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金十年?巧了,和1928年济南惨案到1936年西安事变时间重叠,为不抵抗日军的阶段的“黄金十年”啊!

对岸公开了蒋介石下达不准抗战的电报原件资料,证明了蒋介石是创造不抵抗主义的罪魁祸首。

1、最早的不抵抗,济南惨案不抵抗:

1928年5月12日,蒋介石急电杨胜治不准抵抗:泰安第十军杨军长勋鉴。胜密。请兄亲往崮山、中宫镇等处切实约束官兵不许开枪。如遇日本军队,不必抵抗,沉着忍耐,切勿冲突为要。蒋中正。文亥。(图1)

2、918事变前在日本策动下石友三叛乱,并联合粤系利用第二次宁粤准备打蒋倒张。中原大战失败后逃到大连的阎锡山在土肥原贤二的帮助下坐着日本飞机返回太原,重掌晋绥军,把东北军赶出娘子关。粤系的“非常会议”致电阎锡山等人,恳请继续指挥北方反蒋倒张。

8月24日张学良向蒋介石提醒日本随时可能侵略:近来对日外交性情紧迫,彼国朝野上下公然密谋侵占我东北,势甚积极,不可终日。弟曾尽力设法以谋疏解,终鲜效果,转呈总座,至深佩感。近数日来,情况益紧,……日人方面属有意动作,现已揭开面目,必将另造事端以为借口。似此情形,恐非退避所能了事。弟为此事,日夜焦虑,当此危急之时,我方应用何法以为应付,尚祈详赐指示并请密陈总座决定方策。指示遵行,不胜企祷。(图2)

8月25日?,深感此事异常棘手的蒋介石向张学良指示“北方局势务须求:?一根本安定办法?,勿使其受两广出兵之牵动。除使阎、冯离境出洋外?,并将商震、杨爱源、孙楚三人从速委其名义为要。面对日人可能发起的任何挑衅行为都不可过激,切记避免冲突,以待时机。”

从关外调兵,使得东北军的18万主力驻扎在河北,而在东北的军队不足,使得日军安心地对东北发动侵略。

按照这个思路就可以解释出?蒋介石完全和张学良在同一条战线上,?蒋介石希望张学良不要两线作战,只安内不攘外,避免刺激日本。

3、918事变第二天蒋命令张学良不准抵抗:“接沪电知日兵昨夜进攻沈阳。日以我军拆毁铁路之计划,其借口如此,对此应力闭(避)之。近情盼时刻电告。”(图3)事变第三天蒋向所有部下通知,消灭请愿抗战活动:“沈阳日军与我冲突,我正严重交涉中。各地方切不可有激烈及报复暴举。免人更有所藉口,使外交益陷困难。应力持镇静,严守秩序,请兄负责维持为要。”(图4)当天,蒋要求张学良撤到塘沽:“瀛眷及尊府家属想均已安全离沈。遥深系念。请代慰问。再青岛海军,鄙意可迅予集合塘沽。因在青或恐与日舰发生万一意外,集合塘沽,则在各国军舰监视之下,较为安全。请即酌行。”(图5)

918事变第四天,蒋介石担心张学良私自抗日,“破坏大局”。21日致张学良:“弟刻回京。对外交(国联谈判)事,须待面商。请兄即命驾来京面叙。中正叩。”(图6)

4、中国第一封命令抗日的原件由张学良下达:蒋依旧希望东北局势能变成第二个济南惨案而让日本主动撤军。11月5日,抛弃了幻想的张学良给马占山下达了“力图自卫,设法抵御”的命令,并迅速组织部队,发出抗战檄文灰电,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江桥抗战。而张学良的这个命令成了14年抗日战争的第一个抵抗日军命令,并且该命令被彻底奉行。马占山在黑龙江抗日同时张学良也击退了日军对天津的两次侵犯,平定了天津事变。(图7)

5、蒋联合日本进攻察哈尔军:

东北军从黑龙江抗战、平定天津事变、到锦州防御战,在长城抗战第一阶段,张学良一度击退日军但最终却被蒋介石撤职,1933年5月31日蒋对日投降,签署《塘沽协定》割让长城以北给日本。

后来吉鸿昌等人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由于收复多伦,毁坏了“和平条约”,蒋命令何应钦联合日军冈村宁次一起进攻察哈尔军。

何应钦向蒋电令,报告了日蒋联军进攻的情况:委员长 蒋。文密。此次方、吉复窜怀柔、顺义附近,经我军与日军确实联络,包围压迫,连日以日陆炮、空军均向方吉残部施行轰击,我军则在重要地区严密截堵,此次得日方之助力甚多,谨并陈明。

职何应钦。铣申行秘印。(图8)

最终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被灭,吉鸿昌被宋美龄秘密杀害。

然而日本的胃口最终还是从东北伸向华北。

6、坚持抗战的张学良反对蒋介石把他的下属于学忠撤职:

