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成为明清两代都城相同之处在于俗话所说:天子守国门。

明代迁都北京,有极为充分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个人情感的原因。

清朝建都北京,自是出于弹压中原、雄霸九州的胸怀和眼光,也是出于退可出关的战略考虑。

①明朝朱棣为何要将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呢?

◆公元1403年朱棣正式迁都北平,并且将北平改为北京,就此北京成为明清两代王朝的都城。朱棣迁都北京的结果是有利有弊。但他迁都的目的主要由以下四点原因。

▲(图为明成祖朱棣时期的疆域图)

第一点:就是南京作为都城本身就不合适。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多次派太子朱标前往西安,洛阳去查看是否可以迁都。但由于西安和洛阳过于破败而作罢。可见,朱元璋也知道南京作为都城并不适合。这是朱棣迁都的原因之一。

第二点:就是朱棣为巩固自己的帝王之位。

◆由于朱棣是篡位登基。而南京是朱允文所在之地,朱元璋的孝陵也在南京,朱棣的心理难免有些‘’忐忑‘’和‘’惧怕‘‘ 所以希望迁都到自己的龙兴之地。也就是说,朱棣迁都就是要巩固自己的帝王之位。当然,南京的气候和生活气息朱棣也不适应也是原因之一。

第三点:原因就是出于军事战略布局考虑。

◆朱棣作为一个大军事家,马上皇帝,深知大明的威胁来自北方。而南京距离太远。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指挥和调控。而迁都北京就相当于亲临一线。所谓天子守国门就在于此。朱棣也知道北京离‘’前线‘’太近,所以设立九边防御蒙古和异族的入侵。

▲明朝边境防御体系——九边重镇

第四点:原因就是出于打压南方扶持北方。

◆就是出于打压南方,当时南北经济不平衡。国家经济的中心在南方。如果再定都南方,势必造成更大的反差。而且朝廷之上南方人占据大多数。出于政治平衡的考虑,以及经济平衡发展迁都北方是必要的。南宋偏安一隅就是最好的教训。

以上四点是朱棣迁都的主要原因,但迁都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每年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通过漕运将南方的物产运往北京。造成巨大的浪费,而北方的经济始终没有发展起来。都需要南方接济。再就是北京地处‘’边境‘’有一个朱棣这样的强势皇帝固然是好。但后世的皇帝未必都是朱棣。从明英宗开始,瓦喇几乎年年犯边境。导致后来北京戒严。到崇祯年间,九边防护破坏殆尽。北京几乎就是不设防的都城。这也是大明亡国的原因之一。

②清朝建都北京,出于退可出关的战略考虑。

1、文化上

◆北京在清朝入关之前已经作为元,明两个朝代的都城。可以说是一个帝王之都,文化底蕴和经济条件都相对发达。

2、军事上

◆北京的地理位置优秀,北望长城,东濒渤海,易受难攻,而且离满清的大本营沈阳位置较近,进度可攻,退可守,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都城。

▲清代疆域图

3,思想上

◆北京作为当年大明的国都,满清的定都技巧显然是“占都城已诛复国之心”。试想一下,国都都被别人占领了,复国的信心和锐气一定是大不如前了。这内是从思想角度分析的。

4,经济上

◆在北京建都的成本相对较低,而如果重新建立新都,则太耗费生产,对于一个刚刚趋于稳定的国家来容说是不利于统治的。而且当年清人在中原、江南杀伐太重,如果建都于这些地方显然不得民心。

【书斋杂谈】综上所述,北京成为明清两代都城不同在于各自统治者基于眼前不同的实际情况作出的相同选择。

※感谢阅读,欢迎点评※

最佳贡献者
2

个人认为,问题字少但信息量极大。简单的说北京正式成为都城是金中都,是作为北方区域性的国都。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的首都是元大都。明代初期直到明英宗朱祁镇之前都是明朝陪都“行在”外加征北军事前沿要塞,直到公元1441年,明英宗正统六年正式定都北京,才把“行在”俩字去掉,一直到明亡。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进北京,北京和盛京(沈阳)哪个作为国都清廷意见分歧很大。最后掌握实权的多尔衮为了图取中原才拍板儿定的北京城,在城市的格局上清随明制。

