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一定要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使蜀国国力尽失?:任何一场战争的发动都是对国力的损耗。古往今来,每一个发动战争的主动方都不是单纯的穷兵黩
任何一场战争的发动都是对国力的损耗。古往今来,每一个发动战争的主动方都不是单纯的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为了耗尽本国国力而发动战争的,开战之前都会有全面的利弊考量。在蜀国综合国力远弱于魏国的前提下,辅政的诸葛亮选择“六出祁山”,多次北伐曹魏,自然也不是冲着耗尽蜀国国力的目的去的,而是有他自己的考虑。在咱看来,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原因是基于蜀汉战略调整、图谋自强、兼顾自保的综合考虑。
一、北伐曹魏为什么要“出祁山”
题主在问题中特意强调了一下“六出祁山”,那咱便从“六出祁山”讲起。在《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代表的是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方式与次数,其后隐藏着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大致方略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好品格。正史之中,“出祁山”也确有其实,并且也是诸葛亮北伐战略中的重要一步,但却没有六次。据陈寿《三国志》记载:自蜀汉建兴五年 (公元 227 ) 三月 , 诸葛亮上《出师表》请求北伐到建兴六年至建兴十二年 (公元 228一234) 间 ,诸葛亮共出过两次祁山。分别是首次的“魏大将曹真率众拒之 ,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和第四次的 “九年 , 亮复出祁山 , 以木牛运 , 粮尽退军”。
诸葛亮一共北伐五次,只有两次出了祁山,所谓“六出祁山”是小说中一种泛指的虚数,以彰显诸葛亮为汉室执着躬身的美德。虽说没有六次但五次北伐中有两次都出了祁山,可见,祁山在诸葛亮的北伐路线中确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诸葛亮拒绝使用魏延“子午谷奇谋”从斜谷直攻长安时就阐明了他北伐的战略为“安从坦道,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即通过步步为营平推陇右,在陇右建立根据地后,再东向关中、占领长安,最后东出渣关,图取中原,完成统一大业。故而,凉州陇右地区才是诸葛亮北伐的战略要点,是蜀汉以弱胜强的关键一步,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是冲着陇右地区去的,兵出祁山就是为了以位于陇右边界的祁山为据点,让兵力直面陇右。陇右是北伐必争之地,出祁山实则是为了占陇右,保证其后的北伐战略得以贯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伐的“六出祁山”更可以称为“六图陇右”。
二、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的原因
(一)失去荆州后对《隆中对》的战略调整
诸葛亮多次北伐的首要原因就是,对于蜀汉政权来说,北伐是一定要北伐的,平定天下是蜀国一定要做的事。从《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发家史就可以看出,蜀汉政权的成立与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关联紧密,刘备以光复汉室为最高目标,以大汉正统的身份招兵买马,逐渐壮大。故而,一统天下一直都是蜀汉政权的夙愿,他们容不得三国鼎立的格局。刘备就曾明确的表示了他对曹魏的灭亡之心:
“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上言: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决定了北伐关乎汉室正统的合法性与政权内部的凝聚力,是不得不为之事。诸葛亮早在未出山之前就于《隆中对》中规划了详细的统一战略而选择六出祁山北伐则是失去荆州后诸葛亮对《隆中对》战略无法贯彻的调整。
在《隆中对》里,诸葛亮为刘备做了一统天下的具体规划:
“若跨有荆 、益 ,保其岩阻 ,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至天下有变。则龠 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矣。”(诸葛亮《隆中对》)
