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为何战败呢?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认为,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公开宣称:我很佩服《论持久战》。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当然的,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 。

罗援说,日本是有它的优良传统,但是日本也有它的劣根性,毛主席讲日本没有哲学,就不会产生战略家,但他有阴谋家,从抗日战争爆发整个历史过程,不是仅仅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之后还有很多事件,七七事变之前还有很多事变。

日本没有哲学,就不会产生战略家。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意识形态的最高形式。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哲学,如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一样,哲学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日本学者中江兆民在著作《一年有半》中提出“日本没有哲学”的观点,“没有哲学的人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深沉和远大的抱负,而不免流于浅薄;没有独创的哲学就降低一个国家的品格和地位。”

日本缺乏战略家,战略要有全局,日本则特别看重局部。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打赢了每一场战役(太平洋战争后期除外),可是输掉了整个战争。它太看重胜负,于是只有小胜,没有全胜。

石原莞尔被人视作是日本少有的战略家,其实是超级妄想狂,石原幻想“人类最后的大战争”是“以日美为中心而进行的世界大战争”,石原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冲突,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日本不可避免地要和作为西方文明代表的美国要进行一场所谓“最终的战争”,以此来决定人类社会的走向。为了“以战养战”、持久作战,以取得决战胜利,必须占领中国东北作为日本的战略资源供应基地。他的军事战略思想直接指导了日本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和侵占中国东北。

石原莞尔策划九一八事变,完全是张学良成就了他的成功,而轰动日本军界。九一八是阴谋的胜利,是侥幸的胜利,想通过经营东北蚕食中国最后与美国决战,不过是痴心妄想而已。

日本没有像中国老子孔子等世界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都是些实用主义的山寨哲学家,明治维新之前以中为师,明治维新之后以欧为师,谁强大就跟谁,影响最广的思想家是福泽谕吉,一边学习西方,一边想着怎么侵略中国,思想级别太低。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缺乏资源的岛国,那里的人们有强烈的危机感,缺乏战略易走极端,日本的妄想家特别多。丰臣秀吉被认为是日本“大陆政策”的鼻祖。他明确提出先占领朝鲜半岛,进而侵占中国的战略。他的想法成为日本的战略文化遗产。从19世纪末到1945年,日本一直试图完成这个古老的方案。

日本是冒险主义者,痴心妄想和德国瓜分世界,全面侵华,结果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坟墓。日本喜欢冒险,赌徒性质,甲午战争挑战大清成功,日俄战争挑战俄国成功了,军国主义无限膨胀,真以为自己天下无敌,石原莞尔就梦想什么人类最终决战,只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没石原的耐性。狂妄叫嚣什么“三个月灭亡中国”,仅在上海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中国人抵抗意志已经不是那个就知道赔款割地的大清朝了。

1939年,日军发动诺门坎战役,还以为今天的苏联还是沙皇时代那么熊,结果被揍得鼻青脸肿。然后日本就发神经专摸老虎屁股,奇袭美国的珍珠港。日本的愚蠢行为把希特勒都气疯了,据说,当时希特勒在办公室内曾经对着电话大骂,日本人就是一头猪;也有记载是,希特勒骂日本是一头没吃饱的笨牛,愚蠢的笨牛。

希特勒没理由不骂日本,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战友。美国是当时全球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工业生产能力是日本的10倍,日美开战日本没有任何胜算,这一点日本的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就曾警告过日本内阁,并且极力反对南下招惹美国,主张北上和德国一起夹击苏联,日本军方脑子发热偏偏喜欢找死。

日本缺乏战略家,但是不缺阴谋家。从丰臣秀吉到田中奏折,“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费劲心思想霸占中国。根据一位经历过二战的年迈老兵讲述,当时日本军队对中国的熟悉程度简直是出乎所有人的想象,我国有多少城市、村庄,每个地方大概有多少人都是了如指掌,这些竟然在日本的地图上都很清晰的标注着。可见日本为侵略中国所做的精心准备细致到什么程度。

德国是最具哲学头脑的国家,没有德国,世界哲学史根本就没法写,涌现出康德尼采马克思叔本华等等哲学大师。德国也有失去理智的时候,在希特勒的忽悠下发动世界大战,德国彻底反省历史在全世界赢得尊重。日本总喜欢玩阴谋,对待历史不死心,一不道歉二不反思,今天参拜靖国神社,明天修改历史教科书,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日本没有哲学,缺乏战略头脑,总想着侵略别人。日本是个很精致的民族,一个厕所都要搞出那么多话语,只可惜缺乏战略眼光,心术不正,缺乏远大抱负,一有点钱就嘚瑟喊什么《日本可以说不》,结果被美国收拾得一点脾气也没有。

