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信是秦末汉初杰出的军事家,他打仗不按套路出牌,常常出奇制胜,是楚汉战争中功劳最大的战将,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功高并不盖主的韩信还是被刘邦诱捕和拘禁了起来,最后被吕后杀害了。从古到今为韩信鸣不平的人不胜枚举,甚至很多人认为韩信在前期打败项羽,兵锋最盛的时候应该起兵反刘邦。说不定能为自己争取一个更好的结局。

但是我认为韩信是一个悲情英雄,他的死不可避免。

首先在项羽失败以后,如果韩信趁乱起兵,取代项羽,做新一代霸王可以吗?那肯定是不行的,韩信虽然能打,比项羽还是差一点吧。项羽失败了,难道韩信就能成功?我们用一个比喻分析一下楚汉战争:项羽好比是楚汉战争中的狮子,没有谁能单挑打败他。最后打败他的是刘邦带领的狼群,而韩信是狼群中最凶猛的一匹狼。项羽一头狮子打不赢狼群,韩信一匹最强壮的狼就能打赢狼群吗?所以韩信不能反,反了就是死路一条。

楚汉战争以后,韩信并没有谋反的举动,那么刘邦放过他,刘、韩二人相安无事,可以吗?情理上是可以的,但形势发展不允许。因为韩信是一个异姓王,刘邦一定会消灭他。

秦灭六国以后,中国进入帝国时代,帝国时代以郡县为地方管理体系,“王”这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邦国式”爵位根本就不应该存在,“王”是挑战中央权威,分裂国家,最大的隐患。异姓王是如此,同姓王也是如此。只不过异性王分裂国家的动因会更大,同姓王分裂国家的动因会更小一点,过程也会慢一点。

同姓王造反的动因会稍慢一点,并不代表同姓王不会造反,自汉以后,同姓王造反不胜枚举,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王”这一邦国时代的遗留产物,封而建国,具有很强的分裂性。自秦以后中国已经是一个大一统国家,国家的“统”和“王”的“分”格格不入。为此,汉朝以后中国历代王朝为了解决“王”这个政治麻烦,费尽了心思。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化藩王权力,到明太祖规定将领死后才可以封王,到清朝把王变成一个荣誉称号,只给待遇,不给实权。中国花了整整2000年时间,才彻底解决藩王造反的问题。

就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而言,“王”做为一个荣誉称号,享受一定的经济待遇,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王”如果作为一个实权组织存在,弊害就非常多了.

所以韩信之死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而是他处在的位置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韩信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向范蠡那样,急流勇退,退而保其身。

最佳贡献者
2

韩信早期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啊!

01

我们来看韩信早期在哪里干什么?

他早期多年在项羽军中只是个执戟手,也就相当于现代的警卫员。

他一直都不被项羽重视,在项羽心中没有位置。

韩信心里很憋屈,也曾试图表现自己,以引起项羽的注意。多次主动向项羽出谋划策,可是项羽根本不听,仍然不看好他,也就是对他没有兴趣。

最后,韩信实在觉得在项羽这边看不到出头的希望,一气之下,偷偷跑来投奔刘邦。

02

可是没想到刘邦对他也不看好。只给了个管粮仓的小官,韩信感觉自己的热脸贴了冷屁股。

后来,萧何发现了他的才能,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

可是,刘邦还是不怎么重视韩信。韩信见刘邦也不看好自己,感觉没有什么希望了,只好拍屁股走人。这才有了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精彩故事。

03

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后,再反复苦劝刘邦,刘邦看在萧何面子上才答应正式启用韩信,拜他为大将军。

至此,韩信有了用武之地,其才能得以施展。

韩信率领千军万马攻城略地,势如破竹,破赵攻齐至灭楚。

此时的韩信好不得意啊,确实有人向他进言,劝他自谋独立,以致反刘自取天下。

04

韩信这个时候不仅有这个能力,更有这个实力,他也曾动过心思,甚至还有过初期行动。

可是,他的对手刘邦可不是一般人啊,时刻都对他保持高度警惕。

韩信打下齐国时,只是为了更有利于掌管齐地,向刘邦请求封他为临时齐王,刘邦得到消息马上起了疑心。

自此,刘邦对他的戒备更甚。

等到垓下一战,大获全胜,项羽自刎而死,楚国被灭。

05

刘邦立马夺了韩信的军权,由齐王贬为淮阴侯。

韩信虽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军事才能确实如萧何所言“国士无双”。

可是,在政治上的谋略及智慧哪里是刘邦的对手?

