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匡胤被赞为“仁主”,朱元璋却被说成“暴君”?同样是开国皇帝,为什么赵匡胤被称赞为“仁主”,而朱元璋却被描述成“暴君”。:从当皇帝的角色看,二人
从当皇帝的角色看,二人都是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的主。不过一个人是未经征战,靠黄袍加身当的皇帝,看看周围,发现只要解了他们兵权,他们就翻不了浪,所以就没下狠手,让他们回家当富家翁了。唯一留了个最放心的弟弟,谁知道呢,江山变幻于烛光斧影里。另一个是率领千军万马,几十年搏杀取得的江山,手下都是从一无所有到功成名就的悍兵骄将,这样的人放出去,肯安心种田还好,万一被有心人利用,那不又得到处扑火。国家怎么安定生产,民众还要经刀兵之害。
如是老朱干脆,这事让孙子来做,不如自己动手。
可怜人算不如天算,两个人都算错了。
同样是开国皇帝,为什么赵匡胤被称为“仁主”,而朱元璋却被描述成了“暴君”?
这两位皇帝,分别是宋朝和明朝的开国之君,他们登上皇位之后,各做了一件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杯酒释兵权和毫不留情地斩杀贪官污吏。
杯酒释兵权,不杀一个功臣,仅凭一次宴会就解除了所有开国功臣们的兵权,同时,朝廷提供优厚待遇,让他们解甲还乡,享受优裕的生活。比起“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一般皇帝的做法,赵匡胤就显得非常的有情有义、宅心仁厚,此非“仁主”而何?
毫不留情地诛杀贪官污吏,是朱元璋在明朝历史上留下的最为浓重的一笔,也是最为人们赞赏的一笔。作为来自社会底层的朱元璋,十分痛恨利用职权中饱私囊的官吏,凡贪污银子达60两者,都要被斩首。不仅如此,他还把被问斩者的皮内肉骨挖空,填以稻草后,树立于官衙院内,以警示后人。他先后杀了贪官十五万多人,是封建皇帝中诛杀贪官最多的人。这一举动,是深得底层民众拥护的。人们之所以称他为“暴君”,不是因为他杀了太多贪官,而是因为他对所有开国功臣大开杀戒,毫不留情,几乎全部功臣都被斩尽杀绝。“暴君”之称,名副其实。
凡事都是相对,世上没有绝对的事物。就赵朱二帝而言,仁也好,暴也好,都不是他们的全部,仁者,也有其暴的一面,暴者,也有其仁的一面,只不过,两个方面并不是对半而已。
赵匡胤黄袍加身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后,他设计了‘杯酒释兵权’,就是让那些功劳大的节度使们都交出兵全,然后给一些金银财宝、良田等回家颐养天年;而朱元璋怕自己死后,那些功高震主的将领们造反,所以采取了高压的杀戮手段。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两位开国皇帝对待有功大臣们,有何不同:
一,赵匡胤仁慈治国
后周的周世宗死后,他儿子才7岁,朝政大权都控制在赵匡胤的手中。这时,北汉勾结契丹入侵。朝中的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时都乱作一团,朝廷下令让赵匡胤率领大军出征。经过调兵遣将后,赵匡胤领兵出征。可是刚出京城外面的陈桥驿就停了下来,驻守在那里。士兵们纷纷议论:‘皇帝年幼,我们在外面卖命打仗,可不一定能得到赏赐,还不如立赵匡胤为皇帝呢。’五代时期,武将篡位是很平常的事,士兵们有那种想法也不奇怪。那些人找到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对他们说出了这种想法。取得了这两个人的支持。当天晚上,士兵们发动了兵变,声言要立赵匡胤为天子。赵匡胤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赶紧披上衣服到外面看。有人拿一件皇帝穿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大家围着他下跪,称他为万岁,将他扶上马。于是赵匡胤带领军队回到了京城。副都指挥韩通听说发生兵变,赶紧指挥低抗,被赵匡胤手下的王彦升杀死,全家遇害。王彦虽然立了功,但是由于杀人过多,一直也没有升到大将军的位置。
