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现在的年轻人对地方戏曲了解不多,你认为地方戏曲还能传承下去吗

现在的年轻人对地方戏曲了解不多,你认为地方戏曲还能传承下去吗

2020-09-11 17:01阅读(68)

现在的年轻人对地方戏曲了解不多,你认为地方戏曲还能传承下去吗?:戏曲的传承确实是一个问题,并非杞人忧天。尤其是地方戏,一些小剧种,本身受众范围小,受众

1

戏曲的传承确实是一个问题,并非杞人忧天。尤其是地方戏,一些小剧种,本身受众范围小,受众人数较少,走向没落,后继乏人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上学读书就是外出务工,对家乡戏可以说本身知之甚少,加上长年在外打拼,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正儿八经去看一场家乡的地方戏。

戏曲,别说地方戏,即是被称之为国粹的京剧虽然说高大上,其处境也并不乐观,年轻人不喜欢是最根本的原因。若不是政府投入,估计演员的工资都成问题。

时代在发展,文化、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了,西风劲吹,韩流南下,港台地区的歌星,成了内地年轻人们紧跟世界文艺潮流的模仿偶像。从这方面观察不难发现,再好的文艺表现形式,不被年轻人所喜欢所接受,就是有意识的去引导,也无济于事。

还有用毛笔写字,尽管说有几千年的传承,对中华文化的流传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但由于实用功能逐渐式微,除了作为人们的业余爱好和少数人作为艺术主攻方向去发展外,其生命力也将越来越令人担忧。

其实人们还忽略了一种技艺,就是算盘。这可是老祖宗们传承下来的算账工具。由于计算器和机算机的普及,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还会运用算盘来进行计算?

所以说,无论是戏曲、还是用毛笔写字,包括算盘的运用,作为非遗由政府指定专门的人保留与传承,避免失传很有必要。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推广去普及大有逆时代发展洪流之嫌疑,也得不偿失。

历史的发展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新的事物出现毕然会取代旧的事物,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针对题主所关心的地方戏曲传承问题,还是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到了哪一步,就说那一步的话。再说直白一点,就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2020/09/06)

2

现在的年轻人对地方戏曲了解不多,你认为地方戏曲还能传承下去吗?


以全国范围的年轻人对地方戏曲的了解来看,确实存在这个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大都喜欢比较新潮的,比如歌曲,说唱,舞蹈,游戏,网络等,喜欢戏曲的年轻人真的不太多了。

我是一个自小学习戏曲的98年出生的女孩,在我发布于今日头条的戏曲视频下方,常看到这样的评论,“学戏曲没什么‘钱’途”,“不要唱戏啦,没几个人听”,“听戏的都是老年人”,等等诸如此类的留言。看到这些留言,说实话心里还是有些难过的。


我出生在一个戏曲家庭,生活在戏曲之乡——河南商丘,这里是豫剧文化发源和盛长之地,特别的闻名全国的“豫东调”,走在大街小巷,经常会看到和听到唱戏声音。缘于对戏曲的热爱,我十多岁就选择到戏曲专业学校学习戏曲,把戏曲作为自己一生的爱好和职业。


在戏校同学们都是因为对戏曲的热爱才来学习的,她们都是90后和00后。我们每天早起练功,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和晚上跟老师学习戏曲,这种生活比单纯的学习文化课的同龄人更辛苦,我们选择的这条路比大多数同龄人选择的道路更艰难。

戏校毕业后我们也只能从最普通的最底层的小戏曲演员跑龙套做起,工资微薄只有一两千块,夏天戏服捂出汗水和痱子,冬天戏服挡不住寒冷,但是谁让我们喜欢戏曲呢?!

我知道有无数个像我一样喜欢和热爱传统戏曲的年轻人,我们正在努力学习和默默传承,我们也会用现代的网络科技宣传传统戏曲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戏曲,在我发布的戏曲视频和小视频下方,也常看到很多00后的留言,他们问在哪里能学习戏曲,他们说开始喜欢中国的传统戏曲了。

我相信,地方戏曲一定有传承下去的!因为还有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的年轻人,还有更多的年轻人更在加入学习戏曲的队伍中!

喜欢戏曲请关注我:戏曲米儿妹,一个唱戏学戏的98年小姑娘!

3

地方戏曲能传承下去的!

4月18日回答了:你是因为什么爱上京剧戏曲的?

4月22日回答了:黄梅戏未来发展怎样?会成为世界艺术之一吗?

6月22日回答了:中国现代戏曲发展迟缓的原因分析?

