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在明朝历史上,边疆问题一直是一个令明朝皇帝头疼的事情,尤其是北方和西北边疆的蒙古问题。1449年,发生了著名的“土木之变”,现在大多数对此事的认识还不是太全面,把主要的责任归咎于太监王振一人,这是不正确的,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在我看来,明朝也不是在任何时期都没有汉唐强盛,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土木之变)

汉朝的所谓强大,也只是仅仅在武帝打败匈奴之后的一段时间,汉朝刚建立的时候是非常可怜的。熟悉刘邦的朋友都知道,刘邦即位之后,备受匈奴的压迫。尤其是公元前200年发生的“白登之围”,刘邦被冒顿单于所围困,险些有了性命之忧。武帝即位后,汉朝经过了七十多年的修生养息,国家迎来了强盛时期。他任命霍去病、卫青等人打败了匈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但是不得不提的是,武帝发动的多年战争,导致了国库的空虚,所以汉朝的强盛也是短暂的。另外,提起汉朝,理应包括东汉,但是东汉后期的三次羌人大起义更是严重的问题,也不算强盛时期。

(白登之围,骑白马者为刘邦)

再来谈谈唐代,突厥问题一直是唐王朝面临的重大边疆问题,李渊于太原起兵的时候就向突厥寻求过帮助,直到618年唐朝建立后好长一段时间面临着突厥的侵扰。这还不算,唐太宗在位时期算是唐朝强盛的时期了,但此时的“西藏”仍然由赞普松赞干布统治,这是与唐朝平等的政权,但在明朝就不同了。

(七世纪的亚洲全图)

明朝前中期,对“西藏”的统治力度要大于唐朝,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忘记蒙古王子阔端和“萨迦派”领袖萨迦班智达的功劳。元朝与藏族“萨迦派”所达成的凉州会盟具有划时代意义,它让中央王朝对于“西藏”的管辖更加有力。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又拉拢藏族地区有权势的地方实力派人物,设立了一些卫所性质的机构,加强了明朝对该地区的管辖。此外,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又封好几个“法王”,实际上是明王朝治理“西藏”的代理人。所以,在“西藏”问题上,明朝是强于汉唐的。

(明朝疆域)

所以,关于强盛的说法,我们一定要说清楚一个朝代的强盛期到底是什么时候。此外,说它强盛也要指出对哪些地区的管辖表现了它的强盛,或者是其他什么方面,而不是泛泛而谈。

最佳贡献者
2

唐宋体制是比较有可能进化为现代制度的,但是,蒙古入侵打断了这个进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用的是蒙古的野蛮治理之术,使中国的轨道脱离了应有之义。

张居正的改革,恢复了一点唐宋气象,但可惜明朝的那些皇帝太不争气,最后的一点烟火,也风流云散。

3

导读:明朝和汉唐相比直观的感受却是不同:开放性、经济政策、以及霸道程度都有所不同。可以说明朝的文官内阁制度、以文驭武制度、帝王的不作为,以及坚持农业税收为主都让明朝中后期显得孱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强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都让中后期的明朝相形见绌。虽然唐朝帝都长安也曾经六次陷落,但是相对开放强悍汉唐相比一心想在两京十三省过小日子的明朝就显得割据不够了。那么这究竟和明朝那位帝王相关呢?接下来我们详细阐述一下: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明朝并不弱且也有“远迈汉唐”的称谓,那为何总给人一种与汉唐差距甚远的印象呢?首先呢明朝由于自己的愚蠢过早的衰落,而对手蒙古各部却吸收了远比突厥、匈奴的文明形式早就今非昔比。其次明朝内阁权力瓜分了帝王的权力,以文驭武政策的长期执行让明朝在霸道和战力的强悍上远逊于汉唐。始终以农业税收为主的明朝,在财政状况上都不如汉唐灵活。最后以文人内阁理政为主的大明王朝相对保守,与开放、拓展、国力强悍的汉唐有很大的不同。颇有一副小富即安的意思,满足于两京十三省的疆域。


