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关公战唐朝秦琼是一出好戏,都清楚是出戏,看看热闹就行了,没人会去计较;

张文远斩杀太史慈也是一出戏,是罗贯中特意安排的,但久而久之,许多人却当真了。

历史上的张辽与太史慈没有战到一起,但两人的结局却是很相似。

史料记载,二人都是因病而亡,老罗都安排他们被箭射死。

这好理解,二人因病身亡在先,老罗安排在后,就老罗移花接木的本事,把他二人都安排成被箭射死很简单,不算巧合,也不犯难。但是否还有深意呢?

01

太史慈之死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卒,享年四十一岁。这就是史料关于太史慈死亡的记载。

太史慈也算是江东数一数二的猛将,其死亡的情况没有更多的史料记载,据此分析,可能是病逝。

临亡之时,太史慈叹息道:“大丈夫生在世上,应当持三尺长剑,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身先亡。“

其子太史亨嗣任,历任尚书、吴郡太守,官至越骑校尉。

太史慈壮志未酬身先死,令孙权十分痛惜。

在《三国演义里》,罗先生不忍心一世英雄如此寂寥的死去,就安排太史慈与曹操的五子良将之首张辽大战了一场。

建安十三年(208年),在太史慈病逝两年后,孙权与张辽在合肥大战一场,老罗安排太史慈与张辽单挑,大战七十回合不分胜负。

随后,太史慈献“里应外合”之计,不料被张辽识破,将计就计,引诱太史慈入城,乱箭将他射死。

老罗本想让太史慈再表现一下,却画蛇添足,让太史慈丢了丑,不太高明。

无论史料还是演义,太史慈之死都没有许多品味的地方,比较枯燥。

02

张辽之死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人冲击孙权十万大军,一直打到了孙权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披靡溃败。后又以七千之众,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差点活捉了孙权。

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就连小孩夜哭,也用张辽来吓唬孩子。”张辽止啼“,也成为了民间经典传奇。

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再次向曹丕称臣。张辽奉命还屯雍丘,却在这时得病。

曹丕派遣侍中刘晔带着太医前来为其医珍,并令虎贲卫士们往来传达张辽病况,询问病情的使者经常在路上遇见。

梁章钜《三国志旁证》中提到:“汉朝位居三公得病,皇帝才派遣侍中、黄门问病。张辽并没有位列三公,而曹丕遣侍中问疾,可见受魏文帝宠爱的程度。”

张辽久未病愈,曹丕派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行营,车驾亲临,握着张辽的手,赐给他御衣,太官每天都来送御膳。

病情好转后,张辽便返回屯军驻地。

此时,孙权再度反叛,曹丕派遣张辽乘舟,与曹休到海陵临江驻防。

孙权得知张辽至此,甚为忌惮,对诸将说:“张辽虽然抱病,但仍然勇不可当,诸位千万要谨慎在意。”这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张辽与诸将一起,大破吴将吕范。但他的病情却日益加重,最后病逝江都。

曹丕为之流涕,谥号曰刚侯。其子张虎嗣任其爵。

03

张辽大战太史慈

《三国演义》不仅安排张辽与太史慈大战了七十回合,张辽用计射杀太史慈,还安排了张辽也被东吴将领丁奉射杀。

张辽跟随曹丕以大船征伐江东,被东吴徐盛击败。曹丕登岸逃亡时,吴将丁奉从岸边杀来。张辽为保护曹丕上前迎敌,却被丁奉以箭射中腰部,回营后不治身亡,曹丕厚葬之。

罗先生之所以这么描写,恐怕不是随意为之,或许有其用意,就像演义里其他故事一样,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的。

在豹眼看来,张辽与太史慈的人生,有许多相似之处。演义把他们安排在一起,添加一些故事,就是要引起读者的兴趣,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注。然后去比较他们的人生经历,品味、思考人生所应该尊崇的道义。

