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得以在皇宫皇帝身边长大的太子吧。因为长孙皇后逝去时李治的表现,加上又是幼子,于是太宗对他宠爱有加,即使后来建了晋王府,依旧留他在宫中生活。这其实就有了独天得厚的优势,他对太宗性情应该是十分了解的。
面对一个杀兄逼父退位的父皇,装傻充愣,表现出不问天下事只读圣贤书的样子无疑是对的,李治是个懂得生存的人。
2、孝
中国古代推崇“以孝治天下”,皇子更不例外了。
高宗真的是个孝子,这点从太宗对他的评价就可见一斑了。
唐太宗:①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②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
“及文德皇后崩,晋王时年九岁,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旧唐书.高宗本纪》
李治九岁时,长孙皇后就去世了,他的悲痛哀伤感动了太宗和大臣,太宗多次劝慰,从而特别疼爱。
“十八年,太宗将伐高丽,命太子留镇定州。及驾发有期,悲啼累日,因请飞驿递表起居,并递敕垂报,并许之。及军旋,太子从至并州。时太宗患痈,太子亲吮之,扶辇步从数日。”——《旧唐书.高宗本纪》
飞表奏事,亲吮毒疮,下车扶撵。
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旧唐书.高宗本纪》
(译: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
由此可见,他不仅孝敬双亲,而且对兄弟姐妹应该也是很好的。
太宗最终立李治为太子的原因也是“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3、隐
李治是个特别擅长于隐藏的人,这里面当然包括隐藏他的政治野心,还有个人能力。
初授《孝经》于著作郎萧德言,太宗问曰:“此书中何言为要?”对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大悦曰:“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旧唐书.高宗本纪》
此时,高宗年仅不到九岁。
由此可见,李治就算说不上聪慧无比(毕竟这答案是标准答案,背出来的),但肯定能说是好学、而且心态很好。
但根据史书记载,太宗多次问他问题,无论大小,他大多都请太宗赐教,太宗每次都乐呵呵的教他。
当然,也许这其中,涉及政治方面他资历浅答不上来或者不敢答是有的,但其中也肯定有他答的上来但不回答的,意图很明显,揣摩太宗心思、讨太宗开心,学习经验。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一当上太子,可以名正言顺协理朝政事务的时候,就什么都回答得上来了。
4.无为
长孙皇后有三个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治。
李承乾大李治9岁,李泰大李治7岁,这哥俩斗得昏天暗地,而且先后都有逼宫的举动或者计划,唯有李治一直置身事外,既安全又保险。
李承乾倒台之后,李泰就去威胁李治,说:“你跟汉王元昌关系那么好,现在汉王出问题了,你的心还安吗?”(实际上就是要他退出太子争夺战)
李治没有跟他辩论,史书上记载,李治当时很慌张,整天魂不守舍的样子,太宗就问他怎么了?他不说,太宗一连问了好几天,他才说了,说李泰跟他说了这番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应答。
太宗一听,李治多好啊,想要保护哥哥。而反观李泰呢?
这就是高宗压倒李泰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今太子失徳,藩王窥视者,皆俩弃之。”——《资治通鉴》
也就说,皇太子这个位置是皇帝老儿给的,是不用经营的。李承乾误在失徳,李泰失在经营,唯有李治,对上恭孝,对兄亲和,唯一的小心机还是被迫的。
基于以上,虽然李治当上太子真是天上掉馅饼(排行老三,年纪尚幼,而且两个哥哥能力都是牛哄哄的。要不是两个哥哥急于上位,还真没他什么事儿)但是,他能稳稳接住并吃进肚子不带吐出来,那也是他的本事了。
后代有些人对他的评价是懦弱,这点明显是受了《新唐书》的影响。个人认为不成立。理由如下:
1、与武则天偷情
武则天是唐太宗的才人,而身为太子的李治与他偷情,这是一件很大胆的事情!
