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即汉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获得的河西之地,并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郡县为十三州及司隶校尉部,各置刺史(京兆为司隶校尉),“十三刺史部”,其中凉州刺史部,包含原河西四郡之地,及陇西、陇东诸地。凉,意为“地处西北,地常寒凉”。
东汉立国,凉州曾增置武都、永阳、南安三郡,及安定属国、张掖属国、居延属国(西海郡)。汉末建安初,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及居延属国五郡国析出凉州,设置雍州刺史,治姑臧。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凉州入雍州。
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重置凉州,辖武威等七郡,治武威郡姑臧县。晋泰始元年(266),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而自立,建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凉州归入西晋。
张轨于姑臧之外增筑四城,并征召凉州九郡子弟,建立学校,设置崇文祭酒,举行春秋两季以射选士之礼仪。一时间凉州人文荟萃,经济繁盛,大气雄阔,为北方之最。姑臧城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三大中心之一,于北方大动乱时期,力保华夏衣冠文化,时有人言:“天下将乱,避难之所唯有凉州。张刺史德行气量不凡,天命莫非应此人?”
晋永嘉二年(308年),张轨因患中风而不能说话,以子张寔为中督护,代管凉州。凉州张氏坚守臣节,服从晋朝廷,数次出兵卫护晋帝,并不断朝贡。晋授张轨侍中、太尉、凉州牧、西平公,张轨坚决辞谢。
晋建兴二年(314年)五月,张轨病重去世,只以安西将军、安乐乡侯、护羌校尉、凉州刺史的名义下葬,以示身为晋臣。晋追赠张轨侍中,太尉,凉州牧,西平公。
此后,凉州张氏先后历经张寔、张茂、张骏、张重华三代四任凉州刺史,一直使用晋愍帝建兴年号,以晋臣自居,但实际上已是割据政权,史称张氏政权为前凉。
前凉建兴四十一年(353年),张重华死,庶兄张祚废张重华子张曜灵,自立为凉王,不再尊奉晋为正朔。其后张氏宗室内乱不已,经历十余年的夺位之争,到前凉末代统治者张天锡登位时,前凉国势已经大衰,并失去陇西。
东晋太元元年、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大军步骑十三万来攻前凉,张天锡不能抵挡,被迫出降,张氏前凉据有凉州七十年,历五代,九主,至此灭亡。
东晋太元七年、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秦以吕光为将,率军进击西域,开拓疆土。吕光一路西征,下焉耆、龟兹、平定西域三十余国。次年,前秦南征东晋,大败于淝水,无暇顾及西域独军,于是吕光率军东返。
至凉州,被前秦凉州刺史梁熙阻挡,吕光击败梁熙入驻姑臧,自称凉州刺史。因后秦姚苌叛前秦,占据关中及陇西陇东,所以吕光于前秦交通隔绝。
东晋太元十一年,前秦太安二年(386年),苻坚遇害消息传到凉州,吕光吕光下令三军缟素服丧,并自称使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凉州牧、酒泉公等,建年号为太安,后凉实际立国。
东晋太元二十一年,后凉龙飞元年(396年),吕光称大凉天王。东晋隆安三年,后凉龙飞四年(399年),吕光临死前将皇位禅位给太子吕绍,自称太上皇,三天后去世。吕绍继位后,其庶兄吕篡杀吕绍自立,吕光之弟吕宝子吕超又杀吕篡,迎立自己的兄长吕隆为帝。
吕隆继位后,南凉秃发氏,北凉沮渠氏不断进逼后凉,再者吕隆为建威名,多杀后凉豪族、名流、宗亲,使得后凉人心惶惶,内外交困,百姓饥谨交迫,奔走流亡。姑臧城内人吃人屡见不鲜,饿死十余万。后凉国内除都城姑臧外,仅剩二郡,处于崩溃边缘。
后秦见后凉朝纲紊乱、国势衰落,于是在东晋隆安五年、后秦弘始三年、后凉神鼎元年(401年),发兵进攻后凉。七月,直驱姑臧城,大败凉军,斩首上万。九月,吕隆见再无法抵抗,只得向后秦投降,后秦接受后凉剩余疆域,封吕隆为后秦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建康公,继续以凉国名义镇守姑臧。
后秦撤军后,吕隆重整军备,继续与南凉秃发氏、北凉沮渠氏互相攻杀,但国力损耗太多,终无力再战,害怕被其灭国,于是主动向后秦申请内迁,并获得后秦同意。后秦弘始五年、后凉神鼎三年(403年)八月,吕隆率残余后凉百官、军队、民众,弃守姑臧,去凉国号、帝号,迁往后秦国都长安,被后秦拜为散骑常侍、建康公。后凉据有凉州十八年,历四代国主,烟消云散。