华北事变,日军继续打压东北军残部,命令蒋介石把于学忠撤职。服软了的蒋介石在1935年5月25日给张学良电令,询问他的意见:因对日外交关系,拟免去于学忠职务,吾兄有何意见,速即电示”。

5月27日,张学良复电蒋介石,坚持抗日,明确反对撤换于学忠:日方狡诈,贪得无厌,如此时易人,则彼方益得骄横,恐无宁日。中国的封疆大吏,不应以外人的意见为转移,如此例一开,国将不国。此事所关孝侯(于学忠)的事小,而对于国家攸关的事大”。

然而蒋介石最终把于学忠撤职,这也是张学良后来在西安绑架蒋介石的原因之一。

1935年6月12日,蒋介石致电何应钦,要求北平蒋系部队“全部星夜徒步撤离”:北平附近之中央部队应即全部星夜徒步撤离,仍须防止借口挑衅,力避冲突。(图9)

总结:在局部抗战时期(1928、1931-1936)蒋介石是抗日负面战场的开辟者。


最佳贡献者
2

何谓黄金十年

标准意义上的黄金十年是指从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一直到1937年11月20日常凯申队长胜利转进重庆的十年。这段时间的国家GDP年平均增长率竟然达到3.9%(截止1941年),人均GDP年增长率1.8%,当真可喜可贺。

其实从时间上不难看出,黄金十年的起点就是四·一二政变,常队长在北伐大体成功后,以清党的手段窃取了革命果实。再加上次年张学良率东北军易帜,国家完成了初步统一。而其结束自然是鬼子打到南京,整个中国东部基本沦陷。

咱们说话得讲良心,比起清末的腐朽保守,国民政府确实开启了不少新气象,这些新东西也确实在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吐槽机就粗略的扯淡下好了。

工业

1928年的时候国民政府效仿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没错,再此之前咱们标准度量衡都丢了,传统中国制、英制、国际标准制混在一起用来着。度量衡的标准化让工业有了增长基础,尤其是在江浙、山东一代能够大体脱离战争的情况下。

当时民族资本开始发展,在针织、丝织、染织、印染、毛纺织等轻工行业上做的很牛,一度在国内市场可以和国际资本争锋。并由此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小型机电工业、染料工业、化学工业等,工业产值的年增长率曾达到9.3%。

但是这样的增长率没什么可喜的,那只能说明咱们之前的工业底子差到什么地步。而且民族资本家根本无法涉足重工业和现代工业体系,那些大部分是外资所垄断的,且大部分集中在东北。

农业

整体上说民国其实还是一个农业国,大部分的税收依然是农业税,但这些纳税人基本没啥权力,有的只是义务,无穷无尽的义务。国民政府从孙中山先生就开始呼吁给农民,尤其是佃农减税赋,但大多只是喊而已。

1927年5月,国民政府颁布《佃农保护法》,终于规定了佃农负担比例。只是在大地主的抵制下,这部法律连浙江都执行不下去,更别提军阀盘踞的山东、山西等地区。最终这个被俗称“二五减租”的东西成为一纸空文。

整个黄金十年里,农民的命运极其悲惨,他们的生活没有得到任何改观,除了要面对中央政府的征税,还得负担军阀征税,生活贫困不堪。即使这样也没人肯放过他们,时不时的就会有人来拉壮丁,基本的劳动力保障都不足。黄金十年跟农民无关。

财政金融

这部分是国民政府重点整顿的,他们收回了外国人管理的海关,不过依然雇佣外国人管理。把钱币单位从两改成了元,继而又发行法币,后来的结果很多人也知道的,提着一麻袋钱买不来一麻袋粮食。

所有这些财政增长不是被人贪墨就是填了战争的窟窿,客观上讲这里有很大程度是填抗日战争的窟窿,不过吐槽机还是得强调,即使918事变之前,多数财政收入也是用于军费的。

迟缓增长的财政收入无法满足开销时,国民政府通常就会举债,1928年财政部长宋子文发行内债1.5亿、1929年1.98亿、1930年1.74亿,截止到1933年,民国政府总共发行内债14亿之多。这些内债大部分摊派给了大金融家,一度造成双方关系紧张。

其他

可以给常队长吹一波的是在铁路、公路和邮电建设上,这十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公路,在抗战前足足修了8万公里。当然,其中大部分后来便宜了日本鬼子,他们冲出华北后进军神速跟这个有很大关系。

在邮电系统中,长途电话系统扩充了4.8万公里,基本实现了省级单位覆盖。铁路方面收回了很多外资经营的铁路,后期控制了1.1万公里的铁路,超过全国铁路长度的一半,顺便说一下,剩下的9000多公里在东北。