明朝自身确实存在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对手的强悍远超汉唐对手

非明粉一提起大明王朝联想到的都是黑暗面:文官内阁当政、君王不上朝、宦官专权、文恬武嬉等等。其实这些很多因素也在大多数王朝中出现过,汉唐两代也同样具备宦官专权的存在。明朝自身暴露出来的问题确实比汉唐要多,但是这并不是明朝显得羸弱的如要原因。华夏在战国时代就较早进入了封建大一统王朝时期,农耕文明、礼仪文化、科技水平等等都远领先于漠北民族。只是汉唐在大规模组建骑兵、战法以及后勤保障这块相对来去如风的匈奴、突厥来说是短板,当这块短板随着国力的增长被补齐以后基本可以吊打对手。

比如天生的匈奴战士虽然强悍,但是武器是青铜的都算是精良了;但是与之相对的汉唐都是精良的铁质兵器。虽然匈奴和突厥也在积极吸取中原文明武装自己,但是从吸收程度远不及明朝的对手蒙古诸部。一代又一代的草原游牧政权不断吸收中原文明提升自己,和中原农耕文明差距越来越小。到契丹时期已经形成半儒家王朝的意味,在保持游牧特色和农耕文明并存的辽政权存在了200多年就是明证。而蒙古崛起三次西征建立起庞大帝国,蒙古灭国数量、地域之广无人能出其右。无数的文明被吸收,甚至在元朝建立后建立起不足百年的大一统中原王朝。虽然元朝不算正规的儒家王朝,但是对于中原王朝的了解远超出其他游牧政权。所以蒙古诸部与明朝的差距几乎是不存在的,这和汉唐对匈奴、突厥等游牧政权形成文明、科技上的代差截然不同。所以明朝立国仅仅80年就被重新强大的蒙古瓦剌部击败,土木堡战败后大明国力由盛而衰。


在明朝200多年的国祚当中,明朝由于自身的不足由盛转衰的周期要远短于汉唐两代

明朝有点先天不足:虽然北逐大元建立大明帝国,但是自始至终都没能彻底把蒙古各部彻底征服。而且似乎立国就是巅峰的感觉,在王朝建立刚80多年的巅峰时刻的状态被重新恢复实力的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击败。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明朝精锐被一扫而空确是事实。土木堡之战也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大明与蒙古攻守态势易手。明朝只能被动的依托长城打造九边重镇防御,再也无法发动大规模的主动进攻。甚至在明朝灭亡后蒙古诸部依然保持着相当的战力,直到清朝乾隆时期彻底征服准噶尔汗国。

而汉唐都经历过建国初期对游牧政权的委曲求全,无论是汉朝的白登山之围还是唐朝的渭水之盟都成为激励君主卧薪尝胆的动力。汉朝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终于在汉武帝时期爆发:西北的河西四郡和西域;南方的南越和西南夷都被并入版图;东方的朝鲜半岛设置乐浪四郡。汉朝终于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的印象。而唐朝在卧薪尝胆后,擒突厥可汗、灭东西突厥、吐谷浑、高句丽等等灭国无数。据统计在唐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上,只有很少的年份没有战争。如果从这几个方面来讲明朝确实与汉唐有一定差距,虽然承接元朝把西藏纳入版图但是始终没有把西域并入版图。


明朝文人内阁相对保守、小富即安,与汉唐的开放、悍勇以及酣畅淋漓的碾压式的对挖战争形成对比

明朝的格局和国防政策和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都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与后期文官内阁掌权以及以文驭武的政策更有关系。先说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这两位马上帝王的全局视野绝对开阔。所以明成祖朱棣才会在蒙古各部之间实行扶弱抑强的政策,其实这和日后英美全球的均衡政策如出一辙。如果明朝后代帝王能够延续这种政策,后来蒙古不会对明朝造成那么大的伤害。从明宣宗后期就认为蒙古已经不在成为威胁,所以到土木堡之变之前长达十年的时间放任草原上各部兼并重组。瓦剌部脱欢、也先父子利用明朝忽视草原的时机迅速统一了草原各部,成为威胁明朝的存在。英宗时期宦官王振的私心杂念,加上明朝军队对于战争的认真程度不足造成了土木堡之战的惨败。明朝从此由盛转衰,明朝蒙古攻守态势易手。

