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三国时期,刘备在时,南蛮还看不起西蜀,还曾邦曹操打刘备。刘备以后,丞相诸葛亮对南蛮踩用武压民抚的策略,对南蛮进行了为期两年左右的征 缴,才征服了南蛮统治者的意念,表示以后时代结好,永不犯蜀,但并没有把南荒地区收为西蜀,也没有把南荒地区纳为附属国,派员管理。另外,南蛮统治者虽本事不高,但生性狡诈,反复无常,征缴之战怎么都给南荒造成了一定的损伤,由于这些因素,所以诸葛北伐魏国时没想、也不想调南蛮军队助战。
谢邀:
三国时期,刘备在时,南蛮还看不起西蜀,还曾邦曹操打刘备。刘备以后,丞相诸葛亮对南蛮踩用武压民抚的策略,对南蛮进行了为期两年左右的征 缴,才征服了南蛮统治者的意念,表示以后时代结好,永不犯蜀,但并没有把南荒地区收为西蜀,也没有把南荒地区纳为附属国,派员管理。另外,南蛮统治者虽本事不高,但生性狡诈,反复无常,征缴之战怎么都给南荒造成了一定的损伤,由于这些因素,所以诸葛北伐魏国时没想、也不想调南蛮军队助战。
感谢邀请,闲扯俩句。
关于蜀国为何不调南蛮兵力北伐,这话题很有趣。从俩方面解答一下。
(1)蜀国是征调过部分南蛮兵的
(2)南蛮兵起不了什么作用。三囯时代的汉军,还是正宗战斗民族。战斗力远在蛮兵之上。
刘备伐吴时,是征调过蛮兵的。五溪蛮、胡王沙摩柯等,均率众随军征伐。事《三国主》先主、陆逊等传。
诸葛亮北伐时,之所以不调南蛮兵。因为南蛮兵长于南方山地,不擅北上进行大规模阵战,北地水土气侯,南方也不适应。所以,不会调南蛮兵。
然而诸葛亮的蜀军中,青羌骑士作为蜀军骑兵兵源之一,是有一部分的。
《后出师表》选段: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亦有一说曰:后《出师表》乃伪作。但文中所叙事件,全为史实。
又根据魏书.牵招传,诸葛亮曾与鲜卑大人柯比能联络,相约夹击魏国,只是事未成。
利用一切可利用力量,这是战争原则。鲜卑其时,向为汉朝附庸。
须注意的是:三囯时的蜀国,也只是后人称之。而蜀国从来自称为汉,而绝不会自称为蜀。如电影中的某某,大呼”我大蜀国...”的,纯属编导不懂历史,瞎扯淡。若尔穿越回三国,在诸葛亮面前喊一声”我大蜀国”,看诸葛亮不诛灭了你的三族!
所以,诸葛亮以汉丞相之职,联络曾为大汉附庸的鲜卑夹击魏国。与后世的勾结外敌,完全是两码事!
还有,南方诸蛮并不完全安定。《三国志》马忠、张疑、张翼等人传,屡见在南方长年作战平叛之事。
南蛮兵的战斗力。勿要带一个”蛮”字就以为彼很能打仗。蛮不等于勇。南蛮兵为了小利,而在山林峡谷中小群斗殴或悍不畏死。私斗厉害,而为公战,在开阔地列军阵,万人对战,南蛮的战斗力与汉军比,那就是渣。
打仗,不同于打架斗殴。靠着蛮勇,根本打不赢仗的。
古代打仗,绝不是提着杆长矛,凭着不怕死互捅,就能赢得了!与现代战争一样,古代战争,也要拼双方的体系与组织指挥体制。
汉军在文武分道之前,凭军功可封爵入仕,光宗耀祖。这就决定了军功的尊贵,也决定了汉兵对军功的渴求与强大的战斗欲望。中国历史上,在北宋之前,最有战斗力的兵,就是汉兵,这点毫无疑问。
打仗怎么打?
阵列既成,
敢擅自回头者斩!敢大声喧哗者斩!
敢闻鼓不进者斩!有闻金不止者斩!
