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据陈寿《三国志》,李姓据初步统计,有三人在魏、蜀当官。

1.李典。

李典字曼成,山阳矩野人。叔父李亁,威武雄壮,初平中,率众随曹操在寿张打败黄巾军。吕布欲拉李乾反曹,乾不干,被害。

曹命李乾之子李整统帅其父旧部。

李典随太祖平定兖州各县,立有战功,官至青州刺史。李整死后,由李典统率其部,升离狐太守。

在以后随太祖对刘备、袁绍的作战中,屡有上佳表现,升捕虏将军,封都亭侯,与张辽、乐进守合肥。并共同击退孙权。

陈寿称他:好学问,尚儒雅,从来不与众将争功。军中尊呼为"大哥"。

三十六岁去世,儿子李桢继承爵位。李典谥号愍侯。

李通

字文达,江夏平春人。建安初年率部众在许昌投奔曹操,任命为振威中郎将,屯驻汝南西界。

他拒绝了刘表的的诱惑,坚决不跳槽,自己的亲戚部下流泪劝说投奔袁绍,李通手按住剑柄就是一顿臭骂!

曹操投桃报李,封为都亭侯,仼命为汝南太守。当刘备与周瑜包围曹仁后,李通親自下马搬走拒马,鹿角,救出曹仁。

李通在征战的路上死于马背,年仅42岁,曹丕继位,谥号刚侯。儿子李基继承爵位,李基的哥哥李绪为平虏中郎将,李基为奉义中郎将。

李严

字正方,南阳人。以才干著名。荊州牧刘表派他到各郡县任职。西奔入蜀后,刘璋任命他为成都市市长。

建安十八年投诚刘备,刘备请李严作禆将军。他积极平息益州内乱,砍下土匪马泰、高顺首级,升为辅汉将军。

章武二年,刘备调李严到永安宫,任尚书令。

章武三年,李严和诸葛亮同时受遗诏辅佐少主;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

建兴元年,封都乡侯,授予符节,加光祿勋。四年转为前将军。

诸?亮主持北伐,任命李严主持丞相府工作,又举荐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李严改名李平。

这时的李平不思进取,说谎话欺骗组织,后来诸葛亮公布往来公文,真在目暴光后,李严被废为平民。

李平生前总希望能重新启用自己,但是,希望破灭后抑郁而死,倒是儿子会做人,官至朱提太守。

最佳贡献者
2

确实,三国时期李姓牛人不多,数来数去也就那么几个。

头一个是董卓集团的李榷,这货被称为西北军头号武将,在历史上的地位远远超过吕布,曾打败汉末名将朱儁,后来又与樊绸等人合作,将吕布从长安赶走。194年又打败同为西北军的马腾、韩遂。当然随后这货就和郭汜内讧,闹得不可开交,结果是丧失了对汉献帝的控制。此后便一落千丈,到198年,他的对手已经降级至梁兴、张横这个级别,结果最终还死于这俩货之手。

次一个便是李儒,在三国演义里他是董卓的狗头军师,出了不少坏主意。但在历史上,这货据说只是奉董卓之命,入宫毒死了刘辩。为了这个缘故,稍后李傕推举他做侍中之际,便被汉献帝一口拒绝。

第三个是曹操阵营的李典,应该说他是个不错的武将,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还尊敬儒雅之士,有长者之风。但是他一生之中也从未独当一面,最出色的表现,也就是202年,刘备向北进攻叶县,他和夏侯惇奉命抵抗,结果刘备烧掉营地跑路,没脑子的夏侯惇就愣头楞脑率领部队追,李典跟他说敌人无故撤退,多数有埋伏。夏侯惇不听,结果就中了刘备军的埋伏,最终还是李典带兵救援,刘备这才撤退。