诸葛亮提出,要逐鹿天下的重要一步就是占领荆州和益州,再以两州为据点,养足实力,伺机从两州出兵,对中原进行双面夹击。
由此可知,荆州是蜀汉统一战略的重要据点,而吴蜀夷陵之战以后,随着蜀国的战败,荆州已经完全落入吴国之手,失去了荆州《隆中对》的战略就必须要调整。而“六出祁山”占据陇右就是诸葛亮实行的新的北伐战略。从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 , 七年之间,蜀汉五次北伐和一次五丈原的战略撤退除第二次战场在陈仓 , 第六次战场在五 丈原外 , 其余都是在陇右地区 。 故而,诸葛亮多此北伐曹魏的原因除了是实现兴复汉室的最高目标外,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占据陇右地区,为蜀国的未来发展准备筹码。
(二)通过北伐掠夺人口和资源,增强蜀国国力
三国鼎立时期,蜀国是三国中是综合国力最弱的,与魏国相比更是差距甚远,据《通典》记载,当时蜀汉有人口 94万 , 曹魏却有人口443 万,光是人口数量就是蜀汉的五倍之多,少了庞大的人口基数支持,蜀汉在军事、生产、人才培养等方面自然也落后于蜀国。在全面落后的情况下,如果常年休养生息,差距只会越拉越大,最终被魏国轻松碾压。而“出祁山”北伐占据陇右却有快速增强国力的作用。陇右之地是一个可以增强蜀汉实力的宝地。
北伐以占据陇右为直接目标,占据陇右又会带来综合国力的提升,诸葛亮当然看清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故而选择多次北伐,精准计算。诸葛亮七年北伐 , 除第一次在街亭失利损失少量兵卒外 , 此后的北伐中都做到了进退有据,不仅没有损兵折将,还掠夺得了魏国的土地和人口 , 仅武都一郡所领有二万余户 , 八万余口。对每次消耗巨大的北伐,诸葛亮都做到了尽力折损。
(三)以攻为守,力图自保的选择
蜀国与魏国相比,综合国力实在差距过大,而这份差距在魏主曹丕、曹睿和蜀主刘禅的对比下就更为明显了。在三代魏主的励精图治下,曹魏完成了九品中正制的吏治改革,成功笼络了世家大族,国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而蜀主刘禅并未带领蜀国进行适当的改革,还因为宠信宦官造成内官专权。若是放任两国自然发展,蜀国只会越来越弱小而被曹魏吞并。诸葛亮多次的北伐也有以攻代守,稳固蜀汉政权的意图。这以攻代守的想法在诸葛亮两次要求北伐的《出师表》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在第一次北伐前的《出师表》中,诸葛亮的意图是: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诚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而经过第一次北伐失败,街亭斩了马谡以后,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的《后出师表》则重新阐述了他北伐的目的: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 ,王业亦亡,惟坐特亡 ,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信誓旦旦到“然不伐贼,王业亦亡”的无可奈何诸葛亮前后两次的北伐态度已然有了鲜明的转换,第二次已经被消磨了志气的诸葛亮却偏偏在两国实力悬殊的状况下“六出祁山”五次北伐。可见,其北伐之举却有以攻代守的自保之心。
三、结语:诸葛亮的聪明与倔强
从以上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多次北伐的决策是更改蜀汉国家发展政策的结果。而北伐以“出祁山”占据陇右地区为目的则包含了发展国力、把战争引导魏国境内,拱卫边境而自保的全面考虑并且每次北伐之后,都会以恰当的手段来折损。诸葛亮的北伐看似频繁而损国力,其实每次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这便是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聪明与智慧。
然而,尽管诸葛亮未出山而定天下策,并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策略,但终究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下大势的变幻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与谋略可以左右的,从丢荆州开始就注定了要北伐,从第一次北伐失败开始 ,就决定了北伐已经陷入了和 曹魏拼实力的消耗战这种,这种胶着不是靠一己之力可以打破的。可诸葛亮还是执着的进行了多次北伐,为汉室、为先主呈现他的倔强。正如他在《后出师表》中所言:
“鞠躬尽力 ,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 ,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诸葛亮坚持六出祁山,倾全国之力北伐魏国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
经过刘备晚年的折腾,盛极一时的蜀汉政权走向衰落,其国土面积和总人口在魏蜀吴三国中排名最后,如果给予相同休养生息的时间,蜀国依然会是三个国家中最弱的,那么蜀国想要恢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希望基本不可能时间。
蜀国想要发展,必须夺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那就意味着要么攻吴,要么伐魏,显然吴蜀两败俱伤不可取,只有联吴伐魏是唯一出路。
诸葛亮历次北伐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不断的消耗魏国的力量,掠夺人口和资源以充实本国发展。
刘备这一生非常坎坷,凭借他南征北战、东奔西讨才积攒下蜀汉的家底,他手下的权力集团太多,粗略可分为元老派、荆州派和益州派,这三方势力一直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力而明争暗斗。
刘备的继承人刘禅不是一个优秀的接班人,好在诸葛亮凭借着刘备托孤之名能够震慑群臣,但是依然不能有效化解这场权力争夺战。
诸葛亮为了缓解内部矛盾,不得不持续发动对外战争以转移群臣的注意力,以万众一心的北伐大业暂时压制内部不和谐的声音。
诸葛亮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之所以选择远离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就是为了实现他兴复汉室的梦想,施展毕生的才学。
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他准确到看到魏国也在不断的走下坡路,魏国朝堂内部权力斗争激烈,诸葛亮有信心把握这样的机会来实现自己当初的梦想。
原本第一次北伐就已经取得巨大的胜利,可惜最终因为用人不当而一败涂地,心有不甘的诸葛亮才会将自己的余生全部投入到实现年轻时梦想的实践中去。
诸葛亮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敏锐的察觉到蜀国在魏蜀吴三国中的劣势,为了蜀国的生存,坚守的结局只会是任人宰割,与其在权力斗争的内耗中不断沉沦,不如主动出击以赢得一线生机,因此他殚精竭虑的投入到北伐事业中去。
插图均来源于网络
诸葛亮伐魏失败,其实在隆中对时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当时诸葛亮就感叹,天时不利。但作为一名忠臣,尽一己之力,为国捐躯,是他的为人准则。所以尽管知道不可能成功,他也勉力为之,这是尽一个大臣的本分。蜀国伐魏失败,不是人谋的原因,而是两国经济实力差距太大。
本人只谈历史,不谈小说,仅以《三国志》为准。
1、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是统一中国,而是分裂中国,吴蜀结成“交分天下”的联盟,可见《蜀书-陈震传》、《吴书-孙权传》。
2、按“交分天下”划定的未来疆界,荊州是吴国的,此时荊州的汉水流域都处在魏国控制下,但未来都是吴国的。
3、巴蜀出川,有三条路,北出秦川(秦代陈仓道),沔水东下入荊州南郡,长江顺流下入荊州。
4、按“交分天下”,未来荆州全部属于吴国,那么,两条水路(沔水、长江)都不能走,一旦出兵,等于打到吴国未来地盘上。蒋琬时代,想沿长江出川,然后再北上,这个意图,差点引起吴国的翻脸,蒋琬也不敢这么做。可详见《三国志》(忘记具体哪一篇,在《吴书》中)。
5、诸葛亮北伐,其实是和孙权同步进行的。在这联盟军事行动中,战斗主力是孙权,诸葛亮是敲边鼓的,只是想吸引一部分曹魏部位,给孙权减轻压力。如此说法,或将招致口水,但在《三国志-魏明帝纪》中,魏明帝多聪明啊,一语道破,“孙权退,诸葛亮必退”,事实就是如此,孙权退兵了,诸葛亮就会找个借口缩回去。
6、从“交分天下”的划分图来看,诸葛亮只能从北面出去,凉州(包括雍州)、长安是蜀汉未来的地盘,他除此之外,别无出路。且,他只要出去,一屁股蹲下,吸引部分曹魏军队,给孙权减少压力就行了,至于战斗结果,那要看孙权那边的了。