千百人列队同进,肩臂相接,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队列之中,凡有违令不遵者,立即就是杀头。这拼得,就是高度组织纪律性与严明的赏罚号令。
所以,调不知纪律为何物,自由散漫成性的南蛮兵力去北伐,那只是给魏军送人头。
诸葛亮时代,魏国有多强?强魏雄据天下之半,政治清明、名将良臣如云,拥甲士百万,兵精、粮足、土地广阔,人口众多。
故而,也只有诸葛亮这样的天下奇才,才能以一州之力,屡耀兵威于敌境,压着强敌打了近十年,三千年来仅有诸葛一人能做到。
首先说明一点,蜀国北伐的时候并不是没有调动南蛮兵力,实际上不但调动了,而且调动了南蛮的精锐,三国有很多后世闻名的特种部队,蜀国的无当飞军就是其中一支,无当飞军的主力就是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组建的,至于南中区域为什么在后期蜀汉的北伐中再没有出兵,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蜀国后方攻心为上
诸葛亮为了完成北伐的壮举,首先要完成蜀国后方的稳定,对蜀国后方影响最大的就是南中区域,南中虽然名义上臣服于蜀汉政权,但实际上一直虚与委蛇,时不时的在背后搞点小动作。在出征南中的过程中,诸葛亮与马谡不谋而合,认为南中之战需要攻心为上,如果仅仅把它们攻克,以后还会反叛。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诸葛亮才亲自出征,兵分三路,进军南中,最后通过攻心之战完成了对南中的战役胜利。《三国演义》里面说的比较精彩的是诸葛亮七擒孟获,但实际上这个故事并没有发生,但是实际上有可能是诸葛亮和类似孟获这样的部落首领打了七场,都胜利了。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最终诸葛亮是完成了平定南中的战斗,而且收复了南中的人心。
二、抽空南中组建无当飞军
南中平定之后,最让诸葛亮担心的就是蜀汉大军走了之后南中的稳定问题,留下大军,不太现实,首先南中之人不好管理,其次军粮供给不太方便。
诸葛亮的才能在这个时候显露无疑,他继续任用南中的人才治理南中,同时因为南中部落有五个最为重要的大姓家族,分别是雍,娄,爨,孟,毛。其中孟获就属于孟家的杰出人才,这五家大势力占据了南中一大部分的武装势力,诸葛亮在五大世家分别抽出一组人马,都是精兵良将,总共尽一万多人,这支军队就是著名的“无当飞军”。
无当飞军后来就被诸葛亮带到了北伐的战场上,这支军队先后被王平,姜维率领,在北伐的战争中属于屡立奇功,骁勇善战。
这支军队抽调走了之后,南中留下的战斗力已经不足为惧,加上南中人民对诸葛亮的敬佩,基本属于稳定状态了。
总结:三国时期蜀国的北伐之战,南中区域为蜀汉提供了精锐的无当飞军,这也造成了南中的有生军队力量都被诸葛亮带到了北伐战场,唯一不确定的因素就是诸葛亮死后南中人民的反复,加上蜀汉后期的疏于管理,人口下降,南中地区就再没有为蜀汉北伐提供有生力量支持北伐了。
相信好多人都读过《三国演义》,或是看过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不过看完之后也就会发现,刘备的蜀国虽然是作为主角而存在,但却是三国之中最早灭亡的一个,而且也是相对也是国力最差的一个国家。
刘备带兵入蜀后,不但要继续面对来自魏国和吴国的压力,同时还要提防着在自己大后方的蛮族,而说起满族,又不得不提起来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诸葛亮对待以孟获为首的蛮族,一直采取的就是“攻心”的策略,最后终于经过七次较量后,不但降服了蛮王孟获,还顺带收获了民心。
前面提到蜀国综合实力差,既然孟获都已经是臣服于诸葛亮了,那么诸葛亮又为何从都未将孟获的蛮族军队带上北伐战场之上呢?
