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

对袁世凯的评价可分为两个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基本上是全盘否定,以后,逐渐趁于多元化,近来,正面评价多了起来。

究竟为何有如此大的反差呢?我想主要还是政治原因,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发动的二次革命,武力讨伐的就是袁世凯,后来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打击的也是袁世凯去世后遗留下的北洋军阀,所以对袁世凯均持否定态度。八十年代后,随着历史渐渐远去,政治因素己不是第一要素了,人们开始对袁世凯有了客观和公正评价。

袁世凯最大的功绩就是推翻了清王朝,不管是逼迫也好,利诱也罢,总算兵不血刃地结束了满清268年的封建统治,从而也宣告了中国长达2000年封建帝制的结束,如果没有袁世凯的顺应潮流,南方革命军要想在短时间內完成推翻清王朝的任务,基本是不可能的。第二大功绩就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当时革命的口号和目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假使真的是靠武力推翻清朝,建立了民国,那中国也将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恐怕新疆、内蒙、西藏、甚至东北都将分离出去,之所以有了和平方式的禅让,又有原本就是清王朝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出任总统,才团结了各族上层人物,有了“五族共治”的局面,维护了版图的完整。

其它方面就更多了,比如力主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堂,创建军事学校,创立中国近代化的军队,创建近代司法体系,发起和筹建京张铁路,创办和改革邮政,无线电报,招商轮船局,创办中国第一个电灯厂、第一个自来水厂、第一辆电车等等数不胜数,从这些完全可以看出,他绝不是一个守旧派,而是思想开明之人。

袁世凯在民国统治时期,政治上也采取宽松政策,言论、出版、结社都比较自由,这比后来的蒋介石对待文人要宽容的多。

我们对袁世凯主要污点的指责,主要集中在“戊戌告密”,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刺杀宋教仁,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等方面,如何仔细研究历史会发现,有的与事实并不相符合,有的也不能盖棺定论,比方“宋教仁被刺案”,没有确凿证据能证明是袁世凯指使干的,比如“二十一条”,我们经常说袁和日本人签了《二十一条》卖国条款,其实最后在1915年5月25日签的是《中日民四条约》,与《二十一条》比起来损失己尽可能地降到了最低程度,在强敌面前,有的事也是没有办法的,这一点对于现今的人一定要理解,我想只要不是为个人和小集团谋私利,我们该原谅还是应该原谅的,谁让当时国力不如人呢?

袁世凯最大的诟病就是称帝,搞复辟,这似乎是无论如何不能原谅的,但最近也有不同的声音,有的学者指出,袁世凯主要想推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他的帝号是“洪宪”,就是弘扬宪法之意,他可能是看到日本和德国那么强大,也想仿效他们的君主立宪制,他本人也曾是晚清的立宪派领袖,他是在找寻一条强国之路。

袁世凯本质上是个擅长权术的旧派人物,但他也有新思维、新举措,同时也是个爱国者和民族主义者,他对中国的近代化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这一点无论如何是抹杀不了的。

谢谢阅读

最佳贡献者
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独领风骚,名垂千古,遗臭万年皆是后人论说。

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位人物,曾经很多人是对他一边倒的抨击,说他是“窃国大盗”,说他“独夫民贼”。他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是何许人也?

袁世凯出生于1859年,于1916年离世。在百度百科上被评价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及北洋军阀的领袖人物。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是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得“袁项城”称号。

袁世凯一生中妻妾成群,子女众多,可谓算得是家大业大枝繁叶茂了。

据史料记载,袁共有17个儿子、15个女儿。他的儿子们又为其添了22个孙子及25个孙女,儿孙总和达79人。

他的子女中,最有权的为长子袁克定,最有才的为袁克文,最有钱的为袁克恒。

孙子辈中数袁家骝最有出息的。袁家骝是华裔美国物理学家,在物理科技领域,造诣很深,他曾两获美国科技大奖。

那么袁世凯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巅峰,最后又被后世人所抨击呢?请跟着有书君一起探索吧。

起始阶段:袁世凯发迹于朝鲜,在朝鲜锻炼自己用兵练兵能力,为后来归国训练新军做好充分准备。

袁世凯出身于河南项城的一个大家族。在他出生的那天,他的叔祖袁甲三恰好寄家书到家,言与捻军作战得胜。

因此这个新生的婴儿被父亲取名为“凯”,按照家族字辈“保世克家、企文绍武”的排行,命名“世凯”。

袁世凯从小爱好兵法,立志学“万人敌”。他经常自谓“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他常搜罗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 ,他还写下“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寥寥数字,就足以充分体现了其雄心及野心。