东晋隆安元年,后凉龙飞二年(397年),后凉建康(非东晋都城建康,而是凉州酒泉郡)太守段业叛后凉,自立为凉州牧,建立北凉前身。段业以凉州大姓李氏子孙李暠为敦煌郡效谷县令,此后逐步升为持节、都督凉兴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兼任护西夷校尉、敦煌太守,成为北凉实力人物。
东晋隆安四年,后凉天玺二年(400年),李暠被北凉晋昌太守唐瑶推举为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凉公,兼敦煌太守。李暠于是自立于北凉之外,在境内大赦,以干支纪年,改年号为庚子,并连续多年与北凉作战,争夺凉州西部控制权。史称李暠政权为西凉。
李暠建国后,积极纳谏,执法宽简,赏罚有信,并重视农桑,寓兵于农,在玉门关、阳关等地屯田,广积粮谷,敦煌地区因战乱而遭到破坏的经济,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李暠自称大将军、大都督、兼任秦凉二州牧,大赦境内,改年号建初,并遣人携带奏章,抄小路前往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东晋朝廷,以晋臣自居。当年十月,西凉将国都自敦煌迁往酒泉。
东晋义熙十三年,西凉建初十三年(417年)正月,李暠病重,留遗诏予长史、异父同母弟宋繇,叮嘱其辅佐太子李歆二月,李暠去世,年六十七。
李歆继承西凉大权,并接受东晋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凉州牧、护羌校尉等官职,改年号嘉兴。李歆不同于乃父,治国用刑过于严厉,又喜大造宫殿,西凉国力消耗过度,对抗北凉逐渐吃力。
宋永初元年,西凉嘉兴四年(420年)六月,刘裕代晋自立,建立宋朝,宋授李歆为都督高昌等七郡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酒泉公,李歆转为宋臣。
当年九月,北凉主沮渠蒙逊见李歆连年修造宫舍,并治国刑罚繁重,法规严峻,致使西凉国力衰弱,于是准备击灭西凉。先是散布消息,谎称北凉主力出征西秦,却偷偷将军队调回,以制造北凉防卫空虚假象,诱使西凉来攻,而中途埋伏一举破之。李歆果然中计,不顾其母及众臣告诫,率军三万出征北凉。
西凉军进入北凉境,先后在怀城、蓼泉两次遭遇北凉军埋伏,连连大败,李歆更是在蓼泉阵亡,西凉军大败,北凉军乘胜直驱西凉都城酒泉,一举破之。西凉残军败退回敦煌,拥立李歆弟李恂,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改元永建,勉力维持。
宋永初二年,西凉永建二年,北凉玄始十年(421年),北凉主沮渠蒙逊率兵来攻敦煌,李恂闭城坚守,北凉军引水灌敦煌,李恂自料不能坚持,于是乞降,北凉不受,李恂绝望中自杀,敦煌被北凉攻破,西凉灭亡。西凉占据凉州西部二十一年,历三主而亡。
西凉亡后,李歆第三子李重耳趁乱逃出凉州,投奔北魏,后历任北魏恒农太守、安南将军、豫州刺史。李重耳子李熙,北魏金门镇将,戍守武川镇。李熙子李天锡,北魏邢州任县新市疃疃主。李天锡子李虎,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封唐国公。李虎就是唐高祖李渊祖父。西凉李氏,即后世大唐皇室之祖。
从前凉、后凉、西凉三个凉州地方政权自立国到灭亡的过程来看,都有相似的特点:
地方大族或实力派官员趁局势混乱,自立为王,依靠原有所掌握的势力,占据凉州,自成一国。这样的立国模式,完全靠主君个人影响力来号令下属,一旦开国之君去世,很快国家就因争夺权力陷入乱局,导致外部强敌攻击而灭国。虽然前凉表现稍好,但也是占了同期东部邻国群雄并立,一时顾不上凉州,所以才能安稳几十年,一旦中原完成一统,很快就被统一后的强国所灭。
凉州疆域广阔,但是地广人稀,且南北均为高山荒漠阻隔,东西狭长,河西四郡就全部位于地势平坦的河西走廊之上,呈连线分布。各割据政权只能将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在不多的几个大城,以汇集力量,维持国力。这样一来,强敌入侵,以优势军队沿河西走廊一路长驱直入,只要攻克其国都或一二重要城池,整个国家就土崩瓦解,无法组织抵抗,只有出降而已。
另外,凉州地方贫瘠,农业薄弱,经济落后,无法承载太多的人口,也就无法孕育出一个强大的政权。凉州长时间分裂为各不统属的诸凉割据势力,互相攻伐,更没有能力建立如中原一样成熟的郡县制。整个凉州,也只有姑臧、酒泉、张掖、敦煌等寥寥几座适合成为国都的大城,诸凉分别占据建国。所以,一旦外部强敌入侵,只要拿下这几座重要的城池,就代表着已经消灭割据此地的政权,前凉、后凉、西凉概莫能外,另外的南凉、北凉也是一样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