攻匈牙利巴拉顿湖地区的乌克兰第二和第三方面军,将大量装备和士兵的生命丢弃在了那里,事实上,在战争末期,东西两线征战的德军士兵们,有的与柏林失去了联系,有的拖住了大批敌军,根本无法抽身。

德军被战线拖住,虽然兵力尚在,却无法发动反击

虽说当时德军还有不少部队,但是客观来说,能回防柏林的却是寥寥无几,举个例子,东线的库尔兰地区,这里有20万军队,在该地区死守了整整八个多月,从1944年一直守到德军投降。他们在这里拖住了大批苏军,根本无法突围,而直到这时候,希特勒居然还不放弃在匈牙利的作战计划,他已经完全陷入到了自我那疯狂的世界里,准备策划一次又一次的反击。

德军残余兵力不足400万,挪威德军已经被切断退路

而当时的德军残余部队则根本没有400万,算上库尔兰包围圈里的军队,捷克地区的中央集团军,西线的三个集团军和克罗地亚的全部兵力,也才165万左右,有人说了,那个时候挪威不是还有大量的德军吗?事实上,挪威的德军根本无法回防,首先来说,当时盟军已经掌握了制海权,走水路肯定是不行了,而瑞典又恰恰是中立国,无法通过,而且当时的德国北部地区已经被盟军占领了,所以这些人根本回不来。

90万德军面对300万起义军,自身难保,又怎能支援柏林?

而德军当时最强大的中央集团军,人数大约90万人左右,他们在捷克斯洛伐克面对的是300万乌克兰方面军和波兰起义军,能抵挡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在西线的B、C、G三个集团军,约有30万人左右,还在与美军苦战,也是无法脱身,所以说,当时虽然德军仍然有不少部队,但是这些部队能够勉强抵挡就已经不错了,根本无法抽出时间回防。

德军组织回防失败,苏军进入柏林后,回防也来不及了

而且当时德军也曾组织过回防,当时第12集团军的41和48装甲军就曾组织过突围回防柏林,但是战争后期,德军的水分很大,两个坦克军的坦克总数还不如苏联的一个坦克营,最终其突围回防行动以失败告终。总的来说,当时德军回防的意义并不大,而且柏林战役看似打了23天,其实主要的战斗在苏军进入柏林后就已经尘埃落定了,当柏林战役转变为纳粹死硬分子和苏军一个街区到一个街区,甚至一个建筑物到一个房屋的争夺后,回防的意义还有多大呢?估计只有希特勒自己知道了。


尊重客观事实,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兵器世界,欢迎关注

2

柏林战役之前,如果把德军驻扎在境外的军队调回柏林防守,就意味着要放弃二战开战以来,纳粹德国所有的战果,这是希特勒不愿意看到的。希特勒认为,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必有一战,只要德军能够撑到他们因分地盘而引起内讧,纳粹还有翻盘的机会,而此时并未到止损的时刻。

德军已是强弩之末

柏林战役爆发前夕,德军的分布相当零散。

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的德国南方集团军,中央集团军是最有可能回援柏林的重型装甲部队,其保留了大部分的重型装备,而且捷克斯洛伐克还拥有斯柯达等兵工厂,可以以此为根据地反攻,也曾经传出这支部队要回防柏林的消息,但却一直为成行。原因是希特勒还对挽回匈牙利的败局有幻想,曾经在1945年3月发动春醒作战,结果被苏军重创。在柏林战役爆发时,这支部队已经败退到捷克和奥地利,而且苏军的主攻方向不明,德军高层还认为苏军攻击柏林是佯攻,而主攻方向很可能是匈牙利和捷克,为了以防苏军调虎离山,这支部队也被摁在了驻扎地以防万一。

位于库尔兰半岛的库尔兰集团军群,希特勒一直不愿意放弃这个前沿阵地,妄想能够以此分散苏军的兵力。而苏军却没对此有任何的留恋,柏林战役爆发时,集中火力猛攻柏林,苏军深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在柏林快要攻陷时,希特勒的自杀,更加加速了纳粹的灭亡速度。在纳粹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库尔兰半岛不攻自破,该集团军群在战争结束时仍有近30万人的兵力。

