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题实在荒谬!明末浙江名士朱舜水一生从未有过反日情绪或行为,相反,在明清易代、波谲云诡的乱世中,朱舜水在政治上的主要作为依然是反对满清征服,并亲身参与过多次抗清战争。
南明隆武元年,朱舜水受南京福王政府派遣,作为浙江总兵方国安部监军的身份,随水军驻守舟山,同年因事赴长崎,这是他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当时南明朝廷及众将中,希望联日抗清的人士不少,例如郑成功就曾遣使赴日求援军、郑彩也曾遣使赴日求借兵器,因此朱舜水的此次抵达长崎也比与乞师有关。但是自从明朝崇祯帝死难、满清大军攫取北方以来,日本德川幕府及众臣们对南明政权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多有鄙夷、轻视之辞,而德川幕府更由于其“联合政府”的本质,出于对国内诸大名势力的警惕,不愿、也没有能力像丰臣秀吉那样组织起大军援明。故此,当时虽然南明赴日乞师者不少,却没有多少实际进展。
朱舜水回到舟山不久,清军即开始南下,朱也随同张明振、黄斌卿水军转战浙南、最后退往厦门。(其间,朱舜水还亲身经历过与清军的海战,几乎遭擒而脱险)。公元1651年,朱舜水的至交好友、时任鲁王政府监察御史的王翊在四明山抗清失败、英勇就义,听到噩耗的朱舜水异常悲愤,此后,朱受郑成功和张明振的派遣,屡次出使安南和日本,但同样没有得到安南和日本方面的积极回应。
到1660年,年已60的朱舜水决计离开政治舞台、定居日本。此后,抗清志士的朱舜水逐渐消失,而传播中国文化、尤其是浙东儒教的朱先生在日本开始声名鹊起,尤其是水户藩主德川光国,对朱舜水的学识及其文人倾慕至极,待之以弟子之礼,在朱舜水余下的二十年岁月里,与德川光国之间的忘年交始终炽烈,也影响了江户幕府中的许多权贵、大臣和武士。公元1682年4月17日,朱舜水病逝于江户,被隆重安葬于常陆久慈郡大田乡瑞龙山麓,依照中国式做坟,碑文为“明征君朱先生之墓”。9日后,德川光国率世子及诸臣亲临祭祀,经商议,谥号曰:“文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