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古代华北北部处于游猎与农耕民族交界、融合的地区。到了唐代,为了应对连年的对外战争,华北北部地区成为藩镇重地,具备一定的作为基地的潜质。这种潜质最终将被明、清发掘利用。
3 唐代的核心地区在长安—洛阳一线。但是到了晚唐,华北北部地区实际上已经半独立。同时,契丹作为一支北方民族力量崛起,深刻影响了五代十国地区的华北政权。最终导致华北北部地区易主,成为北方民族的南部领地。
4 契丹这个民族是北方民族政权中第一个存在时间比较长、面积比较大的一个。契丹崇尚唐朝风华,契丹出土的文物多有唐朝风骨。
5 契丹时期北京属于辽南京地区。但实际上契丹政权不太重视城池,人家是行国,是典型的游猎政权,喜欢户外,喜欢徜徉于春水秋山之中。说的简单一点,契丹贵族不住在二环以里,人家喜欢住郊区、坝上,人家在风景名胜区有好几套大楼盘,人家在杜家坎以东冒头儿的时间很少。
所以北京的辽代遗存,就那么几座佛塔。作为契丹崇佛的象征。另外按照时间点推算,牛街礼拜寺的出现应该在辽代,而不是大家认为的元代。从实用程度来看,牛街礼拜寺应该是北京现存最为古老的、至今仍然在大规模使用的建筑了吧。
6 金代女真如同旋风一样崛起,瞬间击败辽与北宋,但又没有完全灭亡他们,辽变成西辽、北宋变成南宋。金朝的南迁与金初想要灭掉南宋有关。从金朝疆域来看,北京作为中间点也是最为合适的一个。
金中都位于北京南二环白纸坊一代,贴近铁路线的位置,以前是金朝的中心。金朝的定居程度似乎比契丹更深,因为女真人是比较纯粹的狩猎族群,而不是游牧族群。所以金朝汉化速度也很快。
6 蒙古崛起后,因为与金朝是世仇,所以对金中都地区的征伐极为凶狠。金朝并不是在北京地区灭亡的,金朝最后把国都迁徙到了河南地区,从而放弃了华北地区。因为最后已经不是金朝国都,再加上蒙古将金中都夷为平地。金朝在北京的遗存也很少,基本也就是几座庙。
金代女真大约有二百万人,金朝灭亡后大部分同化于中原。
7 蒙古与契丹同源,也是游牧族群。大蒙古汗国在北京设立元大都的时间不超过一百年,且还有元上都作为另一个行政中心。不过,蒙古人对于元大都还是很珍视的。大都失守后,蒙古人在诗歌中悲伤地歌唱——
诸色珍宝建立的我的大都
美丽宏伟的我的大都
失陷于汉家儿郎
元大都的中心是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这个核心位置其实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变过。此外,中轴线这个概念也是元代出现的,中轴线其实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指向西北方向,指向蒙古高原的方向。元大都是北京的肇始。
(北海 大蒙古汗国的中心)
8 公元1368年9月11日,元顺帝在一个凌晨时分带着人马仓皇北去。皇明的北伐军一统中原之地,这是前无古人的基业。要知道隋唐是基于汉胡同化后的中原族群建立的。但明朝不是,明朝是正统的华夏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唯一个驱逐北方民族的华夏王朝。
9 皇明建立后服饰远追唐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最想迁都的地方也是西安。可以看出大明是想要恢复盛唐气象的。可是太子朱标早亡,未来的建文帝年幼,宗室不稳固。可以说朱元璋是被迫放弃了迁都西安的计划,以求得大明第二代统治者的平稳过渡。可惜…天不遂人愿。
10 今年是明朝迁都、故宫建立六百周年。清宫戏看多了会给人一种错觉——北京好像只有清朝……
正经八百地说,现如今北京城的底子可是大明朝永乐大帝打下的。您有机会来北京旅游,在天坛里面溜达溜达就知道了——树木的树龄有六百多年,而且不止一棵。那还不就是永乐大帝迁都时栽下的种子?清朝,那会儿还在东北老林子里逮野狍子呢。
六百年如白驹过隙。多少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都在那树下过眼。这就是古都,这就是看得见的历史。
11 永乐迁都的原因,最主流的说法是这里是他的根据地。对于一个反王来说,当然不能远离自己的根据地上位。五百年后革命党要求袁大头到南京就任大总统,袁大头同样没中招儿,坚持在北京建立北洋政府。道理是一样的。
