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成功虽然自称明朝忠臣,并以反清复明为己任,但让人倍感意外的是,在南明永历帝遇难后,郑成功和他的子孙尽管仍挂着明朝的旗号,但却没有扶立新君,而是由自己的家族来统治台湾,做起了实际上的“土皇帝”。那么,一向以忠臣自诩的郑成功为何不立宗室为帝呢?本人不揣冒昧,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其一,跟随郑成功到达台湾的明朝藩王们,大都名望很低,不足以号令全国。据《台湾历史辞典》记载,郑成功经营台湾时,鲁王世子朱弘桓、泸溪王朱慈旷、巴东王朱江、乐安王朱俊、舒城王朱著、奉南王朱熺、益王朱锆、宁靖王朱术桂等宗室纷纷到此避难,人数并不算少。然而,从这些宗室的身份来看,大多属于远支皇族,且名望很低,不足以承继大统、号令全国。


但在依附于郑成功的宗室中,毕竟还有一位地位极尊、名望极显的宗室,此人便是曾担任过监国职务的鲁王朱以海。由于监国相当于准皇帝,所以朱以海有一万个理由应该被迎立为帝,但是他却有一段让郑成功深恶痛绝的“黑历史”,那便是在位时曾跟隆武政权“同室操戈”。正因如此,朱以海被郑成功抛弃,不仅没有被扶上皇位,甚至都没能到达台湾(朱以海避居金门11年,并最终死在那里)。



其二,南明小朝廷们都有好内斗、胡作为的“黑历史”,让郑成功在扶立新君时,极其不安心。南明局势动荡不定,宗室们对皇位普遍极度渴求,一旦手中有权有兵,不论局势是否对他有利,都有称孤道寡的志向。而等到他们上台后,无一例外都是枪口对内,跟其他并存的政权兵戎相见,同时还在小朝廷内部大搞党争,不把自己“搞死”誓不罢休。


无论是鲁王朱以海跟隆武帝朱聿键之间,还是绍武帝朱聿鐭与永历帝朱由榔之间,他们之间的激烈厮杀不仅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而且给清朝提供消灭他们最好的机会,令天下仁人志士寒心至极。而在弘光、隆武、永历三朝内部之间,党派间的纷争、倾轧导致内耗严重,使其无法凝聚共识,团结一致对抗外敌。正因如此,郑成功对这些自私自利、昏庸愚蠢的藩王非常不放心,为避免他们将内乱带到台湾,干脆不再立藩王为帝。



其三,郑成功有自己的私心,那便是建国称王,不允许任何人对他发号施令。这心思在郑成功,尤其是其子郑经的一系列举动表现的非常明显。永历帝即位后,郑成功虽以明臣自居,并奉永历帝为正主,使用其年号,但拒绝永历帝派人到其军中任职,俨然一支独立的势力。等到他入据台湾后,更是以“延平王”的名义开府治事、统治全台,丝毫不许永历朝廷置喙。


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桂王入缅甸,声援绝,势日蹙,乃规取台湾...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示将迎桂王狩焉。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令诸将移家实之。见《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一》。



等到永历帝遇害后,其子郑经虽然仍使用明朝赐予的“延平王”封号,并声称谨守臣礼,但在内部却开始自称“东宁国王”(郑经以“东宁”称呼台湾)。不仅如此,郑经在与清廷商谈议抚条件时,明白无误地提出欲效仿朝鲜、越南,做清朝的藩属国,而非与大陆完成统一(“郑锦请称臣入贡如朝鲜,上未之许。”引文同上。“郑锦”为郑经之误)。


郑成功及其子孙统治台湾长达22年时间,在坚持抗清事业的同时,在台湾设府置县,建立各级行政机构,并大力发展农业和国际贸易,将一个原始、封闭的海外孤岛变成一块百业渐兴、生机勃勃的宝岛,功劳不可谓不大。1683年,康熙帝派大将施琅跨海收复台湾,末代延平王郑克塽兵败投降,台湾自此再度与大陆实现统一。



康熙帝收复台湾后,为免当地民众再起抗清之心,下令将郑氏在台诸坟悉数迁葬大陆。然而康熙帝并未抹杀郑成功的功绩,并专门为他拟写对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见《清联三百副·康熙挽郑成功联》),可见对他推崇之深。随着明郑时期的终结,明朝正式走进历史。