最佳贡献者
2

从1942年春天开始,侵华日军开始酝酿一个“通天”的军事行动方案:进攻川陕,彻底打垮重庆政府,为此参谋本部憋出来一个关于川陕攻略的《五号计划》,拟首先加强华北方面军的兵力,命其从东北面攻入陕西,翻越秦岭和大巴山后直取成都平原;同时以武汉第11军主力自宜昌西进击破国军第六战区,占领重庆后与北路日军在四川会师。



(参谋总长杉山元)

侵华日军此次作战预计动用的总兵力为16个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和2个飞行团,超过50万的兵力,可以看出,这一攻略的规模是空前的。经过参谋本部和南京、北平、武汉等各地日军司令部的反复沟通和磋商,历时数月才逐渐完善了作战计划。

日本人以做事精细著称,对五号作战的兵力集结做出了详细的安排,根据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田中新一的计算,“中国派遣军”的总兵力将从61万增至97万人,其它地区的日军全部缩减:关东军从70万降到49万人,国内留守兵力从53万降到50万人,太平洋战场上的南方军从34万减少到28万人,从而全力保障《五号作战》的实施。



(陆相东条英机)

就在日本人紧锣密鼓筹备川陕攻略的时候,4月18日,美军中校杜立特率领16架战机从航母起飞轰炸了日本本土,随后因燃油不足飞往中国华东地区的衢州等机场降落,该地区仍然由顾祝同第三战区所控制。眼见着东京挨了炸弹,裕仁紧急召见参谋总长杉山元,质问他:“不是说本土防御没有问题吗”?

杉山元吓的满头大汗,回到参谋本部马上着手调查轰炸机从哪来的又去哪去了,弄清楚之后立即给“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下达命令,暂停部署川陕进攻计划,取而代之的是“浙赣会战计划”,畑俊六认为浙赣会战完全属于冲动型作战,试图辩解和请求收回成命,参谋总长硬邦邦扔过来一句话:放下手中的一切,立即迅速摧毁浙赣地区的机场!



(畑俊六)

不仅如此,首相兼陆军大臣东条英机也是天天发电催问,监督畑俊六进兵浙赣,日本军部在天皇的问责下对衢州机场的关注早已超过了任何战略区。任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和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等前线将领如何反对,杉山和东条也是铁了心,于是轰轰烈烈的《五号会战》就这样被搁浅了。阿南惟畿不无悲哀的在日记里写道:“由于美军发动小规模空袭而进行浙赣会战,却使今秋对重庆的大规模攻势无法发动”。

1942年5月15日起,在东京军部巨头们的高压下,畑俊六调动第13军和第11军的八个师团发起浙赣会战,历时四个半月,占领了浙江衢州和丽水等机场,把顾祝同的第三战区长官部撵到了江西上饶,貌似作战很是成功,期间还搭上了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的性命。按理说,华东地区已经扫荡完毕,该重新琢磨如何进攻重庆和成都的问题了吧?



(冈村宁次)

太平洋战场又出岔子了,10月下旬日军出动精锐的第2师团登陆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准备反攻冲上来的美军,结果被打的满地找牙,坚持到11月初,瓜岛战役完全归于失败。损兵折将的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要求大本营增兵,于是原本用于《五号作战》的头等主力、第11军第6师团被急忙调往南洋送死,华北方面军也调出第27师团等部前往救火,“中国派遣军”又被放了鸽子。

1942年11月10日,日军参谋总部正式通知畑俊六,鉴于太平洋战场需要更多的兵力和军需物资,所谓的《五号作战》计划取消,后者无奈的也写日记泄愤:“这就是事情的最后结局”。

(阿南惟几)

从此以后,侵华日军基本放弃了对川陕和重庆的图谋。在这大半年的一顿操作乱如麻中不难看出,日本军部完全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一群木头人,根本没有一个长期和坚定的作战指导思想,还有什么“战略”可言?

病根很大一部分出在裕仁身上,这个躲在幕后的侵华元凶实际上一直掌握着军队的统率权,偏又不懂军事和不谙战略,而只有服从于他的军队将领,才能被提拔到战争决策团队当中。类似于东条英机这样的“上等兵”,其军事水准最多能当当宪兵司令,却可以成为陆军三巨头之一的陆相。否则就算有天大的本事,诸如石原菀尔之辈,也得回家赋闲或者坐冷板凳去,日本不败,天理难容。

(裕仁)

3

日本,确实缺乏世界级战略家,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日本人,精明能干,聪明好学,有种骨子里的执着和完美追求精神。

但是,日本人,过于谨慎小气,内敛深沉,外表谦和,文明礼貌,内心纠结压抑,郁闷,极度矛盾,自傲又自卑!