因此,韩信的悲惨结局是必然的。他自知功高震主,兔死狗烹,性命都难保,何谈谋反自建帝国?

3

韩信是“举世无双”的军事家,不等于他有统治帝国的政治才干!

略举小例。

1、为什么遭受胯下之辱时,没有一人出手相助?

答:韩信的言行举止惹了众怒,没有受拥戴的群众基础。

再看刘邦,也是正事不做喝酒戏谑。但他身边围绕着樊哙、周勃、夏侯婴等大批拥护者,还得到了政府官员萧何、曹参的青眼相待。

刘邦具有独特领袖魅力,韩信不具备。


2、蒯通劝韩信自立为王时,韩信犹豫不决?

答:韩信的犹豫说明他注重信义、讲究情感。而缺乏领袖必须具有的决断力。

再看刘邦的决断。只要属下说得有道理,刘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相应的决断并付诸实施。

这种天纵领导之才,韩信也不具备。


3、樊哙卑躬屈膝跪谢韩信时,韩信是那样清高傲慢,为什么?

答:团结大多数,孤立极少数是领导最基本的策略。韩信正好相反,只强调个人能力,从不笼络借用其他人的力量,这是作帝王的大忌。

樊哙何许人也?皇亲+功臣+猛将。韩信都是羞与为伍的态度,对其他人可想而知。

而刘邦不管以前是敌是友,为了自己的事业,都可以转化成自己人。比如刘邦最痛恨的雍齿,刘邦还是为了大局封他做了什邡侯。

这是政治家的胸怀,显然韩信也不具备。


4、韩信被软禁被骗杀时,为何不见一人为他说话求情?

答:平时不注重笼络交际,关键时刻谁会挺身相扶?韩信的情商、人际交往能力可见一斑。

反观刘邦的属下:鸿门宴舍身救主的樊哙、项羽追杀中卖命救义的夏侯婴、代刘邦赴死的纪信……。刘邦的魅力足以让这些人甘愿赴汤蹈火。

韩信却没有这种情商、魅力、能力。



总而言之,韩信不具有一国之君应该有的领袖才具。

即便在齐国真的三分天下,自立为王。他也不会支撑大久。

韩信和项羽有很多相似之处,项羽手下那么多一流人才还不都投了刘邦。

军事上,韩信是一流的杰出者!

政治上,韩信是三流的不及格!

4

韩信出身贫寒,早期受尽人生挫折,更受胯下之辱。后追随项羽扔不得志,又后经萧何极力推荐给刘邦封为大将军。助刘邦攻下一个又一个诸侯国,最终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天下。可谓赫赫战功,是汉朝开国第一功臣。

韩信的结局我认为是由于他自身的性格使然。

首先韩信重情重义,知恩图报。对萧何如此,对刘邦亦是如此;甚至对早年对他有一饭之恩的大娘都以千金回馈。萧何刘邦都对韩信有知遇之恩,所以就算蒯通三番几次进言韩信造反,韩信也没有反。甚至命蒯通不得再提造反之事。直到被夺权也没有背叛刘邦。甚至萧何叫去长乐宫也义无反顾,有可能知道会自己此去可能会没命也无所谓。因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因为萧何。

其次韩信居功自恃,刚愎自用。由于韩信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极高,以至当时军中兵器均刻上“不杀韩信”四字。韩信也自恃功高,刘邦不敢杀他。蒯通的话根本听不进去。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韩信从小喜欢研究行军打仗,军事谋略,没有称帝的野心!韩信最大的目标是做天下兵马大元帅,后面封王更是感恩戴涕,心满意足了。

另外一点韩信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赫赫战功,可谓功高盖主!但刘邦身为帝王势必忌惮,所以借计夺权。最后吕雉与萧何密谋于长乐宫杀害韩信。

从韩信的故事我们至少可以学到两点:

第一,一个人重情重义,知恩图报固然是好,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啊,何况你已经威胁到别人了。

第二,人生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能气馁,总有遇到贵人飞黄腾达的一天。

第三,喜欢看更多历史故事的朋友可以关注我,谢谢!