第二天,赵匡胤带领群臣上朝,举行完登基大典后,把小皇帝封为郑王,把太后封为周太后,并没有为难他们。后来宋朝的皇帝对柴氏也一直很好,没有做出杀害前朝皇族的事。
赵匡胤当了皇帝不久,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叛乱,他花费很长时间才平定叛乱。他觉得这些掌握兵权的武将们对自己不利。一天,他把这些将军们请到宫里喝酒,委婉地表示想解除他们的兵权,那些将领们知道皇帝猜疑他们,吓得都主动交出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收回兵权后,也没有为难那些将领们,而是赐给他们很多财宝和田地,让他们颐养天年。赵匡胤一直采取优待大臣的政策。整个宋朝统治期间,大臣很少有被杀的。
二,朱元璋刚猛治国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是个心肠善良的人,对儒家思想感兴趣。朱元璋担心太子以后控制不了那些开国功臣。他设立了一个叫‘锦衣卫’的特务机构,只听从皇帝一个人的命令,别的执法部门无权干涉,专门监视大臣的活动,谁被发现有什么不轨的嫌疑,就有被打进牢狱甚至杀头的危险。
丞相胡惟庸心术不正,曾经想谋反,被朱元璋发现后杀掉。胡惟庸在朝中的势力很大,很多大臣和他都有交情。朱元璋于是下令锦衣卫追查胡惟庸余党,凡是和胡惟庸稍微有点关系的人都被锦衣卫编成名册,上报给朱元璋。最后共查出1.5万多人,朱元璋一狠心,下令把这些人全部杀掉。
开国功臣徐达是朱元璋儿时的玩伴,他为大明朝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正因为这些,朱元璋他对他很不放心。有一次徐达背上长了个毒疮,医生告诉不要吃鹅肉。朱元璋听说了,派人偏偏送来一个蒸鹅。徐达马上就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溜着眼泪吃了这个鹅,不久病发就死了。但是他的家人没有受到牵连。
朱元璋对自己的家人也不放心。朱亮祖是宗室,在统一天下的战斗中立过很多功劳。在广东当官时,经常接受当地土豪的贿赂,打击报复为民做主的县令道同。朱元璋知道后,把朱亮祖和他的两个儿子抓了起来,活活鞭打至死。
后来,李善长、刘伯温,还有他的儿女亲家傅友德,鄱阳湖大战的功臣廖永忠都被赐死。
大将蓝玉造反,朱元璋再次兴起大狱,一口气杀掉1万多人。经过3次大清洗,明朝的功臣几乎都被除掉。但是朱元璋花费很多心血培养的太子朱标却早死,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接班。朱元璋死后,造反的却是他最信任的四儿子燕王朱棣。
对于同一个帝王,如果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来评价,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比如赵匡胤,在士大夫眼中,他就是“仁主”;但如果在普通老百姓看来,这人就是个完完全全的暴君。朱元璋则完全相反,在士大夫看来,他杀人如麻,是个如假包换的“暴君”;但在老百姓眼里,他则是一位千年难遇的好皇帝。
赵匡胤的仁义之名,大半来自“杯酒释兵权”。与历代开国皇帝大肆屠杀功臣的普遍操作不同,赵匡胤与他的功勋们达成了这样的交易:你们放弃兵权,我承诺给你们世代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
除此之外,赵匡胤与他的弟弟赵广义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定,善待社会精英(尤其是文人)、优待各级官员(尤其是文官)。
比如,传下不得杀害大臣及言事官的祖训,这在历朝历代是独一份;
大幅提高科举名额,平均每年的进士录取人数是唐代时的数倍,让更多的读书人得到飞黄腾达的机会;
与唐朝不同,宋代的文人一旦考取进士,立马可以被安排一官半职,从此捧着金饭碗;
宋朝还规定宗室人员不得参与科举,把机会全部让给社会人士;
更牛的是,宋代的“官户”不仅可以免交赋税、免服劳役,中高级干部甚至享有“任子”的权力,即子孙可以直接做官;朝廷大员在退休时,还可以“致仕恩泽”,即有权火线提拔几个亲信;
赵匡胤还设立了“公使库”,类似于驿站,不过只招待(并且是免费)路过的官员、士大夫
......