特别是,日本的政治运行,向来缺乏长远规划,当政者往往控制不了局面,俗称“赶车叫驴说了算”!

比如,二战时期,日本经过日俄战争、甲午海战,一跃而起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按照理性逻辑发展,日本军事科技工业再亚洲遥遥领先,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在国内,从社会管理走向现在文明,从基础科学和工业结合走向世界一流强国;从国外来说,应该和平输出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从政治经济出手,领导亚洲周边国家,大力改善亚洲整体社会发展水平,占据亚洲制高点,就能实现亚洲霸主,与欧美列强并驾齐驱,同时,也为亚洲现代化做出杰出贡献!

可是,日本趾高气昂,以打击弱小落后的邻居为骄傲,这是真正强者所不屑于个蔑视的!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反而烧杀抢掠为能事,不但没有凭借先进生产力走向文明,反而暴露畜牲本性,制定一系列罪恶肮脏的计划,天堂有门你不走,地狱无路偏去闯,竟然自寻死路!这是多么的卑鄙肮脏变态,恶心愚蠢,下贱,不可救药!

当时,偶尔几个高层,有点高瞻远瞩目光,感觉靠野蛮武力发展,是自寻死路!大部分高层,都是一脑袋粑粑,别提战略眼光,连战术眼光都是瞎子一般!

更不用说,看看关东军那些蠢驴,坐井观天,只知道烧杀抢掠奸淫掳掠,根本不看世界大势,不听指挥,不懂是非,连做人的资格和本分都没有了,已经自动的不自觉地变成了畜牲,自觉是野驴野狗,能撒欢儿就行!

九一八事变,是愚蠢的开始,卢沟桥事变是在死路上狂奔,诺门卡是狗急跳墙,珍珠港是黔驴技尽,孤注一掷,苏联收拾关东军,美国扔原子弹,国共大反攻,三力合一,日本走进万丈深渊!

日本,先发优势,在亚洲风生水起,本来可以打造强大的世界一流强国。就因为无战略眼光,也是天生宿命,丫鬟的天赋小姐的心,志大才疏,福薄命短,没有那个命,把本来是好邻居好伙伴,变成时代仇敌!把对手推向巅峰,把自己沉入十八层地狱!

结果,一败涂地,本土被占,成了二十一世纪还是外国驻军的半殖民地,这简直是国际天大的笑话!

从这结果,说说看,二战期间,日本哪有一个战略家?!

相反,看看美国!二战初期,一边卖武器物资给日本,暗地怂恿日本打中国打苏联,一边帮中国武器物资,收买人心,抵制日本个苏联。两边发战争财!

等到欧洲英法德国和苏联打的精疲力尽,亚洲日本中国两败俱伤,美国赚的盆满钵满了,开始跳出来,义正辞严地宣战,收拾胜利果实!

结果,美国成为二战最大赢家!

这战略眼光,才是真正的大战略家!

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日本缺少深谋远虑的智囊人物。

其实也不是没有,只是他们通常不受重视,不能成为军方核心领袖。

这和日本军队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的。

日本是个强调团队合作的民族,比较排斥独狼这种人物。

从孩子开始,如果有孩子特立独行,智力和才干远远超过别人,就很容易被孤立。

这样的孩子,要么最终掩饰自己归入团队,要么就是一生游离于团队之外,进入不了高层。

久而久之,日本高层都是一群才能过于常人,但算不上大牛的普通人。

日本军方的中将、大将不可谓不多,然而多是志大才疏的庸才。

他们擅长打一个个战役,打的还很精彩,但缺乏把握国家和军队的大局,不能预测到国外尤其是世界走势5到10年以后的变化。

而大家看看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蒋介石甚至希特勒,都具有这种高瞻远瞩的能力。

同时,日本军方内讧太多,包括内阁在内更换太频繁。

大家看看:

林内阁(1937年2月2日—1937年6月4日)林铣十郎

第1次近卫内阁(1937年6月4日—1939年1月5日)近卫文麿

平沼内阁(1939年1月5日—1939年8月30日)平沼骐一郎

阿部内阁(1939年8月30日—1940年1月16日)阿部信行

米内内阁(1940年1月16日—1940年7月22日)米内光政

第2次近卫内阁(1940年7月22日—1941年7月18日)近卫文麿

第3次近卫内阁(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近卫文麿

东条内阁(1941年10月18日—1944年7月22日)东条英机

小矶内阁(1944年7月22日—1945年4月7日)小矶国昭

铃木贯太郎内阁(1945年4月7日—1945年8月17日)铃木贯太郎

整个抗战时期,就更换了10个内阁,很多内阁还不到1年,如何能够决定国家长远规划。

所以,抗战开始就是为了占领平津,随后莫名其妙扩大到占领华北,然而又扩大到占领上海南京,最后竟然变为占领全中国。

到了抗战陷入持久战,又不能冷静分析,进行部分撤兵收缩战线,反而又去南下进入东南亚法国殖民地,最后干脆和美国开战。

整体开来,简直是莫名其妙,自取毁灭。

5

说日本人没有战略眼光是不太合适的,日本也出现过许多战略大师,例如早期的大久保利通、西园寺公望、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作为明治维新的元勋,他们的目标是建一个民主的宪政国家,在这几个人的努力下,在20世纪初日本才出现了大正民主时代。(大久保利通被喻为“铁血首相”,他在日本近代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反对征韩,他在1878年遇刺身亡)

伊藤博文配得上“眼光卓绝”这四个字,当然他也有错误,但是在对外战略上他还是很有眼光的。

1894年,在伊藤博文的主导下,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并取得了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几乎占据了压倒性优势,无论是海战还是陆战,日军都是完胜。在拿下辽东之后,山县有朋甚至要求日军直入山海,打到北京城下。

对此伊藤博文却保持了高度的清醒,他认为日本必须保持克制,如果真的杀入关内,那么英法美俄都不会愿意,作为后起之秀,日本不能得罪这么多国家。伊藤博文的目的是要拿下辽东和胶东地区,迫使清廷与日本谈判。

1895年2月12日,威海卫沦陷,清廷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伊藤博文提出了一系列苛刻条约,包括割地、赔款、开埠等众多要求。

原本日方要求清廷割让辽东给日本,但德、法、俄三国看到日本竟然击败了清帝国,觉得自己在远东扩张的机会到来了。于是这哥仨强烈反对日本占据辽东,尤其是俄国,早已就盯上了辽宁的旅顺的不冻港,怎么可能眼睁睁送给日本。

对于三国干涉还辽,伊藤博文忍了下来,他接受了三国的“友好劝告”,在获得了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后,将辽东还给了清廷。

虽然没能拿下辽东,但甲午战争的收获对日本而言仍旧是历史性的。在《马关条约》中日本获得了台湾岛,也彻底解决了与清廷在琉球国问题上的纠纷,还控制了朝鲜半岛,完成了登陆东亚大陆的壮举。

不过在控制朝鲜之后,伊藤博文却拒绝立即兼并朝鲜,他认为兼并之事乃长久之举,日本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日本要做黄种人国家的领头羊。此后对于中国的维新变法,伊藤博文同样是提供许多意见和支持,甚至亲赴北京,在变法失败后他也庇护了康有为等人。(身着韩服的伊藤博文)

必须说明的是,伊藤博文的政治主张完全是基于日本本国利益,但是他知道有舍有得,这比起日后的那帮无脑军人强多了。

日俄战争后,伊藤博文主张与沙俄和解,互相尊重各自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如果按照伊藤博文的路子走,日本崛起将会比较稳健。然而在1909年,伊藤博文在与俄国人谈判时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身亡。在他死后,日本文官政府再也没有压制住军方。

一战后日本对华侵略逐渐加强,1931年,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搞了一场“以下克上”,以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为首的下层军官擅自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而当时的日本政府竟不能节制,最后导致日本首相若槻礼次郎下台。

最初的时候,日本天皇和军方高层是不太支持这次事变的,但张学良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竟然没有抵抗,让日军轻而易举地便占领了东三省。裕仁天皇眼瞅着战果还不错,就默认了这场事变,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也成为了日本国内的英雄。

说实话,拿下中国东北并没有引起英法等国强烈不安,因为当时英美认为日本拿下东北有助于防止苏联势力在亚洲的扩张,因此只是对日本进行了谴责,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地制裁措施,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但即便如此,九一八事变的主谋石原莞尔认为日本应该暂停扩张地脚步,不要继续进攻中国了。他觉得继续南下会刺激英美,不如先把满洲消化掉再说。而接替若槻礼次郎上台的首先犬养毅也希望能够缓和与中国的关系,他表示愿意承认中国对满洲的主权,但要求中国也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地位。(石原莞尔)(犬养毅)