土木堡之变后武勋集团被严重削弱,原来用武勋平衡文官势力出现了拐点。文官集团势力加强,以文驭武状况逐渐形成。而文官内阁政策保守,让明朝的国防政策逐渐从开放走向保守。只想在两京十三省过小富即安的小日子,这和开放、开拓和海纳百川的汉唐相比相形见绌。

但是步入衰落期后明朝的表现和帝王的刚烈远超汉唐,从这一点来说明朝无愧于刚明之称

虽然明朝步入衰落期较早,而且坚持农业税为主的政策也有很大的弊端。但是从明朝中后期帝王的刚烈和气节远超过汉唐帝王,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唐朝帝王逃离都城,长安数次沦陷都成为一时的笑柄。两代王朝的末代帝王唐哀帝、汉献帝都失去了汉唐帝王的风采,而明朝崇祯皇帝也同样有自杀殉国的刚烈。从这一点来说明朝要比汉唐要强得多,也许这也是明粉推崇明朝刚明的由来。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4

既然说到盛世,中国历史上有文景之治、开元盛世之说,鲜为人知的是,朱元璋统治的时代也有人称为“洪武盛世”。元末的战乱给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至正十二年(1352年),元朝右丞相脱脱攻下徐州后,进行屠城,全城百姓无一幸免。十六年后,徐州城内仍然是白骨遍地

蒿草丛生。徐州是这样,昔日繁华的扬州也同样悲修。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部将缪大亨接收扬州城时,发现城中仅剩下十八户人家

战争的破坏力是巨大的,整个中原尸骸遍野,荒草丛生。夜间,往往鬼火结队而行,令人恐怖。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三章前往濠州途中一路所见,都是田野荒芜、百姓稀少的场景。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北伐中原,经过河南、山东、河北各地,沿途都是道路断绝,渺无人烟

的惨景。

可以说,大明王朝是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之上。面对这种情形,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朱元璋决定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同时,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兴修水利,并号召百姓广泛种植棉、桑、枣、麻。在他的强力政策干预下,全国掀起了一场纺织革命,百姓的穿衣御寒问题得以解决。终洪武一朝,因洪涝、干旱、蝗灾和其他天气灾害减免赋税年年都有。每当遇到地方大灾,朱元璋要求一定要第一时间上报给他,哪怕是夜半时分。接到地方灾报,朱元章命免除赋税,从各地运送米布来赈济灾区百姓。

作为贫苦农民的儿子,朱元璋一刻也没有忘记民间疾苦。每逢天灾岁月,他都命令道士斋醮祈雨。洪武三年(1370年)夏天,因为久旱不雨,朱元璋穿上素衣草鞋,亲自登上城郊山川坛乞求上天降雨。贵为天子的他不顾日光暴晒,露天坐在蒿席上,一直到夜晚,就衣不解带睡在

山川坛上。为了表示虔诚,每顿饭就吃杂粮蔬菜,这样一连三天,才返回宫中。

朱元璋勤政爱民,提倡节俭,重视农桑。轻徭薄税。在他各种政策的激励下,战后的社会经济得以极大发展。洪武十三年(1380年),全国开垦了荒地一亿八千多万亩,加上军屯和商屯垦田,十多年之间,全国耕地增加了一倍多。这样的成就确实来之不易。

在朱元君的努力下,大明王朝出现了文治昌盛、民生发展的繁荣景象,史家称赞这段时间为“洪武盛世”。朱元璋出身底层,他打造的这个盛世,下层百姓受惠最多,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平民的盛世。这个盛世也为延续二百六十七年的大明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盛世之下,也有隐忧,来自北方的威胁,在整个洪武朝都让朱元璋头疼不已。




5

明朝的前面,还要加一个“朱”字,叫朱明朝。朱明朝是中国朝代中,是一家之国心最自私自小的一家之国。

对中国几个大一统皇朝,我的评价是:强汉、盛唐、文宋、宽元、恶明、大清。

6

汉唐时期和明朝所处的世界大环境是有很大区别的。

汉唐时期,农耕文明仍旧是整个世界的主流,北方的游牧文明,甚至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唐凭借优越的制度性、文化优越性,傲立世界民族之林。