5

我热爱学习,热爱回答问题。针对笔友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查阅个各类资料,以及跟同学、朋友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历史事实上已经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韩信没有选择自己作为国王,而是被命名为齐王,并没有将局势推向三方对抗。一方面,韩信接受了刘邦的好意,不想忘恩负义而成为国王。另一方面,考虑到自立为皇后弊大于利,韩信只给刘邦,写了一封信申请,希望授予他齐王的称号

刘邦刚刚看到这封辞职信,非常愤怒。他认为韩信雄心勃勃,想尽快摆脱它。听着,这只是争夺头衔的结果。如果你自己站起来,直接成为国王,恐怕刘邦的怒火很快就会达到齐国。像韩信这样聪明的人怎么能不经试探就鲁莽行事呢?更不用说刘邦,项羽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好毛病。齐国那和项羽的后花园在哪里,以国王身份自立的项羽,能在哪里许诺?到那时,楚汉将与外部世界联合起来,而韩信的巨大能力将无法抵挡这两支军队。除了我们,知道楚汉霸权结果的后人,都想知道韩信独立为王会的情况。那时,所有国家也想看看韩信是否能像王成那样独力对抗。出于这个原因,许多人建议韩信脱离楚汉,正式成为齐王。这些劝告者大多是刘邦和项羽的顾问。为什么?因为韩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楚汉和刘邦,之间的平衡,担心韩信倾向于项羽,而项羽想把韩信从刘邦分离出去

与刘邦,关系密切的顾问张良,敦促刘邦任命韩信为齐王,以稳定政治局势。项羽?韩信害怕齐国战败,所以武涉被要求说服韩信封了王位。什么原因?据说刘邦不能容忍他眼中的其他人。如果韩信帮助刘邦赢得了楚国,那么项羽今天的结局就是他将来和韩信的结局。这是非常合理的。与此同时,齐国也有人力劝韩信当国王,说的话和武涉,一样,大意是说在韩信主宰自己命运的刘邦项羽找不到一个好的,不如自己做三国之王,这样就不会有人轻易得罪他。

韩信很聪明,所以他没有让自己成为国王。尽管成为国王的诱惑令人感动,尽管游说者是对的,但他并不是国王。外国只说,他得到了恩典和印章,应该承担起国王(指刘邦)守卫齐国的责任。这是令人敬畏的,没有任何缺陷。至于心里是否真的这么认为,我不相信。从项羽到刘邦,自从蝙蝠侠受挫后,他一直是一名将军。说他没有野心是错误的。否则,他不会为齐王辩护。这实际上是一个考验。幸运的是,韩信足够聪明。

据说,韩信的存在为楚汉争夺霸权的最终结果奠定了基础。似乎韩信赢得世界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共识。真的是这样吗?的确,在历史上,韩信倾向于刘邦,而刘邦得到了他想要的。这个结果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韩信倾向于项羽,项羽会赢吗?我不这么认为。你知道,当你攻破咸阳,时,项羽军队和领土中的哪一个超出了刘邦的控制范围,刘邦汉王被项羽封锁了。当军队强大时,项羽还不能取胜。在西山?日落时分加一个韩信能改变什么?你知道,韩信士兵不是叫韩,而是叫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韩信自立为王,即使能实现短期的三方对抗,也不能阻止世界统一的大趋势。这三个国家正处于冲突时期。州长们已经联合起来,三大对抗最终仍然存在。楚汉称霸,世界即将融合。此时,没有人会同意干预。

如果韩信自己成为国王,两国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存在对抗对方的合作。这种情况和楚汉联合入侵秦?有什么不同?两个合作伙伴扮演了前楚汉,的角色,而被袭击的是前咸阳宫。当与刘邦,合作后,刘邦肯定会反其道而行之,而与项羽合作无异于虎皮取肉。到那时,韩信将只是十字军的另一个目标。然而,如果双方不互相帮助,也许韩信是第二个秦王朝,将首先被踢出。因此,韩信是明智的,保持我们的理智,没有被诱惑的深渊吞噬。