不过日本下层军官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些人非常不满犬养毅的“卖国行为”,于是在1932年,一大批下层军官制造了五一五事件,刺杀了犬养毅,日本政府正式被军方接管,至此日本的对外扩张再也没有人能够制止了。

到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军部已经彻底疯了,谁的意见都听不进去。在之前的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日本都是量力而行,见好就收,该怂的时候就怂,没有任何偶像包袱。

但是到了二战时期,日本军部则是“宁可日本不长草,也要弄死美国佬”,抱着跟美国人拼了的想法殊死搏斗,哪怕是一亿玉碎也在所不惜。

1944年美军占领塞班岛,美国飞机可以从塞班岛上起飞直接轰炸日本本土。有鉴于此,军需省次官岸信介向东条英机建议,应该停止战争,和美国人谈判,但却被东条骂了回去。

东条看似血性方钢,可是在日本投降时他愣是不敢自杀,最后是鼓足了勇气往胸膛上开了一枪,结果还打偏了。试想心脏那么大,都能打偏了,东条也真是够了。相比于希特勒,东条英机真废柴一个。指望这种贪生怕死,又没啥脑子的人统领日本,日本能有啥出息!

6

日本人不是没有战略思维,而是有战略思维的日本人不受重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走西化道路,发展本土资本主义。但是日本的资本主义道路并不是自发的,而是在外国的影响下,被动实现的。这也就导致推动日本搞资本主义改革的人与原来的封建贵族,是同一批人。(当年的德国、沙俄也一样)

那么,由原来的封建贵族主导的资本主义改革有什么弊端呢?主要有两点∶

第一、阶级固化严重。贵族依然是贵族,穷人永远是穷人。不会像英法那样,会有一个新贵族淘汰旧贵族的过程。

第二、资本主义改革不彻底。旧封建贵族依然有很浓厚的封建思想,倾向于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中,拒绝土地改革。

↓内阁重要职务全是贵族担任

那么,这两个弊端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呢?也是两点:

第一、日本虽然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革,但普通日本人并没有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依然是普遍贫困。

第二、由于日本人贫困,继而导致了国内市场的发育不良,没有大市场,只能通过武力扩张寻找市场。

如1874年的日本侵略台湾事件;1894年的甲午战争。便都是日本以武力寻找市场,转移国内矛盾的具体表现。

那么,这样的日本社会对日本人的思维会产生什么影响呢?答案就是——有大战略思维的人往往不受重用。

为什么不受重用?

因为,日本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日本政府必须要扩张,它一旦停止扩张,内部就会有严重的阶级矛盾。既然扩张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国策,那所谓的大战略还有个毛用?

比如说一战后,西方国家重新恢复远东秩序,打压日本在中国的势力。当时日本政客的应对措施是退让,不与西方国家翻脸。这种做法很显然是稳妥的,不至于让日本滑落到后来的法西斯形态。

然而,日本政客的做法,却得不到普通日本民众和日军中下层军官的响应。因为在底层日本人看来,高层生活奢侈,他们整天吃香的喝辣的,不扩张,他们的生活也不受任何影响。而底层百姓吃糠咽菜,一旦扩张停止了,底层就断了生计。所以对外扩张决不能停,即便是跟西方翻脸,也不能停

于是,日本出现了“下克上”,大批的日军中下层军官自作主张,想以既定事实倒逼高层对他们行动的默认。比如1931年由关东军中下层军官策划的九一八事变就是这种“下克上”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开始,日本高层对下克上的行为还能勉强接受,毕竟高层也获利了。但是随着侵华规模越来越大,高层坐不住了。因为在高层看来,日本并没有做好全面侵华的准备,也没有做好跟英美全面开战的准备,过分的刺激中国和英美集团,对日本并没有好处。

然而正当日本高层想“刹车”时,日本出现了著名的“二二六兵变”。



关于这场兵变,当年策划了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非常不赞同,他认为皇道派军官的主张太激进了,没有战略眼光。在他看来,日本占了中国东四省,就应该停下来慢慢消化才对,不应该继续扩张刺激英美。

对于石原莞尔的批评,持皇道派观点的日本人一句话就给怼了回去:你当年靠着下克上策划了满洲事变,变成既得利益者,变成了全日本的英雄,所以你现在就可以对我们指指点点了吗?你可以冒险求富贵,我们就不能冒险求富贵?