说一点与太史慈相关的、有趣的桥段吧。

曹操听说太史慈是忠义双全、有勇有谋的猛将,就打起了他的主意。

于是,给太史慈写了一封信,以箧筐封存好,内无别物,只是放了少量当归。

太史慈是东莱郡黄县人,辗转来到江南。曹操的意思是想告知他,归来吧,漂泊天涯的游子,归顺朝廷,回归故乡。可见曹操对他也十分器重。

看看人家老曹挖个墙角,都搞得这么高大上,文绉绉的,不愧是文学青年。

太史慈病逝后,孙权十分悲伤,对其子厚待有加,可以说孙权对待太史慈不薄。

上面已经介绍了张辽患病,曹丕日夜牵挂,遣医问疾,十分上心。

人都是有情感的,包括帝王。有时候也不能仅仅以帝王之术、笼络人心来看待君臣相得。利益固然重要,但有时候,情感却是最有效的手段。

曹魏能够成就霸业,孙权能够坐镇江东四十多年,不完全依靠利益诱惑。曹丕、孙权都是情商很高的帝王,能够成就这样的事业,也并不足奇。

这恐怕是老罗安排张辽大战太史慈的桥段,想要表达的意愿吧。

最佳贡献者
2

张辽与太史慈皆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不过太史慈却因早亡令后人多有惋惜,话说太史慈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清楚,太史慈之死与曹魏名将张辽有着莫大的关系,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历史上的张辽与太史慈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呢?

张辽计杀太史慈

张辽计杀太史慈一事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话说孙权自赤壁一战大胜后,便一直对合肥虎视眈眈,继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后,孙权终于坐不住了,于是开始率军攻取合肥。时合肥守将乃张辽也,副将有李典,乐进,此三人皆曹魏名将也。初次对阵时,太史慈便与张辽展开了大战,然七八十回合过去了依然不分胜负,然正在两人酣斗时,魏将李典,乐进突然引军直接杀向孙权,使得孙权首战失利。孙权战败回营后十分沮丧,这时太史慈前来安慰,并为孙权献上一计。时太史慈有一亲信的故友在张辽账下当差,太史慈使亲信买通故友刺杀张辽,然后与自己的亲信里应外合,杀入合肥城中。然不想张辽谨慎多谋,张辽擒杀内奸后将计就计,将太史慈引入城中时,张辽一声令下,顿时箭如雨下,吴军伤亡惨重,太史慈也身中数箭,虽得以逃出,但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历史上的太史慈与张辽

当然,张辽计杀太史慈毕竟是小说之言,其实历史上的太史慈并非被张辽计杀。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太史慈和张辽究竟是怎样的呢?他们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太史慈乃东吴名将也,素以忠勇著称,本为刘繇部下,刘繇被孙策所破败走豫章后,太史慈逃入山中收拢残部继续抵抗孙策,后被孙策所俘,因孙策诚心劝降,加之感念孙策不忘昔日神亭岭一战,故此后诚心追随孙策,助其平定江东立下不世之功。

只可惜太史慈英年早逝,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年仅四十岁。太史慈死于赤壁之战前,所以根本不可能随孙权攻打合肥。太史慈临死前曾留有一名言:

“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真英雄也,然其早逝,何其悲壮也!

张辽,字文远,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原为吕布部将,吕布被曹操所破后归降曹操,此后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立功勋。自曹操南征孙权无果后,便委以张辽大任,命其驻守合肥以防东吴,曾于逍遥津一战大败东吴孙权,名震天下。据《魏略》记载:

“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

这便是后来所说的“张辽止啼”。

公元222年,孙权背盟,反叛曹丕,曹丕遣张辽,曹休到海陵,临江驻防。时张辽已染病在身,却依然坚守在一线,于同年击破吴将吕范,然而张辽自身的伤病也愈加严重,不久病逝于江都。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3

张辽并没有斩杀太史慈,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是被张辽反埋伏中了箭,伤重而死的,张辽的的结局也差不多,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伤重而亡的。说明一点,在正史上二人都是病死的。回到小说,太史慈是东吴前期排第一的武将,张辽是曹魏著名的一流猛将,正常来说,东吴的武将再实力不济,太史慈的武艺可能要在张辽之上,为何最后反被射死呢?

先来对比一下二人战绩:

太史慈的战绩:



神亭岭之战,太史慈和孙策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最后掉下马来互殴;《第十五回》

太史慈和程普打了三十回合,刘繇鸣金收兵,不分胜负;

太史慈和会稽太守王朗对战,不知多少回合平手;

张辽激怒孙权,欲使其和他单挑,结果太史慈出马和张辽大战七八十回合不分胜负;《第五十三回》

张辽的战绩:

和夏侯惇单挑不知几合平手;曹操军败退,吕虔,曹洪截住张辽,臧霸,不利;《第十一回》

白马坡,张辽被文丑一箭射中坐骑落马;《第二十六回》



张辽和张郃大战四五十回,不分胜负;一合杀死措手不及的蒋奇;《第三十回》

三合杀得袁尚大败而走;《第三十二回》

拍马斩塌顿于马下;《第三十三回》

赤壁之战,张辽一箭射中黄盖负伤;《第四十九回》

曹军败退被追杀,许褚徐晃张辽三人截住张飞;《第五十回》

张辽战太史慈,同上;

