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国祚268年,在大一统王朝中也就是一般般,但是相对于同样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享国不足百年的大一统元朝,清朝可谓相当长寿,而且身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可是参考了之前朝代的各种弊端,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也。

明清是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相比于同为君权高度集中的明朝,清朝在其基础上改进了很多。

皇位继承人方面。

明朝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制,也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好处在于避免了皇子之间为了皇位而自相残杀,弊端在于,只培养了一个太子,其他皇子就藩后在府邸就如同被圈养的动物一般,基本上就废了,这也是南明时期四位被拥立为帝的藩王中没有雄才大略之主原因之一。


清朝是立贤不立长,除了康熙朝明确立过嫡长子胤礽为太子外,雍正帝建立秘密立储后,清代就没有太子一说了,这样一来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位皇子身上,而且清朝王爷封爵但是不分封于外,都是留在京城,没有兵权但是拥有政治上的特权,可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甚至危机时刻力挽狂澜,如咸丰年间的鬼子六恭亲王。

党争与舆论导向控制。

明末的东林乱政是明亡的一大原因之一,至高无上的皇帝面对文官的报团竟然无可奈何,而且言官动辄大骂皇帝,而皇帝为了名声又不能随意处罚,给了满清的血淋淋的例子,所以清朝在制度上大力杜绝这种情况。

明朝的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早期这些部门更多是监督,经过开国以后重典治世后,风气开化言官上谏成为一种潮流,明孝宗弘治帝时期本着官员监督以察天子之失的原因更是广开言路,但是之后言官的发展就不受控制了,往往皇帝为了名声不处罚言官,言官为了名声使劲骂皇帝,发展到最后,言官上谏骂皇帝只是为了博名声,而不是为了国事着想。


明朝的党争特别严重,起源于明世宗嘉靖帝时期,成型于明神宗万历帝时期,并且通过立太子争国本一事造成江南士族利益代表东林党一党独大,皇帝面对百官报团也无可奈何,党争成为明亡一大因。

言官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舆论的导向,而毫无疑问明朝皇帝对于舆论导向是越到后期越是失控。

清朝入关后先是通过剃发易服和跑马圈地来打压汉人,后来为了震慑江南士族更是对于有声望的文人大开杀戒,如顺治十八年的哭庙案就杀死了江南名士金圣叹等十八人。

清朝时期的都察院言官基本上是摆设,根本不敢因为国事骂皇帝,清朝皇帝可不是明朝皇帝对于言官从来没有客气过。


康熙帝时期更是大力打击江南士族,而且清朝皇帝更是通过满汉之分这两个最大的党派来在中间寻找平衡以大权在握,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就没有形成过朋党。

康熙朝更是掀起延绵一百多年的文字狱,贯穿了整个康乾盛世,直到嘉庆帝时期才停止,在那段黑暗时期,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敢叫你身死族灭,乾隆帝时期更是借修“四库全书”之机广收天下书籍,将不利于清廷统治的书籍毁灭殆尽,毁的书与修的书几乎成为正比。

清朝对于舆论的控制和打压朋党萌芽可以说是几近完美。

其他方面就不一一论述了。


大一统政权,很多时候并非外部而亡,哪怕帝国后期垂垂老矣也可以压死周边小势力及其内部起义,内部的崩溃才是亡国之因,明朝后期朝廷的党争如火如荼,为了利益动辄互相倾轧,一次次错失良机,导致了弱小的努尔哈赤崛起,并且最终亡于流寇李自成之手。

强大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明朝真正亡国之因其实就亡于内部的崩溃,而清廷就借鉴了其中之因,首先没有在社稷上完全相信外人,并没有如明朝圈养藩王一般,而是保留诸王的部分权力,并且大力打击朋党萌芽还有控制舆论导向,这才是身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国近三百年之因。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那么多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很多曾经强盛一时,有些曾一度取代汉民族统治中原。不过,就算统治了中原,也只是统治一部分,很少有统一全国的。比如北魏,比如金国等等。就算统一了全国,但在中原呆的时间也不长久。比如元朝。

唯有清朝,不但统治了中原,而且统一了全国,而且延续了近三百年,而且还像汉、唐、明这样的王朝一样,一度成为盛世。那么,清朝是怎么办到这一点的呢?