石原莞尔被怼的哑口无言,感叹的说道: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七十年,既没有学到西方价值的精髓,同时还抛弃了自己千年以来东方的价值观。日本人变成了没有思想,只知道追捧扩张的畸形野兽民族。

不得不说,石原莞尔的看法是很对的。当时的日本确实是如此——全民追捧侵略,过分强调弱肉强食,认为强者欺负弱者是理所应该的,弱者只能跪舔。至于大战略思维,不是日本人没有去考虑,而是受生活所迫,根本没有人去考虑。即便有人考虑,老百姓也根本听不进去

二二六兵变一年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这一次又是下克上,日本高层在没有最好侵华准备的情况下,被动的被中下层军官卷入了泥潭一般的侵华战争。

由于日军确实有两把刷子,只用了不到五个月就攻克了南京,于是这一下,日本社会彻底疯狂了。

全民疯狂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就是没有既定战略,日军就像踩了西瓜皮一样,滑到哪算到哪。用粗话说,就是“瞎几把打”。想打哪就打哪,不考虑成本因素。

对此,裕仁天皇在御前会议训斥道:帝国雄狮百万受制于中国,得到了什么?皇国下一步计划应该是逼迫国民政府投降,寻找代理人,尽快从中国抽身。

1938年底,首相近卫文磨响应天皇,提出了著名的“近卫三原则”,即“亲善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想把中日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弱化中日对立情绪,把八路军作为缓解日本和国民政府矛盾攻击目标。他的这个主张,很显然就是一种大战略。(近卫文磨其实是标准的法西斯思维)

然而,当时的日本哪里刹得住车?在日本国民看来,不灭了中国,能叫胜利吗?于是近卫文磨在于1939年初,被迫辞职。新任首相平沼骐一郎一上台,立马就发布了《扩充生产力计划要纲》,对日本全社会进行总动员,如扩大军工生产规模,全社会资源向军队倾斜,又如修改了兵役法,废除短期兵役制,延长国民服兵役的时间,把大量的青壮年送上战场。

这种不收敛,继续扩军备战的做法,显然是不理智的。但是在日本人看来,这却是非常正确的。于是,日本高层就在这种全民疯狂的情况下,在1941年做出了偷袭珍珠港,把战火烧到东南亚的决定。

有句话说的很好——原子弹下无冤魂。日本在上世纪的战略失衡,并不单单是几个军国主义分子能左右的。所谓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分子,其背后的支持者就是日本民众。老百姓是不懂什么大战略的,谁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实惠,他们就支持谁。这就导致日本的战略家没有用武之地,谁能劫掠,谁就是日本人心中的大英雄。

当然如果从根源上来说,问题还在于日本的资本主义改革并不彻底,贫富差距太大。日本民众除了扩张立功,也没有别的渠道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7

实际上,一直到七七事变爆发,日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本身在批准向华北派兵的同一天,任命原训练总监部本部长香月清司中将继任为所谓的“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其任务是负责确保渤海湾海港至北平的交通与保护侨民,对卢沟桥事变本着不扩大的方针,力求就地解决。

但是在香月清司于7月11日乘飞机离开日本,拟于当日到达天津,因起飞后天气变坏,飞机的发动机又发生了故障,因而在汉城停留1夜。

朝鲜军司令官小矶国昭则利用这一机会,力劝香月清司对华北问题持强硬态度,将诸多“不符合”日本国策的悬案一并解决。接着关东军的副参谋长今村均少将、参谋田中隆吉中佐、辻政信大尉也力促香月采取强硬方针,并明确表示,关东军对此将予以积极地支持。

到7月27日,日军统帅部又下令,击溃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并保持该地区的安定,作战地域大致限定在保定、独流一线以北。谋求以最小限度的兵力长期占领平津地区。结果就是战争越打越大。

与此同时,关东军害怕苏军,不敢大举南下,在关内日军无法形成绝对重兵团。就开始了添油战术,最终打成持久战。其实,从日本当时想争霸太平洋来说,入侵我国,其实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日本陆军军费比例是,弹药费1937年度占军械费的56%,1938年度实际上占军械费的76%。直接导致了,军费全买弹药了,日本陆军错失了更换新一代武器的机会,失去了与美苏对抗的能力。从战略角度来说,七七事变,就已经埋下了日本战败的最大基础。

8

看不清世界大势的人,当然是最没有战略头脑的。


二战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狂妄叫出: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口号。完全忽视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和中国的力量。忽略了日本小,中国大,日本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战略现实。此为一缺乏战略头脑。


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图谋先下手为强,突袭美军,黔驴技穷,悬崖而不知勒马,结果引火烧身,给美国以口实,打到冲绳,丢原子弹于本土,迅速让日本军国主义覆灭。此为二缺乏战略头脑。