史料来源:《清史稿》、《台湾历史辞典》、《清联三百副》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郑成功家族本来就是一个军阀。

所以无论郑家是拥立隆武,还是改奉永历,还是不再立南明皇帝,都是为了郑家的家族利益而已。


拥立隆武

最早的时候,郑家是投靠南明弘光帝的。

崇祯十七年(1644年),南明弘光皇帝册封郑成功父亲郑芝龙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抗清军务。

弘光元年(1645年),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侯。

然而隆武政权的军政、财政大权掌握在郑芝龙手里。

清兵攻破仙霞关,进入福建,清将博洛以高官厚禄诱降郑芝龙,9月晋封他为泉国公,12月郑芝龙降清,随即被押到北京囚禁。

郑成功逃走,纠集郑家旧部,占据厦门金门,继续抗清。

永历十五年(1661年)农历十月初三日(11月24日),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矫诏令斩郑芝龙与其亲族于北京柴市口。

隆武帝死后,南明帝系转入永历。


改奉永历

朱由榔(1623年11月11日—1662年6月1日),南明末代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1646年至1662年在位。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

1649年(清顺治六年,永历三年),郑成功改奉永历为正朔。

永历帝即册封其为“延平王”(郡王),后世称成功为“郑延平”。

永历朝时,李定国曾约郑成功从云南贵州和福建夹击广东,扩大南明地盘。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西进,却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结果导致李定国在广州大败。

永历十五年(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朱由榔逃到缅甸,后被吴三桂擒获。

1661年4月,郑成功为了解决军粮不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决定收复由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的台湾岛。

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东渡海峡,打败荷兰人,收复台湾。

永历十六年(1662年)6月1日,朱由榔在昆明被绞死,终年40岁,在位16年。

6月23日,郑成功在台湾病死。

也就是说,南明灭亡22天后,郑成功也病死了。



不再立帝


在这22天里,其实郑成功完全有时间再立一个南明皇帝,当时许多明朝的藩王都在台湾,如鲁王、宁靖王等。

朱弘桓(?-?),山东兖州府滋阳县(今山东省兖州区)人,监国鲁王朱以海之子,明朝第十二代鲁王(1664年─1683年)。

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郑克塽降清,清廷将朱弘桓迁入山西。


朱术桂(1617年10月24日-1683年7月20日),字天球,号一元子,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今湖北省江陵县)人,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

明绍宗封为宁靖王,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朱术桂前往投奔。郑克塽降清时,朱术桂与五位妃子自杀殉国,后人建有五妃庙祀之。


但无论是郑成功还是郑成功的儿子郑经都没有再立一个南明皇帝。

因为郑家本来就是地方势力或者说是军阀,永历是自己名义上的上司,天高皇帝远也就算了。

既然永历死了,自己在台湾给弄个顶头上司,见了他要三跪九叩,这是自己给自己找别扭吗?

当时清朝已经占领了整个大陆,大陆各地的反清复明的力量已经被消灭,郑经知道反清复明已经不可能了。

如果再立一个新的明朝皇帝,肯定与清朝之间再没有谈判的可能,极有可能遭到清朝的疯狂攻击。

因为南明皇帝是大陆前明精神寄托和人心所在,根本不会从心中服从清朝的统治的,所以清朝必须消灭所有南明称帝的人和所有反清势力。

以台湾与大陆的力量对比,台湾是根本不能能承受清朝的攻击的。

所以郑经自然就不会再立一个新的南明皇帝,而是以明朝册封的延平郡王身份与清朝谈判,希望能获得藩属地位,称臣纳贡,效仿朝鲜那样,让郑家永远占有台湾,保障郑家利益的最大化和永久化。

这也是为什么郑家不再立新南明皇帝的根本原因。

而只有与清朝停止战事,实现和平,让郑家永远占据台湾,才能保证郑家的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郑家开始和清朝多次谈判的原因。

双方就登岸、剃发易服、称臣纳贡等来来往往谈了很多年。

只可惜,郑经的要价让康熙无法接受。

比如郑经开始说全体台湾人不剃发,但康熙说必须剃发,否则表示不臣服。

郑经又让步,说全台湾人都可以剃发,但自己不剃发,保留明朝王服,但康熙仍然不同意,坚持要郑经剃发。

郑经只好拒绝。

1664年,郑经乃谨守藩封,废“东都”(因为东都是永乐皇帝的行宫,皇帝死了,没有必要存在了),以“东宁”称全台湾,但仍然使用明朝的“招讨大将军”的印信,奉“永历”年号,但却在与清廷大臣明珠的书信中,以“东宁国王”自称,自称“建国东宁”。