张辽战凌统五十回合,不分胜负;《第六十八回》

丁奉射中张辽腰部,被徐晃救了,回去伤重而亡;《第八十六回》



纵观太史慈和张辽的战绩,明显张辽高出太史慈不少,那太史慈又又为何能成为东吴第一大将呢?大飞熊曾经分析过,太史慈是小说里武艺波动最大的一员将领了,这里简单说一下。太史慈成名比较早,甚至比张辽早很多,就连一向傲气的孔融都要收买太史慈的人心,于是有了太史慈找刘备救援孔北海之事。而且,太史慈能在几万黄巾军军中,如入无人之境,这种表现即便不如五虎等人,也已经接近超一流武将水准了。可惜,可能就是太史慈成名太早,许多战绩不为人所知,所以等到加入孙策,状态已经下滑了,到了孙权时代,太史慈战绩还不如甘宁等人。因此,太史慈大战孙策一百回合,可以说是转折点,也可以说是太史慈最高光时刻了。



再看张辽,他的武力在曹魏是强一流的存在,虽然和张郃,太史慈,凌统战平,个人认为张辽还是属于五子中能和徐晃并列的一级。纵观张辽整体战绩,除了被文丑一箭射得有些狼狈外,和徐晃,许褚战张飞实属体力环境问题,还有张飞是单挑王的无奈,以及之外,张辽可是未尝一败的。最后,张辽中了丁奉那一箭,纯属意外,无关武艺。所以,张辽在和太史慈对战了七八十回合,看似不分胜负,其实再打下去可能会是张辽占了上风,但是张辽要斩杀太史慈也不可能,那太史慈是如何去世的呢?



原来,张辽是孙权的心腹大患,而状态下滑厉害的太史慈也自知搞不定张辽,于是给孙权出了一计,就是里应外合让自己的老乡戈定和养马的后槽一起杀了张辽。结果,太史慈的谋划败露,前来偷袭反被张辽军射伤,被陆逊董袭救出,不久而亡。这不仅让人唏嘘,要是晚一点成名,太史慈的战绩可能会大放异彩,无怪乎太史慈临终前,大呼:“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4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这是东吴名将太史慈在临终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这段话说的是又壮又悲,悲壮异常,有那种壮志未酬身却先死的无奈之感。说完之后太史慈就与世长辞,终年四十一岁,无不令人折腕叹息。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人氏,早年和刘备一起帮助孔北海剿灭黄巾,后投奔刘瑶,在刘瑶处不得重用,孙策讨伐刘瑶,太史慈和孙策发生了著名的神亭岭大战,后来被孙策收降。自此成为东吴大将,帮助孙策扫平江东,是东吴的开国功臣。

对于太史慈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出自于名著《三国演义》当中,太史慈是被张辽设伏受箭伤而亡;一种是来源与正史,太史慈在赤壁之战之前建安十一年就逝世了,所以在正史当中便不存在之后的张辽设伏太史慈受箭伤而亡的事。因为小说《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大家都愿意接受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都认为张辽和太史慈的死有着莫大的关系。下面笔者就先从从演义的视角出发,阐明剖析一下整个事件的经过。

赤壁鏖战之后,曹操安排了张辽为主将,李典、乐进为副将驻守合肥这个重要的地方,曹仁守南郡,曹洪守彝陵,夏侯惇守襄阳。除了张辽守卫的合肥安然无恙之外,其余的几个地方都丢失了,孙权带着兵马一直在合肥和张辽交战,但没有什么大的进展。直到程普带着兵马过来汇合了之后,孙权有了底气便开始和张辽决战。两军对阵之时,太史慈和张辽大战七八十回合都不分胜负,李典和乐进合计偷袭孙权,吴将宋谦挡住乐进,被李典一箭射死,太史慈见状回撤,吴军针脚大乱,张辽趁势取胜。

