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作为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的中国皇帝,陈理最终的结局如何?

作为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的中国皇帝,陈理最终的结局如何?

2020-09-12 05:31阅读(82)

作为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的中国皇帝,陈理最终的结局如何?:说来朱元璋也算个挺奇怪的皇帝,你说他仁慈吧?跟着他打天下那帮老兄弟善终的确实不多。可你要说他残

1

说来朱元璋也算个挺奇怪的皇帝,你说他仁慈吧?跟着他打天下那帮老兄弟善终的确实不多。可你要说他残暴吧?对待曾经的敌人他还算挺厚道,而且威胁越大的敌人他就越厚道。

在朱元璋得天下的过程中,对他威胁最大的不是蒙元,而是陈友谅,这个渔民出身的义军领袖一直盯着朱元璋打,数次把他逼入绝境。可是鄱阳湖一把大火又击杀陈友谅后,朱元璋并没有赶尽杀绝。

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就投降了,陈汉府库里的财物任他挑选,不止封陈理当归德侯,还把陈友谅的老爹也封侯,陈友谅活着的兄弟全封伯爵,最夸张的是战死的陈友仁被封康山王,让官员立庙祭祀。


年幼的陈理来到南京后一直闷闷不乐,没事儿就和明玉珍(明夏政权皇帝)的儿子明升一起吐槽现状,很有点对现实不满的意思。这要是隔十年后的朱元璋,估计这两条咸鱼全家小命都难保。

可洪武四年的朱元璋却说:“这就是小屁孩才犯的错,恐怕以后要有小人挑拨,让他忘了我的恩赐,还是让他远离京城吧”。其实这个举动说不上是发配,更像一种眼不见为净,为了这事儿朱元璋还特意给高丽王写了道旨意。

从旨意的内容看,首先可以确定朱元璋没啥文化,那大白话根本不需要古文功底就能看懂。其次可以确定他对陈理和明升的处置确实不是发配,因为朱元璋原话是“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


而且在旨意的后面朱元璋还特意强调,他俩肯住下就留着,要是不愿意住了再给我拉回来。这道圣旨在我们这边的史料里没有留存,大抵是太过影响明太祖的光辉形象,好在半岛那边的保留了下来。

洪武五年阴历五月十九,陈理和明升抵达王京,高丽恭愍王显然是个奸商,朱元璋给了他纱、罗、缎子共计四十八匹,丫只随手给陈理苎布九匹,这心简直黑到不见五指的地步,难怪被手下砍了。


无论如何,陈理就在那边住了下来,名义上叫个陈王,实际里穷如败狗。高丽变成李朝后,历代国王都给他点赏赐,但也没啥值钱东西,倒是李朝太宗李芳远给他分的一块田地,让陈理能够继续生活下去。

这个陈汉政权的末代君主就这样在半岛生存下来,没人知道他的心情如何,没人知道他是否在某个不眠之夜眺望西南,也没人知道他对生活还有什么期许。他的幸运与不幸都在了那个半岛,没人为他立传。

永乐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陈理病死,年58岁,他的儿子陈明善向李朝太宗汇报了他死讯,得到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还有棺椁一副。若干年后,陈明善无后而终,这一支就此断绝。


最后附上朱元璋的大白话圣旨原文,大伙开心一下好了。

钦奉圣旨:那海东高丽国王那里,自前年为做立石碑祭祀山川,飞报各处捷音及送法服,使者重迭,王好生被暑热来为那般。我想着限山隔海,天造地设生成的国土,那王每有仁政,管抚的好时,天地也喜。我这里勤勤的使臣往来呵,似乎动劳王身体一般。为那般上头,我一年光景不曾教人去。于今恁每中书省收拾纱、罗、段子四十八匹,差元朝旧日老院使送去,选海船一只,用全身挂甲的军人在上面防海。就将那陈皇帝老少(陈理)、夏皇帝老少(明升)去王京,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王肯教那里住呵,留下,不肯时节,载回来。恁省家文书上好生说得子(仔)细了。

2

1363年8月,陈理是陈友谅的次子,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时中箭身亡,他的哥哥太子陈善儿,因顽强抵抗被擒后杀害,太尉张定边趁着夜色挟持陈理,载上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

陈理回到武昌后,继位称帝,改年号为德寿。

1.武昌称帝,不久沦为阶下囚。

1364年2月,朱元璋再次亲征武昌,陈理的丞相张必先从岳州前来援救,暂驻洪山。

朱元璋的部将常遇春击败并擒获他,将他绑在城下示众。张必先是一名骁将,在军中号称“泼张”,深得重任。他被擒之后,城中将士惊慌失措,许多人建议他投降朱元璋。

朱元璋便派遣陈友谅的旧臣罗复仁入城前去招降陈理,陈理见大势已去,只好开城投降,宣告大汉政权灭亡。

朱元璋见陈理年幼弱小,握着他的手说:“我不会将你治罪的,府库财物任凭你选取,我封你为归德侯,返回应天(今江苏南京)怎么样?”。

朱元璋为什么这做?我觉得他是为了安抚人心,或者是权且之意,毕竟,陈友谅刚死,他的影响力还在,如若操之过急,肯定会引起不满,甚至是新的动乱,他还在准备对元朝的北伐,他还封了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为承恩侯,大哥陈友富为归仁伯,二哥陈友直为怀恩伯,追赠四弟陈友仁为康山王,命有关官员立庙祭祀,并将五弟陈友贵附祭,这充分说明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不容小瞧,少有不慎,又会引起后院着火。

2.先为归德侯,在贬高丽当陈王。

我们再说陈理住在京城,一直闷闷不乐,有时还口出怨言,出口伤人。毕竟自己已经沦为了别人阶下囚,虽然是活着,时刻被监视,没有人身不自由,心中比较压抑,如同行尸走肉般活着。

朱元璋知道后说:“这只是小孩所犯的过错,恐怕他会受到小人的欺骗诱惑,不能牢记朕对他的恩典,还是应当让他远离京城为好。”

朱元璋出于“安全感”考虑,打算将其送往高丽定居,为“平安无事”。于是说做就做,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将陈理与归义侯明升一起迁居高丽,让元朝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送他们,并赏赐高丽王罗绮,让其善待他们,朱元璋同时将陈普才等人迁居滁阳。