年轻人对戏曲不是了解不多,是根本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民间戏曲功不可没,民间戏曲曲目繁多,据说有300种之多,前些年每到春节,逢庙会,有喜庆活动,茶余饭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能哼唱几曲,开个群众会,表彰会,晚上剩凉或围在火盆边,大家在一起讲讲故事,唱民间小调:什么小五更,大五更,十二月谈奴梅,十送红军,苿莉花,回娘家,小放牛,天仙配,小二黑结婚,五朵金花,打猪草,对花,自己找婆家,女附马……

这种氛围相对来说是少了很多,并不能说戏曲传承就不能延续,只要艺术家们多呈上接地气,紧跟时代步伐的优秀艺术品,人们还会更加热爱戏曲,广场舞短时间风靡全国,同样戏曲传承热潮正悄悄来到,人们幸福安康的同时,精神食粮显得犹其重要,民间戏曲传承咏流传!




4

能!戏曲根植于民间,它有很深厚的生长土壤,广大人民群众喜欢它,不会消失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没事的时候喜欢刷火山,天哪,那河南人,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在火山上表演豫剧,真是让我不胜惊叹!

穆桂英挂帅

他们那份对豫剧的执着的爱,是什么也夺不去的!田间、地头、院子里、屋檐下,随时随地,不论什么身份,都有一个共同点:喜欢豫剧!!!

花木兰

说实话,豫剧的曲调确实悦耳动听,曲调明快欢畅,斗志昂扬,处处洋溢着乐观开朗积极进去的劲头,这正是劳动人民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体现,所以你看生活在中原大地的老百姓都喜爱豫剧。

西厢记

这个面积很广的:河南全部、河北一部分、山西一部分、陕西一部分、安徽一部分、山东一部分、江苏一部分!

5

小时候,家乡流行秦腔,每逢节日过年,必有庙会或欢庆的秦腔演出,以至于男女老少不但赶会湊热闹,时节久了,每本戏的精彩节段还会喊几声,如\"三对面\"中的对白\"要斩要斩实要斩,不能不能实不能”,和那\"花亭相会\"中的\"高文举大坐座花亭上\"等句子,都会在减压或无聊或欢庆时喊出来,即舒畅了心情,又消磨了时光,也不亦是件乐事。

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壮年男女务工四海为家,那些娱乐取消的取消,散的散,偶尔唱一次戏,冷冷清清的没几个人看,但台上的演出还得继续下去,因为那是给神还愿的戏,演员们可不敢断章取义的去敷衍了事,因为那是历史传承的神话,不敢马虎。这样看来,地方戏曲实在是苟延残喘,大有即将灭绝之势。

但近年来,随着自媒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稍有宽松的情况下,人们也讲究起了休闲和娱乐,好多戏曲爱好者也如雨后春笋般复活了,他们在湖畔、广场、抖音、快手等平台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华和爱好!使得即将消失的地方戏曲又有了传承和发展。

这些爱好随着人员的流动,从地方跨越式流向各地,与其他地方的相螎交汇,或许会派生出一种结合性的曲种来,为传承和发展又生发了分流支派,也是一种进步。

现代人不紧物质生活丰富了,随着发展,精神生活将更上一层楼,因此,地方戏曲将再次迎来二次高潮,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妇孺皆知。

6

地方戏还是有发展前景的,随着传媒形式的多样化,自媒体和网络直播的快速发展,年轻人可以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地方戏曲文化,青少年不喜欢戏曲不要紧,到了中年会有一个沉淀,慢慢的喜欢上戏曲文化,真正接触戏曲就会发现,戏曲远比歌曲有味道多了。

国家正在开展的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长期来看应该会非常有成效,在孩子心底埋下一颗热爱戏曲的种子这很重要,因为年轻人突然接触到戏曲很可能会有抵触,但是如果从小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从小喜欢上了,那么他们就愿意多听听多看看,甚至可能作为一种职业选择。

网络直播等于是为传统戏曲开拓了一个新的市场,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通过直播也可以获得相当的收入,这对喜欢戏曲的年轻人追梦是一个很大的助力,因为单单靠唱戏在以前很难有体面的收入,现在情况因为直播有了很大的改观,

7

据我的观察和体验,尽管年轻的时候对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不太喜欢,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就会慢慢的发现和体会到戏曲的独特魅力,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以不必要担心地方戏曲不能传承下去,毕竟戏曲的文化基因早已渗进了我们的骨子里了。

8

与时俱进,传承创新。诸如打金枝卷席筒等经典剧目当然要传承,同时也要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作品。一种表演艺术有没有生命力,决定因素不在形式,而在内容。这么说吧,一要有能引起多数人共鸣的剧本,二要有杰出舞台表演能力的演员。赵本山推动小品发展,郭德纲德云社使相声重新焕发生命力,原因就在于此。

9

肯定能传承,喜欢的人还是蛮多的

10

对于中国文化,要年轻人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要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注入时代精神,创造新文化和发展先进文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最后,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坚持正确方向,引导年轻人去了解喜欢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