明清北京城看似大小,建筑没什么不一样,但实际区别比较大。明嘉靖年间为了防止北方鞑靼骑兵南下,朱厚熜想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再修一圈七十里的外廓城,但只把南边的部分修好就没有再往北修,一个原因是因为要修复被烧毁的禁城(没钱),另一个原因就是北方鞑靼因内耗衰弱,再加上互市通商后,北方边境的军事压力减小了很多,所以只把圜丘,祈谷,先农等坛庙包裹于内也就停工了。北京城本来应该修成个“回”字形,结果修成“凸”字形。老城之内被称为内城(北城),新修建的叫外城(南城)。明代的时候南城南部地区基本上没人住,因为地势比北边低,所以多是水洼和乱坟岗子。

清代定都北京后,和很多其他占领的城市一样,要修建“满城”。便把原来居住在内城的居民全部迁到外城,内城腾出来把满洲八旗安排进去,各旗环皇城驻守居住于一方。以前三门(宣武,正阳,崇文)为界,满汉分城而住。举个例子吧,当年和珅一个满洲三等轻车都尉,他可以住在内城,纪晓岚时任四库全书总编纂,礼部尚书他也只能住在外城。另外不同的就是清朝信奉喇嘛教(藏传佛教一支),在内城内外修建了很多喇嘛教庙宇,另外为避讳康熙(玄烨)的名讳改紫禁城后门玄武门为神武门,道光的名讳(旻宁)改外城广宁门为广安门。

其实北京能成为明清帝都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理位置,而重之中就是燕山山脉。当年后晋石敬瑭割了燕云十六州,(今北京及河北北部)让北宋失去北方屏障,一马平川的地势无险可守,让辽金骑兵纵马南下按在地上摩擦到亡国。北京北部燕山和太行山交界的关沟和东北部的古北口通道贯穿辽西走廊和东北平原,通过隘口则北至漠北,西达山陕高原,在北京的位置上就构成战略性的十字交叉路口,南下平缓之地就被称为“北京湾”。

当时北方草原民族的南下侵扰,北京在地势上比山西、陕西更有利。山西及陕西北部都地势相对平缓开放。而北京一带则不同,北面基本上都是崇山峻岭,使入侵面临很多的困难。北京东和南面则是广大的平原,容易通过水陆交通线(运河)从南方取得给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于偏北的缺陷。由于当时主要的强敌来自北方和东北方向,北京地区的战略优势就显现出来。从金代开始,北京上升到了大区域性都城的地位,以后又上升为全国性都城,一直延续到现代。




3

北京之所以成为明清两代都城,是燕王朱棣清君侧以后,占领南京,建文帝朱允文下落不明,朱棣宣布即位,因为刚把蒙古赶出中原,朱棣怕蒙古人,在入中原,而且朱棣的权力根基都在北京,所以决定迁都北京,因朱棣这人极有才干,这是朱元璋让朱棣镇守北京的原因之一,因南京称应天府,所以朱棣把北京升为顺天府,与南京相对应,朱棣回到北京后,大兴土木,建行宫,也就是紫禁城!

清朝入关后,为了防止明朝势力死灰复燃,所以定都北京。

4

明朝朱元璋考虑到经济和交通的问题,将首都定在南方的南京,为什么永乐皇帝却要将首都再移到北京?永乐皇帝原来是驻守北京的大将,后来用武力夺取政权,当上皇帝,将北方看做自己的根据地,同时也为了防御蒙古的武力,所以将首都迁回北京。

那么这样一来就带来一个问题,由于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定都北京就会产生粮食运输供给的问题。但元明清三代的统治者也没什么高招,不得不通过运河运入南方的粮食和日用品。为此,将运河从原来的以开封为终点,改为以北京为终点。