同年五月十九日,陈理和明升一行27人到达高丽,受到高丽恭愍王的接见,当时陈理才22岁,恭愍王赐给陈理苎布九匹,以示重视。

陈理到了高丽之后,被称为陈王,已开始收到重视,后在高丽被李朝取代,生活过的很艰苦。

3.一代猛人之子,客死他乡。

据《李朝太宗实录》记载,建文三年(李朝太宗元年)闰三月十八日,李朝太宗李芳远赐给陈理一些田地,种些粮食,可以自给自足。

永乐元年(李朝太宗三年)十一月初五日,李芳远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

可见他的生活过的并不好,身处他乡,语言不通,生活的比较清贫。

永乐二年(李朝太宗四年)六月初七日,李芳远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

永乐六年12月28日,58岁的陈理病死,至死也没有回到老家,他有一个儿子陈明善,在陈理去世后,在朝鲜扎根渐渐繁衍开来,如今在韩国,作为大姓之一的“陈姓”,据说有很大一部分是陈友谅的后代,每年还会有陈姓韩国宗亲前往湖北寻根溯源,认祖归宗。

陈理,虽然在高丽生活的远不及在中原做皇帝时那般富贵荣华,但却保全了性命及陈氏血脉,在那个征战不断的年代,也算是因祸得福,善始善终了。

“元芳,你怎么看”,欢迎关注@书生意气876 和点赞,评论,互相学习进步。




3

作为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的两位中国皇帝之一,陈理是陈汉帝国创始人陈友谅的次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祖籍在今湖北省仙桃市。陈友谅本是元末湖北红巾军首领、天完皇帝徐寿辉的部将,至正二十年(1360年)弑君称帝,史称陈汉。此时,陈汉的疆域囊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及安徽省南部,在南方各反元集团中实力最强。



陈友谅称帝后,陷入与劲敌朱元璋的长年征战中,最终在鄱阳湖之战中被击溃,本人也被流箭射死,时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月。陈友谅战死后,陈理被大将张定边等人护送至武昌,随即被臣属拥立为帝。当时,陈理只有13岁,由于年纪太小,所以军国大事便由丞相张必先、太尉张定边等人执掌。然而,还没等陈理坐稳皇位,朱元璋的大军便已经杀到。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亲率大军东征,兵锋直逼武昌。陈理见形势危急,赶紧下诏各地勤王,驻守岳州的丞相张必先奉命入援,与敌军前锋常遇春对峙于洪山。张必先是陈汉政权一等一的骁将,在军中素有“泼张”的绰号,极受陈友谅父子器重。考虑到此,常遇春便按照朱元璋的授意,设计擒获张必先,并将他绑在城下示众。



陈汉守军都将张必先视作最后的希望,一旦看到他被擒获,顿时失去斗志,很多人因此想献城投降,陈理君臣对此甚是惊恐。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抱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原则,派遣陈友谅的旧部罗复仁前去劝降,并申明善待陈理及其家人的各项条件。陈理见大势已去,只好带领家眷、臣属向朱元璋投降。

朱元璋果然兑现自己的承诺,册封陈理为归德侯,并让他任意选取府库财物作为家产。与此同时,朱元璋册封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为承恩侯,大哥陈友富为归仁伯,二哥陈友直为怀恩伯,四弟陈友仁为康山王(追赠)。随后,朱元璋命陈理携带家眷迁往南京居住,立国仅4年的陈汉帝国至此覆亡。



陈理投降后,虽然颇受朱元璋的优待,但毕竟国耻家仇过于沉重,始终难以让他释怀,再加上陈理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监视,毫无自由可言,其心中的怨愤、恐惧可想而知。正因如此,陈理私下里经常对朱元璋口出怨言,并流露出想要复国的念头。对此,很多朝臣建议应当处死陈理以绝后患,但均遭到朱元璋的拒绝。

其实,按照朱元璋的本性,他其实也想处死陈理,但是考虑到明朝刚刚建立、局势不稳,反对者依然还大有人在(如北元、明夏等政权),一旦处死陈理的话,势必会破坏自己“仁慈君主”的形象,不利于统一大业。正因如此,朱元璋并没有处决陈理,而只是以“小孩子所犯过错”为由,轻松地化解此事。


但是,朱元璋通过此事还是感觉到危险,认为陈理年幼无知,一旦受到“小人”的鼓惑,难免会做出更大的错事。朱元璋思虑再三后,认为只有将陈理遣送至属国进行监管,方能彻底消除隐患。正因如此,朱元璋在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颁布诏令,派遣元朝降臣延安答等人护送陈理一家前往高丽,并要求高丽恭愍王王颛善待他们。



高丽国王王颛不敢违抗朱元璋的旨意,所以在陈理抵达后不久,便册封他为陈王,并赐给其土地、苎布、奴婢、米豆、酒等物,态度相当好(详情见《高丽史·世家卷四十三》)。此后,陈理一家便在高丽定居下来,再没有回到中国。说句题外话,跟随陈理迁居高丽的,还有明夏政权的亡国君明升,而后者也同样受到厚待,并就此永居外国。

随着朝鲜李朝的建立,陈理的境遇却开始每况愈下,不仅备遭王室的冷遇,就连生计都成了大难题。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从永乐元年至六年,朝鲜国王只赏赐给陈理1名婢女、4石米、10瓶酒以及少量米豆,此外再无任何馈赠。永乐六年(1408年)十二月,贫病交加的陈理一命呜呼,终年58岁



陈理死后,其子陈明善被禁止继承爵位,由此沦为庶民。虽然陈理在朝鲜备遭坎坷,但子孙却在朝鲜半岛顽强地生根发芽,并逐渐形成人数众多的“梁山陈氏”家族(主要分布在韩国)。中韩建交后,梁山陈氏的成员经常到中国来寻根祭祖,这也算是中韩交往史中的一段佳话了

史料来源:《明史》、《高丽史》、《朝鲜李朝实录》

4

说起陈理,可能大家都不是很熟悉,但是他爹,那在我国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陈友谅。一个和朱元璋在元末争锋的枭雄。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干掉了自己的上司徐寿辉,自立大汉皇帝,年号大义,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张士诚起兵江北,控制了长江三角洲,但张士诚这个人胸无大志,没有太大雄心。

因此,陈友谅就成为朱元璋在占领应天后最强大也是最危险的敌人。陈朱之战,不仅是彼此之间的殊死搏斗,更是整个江南之主花落谁家的斗争,更关乎到后来的天下江山入谁之手。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这场关乎于当时中国命运的一场决战在鄱阳湖拉开了帷幕,这场被誉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的赢家朱元璋,也在五年后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汉人王朝,大明王朝。

成王败寇,作为朱元璋在那个时代角逐江山的最强背景板,陈友谅也命丧在鄱阳湖。可他虽然死了,他的次子陈理却幸免于难。鄱阳湖水战大败后,后来的张定边等人保护陈友谅次子返回武昌,并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但在鄱阳湖水战后的第二年,朱元璋便攻下了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当时的老朱还没有那般的心狠手辣,面对这个昔日强敌的遗孤,朱元璋并没有选择斩草除根。