罗贯中在此处就已经给了读者一个暗示,论武太史慈可以和张辽平分秋色,论智还不如李典乐进,如果和张辽过招肯定不行,为之后的被张辽设计被伏击做了铺垫。

在这个时候孙权都被张辽气哭了,不仅被张辽打败,爱将宋谦还死了,正在小孙郁闷的时候,太史慈给孙权出了一个主意。太史慈手下一个叫戈定的人和张辽手下养马官是兄弟,就把密谋里应外合的计划告诉的孙权,旁边的诸葛瑾告诫太史慈,说张辽足智多谋不能莽撞。子义是坚决要去干张辽,在加上小孙同志报仇心切,就拨付子义五千兵马,去包抄张辽的老窝合肥。戈定也和他的同伙商量好了,先放火让城中大乱,趁机刺杀张辽,这个计策对一般的将领可能适用,对付张辽不行,因为张辽是帅才。

在这里笔者认为,演义中的描述把太史慈说的有点没脑子,因为兵家大事那么重要,居然交个一个小小的养马官,着实是有点轻浮,只能说是为之后的太史慈遇伏而做的铺垫。

张辽在得胜归城之后,命令部下人不卸甲马不落鞍,防止东吴趁着庆功松懈的时候偷袭有胜虑败,张文远真帅才也,戈定那小儿科的把戏估计是玩不动张辽的。城中起火四处大乱,戈定动手了,张辽准确的分析是作乱之人蛊惑军心,不可能是整个城里的人都造反。李典擒杀戈定并知道事情原委之后,张辽将计就计把太史慈骗到城中,张辽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太史慈身中数箭而回。

小孙知道太史慈受伤,便退兵不打了,后来太史慈病重,小孙让张昭看望太史慈,太史慈说了: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这句话之后就驾鹤西去了,小孙知道太史慈去世,悲伤的不得了,就把太史慈葬在南徐,他的儿子太史享被孙权当做了养子,孙权这一点做的很不错。

罗贯中先生对太史慈一生的评价是:

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正史当中的太史慈声名显赫,消灭了刘磐一帮寇匪,孙权让其管理南方的事务,连曹操都给他写信,心中空无一物只放了一味中药当归,可见曹操对他也是很重视,也证明了太史慈在当时的影响力已经是超出了江东的范围,连中原的曹操都听说了。但是太史慈是无缘参加合肥大战的,因为他在建安十一年就病逝了,临终前说了开头的那断话,在他死后他的后人受到孙权的优待和演义中是一致的,算是得了善终。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太史慈的评价是:

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说完了太史慈,再聊聊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就是今天的山西朔州。先后跟随过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可以说是他是颠沛流离历经了坎坷未遇明主,后来吕布兵败身亡,被曹操降服。跟随曹操征战乌桓建功立业,于关羽意气相投。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之后奉命守卫合肥,建安二十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士兵冲击东吴的十万大军,一直冲击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造成东吴军队大乱,后来又差点活捉孙权,此战在《三国志》张辽传中有详细的记载。经过这一战,张辽威震江东,晚上小孩子哭闹,大人们就用张辽的名字吓唬小孩,“张辽止啼”这个典故就被流传下来了。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张辽作为封疆大吏依旧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没有一丝的懈怠,因为张辽在,东吴就不敢觊觎合肥这块地方。曹丕晋升张辽为晋阳侯,在洛阳张辽朝拜曹丕的时候,曹丕亲自询问了他关于打败孙权的一些细节,并加封了他的家人和跟随他作战的士兵。张辽回到驻地之后生病,曹丕亲自握住张辽的手,并且赏赐宫廷的衣服。当时东吴是非常害怕张辽的,孙权得知张辽生病了以后,告诫诸将不能轻举妄动,因为张辽太猛了。

但是英雄总有谢幕的时候,张辽因为病情加重,在江都病逝,算是一个因公殉职的将领,曹丕都为张辽的逝去而落泪,他的儿子张虎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曹丕追忆当年张辽李典在合肥立下的功劳,写下诏书,高度评价了当年张辽以少胜多的丰功伟绩,使得东吴至今还没有勇气来攻打我们,是国家真正的良将,对张辽和李典都大行赏赐。

综上所述:笔者个人认为虽然太史慈和张辽分别为不同阵营的名将,但是他们的精神值得钦佩。太史慈临死不忘要为国家建功立业,感叹自己死的太早;张辽作为封疆大吏,从未辜负国家对他的托付和信任,最终病逝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俩都有着恪尽职守的优良品质,如果两人能一个喝顿酒,说不定还真的能成为好朋友。兴亡谁认定,盛衰岂无凭,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用这样的一段话来概括他俩的一生,是再合适不过的。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正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5