为博一功名,他两度参与科举考试又两度名落孙山。

他一怒之下把诗文付之一炬,忿然说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王妃闵妃一党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

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的作战作风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

吴长庆在给朝廷的呈报中赞扬袁世凯一番,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

23岁的袁世凯则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其练兵的先河。

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虽用了一些或过激或粗暴的手段,但不可否认,这也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对朝鲜的渗透。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的7月19日,袁世凯密逃回国。于8月6日奉旨前往辽东前线,协助周馥转运粮械、收集溃卒等事宜。

在前线的期间,袁亲眼目睹了甲午战争中清军兵败如山倒的惨状,于是他萌生用西法练兵的想法。

因其在朝鲜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再加上他大力主张练兵,由此开始了小站练兵的新阶段。

1902年,袁世凯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

成熟阶段:袁世凯于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在甲午战争之后,全国掀起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浪潮,袁世凯亦是其中一员。

他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改革纲领,其内容为储才九条、理财九条、练兵十二条、交涉四条,充分体现出袁世凯的改革思想。

袁世凯的改革思想中,他尤其重视练兵。袁世凯积极为维新变法奔走,加入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强学会,与康梁等维新派来往甚密。

这也使维新派将他引以为同道中人,导致后来的戊戌告密事件给维新派致命一击。

革命党人也认为袁世凯是能领导中国的政治领袖。据当时形势,袁世凯无疑将当选民国首任总统。

但这样的结果同盟会不愿接受的,因此12月29日,同盟会连夜赴南京召集代表开会,提出成立政府,并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后是选孙文担任。

袁世凯认为,如果清帝退位后各国不能及时承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又不能统一中国,中国便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无法维持秩序,对付外人。

为了结束南北对立,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

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下诏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

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这大大削减袁世凯的权力,但袁坚持于3月10日在北京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

巅峰阶段:袁世凯于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在东亚地区因欧战爆发而陷入国际权力真空之际,面对日本一国独强的形式下,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

袁世凯竭力维护国家利益,北洋政府对于抵抗日方《二十一条》要求,尽最大之努力,并争回了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没有让日本把中国变成第二个印度。

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处理已使中国利益最大化,胡适称《二十一条》的谈判是弱国外交的胜利。

胡适曾评价说:“吾国此次对日交涉,可谓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挠,能柔也能刚,此乃历来外交史所未见”。

袁世凯称帝,推行君主立宪制,帝号“洪宪”。1915年12月,在国会、高校、民众请愿团、筹安会和各省国民代表的推戴下,准备建立君主立宪制。

袁世凯多次揖让,最终接受皇帝之尊号,准备成立中华帝国,打算1916年为洪宪元年,行君主立宪政体,把总统府改为新华宫,并拟定《新皇室规范》。

新皇室规范包括:亲王、郡王可以为海陆军官,但不得组织政党并担任重要政治官员;永废太监制度。

永废宫女采选制度;永废各方进呈贡品制度;凡皇室亲属不得经营商业,与庶民争利。

从他的这些规范中还是能看出他的思想,他已深知旧制度不适合当今形式,唯有变革体制。

但其此举还是遭到各方势力的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

没落阶段:袁世凯于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葬于河南安阳。

12月25日,表面支持帝制的蔡锷和唐继尧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

贵州、广西相继响应,3月份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依靠段团结北洋势力,压制南方起义力量,但未成功。

5月下旬袁世凯忧愤成疾,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市。

直至袁世凯对内宣布取消帝制帝号都未正式登基,年号洪宪仅在内部流传,对外仍称民国,故袁世凯还是民国大总统,滇军坚持要袁世凯下台。

袁世凯发迹于朝鲜,发达于国内。纵观其一生发展历程,他无愧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称呼“一世怪杰”。

但他违背了当时中国的发展国情,执意称帝,故而亡。李大钊先生遂说他“以附和民意而再起者,卒以伪造民意而亡”。

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

20世纪80年代前的大陆史学界几乎对袁世凯全盘否定,论定袁世凯为“专制暴君”、“卖国贼”、“大地主大买办阶级代表人物”等。

改革开放后,世人对袁世凯的评价不再为全盘否定,而是趋于多元化。

首先在于对其主要污点如戊戌告密、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刺杀宋教仁、签订二十一条等事实真相进行澄清。

其次肯定其在近代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的积极作用,及他维护国家主权所作的贡献,最后发展为对其肯定评价。

斯人已逝,是是非非不过后人论说。愿每一位朋友都以史为鉴,能有所获。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3