1669年,郑经〈复明珠书〉:“辽绝大海,建国东宁,于版图疆域之外别立乾坤。”

也就是说,虽然两年前永历已经死了,但台湾郑经依然奉“永历”年号,这就表明了郑家不愿再立一个新皇帝。

历史上称郑家在台湾这段时间为“明郑”时期。

当时英国人称台湾郑氏政权为“台湾王国”或“福尔摩莎王国”,英国东印度公司上书郑经时,则称呼其为“陛下(Your Majesty)”。.

永历十九年(1665年)四月,清荷联军进攻澎湖,却遇到台风无功而返。清朝因此放弃进攻台湾,恢复和郑氏王朝谈判。

在1667年7月,郑家与清朝和谈中,郑经声称台湾“非属版图之中”、台湾“东连日本,南蹴吕宋,人民辐辏,商贾流通。王侯之贵,固吾所自有,万世之基已立于不拔”。

1669年和谈中,郑经又强调郑氏占据台湾,是“于版图疆域之外,别立乾坤”,又说台湾“远在海外,与版图渺不相涉”两次谈判中,郑经都以不接受薙发为由拒绝。

《台湾郑氏纪事》:1669年郑经在给满清的官员率泰的书信中说到:“曩岁思明〔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之役,…全师而退,远绝大海,建国东宁,别立乾坤,自以为休兵息民,可相安于无事。”

郑经曾写信给其舅董班,称台湾“幅员数千里,粮食数十年,四夷效顺,百货流通,生聚教训,足以自强。又何慕于藩封?何羡于中土哉?”。

郑经的诗歌集《东壁楼集》


  • 《满酋使来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说愤而赋之》

王气中原尽,衣冠海外留。雄图终未已,日夕整戈矛。


  • 《题东壁楼景自叙》

西郭楼台近水滨,青山白云相与邻。试问阁中谁隐者,昔日先朝一汉臣。


  • 《悲中原未复》

胡虏腥尘遍九州,忠臣义士怀悲愁。既无博浪子房击,须效中流祖逖舟。

故国山河尽变色,旧京宫阙化成丘。复仇雪耻知何日,不斩楼兰誓不休!


  • 《闻西方反正喜咏得诚字》

群胡乱宇宙,百折守丹诚。海岛无鸾信,乡关断鸡声。

义师兴棘岫,壮气撼长鲸。旗旆荆襄出,刀兵日月明。

一闻因色动,满喜又心惊。原扫腥膻幕,悉恢燕镐京。

更开朝贡路,再筑受降城。


  • 《驻师澎岛除夜作》

舳舻连远汉,旗旆蔽长江。帆影挂山路,波声度石矼。

人家点远浦,葓草隐孤艭。旗动乱云色,鼓鸣杂水淙。

凄凄寒夜火,寂寂客船窗。漏尽更新令,春晖照万邦。

3

南明只坚持了十几年,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内讧。由于崇祯帝没有指定接班人,于是从马士英扶持弘光帝开始,但凡是手上有点兵马的势力都会扶持一个朱姓王爷出山。要么是直接称帝,要么是含蓄一点,只称一个监国之号。一时间南方被拥立了四个皇帝,十几个监国。各方势力为了争一个正朔,打的是一脸狗血。郑成功作为这些势力中的一份子,他其实也立过一个监国

据《续明纪事本末》卷七记载,在隆武帝和绍武帝先后遇害后,桂王朱由榔于隆武二年继任帝位,年号永历。但当时郑成功远在东南,不知道这一消息,便于隆武四年正月拥立淮王朱常清为监国。到了十月,永历帝派出的使者向郑成功宣读旨意后,他才知道永历帝已即位的消息。使者根据永历帝的旨意,封郑成功为威远侯。于是郑成功便改奉永历帝为正朔,改隆武年号为永历,淮王朱常清则非常知趣的宣布逊位,并取消了监国身份和年号。

割据东南的郑氏集团奉永历为正朔后,就一直没有再改过年号。到了永历九年四月,永历帝再次给郑成功加官进爵,封他为延平郡王。并且特准他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行政特权,武官一品以下,文官六部主事以下,郑成功都可以自行操作,不用向永历请示。这也就是说,郑成功的爵位和抗清的一切合法性都源自永历帝。只要永历帝的正朔不倒,他是没有扶持其他朱姓宗室为皇帝的理由。否则他的合法性荡然无存!