相反,朱元璋对这位昔日大敌之子还有些许仁慈,不仅将陈理封为归德侯,还让他随意挑选府库的财物,而且也对陈友谅的父亲,大哥,二哥都封了侯伯之位,并且追赠了陈友谅的四弟陈友任为康山王,命有关官员立庙祭祀,并将五弟陈友贵附祭。

按道理说,老朱这般对待俘虏,陈理应该对老朱多几分感恩戴德才是。可孩子终究还是孩子,陈理住在京城中,虽然不可能有什么权势,可一介富家闲人锦衣玉食还是可以有的,就这般如意生活的陈理,却依然闷闷不乐,有事没事的还要吐槽下现状不如意和一些埋怨。得亏是现在的朱元璋还没那么大的戾气,不然可能白天说的,晚上就走了。


对于陈理的怨言,朱元璋自然了然于胸,但是在这件事上他并没有怪罪这个小孩子,并说:“这只是小孩所犯的过错,恐怕他会受到小人的欺骗诱惑,不能牢记朕对他的恩典,还是应当让他远离京城为好。”

也是,毕竟是敌人之子,处在京城难免会有人挑拨是非,久而久之难免会形成矛盾和怨气。于是朱元璋便一纸诏书将陈理与归义侯明升一起迁居高丽,并让高丽王罗绮善待他们,洪武三年的五月,陈理和明升一行二十七人到达高丽,当时的陈理不过才二十余岁。

陈理在高丽生活的也并不如意,很艰苦,应该是比不上在应天的生活。后来李朝太宗李芳远赐给陈理一些田地,这位猛人之子在高丽总算是可以自给自足的活下去。永乐年初,李朝太宗也陆陆续续给陈理赏赐了一些米豆,酒,还有一名婢女。到永乐六年,陈理病死,卒年58岁。他有一个名字叫做陈明善,陈友谅的后代也逐渐在朝鲜开始繁衍,并逐渐形成了“梁山陈氏”家族,直到现在,梁山陈氏的族人也经常来到中国寻根祭祖。

5

陈汉皇帝陈友谅、大夏皇帝明玉珍的大批后代怎么出现在韩国?

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交之后,民间往来频繁,有不少祖籍中国大陆的韩国人也经常到中国来寻根问祖。

元朝末年的陈汉政权陈友谅在韩国的后人到武昌陈友谅墓地寻根拜祭、大夏政权明玉珍的韩国后人到重庆明玉珍墓进行拜祭,明玉珍和陈友谅都是湖北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呐?

原来在1372年,朱元璋将陈汉政权末代皇帝陈理(陈友谅次子,陈理被朱元璋封为归德侯)和大夏政权末代皇帝明升(明升被封为归义侯)流放到朝鲜的王城附近居住。

这两位末代小皇帝在朝鲜落地生根,繁衍后代。据称明玉珍后人有4万余人,朝鲜陈友谅的后人陈姓也有不少,寻根问祖、祭祀自己的祖先也在情理之中了。(明玉珍和陈友谅雕像,左为大夏明玉珍,右为陈汉陈友谅)

两个小皇帝乱说话,朱元璋不高兴——迁徙朝鲜。

1363年,鄱阳湖大战,陈友谅中箭身亡,少部分军队逃回武昌,立陈友谅次子陈理为帝,年号为德寿。

1364年2月,朱元璋趁热打铁,攻打武昌,迫使陈理投降。陈理被降封为归德侯,同时陈友谅去世的父亲、兄弟、以及在世的兄弟都获得封侯。

封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为承恩侯,大哥陈友富为归仁伯,二哥陈友直为怀恩伯,追赠四弟陈友仁为康山王,命有关官员立庙祭祀,并将五弟陈友贵附祭。(《明史》)

陈友谅原来比朱元璋的势力大、军队多,朱元璋此举是为了平息陈友谅旧部的反抗,便于自己的统治。(湖北武昌的陈友谅墓)

小皇帝陈理变成了归德侯,在南京有自己的官邸,倒也没有什么事情发生。

1371年,明军攻下四川,大夏国末代皇帝明升也被迫投降了,朱元璋封他为归义侯,也迁居到南京居住。

这两位曾经的小皇帝都刚刚成年,陈理20岁,明升15岁,两个人碰到一起之后经常发牢骚,看来享受的待遇不如做皇帝时期优厚,而且经常被人监视。

两个归降小皇帝的谈话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认为,小皇帝不懂事,是他们背后的那些人产生不满,最后才感染了两位小皇帝。陈汉政权、大夏政权的旧臣很多,如果明朝出现动荡,这两个人可能一呼百应,重新割据。

1372年正月,陈理、明升被朱元璋下令迁徙到朝鲜,两个小皇帝的全部人员共有27人。同时,朱元璋将两个王朝的旧部官员也进行了调动,分割这些不稳定因素。毕竟陈友谅有很多能征惯战的将领们都隐藏了起来。

如此看来,朱元璋并没有杀害两个小皇帝,目的是为了国家内部的安定。尤其是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和他的部下们,对鄱阳湖之战还是有很多看法的。(重庆的明玉珍帝王陵)

归德侯陈理在朝鲜。

1372年5月19日,陈理、明升一行到达朝鲜,这两个曾经的皇帝不是流放,而是迁徙,他们两个还是明朝的侯爵,作为明朝藩属国的朝鲜必须礼貌对待这两个侯爵。况且,朱元璋赏赐了高丽王不少的丝绸等物品。

其实此时的朝鲜半岛正值高丽王朝的末期,朝鲜大将李成桂逐渐代之而起。陈理、明升在1372年到达朝鲜都城附近定居,到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高丽王朝灭亡。

陈理在1408年去世,经历了朝鲜王朝的建立,而新建立的李氏朝鲜王朝向明朝称臣,也礼遇陈理和明升这两个曾经的小皇帝,并且对陈理多有赏赐,生活有一定改观。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不能让陈理和明升死于非命,病死、老死是最符合明朝的政治利益,这样可以磨去陈汉、大夏两个政权旧部的复仇心理,使得明朝内部可以得到安定。(朝鲜太祖李成桂像,1392年建立李氏朝鲜,此时陈理和明升都在朝鲜)

陈理去世之后,侯爵世袭终止,其后代沦为平民。陈理死后得到了李氏朝鲜王朝的侯爵级别赏赐,陈理的儿子陈明善扎根朝鲜,其家族最终形成朝鲜的“梁山陈氏”,比较兴旺。

6

亡国皇帝陈理?乍一听这个名字,恐怕大家都会有所陌生,毕竟虽然不是熟读历史,但历朝历代的皇帝还是有所耳闻,他们当众要么昏庸无道,要么名留史册,而这个陈理实在是没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让人对他产生印象的恐怕就是他是陈友谅次子。