总结起来,我认为决定统一王朝首都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条:第一条,要求位于或者接近经济重心地区,以便就近取得粮食和生活消费品。如果不能位于或接近经济发达地区,至少也要有比较便利的交通路线将首都和发达地区联接起来。第二,要求位于或者靠近赖以起家的根据地,以便较快巩固政权,并依靠都城所在地区去控制其他地区,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就是这个原因。

不同的统治者对上述两条轻重缓急安排有所不同,根据每一时期的主要矛盾而定。一般说来,汉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比较注重第一方面,谋求政治中心与经济发达地区保持一致;周边民族建立的王朝较为注重第二方面,将都城定在靠近本民族区域的北京。

5

今天,9月11日。是蒙古人放弃元大都的日子,是元朝灭亡的日子。也是中国古代华夏政权唯一一次北伐成功的日子。

……

1 古代华北北部地区往前追,一直是边境重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说的大概就是华北北部地区。

2 古代华北北部处于游猎与农耕民族交界、融合的地区。到了唐代,为了应对连年的对外战争,华北北部地区成为藩镇重地,具备一定的作为基地的潜质。这种潜质最终将被明、清发掘利用。

3 唐代的核心地区在长安—洛阳一线。但是到了晚唐,华北北部地区实际上已经半独立。同时,契丹作为一支北方民族力量崛起,深刻影响了五代十国地区的华北政权。最终导致华北北部地区易主,成为北方民族的南部领地。

4 契丹这个民族是北方民族政权中第一个存在时间比较长、面积比较大的一个。契丹崇尚唐朝风华,契丹出土的文物多有唐朝风骨。

5 契丹时期北京属于辽南京地区。但实际上契丹政权不太重视城池,人家是行国,是典型的游猎政权,喜欢户外,喜欢徜徉于春水秋山之中。说的简单一点,契丹贵族不住在二环以里,人家喜欢住郊区、坝上,人家在风景名胜区有好几套大楼盘,人家在杜家坎以东冒头儿的时间很少。

所以北京的辽代遗存,就那么几座佛塔。作为契丹崇佛的象征。另外按照时间点推算,牛街礼拜寺的出现应该在辽代,而不是大家认为的元代。从实用程度来看,牛街礼拜寺应该是北京现存最为古老的、至今仍然在大规模使用的建筑了吧。

6 金代女真如同旋风一样崛起,瞬间击败辽与北宋,但又没有完全灭亡他们,辽变成西辽、北宋变成南宋。金朝的南迁与金初想要灭掉南宋有关。从金朝疆域来看,北京作为中间点也是最为合适的一个。

金中都位于北京南二环白纸坊一代,贴近铁路线的位置,以前是金朝的中心。金朝的定居程度似乎比契丹更深,因为女真人是比较纯粹的狩猎族群,而不是游牧族群。所以金朝汉化速度也很快。

6 蒙古崛起后,因为与金朝是世仇,所以对金中都地区的征伐极为凶狠。金朝并不是在北京地区灭亡的,金朝最后把国都迁徙到了河南地区,从而放弃了华北地区。因为最后已经不是金朝国都,再加上蒙古将金中都夷为平地。金朝在北京的遗存也很少,基本也就是几座庙。

金代女真大约有二百万人,金朝灭亡后大部分同化于中原。

7 蒙古与契丹同源,也是游牧族群。大蒙古汗国在北京设立元大都的时间不超过一百年,且还有元上都作为另一个行政中心。不过,蒙古人对于元大都还是很珍视的。大都失守后,蒙古人在诗歌中悲伤地歌唱——

诸色珍宝建立的我的大都

美丽宏伟的我的大都

失陷于汉家儿郎

元大都的中心是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这个核心位置其实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变过。此外,中轴线这个概念也是元代出现的,中轴线其实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指向西北方向,指向蒙古高原的方向。元大都是北京的肇始。

(北海 大蒙古汗国的中心)

8 公元1368年9月11日,元顺帝在一个凌晨时分带着人马仓皇北去。皇明的北伐军一统中原之地,这是前无古人的基业。要知道隋唐是基于汉胡同化后的中原族群建立的。但明朝不是,明朝是正统的华夏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唯一个驱逐北方民族的华夏王朝。