又过了三年,永历帝封郑成功为潮王(一字亲王),给了他更大的特权。但是郑成功这一次实在是不敢受此封号,便力辞不受,坚决的给推掉了。但是郑成功还是获得了南明官方对他拥有闽浙部分辖土、民政、军事等军政大权的承认。皇帝这么给面子,他不能不兜着吧?因此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会请宁王朱术桂和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这表明郑成功对礼法是很看重的,他严格的奉永历为南明正朔,并非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之人。

1662年6月,一个很普通的时间点。但就是在这一年的这一个月,永历帝、郑成功和李定国先后去世。

六月一号,永历帝在昆明十字坡被汉贼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六月二十三日,郑成功在台南病死。他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国在缅甸勐腊病逝,他临死前也说道:我对不起大明,也对不起皇帝,我该怎么面对天下。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这里郑成功临死前所说的先帝和李定国念叨的皇帝,指的是永历帝。也就是说,永历遇害的消息,他们都知道。其中李定国因为离得比较近,十天后就知道了。在得知消息后,气的一病不起,最后溘然长逝。郑成功因为离得比较远,十七天后才得到消息,也是气急攻心,又因为儿子郑经的丑事,于四天后暴毙而亡。

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在金门发动军事政变,自称延平王,打败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在台南即位。然后改东都明京为东宁;他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历帝正朔,并于台南建宁王府,供岁禄于宁王朱术桂,但未拥立其称帝或监国。


从郑成功的一生来看,他只奉过两人为南明正朔。一个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隆武帝,一个是南明在位时间最长的永历帝。郑成功也不是没有拥立过朱姓王爷,但是他只敢拥立监国,并未拥立过皇帝。永历帝在世时,不管郑成功对他是不是真的效忠,但起码在明面上,郑成功对永历帝还是很尊重的。只要永历还活着,他都不可能拥立新君。后来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郑成功是在临死前才得知的消息。

综上所述,南明被灭后,郑成功为什么不拥立朱姓王爷为帝呢?这是因为郑成功从来就没有想过拥立谁为皇帝,他已经奉了永历皇帝为正朔,那就只能继续供奉到底。不能因为南明被灭,永历帝逃亡缅甸,他就擅自拥立其他人为帝。如果他敢这么干,就是在自掘坟墓,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合法性。如果连自己的合法性都没有了,他凭什么号召明朝遗民抗清?就算郑成功虽然知道永历帝遇害了,但是拥立皇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办成的。对于郑成功来说,他首先要确定永历帝还有没有后裔。如果有后裔,那么皇位就属于永历皇帝的后裔,而不是其他的朱姓藩王。这是最起码的继承逻辑。

另外还有一点,郑成功是戴罪之人。他的父亲郑芝龙出卖过隆武帝。郑成功因此有很深的负罪感,一直都在戴罪立功。就拿郑成功的名字来说,他的名字并不是郑成功,而是“朱成功”或者“国姓成功”,之所以会叫这两个名字,是因为隆武帝赐他国姓“朱”,又赐名“成功”,于是在隆武政权初期时,他叫过一段时间“朱成功”。但是后来郑芝龙出卖了隆武帝,郑成功一面与郑芝龙划清界限,一面谢罪于天下,不再以朱成功自称,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配姓朱。于是郑成功在此之后就一直以“国姓成功”为自称。既不姓郑(与亲爹划清界限),也不姓朱(自惭形秽),而是以“国姓”为姓。(现在称呼他为郑成功,是满清两宣传的结果)

试想一下,为了代父赎罪,郑成功他连自自己的名字都改了。一个自惭形秽之人,他哪里还敢拥立朱姓王爷为帝?因此南明的帝位,郑成功既没有资格过问,也没有胆量过问,这不是他该操心的事。

4

逃往台湾的明宗室,最著名的就是鲁王朱以海。鲁王朱以海曾经在浙江以监国的身份,与在福州即位的隆武帝朱聿键发生内讧。郑成功实际上是有点看不起鲁王,永历帝死后,郑成功对留在台湾的明宗室只是供吃供喝,没有再立新君。