陈友谅是元末群雄之一,和朱元璋一样,是农民起义领袖,也是陈汉开国皇帝。只不过这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非常短,基本上以陈友谅的去世为告终,不过陈理也当了没几天的皇帝。1363年,陈友谅率领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在鄱阳湖作战时被朱元璋打败,面对敌军重重的包围,陈友谅企图杀出突围,却不幸中箭而死。他去世之后,陈友谅的旧臣便开始筹备让他的次子陈理登基,因为当时大儿子被擒,只能立次子。陈理登基后的第二年,便被朱元璋派军围剿其所在地武昌,兵临城下,陈理只得投降。

按理说,作为战败的一方,陈理要么会被朱元璋就地处斩,要么会放他一条生路,或给予其荣华富贵,可是朱元璋都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将他送到邻国高丽,也就是今天的朝鲜。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当派兵进攻武昌时,朱元璋先是派遣陈友谅的旧臣罗复仁进城劝说陈理投降,后劝说成功,朱元璋也并没有为难陈理,相反,而是给他了出路。当时,大汉政权灭亡,朱元璋进入城门,便看到陈理跪在地上不敢抬头。看见陈理年幼弱小,又愿意服软,朱元璋就心软了下来,向前将他扶起并握着他的手说:“我不会将你治罪的。”


此外,朱元璋还吩咐下人,说府库财物任凭陈理选取,随后,返回应天的朱元璋即可下旨册封其父亲,言外之意就是肯定陈理为臣,还会好好照料他。可好景不长,陈理虽然住在京城,但一直闷闷不乐,有时还会口出怨言。这些事慢慢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就说:“这只是小孩所犯的过错,恐怕他会受到小人的欺骗诱惑,不能牢记朕对他的恩典,还是应当让他远离京城为好。”于是,陈理的美好京城生活就此结束。


洪武五年,陈理被朱元璋安排到高丽,还让以前的元朝臣子护送他们,交代高丽王对陈理要好生照顾,为此还赏赐高丽王罗绮。纵然有朱元璋对高丽王的叮嘱,但陈理是陈汉末代皇帝的事毕竟无法隐藏,所以尽管高丽王面上对朱元璋满口答应,可对陈理并不怎么上心,毕竟朱元璋也不会为了一个区区陈理而伤了和高丽的和气。所以,陈理在高丽的生活十分艰苦。


虽然陈理到高丽之后被封为了陈王,但那也只是表面名头而已,据《李朝太宗实录》记载,建文三年李朝太宗李芳远赐给陈理一些田地,永乐一年,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次年,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永乐六年,陈理病死。(李朝又称朝鲜王朝)

陈理死后,李朝礼部赠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赐棺椁给其儿子陈明善。从这《李朝太宗实录》中的记载不难发现,陈理在朝鲜虽然被封为陈王,但实际过的却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皇室想起来就赐给他一些粮食布匹,好供他们生活,但这也只是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奢华什么的简直谈不上。不过也对,毕竟朝鲜也没有理由要免费的供养陈理及其家眷一辈子,所以能提供他们基本的吃住就已经算仁义了。

7

麻花的故事,这回聊陈理。


熟悉明史的小伙伴对陈理这个任务应该是不陌生的,公元1360年陈友谅杀了自己老板徐寿辉然后称帝,建立的陈汉政权。可惜好景不长,陈友谅在鄱阳湖之战中中箭身亡,自己的长子陈善儿也被朱元璋擒了。陈理作为陈友谅的二儿子在张定边等人的辅佐下在武昌登基继承帝位。同样没当多久老板就被朱元璋赶下台了。

陈友谅

下台后的陈理

刚下台的陈理还没有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而是被软禁在南京。同刘禅、陈叔宝这些亡国之君一样,有着差不多的待遇,封个爵位,每天好酒、好肉的伺候着。

但陈理这小子过于耿直,因为行动几乎受到朱元璋的监视,感到没有自由,经常明目张胆的骂朱元璋,声称自己要复国。

按照老朱的性子,这种人自然是不能留的,朝中大臣也是这个想法。但老朱却顾忌到明朝刚立,局势还不稳定,像陈理这样的敌对后裔还不能动,不然难以服众。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老朱决定把陈理弄去一个“苦寒之地”,让他感受一下社会的冷漠。

朱元璋

初到朝鲜的陈理

看到这,有小伙伴要感叹朱元璋这不是放虎归山吗?其实不然,朱元璋早就看透了陈理的本质,虽然口口声声的喊着复国,其实骨子里和陈叔宝等人没啥区别,还没陈叔宝有才。

公元1372年,陈理正式被流放到了朝鲜,从陈理到达朝鲜后的所作所为就看出了朱元璋对他确实了解。

刚到朝鲜的陈理就受到了高丽恭愍王的亲自接见,由于高丽是明朝的藩属国,因此恭愍王很重视陈理,立马封陈理为陈王,又是给土地,又是给婢女、粮食,反正是极力讨好。

按陈理之前叫嚣着要复国来看,此时机会已到,复国应该被提上日程了啊,而且没几年朝鲜就改朝换代了,岂不正是他陈理崛起的大好时机。

高丽版图

李氏朝鲜时期的陈理

然而,陈理啥也没做,就在朝鲜苟着了,高丽恭愍王时期,还对陈理照顾有佳,陈理还活的有模有样,但很快朝鲜半岛就改朝换代了,变成了李氏朝鲜。虽然同样的明朝很恭敬,但对他陈理就不是很待见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朱元璋和朱允炆有意为之,反正陈理在李朝的统治下过得异常凄惨,被贬为平民不说,有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不过人这种群居生物的生命力异常强大,陈理一族也是如此,竟然在朝鲜生存了下来,不断繁衍生息,成为了现在“梁山陈氏”。

公元1408年,陈理在朝鲜苟且了44年后死了,终年58岁。

李氏朝鲜版图

结语

总之,陈理和他父亲陈友谅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口气不小,但能力不足,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吧。不过话又说回来换谁在明朝强大的统治下,又能有所作为呢?能把陈氏一族延续下去已是不易。

8

在元末,由于朝廷横征暴敛,农民负担沉重,加之黄河泛滥,天灾人祸搞得百姓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割据势力遍布全国。当时,雄踞江西、湖广的陈友谅是朱元璋在长江以南的最强劲对手。

但陈友谅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与朱元璋的鄱阳湖大战中,中流矢而亡。随后,陈友谅的次子陈理在武昌称帝。但在次年,陈理被迫降于朱元璋。

朱元璋称帝后,恐陈理复萌复国之心,便把陈理打发到了高丽。可怜陈友谅一代枭雄,子孙后人从此远离故土,飘零海外。

陈友谅原为家乡湖北沔阳的县吏,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时,投奔了徐寿辉的红巾军,成为红巾军将领倪文俊的部下。从簿书掾做起,以军功升迁为元帅。