至于天子守国门…那基本上是明末的事儿了。老朱家前两个当家的那可真不是吃素的。到了永乐大帝的时代,北京不是国门,而是一个战略前进基地。永乐大帝数次远征漠北,可以与汉朝相媲美。
北京城作为明朝实际上的都城存在了二百多年,在明朝,北京称为行在,意为不忘记南京旧都。正是在明朝执政的二百多年间,北京城从无到有,有了现在的模样。北京一游,故宫、天坛、长城,都是明代的建筑。只有海淀的颐和园才是清朝建筑。
明朝中后期,北京本来计划加装外墙——在内城外再修一圈城墙,最终因为经费不足,只修了南边,这就是北京外城。
有明一代,北京城从未沦陷于外族之手。这是因为北京西北两面依靠长城关防,固若金汤。但是李自成走关内进军,北京城南向、东向一马平川,防御力很弱。
(北京城墙 注意突出部分 利于无死角防御)
12 清朝定都北京实际上十分复杂。
在李自成进攻吴三桂的时候,清军主力正在南下,但是多尔衮并不知道李自成攻克北京的消息。当时多尔衮正带领大军准备进攻密云。吴三桂派人去联系清军,清军才知道北京的情况,才遇到了千年一遇的战略甜点。从这个角度看,清军并没有直接拿下北京的计划,而是准备以京东密云地区作为依托,逐步蚕食明朝疆域。但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清军立即调整政策,成为有资格逐鹿中原的力量。从这点来看,无论吴三桂是真降还是假降,只要他放清军入关,就等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大明苦心经营的防线已经形同虚设。
接下来的局势其实容不得清军作选择,原因很简单——清军的兵力就那么多,十万上下。纯粹的满洲兵力只有五万,多尔衮带三万,多铎和阿济格各带一万。这种情况下清朝不可能分兵,沈阳留一部分,北京留一部分。那样的话哪里也打不下来。必须选择一边下注。多尔衮比较有进取心,选择全体南下。
以当时清军所能实际控制的范围来看,关内驻防的最佳地区也只有京师。别忘了清朝是北族,关内的地方不是由着他们选。可以说清朝是先定都北京、再征服整个中国的。北京有完整的城防,可以容纳数十万人拎包入住,别的地方都不可以。
此外,北京是前明帝都,象征意义很强。
从地缘来说,北京距离满洲发源地很近,距离蒙古也不远。是个可进可退的地方。这可不是瞎说,清朝还真的退过一次。那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热河北狩。圆明园没了,清朝皇室撤退回东北。留下恭亲王与英法交涉。
这就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北京虽然是内陆城市,但实际上需要强大的海防来保障。这是因为北京的东南方向防御力不高。
此外,热河的设立牵扯到了清朝定都的复杂性。
清朝都城的确在京师,这没错。可是清朝在关外的承德也有行宫。这就是避暑山庄与木兰围场。
木兰,满语哨鹿的意思。现在不是迪士尼主题电影花木兰热度很高嘛?那么好,作一下内容增量——花木兰姓什么?不姓花。姓木兰。这肯定不是个汉族姓,而是个北方民族或是鲜卑姓。所以无法从汉语角度解读,但是却可以从阿尔泰语系着眼。至于木兰这个姓氏有没有鹿的含义,本回答没有把握确定。鹿在北方民族的语境里是个吉祥漂亮的动物。而且,木兰辞是虚构文学作品,从文章创意来讲,鹿的含义也很符合木兰的女性人设。所以这两个木兰之间估计不是一点关系没有。关于这一点本回答妄自揣测了,全当为茶余饭后博您一笑吧。
(小鹿乱撞)
回到正题,清初的首都其实不止一个,而是有两个,京师与承德。京师是行政中心,承德是军事与外交中心。清初那几个皇帝基本上在承德一住就是半年,接见外宾都是在热河。在热河,清朝可以锻炼军队,最大限度保持游猎族群的特性。
所以说清朝和辽、元有相同之处,都有不止一个都城。当然,明朝也有两京制,保留了南直隶的班底,可是明朝皇帝很少常驻南京。
可为什么大家对承德没有印象?
那时因为清朝后来衰弱了,不可能再回东北了,所以才下大力度修颐和园。承德作为都城的一部分也就荒废无闻了。
综上所述,明清虽然都建都北京,但过程并不相同。
……
图片来自网络
不足之处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