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傲,败亡之道。多言,贻害无穷。”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傲,败亡之道。多言,贻害无穷。”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2020-09-11 06:31阅读(66)

“傲,败亡之道。多言,贻害无穷。”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本人认为两句话很有道理。一、毛主席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之人自视甚高,不能说他老

1

本人认为两句话很有道理。

一、毛主席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之人自视甚高,不能说他老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但自满是肯定的。他看不起周围的人,不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刚愎自用,一般也不善于变通。而且把“清名”看的很重。所以也就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不能凝聚众人之力,因而易陷入孤立之境,单打独斗,缺乏外援助力。老百姓都知道“你就是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子?”所以,他们的人生一般都很失败。三国时的关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二,“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多言之人,口若悬河,表现欲强,而往往口上没个把门的。凡事爱议论,凡人,喜欢评价。这样在无意之中,就可能蹦出一句两句别人不喜欢听的话,甚至反感恼怒的话。当然就讨人嫌了,得罪人了。还有,你说的无意,听到人有心,你的话就可能成了惹是生非。再大胆无忌一点,非议妄议,那就离祸事不远了。

古人讲“谨言慎行”,还是很有道理的。应该是我们的行动准则。

2

傲,败亡之道。一个人发达的时候骄傲自满目中无人,认为自己本领最大,从来不和周围的人相处,沾沾自喜,当有一天,自己碰到了困难,别人就袖手旁观,不理你,不帮你,最终你的事业一败涂地,俗话说得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就孤展难飞了,所以傲,败之之道。

多言,贻害无穷,言多必失,有的听到,自己没有看到的事,不能到处瞎传,会扰乱人心的,给社会带来只有祸害没有好处。任何人说话要三思而行,考想清楚该说不该说,有的话一旦说出去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所以多言,贻害无穷。

3

“傲,败亡之道,多言,贻害无穷?”这是曾国藩的名言。这句话是曾国藩写给九弟曾国荃的信中提到的话,因为他九弟就有骄傲和多言的凶德,也因此得罪了不少同僚,所以曾国藩力劝九弟改掉骄傲和多言的恶习,他还举例警示,古代很多达官贵人都是因为这两个凶德最后身败名裂的。这位晚清名臣指出了人的两大弱点:傲慢和话多。


有才之人皆败于傲慢,他们总是不把他人放在眼里,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平时恃才傲物,人一旦有了傲的心,会在各个方面放松警惕,祸乱、失败也必然接踵而至。杨修很有才,也很孤傲,总想展示自己才能,哗众取宠,结果犯了曹操的大忌,把他杀了。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在西方,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一个自傲的人是不会有什么人际关系和人脉的,他们和周围的人关系很僵化,同事、邻居会远离他,排挤他。甚至会诋毁他。不仅如此,一旦傲慢就会过于自负、故步自封,陷入自我膨胀的泥沼里不可自拔,但任凭人劝阻、提醒都无济于事,变得无药可救,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寡言,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一个真正聪明的人都知道不能多说话。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话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俗话说:“言多必失”,说话多,暴露自己的短处越多,带来的坏处也越多,反而让别人找到了你的弱点,使自己陷入不利局面。


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话不多,一旦开口说话,必是一言九鼎,言出有分量,展示出他的个人魅力。因此,与人相处时候,与其多言多语,还不如沉默是金。这也是曾国藩如此强调“群居守口,独居守心”的原因。

4

“傲,败亡之道,多言,贻害无穷。”

这句话是曾国藩写给九弟曾国荃的信中说的一句话,他力劝九弟改掉骄傲和多言的恶习。

这句话不仅是对他九弟的告诫,也是对他自己和世人的一种警示,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提起曾国藩,本人很崇拜,他从一个布衣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路,很值得我们学习。

“傲,败亡之道”。

阐述的是:人,一旦自傲就会走向败亡之路。

不把他人放在眼里,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平时恃才傲物,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势必会在各个方面放松警惕,招惹祸乱,引来别人的愤恨和算计,最后导致失败和灭亡。

三国中的杨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多言,贻害无穷”。

说的是人不可多言,不可妄言,言多必失,言多伤行,言多伤众。

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话不多,一旦开口说话,必是一言九鼎,言出有分量,展示出他的个人魅力。

与人相处时候,与其多言多语,还不如沉默是金。

这也是曾国藩强调“群居守口,独居守心”的原因。

总而言之,曾国藩的这句“傲,败亡之道,多言,贻害无穷。”可以说是至理名言,希望大家借鉴和把握。

欢迎关注

欢迎点赞

欢迎指正

5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意思是说,傲慢必然导致人生的失败,是自取灭亡之道。言多必失,一定给人带来无穷后患。曾国藩在给他弟弟曾国荃的信说过类似的话。

道理大家都懂,要做到很难。要管住自己的嘴,少说不说。老子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沉默是金嘛,少说话才好。孔子也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都是叫人不说话。不仅要管住嘴,还要管住心,别起傲心,否则会招致失败。

这两点做到了,就一定成功,甚至成为圣人。

6

即传统文化的糟粕。和毛主席说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话相比较,根本就是与日月争辉的萤火之光!