史书是史书,小说是小说。《三国志》作者陈寿,最后评价诸葛亮,是全面肯定孔明的行政能力或水平,仅亚于“管仲、萧何”而已,但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谋略才能,则是乏善可陈。只有当代人,才会说出“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种话,在史书中,只有可能“郭嘉不死,法正不出”。同时,聪明版的诸葛亮,完全是由《三国演义》捧出来的,在此之前的宋、元话本小说中,诸葛亮(包括赵云)能力一般,比如在《全相平话三国志》中。
益州疲惫,这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上说的第一句话。说明诸葛亮对于自己这方面的情况很了解。但是又说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情,恢复大汉。大臣顾雍等也一再反对诸葛亮再次出师。在诸葛亮出师之时,水镜先生就感叹,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些都表明,诸葛亮的确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么作为一代智者,诸葛亮究竟是咋嘛回事嘛。
1。就形势而言,诸葛亮对于北伐是做了充分准备的,首先是平定了南中,解除了蜀国的后顾之忧。组建了劲旅无当飞军。内政方面发展生产,积蓄财力,收罗人才。外交方面跟东吴再次修好。诸葛亮所做的一切目的只有一个,北伐。既然万事具备,就不得不发了。
2。个人的才略方面,事在人为,尽人力,看天意。诸葛亮出师每次都是找准机会的,不是盲目行动。我们来看下诸葛亮北伐的主要过程和结果。
南中平定中,诸葛亮基本采用了马谡的方略,取得胜利,可能是觉得马谡可以。228年第一次北伐中,重用了马谡。但马谡被张郃击败,粮道被断,诸葛亮不得不退军。同年冬,魏军东进攻打吴国,关中虚弱,再次北伐,出兵散关,被魏收将郝昭所拒。粮草又不继,再次退回。229年,诸葛亮出师武都、阴平,击退郭淮。230年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因大雨撤退。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用木牛流马运粮,5月大破司马懿获得甲首三千,玄铠5千,弓弩3100张。6月李严运粮不及时,诸葛亮又退军。修整3年后,234年,诸葛亮出斜谷道,与司马懿对峙,司马懿不出战,诸葛亮就地屯田作长久打算。却因病逝世。
3.北伐结果方面。总计诸葛亮北伐用了6年时间,期间修整三年,实际用兵只三年。而且每次军粮没有了,马上撤退,没有受到多大损失。比如有次赵云断后,物资兵员全部完整,很得诸葛亮赏识。诸葛亮打仗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对蜀国的消耗并不大。只因蜀国实在相对太弱小,只能有这点人才和物力,诸葛亮事无大小都亲自决策,筹划已经是几乎完善了。司马懿看了诸葛亮的军营赞叹,真是奇才啊。
最后的结果是与司马懿对峙。
诸葛亮打仗并不是没有把握,对阵魏国,斩杀魏军骁将王双,张郃,多次取得魏国地方等,培养姜维为后备人选等。郭淮、司马懿等都畏惧司马懿。在军事方面已经知道就粮于他国,屯田作长远打算,司马懿也想不出什么好对策 ,只有用魏帝的命令压制部下不要出战。假以天年诸葛亮北伐是会成功的。
综上,诸葛亮北伐时打有把握的仗,只是对自己的身体没有把握好,鞠躬尽粹死而后已了。诸葛亮打下了一个不错的基础,本应该重重托付于姜维或魏延,结果却很杯具,诸葛亮一去后。蜀军自相残杀。后面姜维虽有作为,但还是没有成功。假如姜维竟然成功,那对诸葛亮出师祁山或许又得做另一番评价了。
『历史呀呀呀作答』诸葛亮非常聪明,为什么要六出祁山,让蜀国国力尽失?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得到答案。
刘备一直以皇叔自居,光复汉室是他的愿望,而诸葛亮在《出师表》里也表明自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有知遇之恩,所以诸葛亮才鞠躬尽瘁完成刘备的事业。
第二次北伐,主要是配合东吴在东线的军事行动。228年东,从陈仓道出发,这次北伐只是策应东吴,规模小,也没怎么作战。第三次北伐也其实是反击战,是曹真对蜀作战反击而已。
蜀汉的根据地只有益州,益州地薄人稀,再怎么发展也没有办法。中原连年征战,才没有快速发展,一旦止战,恢复起来,统一南方只是时间问题。
蜀汉“王业不偏安”,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就是不让中原不安稳,引起动乱,这样蜀汉才有机会。
在蜀汉朝堂,有益州系、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系,益州系以黄权、李严为代表,逐步承认曹魏的正统,所以诸葛亮北伐,打压益州系,提拔本地士人,坚持汉朝正统。
曹魏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动荡,曹魏和我汉室的矛盾,曹魏和司马氏的矛盾,政局不稳,诸葛亮敏锐的看到了机会。