三国太史慈,通常被认为其勇武不亚于吕布、关羽等人,乃是东吴的的顶级战将。而张辽呢,可谓是曹营中,除去曹氏、夏侯氏之外的将领中,排名第一的将领。

那为什么张辽能够一战斩杀了太史慈呢?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张辽是武力、智力比较均衡的将领,堪为帅才。而太史慈,虽然谋略也不差,但是对于行军打仗,相对张辽而言还是差了一些。

三国信义忠勇太史慈

太史慈的最大特点是忠义,感恩,且不惧生死。

太史慈在历史上的出场,起于东莱郡和青州两大衙门之争,他计毁州印,自己则带着郡章成功“先告状”,让朝廷不在复查郡州之间的纷争,让东莱郡占了便宜。之后又助被黄巾军包围的孔融,求救于时任平原相的刘备,解了孔北海之围,报答了孔融赡恤母亲之恩。

太史慈的人生巅峰,就是大战小霸王孙策。太史慈去投奔同为东莱郡的扬州刺史刘繇。可惜,不为刘繇重用,只被任命为了一个负责侦查的低级军官。当时,恰逢孙策平定江东,进攻刘繇。一日,太史慈仅带一骑巡逻过程中,偶遇带着韩当、黄盖等将领巡逻的小霸王孙策。

处于绝对劣势的太史慈见到孙策,不但不避,反而上前约孙策单挑。小霸王自然不甘示弱,欣然应允。两人你来我往,“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孙策抢了太史慈背后背的手戟,而太史慈也顺势抢去了孙策的头盔,两人一手长兵器,一手短戟,一手头盔,叮叮当当的打了半天不分胜负。双方的大部队赶到,两人才罢手,各自退去。

刘繇自然不是孙策的对手,而孤军抵抗的太史慈也被孙策所擒。孙策英雄惜英雄,劝降了太史慈,授予太史慈折冲中郎将之职。太史慈此后最大的功绩就是镇服了刘表的从子刘磐,以及另外一名三国名将,时为刘表手下的黄忠,让他们不敢再骚扰江东。但是,很快太史慈就病逝了。

如果拿太史慈的功绩与张辽相比,就大巫见小巫了。

曹营异姓第一帅才张辽

张辽早期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征战四方,积累了丰富的战场经验。可惜的是,张辽最初的主人都命不长久,一个个很快都挂了。这也让张辽短时间内看遍了世间沧桑,变得勇猛而沉稳。

张辽曾经孤胆劝降数次反叛的东海郡昌豨,为曹操解了后顾之忧。又随曹操攻灭袁谭、袁绍,剿灭河南、河北、辽东、庐江等地的大批流寇、贼兵,被曹操加封为荡寇将军。在平定乌桓之战中,更是率前锋军斩杀了乌桓单于踏顿。

赤壁之战后,张辽率乐进、李典守合肥。孙权趁曹操西征汉中张鲁之际,偷袭合肥。张辽逍遥津一战,以八百骑兵威震孙权大军,在吴军中杀了个两进两出,之后安然退回了合肥城中。而孙权则被张辽吓到手足无措,后来发现张辽人少,才镇定了下来。

逍遥津一战,曹军士气大振,以弱势兵力抵挡住了十万吴军的进攻。孙权无奈,只能率军撤退。结果,被张辽再次抓住战机。张辽用七千人围住了身边仅有千余人的孙权。幸得吕蒙、凌统、甘宁等将领拼死掩护,孙权才得以逃脱。当时,张辽、乐进、李典等人,都不认识孙权,与孙权多次相遇,都错过了。否则,孙权估计早应该被俘虏,或者被斩杀于阵中了。

张辽此后常驻合肥,将吴军牢牢的挡在了合肥之外。而孙权呢,是毫无办法。可以说张辽是镇住了整个江东,直到孙权向曹魏称臣,张辽去世为止。

而太史慈只不过是镇服了黄忠,直到去世而已。可见两人的差距了。

张辽射杀太史慈

正史中,张辽和太史慈并没有直接交锋的记录,张辽到荆州时,太史慈早已经去世了。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比较喜爱太史慈吧,强行给太史慈延命。

赤壁之战中,周瑜施计,让“蒋干盗书”,之前设宴款待蒋干,即“群英会”。席间周瑜让太史慈佩剑监酒。而在赤壁之战中,太史慈奉周瑜之命,负责绕到曹操大军之后,拦截从合肥来援的曹军援兵。