第四个是蜀汉阵营的李恢。他主要是在云南发挥作用,做过蜀汉第二任庲降都督,干调配南中物资支持蜀汉北伐的活,所以在演义里也没啥戏份。

整体而言,李姓在三国历史上的表现确实有点冷,这是有原因的。汉代李氏最大的一支,就是飞将军李广这一支,但是李广在战场之上遭遇卫青排挤,悲剧性地自杀;李广的儿子李敢又因为打伤卫青,而被霍去病袭击杀害;李广的孙子李陵更在战场之上苦战匈奴,最终被迫投降——就因为这样一段历史,陇西李氏在很长一个时期之内都很灰暗。虽然东汉开国之际,中原李氏出了一个李通,还娶了刘秀的妹妹,但整体上仍未改变这一点。

中国历史上李氏的真正崛起,还得说到唐朝,从此李氏便一发不可收拾,挺进中国大姓行列,名人累出,当然这是后来的事了,不提也罢。

3

李姓是我国的大姓,历史上的李姓名人非常之多,特别是在唐朝时期,因为李姓是国姓。三国时期的李姓名人虽不多,但厉害的人还是有几个的。

一、曹魏李典

李典,曹魏名将,其人好学且有长者之风,早年便跟随其伯父李封在曹操手下效力,后其伯父,兄长相继过世,曹操认为他是个人才便让他接手他兄长的部队,并委任他为中郎将,后来因为做得好又被升任为离狐太守。

官渡之战的时候,李典负责曹军的后勤供给,袁绍大败后,被任命为禆将军。后在曹操征讨二袁时,李典又身负重任负责运输粮草,但因水路有敌将把守,曹操便传令水路不通便走陆路,李典分析出其实敌将很容易击破,于是对其他人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既然能攻灭敌将,那我们便自行攻打,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果然轻而易举便使水路畅通了。

后又随张辽,乐进一起驻守合肥,孙权趁曹魏主力聚于汉中,亲率十万军队攻打合肥,三人用弱势兵力成功击退吴军,造就了三国时期又一场以弱胜强的战役。后英年早逝,年仅36岁。

二、西凉李傕

李傕,西凉猛将,董卓得力干将,深受董卓器重。董卓被王允用反间计杀死后,西凉众将群龙无首,打算解算军队各自归家,但遭到在李傕军中效力的谋士贾诩的阻止,贾诩对他们说,如果现在就此散去,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还不如奋起反抗攻打长安说不定还有赢的希望,李傕等人听从了贾诩的建议。

不久便攻下了长安,和郭汜等人成为了新的权臣,只可惜西凉众武将一介武夫无远见,不久便起了内讧。后李傕为梁兴,张横等人所杀。

三、蜀汉李严

李严,刘备托孤大臣。李严本是荆州人,后曹操取荆州后,李严入蜀地被益州牧刘璋任命为成都令,后刘璋与刘备反目,令李严以护军一职抵抗刘备,可惜不久李严便降了刘备。

刘备打败刘璋后,封李严为犍为太守。李严还参与了蜀汉法典《蜀科》的制定。李严在犍为太守任内政绩斐然,这些成绩刘备看在眼里。

刘备夷陵战败后,便将李严从地方官直接提拔为朝廷大员,任命其为尚书令,后刘备将其和诸葛亮一起任命为托孤大臣。

但自李严居高位后,便不在上进,只安心于自己的私利,曾多次间接性地阻止诸葛亮伐魏,还曾劝进诸葛亮称王,被诸葛亮斥责。后北伐时督办军粮不力,为了推卸责任,便设计想嫁祸给诸葛亮出兵不力,诸葛亮拿出证据澄清后,只得伏法认罪,被贬庶人。

后得知诸葛亮病亡,激愤而死,因为终蜀汉一朝只有可能诸葛亮再启用他,诸葛亮一死,他便再无东山再起的机会。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聪慧,我是混沌聊史,欢迎【关注】

4

开什么玩笑,三国没有姓李的名人?