每次出祁山,曹魏的军队都必须劳师远征,况且因为诸葛亮经常用兵,曹魏必须在关中保持军事集团用以抵御,这个军事力量本身对曹魏的中央就是个威胁。
作为政治家,诸葛亮在蜀汉国内奖励生产,足兵足食,而且国内政治清明,一直对曹魏保持威胁,已经做的很不错了。
从后来吴和魏的发展来看,没有了外部压力,享乐之风便起,国家灭亡的更快。
吴国孙权在第四次攻合肥后,再未上过战场,他在后来二十年间的表现,与早年完全迥异。信谗言,妒贤臣。
魏国曹叡在蜀汉的威胁没有后,痴迷建设宫殿。曹芳继位后,以曹爽和司马懿辅政,更大的内忧就开始了。
综上:
诸葛亮是有远大政治视野的人物,他选择北伐,自然是有原因的,是当时的国家背景和蜀汉的内部派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就这个问题而言,我想做两方面的解释,第一方面为诸葛亮为什么要不断北伐与曹操抗争;第二方面为诸葛亮北伐真的导致蜀汉国力尽失了吗?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第一方面:诸葛亮为什么要不断北伐?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来说一个很有意思的效应叫做“雪球效应”,什么是雪球效应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说,我们将两个雪球同时从雪山上往下滚,一个雪球很大,一个雪球很小,当滚到山脚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大的雪球膨胀的体积是要远远超过小的雪球的。这个“雪球效应”也被称为“马太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理解了雪球效应之后,我们回到三国。在三国时代,蜀汉与曹魏同时发展四十年之后,谁更强大?毋庸置疑,曹魏会更加强大,甚至曹魏可能从最初的一倍强大于蜀国变成十倍强大于蜀国,这个时候的曹魏便是更加无法战胜的庞然大物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能不断进行北伐骚扰魏国。诸葛亮自己也说: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不解之六也。”
因此诸葛亮深知,以蜀汉的国力是没有办法与曹魏抗衡的,但是蜀汉必须北伐,通过北伐,曹魏会疲于奔命,就无力发展自身经济,进而蜀汉可以尽可能地缩小自身与曹魏之间的差距。
我们可见的是,在诸葛亮的不断北伐之下,曹魏的大量兵力被牵制在汉中一带,进退不得。军队想要静下来屯屯田,诸葛亮便进攻去掠夺粮食;军队一有撤兵迹象,诸葛亮便去打两下。可以说在诸葛亮的操作之下,曹魏疲于奔命,将大量本来应用于国家再建设的资金放到了与诸葛亮的对峙之中,可以说诸葛亮的措施起到了消耗曹魏的作用。
此后我们可见,姜维延续了诸葛亮的战术,虽然姜维的北伐遭受到了蜀汉多位大臣的反对,但是一直获得着刘禅的支持,我猜测刘禅恐怕也是深知诸葛亮之谋,因此默认了姜维的行为。
在三国之中,蜀汉立国最为奇特,因为蜀汉立国是建立在一种复兴汉室的想象与个人魅力之下的,因此蜀汉后来几乎所有的行动也几乎是在复兴汉室的大旗以及个人魅力的号召下所进行的。诸葛亮需要不断北伐以证明蜀汉的立国基础,不然蜀汉引以为傲的复兴汉室的大旗便会不攻自破了。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深深地揭示了这一心理因素对于蜀汉外出征战的重要影响,诸葛亮写到: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讬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点出了蜀汉北伐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原因:第一原因是驱除曹贼,兴复汉室;第二原因是先主遗志,报答刘备。
因此在这座大旗之下,蜀汉人愿意为了兴复汉室,报答刘备的恩情而不断北伐,这是非常重要的。
诸葛亮北伐,灵魂人物便是诸葛亮了。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很少受到朝中大臣的刁难,但是到了姜维北伐的时候却经常受到朝中大臣刁难。其中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诸葛亮是蜀汉重要的灵魂人物之一,我们可以说很多蜀汉大臣对于蜀汉的前途并不看好,但是因为诸葛亮的原因仍然愿意为了蜀汉而效力。
因此综上来看,蜀汉北伐在外部原因上是为了不断骚扰曹魏,避免曹魏强大到难以战胜的地步;在内部原因上是因为北伐是蜀汉重要的立国基础,是先帝遗志,因此需要不断贯彻落实下去。
第二方面:诸葛亮北伐耗尽了蜀汉的国力了吗?