永历十五年(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抗清形势已经越来越严峻,大西军余部秦王孙可望背主降清,在抗清前线苦苦支撑的晋王李定国已是独木难支。永历帝与李定国走散后,被迫逃到缅甸曼德勒,为缅王莽达收留。后清军攻入缅甸,莽达之弟白莽发动政变杀死兄长即位。同年8月12日,白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卫近臣,最后一任黔国公沐天波也战死殉国。永历帝父子被械送到昆明。

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残忍勒死,终年40岁。噩耗传至台湾,延平王郑经设灵率百官哭悼,上谥号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庙号昭宗。这一年的6月23日,得知永历帝父子被杀害的郑成功,悲愤过度黯然长逝。



永历帝与郑成功,一个被绞杀,一个病死,都死于1662年,这说明在1662年之前,永历帝朱由榔是整个明朝抗清力量的核心,郑成功的延所平王、孙可望的秦王、李定国的晋王,都是永历帝所敕封,说明在当时,郑成功及大西军余部和夔东十三家都奉永历帝为正朔。郑成功作为南明遗臣,是不可能在台湾另立新君的,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当年鲁王朱以海就是因为与隆武帝为争夺正朔而发生内讧互相倾轧,导致抗清形势急转直下。

清朝入关后,百万明朝宗室在清朝的利刃铁蹄下被杀戮的所剩无几,逃往台湾的明朝宗室,如鲁王朱以海,宁靖王朱术桂,都已经是宗室旁支,更何况郑成功以延平王总揽台湾事,若在台湾再立一个明朝宗室当皇帝或监国,无疑会对他统治台澎湖造成多方掣肘,并不利于他放开脚主持抗清大计。



不过,郑成功也曾扶立过明朝宗室,但不是在台湾,而是在广东沿海的南澳岛。根据《续明纪事本末》记载,隆武帝绝食殉国之后,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在广东肇庆称帝,改年号为永历。此时的郑成功,在隆武帝殉国、父兄被清朝杀害后,坚持在厦漳泉沿海抗清,于1648年春,在广东南澳岛拥立淮王朱常清为监国,年号为东武。同年八月初一,永历帝的使者来到南澳岛带来桂王即位的消息,于是郑成功令朱常清取消监国身份,同年朱常清去世。

此后郑成功坚持奉永历帝为大明帝胄之正朔,对逃往台湾岛的明朝宗室,供吃供喝供住,再也没有过再立新君的想法。

5

南明王朝以腐烂致骨无药可救??,无何适的人选,也无那种必要,明王朝亡于无经济基础和无民族信仰,汉奸走狗一大堆。明实际上亡于吴三桂和众叛将手中,郑成功也深知此问题。于其立一个管自己的顶头上司,不如自立称王称霸。

6

这问题问得好,当今社会很多人把郑成功捧的很高,但是如果你熟读历史,你会觉得真实的他也许会让你失望。

郑成功要说拥立一个朱明王室后裔那可谓是信手拈来,在明末清初之际大陆即将全部落入满清之手,这时候是有很多朱明后裔前来投靠郑成功,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有鲁监国朱以海,还有宁靖王朱术桂,其他各种郡王更是比比皆是。所以郑成功不拥立朱明后裔真的不是他没这个资源。

永历帝在云南被害后,此时全国抗清势力并没有全部被满清消灭,我们能数过来抗清武装就有好几支。比如四川的明军,奎东十三家,张煌言的鲁监国旧部,还有郑成功的十多万人,林林总总加起来至少有二十万人马。此时这些人真可谓是群龙无首,那时候鲁监国朱以海就在金门,假如郑成功为了抗清大计拥立鲁监国做皇帝那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郑成功偏不,不光是他不他退守太晚他的继任者也是把朱明后裔奉养起来,就是不让他们参政。郑家在台期间其实俨然是个小朝廷,不过这个朝廷的领袖不再是朱明后裔,而是他们郑家。

我个人觉得郑成功在明末清初一直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他虽然名义上接受南明政府号令,但是实际上并不怎么听南明朝廷的指挥。他在闽南建立的势力范围,也基本上是他自己打出来的,他父亲郑芝龙投降满清后并没有给他留下太多东西,所以郑成功心里明白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切是不希望拱手让给别人,哪怕是名义上的也不行,所以南明自永历帝去世以后郑成功就完全以明朝遗臣自居,并不打算拥立一个人来号令自己

