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主意思应该是:在古代的帝王中,在没有完全没有掌控皇权的情况下。用隐忍退让的方式,等待时机,来获得皇帝应该掌控的权力。

这种情况,往往是皇帝年幼登基。开始都有摄政的大臣,或被自己的母亲及祖母所代政的情况。而当皇帝成年后,那些掌控皇权的人又不愿意轻易地放权。就造成了皇帝的悲催,有的皇帝就采取了强硬的手段夺回皇权。而有的皇帝则采取隐忍退让的方式,等待时机来获得皇权。

一 ,用强硬手段获得皇权的情况。

清朝的康熙皇帝,就是采取强硬的手段夺回皇权的。康熙帝在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时。辅政大臣鳌拜,仗着掌握兵权。就独断专横,飞扬跋扈。对康熙帝行使皇权,就会有很大的挚肘。

甚至还强迫康熙帝,把同他有矛盾的苏克萨哈处死。更令康熙帝非常地生气,严重地侵犯了康熙帝的权威。但康熙帝对此,又无可奈何。所以,康熙帝就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最后趁鳌拜不备就把他擒住。使康熙帝得以真正地掌控皇权。其后经过康熙帝的励精图治,为清王朝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时代。

二,用隐忍退让的方式获得皇权的情况。

同样年幼登基的汉武帝,在面对自己的祖母窦太后掌控的朝政大权时。则采取了隐忍退让的方式,最终让自己获得了真正的皇权。

汉武帝的皇位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他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出。他能登上皇位,也是非常地侥幸。所以,他深知权力的来之不易。也特别地珍惜,这个令人敬仰的皇位。

汉武帝继位之初才年仅十六岁,对如何治理王朝也是比较的懵懂。而刘彻又具有天生的叛逆性格,决定了他对时下一些礼制很不满。就想改变汉王朝延用几十年的,“无为而治”安于现状的政策。

最初,他决定任用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两位儒生。先进行了一些,礼制性的改革,但却被他的祖母窦太后阻止。因为窦太后深知秦朝末年,民间百姓的疾苦。所以,一直崇尚黄老思想。要给百姓一些宽松的生存环境,信奉王朝要“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也才能够使汉王朝,能稳定发展。而赵绾和王臧是又是两位儒生,与道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窦太后也十分地生气。便粗暴的干预这一政策,还迫使汉武帝革去赵绾和王臧的职务。此事对汉武帝来说,有一种被当头泼了一盆凉水的感觉。当然,更会非常地生气,但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如果是一般无知的皇帝,或许还想和自己的祖母争斗一番。但汉武帝深知,自己根本就斗不过祖母。由其是西汉初期,吕后把持朝政的情况。更让汉武帝沥沥在目,实在不敢和祖母对抗。

另外,聪明的汉武帝也更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祖母年事已高,肯定是寿命不会太久。而自己还不到二十岁,所以就没必要现在就直接去争权。如果处理不好别说皇位了,可能自己的性命都会没有了。最终,汉武帝还是决定先隐忍退让,用年龄的优势与祖母耗下去。

汉武帝也因此会向祖母承认,由于自己的年少无知而犯下的错误。此后朝政的事,也都会向窦太后及时禀告请示。并且汉武帝对祖母,也反而是更加地尊敬与孝顺了。对于权力欲极强的窦太后,看到汉武帝的这个态度后。肯定会也越来越满意,不会再找孙子的麻烦。

而汉武帝此后,也一直都积极地配合窦太后的决定。甘愿做一个政策的执行者,一直到窦太后去世。

当汉武帝,真正掌控王朝的权力时。就可以按自己锐意进取的精神,去进行他所想要的改革。启用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去逐渐消除诸侯王对中央王朝的威胁。任用儒生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理论,来实现王朝中央集权的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

后来,又任命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经过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彻底地消除多年来匈奴对北方边境的侵扰。又向南方的百越地区,及西南方向拓展领土。为后世的中国,奠定了一个广阔疆域的基础。还命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与西方加强了,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使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代。可以说,汉武帝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所以,汉武帝应该是用隐忍退让,并且最后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古代帝王中,运用得最有智慧的一个。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没有选择硬对抗。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选择明哲保身。应该是一个明智的举动,也令人称奇。但更应让我们记住的是,他所取得的不朽功绩。