随随便便就可以说几个给你听。


李典

李典李曼成,那可是曹操手下的名将。

李典这个人非常儒雅,形势相当细心,性格沉稳。

作战时,总是能冷静观察战场,发现战场玄机。

合肥之战,李典摒弃前嫌,协助张辽,以少数兵力,击破孙权十万大军,立下赫赫战功。


李傕

李傕是西凉董卓系的将领,统领董卓的西凉精锐部队“飞熊军”。

李傕原本在董卓手下效力,董卓被吕布杀掉后,李傕联合郭汜,一起占据长安,为乱朝廷。

后来因为与郭汜内讧,李郭联盟破裂,最终李傕被曹操所灭。


李儒

李儒是董卓的女婿,更是董卓的首席谋士,董卓很多事情都与李儒相商。

在对待吕布的问题上,李儒就多次规劝董卓忍耐,以大局为重。

曾经奉董卓的命令,毒死弘农王刘辩。

董卓死后,汉献帝本欲除去李儒,但是李傕出面保住了李儒。

等到李傕兵败身死后,李儒本人从此不知所踪。

上面列举了三国时的三位李姓名人,所以说,三国时期,并不缺乏理性名人!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5

因为三国不是李氏的兴盛时期。

以历史的规律来看,一个姓氏的兴盛,必然要掌握大量的社会资源,直接体现就是高官厚禄,财富地位。

有了这种资源,一个家族才能安稳无忧的繁衍后代,并保证后代平安,加上高素质的教育,家族之内出现人才也就不奇怪了。

而在三国之前的汉朝中,李姓的名人并不多见,后来出现的李氏大家族,在汉朝也都没有很高的地位。

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隋唐时期一大家族,在汉朝来说,这是李广的后代,但汉朝李广一家的遭遇也都知道了,不算很好。

李广因迷路羞愧而自尽,李敢因殴打卫青被霍去病射杀,最惨的就是李陵,因诈降被俘事件,被汉武帝误会,全家被杀。

因此,陇西李氏在汉朝遭受重大打击,一蹶不振。

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也是隋唐时代的大家族,是战国李牧的后代,李牧因遭受诬陷,被当时赵王所杀,他的家族也不会有好的待遇。

在秦汉时期,这一支家族都没有出彩的表现。

家族发展

其他的李氏分布,并没有陇西及赵郡两地发展的好,也不形成规模现象,也就不容易有出色的人才。

这两支李姓的发展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士族的大爆发时代。

如陇西李氏,东晋时期,出身凉州陇西的李弇(yan)开始前凉政权担任高官,李家开始崛起。

李弇的孙子李暠建立了西凉政权,即西凉国,此后陇西李氏开始大发展,即使西凉国被灭了,李氏也一直在担任各国高官。

北魏时期,陇西李氏也是外戚之家,称为“一流家族”。

赵郡李氏也在北魏时期崛起,族人开始在北魏担任高官李顺、李孝伯都是北魏高官,大名鼎鼎的“均田制”也是其族人李安世提出的,家族蓬勃发展。

到李唐王朝时代,李姓掌握天下,放心的生儿育女,培养族人,家族更是规模化的扩大。

综述

财富地位是家族兴盛的重中之重,没有资源就谈不上发展,国家如此,家族也是如此。

如刘姓家族,如不是刘邦立汉,也不会有刘姓大姓地位,大名鼎鼎的刘备先祖“中山靖王”刘胜,他拿什么养他的一百多个儿子?

有钱还有权,资源集中,自然无往不利。

李氏家族也是一样,其兴盛期在汉朝之后,有因才有果,所以三国时期也就不会有大量的杰出人才。

6

其实还真有特别厉害,姓李的,还是二个,但不是


  • 董卓阵营的李傕(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李儒(董卓的女婿,谋士)、李肃(吕布的同乡)、李蒙;

  • 汉献帝的李服(后出师表的李服,就是“衣带诏”的王子服);

  • 曹魏阵营的大将李典(愍侯)、李通(刚侯),李伏(威逼献帝禅让)、李胜(过府探司马的曹爽党羽);

  • 东吴阵营的李异(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大战过张苞、关兴)、中书郎李崇;