到了明朝,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西方开始了文艺复兴、大航海。这些给西方国家带来了大踏步式的发展:更自由的贸易、更精良的武器装备、更发达的科技以及。到了明朝中后期,欧洲国家已经迈向了工业文明,而我们明朝,仍旧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地勤勤恳恳的搞农耕文明。


这个锅,朱元璋需要背一部分。不是老朱格局不行,时代的局限性在那儿摆着呢。千百年来,中原大地习惯了当天朝上国,对外面的世界根本不屑一顾。尤其是对西方蛮夷更是看不上眼。直到100多年前的晚清,这片土地上大部分人尤其是统治阶级,依旧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无法自拔。

这个锅,朱元璋的子孙们也得背一部分。老朱家的皇帝奇葩频出,能绵延国祚二百多年,已经是朱元璋显灵保佑他们了。

最后说一句,明朝虽然不如汉唐般璀璨,但依旧是那个时代最强大的东方巨龙。


7

汉是继承秦的大一统制度、文化、国家,建立之前全国范围内的战争基本停止了,楚汉之争跟秦横扫六国的规模和消耗不能比,进去了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唐是继承隋朝的良好基础,同样平定国内分裂战乱的是隋朝前期,唐建立后继续稳定发展。两个王朝主要威胁和战争是对外周边,国内基本稳定,才经过发展实现帝国崛起。明朝继承或者说是通过完全的国内战争才推翻元朝统治,而且元朝期间国家对外扩张战争不断,对内严重破坏消耗汉民族为主的帝国民生和经济。所以汉唐有崛起的先天基础,大明可以全是推翻重来接受重建,但大明仍然取得了经济、政治体系、民生、科技的全面进步,别被清朝的各种黑大明的文化蒙蔽就行。个人一点愚见哈![灵光一闪]

8

明朝主要是皇帝昏的太早,朱瞻基就给后代挖大量的坑,后面的皇帝都填不起来。

9

汉唐的开国气象可比这个明朝惨多了!

汉高祖,汉惠帝,汉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汉窦后,六任实权人物都向匈奴称臣纳贡,还要和亲,用宗室女子的肉身换取汉朝的宁定,直到汉武帝亲政掌权才放开手脚大干匈奴!

汉朝崛起用了80年时间,却如划破天际的一道流光,闪耀东亚三百年!

北周,隋文帝,唐高祖,唐太宗曾经匍匐在突厥地脚下,称臣纳贡,和亲,那一样少得了,隋文帝时期派长孙晟出使突厥,利用其内部矛盾分化瓦解,结果突厥建国才三十年就土崩瓦解,分裂为东西突厥,隋朝开始逆转形势,让突厥称臣纳贡,但这一切又毁于隋炀帝的自负,唐朝建立,关河烽烟不断,为了稳住突厥南侵步伐,两任开国帝王想突厥称臣纳贡,待江山一统,唐太宗马上思量殄灭突厥,于是集中当时名将开始北伐,结果一战而平东突厥,实现东陆崛起,天可汗一词也成为唐朝皇帝专属,这期间剧情反转虽然很快,但过程一点也不轻松,唐朝逆势崛起用了12年,没有唐太宗,这个时间可能回大大延迟,至少在五十年上下!

而明朝开国初始也异常艰难,内有陈友谅汉国与张士诚吴国为敌,外有元朝镇压,可是朱元璋还是凭借出色战略战术指挥能力,力抗强敌,艰难强大起来后,坐镇金陵指挥北伐,蒙元被打得屁滚尿流,逃出中原,蒙古虽然不能敌对,但是还能维持自保,所以老朱也就没有把消灭元朝当作终极目标,而是通过九次北伐以削弱蒙古,但这一点也为明朝后世埋下了地雷,从朱棣之后,明朝皇帝大多活不过四十,严重影响了政局稳定,也给了蒙古不断壮大力量的机会,直到英宗土木堡之变,明朝开国功臣集团被一锅烩,导致国势急剧衰弱,从此明朝彻底失去制衡蒙古的力量,蒙古入侵明朝也更频繁了,如果不是张居正时稳住了蒙古,从万历后期开始明朝将要面对蒙古 日本 女真 三支力量的对抗,这无疑会加快明朝灭亡,所幸蒙古被稳住,女真虽然反了,但还是给明朝获得了难能可贵地喘息之机,不然一直征战,明朝绝对撑不到崇祯那时候!