(剃发易服)

有人说,清朝之所以办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入主中原以后,采用了许多高压政策。比如“剃发易服”“扬州三日”“文字狱”等等。因为高压政策,让中原的汉民族及其他民族都不敢反抗,所以能够长久统治。

但这个说法显然是有问题的。实际上,要说高压政策,元朝的高压政策显然更严厉。比如,元朝把全国的人分成四等人,实行等级管理的方式,就超过了清朝的“剃发易服”。因为元朝是从制度和待遇上对待国民,不仅仅是穿个衣服那么简单。再比如,元朝甚至对国民进行了武器管制,几家人才能用一把菜刀。清朝从来没有这样做。至于“文字狱”,明朝就已经在这样搞了,这绝对不是清朝的独创。

有人又说,清朝之所以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清朝在入关以后,大量汉化。他们继承了汉民族很多优秀传统,包括用整个儒家学说的体系来统治中国,这样,他们的文化就和中原文化实现了极好的接轨。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不过,却也并不是主要的。不错,清朝确实实施了不少汉化政策。但其汉化的程度,并不比北魏、金国深入。可为什么,金国并不能统一全国,北魏又是一个短命王朝呢?

所以,清朝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大统一的延续时间较长的王朝,肯定还有别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

(满蒙联姻)

一、清朝时,北方游牧已经高度成熟。

中国古代中原民族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其实,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有一个这样的过程。

在宋朝之前,中国的北方,虽然也出现过不少强盛一时的游牧民族,但由于这些游牧民族缺乏农耕的基础,经济对中原具有依附性。他们必须要通过和中原民族做生意,或者抢夺中原民族的粮食,才能满足生存的需要。一旦遇到中原民族的国家是一个强盛的朝代,他们就往往会被压制下去,分裂重组。

不过从五代后期到宋代,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具有了燕云十六州这样的一些可以耕种的土地,因此,北方的游牧民族得到了孕育,出现了辽夏金蒙这样几个强悍的民族。最后蒙古强中更强,一度占领中原,统一全国。

虽然蒙古统治全国只有80多年就被明朝给取代了,但是,他们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懂得了如何经营中原的一些办法。而满清一方面是女真的后代,同时又与蒙古联姻,可以说,他们所获得的文化,获得的经验更多,民族的发展更成熟。这让他们在入主中原之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文字狱)

二、清朝时,皇权政治已经高度发展。

清朝是取代明朝后建立起来的。明朝的时候,由于取消宰相,大搞“文字狱”等等措施,中国古代的皇权制度在明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皇权的最大特点就是权力高度集中,正因为权力高度集中,因此,国家比较稳定。造成国家不稳的各种因素,比如权臣专政、宦官干政、后宫干政、藩王造反、诸侯造反等等(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除外),虽然有,但是并不会酿成灾难性的结局。因此我们看万历皇帝和嘉靖皇帝都是几十年不上朝,朱由校一心干木匠活,朱厚照喜好玩乐之事,但是国家却没有大的动乱,朝廷也没有变天。这都是因为皇权制度强势的原因。

清朝的时候,在明朝的基础上,又剥夺了藩王、诸侯、宦官等的权力,皇权制度更加成熟,因此清朝更不容易被推翻。

三、清朝时,南北对抗已经基本消失。

清朝之前的朝代,都面临着一个南北对抗的矛盾。不过,清朝的时候,这种矛盾已经不严重了。北方异族的入侵,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强烈。这样,边关对清朝来说,就没有之前的王朝那样存在大问题。因此,清朝更加稳固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3

感谢@我是三无明粉 朋友邀请。

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清朝是完全按照古典中国的规律发展,即君主专制制度以及小农经济,这套搭配其实在中国已经实行了两千多年,到今天还依然有少量残余。