9 皇明建立后服饰远追唐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最想迁都的地方也是西安。可以看出大明是想要恢复盛唐气象的。可是太子朱标早亡,未来的建文帝年幼,宗室不稳固。可以说朱元璋是被迫放弃了迁都西安的计划,以求得大明第二代统治者的平稳过渡。可惜…天不遂人愿。

10 今年是明朝迁都、故宫建立六百周年。清宫戏看多了会给人一种错觉——北京好像只有清朝……

正经八百地说,现如今北京城的底子可是大明朝永乐大帝打下的。您有机会来北京旅游,在天坛里面溜达溜达就知道了——树木的树龄有六百多年,而且不止一棵。那还不就是永乐大帝迁都时栽下的种子?清朝,那会儿还在东北老林子里逮野狍子呢。

六百年如白驹过隙。多少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都在那树下过眼。这就是古都,这就是看得见的历史。

11 永乐迁都的原因,最主流的说法是这里是他的根据地。对于一个反王来说,当然不能远离自己的根据地上位。五百年后革命党要求袁大头到南京就任大总统,袁大头同样没中招儿,坚持在北京建立北洋政府。道理是一样的。

至于天子守国门…那基本上是明末的事儿了。老朱家前两个当家的那可真不是吃素的。到了永乐大帝的时代,北京不是国门,而是一个战略前进基地。永乐大帝数次远征漠北,可以与汉朝相媲美。

北京城作为明朝实际上的都城存在了二百多年,在明朝,北京称为行在,意为不忘记南京旧都。正是在明朝执政的二百多年间,北京城从无到有,有了现在的模样。北京一游,故宫、天坛、长城,都是明代的建筑。只有海淀的颐和园才是清朝建筑。

明朝中后期,北京本来计划加装外墙——在内城外再修一圈城墙,最终因为经费不足,只修了南边,这就是北京外城。

有明一代,北京城从未沦陷于外族之手。这是因为北京西北两面依靠长城关防,固若金汤。但是李自成走关内进军,北京城南向、东向一马平川,防御力很弱。

(北京城墙 注意突出部分 利于无死角防御)

12 清朝定都北京实际上十分复杂。

在李自成进攻吴三桂的时候,清军主力正在南下,但是多尔衮并不知道李自成攻克北京的消息。当时多尔衮正带领大军准备进攻密云。吴三桂派人去联系清军,清军才知道北京的情况,才遇到了千年一遇的战略甜点。从这个角度看,清军并没有直接拿下北京的计划,而是准备以京东密云地区作为依托,逐步蚕食明朝疆域。但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清军立即调整政策,成为有资格逐鹿中原的力量。从这点来看,无论吴三桂是真降还是假降,只要他放清军入关,就等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大明苦心经营的防线已经形同虚设。

接下来的局势其实容不得清军作选择,原因很简单——清军的兵力就那么多,十万上下。纯粹的满洲兵力只有五万,多尔衮带三万,多铎和阿济格各带一万。这种情况下清朝不可能分兵,沈阳留一部分,北京留一部分。那样的话哪里也打不下来。必须选择一边下注。多尔衮比较有进取心,选择全体南下。

以当时清军所能实际控制的范围来看,关内驻防的最佳地区也只有京师。别忘了清朝是北族,关内的地方不是由着他们选。可以说清朝是先定都北京、再征服整个中国的。北京有完整的城防,可以容纳数十万人拎包入住,别的地方都不可以。

此外,北京是前明帝都,象征意义很强。

从地缘来说,北京距离满洲发源地很近,距离蒙古也不远。是个可进可退的地方。这可不是瞎说,清朝还真的退过一次。那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热河北狩。圆明园没了,清朝皇室撤退回东北。留下恭亲王与英法交涉。

这就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北京虽然是内陆城市,但实际上需要强大的海防来保障。这是因为北京的东南方向防御力不高。