所以说,明朝开国形势最好,却苦于没有中兴之君,老朱的格局没有更大,造成后世乱局丛生,不仅对蒙古战略完全失败,而且制衡宦官与文官的政策也全都失败,一手好牌没拿到王炸,只能说是时代局限性决定了他达不到唐太宗或者汉武帝那样的认知高度,而他的祖制导致后世之君除了朱棣,没有一个有开拓之志,还不到建国百年,明朝就开始衰落了,恰是汉朝建国崛起所需要的时间!

10

我不认同题主的判断。我认为,明朝在历史上是一个不输于汉唐的强盛朝代。而且从历史唯物主义看,在通向现代的发展上,明朝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其突出表现就是不再看重陆地上的开疆辟土,而是开始重视海洋方向上的发展和对海洋贸易圈的维护。

如果光比陆地领土面积和陆地领土的控制力,抛开元朝不算(面积很大,控制力是战五渣),清朝的统治力比汉唐还要强大。难道清朝是比汉唐还要强盛的朝代吗?

清朝统治者沿着汉唐的老路,击败了草原游牧民族,甚至通过恩威并施,彻底消除了来自于大草原上的威胁。用古代历史观看,清朝实现了中国历史的壮举,统一了中原和草原,不愧为古代中国史中最强盛的帝国。然而,历史却无情地嘲弄了这个延续着古代历史观发展起来的老大帝国。在古和今,中和西,三千年来未有的大碰撞中,老大帝国怦然倒下,中华民族沦落到了历史最悲惨的境地。真的强盛吗?

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用古代历史观来看待明清史。它们夹在古代和现代之间,古代中国和现代世界之间。要用有着总体历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



即使就论陆地版图,明朝也不逊色于汉唐多少。

明朝比汉唐差的主要是西北方向上的西域部分。在西南方向上,明朝领土要比汉唐多不少,且控制力也强得多。东北方向上,女真部基本就是明朝的部属。控制力也比汉唐在东北地区的控制力要强。

为什么明朝不重视西北方向上的开拓呢?这是有地理因素的。

我们知道,汉唐的都城都在西安。经济重心在华北平原,南方尚未开发。中国的中心在西在北。拱卫关中和华北平原是帝国的核心任务。而且不能光防守。游牧民族的频繁劫掠,也是中原王朝的大麻烦。要主动打击,消弭隐患。

明朝初期尽管也多次扫北,但其重点在于打击北元政权。毕竟这是改朝换代的大事。有其政治意义。并且只要没有统一的草原帝国存在,北方边防的压力就能小很多。

明朝的都城在北京和南京,经济重心在南方。整个国家的重心同汉唐时相比是东移南下了。北方发生战事,比如土木堡,尽管很危险。但是只要能坚持守住,待敌军退去,南方的经济并没有受到破坏。帝国能慢慢补血恢复。

同对西北方向敌人不同,东南方向上的海盗一直是明朝的心腹大患。而且问题复杂,海盗同内部势力相互勾结,盘根错节,难以根除。

明朝面对东南方向的海盗势力往往是用主动出击的方式,主动去海岛剿匪。



另一个例子是,当万历年间,日本发动侵朝战争时候,明军主动出击援朝打败了日本。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中国打退了东亚海洋贸易圈中的唯一挑战对手,维持住了东海南海的海洋霸主地位,直到鸦片战争。

