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治是唐朝很有作为的皇帝。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在他统治期间,唐朝是自汉朝以来,中国疆域最广,也是世界影响力最强大的时期,当然这与皇后武则天的尽心辅佐不无关系,但这也证明李治能够做到以国家大局为重,察纳雅言,为我所用。所以说,李治的政治智慧是相当高的。

也正因为皇后武则天所发挥出的作用,人们往往习惯性地认为他很无能,很懦弱,其实这与李治的身体状况有关。自幼李治就赢弱多病,不象几个哥哥和弟弟那样,身体壮健,能打能杀。自打继位,没几年,头疾一直在折磨着他,所以,这就给了皇后协助理政的机会。常言道,最亲莫过枕边人。由于处理奏疏公允,能力超强,进而,李治也就放心大胆让她去做。

当初,唐太宗选择李治接班就是看中了他沉稳的个性和灵活的头脑。继位后,李治不断培养和发现人才,并大胆启用苏定方、李勣、丶刘仁轨丶薛仁贵丶高侃等名将,经略边塞。选用一批新的人才,尤其是把更多年轻有才华的人才,选拔到朝廷六部任职,从而使政令更加畅通,政权更加稳固。

武则天卓越政治才华,使李治感到欣慰。为了支持她辅政,永徽六年(655年)十月,李治不再考虑元老派的反对,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褚遂良又先后被贬官。显庆三年(658年),褚遂良死于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显庆四年(659年)七月,长孙无忌于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被逼自杀。长孙无忌这棵大树一倒,关陇集团许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连。 从此,高宗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约,一切都自作主张。从废立皇后关涉原则的问题看,李治是相当有主见的,并非后人想象中的窝囊。

事实上,高宗废王立武,已超出了皇帝家务事的范围。褚遂良坚决反对的理由,是皇后出身世家,而且是先帝为高宗选择的,轻易废后,即是违先帝之命,即使想要更换皇后,也要在世族大家中选择,没有必要非要是武氏。 王皇后出身名门大族,武氏出身低微。这种门第观念,反映着士族官僚与庶族官僚的矛盾。士族地主势力的没落,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是南北朝后期以来的历史潮流。高宗敢冒"违先帝之命"的风险,除了胆量,还有他先前提拔上来的李勣等人强力支持。由此可见,李治当时任用并依重李勣是很有远见的。关健时刻,李勣发挥的作用是非常之重要的。

李治身体有疾,但头脑异常清醒。知人善任,把诺大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政通人和。统治时期、彻底征服了朝鲜,设置安东督护府。隋唐以来,突厥一直是中原王朝很大的隐患,在初唐时期甚至威胁到了国家的存亡。唐太宗虽然消灭了东突厥,但西突厥仍然对大唐构成危险。高宗经过9年的战争,终于平定了西突厥判乱,设置都护府,全面控制了西域,解决了对唐王朝最大的威胁。版图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极广,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至贝加尔湖,南至越南衡山。

其实《旧唐书》中对高宗的评价并不差。后来高宗的形象受贬,主要源于史家多以封建正统和男尊女卑的观念书写历史,按照这个标准,武则天以周代唐,女人当政,乾坤颠倒,必须彻底否定。高宗当然也难逃其咎,毕竟他是皇帝,所以就衍生了李治是懦弱皇帝。

最佳贡献者
2

李治可以说是非常能隐忍,他做事情从来都是他想让人知道的全天下的百姓都知道,和他不想让人知道的一个人都没听说过,他应该是这在这么久的历史上很少能在皇宫里在皇上眼中长大的皇子,因为他的母亲再去之后他还小,受到了自己父亲的爱护,即便是回来给他建立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府邸,但是他还是在宫里面居住,这就是他天然的优势,因为他对自己的父亲非常,他知道自己的为父亲是一名杀伐果断的人,而他在他身边只需要读书不问任何事情,那么皇位就肯定是他的,他是一个明事理的人,他因为是自己母亲长孙皇后的生下来的,所以他本来就是太,而且他这个人非常孝顺,在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的哭声震惊了自己的父亲跟这些大臣们,他的父亲也经常劝他安慰他,对他更加宠爱。