教育方面制定了标准国语,并推行扫盲运动,到1936年拯救了685万文盲,当时全国文盲是2亿人。公派出国留学制度让精英教育得到发展,于是现在很多人吹逼民国多大师,只是吐槽机私以为踩着几亿文盲当大师也没什么滋味。


总结起来吧,所谓的民国十年不能说毫无成就,但这些成就没有惠及普通百姓,尤其没有惠及占最大比重的农民。所以那只是资本家、金融家、大地主、买办、军阀们的黄金十年。况且细究起来也不足十年,1931年就918事变了,当起亡国奴的东北佬更享受不起那个黄金时代了......扯淡完毕。

3

又在鼓吹“黄金十年",实再不值一驳!一些人总爱拿GM党自我吹捧的东西出来传销实再可笑!也不想想,这十年恰是中国内战最频繁的十年,国家不统一,政局不稳,连年战乱,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再加日本侵占东北蚕食华北,面临外强巨大的压迫与欺凌,又何来的黄金十年?!所谓黄金,意味着什么?应该是经济大幅增长,国家人民和平安宁,人口也必会大幅增长,有吗?从1911民国初年到1937年,人口增加了多少?而这所谓的黄金十年里又增加了多少?

吹嘘的里面到有经济增了多少,那个空洞的数字来自何方,有无考证?增长的是什么,当时的中国哪里增强了?军事?工业?科技还是总体国力?老百姓的和平安宁与生活呢?我看恰恰就是这十年由于军阀纷争内战不断,民众苦不堪言,国力愈加虚弱再加蒋的对内高压对外绥靖求和的政策才导致外敌觉得有机可乘而入侵中国。

说到所谓大师辈出是最辉煌时期,真是可笑之至!我并无有冒犯民国文豪之意,但旧中国是农业大国,且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多重压迫,人民普遍困苦,文盲率在90%以上,没有象样工业,无从谈起科技,这些加强国力的基础和人才十分奇缺,最基本的日用品及常用品也大都靠泊来品,什么洋火、洋油、洋灯、洋伞、洋布、洋鍬、洋镐、洋枪、洋炮,大部份基本的东西自己都不能造,还谈什么大师!这些大师做了什么贡献?解决了什么问题?用口号吗?用文稿么?用学术论文吗?还是相互对骂娶几房姨太太?没有!什么作用都没起!中国仍然贫穷,仍然战乱四起,仍然难民如潮!仍然饱受着帝国主义外强的欺凌、侵犯!人民仍然苦不堪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4

所谓“黄金十年”,指1927-1937年,北伐成功后建都南京的国民政府,在此时期全国大发展,各行业均取得了一定成就,被一些人称为“民国黄金十年”,个人觉得,这十年间在各行业确实有突破,较往年在数据上肯定提高,并有成功的案例,但这并不能成为吹捧的资本,很多事情更经不住推敲,因为是从零开始,是个人做了,都有成绩,但结果是中小地主普遍破产,经济全面溃败,差点就把中国推到生死线,抗战一爆发,彻底回到宣统前。

图为1927年北京地区,难民们聚集在救世军门口。

黄金十年里,着重有讲土地改革和农业复兴,就拿土地来说明。是的,国民政府确实做了,1930年颁布了《土地法》,该法赋予每个百姓平均享有土地的权利,并防止垄断,但百姓迫切需要“耕者有其田”,却根本无解,土地仍掌握在大、中、小地主手中,政府也牵头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新垦耕地、发放农业贷款、兴修水利,调整农业结构,推广农业技术等,这些对扩大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图为那时缠足的中国女性。

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在各地设农业处、农业复兴会等机构,将粮食、茶叶、棉花、糖、烟草等一切农作物实行统一控制,农产品从收获、加工到销售层层环节“统制”,怎么做呢,压低价格收购百姓手中农产品,剥夺各地的加工销售权,上面官商勾结,大地主、大资本家赚得盆满钵满,好的政策和措施根本没惠及百姓,只能导致土地兼并加剧,农民负担加重。

图为1930年河南,因中原大战被摧毁家园的人们。

北洋时期的农业赋税较满清要重,可是国民时期的赋税比北洋更重,比河北定县为例,1927年的附加税比1917年增加了3倍,正税涨了1.5倍,江苏的南通县,更是涨了5倍,各地还有田赋预征的现象,意思是地还没种,粮食还没长出来,先把税给交齐了,可是大地主的田租仍然保持37%不变,丝毫没撼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制度。

1931年定县的学校,露天讲堂。

实际上,国民政府大力投入的提高农业生产力方面,比如1932年机电灌溉农田达120万亩,大肆鼓吹,其实只占到全国耕地的1200分之一,毛毛雨罢了;中央财政对农业水利的投资极少,仅有几个地方财政用于农业投资,到了30年代,农村金融基本枯竭,为了维持生产,只能从商人手中借高利率贷款;不久真相被戳破,抗战爆发后,田赋与征购在各地展开,搜刮之下,老百姓姓手中拿到的只是写着“粮食库劵”的一张白条,所以,黄金十年只是镀金罢了。

5

基本属于虚的。

所谓教育与工业发展,于国家军事建设毫无作用。以1936年为例,全国85%大学是文科。而剩余15%还得剔除医科,可想而知,民国黄金十年,工业发展基本停顿,甚至比不上清末时期的工业水平。

面对倭寇的步步紧逼,别说飞机大炮,步枪与子弹都难以满足国防需要。这个时候需要那么多的社会科学大师嘛?这些大师可以抵御倭寇进攻?