至正十七年(1357年),倪文俊与徐寿辉发生内讧,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后,投奔黄州的陈友谅。

陈友谅却乘机砍下了倪文俊的脑袋,献给了徐寿辉,得到了徐寿辉的信任。

随后,陈友谅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江州迎接徐寿辉入城。而后紧闭城门,来了一个瓮中捉鳖,将徐寿辉的人马全部消灭。而后,自称汉王。

同年,陈友谅杀害徐寿辉于采石矶,并自立为帝,国号为汉。

这时的陈友谅自恃兵强马壮,开始向朱元璋发起挑战,但被朱元璋大败于应天府附近的龙湾。逃跑的路上,又被冯国胜击溃于采石矶。

随后,陈友谅连失安庆、江州、洪都等多地,并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

在此战中,陈友谅之弟陈友仁战死,陈友谅也被飞箭贯穿头部,当场身亡。陈友谅的儿子、太子陈善儿及陈友谅的妃子阉氏也被朱元璋擒获。

陈友谅的次子陈理死里逃生,在太尉张定边的掩护下,趁夜乘船逃向武昌。

陈友谅的遗体也被张定边运回武昌,葬于黄鹄山南麓。朱元璋在次年占领占领武昌后,还曾以胜利者的姿态祭奠这个强大的对手。

陈理在武昌称帝后,朱元璋穷追不舍,先后两次亲征武昌。

由于第一次亲征武昌,朱元璋用了四个月没下拿下武昌。所以,第二次攻打武昌时,朱元璋命常遇春先擒获了陈理的丞相、张定边和陈友谅的结拜兄弟张必先。

张必先在军中号称“泼张”,非常骁勇善战。他当时由岳州驰援武昌,在中道被常遇春突袭就擒。

张必先的被擒,使汉军失去有力支援。常遇春挟持张必先来到武昌城下,向汉军喊话劝降。张必先也感到回天乏力,劝汉军速降为宜。

这时,朱元璋又派出俘虏的陈友谅的旧部罗复仁入武昌城劝降陈理,并承诺保证陈理日后的荣华富贵。

陈理走投无路,于是投降了朱元璋。

朱元璋并没有杀害陈理,反而将陈理封为了归德侯。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及两位哥哥也分别被朱元璋封侯封伯。连在鄱阳湖大战中战死的陈友仁也被追封为康山王。

朱元璋此时厚待陈友谅的家人,只是因为他大业未成,他后面还要招降纳叛,做个样子,拉拢人心罢了。

朱元璋称帝后,随着陈理的长大,朱元璋开始对陈理有了顾忌。

陈理深居京城,自然无力复国。但朱元璋深怕大汉故地的百姓,因陈理幽居京城,以陈理名义起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于是朱元璋与朝臣们商议如何处置陈理。

因为陈理是归降之人,直接赐死陈理,于情于理实为不妥;

把陈理迁移到别幽禁,还是难除心头隐患。

最后,大臣汪广洋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那就是将陈理送到高丽去,让他远离故土。这样,朱元璋的忧虑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洪武五年,陈理远赴高丽。与陈理同行的还有归义侯明升。

明升是自立为帝的明玉珍的儿子。明玉珍死后,明升即位。

洪武四年,明升归降朱元璋,被封为归义侯。

陈理与明升深居京城,两个经常会面并发些牢骚。由于两人年龄相仿,尚是十几岁的孩子。朱元璋深恐他们受别人教唆,对大明产生威胁,于是决定将明升与陈理一并远送到高丽。

洪武五年(1372年),陈理与明升一行二十七人在元朝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的护送下,到达高丽,并受到高丽王恭愍王王颛的接见。

明朝是高丽的宗主国,高丽王看朱元璋的脸面上,待陈理与明升还是不错的。

高丽国的延安、白川两县的产物被赐与陈、明两家。明升还得到兴国寺作为宅邸,而陈理的宅邸位于青丽县的松林寺。

李朝建立后,陈理的生活愈加清苦,国王给予陈理的封赐少得可怜,陈理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最后在永乐六年在贫困中病逝。

陈理身后留有一子陈明善。此后,陈氏一族在半岛定居。相传现在韩国的部分陈姓人氏即是陈理的后代。

9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南方红巾军系统天完政权丞相倪文俊率军攻破湖广沔阳(今湖北仙桃),蓄志多年的当地豪强陈九四抓住这个时机,在家乡黄篷山招集部众,投效归附天完红巾军。倪文俊于是将陈九四部众编入麾下,并授予陈九四天完政权簿书掾职位,负责管理军队文书后勤。

陈九四投奔红巾军后,不甘心仅仅做个文书,于是主动向倪文俊请缨,要求率军作战,以出人头地。倪文俊欣赏他的积极态度,就改授其武职,让陈九四指挥部众跟随自己作战。

陈九四在接下来的作战中,发挥自己善于用兵的能力,参与了天完红巾军攻克武昌、汉阳、襄阳、中兴路(今荆州)等地的作战,为天完红巾政权的稳固和发展立下了大功。倪文俊十分看重陈九四,将他提拔为分道领兵元帅,驻守黄州(湖北黄梅)。

陈九四得到驻守地盘后,已经算是天完红巾军的高级将领了,自己感觉“九四”这个名字未免太没品位。于是,他附庸风雅,按照论语中“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的内容,给自己起了个“陈友谅”的新名字,以显示今日的权势和地位。

之后,陈友谅驻扎黄州,统管一方,成为倪文俊的心腹。而此时的天完政权中,丞相倪文俊权力私欲越来越膨胀,开始产生替代天完政权名义上的君主徐寿辉的念头。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正月,倪文俊逼迫徐寿辉离开天完政权都城蕲水,迁都汉阳。从此,徐寿辉被软禁在汉阳宫室,形同傀儡,天完红巾军大权实际上已经落入倪文俊所手中。在倪文俊独揽大权的同时,他大力栽培的陈友谅也在黄州借机扩大自己的实力,牢牢把持大权。

名为天完守将、丞相倪文俊的心腹,实际上陈友谅早已看出徐寿辉和倪文俊必将翻脸,为了将来的利益,他经过长久努力,已将黄州变为陈氏私人领地,为日后更大的行动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倪文俊准备杀害徐寿辉,然后自立为帝。可是谋害徐寿辉的计划意外失败,倪文俊只得仓惶出逃,率领死党逃奔黄州,意图到陈友谅处,汇集其部众再反击汉阳。

陈友谅得到倪文俊逃奔黄州的消息后,假意迎接,并悉心安排格饮食住行,打消倪文俊戒心,然后突然发难,将倪文俊及倪氏死党全部杀死。

杀死倪文俊后,陈友谅自称平章政事,接受了倪文俊旧部。天完政权其他将领由于痛恨倪文俊擅权谋叛,所以都默认了陈友谅的行为,大权至此归属陈友谅,徐寿辉则无奈的继续傀儡君主生涯。