刘备手下的头牌大将关羽被杀后,刘备兴全国之力大举伐吴,无奈被火烧连营后,大势已去,最终于白帝城的病榻上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后,诸葛亮就承担起了匡扶汉室的重任,但是外部威胁实在太大,而内部又有蛮族势力不得的不防。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诸葛亮还是决定以内部的安全环境为重,所以把收服蛮族放在了第一步。
诸葛亮心中也明白,虽然自己将收服蛮族放在第一步的位置,但是北伐才是重中之重的事情,而且蛮族根本也就是不成气候,不用有太多担忧,自然也就不会将将兵力浪费于此。所以,诸葛亮带着大批兵力陈列于蛮族阵前,却很少不主动进攻。后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七擒七纵”的故事,而孟获也是心甘情愿的归顺与蜀国,后来还有了官职在身。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而面对此种窘况,为何孟获还是得不到重用?
其实这也和诸葛亮的做事风格还有当时的局势相关,诸葛亮当初出征南蛮的时候,就曾对后主刘禅说过,此行只是为了南蛮臣服,不再让他们骚扰蜀国边境,而不是大规模的流血战争,将对方打服为止。
首先,孟获本就是稳定大后方局势的重要人物,万一孟获真的在前线出了什么意外,也意味着诸葛亮失去了一位能够镇压各蛮族的重要人物。一旦孟获出事,南蛮叛乱,自然对蜀国的大后方不利,尤其是在自己大兵北伐,后方空虚的时刻。
其次,前文提到诸葛亮只是希望南蛮不再捣乱,如果诸葛亮亲自收服南蛮,并将其投入战场,也就等于是干出了打脸的事,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万一再被奸臣给“摆了一道”,说是有谋反的意图,可就说不清了。
最后,除了诸葛亮在政治问题上的担忧外,南蛮的战斗力也是一个问题。因为南蛮兵长期生活在热带地区,如果将他们从闷热的雨林区带到北方的平原上,肯定也会极不适应北方的气候特征,万一再因此引发什么大规模的传染病,可就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所以就是为了维持多方的平衡,即使是北伐有再大的困难,都不会启用南蛮。
蜀国确实用过南蛮的部分人员编入蜀军,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大规模的从南蛮征军。
无当飞军:诸葛亮南征之后利用蛮夷组建了一只强大的队伍,这支队伍战斗力极强,为诸葛亮北伐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王平是第一任将领。
1.无当飞军特点:将士们身披铁甲,善用弓弩、毒箭、暗器,由于常年生活在山中,特别适合作为机动部队,用来拦截和突袭敌人。
2.无当飞军战绩:在马谡失街亭之后,就是王平带领这只部队进行的接应拦截;
王平带领无当飞军曾经独自与司马懿对峙于祁山,司马懿命张郃攻打王平,但是却没能战胜;
无当飞军为掩护姜维第七次北伐的败退,5000飞军在末任军官张嶷的率领下进行了最后一战,最终全军覆没,但是敌人付出了双倍的伤亡。
没有大规模使用南蛮军队
南蛮军队骁勇善战,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大规模使用呢?
原因一:七擒七纵孟获之后,诸葛亮答应他们不增加赋税、不增加劳役,为的就是安抚南蛮。
原因二:南蛮实际上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地区,当时并不是所有的南蛮人都服蜀国的统治,在蜀国统治期间还发生过几次叛乱。
小结
诸葛亮征用无当飞军,有个原因就是,在南征过程中他发现这些军人骁勇善战,如果自己不用日后会成隐患。
当然有南蛮的兵参战了,蜀国著名的无当飞军就是南蛮兵,包括袁绍、孙权等人都有其他民族的部队参战的。
无当飞军是蜀汉后期的主力部队之一,其组成兵员就是诸葛亮南征之后征发南蛮所组建的。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为分化瓦解当地豪族,用金钱和官爵征发当地豪族兵员,豪族出人得货得官爵,蜀汉得到一支惯于山地作战,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于防守的特种部队。一举两得稳定南中的同时增加军队战斗力。