我认为诸葛亮北伐并没有耗尽蜀国国力,相反,诸葛亮的北伐是建立在一种非常谨慎地利用蜀国国力的基础上,既保证了北伐的质量,也保证了没有透支蜀汉国力。真正透支了蜀汉国力的人其实是姜维。
说实话,诸葛亮这个人治理国家的能力是要胜过他带兵打仗的能力的。我们可见现在有很多诸葛亮的“黑粉”,他们的黑点都集中在诸葛亮的领兵能力上,但是很少有人质疑诸葛亮治理国家的能力。《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经这样评价诸葛亮: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在陈寿看来,诸葛亮善于治军,但是不善于出一些奇谋(蜀汉之中,庞统、法正更善于这一点);至于说诸葛亮治理朝政的能力那更是胜过了他的统军能力。诸葛亮北伐之所以不成功,只是因为敌人过于强大。
除了陈寿的评价之外,诸葛亮的诸多做法我们也可见他的治国能力。例如说诸葛亮曾经治理荆州三郡作为刘备进攻蜀地的后盘,其中记载“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又有刘备率领法正身处蜀地,进攻汉中,诸葛亮坐镇成都,让刘备得以“足食足兵”;此后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大败,蜀地元气大伤,经过诸葛亮一番整顿之后取得的效果是“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因此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治国的奇才。打仗并非诸葛亮所长,但是他之后被迫领军,只是因为蜀汉实在是没人用了。
说实话,即便是在征战之中,诸葛亮也努力做到安抚民众,尽量少惊扰民众。例如说在运输粮草方面,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减少民工的使用量;因为知道粮食运输困难,诸葛亮便在祁山一带进行军屯,尽量让士兵可以自给自足,避免扰民……这些都是诸葛亮所做的。
陈寿曾经是蜀国的大臣,在蜀地生活过很长时间,他便如此评价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大地:
“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因此我们可见蜀国的风气之良好。有人会说了,这都是诸葛亮利用法家思想所造成的结果。陈寿又在后面写到:“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诸葛亮死后,蜀地一带的老百姓都深深怀念着诸葛亮,口耳相传着诸葛亮的故事。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耗尽了蜀国的人力物力,让蜀地的人们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人民还会感激他吗?因此我认为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地是安静而富庶的,这正是诸葛亮的高明之道。
以上就是我的论述,感谢支持。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北伐,其实是在救蜀国。而且他屡次北伐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今天我就从战略角度给解答下。
在刘备和诸葛亮相见后,诸葛亮对天下大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规划。也就是后世著名的隆中对。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在诸葛亮的计划中,刘备想到三分天下,最后完成统一,必须达成以下几个条件。
1,跨荆,益两州。也就是要夺得荆州和益州。然后等机会出现,刘备带兵出益州,关羽带兵出荆州,夹击曹操夺得中原。
2,联合孙吴,内修政治。保证荆州安全。
只有这样,刘备才能有机会争霸天下。
在最初,刘备按诸葛亮的计划确实和曹魏,孙吴三分天下。
但后来荆州的丢失让刘备陷入了困境。
荆州地区不仅富裕,更是刘备出益州的主要交通。荆州与益州相联,刘备集团从益州坐船,可顺流而下直达荆州,参与争霸。
同时益州十面环山,易守难攻。在当时可以说是天府之国,但同样也难进难出。
但关羽丢失荆州,让益州失去了出川的主要干道,出川将变得极为困难。刘备势力由水路出川的道路被截断!
而当时刘备势力陆路出川的干道也别曹操堵死,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遂、超等走凉州,杨秋奔安定,关中平。”
也就是说,刘备势力从益州经关中出川入中原的路被曹操堵死了。
这么一来的话,刘备政权出川之路几乎全被堵死了,只剩下一些危险的小路。
就是说益州已经由“天府之国”变为了“天牢之地”。
此时的诸葛亮如果不发动战争,往外打,十有八九会被困死在益州。
再加上,当时天下十三州,曹操一人独占九个半。而刘备势力在荆州丢失后,只剩下一个益州。是难以和曹操抗衡的。
诸葛亮能做的就是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出击曹操势力,再次夺得一州之地。为蜀汉赢得一线生机。
因为耗下去蜀汉必灭亡。
可惜,由于蜀汉国力限制,诸葛亮最终还是失败了,出师未捷身先死。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这是诸葛亮以攻代守的战略。同时也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以此报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虽然损失了一部分国力,但是得到的回报也是很大的。
诸葛亮自白帝城接受刘备的托孤重任后,先是带领蜀国休养生息,恢复军力,逐渐让蜀国从夷陵之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而后亲自带兵进行南征,收服孟获,稳定了蜀国的后方。
此时的蜀国经济和军事都比较好了,但诸葛亮深知魏国的实力还是要比蜀国强大,现在趁着自己还健在,统领大军讨伐魏国,打好了可以扩大蜀国的地盘,夺取更多的战略资源,达到步步蚕食的目的。打的一般也可以震慑魏国,让对方不敢轻视蜀国,更不会轻举妄动主动发动进攻,达到以攻代守的目的。
诸葛亮深感受到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为了完成刘备复兴汉室的愿望,也为了实现隆中对的战略规划,诸葛亮时刻为此做着准备,等到时机成熟,必然要实施这个计划。
最后,刘备集团的主要成员相对益州本地人来说,属于外来政权,双方一直存在着矛盾,刘备在的时候可以凭借威望压制和调解,刘备死后,益州本土人员已经是蠢蠢欲动了,好在诸葛亮还能勉强应对。但诸葛亮也担心自己死后蜀国将不能够保持目前这种上下一心的状态。如果现在不进行北伐,以后就更没有机会了。
综合以上几个原因,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北伐是势在必行的,这是能够最大程度争取蜀国战略生存空间的最好安排。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蜀汉丞相着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事业,历经六载,最后鞠躬尽瘁、油尽灯枯,公元234年10月8日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诸葛亮长年累月的军事行动,不仅仅让蜀汉经济凋零,更使得原本人丁匮乏的蜀汉越发缺乏人力资源。既然北伐并不能轻易的达到目的,聪明绝顶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呢?