最佳贡献者
2

我认为“以退为进”这句成语古代帝王之中运用得最智慧的是武则天。

首先我来谈谈女皇帝武则天用“以退为进”最智慧的案例。

1、对于武则天,世人只知道她为争权心性残忍的一面,殊不知,在男权当道的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想拥有最高的权力,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在这一历程中,要历尽多少艰辛与挫折,要经受多少痛苦与失败,似乎只有武则天本人才能真正的体会。

2、武则天14岁入宫,14岁时以艳名远播,他被唐太宗李世民招入宫中,封为才人,唐太宗十分宠爱她,称她为“媚娘”。然而好景不长,宫中传来了流言蜚语,是什么呢 ?人们盛传唐朝将遭受“女祸”之乱,而且还公开说这个这个女人姓武,宫中观天象的大臣面见唐太宗说:“帝星晦暗”女主环伺,唐太宗听后心里害怕的很,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所以暗中把姓武之人逐一检查了一遍,要么流放,要么杀死,最后再回想一下宫中的留言,他还是坐不住了,心想这个人莫非是武媚娘?于是某一天,唐太宗对武则天说:“我的病很重,想来不久就会撒手人寰,我死了你以后怎么办呢?”武则天流下了眼泪,看来皇上对我疑心没有去除,还好在宫中流言飞起的时候,我早想好了对策,我要是不抛弃一切,自请归入佛门,那就必死无疑。武则天这样的回答,自然就打消了皇帝要杀她的顾虑,武则天“以退为进”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

3、武则天归入佛门后,太子李治即将登基,她当然对武则天念念不忘,心里对她当初选择入佛门一直耿耿于怀,想让武则天随他一起回宫,可是武则天拒绝了.

4、在李治登基不久,为了让武则天还俗,这位新皇帝是给了武则天承诺,要爱护她呵护她一辈子。这一次,武则天又充分运用了“以退为进”之道保住了自己回宫后的人身安全,以及回宫后的地位。回宫后李治对她宠爱无比,最后将其立为皇后,武则天从此开始干预朝政,走上了一代女皇之路。


总之,在灾祸面前,自己还不够强大的武则天,做出了最明智最聪明的抉择,也是“以退为进”的处事之法。精明的武则天在危机面前率先想好了对策,同时又借助与太子李治的感情。最终她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更开了中国历史上女人当皇帝的先河。

3

刘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4

古代的有一些,但是不如现代的。老人家才是高手中的高手!之前都是以弱胜强,之后都是碾压性的没有给对方一丝的喘息机会。

5

春秋小霸郑庄公以退为进平内乱

在齐桓公称霸之前,郑国是诸国的核心。特别是郑庄公时期,郑国更是达到鼎盛。而郑庄公平定公叔段之乱,更是典型的以退为进。

郑庄公母亲叫做武姜,有两个儿子,大的就是郑庄公,因为是武姜睡梦时所生,惊吓了她,所以被叫做寤生。小的叫说段,也称太叔段。武姜偏爱自己的小儿子,就千方百计在郑庄公父亲,郑武公面前请求立段为太子,但是武公最后还是没有打破废长立幼的规矩,等武公死后,庄公顺利成为国君。

庄公成为国君后,武姜便向庄公索要制邑,但是因为这是一处险隘,庄公没有答应。后来,武姜又为段请求京作为封地,大臣祭仲劝谏庄公,京城太高大,把这样地方封给段十分不恰当。庄公装着很无辜的样子说,这是武姜的意思,我又有什么办法。祭仲说他们有什么厌足,不如及早防备,不要让他们势力发展开来。郑庄公说了句千古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后来,随着段的势力增长,公子吕屡次劝谏庄公。庄公说,等他们势力越雄厚,他们倒塌的越快。

这里我们看出庄公处心积虑,步步为营,以退为进,不断积累段的罪状,刺激着段和母亲武姜的野心,一便一举将他们除掉。果然,段在兵精粮足,修筑城墙后,就是开始谋反,并让母亲作为内应。早有准备的郑庄公,命令公子吕率领200辆兵车,一举把太叔段赶出了郑国。从中我们看出郑庄公以退为进计划何等老辣,他的手段何等毒辣。

6

在我国古代君王中,把以退为进做的最好的是哪个呢?我认为是汉宣帝刘询。

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原太子刘据的孙子,受巫蛊之祸的影响,全家被杀,尚在吃奶的刘询也被下到监狱,多亏丙吉护养才没有死,后来有人对汉武帝说长安监狱里有天子之气,汉武帝派人要杀光监狱里的人,又是丙吉搭救才化险为夷。后来汉武帝大赦天下,恢复了他的皇家身份,一直在民间长大。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霍光辅政。