另外,清朝在入关,就开始崇儒,大量的原明朝儒生、知识分子成为大汗的臣子,他们的任务除了牵制满洲军事贵族之外,就是负责对后金进行君主专制王朝的改造,这一套无疑是成功的,因此奠定了清朝近三百年国祚中崇儒的历史基调。此外,清朝入关后虽然大体上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但是清朝在总结历代兴衰的历史教训,对这套制度进行了修改,使之能够更好的运转。

再者,清朝自康熙时期开始践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理念,雍正时期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耗羡归公等政策,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压力,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同时使得朝廷税收更加合理。更重要的是,以上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使得土地兼并对农民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而且,摊丁入亩等于废除了古典中国实行上千年的丁税,也就是人头税,标志着朝廷不再通过收取人头税的方式来限制人口流动、稳固税源,等于放开了对老百姓的人身控制,老百姓可以自由迁徙。

所以,清末的社会乱象,并不像前面的几个王朝一样因无法遏制土地兼并而衰落,实际上,清末的种种乱象,是鸦片战争后大量的西方商品涌入,严重冲击了传统手工业和小农经济,而清政府对此束手无策,拿不出解决办法而造成的。同时再辅以民族主义的流毒,所以清朝也就在公元1912年退出了历史舞台。

另外,清朝最危险的时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此时清政府因对英法战败而颜面尽失,政府威信扫地,再加上内忧外患的加持,清政府濒临崩溃。但是在慈禧主持下的清政府却通过把自己打造成传统文化的捍卫者这一形象,因此收拾民心士气,平定了内乱,开启了洋务运动,国家一度中兴,从而给清政府续命半个世纪。而且慈禧也通过她的能力和手腕获得了当时人的敬重和佩服,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

最后的结论是,清朝近300年的国祚,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4

这种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的农民起义不断、羁縻脱离统治导致的地方动乱,那么清朝呢?

明清两朝的赋税

众所周知,明朝的赋税相当的低,所以明朝的户部财政也比较穷。然而这并不代表明朝百姓忍受的压迫轻,因为明朝的土地兼并非常严重。明朝庞大的宗室与文官集团,以及后来东林党所支持的地主豪强,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土地。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相当严重,东林党反而趁机削减对工商业的赋税而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上自然灾害,导致了明末农民被迫大规模起义。

清查再次扼杀了明朝已经出现萌芽的资本主义发展,遏制工商业发展而注重农业发展。虽然不利于社会进步,但的确利于统治。清朝“摊丁入亩”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对地方的控制能力

有很多人声称明朝领土辽阔,但殊不知明朝领土中有很大水分,原因就在于实际控制力方面。明朝对于青藏地区属于象征性统治,奴儿干都司的主要控制集中在辽东,东北的女真部落、西南土司都拥有相当独立的权威,明朝对于很多领土的实际控制力相当薄弱。

而清朝并不信奉“羁縻”,对众多边疆的控制力一直都在不断强化。明朝末年大量地区自我脱离,而清朝晚期疆域损失都是外力干涉造成。

其他对比

清朝针对于明朝灭亡的教训,针对很多问题都进行了改进,比如严禁太监干政、削减宗室负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能力等。

而最重要的一点,清朝认为明朝文官掌政实是大患,清朝大兴文字狱,强化思想控制并且进行“愚民政策”,清朝的臣子都以自称“奴才”为荣,这也是与明朝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清朝臣民失去了智慧与反抗精神,也是让清朝得以安定的重要原因。

5

大清朝国祚268年,这么长,怎么就例外呢?制度上很优越么?

其实很简单……

首先,剃发易俗,留发不留头,诸多杀戮

其次,大兴文字狱,收缴修改天下图书。诸如“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诗句,都要满门抄斩。双膝着地,言称奴才,实行什么教育,你懂的

第三,番薯马铃薯玉米等,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大面积种植,老百姓肚子不饿了

反抗的消灭,剩下的精神上禁锢,就好比草原上放牧养羊,羊再多有什么用?

大清是否优越?八国联军进京时,老百姓就在城门口看热闹,顺带背着西方鬼子过河沟赚点车马费 ……还谈什么制度!

