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说没补回来?举例漠北大战,有史书写出征的战马十四万匹,回来的只有三成,这就说明战马损失了?太天真的,动脑子想想,卫青霍去病军团各有五万骑兵,五万骑兵不可能只有五万战马,万一死一匹呢?那就俩人骑一匹吗?战马的数量一定有后备。霍去病军团大纵深作战行程千里,战马损失七成的话,那些人走回来的?那么为什么史书会记载战马损失没有写是否有补充呢?战马在当时是很值钱的,大军舍生忘死的作战,抢了好多战马,自己留下换钱好不?没可能吗?吃空饷的比比皆是,扣点战马很奇怪吗?另外我天朝上国,只有满处散财的份,什么时候能看上蛮子那几匹马?抢了也不想写下来啊。懂不。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要知道与匈奴在大漠作战,最关键的是骑兵的机动力,而这就靠大量的战马支持。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快速机动,长途奔袭,是汉军前期战胜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


突袭作战战术的运用,是霍去病对汉军战术观念的革新。他的作战特点总结一下“迂回纵深,穿插包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从最薄弱的地方发动突袭,实施毁灭性打击。


一场战争下来,与敌战阵厮杀并不是损失战马最厉害的时候,战马的损失往往是在高速行军的途中,为达到快速突袭的目的,很多战马都是折损在这方面。



史书记载:“两军(卫霍)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后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这是发生在公元前119年的事情,汉武帝以十四万匹战马及五十万步卒作为后勤补给兵团,命令卫青与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兵分两路,跨漠出击匈奴的作战。


这场大战历经一年,最后霍去病转战两千多里,歼敌近十万,“封狼居胥”达到了自己一生的巅峰,战役总结不算士兵伤亡,单说战马损失近10万匹。


那有人会说,既然打胜了,匈奴有的是马,抢不就行了吗?但不要忘记,双方作战,都有损失,汉军损失了10万战马,作为失败方匈奴损失的只会更多。


虽然两场大胜,有着丰厚的战利品“驱马牛羊百有馀万”、“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千百万,於是引兵而还。”


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点没有,这些战利品大都是带领步卒大军徐徐前进的卫青缴获的,俘虏多是老弱病残,牲畜也都是牛羊等。


而那时,匈奴战士都是骑着战马与霍去病在大漠上殊死的搏杀。所以即使霍去病胜了,他的战利品也从来都是匈奴贵族俘虏,其他人全部杀死,不留拖累。


也因为此,才有了流传在草原上“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悲歌。


而战败又饶性逃脱的残余匈奴人,则带走了他们的战马,躲得远远地休养生息,所以想要缴获大量战马补充汉军的损失,是不可能的。

3

看了评论区,发现问答者都缺乏历史军事常识。卫青,霍去病共同出现在征伐匈奴的战场上,时间不长只有5年。其中,霍去病出战6次。每次出征都是以骑兵为主,长途跋涉主动出击,且自身伤亡损耗巨大。一这种深入敌境的战法按当时的条件和环境自然不允许带着缴获的牲畜浩浩荡荡回朝的。汉军为不影响军事行动,对缴获只可能就地简单处理。二战马在当年确实是宝贵的装备,但一则缴获的牲畜不可能都是马匹,二则驯养和训练战马无论当年,还是现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品种,标准和方法,敌方缴获的战马不可能立刻为己作用,这种操作在战争中,是很危险的,特别是牲畜这种动物,还有疫病传染的潜在因素。补充?那么简单?显然不懂常识性的东西。

4

因为战马这种物资是巨大的消耗品!是巨大的消耗品!是巨大的消耗品!

在我们印象中,战马尤其是良种战马都是“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神物,受到诸如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赤兔马等名马深入人心。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赤兔马最初跟随董卓,后跟吕布,再跟关羽,一直到关羽败死它才绝食而亡。我们就按赤兔马三岁跟随董卓,董卓是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进入的洛阳,那一年他招募了吕布。而关羽败死是在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也就是说赤兔马死的时候已经至少34岁了。

而正常战马的服役年龄最多十几年,是从3岁到15岁这个时间段,15岁以上的马就被称为老马了,古代军队18岁以上服役的战马已经不多见。

而《三国演义》在关羽将死之前还说赤兔马“登山涉水如履平地”,毫无畏惧,可见赤兔马在34岁高龄仍旧神骏无比。

然而这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事实上,与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同,马的耐力并不比人好!