6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艰苦抗战,中国终于取得胜利。然而这一段岁月中的人与事,却在后人的转述中逐步走样。在日本投降69周年之际,观察者网特地推出“抗战十大谣言”系列,以正视听。之前已刊发《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名将”张灵甫》、《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孙立人活埋日军》、《抗战十大谣言:起底“钓鱼帖”》、《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八路军大规模种鸦片》、《抗战十大谣言之共产党只牺牲1位将军》与《抗战十大谣言之“飞虎队”神话》。】

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国粉”圈中广为流行:“民国的‘黄金十年’间,中国工业实力迅速进步,为八年抗战打下了坚实基础。”还有的说:“抗战中,国军多次研制飞机和多种轻武器、火炮,抗战后还研制了喷气式战斗机,还研究过原子弹。其军工科技研究方面不比‘1949年后’差……”此外,一篇网络热贴《民国留给‘新中国’真的是一穷二白吗?》(此文的用心从其标题引号位置可见一斑)也被广为转发。该文称,现行教科书里称“洋钉、洋火、洋灰”之类说法都是“谎言”,民国早已“研制出火柴、铁钉和水泥”,而且还能“制造万吨轮”。作者最后问道:“试问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有多少在世界领先的科技能压倒欧美和日本?上海新楼倒掉的时候,1910年代马牌水泥建造的上海邮政总局迄今不倒,这是为什么?”——换句话来说,此文作者认为“水泥、铁钉和火柴、万吨轮”就是“压倒欧美和日本的世界领先的科技”,认为施工质量正常的钢筋水泥建筑应该和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比寿命。

不过光是从这个角度来辩驳的话,实在不必单独成文。我们这个系列文章,不仅仅是要辟谣,更希望能带读者细读历史,不要被片面的“真相”引入歧途。金庸借韦小宝之口说他造谣的秘诀是“九句真话里夹一句假话”,上述谣言制造者更高明一些,他们说的全都是“真话”,只是隐去了那些他们不希望别人了解的东西罢了。

“黄金十年”忘了钢

首先,我们要来谈谈民国的“黄金十年”,看看它是否为八年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的“黄金十年”指1927年“东北易帜”,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开始,到1937年抗战爆发的这十年。根据百度百科“黄金十年”条目引用据称是台湾的说法描述道:“1930年-1936年间……中国工农业产值达到了清朝末期、民国肇建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化的起端,并以官僚资本及引进新组织新技术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经济成果……十年建国时期中国重化工业建设,主要以国防工业为核心……1936年3月……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奠定中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1937年,这些工厂的产品产量为电力153.3万度,煤2万吨,净钨砂11926吨,锑14597吨,精铜9吨,铁砂6313吨,电讯机425具……就在中国迈向工业现代化之际的1937年起,日本发动了中日战争,并陆续大量增兵入侵中国。据统计,1930年代末期-1940年代中期的中国,因为此战争所造成的损失至少6000亿美元,而后果就是让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少延宕20年。”

上面这段文字,乍一看简直令人扼腕叹息啊,好像民国已经站到了现代化的边缘,要不是日本鬼子,要不是……但细一追究,这些说法简直令人笑掉大牙。我们且不说这“让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少延宕20年”是不是未卜先知——1937年的20年后,差不多就是新中国建国十周年之际,中国倒真是走上了现代化进程,只不过,和国民政府毫无关系。也且不说那少得可怜的发电量、煤炭产量、铜产量和电台产量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就说说工业的骨骼,钢铁的产量——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为何在这里没有提到钢铁产量?

我们只好去搜索一下答案,一上来就有一个说法很引人注意。“1913年,中国粗钢产量为4.3万吨,而到了1930年,就只有1.5万吨了,‘黄金十年’还不如晚清!”不过这个说法也是在“选择性陈述事实”,因为在“黄金十年”期间,中国出现了一个钢产量的低谷,原因与汉冶萍公司倒闭有关,产量从1927年的3万吨降低到了1931年的1.5万吨,此后回升到1934年的5万吨。随后,好像民国政府突然发威,1935年,中国全国钢铁产量一下子上升到25.7万吨,然后又在两年内翻倍,到1937年达到55.6万吨!