感谢彭总,百万子弟兵浴血,重塑中国脊梁!

6

清朝可以说是封建王朝开出的最后一朵奇葩。虽然是异族统治汉族,相对于明朝而言它的国力更为强盛。

民族融合

人心齐,泰山移。一个国家想要安宁民族团结是前提。清政府很明确的认识到了这一点,虽然满洲八旗贵族拥有特权,但却不如元朝那样森严,各民族之间没有三六九等的划分。在清朝时期满汉之间可以通婚,通过这种做法达到民族融合。

制度优势

满清和元朝一样都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游牧文化并不适合管理农耕为主的中华民族。满清贵族并没有像元朝一样对农耕文化舍弃,而是沿用明朝现成的制度加以改进。如明代内阁的“票拟”制度,这种制度可以集思广益,内阁大臣拟出批复意见,供皇帝审阅,这样就发挥了智囊团的优势,大大降低了皇帝犯错误的几率。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清朝对明朝官员待遇极其优厚,只要投降就官复原职,这样使得清朝迅速稳定局势。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明朝时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科举取士已经成为历朝历代的惯例,是阶级流动的重要环节。清朝对科举制度的恢复,对民间的普通百姓有一定的安定作用。

文化方面

有人说过皇太极努尔哈赤他本人最初的军事战略都是来源于对三国演义的揣摩和学习。因此满清贵族十分推崇儒家文化,康熙皇帝在位时期,将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翻译成满族文字方便满汉交流。

清朝的皇帝

清朝的太子选拔制度和明朝不同,他们并不是看重嫡长子的出身,更看重的是治国理政的能力。这样清朝所拥立的皇帝多是有能力的太子,所以康熙雍正乾隆等一大批有能力的皇帝继位之后,为维护清朝统治推动经济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7

满族入关平定全国后,接下来就考虑的是如何统治的问题了。这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一个二十万人口的民族,要统治六千万人口(按顺治年计)的国家,难度显然很大。必须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并加以不断完善。

第一,首先是对自己内部实力的团结和巩固。

以当时的满族,八旗军入关总兵力五万四千人,加上驻扎在东北的两万人(满蒙汉三旗),总共七万多人。只算关内,五万四千人加上蒙汉八旗五万多人(通常蒙汉八旗相加等于满八旗人数),总共大概十来万人的样子。

这样一支军事力量,在当时地大物博的中国,显然非常单薄。这就需要两个方面加强:

1 满蒙汉八旗的团结。具体的步骤包括旗民不通婚政策,这一政策相对应的紧密联系了满蒙汉三旗的血缘。指挥官的互任,比如,汉八旗将领,可以担任满八旗的旗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加强旗兵的服从性。二是更加紧密的团结。

2 种族的隔离。入关,面对的必然是汉文化的侵扰。这种情况下,花花绿绿的诱惑难免。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无论在京王公,还是地方驻防,严禁外出。即便到了清末,这一制度还是非常严格的执行。封闭的军队,必然带来的是军队的文化复制繁衍,这样才能保持他的战斗力。

于此同时,各地驻防均有较高政治待遇,驻防将军为从一品,这个品级大于总督的正二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从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让军队有一份荣耀感。五十年代的军队建制,其实也是模仿八旗的。

通婚巩固了统治集团的牢固关系,种族隔离保持了他的文化的独特性和军队的纯洁性,政治待遇保证了八旗的面子和荣耀。

第二,汉族士族阶级的安抚

封建社会,士族阶级无疑具有最大实力的阶级。这个阶级人数具有一定规模,并且有极强煽动力和组织力。

士族阶级的稳定,无疑对全国的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稳定士族阶级是仅次于军事力量的第二个大问题。

具体的措施:

1 收复明朝旧有官僚阶层。这个阶层无非就是想保持自己原有的社会地位,并获取一定的利益(由权利延伸的利益)。通俗的讲,就是做官再娶八房姨太太,家里地窖再存上大把的银子。