曾国藩是谁?是一个做大官的人,在一般人眼中,是一个很高档很能充大佬的人,他的所谓“傲,多败亡之道;多言,遗害无穷”的言论,所站的立场和出发点,不过是怕丢官罢职,抄家灭族罢了,是历代一丘之貉在朝堂上的通病,跟我们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连老子在教训儿子的时候也大可置之不理。

而毛主席的话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不断激发和鼓励我们积极努力进取,保持正气昂扬的精神,在前进的道路上,既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又脚踏实地,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封建官僚的区别。

所以现在有一些太多学究气的人,说一些太多学究气的话,是不值一哂的。

7

这句话是清代名臣曾国藩的名言。第一凶德:傲,败亡之道。第二凶德:多言,贻害无穷。曾国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他不仅对自己有这个“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反复灌输、强调这一点。如果想用言语超过压制别人,即使胜了,别人也不会服气,为人处世上,还是应当谦逊一些为好。争吵往往没有是非可言,结果常常会意气用事。一个人牢骚太多,结局必然抑塞,无故而怨天,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人必不服。抑郁不平之气,往往伤人害己。

曾国藩统军十数年,与当时的皇亲、摄政王奕?却无一私下联系。据说就缘于他曾见过这位亲王的一张相片。看了他的相片,曾国藩徐徐地说:“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举目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又说“这是一个翩翩美少年,举目略嫌轻佻了些,看来难以负重任;身处周公之位,却无周公之望,这也是国家的不幸。”一张相片竟能看出国家的不幸,曾国藩别无神仙术,他只是觉得奕亲王“轻佻”,不厚重。为什么说端庄厚重是贵相?其实是有因缘的。端庄厚重的人,表明他懂得敬畏,一个有敬畏感的人就不至于放肆无忌,思虑就会深远,处事不至于鲁莽,说话就会谨慎,交际不至于随便。自己有敬畏感的人,往往别人也会敬畏他。得罪的人越少,自然也就远离祸端。端庄厚重不是装出来的,是修身修炼出来的工夫。因此,曾国藩多次申斥儿子力戒轻佻,多多修炼些举止。

8

君子慎言,言多有失,话到唇边留半句!这是古训,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切记,禍从囗出病从口入。人生处世三思而后行,勿呈一时之能图口舌之快,出口伤人,遗留禍患皆出之言行......。

9

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这个傲我把它理解为“骄傲”。并不是指代高傲和傲骨等方面。

  • 骄傲让人自大,自大就不思进取,不思进取就无法提升自己,无法提升自己就被时代淘汰。因为,社会总是在进步的。再说,有什么好骄傲的呢?一山更有一山高,不要以为自己有点滴墨水,有几个铜板就振振作响。那只是肤浅。“水低成海,人低成王”,虚心使人进步。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就是这样的道理。个人经历、知识、时间有限,只有多学习才可以眼界开阔,增长个人智慧,而骄傲就如同一个瓶塞子将自己的学习的心给堵住了,一点不通。

多言,通俗一点就是“嘴贱”。嘴贱,说闲话,惹是非,天天叽叽咕咕的操心别人的事了,自己的事倒落下了。好话三冬暖,坏话六月寒。有的话该说,有的话不该说。同样一句话怎么说才好?吃饭不能吃的太饱,说话不能说的太满。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有口无心,心口不一。话说多了:一方面惹人讨厌,另一方面耽误了自己。

综上,这句话告诉我们两个词语:谦虚和自重!

10

“傲,败亡之道,多言,贻害无穷”这是曾国藩对其九弟的告诫。书信中写道 : “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这句名言,后来成为人们“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座右铭。

现代人,再没有什么修身养性的心情,会嘲笑尽整这些虚的没用,忙完房子忙车子,忙完孩子忙位置,哪里有时间打理自己的心灵,纵然生活水平上档了,可幸福指数却高不起来,心灵荒芜,但见浮躁,哪来心灵平和。

《论语》中记载,一次孔子到鲁庙看见有一个小巧玲珑的器皿,就问守庙的人是什么器皿?得知这是欹器,是置于座右以警戒自己的器皿。以它盛水,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了就翻倒,孔子吩咐学生舀水往欹器里面灌,果然如此。

孔子感慨地说: “唉,哪里有罐满了而不翻倒的呢!”欹器,原是古人用来放在座右,以此来警觉自己不要自满的座右铭,意在“满招损,谦受益。”

孔子认为君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对夸夸其谈的人,孔子讨厌,现在的人也不喜欢。

言是百行之本,成功的人说话把握分寸,落落大方,不该说的话,一句也不会多说。1903年12月17日,是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上天的日子。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之后,在法国的一个庆祝宴会上,名流们希望莱特兄弟讲话,无法推脱后,哥哥演讲了,但只有一句话: “只有鹦鹉才喋喋不休,但它永远也飞不高。”

言多必失,百祸从口出,“谗言三至,慈母不亲”,一句蠢话,驷马难追,如同覆水难收的道理一样。怎么算言多?古人告诫“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学会“说理三分”,点到为止,若说足了,一吐为快,得理不饶人,好心也会当成恶意。

古人写作有讲究: “含而不露,便是好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见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做人也一样,不能太露,含蓄是一种大气、一种修养、一种风度。

为人要学会做欹器不空不满的诚实端正,不做鹦鹉学舌的喋喋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