“国粉”们,你们看,我帮你们发现了一个大秘密,民国的钢铁产量在短短3年里增加了11.5倍!这数据,太惊人了……可为啥这么厉害的数据“台湾学者”们都羞于启齿?原因很简单,增加的粗钢产量来自于鞍山钢铁厂,属于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洲国——和蒋记国民政府实在是毫无瓜葛,就算脸皮再厚也无法把这归入民国“黄金十年”的成就里。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导致1935年后国内钢铁产量上升:中原大战后,多地军阀为抗蒋需要,开始大搞兵工生产,其中四川的刘湘整理四川钢铁厂,到1936年将其产量扩大到年产一万吨钢的水平。山西的阎锡山为了扩大军工生产,也搞了不少钢铁生产,具体钢产量不详,但从他能年产数百门山炮来看,产量可能也不小。

换句话说,南京国民政府手头真正掌握的钢铁产量,反而比清末少得多了。就这点而言,那个“反谣言”只是没把话说完整,因为那1.5万吨钢,差不多就是南京国民政府真正掌握的钢产量。

但是国民政府此时也确实有不少军工项目,尤其是引进德国技术制造步枪、机枪、反坦克炮、野战炮等等,从其产量来看,这1.5万吨粗钢肯定不能满足钢铁的需求。那么这钢是哪来的呢?

民国巩县兵工厂历史中一份1935年1月的材料来源列表报告称:“枪管钢17158.1公斤,来自德奥,枪件钢20867.3公斤,来自德奥,熟铁3446.1公斤,来自德英奥,无烟药3922.16公斤,来自德美奥。其他金属,包括铅铜和所有钢料,油料及化学品,大多进口自外国。” ——几大强国伺候您一个厂,真是倍儿有面子。

这就毫不奇怪。抗战爆发后,诸如37毫米战防炮(反坦克炮)等武器生产因为德国进口的炮钢用尽而难以为继。

那为何会有人做出如此匪夷所思的决策呢?原因很简单:经手人可以从中得到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扣……民国啊……关于你的话题为什么总是绕回到这上面来?

哦,关于“黄金十年”,也不能忘了说一下,有人以为:民国重工业固然不行,那么轻工业发展应该很好……你们错了。

我们看看民国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旗下面粉企业的故事:荣宗敬和他的弟弟荣德生从1902年投资面粉业开始,资本积累非常迅速,1906年又开始插足于纺纱业。一时间被称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然而,与他们旗下工厂数目和设备增加的同时,工厂的负债也在迅速增加。到1933年,除了3家面粉厂以外,荣氏兄弟旗下其余各厂都有抵押借款,而资本2200万元的9家纱厂所积欠中国银行和上海银行的债务,在1934年就达到2100多万元,其中二、五两厂,在1936年不得不交给债权团接管。

如果有人不理解上述这件事,可以翻上去看看那段“黄金十年”的功绩,其中有一句话“并以官僚资本及引进新组织新技术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经济成果”,相信现在大家可以明白这其中的含义了吧?

据民国自己的《上海市年鉴》统计资料,从1928年起,历年注册工厂,无论是厂数(除少数一两年外)或资本额,都在逐年下降,资本额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这就是说,一方面新设工厂的数目减少了,另一方面,数目日趋减少的新设工厂的规模,也更加小了。

上海市这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源都面临这种情况,“黄金十年”里民国的“建设成就”让人还能说什么好呢?

那么,“黄金十年”到底是怎么取得“7.7%的工农业产值增长”的呢?

以下同样出自前面吹嘘“黄金十年”文章里的话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其一:“1928年到1934年,先后和外国政府多次谈判,通过四次关税改革,使海关关税大为提高,显著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改善了十年建国初期财政紧绌的劣势。”其二:“国府随即于1935年11月4日实施法币制度,将银本改变为外汇本位,以纸代银。”这关税、法币这两大财源,是国民政府“黄金”进项的真正所在。而这其中,“关税”是帝国主义国家赐予忠实买办的,“法币”则是仗着枪杆子强行推广的。我都不想在这里评论什么了,读者们自己想吧。

至于“黄金十年”和解放后十年的比较嘛……有点不公平,我们就列举中国1949年到1952年的部分工业产品数据吧:发电量,43.1亿度到73亿度;粗钢,15.8万吨到135万吨;煤炭,24.6万吨到193万吨;水泥,66万吨到286万吨……

如果说民国那主要工业品产量停滞、乃至到退的十年可以用“黄金”形容,那1949年到1952年之间的这种增长,我实在不知道用什么来比喻了——顺便说一下,今天中国在上述这些领域的产量全是世界第一。

民国军工的“黑科技”

说过“黄金十年”,我们正经说一下抗战,说一下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的兵工科技到底有多厉害,以及抗战期间军工生产的一些事情。