这样的要求,当时的满族统治阶级很清楚,并一一满足。

经过了李自成的血洗,再次拥有新政权的信任,什么乱七八糟的明朝,早忘的一干二净。个别既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坊的,也尽量满足。无非三顾其豪宅。

2 安定天下读书人和乡村士绅

读书人不敢得罪,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懂的道理。因为会骂人的人比打架的人可厉害多了。

读书人无非功名利禄。拜孔子,恢复科举。甚至科举做到了更为公平的制度(满族不可以考取状元)。天下读书人欢欣鼓舞,上升的通道打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然,孔子的后人也一并封赏。

乡村士绅阶层是封建农业社会最重要的农村力量。代表的是乡村知识分子、地主阶级以及乡村血缘的主力。

维护稳定乡村士绅,是乡村稳定的关键,也是整个国家农业稳固的重要依据 。清朝县以下实行的是乡绅自治,其核心以儒家道德、乡村血缘为主所展开的具有乡村特色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固然有很多漏洞和顽疾,但总体来讲,团结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乡绅阶层、乡村知识分子以及氏族大家。

3 充分尊重汉族世家

汉族世家是汉族历史文化积累淘汰下的精华,也是汉族文化推崇的典范家族。

除了封赏孔子后裔外,其他各家也没闲着,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只要沾点边,就能获取很高的社会地位。例如前期的范文程,自称范仲淹的后人,再加之贡献,给予很高的社会地位。后来的岳钟琪,自称岳飞后代,不但被入旗,一样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汉族士族阶级一个榜样,也是对汉族士族阶级最大的安抚。

笼络了以上阶级,全国的人心就基本得到稳定。

第三,军事政治的稳固

军事稳固不同于简单的战斗力。军事稳固包含了战斗力和军事政治的稳定以及互相制约关系。

这个军事稳固,简单的讲,就是打完仗后,如何保证以后既在需要战斗时拿出军事力量,又要防患军事政变和政治博弈中的负倾斜。

具体的说,采取几个措施。

跟蒙古王公的联姻。

数代的联姻,稳固了满蒙的政治、军事力量的结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军事政治的屏障,是军事稳定的基石。

东北军事力量的独立性

东北是满人的老家,清入关后,关内的政治建设并未涉及东北地区,东北未有总督巡抚。东北一如既往的将军制,除了东北人少外,保持原有的军事原始建制,保持八旗的战斗力才是根本。

八旗跟绿营的独立性

八旗跟绿营各自驻兵,各自管理,除了发生战争外,不发生任何的横向联系。防止串通哗变,同时八旗有监视和威慑绿营的功能。

第四,经济的发展

摒弃了清初的圈地后,经济问题被提上日程。经济是一个国家军事政治科技文化的保证,也是是否长治久安的基础。对于经济,清统治阶级采取以下措施。

1 税收的减免

康熙朝的永不加税到雍正朝的摊丁入亩,都促进了经济的加快发展。

2 鼓励拓荒

一系列的激励措施,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加强农业产值。毕竟农业社会的粮食生产是第一位的。

3 传统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丝绸、瓷器、茶叶等各项产业继续保持优势,并进一步得到提升。有名的“清三代”瓷器即如此。

第五 政治人才的选拔

清朝与明朝最大的区别在于,清的统治者来自关外的少数民族。在清朝的统治阶级看来,关内的汉族都一样,不存在老乡同学文化的羁绊。无论你是河南人还是上海人、天津人,在我看来都一样,谁有本事谁上,谁有学问谁做官。

因为我自己是少数民族,所以选拔官员上也就不存在民族属性,这样一来,无形加强了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与此同时,吸取了明朝的弊病,取消了世袭制。除了八大铁帽子王,其余王公均呈逐代地位下降态势。这样做法也是创新型的,除了国内其他民族政治势力的称赞,也极大减轻了经济负担。

第六,边疆的巩固

用现在时髦的话讲,清朝是历代民族团结搞的最好的。这其中包含了更深的含义。

历朝历代,都脱离不开边疆的侵扰,但清朝做到了长时期的边疆无忧。

初期的清政府,其实面临的问题很多,边疆的侵扰,国内局部地区的统治薄弱。面对威胁,清统治者不是采取保守的策略,比如修长城。而是采取的“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拿下几乎所有的边疆问题。