此外,热河的设立牵扯到了清朝定都的复杂性。

清朝都城的确在京师,这没错。可是清朝在关外的承德也有行宫。这就是避暑山庄与木兰围场。

木兰,满语哨鹿的意思。现在不是迪士尼主题电影花木兰热度很高嘛?那么好,作一下内容增量——花木兰姓什么?不姓花。姓木兰。这肯定不是个汉族姓,而是个北方民族或是鲜卑姓。所以无法从汉语角度解读,但是却可以从阿尔泰语系着眼。至于木兰这个姓氏有没有鹿的含义,本回答没有把握确定。鹿在北方民族的语境里是个吉祥漂亮的动物。而且,木兰辞是虚构文学作品,从文章创意来讲,鹿的含义也很符合木兰的女性人设。所以这两个木兰之间估计不是一点关系没有。关于这一点本回答妄自揣测了,全当为茶余饭后博您一笑吧。

(小鹿乱撞)

回到正题,清初的首都其实不止一个,而是有两个,京师与承德。京师是行政中心,承德是军事与外交中心。清初那几个皇帝基本上在承德一住就是半年,接见外宾都是在热河。在热河,清朝可以锻炼军队,最大限度保持游猎族群的特性。

所以说清朝和辽、元有相同之处,都有不止一个都城。当然,明朝也有两京制,保留了南直隶的班底,可是明朝皇帝很少常驻南京。

可为什么大家对承德没有印象?

那时因为清朝后来衰弱了,不可能再回东北了,所以才下大力度修颐和园。承德作为都城的一部分也就荒废无闻了。

综上所述,明清虽然都建都北京,但过程并不相同。

……

图片来自网络

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6

..l明朝在朱元璋夺取天下后定都南京,后来由于局部地基沉降问题曾经想迁都北京(可见明初文禄寺祭灶神文)。考虑到江山初定,国库不充盈老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又只能作罢。朱元璋西游,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以叔代侄篡位后,他发现文人集团对自己并不太拥护,所以强行将国都迁往他的旧日封地北平。一则可以说承父皇遗志,二则有了“天子戍边”的借口为自己得位不正洗白,三则朱棣注意到北部版图除了藩王私军还有蒙元残部都在虎视眈眈,让他这个戎马一生的于情于理都要亲自守着才放心。四则经过明初的发展国家也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再到北平新建都城。 至于清朝,皇太极入关后早亡,摄政王多尔衮雄心万丈,一心要完全占领前明所属的经济、粮食来源地,联合大玉儿否定了以阿济格为首的反对派,统一诸王意见,定都北京。一则清人当年在中原、江南杀伐太重,定都在这些地方不现实,而且北京为大明旧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都城完备,定都成本较低。二则北京地理优越,北临长城,东接大海,易守难攻,进可君临南方,扼控全国,而且离满清大本营沈阳较近,退有保障。

7

严格说应该是元明清

8

非常感谢您的邀请, ?
明朝迁都北京,是在明成祖朱棣时的决定,由于朱棣是佣兵南下篡位夺取的政权,所以成功后便要回到自己的根据地北京,将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还为了抗击蒙古对中原的威胁。
努尔哈赤是在东北发展起来的,当时迁都北京,是以后想要有退路,北京离东北较近,如果有不测,还可以退回老家,从东北迁到北京。上一朝代明朝在北京建立了紫禁城,清兵入关后也不用再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立宫殿。北京作为首都已经有很长时间,拿来就用岂不是更好
明清两代把北京作为都城分别的原因,相同原因概括来讲就是北京的地理位置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c74f0bb04b7448e380599c30797f6bde

9

在历史中两宋以后南方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但是后来的明清仍然把都城设在北京。

王朝选定一个地方作为都城,考虑的其实不仅仅是经济因素,还有政治因素、地理因素和历史因素等等。事实上,因为漕运的发达,经济因素已经退居到了次要的位置,就算都城不在南方,也完全不影响将南方物资运送到北京以供消费。