抗战期间,中国的军工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十分低下。更令人奇怪的是国民政府对于作为军工生产的基础设施的态度:1943年,重庆18家铁厂中14家倒闭,4家钢厂中也倒闭了一家。1944年4月2日《中央日报》称,机器厂维持经常开工者,不及十分之一,停用的工机具约占总数的40%……这种景象与中国当时缺枪少炮的环境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有人说,之所以不能利用国内的工业开工生产枪炮,是因为国军重视枪炮质量,因为当时国内无法冶炼出合适的枪炮钢材,也只有少数兵工厂拥有制造优质枪炮所需的设备。这种说法实在不值一驳,当时设备远比重庆这些工厂简陋的中共黄崖洞兵工厂还自行研制了“无名式步枪”、“八一式步枪”(与现在的81式不是一回事),甚至用铁轨钢制造了大批掷弹筒甚至仿92式步兵炮。就算这些武器性能难堪大用,那也总比赤手空拳强得多。

更何况,军阀阎锡山曾在山西建设起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可观的火炮工厂,每年可生产200多门山炮。尽管由于设计、材料等原因,大部分火炮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水平,且“经常打几百甚至几十炮就出问题”。但忻口战役中,在当时中国属于“超豪华”水平的晋绥军炮兵也算是打出了“百炮齐发,弹如雨落”的效果。据称此役中晋绥军“炮兵有八个团参加,发射炮弹四万余发”。可惜的是,随着太原陷落,失去后勤基地的晋绥军炮兵也就成了废物。

相比之下,南京政府控制下的巩县兵工厂从技术水平上看要比“阎老西”高级多了,采用的是全套的进口设备和原材料,除了生产枪械和火炮,甚至还有一个年产120吨毒气的化学战剂工厂(能生产催泪、呕吐、喷嚏等非致命毒剂,以及光气等致命性毒剂)。不过由于它的附属防毒面具厂产能不足,中国军队无法有效使用化学毒气(风向一变就变成熏自己了)。

1937年抗战一开始,巩县兵工厂就受命搬迁,结果在混乱中丢失不少设备,其生产步枪的分厂被炸毁,失去生产能力。逃到湘西的一个分厂只能保持每年几百挺机枪的生产能力。抗战胜利后也没有多大改善,最后该厂位于武昌的分厂由解放军接管,另一个工厂逃亡台湾,并入“联勤44厂”。从此这座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从袁世凯手上创办起来的兵工厂就这么消失了。

国民政府的另一个主要兵工厂,金陵兵工厂在1937年后也展开西撤,仅16天就将大部分设备和材料搬迁完毕,不久后开始复工。此后的八年抗战中,这个搬迁到重庆的兵工厂成为了当时“国军”主要的国产武器来源

21兵工厂到1943年时每月可生产7000把“中正式”步枪,此外还有大量其他武器。不过该厂生产的24式重机枪和捷克式轻机枪直到1943、44年才实现“零件可互换”……这在当时的军工大国眼中或许不可思议,但在中国却是无奈的现实。

与巩县兵工厂相比,该厂幸运之处在于有一位叫李承干的兵工奇才担任厂长。他除了亲自参加武器研制,最重要的是经营有方,勤奋实干,硬是在当时困难的环境下坚持了下来,还为厂子赚到了“黑暗社会中一个光明之点”的美誉。

不过这位奇才,先是拒绝加入国民党,又在1947年拒绝为内战生产武器,辞职赴美“考察”。此时他已是“国军”中将,却只带走了几个装衣服和书籍的旧肥皂箱。1948年,受化学家候德榜之邀才回国,担任南京永利化工铵厂厂长。南京解放前夕,他积极组织职工展开护厂斗争,拒绝将工厂迁往台湾……听到这,读者您大概已经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承干成为我国首任国家计量局局长。那位力邀他回国的候德榜——前面提到的一则谣言中将他形容为“民国大师”,他在抗战期间的经历也很值得一说。侯先生当时因重庆条件困难,创新开发新型制碱法,并将其推进到“半工业化”生产阶段,却因国民政府不予支持未能投入生产——三酸两碱是制造重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尤其是制造炸药——但国民政府对候德榜先生的这些努力,似乎没什么感觉。对国府心灰意冷的候先生1947年内战爆发后远走印度。1949年,他听说了新中国建设现代化工业的热情,拒绝了印度塔塔公司十万美元年薪之邀,毅然回国,为新中国的化学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一位伟大的化学家,把他和那些做着“鸳鸯蝴蝶梦”的“大师”混为一谈,真的好吗?

民国到底有多重视本国军事工业,从抗战最要紧关头对军工人才的态度就可见一斑。

到1949年为止我们中国制造的科技含量最高的武器是啥?