到了战后70年,日本一小撮军国主义份子,仍然叫嚣美化侵略战争,让日本失信于东亚各国,损害日本经济利益与国益,这是三缺乏战略头脑。


到了现在,亚洲已经不是日本独强,世界也不再是冷战,而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而日本仍然到处煽风点火,搞围追堵截,现实与未来的历史终将证明,日本的这种战略思维已经落后于时代,也毕竟束缚自己。


所以,有一种说法就是,日本精于战术,忽略战略。对别人的分析非常注重细节,然而过于在乎细节,那就是只见树木,而忽略了森林。


值得庆幸的是,日本现在因为现实稍微回了点头,然而还回的不彻底。


9

大家都知道,俄罗斯是一个内在分裂的国家,一直在究竟是向东还是向西的问题上摇摆,向西发展不顺利了就会转而向东寻求出路,向东遇到挫折又会掉头继续向西,但是整体而言还是向西发展的时间更长,更多的时候也还是自我认同为一个欧洲国家。

日本其实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只是日本是在向海洋发展还是向大陆发展的问题上比较摇摆。而这种内在的分裂属性反应在二战期间日军的对外扩张方向上,就是南下派和大陆派,进而直接反映为日本海军和陆军在战略上完全不同的取向。

从传统上来说,日本始终都是一个亚洲国家,只是作为一个岛国,日本的地位始终是比较边缘的,和大陆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不如大陆国家那样密切的围绕着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之内。所以,日本历史上存在一个循环,强大了就要统一,统一了就要向大陆扩张,扩张不成退回本土,很快就会陷入分裂内战,军阀割据。

而到了近代以后,日本和中国一样,遭到了来自欧美的坚船利炮的冲击,被动卷入了全球化体系。之后,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迅速崛起,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中一举击败腐朽没落的清朝,获得了大量赔款,更加如虎添翼,其脱亚入欧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日本所谓的脱亚入欧当然不是地理上的,因为日本没有能力把日本列岛推移到欧洲去,所以日本说的脱亚入欧主要是发展模式和政治经济上的全盘西化,将自己变成一个欧美列强那样的强国,摆脱亚洲其他国家那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但日本比中国幸运的地方在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比较成功的,而中国的洋务运动的成绩在甲午战争的检验中暴露无遗。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国力迅速强盛起来,从而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一种是主张日本延续传统的道路,强大之后向大陆扩张,这就要求日本以陆军为本位,一种则是认为日本应当大力建设海军,向着称霸太平洋的方向发展,至少是独霸西太平洋,将整个东亚纳入自己控制的范围,建立一个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实际上则是以日本为核心的东亚国际体系。

正因为存在着这种内在的分歧,所以日本在大陆扩张上并不坚决,而是试探性的,变成了以蚕食为主,比如先策划伪满洲国独立,然后是向蒙古地区延伸,再是迫使中国放弃华北,也就是所谓的华北自治,这样逐步肢解中国,最后失去与日本相抗衡的实力。

所以,日本中国战场投入的兵力是不足以达到其目的的,而是试探性的,机会主义的。即便是在中国已经明确宣布进入全面抗战之后,日本仍然缺乏整体性的明确的战略,而是一直不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进攻,企图迫使中国投降,然后让日本能够腾出手来应对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潜在威胁。

淞沪会战之后,日本又打赢了徐州会战,接着是在武汉会战中又击败了国军,迫使国民政府继续向西南转移,但这之后日本又没有决心全面击败中国,从而陷入了在湘西和三峡一带的崇山峻岭之间与国军旷日持久的苦战,劳而无功,师老兵疲。实际上,在武汉会战的外围战中,国军能够创造出万家岭大捷这样的战绩,就已经说明日军很不适应南方丘陵地带的作战环境,进攻时常顿挫。

此计不售,日本又转而寻求在东南亚战场发动攻势,企图从东南亚的缅甸、越南等地进攻中国西南,以达到迫使中国投降的目标。但这时候日军自己也已经三鼓气竭,同样是劳而无功,师老兵疲。所以,看上去日本不断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但是和日本自身的战略目标的距离却一直没有缩小太多。

在中国战场尚未达到目的的情况下,日本却没有加大在中国战场的兵力投入力度,又和美国的关系越闹越僵,最终铤而走险突袭珍珠港,和美国又开战了。日本原本就是小国,资源有限,又要在从东北,华北到华中乃至东南亚的广阔战线上与中国军队作战,同时还要应付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攻势,自然越来越吃力,以至于最终以战败收场。