所以,这样的皇帝,在掌握了社会话语权的文人眼中,能不是“仁主”吗?不过在老百姓眼里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任何时代,社会的总资源都是有限的,宋朝给予各级官员、士大夫的如此丰厚的优待,意味着要有人为此买单;此外,由于常年向北方的政权交保护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那会是谁来买单?打皇室的主意是不可能地,只有占据王朝人口绝大多数的老百姓了:
其他的朝代,在建立之初总会推行不同程度的均田制、减免赋税,以尽快让民间休养生息。但两宋时期,从来都对土地兼并视而不见,任其发展;
两宋的税负,在封建时代称得上登峰造极,主要的两税(夏秋两季征收的田赋和资产税)比唐代多了6倍,此外还有人头税,家里人口越多,就得交更多的钱,因此南方一些地方甚至盛行杀婴的习俗;
出钱之外,还得出力。宋代老百姓要从事的劳役主要包括押运官物、督征赋税、抓捕盗贼、在衙门打杂等,当然都是义务劳动。前两项尤为残酷-事情如果办砸了,办事的老百姓得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直至坐牢。
因此,两宋期间,一共发生了400多场农民起义......不是这些人闲着没事干,面对横征暴敛实在是熬不下去了。
朱元璋则是另一个极端,他是历朝历代中,发自内心的善待老百姓的皇帝。
在建立明朝后,朱元璋基于他对民间疾苦的了解,立即着手开展了以减轻农民负担、解放劳动力为目的的一系列执政措施:
为了打击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问题,朱元璋徒富民、抑豪强,派使者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丈量土地、清查户口,让耕者有其田,并且颁布了众多刺激垦荒的政策;
在各地大兴水利,轻徭薄赋、鼓励生产;除了粮食之外,还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实现民间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抗风险能力;
厉行节俭、爱惜民力,绝不铺张浪费、骄奢淫逸。同时还大规模解放奴婢。此外,朱元璋深知天灾人祸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常常对受灾农民给予免税的待遇,甚至直接由政府救济。
在朱元璋统治期间,很正做到了以民为先,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生活逐渐稳定复苏,这一时期,史称“洪武之治”。
但对于官员,朱元璋则是另一幅模样。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为了惩治贪官,他在1392年颁布了一条规定:贪污六十两以上的,一律枭首示众、剥皮楦草。也就是把贪官污吏活生生地剥下皮,其后在人皮中填满乱草,接下来再完整的缝合起来、还原成人型,然后挂在各级官衙内外“示众”,让每天上下班的官员天天看着、以儆效尤。
出于给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统治环境的考虑,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比如胡惟庸案爆发后,一共杀害了一万五千多人;不久后另一位功臣李善长等人也因牵连此案全家被杀。最终,这一案件前后被杀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不久后,名将蓝玉也因罪名被杀,并顺藤摸瓜进行了大规模的株连、清洗,据说受此案牵连而死的高官超过2.5万人。除此之外,其他的开国功臣也很难得以善终。
对于赵匡胤、朱元璋二位帝王的行为,不能简单的用好、坏来解释。二人对官员、百姓几乎完全相反的方式,只是源于他们不同的出身,以及获取政权的不同形式。
赵匡胤建立宋朝,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出身武将世家的赵匡胤因功逐渐备受重用,最后甚至成了托孤大臣;由于兵权在手,其后他在陈桥驿黄袍加身,过程整体而言是比较顺利、和平的。夺位后,无论对文官还是武将,他都采取了宽容的处理方式,让利于这些身处统治阶级内的人员,以稳定人心、巩固政权。对于老百姓,他则继续沿用了五代时普遍的倾轧模式。