民国在抗战期间,也取得了一些“军工科技成就”,比如“研驱-0”“研驱-1”型战斗机、共轴旋翼轻型直升机;抗战后,委托英国设计了XP-1001喷气式战斗机;在“黄金十年”之前,还造过“万吨轮”。

这些“成就”若是细究,几乎每一个都可以看到技术人员的一腔热血和民国官僚们的白眼。这些设计中,大部分由于技术缺陷只能算是试作品,要么是利用剩余产品“攒货”,在国民政府不予重视的前提下,无一例外只能成为绝唱。至于“万吨轮”,连船体钢板都要从美国购买,只是在江南厂进行了组装而已——要不你以为这船为啥只此四艘再无下文?

文及于此,笔者想以这些工人后来的一个故事结束:1950年底,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缴获美军90毫米火箭和57毫米无后坐力炮。半年后,国产同类武器仿制成功,1951年下半年,朝鲜前线部队得到4800具国产51式火箭筒及20万发火箭弹,数千门57毫米无后坐力炮和21万发炮弹。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中,志愿军依靠新获得的反坦克装备,共击毁击伤敌坦克100多辆。

7

我是津城,我来回答。

民国黄金十年,发展迅速,成就突出,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黄金十年成就

民国黄金十年,是指1927年国民党取代北洋政府、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年。



  • 在经济上,1927年至1936年的10年间,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率呈现较高水平,这10年间的经济增长率为8.4%,是同时期日本发展速度的近三倍(也正是日本看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担心中日差距越来越小,加快了侵华步伐),这10年也被称为国民党经济建设的“黄金十年”。193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122.74亿元,比1927年增加83.2%。

  • 在政治上,开展签订新约运动,废除了清朝时期签订的部分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 在军事上,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进口大量先进武器提供了财政支持,大量先进武器提高了军队的水平,尤其与德国的交好,装备了大量德械师,军队得到更加先进的德式训练。军队装备水平的提高,缩小了日后抗日战争中中日的武器差距。

在这十年之中,交通进步了,经济稳定了,学校林立,教育推广,军队装备水平提高,而其他方面,也多有大幅进步的建树。

这十年的高速发展,大幅提高了综合国力,积蓄了力量,为抗日战争时期坚持持续抗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金十年的缺憾

黄金十年虽然经济发展迅速,各方面大多也都有建树,但是却仍然有很多不足。

比如,国民政府在黄金十年时期,不是进一步发展国力,而是执行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外国势力示弱,对国内红军却大力围剿,消耗了大量国力。



面对日本的补补入侵,第一次淞沪会战时的示弱;九一八事变后更是执行不抵抗政策,导致日本轻易占领东北,物产丰富、经济基础较好的东北,成为滋养日本的沃土。

国民政府的步步退让,让日本侵华的野心更加膨胀,日本疯狂的叫嚷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正是当时国民政府的一步步退让造成的。

国民政府对红军和其他势力的大力围剿,削弱了抗日力量。

津城沐雨认为,如果当时的国民政府不把大把的精力花在内战上,而是花更多的精力发展国力和军力,也许抗日战争又是另一番光景。



知历史,明兴替,懂得失,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创,欢迎大家随手关注,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8

有些人,是不是因为不喜欢A,而选择喜欢A的敌人B,纵使B是化粪池里的糖块,也不管,坚持要舔一下,难道是觉得能把B给洗净?

所谓“黄金十年”:

第一,在国民党政府财政支出中,内战军费和债务费占绝大部分的反常情况。

第二,国民党政府通过法币改革进一步更普遍地向人民进行掠夺。

第三,在国民党统治下封建落后的地方财政主要靠田赋、苛捐杂税和借债度日。

国民政府只知道从外国买钢铁,因为经手人可以从中得到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扣,成为率先致富的重要手段,皇亲国戚当然皆大欢喜,也就没有动力去发展自己的钢铁工业。

结果导致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工业倒退的情况。例如北洋军阀时期能造炮钢、枪管钢,经过民国“黄金十年”的“大发展”后,反而全不能造了。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1920年全国工矿业国家资本以可比价格计算为22260万元,国民党在中国当了十年家,又是继承,又是吞并,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全国工矿业的国家资本以可比价格计算居然不升反降,老本亏了不少,变成20600万元了。

对于这种劣绩,居然还有人大谈什么黄金十年,这面皮当有一墙之厚。

讲当时学术有大师,当年的大学办得多好,他办得好也罢,不好也罢,跟你没关系,跟绝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全国的大学1936年不过百所,解放前夕到1949年前后中国只有89个大学和52个专科学校,在校生是8万人,现在一个大学就超过8万人。

民国从1912年算起到1949年38年一共有21.8万人获得大学毕业文凭,平均算下来一年不到6000人拿到大学文凭,现在今年多少人拿到大学文凭?前几年都是700、800、900万人。

当时的大学那么少,能上大学的人绝大多数是来自地主、富农、商人、学界、政界、医生、军警,来自工农阶层的人非常少,今天有些人家里也是苦出身,讲到民国就眉飞色舞,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

蒋一枪不放丢了百多万国土、丧权辱国窝囊到了这个地步,总得给个借口,所谓:“以和日而掩护外交,以交通而掩护军事,以实业而掩护经济,以教育而掩护国防。韬光养晦,秘筹秘谋,以余报国惟一政策也。”  ‘

十年下来,你韬光养晦搞经济和国防建设,搞咋样了? 