众所周知,皇宫大院,人多耳杂,而且耳目众多,只要让皇帝发现蛛丝马迹,必死无疑,最少也是废太子,贬庶人。这绝对不是一个懦弱的人敢做的事情。
而我们都知道,太宗并不知晓两人的暧昧(野史记载太宗哑巴吃黄莲,个人觉得极不靠谱,太宗就算心疼儿子,也不会放过武则天吧),能做到这点,就说明李治真的是个聪慧、善于笼络人心而又异常胆大的人。
2、废王立武(这事绝不是玛丽苏电视剧说的因为爱情!)
首先我们必须追溯一下,王皇后是何许人也。
王皇后是“五姓女”(唐朝人梦想,中进士,娶五姓女),太原王氏,门第高,貌美,知书达礼,太宗对她的评价一直很高,称为“佳儿佳妇”。
【王皇后的出身绝对不凡,父亲家方面呢,高祖父王思政是西魏的将领,母亲家则是李唐王室的旧亲,叔祖母是李渊的妹妹同安大长公主,母亲柳氏的叔母是李渊的外孙女。
所以,她不仅是西魏重臣的后裔,父母两族也都是李唐王室的姻亲,属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
太宗临死之前托孤,把太子治托给了舅舅长孙无忌等几位顾命大臣。
高宗登基之后,大权旁落,朝廷重权几乎全落在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门阀手中,他想要掌握实权,这些人都是障碍,必须扫除。
王皇后,就是属于关陇门阀的,这就是她的悲剧所在了。高宗想要削弱关陇门阀势力,必须扶寒门子弟,收天下士子之心,废王立武是最快捷而且有效的手段之一。
前面说了,当时朝廷的权力基本就集中在舅舅长孙无忌手里(我自为长孙无忌是个为大唐尽心尽力的好官,但无奈权重震主主不容啊),高宗势力不够,想要提拔人(主要指非关陇门阀一系,因为那一系基本跟着顾命大臣走的)做高官很难,几乎不可能。
—————————————————
虽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基本人尽皆知,但还是忍不住唠叨一下:
三省六部制并不是起源于隋朝而是西晋,至隋朝正式确立。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门下省:隋唐时期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重点重点重点!)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
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
真绝了!为了防止内斗,影响效率,比如你上奏我驳回,你驳回我延期执行等,皇帝老儿就辟了一处地方,让三位老大共议国事——《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
————————————————
然而高宗又急需一批能完全为他所用、听他指令的高层官员,以此来实现自身的集权,那么要怎样向天下发出他有意为寒门弟子开辟官路的声音呢?当然是——立后。
首先,立后是天下大事,不用花费心思去宣传,一废一立肯定妇孺皆知,寒门子弟看到废了关陇门阀的王皇后,立了商人女儿的武后。意图很明显啊,向天下人公布当今皇帝用人爱人不在乎门第啊。
其次,立后这事儿要说公也可以,要说私事也行,毕竟立后这事儿说破天还是皇帝娶老婆,高宗咬定这事儿是家务事,不用大臣搀和,大臣也拿他没办法。
而要想提拔人那就难了,高宗没有权力,而唐朝又是三省六部,说白了,高宗一说话,门下省一言两语顶回去皇帝也没办法。
(武则天的父亲是商人出身,虽然后来因为投奔李渊获得官职,但算不上什么名门望族)
然而关陇门阀根深蒂固,很难斩除,一个懦弱的皇帝绝没有勇气动的,可是李治就动了。
我承认一点,高宗在处理褚遂良、长孙无忌这两位时,确实不够冷静客观,但这不足以说他昏庸无能。
长孙无忌当初会扶李治弃李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当时李泰在朝中已有一股自己的力量,他怕上台后没法控制,相反李治没有党羽,他能当“摄政王”。
他登基之初曾经重用过这些旧臣,
褚遂良是因为低价强买中书省翻译人员的土地,被左迁为同州刺史。
(传说隋朝就是因为得罪了关陇门阀被灭的,李唐就是关陇十二柱中的一柱)
前期快刀斩褚遂良,后来连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也逼到离开京城,是懦弱么?
