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代,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都一直处在外族的军事威胁之下。他们一味对外送礼、求和、妥协,比起我国历史上的其他统一王朝,都表现得特别软弱。而对内,用理学家朱熹的话讲,是"历代苛剥之法,本朝皆备。"由于这些情况,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以农民为主体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宋朝统治集团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编制了一套新的哲理,这就是宋代理学。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家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宋代的主要理学家,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南宋有朱熹和陆九渊。

周敦颐是理学的倡导者。他认为仁义道德和人性都是由“太极"和阴阳五行生出来的,是天生就有的。"三纲五常"等封建秩序是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侵犯的。他提出"主静“原则,要人们“无欲"、“寂然不动"。他的学生程颢、程颐也是理学的奠基人。他们共同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的理学体系。他们把“理"或“天理"看作是宇宙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基础。认为人和物、自然和社会的一切都是从理而来,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因此君臣、父子、夫妇之道都是不可违背的,是万古长存的天理,违背了就是伤天害理。

北宋另一位理学创始人张载,则认为气的凝聚形成万物,气的消散万物消灭。事物变化的规律就是“理",离开事物本身的变化,就无所谓“理"。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永恒不变的“天性",主张把人生成以后所取得的“气质之性",返回到先天的“天地之性"。

南宋的朱熹继承二程学说,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认为,“理"不仅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三纲五常是先天就有的。“存天理,去人欲"是永恒不变的真理。陆九渊则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主张“明本心"“知礼义",把伦理道德说成是人所固有的“本心"。

最佳贡献者
2

依据钱穆先生之说,对宋代的“新儒学”之称可有广狭之别,即广义的“新儒家”包括范仲淹、欧阳修和“宋初三先生”等,而狭义的“新儒家”则专指宋明理学家。朱熹所说“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即以范仲淹和“宋初三先生”等为理学的先驱。

范仲淹是宋代“新儒学”的开端,而“宋初三先生”是范仲淹门下的“贤士”。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与胡瑗的“明体达用之学”对于宋代“新儒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庆历之际,学统四起”,三苏的蜀学、王安石的新学、周敦颐的濓学、张载的关学和二程的洛学等,都与范仲淹及其庆历新政有着密切的关系。

范仲淹是宋代复兴儒学第一人

宋朝他们推行了一种不杀士大夫,不杀大臣和言事官,士大夫也在实行一种士大夫和皇帝共治天下这样的一种思想,对于宋代社会的发展,我认为还是对宋代社会的发展,对宋代一切改革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士大夫他的这种主体意识,他的忧患意识,他的担当的精神,那他就不可能像范仲淹,像王安石那么积极主动地提出这样一个改革的措施。历史上通常将始于这一时期的儒学复兴成为新儒学,也叫宋学。

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砥砺士风、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经济和军事等领域。虽然其整饬吏治仅及一年就夭折了,但其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砥砺士风、培养人才则对以后宋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门下多延贤士,如胡瑗、孙复、石介、李觏等皆与之从游。庆历之际,学统四起。三苏的蜀学、王安石的新学、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和二程的洛学等,都与范仲淹及庆历新政有着密切的关系。宋儒的“内圣”与“外王”是相贯通的。南宋理学时代,与其称为“后王安石时代”,不如称为“后范仲淹时代”。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开宋学精神的“革新政令”与“创通经义”之两端,并且寄其精神于学校。“革新政令”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与兴办学校则使儒学得以复兴,成就了

狭义的宋代儒学的心路历程

宋元明时期的新儒学。范仲淹可谓宋代复兴儒学的第一人。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就是要担当“造物者”之功,“回此天地力”,复兴儒学。在范仲淹的思想中,民本、士风、吏治与复兴儒学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儒学社会,是中国古代的标签。它经历了从衍生到成形的漫长发展过程。

如果说夏商周三代孕育了中国儒学社会的胚胎,汉代塑造了中国儒学社会的骨架,那么,到宋代经过长时期的过渡和曲折性发展,中国儒学社会的血肉及功能组织得到了全面的发育和健全。

众所周知,宋代儒学的主流是理学

理学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以儒学内容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的有益内容,对传统儒学进一步改造与发展,使儒学更为理论化、思辨化,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兴儒学派别。

宋代的新儒学体系,以“理”(或“天理”)为世界本原。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开创者为北宋五子,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并称“北宋五子”,南宋朱熹则为集大成者。

程颢程颐

朱熹

两宋理学的产生,不仅适应了社会历史潮流,实现了复兴儒学的目的,而且更强调务实精神,针砭时弊,旨在以儒家的伦理纲常重建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而不空谈心性义理。

也正因为此,两宋理学地位不断上升,后成为官方主流哲学,对中国文化和精神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儒学通过创造转化汉唐经学知识的固有范式,实现了“经学理学化”的诠释学转向。最终,朱子学建构了一套“四书学”及“家礼学”的新典范,标志着新儒学“经典世界”的全面重建,有力推动了儒学在哲学、经学及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发展。

结语

传统文化的真正复兴,有赖于对它作出与时俱进的全新的诠释,有赖于对它作出科学的再构和改造。我们的时代需要新儒学。就此而言,我们的时代呼唤一大批既精通马克思主义,又有很深的传统文化造诣的当代“朱子”。

参考文献:

李存山,宋代的“新儒学”与“理学”

3

不知道啊!只知道儒家朱熹名气最大。还有二程,周敦颐等人。

4

谢谢邀请。我本人对新儒学没认真研究过,如果想当然地回答,不妥。因此,大概说一下原因--为什么没有这方面的兴趣。

在我个人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这个没问题,它很长很长时间占据主流,到目前好像也比较火爆,但问题在哪呢,在于其本质目的是“钳制思想、限制言行”,因而古代帝王都很推崇,便于统治管理天下黎民百姓。

孔孟之后,后世附会得非常严重,何况根上就不好。举个事实例子,以说明后世基本上属于玄乎的附会: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就是许慎臆想编造的释义,现在的共识,原因是什么?甲骨文是近代才被发现并被研究的。也就是说,孔孟之后的后世儒家,基本上是在“扯淡”,而他们之所以附会,就其目的来说即是“入世”为官,去加入统治队伍,因此我个人对这些货色的评价很低--犬儒,字面意思。

综上,就是没有深入研究兴趣的个人的原因。

也许会有人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李敖说过“臭鸡蛋非要吃完才知道是臭鸡蛋吗,一闻就知道了”。

没给出对应的答案,抱歉,谢谢邀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