演义中的太史慈之死,发生在赤壁之战后的合肥之战中。曹操从华容道逃脱,回许都之前,留张辽、乐进、李典守合肥。

刘备在忙着抢荆州四郡,张辽则直接给孙权下战书挑战。孙权大怒,愤怒的结果就是差点被张辽取了首级。两军阵前,张辽挑战孙权,太史慈迎战,与张辽大战七八十回合不分胜负。由此可见,太史慈和张辽两人单挑的话,基本上是平手。但是,吴军其他将领就比不过乐进和李典了,两军对垒冲锋之下,吴军大败,幸得程普救援,孙权才得以逃脱。

孙权战败,非常郁闷。太史慈献计,派老乡戈定混入合肥,联系城内的养马后槽,准备夜间里应外合,斩杀张辽。张辽呢,回城之后,立刻传令不许解甲宿睡,料到了夜间吴军必有动作。果然,夜间火起,张辽却非常淡定的当道而立,稳定了三军。戈定等人,则被李典擒获。张辽从戈定口中得知了太史慈的计策,于是将计就计,大开城门,引太史慈入城。张辽明显技高一筹。

好了,到这里,太史慈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太史慈挺枪跃马,一马当先杀入城中。结果呢,一声炮响,万箭齐发,太史慈身中数箭,被赶到的陆逊、董袭冒死救出。吴军再次大败,孙权只能撤兵,而太史慈不久之后,伤重不治而亡。

冲的快,死的快呀,罗贯中似乎很喜欢用这种方法斩杀三国名将,更喜欢用弓箭杀人。张郃、庞统等人都是被射死的。哦,当然,历史上的他们也是被射死的。

同样死于箭下的张辽

正史中,张辽同太史慈一样都是病死的。但是,演义中,张辽同太史慈也一样,都是被箭射死的。

关羽襄樊之战别孙权所杀,刘备报仇,夷陵大败,病死白帝城。刘禅在诸葛亮的建议下,与孙权联盟。孙权原本在襄樊之战杀关羽时,就已经向曹操称臣。曹丕听闻孙刘再次联盟,瞬间大怒。嗯,还记得前面孙权的大怒么,愤怒可不是什么好事呀。

曹丕亲提三十万大军征吴,结果被吴将徐盛施用火攻计,烧的魏军大小船只尽燃,火焰漫空,一直烧到了曹丕的龙舟。曹丕弃龙舟乘小船上岸逃跑,被吴将丁奉截杀。当年曾经护卫曹操逃离赤壁战场的张辽见状,拍马迎战丁奉,被丁奉偷袭,一箭射中腰部。幸亏徐晃杀到,救了张辽,保着曹丕逃离了战场。

回到许昌之后,张辽因为箭伤崩裂而亡。

太史慈死于箭下,张辽同样死于箭下,罗贯中总算圆满了。两个实际上病死的三国名将,全都被罗贯中设计,死于弓箭之下。

6

文 / 布衣如是说


张辽斩杀太史慈,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桥段,出现在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孙权北伐,跟张辽鏖战于合肥,两军交锋,孙权的护卫宋谦,在追赶乐进时,被李典一箭射死。孙权回营后,想到合肥久攻不下,自己又痛失大将,郁闷不已放声大哭。

太史慈出来替主公分忧,称自己的老乡兼部下戈定,他兄弟在张辽军中担任养马后槽,因被张辽责怪,打算举火为号,刺杀张辽,打开城门里应外合,帮孙权夺取合肥。



诸葛瑾连忙阻拦,但太史慈想要建功立业,而孙权急于替宋谦复仇,便答应执行太史慈的计划。结果戈定和他的兄弟没有成功,被李典擒获,张辽审问得知其中内情,将两个奸细处决。


张辽将计就计,按照事先约定,举火为号洞开城门。太史慈以为戈定行刺张辽成功,便跃马挺枪,抢先入城。结果乱箭齐发,太史慈身负重伤,部下伤亡过半,被董袭、陆逊救走,太史慈伤重而亡。

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破曹丕徐盛用火攻的故事中,张辽张文远迎来自己的结局。曹丕亲率三十万大军,南下征讨东吴,结果被徐盛的疑兵计所阻,半夜徐盛率部火攻,龙舟失火,张辽保护曹丕上岸撤退时,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回到许昌时,金疮迸裂而死。


而正史上,太史慈早在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时,便已经去世,都没参加赤壁之战,更别提在合肥之战死于张辽之手。曹丕率部南征,被徐盛疑兵计所阻时,已是224年。张辽早在两年前,便已经在江都病逝。