元至正十八年(1358)八月,陈友谅率大军攻克龙兴府(今江西南昌),杀掉了天完政权中对自己不服、威胁很大的骁将赵普胜。此举大伤天完诸将之心,认为陈友谅是另一个倪文俊。元至正十九年(1359)十二月,急于摆脱陈友谅控制的徐寿辉率领少数亲卫随员从汉阳出发,准备自行前往龙兴府。但是在路过陈友谅下辖的江州(今九江)时,被陈友谅下令强行接徐寿辉入城,然后紧闭城门,将徐寿辉亲信部下全部杀死,软禁了徐寿辉。

此后陈友谅宣布以江州为天完政权新都,自称汉王,设置汉王属官,用汉王名义发布诏令。至此,天完政权全部落入了陈友谅的手中,天完高级将领中除明玉珍等少数人外,全部归附了陈友谅。明玉珍则和陈友谅决裂,率部西进,占据四川,建立夏国,建都重庆,自号大夏皇帝,即明夏政权。

元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率军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正式和占据江淮中部的红巾军朱元璋部开战,并斩杀朱军大将花云,占据了长江天险采石矶,陈友谅的势力达到巅峰。

感觉篡位时机已到,于是陈友谅派人暗中杀害了徐寿辉,并在长江边的五通庙举行仪式,自称皇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立长子陈善为皇太子,次子陈理为亲王。

陈友谅称帝后,为了切身利益,和占据江淮的朱元璋部多次火并,大打出手。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至正二十一年(1361)间多次交战。陈汉实力远超朱元璋部,但是在交战中却连连遭遇失败,势力范围也一再缩小,陈友谅先是偷袭应天(今南京)失手,大败而归,之后占据的安庆、蕲州也都被朱元璋部攻下,饶州(江西上饶)、建昌(江西南城)、龙兴(江西南昌)等城也纷纷投降朱元璋。

陈友谅自以为军事实力强于朱元璋,但是双方交战过程中陈汉军队却胜少负多,羞恼成怒之下,陈友谅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初在湖广老巢搜刮兵马,倾尽所有,耗资巨万建造了数百艘巨舰,准备以全国之兵顺长江东下,彻底击败朱元璋。

四月,陈友谅汇集水路大军六十万,亲自率军自武昌沿江而下,气势汹汹直奔朱元璋势力范围而来,皇太子陈善、皇子陈理,兄弟陈友仁、五弟陈友贵一同随驾东征。而陈汉军东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朱氏集团抵抗陈汉的重镇洪都(即夺取自陈友谅的龙兴府,也就是南昌)。

大敌当前,朱元璋却正率军赶往安丰(今安徽寿县),救援被元军围攻的红巾军君主小明王韩林儿和实际上的首领刘福通,东边江浙一带的的张士诚割据势力也趁机进攻朱元璋所辖的庐州(今安徽合肥),三面接战,朱元璋主力一时无法返回,洪都洪都危在旦夕。

此时洪都守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朱元璋只能飞书下令,命他不惜一切代价坚守洪都,等待自己击退张士诚后再来救援。而朱朱文正不负使命,以不到三万军队,在洪都坚守了八十五天,抵挡住了近五十万陈汉军队的轮番进攻,把陈友谅阻挡在洪都城下,牢牢守住了洪都城,创造了震惊天下的军事奇迹。

朱元璋先在安丰救回小明王韩林儿、又火速回师在庐州击败张士诚军,消除了后方隐患,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八月亲自率大军前往洪都,援救朱文正。陈友谅在洪都城下毫无进展,自身实力、士气大大受损,后勤也逐渐不济,陈汉军心开始不稳,颓势显露。此时闻报朱元璋已经率大军前来救援,陈友谅无奈之下只得命令撤围洪都,全军撤往鄱阳湖中,准备依靠自身的大舰优势,以水战迎击并击败朱元璋军队。

不久后,朱元璋的水陆军队也赶到鄱阳湖,与陈汉军队相遇于鄱阳湖康郎山水域,随后立即展开交战。刚开始陈汉军依仗船大、顺风的优势,列阵向前,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朱军水师,而朱军水师船只低矮不能仰攻,又处于逆风,所以接战中损失巨大,士卒将领也多有阵亡。但不久之后风向突变,陈汉军船只变成逆风而行,行动迟缓,作战开始不利。朱元璋趁机命船队分开,用火攻之策攻击陈汉军大船。大船笨重移动不便,纷纷被猛火焚烧,陈汉水师损失惨重,陈友谅四弟陈友仁、五弟陈友贵也在作战中被烧死。

在局面对陈汉极度不利的情况下,陈汉军第一猛将张定边发起决死突击,亲率水军三艘小船直冲朱元璋中军,连连击破阻挡,斩杀多员朱元璋水师将领,几乎于乱军中生擒朱元璋。可惜最后关头张定边被前来救援的朱军大将常遇春一箭射中肩膀,被迫撤回,朱元璋这才逃脱一劫。这段精彩的插曲也在冥冥中注定了朱元璋的天命所归,即使勇冠三军的张定边发起了决死突袭,也无法撼动他真命至尊的地位。

两军对战数天后,陈汉军已经粮草不济,无法继续作战,陈友谅无心恋战,于是准备率军退出鄱阳湖,返回武昌,修整之后再做打算。但是朱元璋决心趁局面有利的情况一鼓作气消灭陈友谅的主力,所以不顾己方也是精疲力尽、后勤告罄的状况,咬牙坚持,派兵守住湖口要塞,截断了陈军水师撤退之路,一定要和陈友谅拼死一战。

陈友谅见湖口被朱元璋军队阻塞,进退不得,也想拼死一搏,便下令全军向湖口发起攻击,结果突破了强弩之末的朱军防线,穿过了湖口天险。朱元璋见状,亲率水师从后方和上游联合追赶,层层阻击,双方船只搅在一起,一片乱战,局面混乱不堪。陈汉水师无法彻底摆脱敌军追击,而朱军水师也无法彻底击溃对手。双方从早上一直战至日落,也无法分出胜负。

陈友谅在自己的座舰上指挥水师且战且走,意图摆脱朱元璋水师的纠缠,但经过一整天的作战,也无法甩掉追兵。心情急躁之下,陈友谅不顾危险,从船舱探出头去,观察战场情况,以便寻找机会,抓住敌军水师的破绽,好冲破堵截,突围而走。