元明清三朝中,元朝定都北京,一方面是继承了前朝辽和金的遗产,因为北京一直就是辽五京之一(辽朝时称为南京析津府,五代石敬瑭所献,在五京中规模最大,也最繁华),金朝灭辽后,继承了辽五京,后来更是直接将都城迁到了北京(金朝时称为中都大兴府),可以说,北京经过辽金两朝的经营,已经初具了都城的资格。

蒙古的都城原本在和林,当年蒙哥汗死于钓鱼城南宋官兵的炮火之下,忽必烈匆匆赶回参与汗位之争,最后凭借强悍的军事实力取胜,但蒙古也因此分裂。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北京(当时称大都),是蒙古四大汗国中最大的汗国。虽然元朝是名义上的宗主国,他实际上四大汗国各行其政。

忽必烈定都北京时,南宋还没有灭亡。南宋灭亡后,繁华如烟的临安也明显不适宜作为都城。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北京都是元朝的最佳选择,即有前朝奠定的规模基础,交通便利,而且位置在蒙元帝国的最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作为都城,现实意义和象征意义都符合。

明朝一开始的都城是在南京,燕王朱棣从北京开始,一路打到了南京,篡夺了侄子建文帝的帝位,是为明成祖。

这时候,南京在朱棣眼中是残留反对势力的大本营,显然已经不适合再继续作为都城了。最好的选择就是迁都,返回他原来的王府治所北京。在那里另起炉灶,好过在南京跟那些看不见的势力斗,也更容易让人淡忘他那得位不正的黑历史。

另外,明朝边患在北方,定都北京也有“天子守国门”的政治寓意,确实比南京更合适。

清朝,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后金和明朝整整打了近三十年,最后灭亡明朝,又以继承者的姿态入主中原,那么都城最好的选择自然也是北京。

如果清朝以南方为都城,比如南京、杭州等地,王朝正统性可能被质疑不说,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所谓“龙兴之地”的东北,那里是绝对不能丢失的,所以在地理位置较近的北京坐镇是最好的选择。

三朝往事如烟霞,北京作为都城的地位,却能稳如磐石,屹立不倒,和王朝的分合历史其实也有着关联。

回顾曾经被毁的那些都城,汉唐的长安,经过两次大分裂时期的摧残(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特别是唐末时候,大明宫屡次被焚,长安城被破坏殆尽,再加上水路堵塞,西安已渐渐失去了作为都城的资本。最后一次,宋太祖赵匡胤尝试迁都洛阳再到长安失败后,西安就彻底失去了都城的备选位置。

大明宫遗址

洛阳则大多数时候处于尴尬的陪都地位。平王东迁,洛阳成为东周的都城,然而很快春秋战国时代来了,都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东周的洛阳城,可能还不如当时齐国的临淄来得繁华。而且洛阳城地处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所以无论如何,洛阳都很难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所在,它不够安全,不够繁华,也不够有政治号召力。

南京和洛阳差不多,总是作为陪都而存在。除了朱元璋短暂的定都和几个割据势力以外,就没有长期的统一王朝定都历史。而北宋的都城汴梁(开封),南宋的都城临安(杭州),这些都只是繁华一时,而且多多少少是迫于无奈才被定为都城的。

南宋皇城卷轴

唯有北京,坐北朝南,地理位置优越,北有长城,南有运河,水陆通行,无往不利。且历史悠久,正统性越来越高,即使王朝交替,城市被毁也不严重,渐渐的也就成为了王朝南面天下的不二选择了。

10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古都,也是现在我国的首都。但是你知道吗?在宋朝以前首都及经济枢纽核心一般都是在长安或洛阳,是什么原因改变了这种近1000年格局?明清两代定都北京的目的又有何异同?北京真的是完美的吗?下面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王朝都城的迁移,实际上就是东西方的迁移,这也就产生了所谓的“东西方矛盾”,也即是“中国地缘政治格局的矛盾”。长安和洛阳,这两地似乎就是王朝迁移的标志和证明。

但是,毕竟不是什么东西都是一成不变的,历史亦如此。这样的情况,在宋代时候,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宋朝建立以后,宋朝的中央集权开始有意识的加强,开国君主赵匡胤为了避免晚唐时期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乱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方针政策,大大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著名的就有“杯酒释兵权”。

所以,宋朝的都城就没必要建造在洛阳,而是建造在距离大运河更近的开封府。说到底这个位置的变化主要还是“政治矛盾演化的结果”。

而到了明清两代,中国的重心又发生了转移。

明清两代的都城都是定都于北京,这又是为何呢?