其实这也容易理解:五代十国时的政权更迭,都是源于武将夺权,没有一起是农民起义造成的。赵匡胤并没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感悟,或者说,在他的眼中,“水”就是武将、士大夫。
而出身社会底层的朱元璋,则是自下而上的夺取政权。出身贫苦、父母双亡、剃发为僧、四处乞讨,幼时的朱元璋历经了人间最悲惨的劫难。其后他参加农民起义军,以自己的努力与卓越天分,创造了从乞丐到皇帝的华丽转变。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于民间疾苦了如指掌,对于百姓所忧所喜心知肚明;而对于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他则深恶痛绝,并且深知由此带给政权和社会的危害;同时,为了避免在自己死后功臣乱政,他采取了极端的屠杀行为。
因此,大明建立后,朱元璋走向了与赵匡胤完全相反的执政路线。
那么,二人谁是仁君、谁是暴君,那要看由谁来评价,也要看史书是谁编撰的。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赵匡胤
赵匡胤之前是跟着柴荣,也是柴荣一步步将他推上了高位,柴荣死后,他六岁的儿子登基,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登基,他直接给拥立他的人约法三章:一、不得惊犯小皇帝和太后;二、不得凌辱王公大臣;三、朝廷府库和百姓不得侵掠。再加上赵匡胤宽仁大度的性格,所以赵匡胤的皇位基本上属于“和平演变”,没有血流满地!
朱元璋
朱元璋起点很低,皇位是靠自己一刀一枪打下来的,他对其中的艰辛很明白,对文臣武将特别警惕。再看看朱元璋的性格特点:好猜疑,多忌讳;极端残忍,缺少宽容;所以在其登基后期进行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胡、蓝两案,前后共杀四万人。
赵匡胤
赵匡胤厚待周氏皇帝和太后,留用全部旧臣,使得大宋很快稳定下来,他也迅速坐稳了皇位,尤其是厚待柴氏子孙,更是让他赢得了仁义之名,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的开国之君,能够做到像赵匡胤如此宽宏大量的程度还真是不多见。不仅如此,他规定不杀上书言事的士大夫,造就了一个士大夫的盛世。
而对待武将老兄弟们用一招“杯酒释兵权”就轻轻松松达到目的,不杀一个将领,解除了他们的兵权,也成为赵匡胤赢得好名声的一个重要条件。
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朱元璋
政治方面:废除了大权在握的丞相,设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即殿阁大学士)--这就是明朝内阁制的雏形。在对待官吏上,朱元璋一面任用官吏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一面用严刑峻法,惩治官吏队伍中的不法之徒。朱元璋对官吏管制之严、打击之重、诛杀之多,在封建皇帝中是罕见的。
经济方面: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全国的农业生产在大规模战争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而且他还制定了一定的政策,就说只要开垦荒地的人,就可以免除三年的税务,而且还制定了相关的条令,说只要开荒,开垦的荒地就是你的,这样也大大促进了田地的面积,同时他也为了鼓励人们积极的种田,把犯罪的人只要不是被不是死罪,就把他发配到农村去种田,这对农业来说也是十分有利的。