他非常善于隐藏他自己的才能,还有他在政治方面的能力,而且每次他的父亲问他的问题,他大多数都是向自己父亲求教,而且不会回答我说的父亲也非常高兴喜欢传授给他,也许是他没有把持过朝政的问题,有些问题他也回答不上来,但是他的意思很明了,那就是他知道自己父亲的想法,他为了逗自己父亲开心学习政治上的经验,这样只要他一当上太子那么他就可以堂堂正正的帮着自己父亲处理朝廷上政事,我讨厌继续小但是他的哥哥非常有能力按理说不应该是他继位,当时他的两个哥哥却明争暗斗,甚至都想过要逼迫自己的父亲退位然后自己继位,只有他从来没有参与过,甚至在他其中以为哥哥倒台了,他另一名哥哥来告诉他:“听说你跟那位兄弟玩得挺好现在他出了安危,那么你还能坐得住嘛”而他却没有跟他抗争每天都只是老老实实的该做自己的做自己的,只是经常会出现心神不定的样子,他的父亲问他他也不告诉他,连续了这么几天他告诉他的父亲“自己的哥哥跟他讲了这些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的父亲一听认为自己这个小儿子多好,都到这个时候了还想保护自己的哥哥,而另一位则整天想着上位,所以这位小儿子继位了。

他在当上皇帝之后可以说给唐朝扩大了很多领土,漠北地区在他统治的时候军队平定了,还有一些周围的小国家,甚至是突厥人都是他在位的时候打败的,还在突厥的地区设置了一个府,他在朝政方面,因为有着小时候的经验所以治理的也是得心顺手,百姓们的生活非常安定,由于当时物价上涨比较快,那些百姓们甚至都快买不起粮食了,他立刻下令让自己的大神了去调整粮食价格,而在整个官场也很少出现贪污,徇私枉法的事情,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来确定朝上的大官员也是他在位的时候调整的,由于发展的特别迅速百姓们人口也上涨的非常快,甚至涨了将近八十多万,而在他统治的后期,经历过很多灾祸,百姓们的粮食也经常受到这些灾祸的影响,不够吃,很多时候都是朝廷里拨款下来的粮食,这这种情况下还能保证着人口的迅速升长。

可以说这是为非常伟大的皇帝,他识大局,有脑子,情商也很高,甚至我觉得他跟皇后是真爱,当然可是我个人认为。

3

懦夫?哪个皇帝敢明娶小妈,还立为皇后的?绝无仅有的吧?

有几个皇帝活着的时候就斗死了权臣的?扮猪吃老虎,说的就是李治这样的,

唐朝最大的版图,就是李治朝打出来的,文治武功,不弱于唐玄宗,

这样的皇帝,哪里弱了?说他弱,无非就是说他让女人“夺权”吧,加上他的存在感比较低。但是呢?武则天在李治活着的时候,始终在李治的控制之下,李治如果想收拾武则天,其实并不太难的。

之所以最后权力到了武则天手里,并不全是他的错。

要知道一点,李治是弱势皇帝登基,没有强大的嫡系班底,执政初期一直受舅舅长孙无忌压制,他深知,没有嫡系班底的太子,很难坐稳皇位,而培养太子的嫡系班底,太子又容易威胁皇权,提前接班,唐朝太子造反是出了名的。

所以,他选择司马炎模式,当然,他失败了,但并不是他错了,因为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无论怎么样,武则天篡位了,但是皇位最终还是回到了他的儿子手里,能算失败吗?

4

唐高宗李治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其实是睿智伟略兼备的一代明君,在他的治下,关陇门阀被严重削弱打击,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建立了华夏王朝数千年历史上的最大版图。

李治即位之初,他的舅舅、关陇门阀代表人物长孙无忌,独揽朝权,因“高阳公主一案”大肆株连,处死两名亲王、两名公主、三名驸马,流放宗室名将李道宗、名将执失思力、宰相宇文节、谯国公柴哲威等,罢原宰相房玄龄配享。

长孙氏为代表的关陇门阀籍着杀人立威,打倒了作为关东寒士代表的房家。得以一家独大,朝野内外对长孙无忌的“窃弄威权,构害良善”行径,噤若寒蝉,难以制止。 眼看隋高祖杨坚、隋世祖杨广、唐太宗李世民等数代英主,几十年来大力削弱士族门阀的改革成果即将毁于一旦,唐朝竟有倒退回到由关陇门阀一手遮天的西魏、北周时代的危险。

唐高宗李治年纪虽轻,却绝不甘从此成为门阀和舅舅手中的玩偶。他苦苦忍耐数年,终于觅得了两个得力帮手。 李治派专人给另一位托孤大臣李勣画像,亲自题词「朕以绮纨之岁,先朝特以委公,故知则哲之明,所寄斯重,……茂德旧臣,惟公而已」。