3、大权在握
在打倒自己的舅舅之后,基本朝廷大权就掌握在李治自己手中了,但他本人患有风疾,所以武则天就有机会参政了。
(风疾这种病自从唐太宗就有了,是一种可怕的遗传性疾病,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就有七位,分别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顺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尽管二圣临朝,武则天也渐渐形成自己的一股势力,但军政大权还是牢牢掌控在他手中,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会自己上朝,武则天并没有掌握到最高权力,因为后期很多武则天一手提拔的高官许敬宗、李义府都被高宗斩除了,武后的政敌也受到重用,特别是王皇后的哥哥王方翼也得到任用,武则天对此皆无可奈何。
高宗这么多年被塑造为懦弱的形象其实是后来编撰的,特别是《新唐书》的评价,简直就是日了整个动物园了。以下个人简析:
一、因为他病重之时没把江山交给这些所谓的文人志士代为管理,而是交给了他的皇后。可这也显示出了他的智慧,论能力武则天不亚于大臣,而论信任,自己的妻子当然比那些陷入党派斗争的大臣靠谱。而历史,都是文人撰写的。
二、虽然高宗在世时,大权在握,但他仙逝,他的儿子们震不住武后了,武后变武帝建立大周王朝了,这让全天下的男人都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脸都丢光了!特别是后来的“程朱理学”时期,轻女的舆论更是让后代对武后的评价一路走低。
(但李姓子孙对武则天的评价还是有很多是正面的。固然有后来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的因素,但我觉得应该还因为唐朝社会较为开放的思想吧,毕竟在武后手中,唐朝社会还是维持着稳定发展的,她所作的功绩还是要肯定的。一起读:“政起开元,治宏贞观”!)
还有,《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宋代多位太后参政,所以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丑化武后弱化高宗是必须的,纵观整个男权主义的封建社会,这都是必须的。
三、相比起他的父皇和妻子,高宗这皇帝当得太顺利也太理所应当了,他一没逼父二没杀兄三没废儿,有时历史也是这样,你没一个让人舆论的热点,便会受冷落,很多人就被误导,人云亦云了。
至于昏庸,那就更是胡说八道了。
唐朝版图最大,东起朝鲜半岛(太宗没打下来的地,高宗收下来了)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共约1250万平方公里,维持了32年,他驾崩的时候还在。
唐玄宗统治期间版图最大不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
1.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
2.总章元年(668),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3.显庆二年(657),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设立护府。
政治方面,史称“永徽之治”,也是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啊!(太宗是三日一朝,他一登基就改为一日一朝,劳动模范了。)
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
还有就是针对社会出现的情况,李治政府提出了有效的控制物价的措施,这些措施被后世沿用,直至李唐灭亡。
官场上也延续了太宗时期较为清廉的遗风,必须说明的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一级官僚是从高宗时期才开始有的。
“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
经济方面也有了提高,人数增长快,从贞观年间的不满300万户,增加到380万户。需要科普的是,高宗统治的后期,粮食连年歉收,天灾不断的情况下能保持人口增长,也是不容易。
《永徽律》是永徽初年就开始拟制,永徽二年完成颁布的,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和断狱等十二篇,五百零二条,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
不知道
高宗时期也是群贤辈出的时代,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高宗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唐太宗冷落。
这就是高宗,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伟大而且具有超高智商情商的皇帝。最后,我一直认为高宗武后是真爱(个人观感,请互相尊重)!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在世时,体弱多病也不肯寻仙问药,对生老病死泰然视之的人,又何曾怕后世为了一己之私对他丑化弱化呢?