其次就是驻扎在意大利北部的德军,约有50万人。这支军队依靠意大利北部的山地和河流形成的天然屏障,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回援柏林,而且阿尔卑斯山口易守难攻,只需部署少量兵力就能阻挡西线盟军长驱直入德国腹地。然而这支军队的高层早就和希特勒貌合神离,暗地里和盟军进行秘密媾和,并且在1945年4月底达成协议,在5月2日,意大利南部战场中的一切战斗都已经结束,这支军队已经开始分批投降。德军的将领是在希特勒未自杀之前就已经签订投降协议,也就意味着,此时的德军将领已经不把希特勒的权威当回事了。

再有就是驻扎在巴尔干半岛的德军,这支军队主要是和铁托的游击队进行战斗,人数大约在8万到10万之间。而在围剿铁托时,这支军队已经在巴尔干半岛的复杂地形里损失惨重,深陷游击战的泥潭。而在1945年春季时,遭遇苏军和游击队的双重压力,在交通不方便的山区,无法及时回援,也被对方牵制住了。

最后德军还有驻扎在挪威的部队,这也是战争末期德军保存最完好的重兵集团。到柏林战役前夕这支军队至少还保留有40万德军部队。这支军队分散在挪威的狭长国土,德军在此前攻陷法国时,曾经俘获了盟军的作战计划,通过取道挪威以进攻德国的侧后方。由于盟军已有这个作战意图,德军也不得不防盟军在挪威登陆后夹击德国。因此也无法抽身,而且也缺乏足够的船只运送德军撤回德国。

早在之前,古德里安就曾经建议希特勒放弃希特勒战略放弃德国境外的地区,将德军撤回德国本土,以加强防御能力,然而却没能获批。希特勒即便到了最后,也不改其贪婪的本性,哪都想占有,却一个都没顾上。

希特勒的性格所致

希特勒在二战爆发前就拥有盲目乐观的性格,还敢想敢干,包括出兵莱茵河,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都让其成功了。然而这些都是受到当时德军高层一致反对的,但是却意外地获得了成功。这令希特勒的幻想和自信日益膨胀,即使快要到二战的终点时,也未曾减弱。

希特勒一心期待奇迹的诞生,使他在最后一刻能够逆风翻盘。他喜欢读《腓特烈大帝传》,希望像书中的腓特烈在崩溃的边缘时,出现类似俄国女皇突然驾崩,对方的同盟瞬间瓦解的狗屎运。然而戏剧性的一幕是,还真让希特勒等到了类似的前兆,1945年4月12日,希特勒获知罗斯福突然逝世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此时他坚信命运正击败他的劲敌,在没有罗斯福的粘合后,盟军的同盟关系将会由于彼此的利益冲突而土崩瓦解。

(腓特烈大帝)

但是这个最后一丝希望落空,盟军在欧洲划定势力范围后,艾森豪威尔只是作壁上观,而进攻柏林的任务落到了苏军的肩上。于是看不到希望的希特勒在两星期后自杀。而此前由于希特勒的盲目乐观,错过了德军回援的最佳时机,当断不断,反被其乱,再回首已是百年身。即使德军最后时刻真的回援了,也会被消灭在柏林外围,有种战术叫做围点打援,德军也是飞蛾扑火毫无意义。

德军士气涣散

德军驻扎在境外的军队人数满打满算也只有130万,并不是400万,而且还是打残的二线德军。这些军队其实已经脱离了希特勒的掌控,是否完全听命于希特勒还是要打个问号。这些集团军的司令已经出现了怠工的情绪,甚至很少有人愿意帮助希特勒做困兽之斗阻碍盟军的前进。此前巴顿的第三军团坦克在3天之内就冲过60英里,又在科布伦次附近到达莱茵河岸,并未遭遇德军强烈的反抗。这不仅出乎了德军高层的意料,更是出乎了西线盟军的意料,吓得艾森豪威尔赶紧派遣特使勒令美军将领不得擅自行动。