7

南明一般指公元1644年到1662年明朝宗室在南方抵抗清军的时间段。先后有弘光、隆武、永历三个小朝廷。郑成功先是追随隆武帝,后因其父郑芝龙降清,隆武帝抗清遇难。后来郑成功承认永历帝为正统,但行动还是自行其事。公元1662年,郑成功攻取荷兰人占据的台湾。同年永历帝被吴三桂杀害,南明灭亡。郑成功也许考虑过拥立明朝宗室为皇帝,但因各种原因放弃。

首先,郑成功当年去世了,可以说既使有想法也来不及实施。

其次,郑成功虽然被封为国姓爷,爵位延平王,但实际却长期独立于永历小朝廷之外,他不太想搞个皇帝来约束自己。

再则,郑成功地盘太小,只有福建沿海和台湾,如果搞出个皇帝,既名不符实,也不伦不类。

8

这个问题的答案说起来也很简单,是因为郑成功已经有了主子,他不需要太多的主子。

公元1644年,随着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基本上宣告了明朝的灭亡。但崇祯死后,全国各地依然有不少忠于明朝的势力,福建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1645年,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在福州拥立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键为帝,改国号为“隆武”。朱聿键郑成功赐姓朱,名成功,取号明俨

郑家:

自此郑成功有了“国姓爷”这样一个称谓。 当时南方政治局势十分热闹,朱宗室里面,被拥立了四个皇帝,十几个监国。各方势力为了各自利益,都认为已方才是明朝正朔,甚至为此事大打出手,弄得鸡飞狗跳的。

郑成功出于自己需要,也立过一个监国。 据《续明纪事本末》卷七记载,在隆武帝和绍武帝先后遇害后,桂王朱由榔于隆武二年(1646年)继任帝位,年号永历。

隆武帝:

但当时郑成功远在东南,不知道这一消息,便于隆武四年(1648年)正月拥立淮王朱常清为监国,因其变更年号为东武,故称东武帝。

永历二年十月(1648年)永历帝将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封为威远侯,使者来颁旨时,他这才知道永历继位的事。于是郑成功便将永历帝奉为正统,停用隆武年号,使用永历年号,淮王朱常清自动逊位,并取消了监国身份和年号。

永历三年(1649年)永历帝升郑成功为漳国公,永历九年(1655年),再升郑成功为延平郡王,这是要把郑成功倚为国家长城啊。郑成功是永历帝钦封的王爷,他当然只承认永历帝的合法性,他不可能再去扶持其他宗室为皇帝。否则他不就成了乱臣贼子了吗?

(1662年)6月,永历在昆明被杀害。二十余日后,郑成功在台湾病死。他临死前说:“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他说的先帝便是指的永历。可见他一生都忠于永历,没有想过要改换门庭,再找个什么皇帝来做主子。

郑成功剧照:

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仍将永历奉为正统,虽然郑经在台南建宁王府,供岁禄于宁王朱术桂,但未拥立其称帝或监国。 从郑成功的一生来看,他只承认过隆武帝和永历帝。他不可能拥立新君。

他不能因为南明被灭,永历帝逃亡缅甸,他就擅自拥立其他人为帝。永历帝就算死了,也要立他的后人,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9

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郑成功自己有私心。尽管郑成功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也是“反清复明”的志士,但细究起来,并不算是个一心为公的忠臣,而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私利而已。所以南明晋王李定国约郑成功同时起兵,而被郑成功放了鸽子;后来三藩之乱时吴三桂联合郑经,结果郑经也是派点人来划水。可见郑氏集团还是家族利益优先,“反清复明”更多是一块拉拢汉人的招牌而已。

还有一点的是, 台湾的宗室都是疏出,本身就缺乏号召力。本来有一位最有资格的称帝者,曾在绍兴任监国的鲁王朱以海,但郑氏之前依附的是福州的唐王朱聿键,唐王和鲁王不和,所以郑成功和朱以海一直有矛盾,甚至有史料说朱以海被郑成功所杀。而其他藩王比如宁靖王朱术桂,本身都是非常疏的皇室旁支,缺乏号召力,而且立这个不立那个也麻烦,最主要的是郑成功不可能想自己被制约吧。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10

导读: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既有人的因素还有时间巧合的因素综合造成的这个结果。南明先后经历弘光、隆武、鲁王监国、绍武、永历等五个时期,其中隆武和鲁王监国是一个时期也就是竞争关系;而邵武和永历在一个时期,只不过存在的时间很短只有一个多月。所以我们总的来说南明政权还是以弘光、隆武和永历这三个时期为主。而这个详细情况和郑成功没有立逃亡台湾的宗室为皇帝有直接的关系。这么听起来可能比较乱,在下文中我们进行详细叙述。