第七,汉文化的全盘接受

从满汉双语到后来的汉字一统,从开国皇帝不识汉字到后来的皇帝成汉文化大家。

第八,全国语言的统一

雍正朝开始的推广普通话,到后期的官场普通话的普及,极大促进了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国家认同感。

这个问题啰嗦几句,语言的统一非常重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也是交流的介质,同时也是国家认同的标志。

8

大家都知道,清朝统治中国共268年,历经11位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有少数民族统治国家的时间是最长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呢?我们分下面几个方面来对此进行说明。

首先我们认为,清朝充分吸取了前期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治理教训。

第一,清朝最直接的是从明朝方面吸取教训。大家知道,明朝应该是比清朝寿命更长的,但是清朝纪同以后,还是充分吸纳了明朝治理国家中的很多优点,并且特别是吸取了其中的教训,比如改革了首辅制度,使用文官集团来治理国家。另外,改革了宦官制度,大家都知道,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宦官的地位和权力在明朝是举足轻重的,有的宦官甚至可以左右朝政,连皇上都要听他的朝中大臣都很多,成为他们的门下,或者成为太监的手中棋子,任他们摆布。

第二,在经济发展方面,一方面,清朝放弃了明朝对税收各方面制度管得过死的情况,然后鼓励发展手工业。鼓励商业和贸易。这个方面清朝是比明朝做得好的,尤其是中期阶段,清朝已经有手工业的发展,有了工业前期化发展的处形。特别是还形成了一段康乾盛世,在整个清朝的发展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那个时候农业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我其他的走工业等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如果条件允许,甚至都有可能会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可惜啦。

其次是清朝充分利用好汉族文化,和汉族人才来为其所用。

第一次清朝入关以后,一开始对汉人的文化是有过一段时间的打压的,并禁锢了汉文汉书,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清朝人很快就发现,如果这么做下去,就会导致经济停滞文化落后。鉴于这些问题,清朝贵族和皇家很快的就纠正了这一错误,开始复兴汉朝文化,并为其所用,这样的话为整个国家治理,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文化文明基础。

第二个方面是很快就开始内一号门中的优秀人才为其所用,大家也都知道满清贵族的满足呢,最早都是从马背上下来的,打仗之才,骑马射箭,武功还是可以,但是真正的弄文舞墨和治理国家上,这就有点差劲,由此他们就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为他所用,当然了,到后期他也把这个八股文的考试引入了科举制度,导致科举制度的无效性。选拔人才方面就达不到更理想的效果,最后也是影响啊到清朝统治的,导致农民起义频发。

再次,再简单的说一说,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就是清朝比明朝更加强了集中化的强权统治。中央集权方面明显的比明朝有了加强,在这个时候,只要没有出现分均整个王朝的统治会更加稳固的。

总之,清朝是通过吸取教训改革明朝的一些不好的做法,特别是在励志和人才选拔方面,还是有一些值得推崇的好方法,此外,在文化方面能够做到很快刹车,改变过去的那种一味禁锢的做法。

以上种种,使得清朝的统治长达200多年,这已经是很长的了。

如果不是因为后期出现了慈禧干政的局面,清朝的统治时间还能多延续一些时间。

9

综合起来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明朝的灭亡与自然灾害有关,如果光是自然灾害也就罢了,他还出现了神秘的大爆炸。中国人虽然很世俗,但古代对于人会不会找到老天惩罚是很看重的。天启大爆炸带来的心理冲击是很大的。满清入主后这种自然灾害也刚好减弱了。我一直说,明朝是被神秘力量灭亡的,目的是让大鲧后裔能在科技文明到来前返回。满清确实是大鲧后代。而且回来也是一个叫多尔衮的人带领下返回的。