当纳粹的生产部长施佩尔接到希特勒要毁灭德国所有的工厂,发电厂,自来水厂,和煤气厂,以及一切粮食,衣物,储积的焦土政策时,施佩尔拒绝执行。而且他还背着希特勒去和德国陆军及工业界领袖们接洽游说,不费吹灰之力就说服了他们尽量执行希特勒玉石俱焚的疯狂命令。从此德军高层对希特勒的忠诚开始动摇。

此时的德国军民已经意识到战败已经是时间问题,他们内心都希望英美联军能够快速推进,赶在苏军之前到达柏林,并在苏军攻破奥得河以前,尽可能多占领德国的领土。大多数德国人可不想和希特勒同归于尽。

战争结束后,德军都争先恐后地向美军的莱茵大营缴械投降。如果不是苏军负责攻打柏林,所遭遇的德军抵抗不会这么强烈,战争也可以提早结束。德军的负隅顽抗更多是不想落入苏军之手,他们知道苏军肯定会报复德军在苏联的土地上的暴行,这也是他们继续战斗的主要原因。

在大势已去时,任何努力都是徒劳。不管德军投降后有没有400万,他们都要想着如何从战时的军人转换成战后的平民,如果过渡得不好,他们也会跟着希特勒一起陪葬,或者在战后罪行清算时被处以极刑。当这种内心的小算盘在蔓延时,就注定了这支军队只是一盘散沙,而不是可以战斗的钢铁之师。

3

那么总有人提出这样一个概念,这好像当时德军的兵力充足,脑子有问题才不调兵回防。德军当时到战败时候兵力看似不少,其实很分散的,只能用老弱残病来形容民,主要的精锐早已经消耗干净了,也没有什么真正可以说随便调动的部队,在各条战线上,德军都在败退。

许多部队根本就不是能不能调回来的问题,当时的德军遭受多方向的围攻,从任何一个方向是抽调掉部队都不是现实的,抽调一个或两个师根本发挥不了作用,抽掉几十万人也许才有效果,但是后果还是崩溃级别,一旦把几十万德军从一个方向上抽调出来,那么这个方向上等于崩溃一样,后果更为严重。当时的德国交通已经瘫痪了,像把一只部队调回柏林,理论上可行,实际根本办不到。

在当时的情况来说,德国根本就没有翻盘的机会了,还梦想德军可以改写历史,是不是有想太梦想了。

4

谢谢邀请,在战争史上,我们往往都能看到,两个国家之间的全面战争,打到后期无论是处于优势还是处于劣势的一方其实兵力都是越打越多的。作为在战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的一方为了力挽狂澜,自然是尽一切之所能扩充兵源。而二战后期的德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在柏林战役前夕,德国的总兵力仍有六百万的可观数量。不过这些兵力确分散在各个地区。特别是在1945年的时候德军各地区的军队已经被盟军分割开来。西线和意大利方向的德军都在勉强维持。如果全部召回,也不是不可以但可能收效甚微,回援的德军极有可能会在半路上就被盟军吃掉了。另外一点,由于德国失去制空权,和盟军对德国各处要地的轰炸,德军机械化部队会因为燃料等一系列问题难以及时回援。而当时德军的重装备数量则是越来越少,火力也越来越弱。



并且当时德军的精锐早已损失殆尽,柏林战役前夕德军数量虽然庞大,但大部分是只能执行激烈程度较低的战斗,有很多半大的孩子和超年龄较大的人,武器都没怎么弄熟,士气也堪忧,面对白热化的战斗都是一触即溃。当时德军的真正的能战之兵满打满算也没五十万。抛去实在是调不动的或讯息被切断的(像意大利方向的德军就不要想调来了,基本与本土的联系断掉了。其他战场的也有不少被牵制住难以回援的情况),柏林战役时德国从其他地区总共调集了70万军队,加上柏林凑的守卫人员总计82万。而且还算有战斗力的大部分也已经在柏林了,柏林战役时,凑到这个数量已经相当不易了。



当时除了希特勒以外,其余德军各将领都十分清楚,此时德军的战斗水平,不仅不能全部调来,士气和战斗力也都很低。而且后勤也是差到家了。调不调来其实意义已经不大了,因为柏林战役根本不可能打赢的。

5

(海军元帅邓尼茨代表德国签署投降书)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文:桌面战争兵棋 | 赛文

1945年纳粹德国终于放弃了抵抗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宣布进入了尾声,在苏联的主导下,被分割成了东德和西德,德国的失败是必然的,但是没想到会失败的这么快,当时还有400多万兵力的德国,从战斗能力上来讲觉得不弱,还没有到投降的时候啊,为什么突然希特勒就自杀了,德国也宣布了无条件的投降?