对长孙无忌专权的不满,向李勣的求援意图已甚是明白。 李勣从瓦岗军中一介盗贼,而登三公之高位,本就是个精明之极的人物,因此在武则天立后事件,皇帝与长孙无忌在朝堂相持近一年不下时,长期隐忍的李勣代表帝国军方做出了关键表态:「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公元655年11月,李治命司空李勣主持仪式,将玺绶授予皇后武氏,之前隐身于幕后,为李治出谋划策的武则天得以正式走到台前。夫妻二人共同秉政、默契配合,打击关陇门阀,强化君主集权。 659年,失势多时的长孙无忌终于被削职流放黔州,不久被逼自尽,其党羽早已尽数被清出朝堂。

同一时期,唐军北征西讨,苏定方攻灭西突厥、百济,程名振和薛仁贵连败高句丽,刘仁轨败倭军于白江口,铁勒、龟兹、疏勒等属国叛乱也被轻易平定,大唐军队天下无敌,李治的威信也如日中天。 666年,李治封禅泰山,昭告天地百官万民。同年,近八十高龄的李勣挂帅出征,征讨高句丽,历时两年,一举功成,将这个拥兵数十万,立国近七百年的东北亚强国犁庭扫穴。 大唐国势鼎盛,拓地远及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至总章年间(公元680年),终于建立了华夏王朝数千年史上的最大版图。西到中亚咸海,东到日本海,北包贝加尔湖,南抵中南半岛,面积约1200多万平方公里。

影视剧中大都喜欢将李治塑造成对武后唯命是从的妻奴形象,实在是荒谬已极;武后在许多“恶行”上都给丈夫背了黑锅,如贬杀长孙无忌,处死王皇后萧淑妃,处决废太子李忠等,真正最后做决断的是且只能是李治。 在二圣临朝期间,武后决断每一桩要事,几乎都同时符合李治夫妻二人的共同利益。李治真不想动的人,武则天一个也动不了。

如名将王方翼作为王皇后亲属,依旧能带兵打仗,军功赫赫。又比如废去章怀太子李贤,也是因为李贤的锋芒毕露,不止是和武后这个摄政皇后争权,更直接威胁了李治的皇位本身。 李治临终前将朝政大权交托给年近花甲的武则天,是合乎人之常情的,并不能作为他的过失。

六旬老妇、并有两个亲生皇子,竟有改朝换代的鼎革野心这种事,武则天之前根本没任何人能想象。在李治和绝大多数朝臣看来,武则天无非是和先朝众称制太后一样执政终身。 武则天在之后二十年虽然改朝易鼎,一通折腾,终究徒劳,最终还是还政唐中宗李显,自去帝号,以皇后身份和李治合葬乾陵。这对半生恩爱的夫妇殊途同归,长眠于乾陵。

5

唐高宗李治,无论文治武功还是驭下权谋,实不逊于乃父李世民,在唐朝皇帝中乃至古代历史上,都稳居一流水准。他之所以被称为懦夫,是指他中年以后未能处理好与武则天的关系,完全被武则天压制,导致唐朝皇权旁落。

一、李治一生有哪些功业?

李治在位34年,功业辉煌。在经济方面,唐朝保持了唐太宗时期的稳步高速发展趋势,并出现“永徽之治”的盛世。在军事方面,李治继续实行对外强硬扩张国策,南征北战,开疆辟土,在公元668年灭掉强敌高句丽。并通过一系列战争,进一步确立了唐朝在西域的绝对权威和统治地位。唐朝的疆土面积,也是在唐高宗时期达到峰值。


在法制建设方面,李治组织人力编著了《唐律疏议》,被誉为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对后世法制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在科举制度方面,李治进一步完善并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科举制,对促进社会公平和人才选拔,都意义重大。

二、李治与武则天的关系

李治与武则天之间,确曾存在过一段真感情。但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地位日渐巩固,逐渐萌发了野心。武则天有胆有识,心机深刻,通过多种手段在朝臣中培植私人势力,插手国家大事,隐然成为唐朝的“二皇上”。


而李治中年以后,也滋生了怠惰之心,加之身体多病,经常久居深宫不问朝政,结果正好给了武则天夺权的绝佳机会。

当然李治并不傻,他感受到武则天的威胁之后,一度想夺回皇权,但为时已晚。公元664年,李治鼓起勇气,让宰相上官仪起草诏书,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之位。诏书还未下达,李治身边的眼线,已经把消息泄露给武则天。