高宗,不愧于大唐,不愧于后世,更不愧于他自己。
下面全是废话(个人愚见)
1.关于废王立武
武后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嫁祸王皇后几率为零,被皇帝视若掌上明珠的如意公主身边会有没有一个宫人照看着?王皇后来探望也不会傻缺到把人调走,武后就算有起那个作案动机,他也没那个场合机会。
所以,很明显这个后位既是武后要的,也是高宗给的,谁利用谁真不好说。
2.文人不适合写史(文人在此指从事文艺文学创作的人)
我简介里说了,我是中文专业的,我本身对这个团体肯定没有仇见,但我认同歌德说的“文人不适合从政”,我还认为他们也不适合写史。
自老土鳖时代起,种花家就开始记账了,有趣的是,文人对实际的失败者,比如李广、项羽、诸葛亮等等总有褒扬,比如司马迁就为李广伸冤,甚至因此李广美名扬天下,但实际呢?他就是失败了。
而胜利者卫青、霍去病,司马迁合起来写的,而且强调他是靠裙带关系上来的,可以说对这两位民族英雄的评价决不客观公正。
他们总一味去歌颂“遗憾英雄”,而鲜少正面赞扬现实英雄,为什么?因为落魄文人对他们没有共鸣。
他们可怜被夺去皇位的唐中宗李显,却没说李显真算个扶不起的阿斗,一个连自己皇后和女儿都对付不了的男人要他管大唐江山?
就算高宗仙逝后,武后掌权不肯放,那也算不得什么,汉武帝刘彻不一样能从窦太后手中夺回大权?但中宗第一次做皇帝是他爹给的,第二次是他娘让的。这样的人真值得可怜?还用他来反衬武后的恶?
文人总认为,武则天任用酷吏不对,泯灭人性啊等等,可若我们设身处地想想,在以男权为主导的封建社会一个女人当皇帝,她不任用酷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行吗?身不稳何以安天下?别说他了,哪个皇帝新登基朝廷不会掀起腥风血雨。等她坐稳之后呢?她立即杀了酷吏。
不该为而为之,该死;不得已而为之,该恕。
3.皇帝用奸臣小人
按照正常理解,对江山社稷来说,朝廷需要的是清官廉官,但愚以为,身居帝位,既要放眼天下,也要顾及自身,所以皇帝最需要忠臣——也就不管这个人品行咋样,贪污圈地等等做尽坏事,但只要他做出政绩并对皇帝忠心,皇帝在一段时间内肯定要用他,于公是国家运行的需要,于私是群臣权力彼此制衡需要,利用完了,感觉民怨沸腾了,立即治他,这样也无损皇帝英明。
所以私认为,一个聪明的皇帝从不会去调和党派斗争,相反只有群臣乱斗,皇帝位才会稳,忠奸并用,为己所用才是御权之术。(所以我们会发现,杜正伦是因李义府不合被赶走的,后来李义府又被高宗砍了。自己一手提拔的怎样,武后撑腰又怎样,食物链顶端高宗想怎样就怎样)
4.关于弱化高宗丑化武后
这点我自认为要分时期来对待。如果这搁在封建社会,我觉得不置可否,因为高明的女性政治家在封建社会还是少数(这当然跟天资无关,而是跟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有很大的关系)要是出现个像后来的韦后还是安乐公主一样的,那真的是……;再者,女性掌权多通过男性,一家斗的话多是内斗,而两家斗,设想当年武后没有把江山还给李姓子弟,那么对江山和黎明百姓,那杀伤力绝对不会小于后来的安史之乱。但搁现代社会,我们就必须要认清历史史实,绝对不能再这样做了,不能再让错误的评价误导了,更不能让脑残的电视剧误导!现在对历史剧本内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严谨的检察力度真的不够啊!则天是武后的谥号,是她驾鹤西去之后李氏把她尊为则天皇后,后世也就一直这么叫了,她生前就知道这个谥号是穿越么?最扯的还是武媚娘传奇,高宗在的时候她就这么叫自己武则天了,历史上要真如此,高宗知道自己的皇后敢这么叫自己,谁先死还真不好说吧。李氏有胡人血统,而且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连对自己有扶持上位、栽培之恩的亲舅舅都可以赶,高宗要知道自己的皇后有如此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想法,陪葬都嫌太慢直接赐死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