我们印象中骑兵部队长途奔袭是拿手好戏,似乎只要士兵骑上战马就可以以现代装甲部队的速度推进,然而现实是长跑成绩马并不比人好多少!

近现代已经有过不少次人和马的长跑比赛,结果人类并没有输给马太多。

当连续奔跑距离超过12公里,马就有很大可能重伤甚至毙命!因此现代赛马比赛取消了12公里的赛制。这还只是轻负重,假如是古代甲骑具装的重骑兵,估计几公里下来战马就要倒毙了。

按照这几年国内赛马耐力赛的数据看,一匹训练有素的良种赛马,在高超骑手的驾驭下,一天最多也就是骑行十几个小时,距离是多少呢,160公里,平均时速在每小时15公里以下。

但是要知道,这个数据是在现代科学培育之下千挑万选的赛马,骑手也都是万里挑一的高手,对比古代数据不具备普遍性。

也就是说,古代所谓宝马“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即便在现代条件下也是无法实现的。

而人类运动员一天奔跑上百公里是问题不大,从数量对比来看,人类每天跑上百公里更具有普遍意义。

骑兵的主要优势在于短距离冲击,长途奔袭马起到作用和我们想象中有差距,如果一支骑兵部队强行军的话,战马的损耗是极大的。




另外,马还是一种很金贵的动物,越是良种马越需要精心养护。

霍去病大军之中就有专门的兽医照顾战马,现代赛马比赛也会有大量专业的兽医在一旁随时待命准备施救。

古代条件恶劣,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落后,战马在野外长期行军作战,可想而知其消耗。

古代任何一次骑兵大规模出征战马都会大量的消耗,长途奔袭跑伤跑死,战场战死,途中因为疾病等原因倒毙,都是战马减员的因素。

战马的消耗远超战士的消耗。

蒙古骑兵横扫亚欧大陆,那是因为蒙古战马多,他们可以实现一人多马,战马这种对于中原王朝昂贵的消耗品蒙古人可以承受的起!

而且他们行军的路线大多是沿着亚欧大陆草原带,可以带着牛羊奔袭,不用考虑后勤,马匹也一直有稳定的食物和水源。






但是中原王朝就不一样了,汉初缺马,皇帝的车架都凑不齐四匹同样颜色的马。

为了反击匈奴,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皇帝几十年精心养马,终于在汉武帝时代大成,当时汉朝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拥有大量的马匹,据说汉武帝鼎盛时候拥有军马六十万匹,这个数量直到八百年后的唐代才被超越。

但是即便如此,大量的战马消耗仍然无法短时间补充,正如漠北之战,汉朝集中举国之力,出动骑兵10万,步兵数十万,兵分两路,对匈奴长途奔袭。结果一战下来,虽然获胜,但是消耗军马十余万匹。《史记》称:“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史记》没有记载此战汉朝战士的战损,也没有记载粮草金钱的消耗,偏偏提及战马的消耗。原因有二,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战马作为消耗品,其消耗的程度是惊人的。第二说明战马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备受关注。

后来为了弥补汉朝战马的巨大消耗,并为了改良马种,汉武帝征伐大宛,就是希望用大宛的良种战马补充汉朝战马数量和质量的缺口。





汉朝如此,匈奴自然也是如此。

匈奴人曾哀伤的唱说“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衍”,可见常年战争其马匹的数量必然下降。

另外,汉朝重视战马,匈奴同样重视,因此即便战败,匈奴人也会尽量收拢战马不留给汉朝,丢弃牛羊可以,但一般不会丢弃战马。

所以即便汉朝战胜,很难通过战争获取战马这种极易消耗的战略资源。汉朝想要补充战马,一个是靠“进口”,比如征大宛等西域诸国,一个是靠“拉动内需”,汉文帝汉景帝规定“盗马者死”,而汉武帝则设立了专门的养马税“马口钱”,并将养马专业户养在首都周边。

但即便如此,作为中原王朝,仍然无法承担长期战争带来的战马消耗,只能说战马这玩意对于古代中原王朝来说,确实是个奢侈品。



5

看了以下大家关于战马的发言,我有不同意见还请各位给予斟酌批判。

先看记载:“汉军俘获匈奴男女民众一万五千人、贵族十余人、牛羊数百万。汉军士兵、马匹损失十余万,卫青不益封,赐千金。”

获胜不提战马,失败却提战马。为什么呢?