《华阳国志》记载“亮以夷多刚狠,不宾大姓豪强,乃勒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栾世袭官。”
诸葛亮让本身是土家族,个性严禁,训练严苛却又能和底层士兵打成一片的魏国降将王平担任第一任无当飞军的统帅。无当飞军因为是夷汉部曲,对于平定南中的叛乱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后期马忠和张嶷平叛,都是带领无当飞军。
无当飞军在对魏作战也有很多亮眼表现,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无当飞军和王平都归属马谡,诸葛亮本对马谡寄予厚望,奈何马谡眼高于顶(王平不识字),不听王平忠言。结果被张郃大败,幸亏王平临危不乱,率领无当飞军殿后,虚张声势成功掩护其余部队撤退,王平和无当飞军也顺利全身而退。也正是这一次的优秀表现,王平才正式被任命为讨寇将军,领五部(是为飞军),兼当营事(日常军事事务),加拜参军。无当飞军开始成为蜀汉后期主力之一。
诸葛亮四次伐魏的时候,王平带领无当飞军守南围,张郃来攻,未能攻破。
无当飞军的结局非常悲壮,姜维第七次北伐,张嶷率领无当飞军殿后,遭遇魏军徐质主力,杀敌辈之,连同张嶷在内一同全军阵亡。
刘备伐吴,马良接连五蛮溪
刘备伐吴的时候,派遣马良马良招纳安抚武陵一带的五溪蛮各部,各部首领们都接受蜀汉的印信封号,相继响应刘备。三国演义中沙摩柯就是五溪蛮的首领之一,射死甘宁(历史上并无沙摩柯其人记载,甘宁正常死亡)。
袁绍接连乌桓
早在袁绍和公孙瓒大战事情,袁绍就借助乌桓兵力攻打公孙瓒。袁绍死后,乌桓首领蹋顿收留袁尚企图夺回河北。后被曹操打败,张辽阵斩蹋顿。
孙权征发山越
三国时期,东吴所在的江南为荒芜之地,地广入稀,汉族人口稀少。因此东吴致力于征伐山中异族,统称为山越或百越。当然也不乏逃难山中的汉人占山为王,比较著名的严白虎、祖郎等等,因为其构成复杂,东吴对其的称呼也众多,山贼、山民、宗贼、宗部等等,东吴一直致力于对山越的讨伐,一方面山越不服东吴统治,不交赋税,还时常勾结做乱,另一方面山越也是东吴兵源的强力构成部分以及一部分成为编户,调其租赋,或为私家佃客,增强家族实力。
简单来说,蜀汉调动过南蛮兵力。
在秦汉时期,现今云贵及四川西南部的广袤土地上居住的少数民族被统称为西南夷,西汉首先将这块地区纳入管理,但管理力度非常薄弱,直到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建立。
蜀汉的都城在成都,其核心地区为成都平原,从地图上看,只占蜀汉疆域的北部,那南部的大片地区呢?那就是西南夷的地盘——南中。
南中名义上属于蜀汉,但其实非常不服,屡屡挑衅闹事,志在北伐的诸葛亮为了后方安定,决意先行进行南征。
《出师表》中写“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由此可见当时南中地区是比较落后的,难以供养大军,加上当地地形条件非常恶劣,运输军粮非常麻烦,所以诸葛亮在七擒孟获后,没有选择将南中纳入直辖,而仍然实行当地人为主的自治。
《汉晋春秋》载: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诸葛亮就是什么都不让南中做了,既然臣服蜀汉,多少也得为蜀汉的北伐大业出点力吧,有钱给钱,没钱就给人!
《华阳国志》载:亮移南中劲卒青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这支部队,就是蜀汉的无当飞军,王平是他们的第一任统帅,也就是街亭之战中劝马谡不要上山的那位。
诸葛亮真实的南征与《三国演义》中南征的效果完全不同。真实的历史是从蜀汉建立到灭亡为止,都没有对南中之地实现真正有效控制,南中之地也没有完全认可蜀汉政权,蜀汉是有抽调南中之兵,但调动的目的并非为了北伐,只是削弱南中的反抗力量。不过很多人因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对南中实行有效的控制,认为南中已经认可了蜀汉对其的统治。
刘备一死,南中大族就趁着蜀汉新主刚立,起兵叛乱,东吴对此也持支持的态度。西汉什邡侯雍齿,也就是刘邦最痛恨的那个人的后代雍闿降吴,吴国遥署雍闿为永昌太守。
诸葛亮面对如此局面,只得闭关先修内政,理顺内部关系,同时派邓芝出使东吴,与孙权结盟,切断东吴对南中地区的支援。
这些事情准备好之后,诸葛亮才开始南征。
《诸葛亮传》中只记载这么一句话: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作战只会费钱,为什么诸葛亮一南征,反而拥有很多钱财呢?这钱是哪里来的?