(德军士兵)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就可以说是所向披靡的,依靠着闪电战的装甲部队几乎是横扫欧洲战场,即便是当时实力最强盛的苏联,也被德国逼到了莫斯科的城下。但是到了1945年5月8日,在柏林正式举行了德国无条件的投降仪式,被任命为德国新总统的海军元帅邓尼茨,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各个战线上大约400万德军宣布投降,欧洲战场以盟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苏联攻占柏林,正式宣布了德国的失败)

400多万的兵力足够打一场漂亮的反击战了,为什么德国会投降呢。实际上400万兵力看似很多,实质性的却没有什么战斗力,也没有能够持久性作战的资本。第一个就是后续兵员补充的问题,众所周知打仗打得就是消耗战,现在的兵力打完了,如果没有后续兵力那么最终还是输。

第二个就是战线分散的缘故,二战后期几乎是德国以一己之力对抗全世界,不仅仅是面对人数更多的苏联,还有已经全国动员的大英帝国,甚至还有他们背后当时最强大的美国。驻扎在各大战区的德国士兵,即便是调动来作战,形成的战斗力也不会很强。

(投降的德国士兵)

第三个就是资源消耗,德国不仅仅是人员补充不足了,就连战争资源也无法维持了,自从宣战以后德国进口战争资源就十分困难,再加上海面被英军封锁,进口线几乎都被阻断。要不是阿尔巴尼亚给予的一定的石油援助,可能德军早就战败了。在最后德军虽然有数万架战斗机,却根本没有足够的燃料起飞,甚至连弹药军械和坦克都没有办法持续供应了。

(战后一片废墟的英国)

所以彻底失去了战争潜力的德国,在极度依赖后勤和补给的现代化战争中,注定是失败的,如果继续坚持战争,所面临的将是盟军对德国军队的大屠杀。最终只能选择投降,为战后的德国保留有生力量。

6

没有拼劲,丧失军魂,是德军后期连续失利的根源!

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后士气大跌,白俄罗斯会战丢掉中央集群主力后,对苏军闻风丧胆,溃逃成风。

与太平洋战场的日军相比,德军太依赖重装备,缺乏像钉子一样逆境防御的坚韧,大部分官兵没有杀身报国的血性,贪生怕死,一泄千里。

如果德军上下有千万玉碎的精神,扔掉对飞机、坦克的依赖,在从波兰到本土的战线上到处打洞,豁出来采取自杀式攻击,学习芬兰人的游击战术,神出鬼没到处小队埋伏偷袭,让苏修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人人提心吊胆,则战争仍有可为。

可惜,他们表现还不如1942一43年的苏军,防线一被突破就落荒而逃,不能在每个城市、村庄与敌人拼到最后,此消彼长,柏林又怎么守得住?!

一夫拼命,万敌辟易!德军比日军差在缺乏韧劲方面,前期打顺风仗一拥而上,中期遇到挫折就晕头转向,后期需要保卫家园时,成了一帮废物软蛋,宁可进战俘营九死一生,也不敢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如果他们也像日军一样每次战斗到最后与敌军同归于尽,又怎么会被分割成东德、西德?也不至于被俄军占领本土挨门逐户强奸打劫!

日本人,用特攻战术,迫使对方不敢登陆占领本土,保住了民族最后的尊严。德国一成不变放弃抵抗,从骨子里缺乏玩命意识,结果战俘被大批虐杀,本土被抢成白地,连底裤都让毛子兵扒光了!