但汉昭帝当了十年皇帝后就驾崩了,没有儿子,霍光只好在宗室里挑选了关系最近的刘贺继位,但这刘贺有些急于掌握大权,一继位就想排挤掉霍光,任用自己的人。霍光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就废了刘贺,贬为海昏侯。这时候又是丙吉在霍光面前推荐刘询。于是霍光立刘询为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汉宣帝。

宣帝上台后,霍光假装要还政给他,实际上是试探汉宣帝,但汉宣帝汲取刘贺的教训不肯掌权,还给霍光加了一万多户的地盘。说霍光办事他放心,自己还没有能力治理国家,请霍光多操劳。此后在各方面都采取了隐忍,后来霍光的老婆要吉自己的女儿霍成君为后,汉宣帝就对大臣们说,我有一把心爱的宝剑遗失在民间。大臣们都不是傻子,都明白了宣帝的意思,都赞成许平君当皇后,许平君是宣帝在民间娶的结发妻子,非常恩爱,她是汉成帝刘骜的母亲。

霍光老婆知道许平君当皇后已经无法改变,就趁许平君生下一个小公主坐月子时毒杀了她,宣帝悲痛万分,但还是选择了隐忍,封霍光女儿霍成君为后,对霍家人加官进爵。直到霍光死了才掌握大权,一步步清算霍家,霍家选择了造反被灭。

汉宣帝的隐忍成全了昭宣之治,假如当初他一听霍光还权给他就欣然接受,那他恐怕和刘贺会是一样的命运。假如许平君被毒杀没忍而同霍光对拼,那他的帝位也不保,还有被杀的乐能,是他的以退为进,成就了汉宣帝这个一代名君。

7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刘备是公认的三国里最能忍的人之一,一生所受屈辱数不胜数,投靠曹操,投靠袁绍,投靠陶谦,投靠刘表等等;心有雄心壮志,但奈何时运不济,年过四十依旧一事无成;看看人家江东小霸王孙策,年不过双十,已是江东霸主。

曾入主徐州,但奈何还没把位子坐热,就被吕布夺走了;后来更是连老婆和手下头号大将关羽都被曹操掠走,有没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就不知道了;也幸好后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逃回来了。

汉献帝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这个帝位来的也很坎坷,公元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后来逃出长安。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以说,汉献帝完美的阐释了“忍”之一字,汉献帝一生都在忍,因为汉献帝的忍,东汉又延续了数十年,而且汉献帝也是历史上极少的得以善终的“末代君王”。

要说三国里,隐忍功夫之罪,无数人脑海里想到的就是他了;早年颇受曹操忌讳,而不得重用;而曹丕和曹睿对司马懿也是只用其智,而不授其权。后期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曹魏也面临人才凋零的情况,无人能抗衡诸葛亮;被迫不得已启动司马懿。

而司马懿携曹魏雄厚底蕴,兵精将猛,明明能将诸葛亮一举消灭,可是为了自己的雄心大业,司马懿选择了隐忍,而且还不过度消耗蜀汉的实力,都是让诸葛亮被迫撤回,从而让魏国不得不重用司马懿。

李忱是唐朝的第十六位皇帝,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孩子,人称“小太宗”。

李忱并不受皇帝重视。即使别人恶意相向,他也忍气吞声,装疯卖傻长达36年。除了李忱的母亲郑氏,没有人知道李忱装疯卖傻的真相。唐武宗李炎也不把自己的叔叔放在眼里,甚至还欺负自己的叔叔,目的在于取乐,封他为“光叔”。无权无势的李忱被逼无奈只得忍受屈辱,生活十分艰难。

后来,忍辱负重的三十六年的李忱翻身后,立即杀死了太监马元贽。李忱掌权后,抑制宦官的权力,平定了中原和南疆地区,解决了边境祸乱。

吴国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三年后,才被送回越国。但勾践没有放弃报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子,只铺些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励精图治,最后找到机会,消灭了吴国

8

应该是越王勾践,他忍辱负重,卑躬屈膝三年之久,又卧薪尝胆历经图治,一个亡国之君,最后能报仇雪恨,取得胜利只怕历史上无有二人。

9

过去帝王用,玌在聪明的人也在用。其中包含慧而不用。

10

以大框架来说太多了,海瑞,刘邦,武则天,范蠡,越王勾践,等等,如果排名应该不可取,一种对人物的不尊重与不理性感觉因为时代不同,人物不同,事物不同,方法不同,运作方法思维就不同,《明君则进,昏君则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