6

说来可能玄乎,但事实上,一个人能取得多大作为,决定性的力量不在于他有多大能力,而在于他有多大的志,所谓“器”。

韩信被誉为国士无双,可他再牛逼,也只是一个士,而且他也醉心于以士自居。



有人觉得这么牛逼的能力和这么好的机会,不想当个皇帝试试?其实韩信还真就是想一展胸中所学建功立业,当个诸侯国王,然后衣锦还乡,有仇报仇有冤报冤,最后跟刘邦来个君臣有始有终,名扬后世的戏码。

这就是韩信的志,他是从心里愿意做老领导兼恩人刘老三的下属的。

比如三国期间的刘皇叔,武力,智谋,名望,并不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就是胸怀大志,所以才能收四方人才之心。这个志,还是他的隐私秘密,大家都知道,但他就是不说出口。



诸葛亮愿闻将军之志的时候,他还要屏退众人才敢明言,因为他的志注定会让他与曹孟德势不两立。所以同样是西川一块地,在刘璋手里就是暗弱,人称守护之犬。刘表单人空降荆州,整合权力,手腕不差,他也就志在保境安民,最多割据一方。

曹刘并称英雄,就在于吞吐天下之志,孙权格局就差一些。 以现在眼光来看,你帮你公司搞定了一半的业务,那还不出去自立门户,混个董事长啊,韩信偏愿意当个高级经理,就因为志不在此,所以韩信称为国士无双,而不是虎狼枭雄。


就像也许我是个名牌大学毕业,我妈天天念叨我应该努力工作挣大钱,有出息,我就愿意当个死肥宅,追求不同嘛

7

韩信想要建立自己的国家不是不可能,但是很难。

首先,韩信要背信弃义,离开刘邦。那样天下人会耻笑的。他做不到,他也没有那么大的野心。这是最重要的。

其次,韩信手下的猛将如樊哙,灌婴,周勃等等都是刘邦的亲信。他虽然在军队威信很高,但是士兵都说自己是汉王的兵。他没有自己的圈子,自己派系。

最后,韩信打下的地方,刘邦派人接收。他军队的粮草是刘邦派发。刘邦知道韩信打仗厉害,对他防范意识很重。

十面埋伏,垓下之战结束后,刘邦立马解除韩信兵权,而且把韩信封为楚王,调离原先的地盘。后来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听陈平计,假装游云梦。诏韩信去见他。韩信虽然怀疑,但还是去了。刘邦马上绑了韩信,问罪于他。说他谋反。韩信自辩,刘邦不杀他,改封淮阴侯,押到长安软禁。

到了长安的韩信,有天大本事也反不了。



8

韩信之所以不建立自己的帝国,一方面是性格使然,另一方面是受到时代限制,那个时代追寻“”士为知己知死”这样的信条,就算是韩信也无法摆脱。当初韩信的谋士蒯通劝谏韩信让他自立为王,韩信不听。他觉得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不愿自立为王建立帝国,背弃刘邦。到最后被吕后所杀,悔不当初。

9

客观因素:没有群众基础,从秦末至汉朝建立,战乱多年,人民盼来了久违的和平,许多韩信旧部,要么解甲归田做富家翁,要么转了文职继续报效朝廷,韩信若想造反,恐怕真正随他相应的人十分有限。兵权被剥夺,有人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管什么群众基础,长官一声令下,赴汤蹈火。但是,汉朝初立,刘邦做的首要的事情就是解除了功臣的兵权。韩信作为第一武臣,首当其冲,也就是说,虽功高震主,身世显赫,但此时的韩信,调不了一兵一卒。老板是个流氓,如果说,韩信还有一分造反的可能,那就是坚决不交兵权。当时的军队,以虎符为最高号令,可以说认符不认人。但是,韩信偏偏就遇到了一个流氓老板霸气总裁。有一日,刘邦忽然闯入韩信大营,包括韩信在内的众人措手不及,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的时候,刘邦拿起桌案上的虎符就跑了。服不服,遇见这么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老板,你不服不行。

主观因素:野心太大,韩信攻下齐国后,马上要求刘邦给他封齐王。刘邦当时正是用他之时,捏着鼻子就给他封了,但这恶果就此埋在心里。汉朝立国后被刘邦迁为楚王,夺了兵权,又被安了个罪名贬为淮阴侯,最后被杀,是因为刘邦容忍不了一个野心如此大的韩信在侧。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野心越大,最后得到的往往就越少。情商极低。想来大家都听说过这句话,但是这话的出处却证明韩信是个情商极低的人。这句话来自于他和刘邦的一次对话,刘邦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刘邦听了无语,心里却是肯定不喜的。功高震主也就罢了,还非要告诉自己主公我比你厉害,今后不防范你防范谁?

