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意思应该是:在古代的帝王中,在没有完全没有掌控皇权的情况下。用隐忍退让的方式,等待时机,来获得皇帝应该掌控的权力。
这种情况,往往是皇帝年幼登基。开始都有摄政的大臣,或被自己的母亲及祖母所代政的情况。而当皇帝成年后,那些掌控皇权的人又不愿意轻易地放权。就造成了皇帝的悲催,有的皇帝就采取了强硬的手段夺回皇权。而有的皇帝则采取隐忍退让的方式,等待时机来获得皇权。
一 ,用强硬手段获得皇权的情况。
清朝的康熙皇帝,就是采取强硬的手段夺回皇权的。康熙帝在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时。辅政大臣鳌拜,仗着掌握兵权。就独断专横,飞扬跋扈。对康熙帝行使皇权,就会有很大的挚肘。
甚至还强迫康熙帝,把同他有矛盾的苏克萨哈处死。更令康熙帝非常地生气,严重地侵犯了康熙帝的权威。但康熙帝对此,又无可奈何。所以,康熙帝就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最后趁鳌拜不备就把他擒住。使康熙帝得以真正地掌控皇权。其后经过康熙帝的励精图治,为清王朝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时代。
二,用隐忍退让的方式获得皇权的情况。
同样年幼登基的汉武帝,在面对自己的祖母窦太后掌控的朝政大权时。则采取了隐忍退让的方式,最终让自己获得了真正的皇权。
汉武帝的皇位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他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出。他能登上皇位,也是非常地侥幸。所以,他深知权力的来之不易。也特别地珍惜,这个令人敬仰的皇位。
汉武帝继位之初才年仅十六岁,对如何治理王朝也是比较的懵懂。而刘彻又具有天生的叛逆性格,决定了他对时下一些礼制很不满。就想改变汉王朝延用几十年的,“无为而治”安于现状的政策。
最初,他决定任用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两位儒生。先进行了一些,礼制性的改革,但却被他的祖母窦太后阻止。因为窦太后深知秦朝末年,民间百姓的疾苦。所以,一直崇尚黄老思想。要给百姓一些宽松的生存环境,信奉王朝要“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也才能够使汉王朝,能稳定发展。而赵绾和王臧是又是两位儒生,与道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窦太后也十分地生气。便粗暴的干预这一政策,还迫使汉武帝革去赵绾和王臧的职务。此事对汉武帝来说,有一种被当头泼了一盆凉水的感觉。当然,更会非常地生气,但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如果是一般无知的皇帝,或许还想和自己的祖母争斗一番。但汉武帝深知,自己根本就斗不过祖母。由其是西汉初期,吕后把持朝政的情况。更让汉武帝沥沥在目,实在不敢和祖母对抗。
另外,聪明的汉武帝也更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祖母年事已高,肯定是寿命不会太久。而自己还不到二十岁,所以就没必要现在就直接去争权。如果处理不好别说皇位了,可能自己的性命都会没有了。最终,汉武帝还是决定先隐忍退让,用年龄的优势与祖母耗下去。
汉武帝也因此会向祖母承认,由于自己的年少无知而犯下的错误。此后朝政的事,也都会向窦太后及时禀告请示。并且汉武帝对祖母,也反而是更加地尊敬与孝顺了。对于权力欲极强的窦太后,看到汉武帝的这个态度后。肯定会也越来越满意,不会再找孙子的麻烦。
而汉武帝此后,也一直都积极地配合窦太后的决定。甘愿做一个政策的执行者,一直到窦太后去世。
当汉武帝,真正掌控王朝的权力时。就可以按自己锐意进取的精神,去进行他所想要的改革。启用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去逐渐消除诸侯王对中央王朝的威胁。任用儒生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理论,来实现王朝中央集权的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
后来,又任命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经过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彻底地消除多年来匈奴对北方边境的侵扰。又向南方的百越地区,及西南方向拓展领土。为后世的中国,奠定了一个广阔疆域的基础。还命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与西方加强了,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使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代。可以说,汉武帝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所以,汉武帝应该是用隐忍退让,并且最后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古代帝王中,运用得最有智慧的一个。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没有选择硬对抗。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选择明哲保身。应该是一个明智的举动,也令人称奇。但更应让我们记住的是,他所取得的不朽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