武则天怒发冲冠,来找李治问罪。李治一见武则天,顿时矮了半截,嗫喏着说:“上官仪教我”,声称不干己事,甩锅给上官仪,导致上官仪被武则天杀害。


此事成为两人关系的转折点,此后“由是天下之政归于后,而帝拱手矣”。

李治的怯懦,给李唐王朝带来一场大祸,最终导致唐朝被武周所取代。称他是懦夫皇帝也不算过分。

6

李治是大隐于无形。可以简单概括为他想让人知道的天下皆知,不想让人知道的无人知晓

李治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得以在皇宫皇帝身边长大的太子吧。因为长孙皇后逝去时李治的表现,加上又是幼子,于是太宗对他宠爱有加,即使后来建了晋王府,依旧留他在宫中生活。这其实就有了独天得厚的优势,他对太宗性情应该是十分了解的。
面对一个杀兄逼父退位的父皇,装傻充愣,表现出不问天下事只读圣贤书的样子无疑是对的,李治是个懂得生存的人。

至于当上太子的原因:
1、长孙皇后的直系血脉

嫡长子继承制是先秦传袭下来的制度,规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左传》对此进一步解释道“太子死,有弟则立之,无则立长,年均则贤

唐高祖立嫡长子建成为太子,唐太宗立嫡长子承乾为太子,这都可以表明唐代还是恪守嫡长子继承制的。

2、孝
中国古代推崇“以孝治天下”,皇子更不例外了。
高宗真的是个孝子,这点从太宗对他的评价就可见一斑了。

唐太宗:①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②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

“及文德皇后崩,晋王时年九岁,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旧唐书.高宗本纪》

李治九岁时,长孙皇后就去世了,他的悲痛哀伤感动了太宗和大臣,太宗多次劝慰,从而特别疼爱。

“十八年,太宗将伐高丽,命太子留镇定州。及驾发有期,悲啼累日,因请飞驿递表起居,并递敕垂报,并许之。及军旋,太子从至并州。时太宗患痈,太子亲吮之,扶辇步从数日。”——《旧唐书.高宗本纪》
飞表奏事,亲吮毒疮,下车扶撵。

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旧唐书.高宗本纪》
(译: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
由此可见,他不仅孝敬双亲,而且对兄弟姐妹应该也是很好的。

太宗最终立李治为太子的原因也是“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3、隐

李治是个特别擅长于隐藏的人,这里面当然包括隐藏他的政治野心,还有个人能力。

初授《孝经》于著作郎萧德言,太宗问曰:“此书中何言为要?”对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大悦曰:“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旧唐书.高宗本纪》

此时,高宗年仅不到九岁。
由此可见,李治就算说不上聪慧无比(毕竟这答案是标准答案,背出来的),但肯定能说是好学、而且心态很好。

但根据史书记载,太宗多次问他问题,无论大小,他大多都请太宗赐教,太宗每次都乐呵呵的教他。
当然,也许这其中,涉及政治方面他资历浅答不上来或者不敢答是有的,但其中也肯定有他答的上来但不回答的,意图很明显,揣摩太宗心思、讨太宗开心,学习经验。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一当上太子,可以名正言顺协理朝政事务的时候,就什么都回答得上来了。

4.无为

长孙皇后有三个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治。

李承乾大李治9岁,李泰大李治7岁,这哥俩斗得昏天暗地,而且先后都有逼宫的举动或者计划,唯有李治一直置身事外,既安全又保险。

李承乾倒台之后,李泰就去威胁李治,说:“你跟汉王元昌关系那么好,现在汉王出问题了,你的心还安吗?”(实际上就是要他退出太子争夺战)

李治没有跟他辩论,史书上记载,李治当时很慌张,整天魂不守舍的样子,太宗就问他怎么了?他不说,太宗一连问了好几天,他才说了,说李泰跟他说了这番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应答。

太宗一听,李治多好啊,想要保护哥哥。而反观李泰呢?