所以说,张辽射死太史慈,丁奉射死张辽,都是关公战秦琼式的穿越故事,不足为信。

7

题主这个问题其实有些错误,太史慈是中了张辽的计,中箭重伤不治而死,不是被张辽斩杀。而命运给张辽也开了一个玩笑,最后他也是被吴将丁奉射伤而死,简直和太史慈一样。

正史中,太史慈和张辽都是年纪大了因病去世,并没有死在战场上。既然说张辽杀太史慈,那就是《三国演义》,不过即使在演义中,太史慈也是在合淝之战时中了张辽的计,被曹军伏兵乱箭所伤。虽然被陆逊、董袭接应救下,不过回营以后还是因为伤势太重去世。

所以太史慈并非被张辽斩杀,而是被曹兵弓箭所伤。实际上张辽也斩杀不了太史慈,就在太史慈中计前一天,两人还打过一次,交手结果是厮杀了七八十个回合,不分胜负。最后因为乐进突袭孙权,李典射死了孙权护卫宋谦,太史慈为了保护孙权才撤回。

因此太史慈和张辽两人的武艺在伯仲之间,谁也奈何不了谁,不可能斩杀对方。

而张辽的结局和太史慈有些相似,也是因为箭伤去世。在曹丕伐吴时,曹丕龙舟被吴军烧毁,正在败逃之时遇到丁奉率军拦截。张辽上前迎战,却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间,幸亏徐晃将他救下。张辽随曹丕回到许昌以后,箭疮迸裂,不治身亡。

8


张辽一战斩杀太史慈,是演义的桥段,正史中这两人压根就没有交手。而太史慈之死因,正史中也没有明确交代。只知道他死于建安十一年,享年四十一岁。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遂,奈何而死乎!”看得出他死的心有不甘。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作者用张冠李戴的写作手法,目的是增加故事的可读性。所以不足为奇。比如太史慈死于张辽,周瑜死于诸葛亮,甘宁死于沙摩柯,徐晃死于孟达,黄忠死于马忠等等……此类事件屡见不鲜。

接下来!解析一下东吴太史慈是如何一战被张辽斩杀的?

演义回目:孙仲谋合肥大战

曹操赤壁兵败,周瑜与曹仁对峙南郡期间,孙权伺机发动了第一次合肥之战。正与鲁肃商议之间,张辽引兵搦战。孙权听罢大怒,摩拳擦掌,决定要亲战张辽。

两阵对圆处。只见吴军阵上,孙权身作金盔金甲,左有宋谦,右有贾华,各使方天画戟,威风凛凛。曹军阵上,张辽、乐进、李典三员战将各自披挂整齐。张辽当先出马,专搦孙权出战。孙权也不示弱,掉枪在手,骤马欲自战张辽。

哪知未及孙权出手,早有一将飞出阵门,众人视之,乃是东莱猛将太史慈。张辽截住太史慈厮杀,相斗七十余合,彼此胜负难分。

乐进、李典见张辽、太史慈彼此僵持不下,于是商议去捉孙权。乐进骤马挺刀,直取对阵孙权。宋谦、贾华双双持方天画戟来迎,被乐进的刀快,两支戟齐断。两人拿画杆照乐进的马头上乱打,乐进马回。李典见情况危机,弯弓搭箭,一箭射中宋谦,死于马下。太史慈见宋谦倒地,无心恋战,拔回马而走。

孙权见折了心腹爱将宋谦,放声大哭,伤痛不已。太史慈献出一计,说自己麾下有一人姓戈名定,与张辽的养马后槽是兄弟,已经混入了合肥城中。今夜以火为号,刺杀张辽。

哪知张辽身经百战,深知“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的道理,下令全军加强戒备,军士不许解甲宿歇。

是夜!后槽于后寨放火,戈定于前面叫反,一时间反声一片,乱者如麻。张辽镇定自若,深知此是反者故惊军士,下令乱者先斩。不多时李典擒后槽及戈定至。

于是张辽将计就计,放下吊桥,大开城门,自放了一把大火,主动引太史慈入城。太史慈一军行至门头,张辽下令乱箭齐发,太史慈身中数箭而逃。回去不一会就死了。


张辽杀死太史慈,主要是计谋运用得当。

张辽的结局如何?