这也就导致了李宗仁在回忆录里对日军的吐槽。李宗仁认为,日本如果一开始的目标就很清晰,那么就不应该对中国进行一线平推的进攻,而应该在徐州会战之后,以强大兵力沿内蒙西进,从陕北折而南下,直取关中,然后再从关中进攻西南,如此,一定要比在湘鄂西一带与中国苦战胜算大得多。

其实日本也曾经试探性的进攻过陕北,只是日本采取的路线与李宗仁说的不同,日军一度试图从晋西北进攻陕北,曾和八路军留守兵团隔黄河炮轰了一阵子,中央也将前线的部队抽调了一部分回到陕北,以加强陕北的防御。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日军只是试探性的进攻,并没有太强的战略决心,发现陕北无机可趁,晋西北八路军又积极攻击日军补给线,日军没过多久就放弃了。

从根本上说,还是日本的岛国属性决定了日本在战略上天生就存在两个特点,一个是前面已经说过的在海洋和大陆之间摇摆不定,犹豫不决;另一方面则是日本毕竟是一个小国家,缺乏征服中国这样大的国家的历史经验,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打到哪儿算哪儿,而缺乏整体性的战略规划。不过反过来说,这毕竟是日本两千多年来第一次成功打到大陆上来,能有这样的战绩,也算辉煌了。在日本本土打仗,难道还需要什么大战略吗?

反观中国历史上从北向南统一全国的历史经验,其实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在汉中,江汉平原和淮海三个地带寻求与南方的决战,只要一战成攻,后面就基本上没有大战了。解放战争的第二年,解放军和国军在关内的三个主战场也就大体上在这三个方向上,最终打败了国军,解放了全国。

10

日本的战略短视可谓是可笑,硬是把自己从一个海洋国家变成了一个陆海复合国家。

日本崛起有一个很成功的参考目标,也就是日不落帝国,日不落帝国因其孤悬海外,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再加上帝国雄厚的国力,英国虽然奉行孤立政策但是从不缺席欧洲大陆的政治角力。最经典的玩法就是各种结盟,谁强就敲打谁,谁弱就支援谁,比如说英国可以同欧陆国家结盟共同对抗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转头就可以同拿破仑的侄子结盟对付俄国,然后又同俄国结盟对抗新秀德国。总之,欧洲大陆越乱越符合英国的利益。现在这一手被美国拿去用了。

日本大英帝国都是海洋国家,所以英国应该成为日本的学习对象,可是日本又是出了名的战略短视,虽然开始玩的很不错,但是越往后越垃圾。
甲午战争
就是日本联合朝鲜,将中国从朝鲜驱逐出去,并达到独霸朝鲜的目的。
日俄战争日本转而同清朝联合,限制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影响力,其目的是防止俄国独吞中国东北地区,在东北地区攫取经济利益。

尤其是辛亥革命,更是中国人送给日本的一份大礼。清政府虽然在晚期影响力降低,但是依然通过立宪运动来完成国家近代化转型,通过宪政来维持国家的稳定统一。而促使清政府倒台的事件使得清政府的奴隶全部白费,地方上实力派相继涌起,袁世凯活着的时候尚且能够凭借个人威信弹压地方,但是袁世凯驾鹤西去之后,由于他没有完成中央和地方的整合,再加上孙炮搞的护法战争一通祸祸,中国彻底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泥潭。
所以,日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像英国对欧陆玩法那样,助弱压强,使中国继续分化瓦解,以至于四分五裂。只不过日本的战略短视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扶植了张作霖、段祺瑞等利益代言人。

东北易帜之后,虽然蒋介石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是实际上仍然是军阀割据的状态,就像卡扎菲的利比亚一样。蒋介石不过是一只老母鸡,而各路军阀只不过是一群小鸡而已,小鸡干不过老母鸡,只能暂时臣服于老母鸡罢了。所以日本此时仍然有机会对中国进行分化,但是日本人却愚蠢的搞了个九一八事变。
这就使得日本从一个海洋国家变成了陆海混合国家,其结果就是日本必须要顾及其在大陆上的利益,使得日本本就不强的国力被分散,不能完全投入到维护其海洋利益当中,而且还完全把中国推向了日本的对立面。

而且日本战略短视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把日本利益从海洋引向了大陆,可谓是蠢得不能再蠢的蠢招。所以日本最晚从九一八开始就走了一步死棋,最后把自己给玩了进去。
其实这也和日本大正、昭和时代民粹主义以及法西斯主义的抬头有关。

全文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