7

二战前期,欧洲的德国凭借着闪电战术,拿下了欧洲众多国家,其中不乏法国这样的老牌强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被拉进了战争的沼泽中,集结兵力攻打苏联,原本预想的闪击战变成了拉锯持久战,德军甚至还在苏联手底下吃了瘪,这也是后期德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在德国宣布投降之前,其实还拥有400万军力,其中还有一些是前线精锐部队,既然如此,为什么德国没有选择把兵力调回柏林,进行最后的防守呢?

四百万德军分散各地,回援难度较大

在德国陷入劣势,盟军开始对柏林发起进攻的时候,剩余的四百万德军分散在各处,其中还有德国仰赖的精英装甲部队。

表面上看四百万德军如果能够一起回援柏林,坚守阵地和盟军打持久战,还是有机会逆转局势的。但是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德军回援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要知道柏林是德国的首都,大后方都遭到了盟军的进攻,更何况远在各地的德国部队呢?

在1945年的时候,德国的军队就已经被盟军分割成了小块儿,西线方向和身在意大利的德军,只是勉强能够抵挡住盟军的进攻,自身都难以保障,更别说去回援柏林了。

当时的德国已经失去了制空权和一些交通要道,想要撤回柏林是非常不方便的。如果强行撤退,很有可能会被盟军包围,毫无意义地被歼灭。一旦轻易地撤军,很有可能造成多线溃败的局面,到那时候德国只会更快地迎来失败。

过度膨胀的希特勒,妄图扭转颓势翻盘

其实早在英美联军对德国发动进攻的时候,古德里安就曾劝说过希特勒,建议他放弃希特勒战略,放弃掉德国境外的领地,把所有德军全部撤回德国境内,构筑起防御战线,来抵挡盟军的进攻。

如果希特勒听取了古德里安的建议,德国或许还能够继续坚持,但是当时的希特勒自信心膨胀,即便是面对溃败之势,依旧认为自己能够率领德军获得胜利,在这样自大狂妄的态度下,他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定。

在柏林战役爆发之前,捷克和匈牙利分别驻扎着德军的队伍,当时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高层,认为盟军向柏林开拔是佯攻,真正的主攻点是匈牙利和捷克,于是两地的守军被硬生生地按在了德国境外。

库尔兰半岛是希特勒不愿放弃的前沿阵地,30万兵力在此驻守。原本希特勒打算在这里分散苏联的兵力,谁曾想苏联直接放弃进攻库尔兰半岛,集结大军直奔柏林。

1945年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去世之后,又给了希特勒一线希望,他认为罗斯福的去世,会导致盟军的关系土崩瓦解,毕竟盟军之间也存在利益的冲突。

一旦盟军之间起了内部冲突,德军就能得到喘息的机会。可惜的是他的希望落空了。此时再想要调动德军回援,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德军的士气溃散,基本已经失去了抵抗力

当时的德国已经面临着溃败的局势,这样的局势也影响到了外围的德军。400万德军中虽然有精锐部队,但是大部分还是二线德军,论战斗力远远比不上精锐部队。

在面临盟军进攻的时候,很多德军都已经放弃了抵抗,甚至有的军团已经脱离了希特勒的掌控。巴顿率领的第三坦克集团,仅仅花费了三天时间就进军了60英里,沿途都没有遭到顽强的抵抗,这种情况在当时已是常态。

虽然希特勒已经抱有玉石俱焚的心态,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疯狂。在德军意识到德国的失败只是时间早晚问题的时候,很多人已经开始在为自己考虑后路,大部分人都是在盼着盟军能够早点攻入柏林,德国能够早些投降。

当时,很多人都已经在思考如何从战犯过渡成平民了,士气溃散之后德国外围的军队变成了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可言。

从整体上来看,当时德国不管是否能够向柏林调动外围的部队,都很难改变失败的结局。即便是进一步地顽强抵抗,也只会给德国带来更多的伤亡和损失,根本没有任何的意义,反倒是会把德国拉进深渊,当时有很多德国人也深深地明白这一点。毕竟从一开始,德国发动的就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抱着侵略他国领土目的发动的战争,又怎么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呢?