军事方面,朱元璋把中央的大都督府分解为左、中、右、前、后共计五个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军事力量的管理与训练,而调兵权则由兵部掌握。在地方上,则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卫所制、军户制(及明中后期出现的募兵制)。朱元璋通过建立这一系列的军事制度把军权牢牢控制在了皇帝的手上,由此,明朝的军队也自始至终保持了强劲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当今现代国家的军事制度也多可见明朝军事制度优良性的遗留。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其实两位在历史上算是有道明君,好皇帝。但就因为朱元璋杀人太多,就变成了“暴君”,赵匡胤就变成了“仁主”。
赵匡胤相较于朱元璋来讲,血腥的杀戮少得多。
赵匡胤之“仁”,表现在其与人为善方面:其一,善待后周禅位之主及其族人。
其二,活命李唐后主李煜及其臣僚。
其三,软化开国功臣,以资财换回军权。
其四,厚待胞弟
赵光义,使其承继大宋政权。
其五,宽待知识分子,恩宠有加,几无杀戮。
其六,宽政爱民,相对自由。
朱元璋之“暴”主要表现在“大肆杀戮”方面:
其一,案件扩大化。“胡惟庸案”,翦除文臣;“蓝玉案”,处置武将。而且,能涉及多少尽量涉及,就是不怕多。
其二,大兴文字狱。“僧”“则”皆忌讳,杀人凭己愿。上至股肱之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被“文字”约束。如,高启等。
其三,仇富不问良莠。为富不仁者,杀;虽德不赏识者,杀……
赵大杯酒释兵权,拥立他登基的文臣武将得以富贵终老,而且有宋一朝不杀士大夫、优待文人,比起将功勋宿将几乎屠杀殆尽的明太祖,确实要有人情味的多。
另外,文人掌握笔杆子,赵大优待文人,文人自然会美化赵大。
赵匡胤对功臣杀一警百,只借酒后无德之名杀了郑子明。
朱元璋大杀功臣,火烧庆功楼,打天下功臣没留几个。
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都是赤手空拳的打下一片江山,但是史书中对他俩的评价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两人在处置功臣集团、文官集团和贪腐问题不同的手腕。
赵匡胤和朱元璋都是开国皇帝,他们同样面对一个所有开国之君无法回避的难题,到底该如何处置开国功臣集团?
赵匡胤的处置方式比较柔和,采取“杯酒释兵权”等柔和的手段让开国功臣们交出手中的权力,随后予以功臣们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对他们的子孙大肆封赏,因而北宋的开国功臣结局都比较好。
朱元璋的处置方式比较粗暴,他建国之初对于功臣集团予以高官厚禄,但是随后便利用“蓝玉案”、“胡惟庸案”等案件大肆屠杀功臣集团,导致大明的功臣被屠戮殆尽,能够得到善终的微乎其微。
在任何朝代,文官集团都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势力,但是在不同的皇帝统治时期,文官集团所拥有的权势也不尽相同。
北宋建国之初,为了改变唐末至五代十国的军阀混战局面,赵匡胤选择与文官集团合作,提出“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口号,通过文人约束武将的权力,从而维护宋朝朝局的稳定。
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出生平寒,对于文人他能够做到足够的尊重,但是他明白文官集团只是他维护统治的工具,只有皇权才是至高无上的,因此采取各种措施约束文官集团,甚至设置“廷杖”这样的刑罚控制文官集团的言论。
赵匡胤在位期间,竭尽全力的对官场制度进行改革,通过不断的分权来约束官员,但是对于官员得腐败问题全然不在乎,在他的理念中,贪财的官员可以接受。
朱元璋统治期间,对于官员腐败问题非常重视,他创造了“剥皮楦草”等残酷的刑罚处罚贪官污吏,因此朱元璋统治时期可以说是官员们的噩梦。
赵匡胤和朱元璋对于腐败的态度截然不同,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赵匡胤出生于高级武将世家,家庭环境比较优越。但是朱元璋则不一样,他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饱受贪官污吏的压迫,因此对于腐败问题零容忍。