但事情就是这么凑巧,或者说吊诡,陈友谅刚从船舱内探出头去,观察战场、准备视情况而定、下达作战指令的的时候,不知哪里飞来一支流箭,不偏不倚正中其头部,直接贯穿,陈友谅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就当场死亡!座舰上的陈友谅的侍卫们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惊慌失措,大声呼喊附近己方水师赶快来救援,从而将陈友谅阵亡的消息迅速传播到整个战场上。

本来正在和朱军水师纠缠激战的陈汉水师,得到了皇帝突然死亡消息后,顿时军心大乱,无心作战,四散奔逃,陈汉数十万大军土崩瓦解,朱元璋趁机穷追猛打,将陈汉水陆军队彻底击溃,夺取了这场大战最后的胜利。

一片混乱中,陈汉勇将张定边冒死赶来救援,从陈友谅的座舰上把主公的尸体和随侍在其身边的次子陈理救出,连夜沿水路逃往武昌。而陈友谅的长子、陈汉皇太子陈善则没有逃脱,在乱军中被朱元璋的军队擒获。之后陈善在被送往朱元璋驾前时意图逃跑,但是没有成功,被愤怒的朱军兵士斩杀,以其头献给朱元璋。

陈理被张定边救回武昌后,在武昌守将、陈汉丞相张必先为首的残存陈汉官员拥戴下继位称帝,改元德寿,陈理是陈汉的第二代、也是末代皇帝。此时的陈汉因为鄱阳湖大败和陈友谅的阵亡,已经日薄西山,苟延残喘,不再有能力抵抗来自下游朱元璋军队的进攻。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在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力量后,亲率大军沿江而上,征讨武昌陈汉残存势力。陈汉丞相张必先此时率部分军队驻扎岳州(湖南岳阳)以防备朱军自江西经湖南迂回攻击武昌,武昌只有张定边率不多的军队坚守。朱元璋率大军沿江一路攻击,将陈汉沿江军队各个击破,不到一个月即抵达武昌城下,展开围攻。陈理慌乱之下命张必先放弃岳州火速回援武昌,朱元璋命常遇春在张必先返回的必经之路设伏,一举击败张必先率领的援军,并生俘张必先。

此后朱元璋将张必先押到武昌城下,向城内喊话,要求陈理顺应天意,献城归降。守城的张定边坚持抵抗,据不投降,朱元璋围城两个月,迟迟不能攻克武昌。见强攻无法奏效,朱元璋于是改变策略,派出俘获的陈友谅旧臣罗复仁入城,越过张定边直接向陈汉皇帝陈理招降,并许诺“陈理如若归降,当不失富贵。”

陈理年幼无知,又困守孤城,心中惶惶不安,见罗复仁来劝降并许以富贵,觉得如此也好,于是召张定边前来商议。张定边本来坚决不降,一定要坚守到底,但是见陈理倾向于投降,而且守城诸将因张必先被擒,也有动摇灰心之意,于是大哭着同意了陈理的意见,但是坚持自己不降,将在陈理献城后率亲随突围而走。陈理舍不得张定边,拉着他的手哭泣不已。君臣做最后的告别后,各自在伤感中准备后续事宜。

第二天,陈理下令打开武昌城门,自己肉袒衔璧,亲自到朱元璋在城外的军营中请降。而张定边则趁乱率亲随从别门出城,遁走荆襄,从此改名换姓,混迹四方。

(张定边在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为了不当明朝臣子,于是削发为僧,遁入泉南灵源山隐居,自号沐讲禅师。此后他不闻尘俗事,究心佛法数十年,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百岁高龄时才无疾而终,一生保全陈汉忠臣名节,确实是英雄豪杰气概。)

得知陈理来降后,朱元璋亲自出营迎接,并搀扶起跪伏在地、惶恐战栗不敢仰视的陈理,握着他的手温言安慰:“勿虑,吾不罪汝也!”然后当场加封陈理为归德侯,武昌城中府库随其任意选取留存,作为私人财物。

对于留在武昌的陈理祖父、陈友谅之父陈普才、陈友谅长兄陈友富、次兄陈友直,朱元璋也一一加封,赐予他们财物宅院,加以恩养,并封陈普才为承恩侯,陈友富为归仁伯,陈友直为怀恩伯,追赠阵亡在鄱阳湖的陈友谅四弟陈友仁为康山王,立庙祭祀,以陈友谅五弟陈友贵附祭。之后,朱元璋将陈理及陈氏宗族都迁往应天安置,以避免陈汉残余势力借机生事。这一年,陈理十四岁。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讨平江南各地后,于应天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改元洪武,朱元璋即大明太祖高皇帝。登基建国伊始,太祖继续展开一统天下的征战,先是在洪武元年(1368年)北伐大都,将元顺帝驱逐回漠北,收复北方,然后于洪武四年(1371年)西征明玉珍和陈友谅决裂后在四川建立的明夏政权。此时明玉珍已死,子明昇继位,明夏局势和当年陈友谅死后的陈汉一样,都不能抵挡明军攻击。明昇在无路可走的境地下,选择了和陈理当年一样的路,向明军献重庆城投降,明军平定四川。

明昇投降后,也被迁往京师(南京)居住,太祖加封其为归义侯,赐宅院金帛仆役,加以恩养。明昇的府邸和在京师已经住了几年的陈理府邸离得不远,平常多有往来。两个人年纪都不大(洪武四年(1371年)时陈理二十一、明昇十六),命运相近,在京师居住时心情也都闷闷不乐,日常在一起往来时免不了会追忆当年,同时对于太祖出兵攻灭自己的国家多少有口出怨言、忌恨愤懑之事。这些事情自然瞒不过朝廷的耳目,于是陈理和明昇在背后口出怨言之事被奏报到太祖驾前。

太祖没有过多计较两个年轻人的不敬,不过也担心他们会被别有用心的人蛊惑利用,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来,于是准备将他们迁离京师,远处安置。太祖还对群臣解释说:

“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太祖先将和陈理一同居住的祖父陈普才,伯父陈友富、陈友直三人迁往滁阳居住,然后命元朝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送陈理和明昇离开京师,迁居高丽。延安答理随行携带了大批金帛珠宝,用于陈理和明昇在高丽安置所用,并留一部分金帛准备赏赐给高丽恭慜王王颛,好让他善待陈理和明昇,安置居所。

洪武五年(1372年)五月十九,陈理和明昇一行二十七人抵达高丽,王颛会见了两人,并赏赐布匹、婢女、田地给他们。

陈理在大明已经娶妻,所以妻子都随同一起前来高丽,据史书记载,陈理有一个独子名叫陈陈明善,随父居住在高丽。明昇在大明尚未成婚,到达高丽后,娶高丽总郎尹熙王之女为妻,后来在高丽生了四个儿子。从此陈理、明昇的后裔一直生活高丽(朝鲜、韩国),直至今日。