这就是高宗压倒李泰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今太子失徳,藩王窥视者,皆俩弃之。”——《资治通鉴》

也就说,皇太子这个位置是皇帝老儿给的,是不用经营的。李承乾误在失徳,李泰失在经营,唯有李治,对上恭孝,对兄亲和,唯一的小心机还是被迫的。

基于以上,虽然李治当上太子真是天上掉馅饼(排行老三,年纪尚幼,而且两个哥哥能力都是牛哄哄的。要不是两个哥哥急于上位,还真没他什么事儿)但是,他能稳稳接住并吃进肚子不带吐出来,那也是他的本事了。

后代有些人对他的评价是懦弱,这点明显是受了《新唐书》的影响。个人认为不成立。理由如下:

1、与武则天偷情
武则天是唐太宗的才人,而身为太子的李治与他偷情,这是一件很大胆的事情!
众所周知,皇宫大院,人多耳杂,而且耳目众多,只要让皇帝发现蛛丝马迹,必死无疑,最少也是废太子,贬庶人。这绝对不是一个懦弱的人敢做的事情。
而我们都知道,太宗并不知晓两人的暧昧(野史记载太宗哑巴吃黄莲,个人觉得极不靠谱,太宗就算心疼儿子,也不会放过武则天吧),能做到这点,就说明李治真的是个聪慧、善于笼络人心而又异常胆大的人。


2、废王立武(这事绝不是玛丽苏电视剧说的因为爱情!)
首先我们必须追溯一下,王皇后是何许人也。
王皇后是“五姓女”(唐朝人梦想,中进士,娶五姓女),太原王氏,门第高,貌美,知书达礼,太宗对她的评价一直很高,称为“佳儿佳妇”。

【王皇后的出身绝对不凡,父亲家方面呢,高祖父王思政是西魏的将领,母亲家则是李唐王室的旧亲,叔祖母是李渊的妹妹同安大长公主,母亲柳氏的叔母是李渊的外孙女。

所以,她不仅是西魏重臣的后裔,父母两族也都是李唐王室的姻亲,属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

太宗临死之前托孤,把太子治托给了舅舅长孙无忌等几位顾命大臣。
高宗登基之后,大权旁落,朝廷重权几乎全落在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门阀手中,他想要掌握实权,这些人都是障碍,必须扫除。
王皇后,就是属于关陇门阀的,这就是她的悲剧所在了。高宗想要削弱关陇门阀势力,必须扶寒门子弟,收天下士子之心,废王立武是最快捷而且有效的手段之一。
前面说了,当时朝廷的权力基本就集中在舅舅长孙无忌手里(我自为长孙无忌是个为大唐尽心尽力的好官,但无奈权重震主主不容啊),高宗势力不够,想要提拔人(主要指非关陇门阀一系,因为那一系基本跟着顾命大臣走的)做高官很难,几乎不可能。

—————————————————

虽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基本人尽皆知,但还是忍不住唠叨一下:

三省六部制并不是起源于隋朝而是西晋,至隋朝正式确立。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门下省:隋唐时期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重点重点重点!)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

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

真绝了!为了防止内斗,影响效率,比如你上奏我驳回,你驳回我延期执行等,皇帝老儿就辟了一处地方,让三位老大共议国事——《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

————————————————

然而高宗又急需一批能完全为他所用、听他指令的高层官员,以此来实现自身的集权,那么要怎样向天下发出他有意为寒门弟子开辟官路的声音呢?当然是——立后。
首先,立后是天下大事,不用花费心思去宣传,一废一立肯定妇孺皆知,寒门子弟看到废了关陇门阀的王皇后,立了商人女儿的武后。意图很明显啊,向天下人公布当今皇帝用人爱人不在乎门第啊。
其次,立后这事儿要说公也可以,要说私事也行,毕竟立后这事儿说破天还是皇帝娶老婆,高宗咬定这事儿是家务事,不用大臣搀和,大臣也拿他没办法。
而要想提拔人那就难了,高宗没有权力,而唐朝又是三省六部,说白了,高宗一说话,门下省一言两语顶回去皇帝也没办法。
(武则天的父亲是商人出身,虽然后来因为投奔李渊获得官职,但算不上什么名门望族)
然而关陇门阀根深蒂固,很难斩除,一个懦弱的皇帝绝没有勇气动的,可是李治就动了。

我承认一点,高宗在处理褚遂良、长孙无忌这两位时,确实不够冷静客观,但这不足以说他昏庸无能。

长孙无忌当初会扶李治弃李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当时李泰在朝中已有一股自己的力量,他怕上台后没法控制,相反李治没有党羽,他能当“摄政王”。

他登基之初曾经重用过这些旧臣,

褚遂良是因为低价强买中书省翻译人员的土地,被左迁为同州刺史。


(传说隋朝就是因为得罪了关陇门阀被灭的,李唐就是关陇十二柱中的一柱)

前期快刀斩褚遂良,后来连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也逼到离开京城,是懦弱么?