这一点在《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中找到答案。
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李恢是诸葛亮南征时的一个平定南中的重要干将,他击败这些豪帅,然后将这些豪帅家的钱财没收充作军资,这才是诸葛亮一讨伐南中就国库充足的原因。
所以你想一想,南中的土著会服从蜀汉吗?这种纯粹掠夺性的统治自然只会招来仇恨。所以诸葛亮走后不久,南中又开始叛乱。
建兴十一年诸葛亮存粮斜谷口,准备联吴伐魏,此时南中的夷族首领刘胄作乱,接着牂牁郡、兴古郡的獠人起兵作乱,不过幸好被马忠讨平了。
如果诸葛亮南征真的有效,那怎么会时隔几年就出来叛乱呢?当然每一次平叛之后都会抽调南中之兵,比如平定獠人之乱,就抽调了几千人加入北伐队伍。
诸葛亮的南征实际上只是宣告南中重归蜀汉管辖,仅此而已。
二、诸葛亮之后的南中
诸葛亮死后的南中依旧与蜀汉是貌离神合,那几十年间刘禅也没有搞定南中,没有让南中心服,叛乱依旧存在。
邓艾伐蜀之时,当时刘禅召集大臣讨论这件事情怎么办?有一种声音说可以迁往南中,当时谯周就说了下面这段话:
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这就是南中与蜀汉的真实关系。
刘禅思来想去也觉得谯周说的对,最后没有选择南逃,而是选择投降。
这才是真实的蜀汉与南中的真实关系。所以蜀汉也不可能大规模调南中之兵北伐,也调不出很多兵北伐。
蛮族精兵为我所用……
讲实话,三国时期把这些南蛮部落的军队集结起来,当作一支独立的军队使用。这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毕竟在夷陵之战里面,当时刘备手底下就有一只蛮族的精兵,也就是蜀国将军沙摩柯一只蛮兵,在这之后诸葛亮组建了无当飞军,其实这一支军队的成分大部分也就是南门部落里面一些精锐敢战的士兵。善于攀山越岭,而诸葛亮把这支军队当做一只特种兵使用,专门去执行一些艰巨的任务。
至于说,为什么不把满足的部落整体集结起来,组建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开赴战场使用的,其实对于诸葛亮来讲这种事情完全没必要。
首先南蛮部落肯定是不服从中央政府的调教的。你别管七擒孟获把孟获弄的怎样心悦诚服,反正对于南蛮部落其他的人来讲,中央政府说的话半听半信也就可以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真的,因为中央政府的一句话替他们玩命,南蛮也不落也不会这么干。否则如果他们真的有这样统一性和团结性的话,孟获也不至于败的那么惨。被人连续抓了那么多回。
这个地方本来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所有的人都具备特性,那就是链家自由。散漫,也就是他们可以作战,但是作战的时候必须离自己的家乡不太远,而且他们本身就是山里面的村民不服从管教,不喜欢被其他东西给约束,万一真的给他们上一道枷锁,让他们替你去拼命作战,对不起,我不是亏了。我也有反叛过的先例,大不了聊我躲在山里面站着死也就罢了。
想把这些南蛮部落组建成一支大军,你还必须得派专人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去劝,然后把他们给拉出自己的家,然后再把他们给编练了,诶,他们武器给他们盔甲,然后再把他们给训练起来再给他们粮食。如此往复,你还不如在成都拉一帮年纪大一点的大爷来组建一支军队,这样的成本还更低一点。
而且由于这个地方松散的联盟造成这个地方容易反叛,你拥有孟获这个打手已经算是万幸了,你如果强行的把衣服里的那些南蛮部落给调到前线去。那么剩下的就是不服从管教的,这些人会闹出什么的事情都是一个未知数。你本来是想咬一个和平一点的后院,现在你因为要从这个后院里面挖土,最后导致这个后院变得不和平了。但你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情。
而且这些南蛮部落究竟拥有多少人,虽然是一个未知数,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推测一下,当时蜀国为了平定南蛮部落派出三支军队。其中最深入作战的一支军队人数大致也就几千人。我就这一只几千人的部落杀到了南蛮部落最核心的区域,并且将这个地方搅得是天翻地覆。由此可见南蛮部落其实也没多少人。