你说关外损失关内补,欲与小日本试比高,高了吗? 

事实和数据明摆着(四大饥荒、农业破产、轻工业破产、十年间产业工人工资减半、国防工事全系豆腐渣。。。),那十年乃不折不扣的“黄翔十年”。

9

  有人说:“抗战前的中国不像一个国家,更像欧洲中世纪。”

  所谓“民国黄金十年”说的是1927-1937年,北伐成功到日军全面侵华这段时期。这期间,列强刚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没工夫太欺负南京民国(鬼子除外)。且看黄金十年的真相:

  【经济上】

  当时欧美各国饱受经济大萧条影响,貌似民国6.7%以上的经济发展超过了很多列强——且看,民国经济发展的数据有多不靠谱?

  南京民国治下的国家,主要财政收入是海关关税、盐税。最高时,海关关税占到中央财政收入的60%。这代表了什么?进口、进口、再进口,靠着进口撑起经济数据——外国商品倾销国内的后果,就是民族工商业受到毁灭性打击。

  民族基础工业、采矿业不但没有发展,反而连清末民国初都不如。进口的生活必需品(煤油、面粉等)83%以上的高税率,这负担都摊到了底层民众身上。

  南京民国财政支出,50%以上用于军费,33%以上用于偿还外债。这钱哪里来?拆东墙补西墙啊,继续借外债,每年财政的1/4都是借外债(这窟窿啥时候能补齐呀?)。

都这个年代了,江浙沪还是以白银为硬通货,上海滩30多家列强银行垄断一多半白银,控制了南京民国的金融命脉。光是英国汇丰银行一家的资产,都超过南京民国的财政收入。

  宋子文倒是做过金融改革,可惜“法币”一出没多长时间就贬值,发了财的是跟列强勾结的买办资本家,平头百姓继续水深火热、继续食不果腹。

  说是“黄金十年”民国发电量翻了一倍(这就是来搞笑的,比如,本来一家发电厂,再建一家那不就翻倍啦?)。南京民国满打满算也就3亿多美元的收入,要增加10%很简单,增加3000万就够了。列强几百亿收入,就是增加1%也比它腰粗不是?

  【政治上】

  随着北洋旧军阀退出历史舞台,民国南京政府成为国家代表。旧军阀、旧官僚换个马甲,摇身一变又成为民国南京政府的高官显贵。GMD根本不像一个政党,而是军阀、旧官僚、政客为了分配利益组成的利益集团。在执行委员会中,军人(军阀代言人)长期占据40%以上的名额,南京就是名副其实的军阀合伙政府。

  北伐后,经过东北易帜、蒋桂军阀大战、中原军阀大战,表面上民国南京政府统一了全国。实际上,是把南京与地方上的军阀斗争,变成了GMD的派系斗争。“黄金十年”的主旋律就是中央派系斗争、中央嫡系对地方军阀削弱与反削弱斗争。

10

所谓黄金十年(Golden Decade)又称南京十年、十年建设,"黄金十年"一词,最早是驻华美军指挥官魏德迈提出来,后被台湾史学界广泛使用。[1] 1951年9月19日在美国国会的演讲的魏德迈说:"1927年至1937年之间,是许多在华很久的英美和各国侨民所公认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之中,交通进步了,经济稳定了,学校林立,教育推广,而其他方面,也多有进步的建制。"

一棍子打死“黄金十年”肯定是不对的,正如不能完全否定常凯申一样。在这段时间国民政府确实做了很多努力,国民经济也在恢复发展,文化教育水平也有所上升,在一些大城市呈现繁荣景气。

但是,这十年并不是适合埋头一隅潜心种田搞建设的十年,而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十年。内部国民政府远没能做到政令统一,还要与各色反政府武装作战;外部日本军国主义虎视眈眈,一再发动侵略。因此,在这十年军事是重中之重,国家经济建设必须倾向军事工业,这一点没得选。

然而作为工业化程度重要指标,“黄金十年”钢铁产量最高也仅达到4万吨,不及同期日本百分之一,甚至远不如清末。清末著名的汉冶萍公司(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称),在民国的主要业务竟是向日本出口铁矿砂。

所以这样一种“黄金十年”完全是畸形的,本质上不过是买办阶级的“黄金十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