8

调不动了,德国严重缺乏燃料,尚有2000架战机因缺油而趴窝。一些集团军被分割,最多的是布拉格集群。呼应困难,有的被包围动弹不得,如在波罗的海东普鲁士集团军群。德军己经丧失了制空权,失败是大势所趋,调兵回防柏林已无实质意义了。

9

在苏联红军攻破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之后,根据希特勒遗嘱,被任命为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的海军元帅邓尼茨,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并1945年5月8日24:00,在柏林正式举行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随后,各个战线上的约400万德军向苏联、英国、美国投降,欧洲战场以盟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德国代表签署投降书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此时德国尚有数百万大军,为什么德国不继续坚持抵抗,反而向盟军投降呢?

第一,经过盟军的轰炸和进攻,德国已经彻底山穷水尽,德国虽然还有数百万大军,却没有多少后勤补给,根本就无法打下去。1945年初,德国全境已经遭受了盟军全天24小时的不间断轰炸,德国几乎成为一片废墟。

▲苏联军队攻克柏林

此时德国,煤炭产量只有1944年的1/4,钢铁产量是去年的1/6。由于石油等燃料的极度缺乏,德国虽然空有数万飞机,却根本没有足够的燃料起飞。德国曾经最为精锐的陆军,甚至由于缺乏燃料,只能用牛来牵引卡车。

德国最具才华的军备和战争生产部长施佩尔曾说:“在失去西里西亚之后,德国的军事工业再也无法满足前线对弹药军械和坦克的需求了”。显然,仅靠德国士兵的英勇,根本无法战胜装备精良的盟军。

▲投降的德国士兵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单挑全世界的德国,已经彻底失去了战争潜力,在极度依赖后勤和补给的现代化战争中,虽然空有数百万大军,但德国军队早已无以为继,继续坚持战争,所面临的将是盟军对德国军队的大屠杀。

此时的德国,无论是军队还是国家战争潜力,真正的山穷水尽。而即便如此,希特勒依然率领忠于他的部队在首都柏林与苏联红军进行了最后一场血战,也给苏联红军带来了数十万人的伤亡。

▲一片废墟的德国

可以说,法西斯三国中,德国是抵抗意志最强烈,带给盟军伤亡最大,同时也是坚持最为彻底的国家。对比二战中的搞笑担当意大利和叫嚣“1亿玉碎”却最终投降的日本,德国绝对是表现最出色的一个。

第二,此时希特勒已经自杀身亡,德国军队没有了共同的领袖。俗话说,“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作为现代化战争,一个国家和军队如果没有最高领袖是不可想象的。

▲曾经不可一世的元首

而在希特勒自杀身亡之后,此时的德国已经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取代希特勒的地位和威信。因此,即使有的人希望继续抵抗下去,他也无法真正统合德国和军队,没有了领袖和统帅,德国的抵抗只会成为一团散沙。

第三,虽然在日德国投降之时,德国的确还有400万大军,但是这400万大军远称不上精锐部队,这400百万人,不过是德国在最后挣扎时征集的老弱病残。柏林战役时,已经山穷水尽的德国,甚至征召了大量未成年人上了战场,也可见此时德国人力资源之匮乏。

▲被征召的未成年人

二战时期的德国人,包括德国境内及周边德国侨民,总人数不过8000余万。而德国的军队人数始终保持在千万左右。也就意味着,德国几乎所有的适龄青壮年男性,都被征召入军队上了战场。

而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的伤亡人数为600余万,大部分德国青壮年都死在战场上,德国绝大部分的精锐部队也已消耗一空。因此,希特勒自杀身亡后,不是德国想不想继续抵抗下去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做到的问题。

▲成为战争废墟的德国城市

而显然,此时即使有冥顽不灵的德国人想继续抵抗,也不过徒增德国人的伤亡而已,没有充足后勤和精良的装备,德国的抵抗不过是无谓的自杀,根本毫无意义,只会将德国进一步拉进亡国灭种的深渊。

10

日本投降前还说一亿国民总玉碎呢,剩下的都是乌合之众了,有什么用,所谓的精锐部队是番号,老兵都死光了,武器也不行了,而且不说了嘛,有些在地图上标的集团军实际上才六个小孩子加一把瑞士军刀,这个集团军有用吗!已经是山穷水尽了,要不然小胡子怎么会自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