  • 蜀汉阵营的李严(尚书令)、李丰父子,李恢(庲降总督,南中叛乱立功最多,被封为汉兴亭侯,并加拜安汉将军)、李球(战死绵竹)叔侄,李譔博士(司马徽的弟子)、李福(探问临终的诸葛)、李虎(将士民簿送交魏军的尚书郎);

  • 李封、李乐、李堪、李傕的侄子李暹、李别更是不在话下。李丰倒是最畅销的名字,袁术、曹魏以及蜀汉阵营里各有一个,也难怪古人要取个字呢,要不还真不好分清楚。


主人公是谁呢?


李膺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出身衣冠望族,东汉著名学者,政治家,是两次党锢之祸受害者。历任青州、渔阳、蜀郡太守、乌桓校尉、度辽将军、河南尹、司隶校尉。与郭泰等交游,反对宦官专擅,致力于纠劾奸佞,太学生视他为正义和知识的化身,“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又称李膺、杜密为“李、杜”。很多人以被李膺接待过为荣,视为“登龙门”《三国演义》里,北海太守孔融也是靠他扬名。

说北海孔融,字文举,鲁国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之子。自小聪明,年十岁时,往谒河南尹李膺,阍人难之,融曰:“我系李相通家。”及入见,膺问曰:“汝祖与吾祖何亲?”融曰:“昔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融与君岂非累世通家?”膺大奇之。少顷,太中大夫陈炜至。膺指融曰:“此奇童也。”炜曰:“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融即应声曰:“如君所言,幼时必聪明者。”炜等皆笑曰:“此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自此得名。


曹操地位微贱时,李瓒(李膺之子)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李瓒临终前对儿子李宣等人说:“时局将乱,天下间的英雄没有超过曹操的。张邈与我交好,袁绍是你们的姻亲,但是你们切勿依附这些人,一定要归附曹氏。”李瓒的儿子们听从了父亲的话,都在动乱的时代中得以幸免。


李膺父子的威望和见识在那个时代是相当了不起的。


李意(期)

《三国演义》中神秘人物,李意也出现在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三国时,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打算攻打东吴,就派人把李意期接来,待以厚礼,向他请教攻打东吴能胜还是能败。李意期不回答,只是要了一张纸,在纸上画了武器兵马十几万,把纸撕碎,然后轻蔑地哼了一声。他接着又画了一个很大的人,把这张画挖土埋入地下,就扬长而去了。刘备当时很不高兴,后来果然被东吴打败,十几万人只逃回几百人,武器辎重丢得精光。刘备也又气又恼死在永安宫。李意期很少说话,别人问什么,他从不回答。四川当地人有什么忧患的事去问他,只要看他的表情就能预知吉凶。如果李意期神色愉快就是吉,面色愁闷就是凶。后来他进了琅琊山,再也没见他出来。

马良曰:“主上亲统大兵伐 吴,终日号泣,于军不利。”陈震曰:“吾闻成都青城山之西,有一隐者,姓李,名意。世人传说此老已三百余岁,能知人之生死吉凶,乃当世之神仙也。何 不奏知天子,召此老来,问他吉凶,胜如吾等之言。”遂入奏先主。先主从之, 即遣陈震赍诏,往青城山宣召。震星夜到了青城,令乡人引入山谷深处,遥望仙庄,清云隐隐,瑞气非凡。忽见一小童来迎曰:“来者莫非陈孝起乎?”震大惊 曰:“仙童如何知我姓字?”童子曰:“吾师昨者有言:‘今日必有皇帝诏命至;使者必是陈孝起’。”震曰:“真神仙也!人言信不诬矣!”遂与小童同入 仙庄,拜见李意,宣天子诏命。李意推老不行。震曰:“天子急欲见仙翁一面, 幸勿吝鹤驾。”再三敦请,李意方行。即至御营,入见先主。先主见李意鹤发童 颜,碧眼方瞳,灼灼有光,身如古柏之状,知是异人,优礼相待。李意曰:“老夫乃荒山村叟,无学无识。辱陛下宣召,不知有何见谕?”先主曰:“朕与关、张二弟结生死之交,三十余年矣。今二弟被害,亲统大军报仇,未知休咎如何。 久闻仙翁通晓玄机,望乞赐教。”李意曰:“此乃天数,非老夫所知也。”先主 再三求问,意乃索纸笔画兵马器械四十余张,画毕便一一扯碎。又画一大人仰卧 于地上,傍边一人掘土埋之,上写一大“白”字,遂稽首而去。先主不悦,谓群 臣曰:“此狂叟也!不足为信。”