3、大权在握
在打倒自己的舅舅之后,基本朝廷大权就掌握在李治自己手中了,但他本人患有风疾,所以武则天就有机会参政了。

(风疾这种病自从唐太宗就有了,是一种可怕的遗传性疾病,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就有七位,分别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顺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尽管二圣临朝,武则天也渐渐形成自己的一股势力,但军政大权还是牢牢掌控在他手中,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会自己上朝,武则天并没有掌握到最高权力,因为后期很多武则天一手提拔的高官许敬宗、李义府都被高宗斩除了,武后的政敌也受到重用,特别是王皇后的哥哥王方翼也得到任用,武则天对此皆无可奈何。

高宗这么多年被塑造为懦弱的形象其实是后来编撰的,特别是《新唐书》的评价,简直就是日了整个动物园了。以下个人简析:
一、因为他病重之时没把江山交给这些所谓的文人志士代为管理,而是交给了他的皇后。可这也显示出了他的智慧,论能力武则天不亚于大臣,而论信任,自己的妻子当然比那些陷入党派斗争的大臣靠谱。而历史,都是文人撰写的

二、虽然高宗在世时,大权在握,但他仙逝,他的儿子们震不住武后了,武后变武帝建立大周王朝了,这让全天下的男人都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脸都丢光了!特别是后来的“程朱理学”时期,轻女的舆论更是让后代对武后的评价一路走低。

(但李姓子孙对武则天的评价还是有很多是正面的。固然有后来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的因素,但我觉得应该还因为唐朝社会较为开放的思想吧,毕竟在武后手中,唐朝社会还是维持着稳定发展的,她所作的功绩还是要肯定的。一起读:“政起开元,治宏贞观”!)
还有,《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宋代多位太后参政,所以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丑化武后弱化高宗是必须的,纵观整个男权主义的封建社会,这都是必须的。

三、相比起他的父皇和妻子,高宗这皇帝当得太顺利也太理所应当了,他一没逼父二没杀兄三没废儿,有时历史也是这样,你没一个让人舆论的热点,便会受冷落,很多人就被误导,人云亦云了。

至于昏庸,那就更是胡说八道了。
唐朝版图最大,东起朝鲜半岛(太宗没打下来的地,高宗收下来了)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共约1250万平方公里,维持了32年,他驾崩的时候还在。

唐玄宗统治期间版图最大不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

1.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

2.总章元年(668),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3.显庆二年(657),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设立护府。

政治方面,史称“永徽之治”,也是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啊!(太宗是三日一朝,他一登基就改为一日一朝,劳动模范了。)

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

还有就是针对社会出现的情况,李治政府提出了有效的控制物价的措施,这些措施被后世沿用,直至李唐灭亡。

官场上也延续了太宗时期较为清廉的遗风,必须说明的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一级官僚是从高宗时期才开始有的

“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

经济方面也有了提高,人数增长快,从贞观年间的不满300万户,增加到380万户。需要科普的是,高宗统治的后期,粮食连年歉收,天灾不断的情况下能保持人口增长,也是不容易。

《永徽律》是永徽初年就开始拟制,永徽二年完成颁布的,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和断狱等十二篇,五百零二条,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

不知道
高宗时期也是群贤辈出的时代,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高宗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唐太宗冷落。

这就是高宗,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伟大而且具有超高智商情商的皇帝。最后,我一直认为高宗武后是真爱(个人观感,请互相尊重)!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在世时,体弱多病也不肯寻仙问药,对生老病死泰然视之的人,又何曾怕后世为了一己之私对他丑化弱化呢?

高宗,不愧于大唐,不愧于后世,更不愧于他自己。


下面全是废话(个人愚见)

1.关于废王立武

武后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嫁祸王皇后几率为零,被皇帝视若掌上明珠的如意公主身边会有没有一个宫人照看着?王皇后来探望也不会傻缺到把人调走,武后就算有起那个作案动机,他也没那个场合机会。
所以,很明显这个后位既是武后要的,也是高宗给的,谁利用谁真不好说。

2.文人不适合写史(文人在此指从事文艺文学创作的人)