陈理到高丽的时候,才二十二岁,由王颛安排,居住在松都(朝鲜开城)青阳县松林寺,称为“平汉君”,不为四民之业(士农工商),高丽百姓称呼他为“陈王”。同样,十七岁的明昇也被赐予松都北部梨井里的兴国寺居住,并以松都下辖的延安、白川两县赋税作为明昇的俸禄。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高丽大将、权臣李成桂废黜高丽恭让王王瑶,夺取王位,并遣使至大明请封并请赐国号。太祖赐“朝鲜”国号给李成桂,但是没有同意其请封,只授予“权知朝鲜国事”头衔。陈理、明昇所居之地,至此改称朝鲜。

建文三年(1401年),朝鲜国主李芳远(李成桂之子)赐给陈理松都附近田地数十亩,以改善其生活。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继位后,给了李芳远“朝鲜国王”的正式头衔,李芳远欣喜不已,大赏群臣,定居朝鲜的陈理也因此被赐予了一名婢女和若干米豆粮食。永乐二年(1404年),朝鲜国王李芳远再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用于日常所食。(这样看来,陈理的待遇远远比不上明昇。)

永乐六年十二月二十八(阳历已经是1409年1月),陈理病逝于朝鲜,年五十八,距离当年他和明昇被迁往高丽(朝鲜)之时,已经过去了三十六年。其子陈明善在陈理去世后向朝鲜官府“告哀”,朝鲜礼曹(礼部)秉承国王李芳远的令旨,赠陈明善米豆五十石、纸百卷、棺椁一具,用于操办陈理的葬礼典仪。这也是陈理在史书中最后的记载。(陈理的难兄难弟明昇则早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二十五就去世了,时年三十八岁。)

陈理和明昇死后,他们的后裔都留在朝鲜,扎根繁衍。其中明昇的四个儿子都有详细记载,后裔也代代传承,至今韩国国内的明昇后裔已经有四万多人,每年都有明昇后裔从韩国来到中国,在重庆明玉珍皇陵举行仪式祭祀先祖。而陈理的后裔,目前有两个说法,一说是独子陈明善的后代在朝鲜繁衍生息,代代不绝,直至如今。另一说是陈明善无后,他去世后陈理的男性后裔断绝,只有女儿所生一个外孙,姓曹,留有后代,传承至今。结合现代韩国明氏后裔和陈氏后裔的传承对比,后一种可能性比较大。(国内还有民间传说,说是陈友谅长子陈善没有死在鄱阳湖,而是逃到重庆奉节隐居,后裔迁居酉阳,改姓谢(陈友谅本姓谢),六代后又更回陈姓,继续迁居,最后分为两支,定居重庆涪陵和贵州遵义。今天的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黄都镇,居住着六十余户陈氏族人,都自称是陈友谅后裔。不过这只是民间传说,没有确凿史料可以证实。)

陈理和明昇,作为亡国之主,没有遭到被杀的悲惨命运,而是得以善终,这都是太祖的仁心所致。虽然他们不由自主地被迁居远方,终身不得返回故乡,子孙也成为了异国之民,但是相比其他朝代不得善终的末代君王们,陈理和明昇保全了性命,也保全了家族血脉的延续,不能不说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这是他们的躲不掉的人生历程,更是他们特殊身份下的意料之中的境遇和意料之外的幸运。

10

陈理,陈汉开国皇帝陈友谅次子,陈汉第二位皇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汉军在潘阳湖惨败于朱元璋之手,几乎全军覆没,陈友谅中箭身亡,太子陈善儿被擒。危急时刻,陈理在太尉张定边趁夜护送下,逃回了都城武昌。回到武昌后,陈理在丞相张必先、太尉张定边的支持下,继位称帝,年号德寿。

当然,经潘阳湖一战,曾经尽占江西、湖广之地,拥军数十万的陈汉,早已不复往日的强悍,已是强弩之未。因此,陈理虽圆了皇帝梦,但这个梦却并是一个好梦,对于他来说,这绝对是恶梦。就在陈理登基没多久,朱元璋就亲征武昌 ,大军压境。



初,汉军在悍将张必先的带领下,短暂的遏制住了朱元璋军队对于武昌的进发。但是,朱元璋的军队实在太过强悍,是兵强马壮,而汉军能打的就只有张必先一人,且经潘阳湖一战,其精锐早已丧失殆尽,所以没过多久,张必先就被朱元璋击溃,并被生擒。而后,随着汉军唯一一支可以阻挡朱元璋的张必先军队的败北,朱元璋军一路是无人可挡,直入武昌。此时,对于陈汉,对于陈理来说,已再无抵挡的必要,再强撑下去,只是让将士枉送性命罢了,因此在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时,陈理没怎么抵挡,就开城投降了。

就这样,陈汉历二帝而亡,陈理还没在龙椅上坐热乎,就成为了亡国之君

不过陈理虽说是悲惨的,但也算是幸运的。历来亡国之君多数都没有善终的机会,像汉献帝、宣统帝那般能善终的皇帝是少之又少,而恰恰陈理就是那个能够善终的亡国之君。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当陈理开城投降时,朱元璋念其尚年幼,且当时正值乱世,朱元璋需要靠陈理来做出表率,便于他日后一统天下,因此陈理投降后,朱元璋很是善待他,不但不杀他,还册封他为归德侯,赐予他荣华富贵,锦衣玉食。



此后数年间,陈理一直居住在南京,被朱元璋礼遇。当然,陈理毕竟是一个毫无城府的小白,虽说朱元璋饶他不死,且还给了他荣华富贵,但是对于灭国之仇,陈理始终是忘不掉,所以经常对朱元璋是颇有微词,有时甚至还口出怨言。

按理说,一个这样的亡国之君,他注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毕竟一个心有怨言的亡国之君,他很容易被他人所利用,对当政者造成十分不好的影响,因此多数皇帝对于这样的亡国之君,他们多数会选择直接将他诛杀。但是,陈理的命实在是太好,朱元璋在得知此事后,他并没有下杀手,而是说道:“这只是小孩子的气话,无需当真,但是长期以往,恐怕他会受到小人的欺骗诱惑,不能牢记朕对他的恩典,欲行那造反之事,因此还是应当让他远离京城为好”



如此,在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下诏将陈理与归义侯明升一起迁居高丽,并册封他为陈王。在高丽的日子,明廷也并未亏待过他,时常赏赐他一些财物,而高丽的国王因明帝的特意吩咐,也未曾针对过他,且也会时常给予一些粮食及财物上的支持,如永乐元年(李朝太宗三年)十一月初五日,李芳远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永乐二年(李朝太宗四年)六月初七日,李芳远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

此后,陈理就一直生活在高丽,再没能返回中原故土,直至永乐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因病而亡,享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