第二、满清到了康熙时期出现了严重的政权不稳,于是康熙时代选择了自我汉化。这个自我汉化削弱了汉人的反抗。康熙拜孔庙、拜朱元璋孝陵都是这个意图。这种做法能赢得汉族精英的支持。到乾隆时代,汉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历史上少数民族也有汉化,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汉族人口实在是太多了,如汪洋大海,不汉化,汉人再是一盘散沙,心理关也过不去。



第三、少数民族政权有着汉族政权无可比拟的一个特殊优势。

由于秦制打开阶层、贫富的流动性后还需要法制来规范竞争行为,但后世并没有学秦法,所以导致这个瘸腿的秦制问题重重,各阶层拼命争夺,不择手段。尤其宫斗、朝斗是最激烈的,帝王大部分心思也只是放在如何保住自己地位上,所以会寻找可以依托的群体,比如外戚和宦官,但这些群体做大也很危险,所以不信任、斗争更加激烈微妙。

少数民族政权的优势是,他们是以极极少数入主统治,这样面对人口如汪洋大海一般的汉族人口时,就会形成一个整体利益感。这样帝王天然就有可以依托和放心的群体,整体利益会使得大家斗争也会有分寸。如果再汉化,满汉朝臣又有天然隔阂,不用专门离间。所以天然上是解决了瘸腿秦制的弊端。

第四、很多人说为何满清能够轻松解决少数民族问题,将很多地区纳入版图。其实就是因为它自己是少数民族身份。就像云南只有昆明一个大城市,于是昆明人成了众矢之的,别的专州会有天然的同气连枝感受。满清又与蒙古联姻较多,所以边患问题也减弱了。需要付出的国力民力都减弱了。

第五、美洲作物传入,这使得粮食问题大大得以改善,可种植面积大大扩展,人口也随之暴增。民以食为天,这个问题解决了,民变也就减少了。满清得到的天然东风是很多的。

然而满清不思进取,眼睁睁看着洋人发展壮大,眼睁睁错过了科技文明到来,西方发展壮大,近三百年无动于衷。最后也是毁于汉人要求图强的革命。所以有人说满清误国三百年是有道理的。

10

清朝之所以能统治这么久,相对于明朝的优势来讲,大概可以分为这么几条:

第一条:秘密立储。

估计大家看清宫剧,各种八爷九爷十爷的,互相争斗,为的是展示自己的实力获得父皇的欢心。这一点上,比朱元璋要实际的多了。朱元璋想的是让自己的朱家子孙都建立自己的卫队后去拱卫大明朝,但实际上不过传了一代,就闹出了藩王朱棣造反。而清朝就基本上没有立藩王一说,这也从根本上断绝了藩王造反的可能。

第二点:赶上了玉米和土豆进入中国的好时机。

封建王朝最怕什么。最怕的就是农民没饭吃造反。明朝,不说南明,只说崇祯朝的灭亡,实际上是灭亡于农民军。农民军之所以造反,根本原因还是陕西河南大灾,老百姓没饭吃。但凡有一口饭吃,老百姓也想安定生活啊!

而清朝,则赶上了好时候,清朝时期,特别是乾隆时期,为了解决中原人口的膨胀,颁布规定鼓励移民西南和西部,而对应的移民政策上,就鼓励人们在贫瘠的西部土地上种植玉米,以解决粮食问题。

第三点:八旗制度,与驻京八旗和驻防八旗的存在。

八旗制度是满清政府的一大特色,作为一个外来民族,满清政府天然的不信任汉人,可是汉人那么多,满人那么少,怎么维持统治呢?八旗的驻防制度应运而生了。简单来讲就是满人不事生产,只习武从军,军队驻扎在名城要塞和关隘险道上。这样以来,即便汉人造反,满人也可以从容镇压,至少让动乱发生在一定范围内。

而明朝政府就无法这么做,因为大家都是汉人,特别是驻防部队,往往是当地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下不了死手。

而满清也确实维持到了八旗武装完蛋,汉人地主武装上台。最后的满清政府,算是亡于汉人地主武装——北洋军阀之手。

以上三点,算是满清比明朝制度上强的地方。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