一、对战马的认识

过去战马是野战之神,马等于现在的巡航导弹或者坦克般的存在,极度主要的战略物资和伙伴。一个马吃的是三个人的饭,人的技术行不行,好的战马马才是主力。

没了战马就等于断臂发展一样,你看元,清就是战马打败的我们。

二、俘虏的马都及时补充到队伍了

自己战马损失后,其他物资都是集中战利品再分发的。但战马不是,战马从战斗开始就来会补充的,不可能骑兵没了马,就步行,而是及时获取战马就用了。最后总结总不能先交马。

三、马就是朋友和利益共同体的认识

人战死马战亡,马有灵性,他一般都跟从主人,即使不寻死,但可能也无了斗志。

还有就是从人的角度,他认为只要他得到的马就是他的命运共同体。

所以从以上角度分析,就知道每次获得马登记造册的少。但大家要知道,每次失败,马绝对会重重的写上。

6

首先要弄清楚战马可不是什么马都能用的。战马和普通马匹、牲畜在那个年代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你关注历史就知道汉朝一直以来都在找寻合适的马种作为战马使用。张骞出使西域,除了联合西域对抗匈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寻找良驹。

第二个问题就是匈奴属于典型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其生活方式与后来的蒙古人基本一致的。所以缴获的所谓百万牲畜,绝大多数应该都是牛、羊这种生活资料。至于战马,或多或少会有,包括敌方参战幸存的战马以及一些战备物资。但古代这种长途奔袭,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寻找匈奴部队,战马的损耗必然也非常大。

第三点,如果说战马没有补回来肯定是不准确的,因为随着战争的持续,匈奴是越来越难以招架,被汉军赶得越来越远。从战争的结果看,汉军能高强度持续打击,必定是战马保障工作还不错,否则在这种运动战中,光靠步兵是撵不上匈奴人的。

7

首先要弄清楚,牲畜指的是什么。

匈奴的牲畜除了马匹之外,大部分是牛羊,牛羊是游牧民族的主要食物来源,因此数量最大。赶着牧群迁徙以逐水草,所以被称为游牧民族。匈奴有五畜之说,五畜即马,牛,绵羊,山羊和骆驼。

其次,西汉的军马补充靠的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马政。

西汉首创马政制度,军马补充体系就是马政。朝廷以特别优惠的政策动员官民,以举国之力养马。这是西汉能建立起一支规模化骑兵的重要原因。缴获不是西汉军马的主要来源,军马在战争中要中箭伤亡,匈奴也一样,不达成歼灭战缴获不了多少坐骑。

中原不产良马,培育军马主要在边地。比如亚洲最大的山丹军马场,在汉朝就是官牧场。军马马种主要也来自河西走廊。

即使如此,因战争中损耗过大,到后期也补充不上了。只好让步军配合骑兵出战,李陵率5000步卒失利就是在这个阶段。不过卫青霍去病已经打赢了关键的三场奔袭战,匈奴主力遭重创,漠南大势已定。

8

缴获的分配不一定全部补充损失

另外打仗时双方的战马损失很可能超过人员损失,即使补充一部分,但汉匈两地总的可做战马的马匹肯定是减少很多

9

与大家分享一下,古代骑兵打仗,每人至少要备一匹到二匹马。霍去病每次作战都是长距离奇袭和随机寻找匈奴歼敌,每人至少要备三五匹战马。每次作战结束,累死战死至少要损失大半数战马。得胜回去,每人有一匹马坐骑就够了,因为不需长奔突袭,累死战死的马匹可忽略不计。

10

当时战马应当算是缴获武器了,军队留做自用,不太可能留做正史记录。而牲畜则是战利品需要上交。故留有记录。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