我们详细讲南明政权的交替过程就是为了说明白郑成功不立明朝宗室的原因。从感情上说,郑成功对隆武帝和永历帝的感情比较深。隆武时期,郑成功被赐姓朱,国姓爷也因此而来。而在隆武政权奔溃后继位的桂王永历帝朱由榔赐给了他延平郡王的爵位,使郑氏用合法的道统治理台湾长达20多年。

可以说永历对郑成功仁至义尽,所以在永历帝朱由榔在位的时候郑成功不会拥立别的宗室登基。而当永历帝被吴三桂杀死的的消息传到台湾,郑成功忧愤交加在同月去世。在台湾的明朝宗室影响力最大、根最红最正的是鲁王朱以海,即使郑成功活着也不会立他为皇帝。因为这个鲁王朱以海曾经和郑成功的恩人隆武帝唐王朱聿键争夺南明的正统性,不服从隆武的统治还自立监国。


南明政权更迭中郑成功的情感倾向

隆武政权  

弘光政权灭亡后,南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拥立唐王朱聿键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改元隆武。看到没有,隆武一朝基本是郑氏掌握兵权拥立的。

隆武帝是比较贤明的:安抚难民,联络抗清义军。摒弃弘光朝所谓联虏灭贼的天真的策略,积极联络起义军的力量对抗清朝。但是毕竟郑芝龙等人掌握大权,郑成功被赐姓国姓朱就在这。但是清军打到福建的时候,郑芝龙居然投降了清军。郑成功在此时和父亲决裂,始终坚持抗清的立场。隆武帝被清军追及擒杀,隆武政权灭亡。而郑芝龙也没得到好下场,被清军诛杀。


鲁王时期  

为什么讲一个监国的鲁王,不但是因为他不服从隆武政权的统治而且他还顺利的逃到了台湾。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孙,鲁王朱寿镛第五子。是当时流亡台湾宗室中根红苗正的明朝宗室,为什么不立他就是因为他和隆武政权争夺明朝正统以监国的身份割据浙江东部导致隆武帝势单力孤很快灭亡。否则如果鲁王和隆武合兵一处,即使郑芝龙降清,南明也有一战之力。所以说郑成功不拥立他也是出自自己的私人感情。

弘光政权灭亡后,几乎和隆武称帝同时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鲁王政权腐败,和隆武朝争夺皇统,势同水火。这让以隆武帝为恩人的郑成功如何认可鲁王朱以海?况且由于父亲郑芝龙的降清导致隆武帝被杀,郑成功一直觉得对不起隆武帝。更感觉鲁王朱以海碍眼,别说拥立鲁王就一直没让他登上台湾本岛。让他在澎湖呆了十多年直到去世。


永历政权  

隆武政权灭亡后,明两广等地的官员拥戴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改元永历。在永历朝时期大顺、大西农民军余部和南明合兵一处共同抗清。永历朝得以支撑台湾及中南、西南数省半壁江山,声势颇大。


永历帝继位之初就封郑成功为威远侯,于是郑成功便改奉永历帝为正朔。永历九年,永历帝加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并赐予他开牙建府的特权。延平郡王府可以在控制范围内行使行政、管理任免等权力。除了一品官员,其他都不需要请示永历帝郑成功就可以自行处理。

可以说皇恩浩荡,永历帝不但给予了郑成功合法的爵位而且给了郑成功抗清的大义也吸纳人心向明的人才。这位郑成功集团的成长壮大以及后来平定台湾都有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郑成功能凭借延平郡王的身份团结力量抗清的一切合法性都源自永历帝。所以他没有拥立别人的可能性。

所以说当永历帝被吴三桂处死的消息传到台湾,郑成功伤心过渡暴病而亡。


郑成功后人没有拥立明朝宗室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早就想凭借延平郡王府自立,他可不会拥立什么明朝宗室给自己找个公公婆婆。他明显打着反清复明的名义,行自我割据的事实。这个在《康熙王朝》中,和清朝使臣谈判中就可以知道。他想台湾依照朝鲜例,可以向大清称藩自立。郑经的割据野心不言自明,他怎么可能拥立这些明朝宗室呢?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