韩信这种高智商低情商,导致了其政治嗅觉非常不灵敏。不懂得鸟尽弓藏的道理,自以为很牛逼,没人会碰他,更不会去思考自己是否处在险境。却阴沟里翻船,让多年的好友萧何联合吕后将其诛杀,估计到死都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也是有可能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导致了韩信注定被杀,但肯定没办法举兵造反,高情商的领导和低情商的自己,导致韩信被杀了个措手不及。由此可见,想成功,智商重要,但情商更重要。所以两者一对比,性格分明,刘邦是一个敢于拼,敢于闯的大勇之人。韩信是个需要依赖和别人给予的大智之人。

10

韩信第一次被夺军权是在平定赵国后,刘邦带着夏侯婴一大早就到韩信的军营,趁着韩信在睡觉的时机,拿走了虎符和印信,将韩信训练出来的二十万大军几乎全部带走。

对于刘邦的夺权,韩信心里很不爽,但从韩信在垓下之战结束后,又一次轻易的就被夺取了军权来看,韩信并没有过多的防备刘邦。

韩信完全有左右天下局势的能力

平定齐国后,韩信手里有三十万精锐的大军,此时刘邦手里大致有二十万的兵力,项羽有十万精锐。不同的是刘邦和项羽在长期的对峙中,人困马乏,军队疲惫至极,而韩信的大军则以逸待劳,似乎成了实力最强大的一支队伍。

韩信帮谁谁会胜出,或者韩信选择自立齐王,同项羽联合逼迫刘邦三分天下,并不是多难的事情,刘邦的兵力虽然多于项羽,但他依然还不是项羽的对手。

楚汉双方议和后,刘邦追击撤退的项羽,结果二十万大军被项羽回头就打的大败,只能固守求援。从这可以看出,刘邦的实力要弱于项羽和韩信。

韩信为何不建立自己的王国

韩信最有实力和机会的时候,是在平定齐地之后,此时的韩信手握三十万大军,恰巧刘邦和项羽受到了严重的消耗;项刘两方因为长期的对战仇怨深厚,联合起来的可能性不太大,这时候是韩信自立的最好时机。

但韩信并没有选择这样做,他选择了刘邦,在得到刘邦的条件后,率兵会和刘邦彭越等人围攻项羽,结束了楚汉战争。

原因一:韩信感激刘邦的知遇之恩,不忍背弃

韩信的早年经历很落魄,吃了上顿下顿没找落,投靠项羽后本想一展才华,却不被重用;看不到希望的他投靠到做了汉王的刘邦。

在刘邦那,他遇到了贵人萧何,把他力荐给刘邦;自此通过努力,改变了命运,成为了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不管韩信的能力有多强,他发挥能力的平台是刘邦搭建的。

韩信扬名天下成为诸侯王,他最该感谢的人应该是刘邦。

所以不管是蒯越数次建议韩信自立,他都没有听,而是坚定的站在刘邦这一面。

原因二:韩信的格局不在争锋天下

韩信不像项羽和刘邦,项羽的目的很明确,他就要建立霸业,成为诸侯联盟的总盟主,号令天下;刘邦到后来也野心很明显,要建立像始皇帝那样的帝业。韩信不同,韩信的目的就是一展才华,以功获得自己该有的封赏,做一路诸侯王。

格局决定高度,韩信的格局决定他想要的不是封赏别人,而是想成为那个被封赏的人,也就是说他想做的是能臣,而不是君。

这是韩信没有自立的根本原因。如果韩信有野心,完全不需要请示刘邦,讨个什么齐王的封赏,直接自封齐王,刘邦也不敢把他怎么样。

正因为没有这样的野心,他才向刘邦讨齐王的封号;后来项羽的围攻,也是等到刘邦正式封王后,他和彭越才率兵前来助阵。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