其实,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大智大才,所以才有了六出祁山的军事举措,两者其实是因果关系。很多人之所以有了这样的疑问,是因为他们始终将军事行动当做单纯的军事事件,并没有深剖其内核。
军事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便是诸葛亮北伐的根本原因,也是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反对,举国之力发动夷陵战争的原因。
政治斗争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斗争与外部斗争。
就蜀汉而言,曹魏虎视眈眈,孙吴阳奉阴违,都是外部斗争。
内部斗争为蜀汉政权建立之初,由于阶层成分复杂而产生的巨大矛盾。
事实证明,自曹操汉中兵败到司马昭发兵蜀汉之前,蜀汉并没有受到过曹魏的直接进攻。那么,蜀汉政治斗争只可能是内部斗争。
易中天教授曾经形象的比喻过蜀汉政局的形式:政权初立、基础不牢;刘备驾崩、地动山摇。
这里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形容的就是蜀汉内部政治斗争的形势,整段话也是集中体现蜀汉错综复杂的内部斗争。
蜀汉的内部政治构造是怎样的?
蜀汉有三大集团,分别指的是本土益州集团、刘璋东州集团、刘备荆州集团。
三大集团的利益分配为后来居上的分配方式,即刘备荆州集团最多,其次是刘璋东州集团,最后是本土宜州集团。
所以,蜀汉政权基础不牢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益州人土生土长的家园,辛辛苦苦的建设成果却要被无情的分割成为三块,而且益州人拿得最少。就好像是别人不请自来到你家无限期居住,吃喝拉撒睡都要比你高几个档次,花的还是你的钱,在你赚钱的时候他们还要指指点点,这样的话你怎么可能不炸锅。蜀汉的政权基础又怎么可能不薄弱。
实际上,蜀汉最终的亡国的根本原因便是政权不稳,直接原因是谯周误国,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谯周误国的本质其实也是内部斗争。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蜀汉内部斗争是伴随蜀汉政权始终并且是居于主要矛盾的。
刘备死后,蜀汉政权的矛盾逐渐开始公开化。最直接的表现便是李严与诸葛亮的争锋相对。
刘备在临终之前,为了能够尽量维持蜀汉政权的基本秩序,安排了“亮正严副”的辅臣结构,企图依靠荆州集团与东州集团的和睦来维持秩序。结果刘备死后没多久,两人的矛盾便开始公开化,最后的结果是尚书令李严被废为平民,诸葛亮掌握大权。
为什么蜀汉内部斗阵会恶变的如此剧烈?原因很简单。刘备再时,毕竟其为一方霸主,手下猛将如云,反对派迫于淫威,不敢出声。刘备夷陵之战几乎将蜀汉的精锐士兵全部赔光,手下大将老死、病死,所剩无几,这时候的反对派便抬起了头。
我们都知道:战争是转移社会矛盾的特效药!
为了能够稳定局势,诸葛亮一遍推行严厉的法治社会,一面高举北伐的大旗,迫不得已走向了不归路。
诸葛亮北伐真的仅仅是为了所谓的匡扶汉室?如果这样想那就错了。根本目的便是将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强行规范入制度的框架,后来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便是最好的证明。马谡作为诸葛亮的近臣,因为诸葛亮的依法治蜀,不得不在反对派面前砍掉马谡的脑袋,自己还要上表自贬。然而自己实在是无可奈何,泪水猛然而下。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一是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二是其无与伦比的外交、政治才能。他27出山,54岁去世,为刘备集团服务了27年,其中艰难困苦、坎坎坷坷,尤其是我们三言两语能够讲清楚的。
【文 / 楚南青史君】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