张辽之死,跟太史慈一样,也是罗贯中的张冠李戴。死于吴将丁奉的箭下。

继曹丕五路下西川之后,曹魏打算再度对东吴用兵。于是,曹丕起三十万大军,拜张辽、张郃、徐晃、文聘等为大将,御驾亲征东吴。往广陵方向进发。

东吴方面,孙权令徐盛总督建业、南徐一带军马。

孙韶仗着自己是孙权的侄子,于是不听徐盛指挥,独领三千兵马过江去战曹丕。徐盛恐孙韶有失,令丁奉领军接应。

此后,徐盛一夜之间,造就了一座连城,连绵数百里,以芦苇为假人,遍布疑楼之上,江面摆布舟船无数。

魏军见状,尽皆失色,不战自乱。曹丕等慌忙退走。突然孙韶引一军杀出,魏军不能抵挡,死伤大半,落水者无数。

曹丕好不容易赶到了岸上,突然丁奉又引一队军马杀出,张辽慌忙骤马迎战,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幸得徐晃死战救出。回到许昌,伤重不治而亡。

9

谢邀。张辽杀太史慈,是《三国演义》的剧情。而同样根据《三国演义》,张辽则是死于丁奉之手。在历史上,太史慈和张辽都是病故的,演义给了他们更加惨烈的退场。

《三国演义》毛本53回,讲述孙权率领太史慈等人进攻合肥,与张辽交战。第一日交战,张辽和太史慈大战近百回合,不分胜败。但其他吴将太垃圾,乐进突击孙权,李典射死宋谦,太史慈因此弃却张辽退回,被张辽乘势掩杀,吴兵大乱。

太史慈当夜献计,原来张辽手下的养马后槽,与太史慈部将戈定是弟兄,愿意内应刺杀张辽。诸葛瑾认为这个计策很冒险,但太史慈坚持。于是东吴制定了里应外合的战略。谁知张辽足智多谋,提前有所准备。当后槽和戈定在营中放火捣乱时,反被李典擒拿,张辽将二人斩首。此后,张辽下令打开城门,太史慈以为城中已乱,带兵杀入,被城上乱箭射下,太史慈中箭受伤,回营后大叫而死。东吴第一流猛将就此含恨而终。

不过,演义中的张辽射死了太史慈,自己却也死在箭下。那是在224年,曹丕亲统大军讨伐东吴,被东吴大将徐盛击败。曹丕的龙舟着火,慌忙下船逃跑。丁奉拦截,张辽上前迎战,却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幸好徐晃救援,回去后不久就死了。演义中丁奉武艺最多只有强二流,比张辽差了一个档次,结果却被这么一箭断送。更亏的是,太史慈死的时候还有一首赞诗,张辽死的时候却只有一句“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话下。”

要知演义中曹魏是反角,东吴是配角,多数时候曹魏戏份比东吴多,结果作为曹魏第一号名将,这么轻轻交代过去,太可悲了。

10

在演义中,太史慈并不是被张辽斩杀的,而是中了张辽的埋伏受伤气愤而亡。故事出自第53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剧情如下:

赤壁之战后孙权进攻合肥,和张辽鏖战日久未分胜负,特调程普前来支援。张辽得知孙权援兵已到,便前来挑战骂阵。孙权大怒,遂领兵出击,却被张辽杀败,亏得太史慈救驾才得以脱险。

回阵后,太史慈向孙权献计,说他手下有一人名唤戈定,与张辽的马夫是兄弟。马夫因被张辽责罚心怀怨恨,愿为内应刺杀张辽。太史慈已让戈定混入城中,自己愿为外应进攻合肥。孙权许之。

不料张辽得胜归来没有放松戒备,反倒识破了戈定和马夫的计策。张辽立斩二人,并将计就计,设好埋伏等太史慈入城。太史慈见城中火起,便因军杀入城中,不料中了埋伏,被乱箭射伤,亏得陆逊和董袭相救才脱险。

回到帐中,太史慈气愤难当,大呼“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而亡,终年41岁。

但在正史中,太史慈的死和张辽并无关系。

太史慈箭法出众早年避乱辽东。孔融被黄巾军围困时,太史慈受母亲之命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后跟随刘繇和孙策为敌,刘繇战败后率部众归附孙策,为孙策讨平江东立下汗马功劳。

206年太史慈因病去世,死前疾呼“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而合肥之战是赤壁之战后发生的,所以史慈不可能和张辽交手。

赤壁之战后,张辽奉命驻军合肥,曾多次大败孙权,使江东的小孩子只要一听张辽来了就不敢哭泣。曹丕称帝后,张辽虽然身染重病但仍然驻防合肥。222年,张辽击败吴江吕范后病情加重,不久病亡。

在演义中,张辽则是被丁奉一箭射伤,回到许昌后因箭疮迸裂而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