赵匡胤与朱元璋的评价截然相反,但是实事求是的说,朱元璋虽然对于普通百姓非常温柔,出生社会底层的他竭心尽力的为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插图均来源于网络
公元960年,赵匡胤借口抵抗北汉勾结契丹进犯中原,将后周的兵权抢在手中。然后又与赵光义、石守信、王审琦、赵普等人密谋发动陈桥兵变,率兵杀回开封夺权,迫使后周的苻太后和周恭帝交权让位。
北宋王朝建立在五代纷争的废墟上,在那短短的53年里,由于武将拥兵尾大不掉,而导到篡逆丛生流血不断。
无论是梁、唐、晋、汉,还是后周政权都无法持久,真乃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换皇帝犹如换衣服,政权如同走马灯般换来换去。
因此,赵匡胤就不惜矫枉过正,也要消除武将拥兵自重带来的风险。而他又不想采取汉高祖刘邦对待功臣的手段,更想在历史上留下仁义之君的名声。
于是,便借助包括怀酒释兵权在内的,一系列不流血手段,逐渐削除了禁军大将和各地节度使的兵权,并实行了集精锐于中央的强干弱枝的策略。
而对那些交出了兵权的将领,一律采取优抚厚待的政策,即使其干犯国法,也多为姑息庇护。如此一来,赵匡胤自然会留下了善待功臣的仁义之名。
此外,赵匡胤在夺取后周政权之后,也没有为消除后患而把柴氏家族赶尽杀绝,并下令说纵使柴氏子孙有犯国法,只要不是谋逆大罪皆可从轻发落。纵犯谋逆之罪,也只可赐死不可明正典刑!赵匡胤能够善待前朝皇族,足见其拥有容人之量。
又岂能不为他的仁义之君的名声加分?此外,赵匡胤还规定了“不可妄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更是博得了读书人的好感。如此一来,赵匡胤的“仁主”之名,自然就更加响亮啦!
而朱元璋在夺取天下后,认为元廷是“以宽失天下”,而且还要面对一批嚣张跋扈的骄兵悍将,因此便采取了以严治天下的手段。更兼朱元璋既惯于杀伐决断,而又不惜治沉疴用猛药。
所以一大批开国功臣,都倒在了朱元璋的刀下!朱元璋倚为无坚不摧之利剑的蓝玉,以及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皆不得善终!
而且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又废除了延续上千年的宰相制,还为了避免臣属诽谤朝政,特设了锦衣卫组织监视群臣。为日后明朝皇帝,利用东厂等特务机构监视大臣,开了极其糟糕的先例。
更兼,明太祖去世后又强迫后宫嫔妃殉葬,更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残暴之名。
不过,除去后宫嫔妃殉葬和设立锦衣卫监视群臣之外。明太祖处置开国之初的骄兵悍将,以及那些贪赃坏法之徒的手段,包括了剥皮实草、五马分尸、凌迟处死。
虽然过于血腥暴力,但却也是囿于当时特殊情况而不得不为之举。如果身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都无法斩断权贵贪赃坏法的魔爪,他的后代子孙又岂能制约权贵?
正是由于朱元璋的手段过于狠辣残酷,才在历史上留下了残暴之君的名声。
由此可见,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仁主”,乃是因为赵匡胤为了扭转五代时篡逆丛生的局面,避免赵宋王朝重蹈覆辙,而釆取了一系列不流血手段,既达到了消除隐患的目的,而又从制度上堵住了武将坐大的可能性。
而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避免“元朝以宽失天下”,巩固新生的大明王朝,采取了高压震慑、特务监控、废除宰相,加强皇权、等一系列流血手段,所以才会在历史上留下残暴之名。
赵匡胤的“仁主”是建立在“不杀”上。不杀的对象包括两个,一个是前朝皇帝,虽是曾经的天下之主,但于大宋有恩,其后裔不可轻待,于是便有了宋朝著名的“丹书铁券”;另外一个是不杀开国功臣,其中著名的就是杯酒释兵权,解除手握重权的武将,同时优待文学之士。
而朱元璋的“暴君”是因为滥杀。开国功臣不分文武,感觉到威胁就杀;吏治上,因为出生的原因,朱元璋痛恨剥削者,制定了严酷的律法,更是创造了闻之丧胆的刑法,还有无孔不入的监视制度。
总之,对内宽容有度,百姓能有衣穿有饭吃,就是仁君,对百姓刻薄,用严苛的刑法胁迫百姓的就是暴君。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