所以对于诸葛亮来说,它是掉这些南蛮部落没什么用,相反这些南蛮部落只会给他添麻烦,因此,从中挑选一些精锐知识组建一支精锐的军队,这已经算得上是一个折中的办法了。毕竟也算得上是一支可以用的战斗力吧。
三国时期,调动周边少数民族军事力量助战,在各大势力间已经是比较常见了。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西凉军阀,从前面的董卓到后来的马超,西羌族的军队一直都是一支强大的军队,没少帮着西凉军阀逐鹿中原。而后匈奴时代的草原霸主乌桓人,一直以来也是袁绍的铁杆儿盟友。
而刘备集团,早期颠沛流离,没钱没势没地盘,自然不会有人来投。但是,后来刘备取了西川,拿了汉中,建立蜀国。西南广大的蛮荒地区也随即被纳入其势力范围。再往后,诸葛亮平定南中,收服孟获,西南蛮族自然也就成为了蜀国的子民。
此后,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向蜀国政府纳贡,比如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同时蜀国政府也将一部分人从南中迁出,于蜀地安置。这群人里面大都是身体素质较好的青壮,他们被编入蜀军,为后来诸葛亮北伐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在历史上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无当飞军”,其第一任统帅乃是协助马谡守街亭的蜀国后期名将王平。无当飞军擅长山地作战,弓弩和毒箭是其主要武器,配合汉中陇地一代的山地形势,其在防守魏军的作战中,属于主力部队。当初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王平率领无当飞军,面对魏国大将张郃的围攻,屹立不倒,就很说明无当飞军的实力。
在蜀汉后期,蜀国面对魏国的国力碾压,能够坚守数十年,除了蜀道天险易守难攻的地理因素以外,无当飞军的作战特色,也是一个关键原因。
而无当飞军的结局也是颇为壮烈,公元公元254年,蜀将张嶷率领,5000飞军掩护主帅撤退,结果别魏军所包围。最终无当飞军寡不敌众,全军覆没,主将张嶷战死。但无当飞军的战果是非常丰厚的,史载:"杀敌倍之"
所以说,在历史上,蜀国是调用了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百姓参与作战了的。并不存在所谓的诸葛亮北伐时,孟获和他军队去哪儿的问题。
当然了,有人会说无当飞军并不是南蛮军队的全部力量。因为当时其人员组成主要来自于从南中迁出的万余户青壮。当时南中四郡虽然人口不算多,但也还是有一些。当时南中四郡仅可查户籍就有接近八万户。
咋一看,确实如此。但事实,这里面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南中四郡这八万户居民里,适合参军的并不多。南中地区本就属于未开发的蛮夷地区,其大部分人的身体素质并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般,个个都是人猿泰山。所以,迁走的万余户无当飞军,事实上已经时是当地的主要作战力量。
再者,这里面还涉及一个文化交流和认知的问题,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一直都不安分,根本就不适合大规模的征兵,万一将他们带往蜀地,引发内乱就不好了。
所以,当时蜀国政府先是迁走了一部分战力较强,和蜀国政府亲和度好,可控性较高的无当飞军。对于剩下没有迁走的少数民族,采取的是一个以夷治夷的策略,即由蜀国政府拿出官位,由当地豪族族出钱,聘请当地的少数民族青壮作部曲,建立起由当地豪族和蜀汉政府控制的夷族军队,负责维持当地的治安。
亮以夷多刚狠,不宾大姓豪强,乃勒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栾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兼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华阳国志》
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后,并没有留下太多军队镇守,但南中地区后来的多次叛乱并未掀起很大波浪,很大程度上就是遭到了“自己人”的镇压。
不得不说,诸葛亮这一招,够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