我是波云星,历史领域创作者。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感觉还不错,请关注、点赞或评论。我会持续给您带来精彩、走心的历史知识

7

李姓应该是唐朝时候的事。

三国时期是刘姓为大姓。

所谓大姓一般是皇亲国戚,达官贵族……之类。

因为在三国时期李姓并不是所谓的“现代五大姓氏”之一。

8

汉朝当时李姓并不算特别大,最多也就是飞将军李广那一脉而已。

李姓的主要起源有一部分并不在中原地区,而是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民族改为李姓,所以到隋唐时期的李姓,大多不是纯血汉族,而是带有北方民族血统的。

到李唐之后,李姓白才真正成为中华一个超级大姓。

9

三国时期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李傕(?-198)凉州北地郡人,汉末三国时群雄之一。东汉末年的凉州军阀、权臣,曾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

妻妾

李傕的妻妾,可考证者只有2位:

妻:史书没有记载她的姓名,只说她很喜欢儿子李式。

妻妾:唐姬,本为汉少帝的妻子,后为李傕所掳掠,李傕将其置于家中,欲强娶其为妻,但被唐姬拒绝。

其他妻妾史书上没有记载她们的姓名。

子女

李傕的子女,可考证者只有以下几位,其余姓名缺失。

子:李式,子,深受其母所宠爱。

女:李氏,曾作为人质和郭汜讲和。

亲族

李应,李傕的从弟。

李桓,李傕的从弟。

李利,李傕兄长的长子。

李暹,李傕兄长的次子。

李维,李傕的从弟,任上军校尉。 【一说李应、李维为同一人】

李进,李傕兄长的儿子,任副车中郎将。

胡封,李傕的外甥,任骑都尉。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曹操手下将领,山阳钜野人(今山东山阳)。史载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与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李典有长者之风,官至破虏将军,三十六岁去世。魏文帝曹丕继位后追谥号为愍侯。

英年早逝

李典爱好学问,注重儒雅,从来不和别的将领争抢功劳。尊敬贤士大夫,恐怕有礼节不周的地方,军营的官兵都认为他是长者。三十六岁时去世,他的儿子李祯继承他的爵位。

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念李典在合肥之战的功绩,谥为愍侯,追加李祯食邑百户,另外又以百户封了李典的另外一个儿子为关内侯。

正始四年(243年),李典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

关注李氏家风公众平台,回复群,可结识全国宗亲群主,一起传家风、扬正气吧!

《三国志》: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於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太祖善之,故试以治民之政。迁离狐太守。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任左校令。著《声类》十卷,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区别字音,尚未分立韵部,是最早的一部韵书。

10

你说没有特别历害的是指什么呢?

魏蜀吴?除了没有建立这三个国家,老李家的人,还是有几个干货的。

第一个应该就是李傕啊,或许是董桌同志太拉风了,便把这位爷给忽略了。至少在汉献帝时代,李傕的存在感还是非常强的,在军事实力上,也是一个强悍的军阀。但这货自己作死,没等曹操他们来讨伐他,自己的实力就被折腾光了。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曹刘孙,史家在记录的时候,主要围绕这三家的起家之路,直接交锋的对手都被描写得很历害,以证得国之不易。没有直接交锋或者较少的,就基本不怎么写,所以造成了董桌这一系统的人好像实力一般。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