我简介里说了,我是中文专业的,我本身对这个团体肯定没有仇见,但我认同歌德说的“文人不适合从政”,我还认为他们也不适合写史。
自老土鳖时代起,种花家就开始记账了,有趣的是,文人对实际的失败者,比如李广、项羽、诸葛亮等等总有褒扬,比如司马迁就为李广伸冤,甚至因此李广美名扬天下,但实际呢?他就是失败了。
而胜利者卫青、霍去病,司马迁合起来写的,而且强调他是靠裙带关系上来的,可以说对这两位民族英雄的评价决不客观公正。
他们总一味去歌颂“遗憾英雄”,而鲜少正面赞扬现实英雄,为什么?因为落魄文人对他们没有共鸣。
他们可怜被夺去皇位的唐中宗李显,却没说李显真算个扶不起的阿斗,一个连自己皇后和女儿都对付不了的男人要他管大唐江山?
就算高宗仙逝后,武后掌权不肯放,那也算不得什么,汉武帝刘彻不一样能从窦太后手中夺回大权?但中宗第一次做皇帝是他爹给的,第二次是他娘让的。这样的人真值得可怜?还用他来反衬武后的恶?
文人总认为,武则天任用酷吏不对,泯灭人性啊等等,可若我们设身处地想想,在以男权为主导的封建社会一个女人当皇帝,她不任用酷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行吗?身不稳何以安天下?别说他了,哪个皇帝新登基朝廷不会掀起腥风血雨。等她坐稳之后呢?她立即杀了酷吏。
不该为而为之,该死;不得已而为之,该恕。

3.皇帝用奸臣小人

按照正常理解,对江山社稷来说,朝廷需要的是清官廉官,但愚以为,身居帝位,既要放眼天下,也要顾及自身,所以皇帝最需要忠臣——也就不管这个人品行咋样,贪污圈地等等做尽坏事,但只要他做出政绩并对皇帝忠心,皇帝在一段时间内肯定要用他,于公是国家运行的需要,于私是群臣权力彼此制衡需要,利用完了,感觉民怨沸腾了,立即治他,这样也无损皇帝英明。

所以私认为,一个聪明的皇帝从不会去调和党派斗争,相反只有群臣乱斗,皇帝位才会稳,忠奸并用,为己所用才是御权之术。(所以我们会发现,杜正伦是因李义府不合被赶走的,后来李义府又被高宗砍了。自己一手提拔的怎样,武后撑腰又怎样,食物链顶端高宗想怎样就怎样)

4.关于弱化高宗丑化武后

这点我自认为要分时期来对待。如果这搁在封建社会,我觉得不置可否,因为高明的女性政治家在封建社会还是少数(这当然跟天资无关,而是跟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有很大的关系)要是出现个像后来的韦后还是安乐公主一样的,那真的是……;再者,女性掌权多通过男性,一家斗的话多是内斗,而两家斗,设想当年武后没有把江山还给李姓子弟,那么对江山和黎明百姓,那杀伤力绝对不会小于后来的安史之乱。但搁现代社会,我们就必须要认清历史史实,绝对不能再这样做了,不能再让错误的评价误导了,更不能让脑残的电视剧误导!现在对历史剧本内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严谨的检察力度真的不够啊!则天是武后的谥号,是她驾鹤西去之后李氏把她尊为则天皇后,后世也就一直这么叫了,她生前就知道这个谥号是穿越么?最扯的还是武媚娘传奇,高宗在的时候她就这么叫自己武则天了,历史上要真如此,高宗知道自己的皇后敢这么叫自己,谁先死还真不好说吧。李氏有胡人血统,而且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连对自己有扶持上位、栽培之恩的亲舅舅都可以赶,高宗要知道自己的皇后有如此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想法,陪葬都嫌太慢直接赐死武后。

7

不懂历史的人才会这么认为,或者是电视剧看多的人。

8

李治自由聪慧,父慈子孝,兄弟和睦,没有杀戮心。

9

历史上有许多能力出众的雄主,但是能够称得上千古一帝的人,却只有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等寥寥数人。不过,这些惊才绝艳的帝王,虽然各自开创了一个辉煌时代,却与一项成就失之交臂,那就是开创最辽阔的疆域。

最终获得这一成就的皇帝,却被很多人认为是懦夫。

唐朝贞观二十三年,太宗李世民驾崩,21岁的太子李治继承了皇位。由此,也开始了他极富传奇的人生。

在成为太子之前,李治不显山不露水,表现得非常低调。他静看几位兄弟争得不可开交,最后都相继失败,没能获得储君之位,结果还白白便宜了自己。此时的李治,在父皇太宗眼中,还是一个仁义的好儿子。不过,在这一点上,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却是看走了眼。

都说李治软弱、仁义,那只是表象而已,藏在这副皮囊之下的,是一个心机深沉、懂得隐忍却又杀伐果断的狠人。登基之后,李治面对的局面,其实比后来的康熙皇帝好不了多少。朝政大权被长孙无忌所掌控,其背后站着的是强大的关陇门阀集团。