有研究认为,明末女真人的壮大,同海盗势力也是有关联的。女真人通过朝鲜获得了大量白银,大大提升了其购买力。这使得他们能够同晋商交易,获得重要的战略物资。


明朝的疆域不能仅仅计算陆地面积,还需要算上海上的势力范围。明朝永乐年间,郑和带领的庞大舰队七下西洋,建立起了巨大的海上势力范围,这是汉唐远远无法比拟的。所以,决不能说汉唐就一定比明朝强盛。



之后,因为出海消耗巨大,于是明朝改用朝贡制度来维护这个海上势力圈。有研究认为,支持不下去的原因主要是造船用的大木材不够了。是客观的生态危机限制了明朝的海洋战略,而不是主观意识形态。朝贡制度固然消耗少一些,但也造成了海洋控制力不足形成的海盗问题。


明朝的朝贡国多达148个,东南亚一应岛国都涵盖在内。《明会典》记录的这份名单,不啻为明朝版的“一带一路”。

《明会典》中记载的朝贡国(万历年间):

1.东南夷:朝鲜、日本、大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齐、渤泥、索里、西洋索里、览邦、淡巴、须文那达;

2.西南夷:苏禄、古麻剌、古里、满剌加、娑罗、阿鲁、小葛兰、榜葛剌、锡兰山、沼纳扑儿、拂菻、柯枝、麻林、吕宋、碟里、日罗夏治、合猫里、古里班卒、打回、忽鲁谟斯、甘把里、加异勒、祖法儿、溜山、阿哇、南巫里、急兰丹、奇剌尼、夏剌比、窟察尼、乌涉剌踢、阿丹、鲁密、彭加那、舍剌齐、八可意、坎巴夷替、黑葛达、白葛达、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千里达、沙里湾泥;

3.西戎:撒马尔罕、鲁迷、天方、默德那、日落、八答黑商、俺都淮、亦思弗罕、黑娄、额即癿、哈辛、哈烈、哈三、哈烈儿沙的蛮、哈失哈儿(疏勒)、哈的兰、赛兰、扫兰、亦力把里(伊宁)、乜克力、把丹兰、把里黑、俺力麻、脱忽麻、察力失、干失、卜哈剌、怕剌、失剌思、你沙兀儿、克失迷儿、帖必力思、果撒思、火坛、火占、苦先、沙六海牙、牙昔、牙儿干(莎车)、戎、白、兀伦、阿速、阿端、耶思成、坤城、舍黑、摆音、克癿


很多人对明朝的朝贡制度有所诟病,认为明朝亏大了。但朝贡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对海洋贸易圈的维护者进行奖励的方式来,让海上的友好势力主动维护这个能够获利的贸易圈。这实际上就形成了一套同现代西方相似的中心-附庸-边缘的国家结构。

贡期规定

朝鲜:一年三贡(永乐年定)

琉球:二年一贡(永乐年定)(洪武朝共54次,永乐朝共63次,“天朝虽厌其烦,不能却也”)

安南:三年一贡(洪武年定)共74次

占城:三年一贡(永乐年定)共72次

暹罗:三年一贡(永乐年定)共76次

日本:十年一贡(永乐年定)

爪哇:三年一贡(正统八年定)共37次

撒马尔罕:五年一贡(嘉靖二年定)共43次

鲁迷:五年一贡(嘉靖年定)

哈烈:三年或五年一贡(永乐年定)

贡无定期:真腊(共14次)、三佛齐(共6次)、渤泥(共10次)、苏门答腊(共18次)、满剌加(共23次)、吕宋

处于中心的是明朝,明朝需要海上贸易获得一些必要物资,比如用来制造火器的硫磺,用来充当货币的宝石,还有防疫药物。琉球作为明朝海上最重要的外藩,得到最多的朝贡机会,较为富裕。而日本难得朝贡,就比较贫困。日本一直想占领琉球,取而代之。这也使得不断有破产的日本人投靠海盗,加剧了海盗问题。


如果说明朝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那也应该是有关海洋方面的政策能否改进。能否让各方面(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等)都能协调得更好,发展出一套海洋治理模式,能够帮助国家提高生产,通向现代。

这个问题放到今天,就是如何建设“一带一路”,实现民族复兴的问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探索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