因为此时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以中原为主的王朝,而是演化成了一个多元文明体系,此时的中国格局变得更大,更宽广了。

就拿清朝来说,首先清朝是满族,是从山海关一路打下来的,最后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版图,也就是疆土,它们都在扮演着这“体系”中一个个重要的角色。西藏雪域高原出产的藏传佛教,影响力不仅在西藏,而且还用精神控制了蒙古。

那么,清朝又为何要控制蒙古呢?很简单——军事制衡。蒙古草原上的军事力量是大清朝控制中原的支柱,而中原地区呢?就是为国家提供财政资源的“储备仓”,你也可以这样理解,蒙古是清朝的军队,中原是民众,军队作为一种暴力制衡使得中原地区能够稳定,而军队的给养就需要中原地区的民众来完成。而北京就作为一个调配资源的“枢纽”。再者来看,清朝的新疆地区,就是其缓冲地带,这些地区环环相扣,相互制衡,而北京作为都城就是为了调配这些资源,是这个国家真正意义上的“枢纽”。

所以你觉得什么地方更适合作为王朝的都城?当然非北京莫属。

但是如果我们只站在地理格局这一块上来看的话,北京确实不是王朝都城的最佳选择,为何呢?

首先从地理角度来说,北京在长城边上,而长城是中原和北方的分界线,这个地方可不是个太平的地方。在秦汉时期的匈奴,后来的女真等少数民族十分“猖獗”。只要有一天,长城被突破以后,那么北京就会有被包围的危险,所以这样的地方怎能作为国家的都城呢?

其次,在经济层面上,北京也不适合作为王朝的首都,为何呢?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处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的来源也主要集中在这儿,当时没有现在这样的交通工具,运输路线就不用说了,除了一条大运河稍微有点用以外,其它的运输途径是非常困难和不划算的。所以漕运成为明清两代的重要“血脉”,于是明清两代的皇帝还为此弄了个“漕运总督”的封疆大吏官衔,无非也就是保护这条国家的“大动脉”。

但即便如此,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如果直接将首都定在南方不就更好了吗?定都南京也比在北京要好得多啊!

但是我们看到的只是历史地理上的小格局,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大格局来看。国家的首都建造地区并不是所谓地图上的几何位置的中心,而是这个国家的资源、人口、利益版图的重心。中国王朝的都城亦是如此。

“英国有庞大的海外利益,所以伦敦就处在国家版图的边缘,因为伦敦是出海口。而法国是一个大陆国家,那巴黎就不在出海口。而且法国北部经济比较发达,所以巴黎就在中线靠北的地方。”而北京位于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圈内,而且扼守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谓古今中国的“命脉”之所在。

同时,在明清时,靠近苏蒙,当时无战争之忧,虽然离海近,但渤海是中国内海,有辽宁、山东两个半岛拱卫,战略上十分安全,一旦国际上有事,不至立即使北京震动。明朝可以加强边境防御措施,有效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游牧民族。元清定都北京易于控制全国,又不远离家乡,以及与外国交往更加便利。历史上北京曾多次成为王朝或政权的都城,有一定的基础.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于南粮北运,解决了都城的粮食供应问题。北京位于我国中温带,一年气候变化不算太大,也适合人民居住生活。

北京是明清两代五百年帝都,从人民群众和统治者的心理上,也容易接受。地理因素在这些因素面前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所以按照上文我们提到的大的历史格局来看,中国明清两代以及现在的首都建造在北京还是很有道理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