就在这种局面下,李治隐忍了十年时间,终于依靠元老李勣和自己提拔起来的心腹许敬宗,还有老婆武则天,将长孙无忌集团一网打尽,彻底扭转了被动的局面。失败后的长孙无忌,也被亲侄儿李治逼死。从这一点来看,李治就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在武则天这件事情上,也能看出李治的手腕。要知道,他在父亲生前,就敢和名义上是庶母的武才人打得火热,后来公然将其纳入宫中,并且封为皇后,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人反对,却都被他一一化解,最终如愿以偿,这也不是一个仁义的皇帝干出来的事情。

李治在位期间,延续了李世民打造出的盛世,而且他在此基础上,还更进了一步。其中最突出的成就,便是将隋唐两朝数代帝王都折戟沉沙的高句丽斩落马下,彻底灭亡了这个逍遥了数百年的强大政权。在西边,突厥也败在了唐军手上,一蹶不振。李治时期的疆域,达到了1200多万平方公里,是古往今来汉人政权打下的最大疆域。千古明君之于李治,真的非常的恰当。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帝王,其光辉却掩盖在了父亲李世民和妻子武则天之下,没办法,一个是千古雄主,一个是唯一女皇,李治只能委屈一下了。不过,都说李治晚年生活在武则天的阴影之下,这也是大错特错的。

李治死前头一年,关于宰相的任命权,都掌握在他的手上,武则天只是他的代言人而已,如果不是他的默许,武则天其实什么都做不了,这也能看出李治的厉害之处。坏事全摊在了武则天身上,他倒是一点脏水都没沾。皇帝做到这个份上,真的令人佩服。

10

有关唐高宗孝治的记载说,李治是个胆懦弱弱的人,凡事不敢出头,其他兄弟们为了争夺太子之位都打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他只是眼巴的在边上看着。

登基之后,对权臣长孙无忌也是唯唯诺诺,直到武则天入宫,李治才算是有了主心骨,认为为了这个女人是时候表现一下他这个当皇帝的威严了。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整顿朝纲,可惜这次又信错了人,被他这个心爱的女人所利用,随后将大唐的江山拱手让给了他的皇后武则天。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李治深信老庄思想,深得“吾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精髓。早在作为皇子的时期,他就“扮猪吃虎”,表现得懦弱无能,很快便获得野心勃勃的长孙无忌的支持。因为他深知没有长孙无忌的支持,不可能得到皇位。

高宗时期,东西两个大敌西突厥和高句丽被一一消灭, 气焰嚣张的日本也从此老实了一千多年。就西征高句丽来说,唐太宗李世民曾两次亲征却都是徒劳无功,反而劳民伤财。后来高宗先后派大将苏定方、刘仁轨以及薛仁贵经辽东,进平壤,灭了高句丽,并在辽东设立九都督府。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便派使臣与唐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显然,是高宗完成了太宗没有实现的梦想。这岂是一个懦弱的皇帝可以做到的?

高宗后期体弱多病,逐渐让他的妻子和政治伙伴武则天代为执政,也是很正常的。李治和武则天不仅仅是夫妻,更是政治盟友,李治废王后立武后,更多的是借助山东寒族的力量,铲除关陇贵族,将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才会有“永徽之治”的出现,李治病倒以后,武则天成为了李治政策很好的继承人,到了武后统治中后期,统治中国数百年的世族门阀时代终结了,士人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李治时代具有深远影响的贡献。

高宗虽然委托政事于武则天,但不是完全放任。在他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一直亲自处理国政,即使到683年3月,临死前几个月时,李治仍然关注宰相的任职状况,并罢免了不称职的宰相李又琰。与此同时,他还常常命令皇太子监国,代他处理国政,而不是完全依赖武则天。所以,在高宗在世时,不存在武后把持朝政,一手遮天的情况。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断定,说唐高宗是个窝囊废的历史记载是政治的需要,是后世史官的曲意刻画。正是在他统治时期,唐朝的领土达到了最大甚至隋唐几代皇帝,包括唐太宗李世民都没能解决的东北边疆问题,都在唐高宗时期得到了解决,而标志着王朝兴盛繁荣的封禅大典,也是在唐高宗时期首次成功举行的。没有唐高宗时期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 将成为无源之水。现在历史上记载的唐高宗形象,是被歪曲、丑化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