1916年6月6日,声名显赫的袁世凯离开了人世,享年57岁。

袁世凯不是突然死去,而是患病离世。这个病很难治,因为它的名字叫“尿毒症”。

但这个病的恶化是和他去世前发生的一个事情有关系,什么事情呢?就是他逆潮流而动,开历史的倒车,复辟当了皇帝。于是属于他的灾难就来了。

这到底怎么回事呢?袁世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袁世凯的早年经历



袁世凯(1859-1916)出生在河南一个官宦人家,妥妥的大户出身。

年轻的袁世凯读书不行,但打仗很厉害,在跟随他叔叔吴长庆(袁父的结拜兄弟)平定朝鲜内乱时扬名立万,后来成了驻朝鲜的一名高官。

甲午战争后,袁世凯离开了朝鲜,不久后,经朝廷批准在天津小站练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在这里,袁世凯成就了自己的团队和势力,这一派的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北洋派”。

袁世凯和他的北洋派在清末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当时所有人为之侧目。

袁世凯达到权利的顶端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摇摇欲坠,年底时成立了民国,孙中山成为了临时大总统。

此时实力最强的袁世凯,手中还有一支军马,还控制了不少能挣钱的“企业”。如果袁世凯不能完全支持,孙中山这个临时总统不好当。

于是,孙中山和袁世凯开始谈判。经过几轮谈判后,孙中山同意让出总统之位,条件是袁世凯让大清宣统帝退位。

这事对于袁世凯来说不太难,于是,在袁世凯的软硬兼施下,最后一任皇帝宣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袁世凯成为了民国正式的总统,由此达到了自己权利的顶端。

袁世凯复辟,留下万千悔恨



虽然袁世凯上了总统之位,但这个总统确实不好当,手中权利非常有限,而且让了位的孙中山又在日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准备再次向他冲击。

当了大总统的袁世凯,开始思考这个体制是否适应当时的情况。在这期间,有些人鼓吹“君主立宪制”的优点,特别是袁世凯身边的杨度更是大赞君主立宪制的好处,并写了《君宪救国论》呈递给了袁世凯。

袁世凯心动了,因为操作好了,那是能让祖坟冒青烟的事情,能让自己的后代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但,就算如此,开始时,袁世凯还是保持着矜持和克制,但非常重用杨度说明了袁世凯的倾向性。

1915年年底,袁世凯还是没有能挡住诱惑,在各方“君主立宪”的支持者帮助下,于12月宣布成为“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这是开历史的倒车啊!这哪行啊!全国一下子炸锅了,上到官员武将,下到贩夫走卒,统统开始反袁,袁世凯的脑袋有些大了。

脑袋更大的是,以前北洋那帮小兄弟大多也并不支持他,连袁世凯最器重的北洋三杰也没有和袁世凯站在一起,冯国璋甚至直接就表达了反对之意。

随着蔡锷将军等发起的起义开始,全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袁反帝制的护国运动,声浪越来越高,袁世凯压力非常之大,就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忧愤成疾,病倒了,同时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

当了83天的皇帝,以这种方式结束,袁世凯充满着各种无奈。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为尿毒症加重,病逝离开了人间,享年57岁。

袁世凯其实算是一个务实的人,但复辟举动成了他人生的最大败笔,不仅留下了“窃国大盗”的恶名,也因各种压力让他早早走了阎王殿,确实可惜。

4

纵观袁世凯的一生,他的确可以称之为“近代第一人”,不论从他前期效忠清朝来看,还是之后翻身当上民国大总统来看,颇为前卫的袁世凯为中国的进步实际上是起到了尤为关键作用。但是,亦有人评价其为“窃国大盗”、“独夫民贼”。总之,对于袁世凯的评价如今都是个争执不休的话题。

袁世凯人物生平

袁世凯出生不一般,早在他的出身就已经命中注定了。袁世凯出身于河南项城的一个大家族,叔祖袁甲三曾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漕运总督,袁世凯从小便受到了这个政治家庭的耳濡目染。袁世凯成年之后因其“总督朝鲜”而一战成名、就此发迹。从朝鲜归国后的袁世凯被清廷委以重任去天津小站训练新兵,这为以后袁世凯的兵强马壮提供了条件。公元1901年,清末“新政”揭开序幕,因恩师李鸿章的积极荐举,袁世凯在这次清政府自救运动中担任起了近代化改革的重要角色。

公元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的一触即发,袁世凯开始了间接逼迫清帝退位的事宜,并且于公元1912年2月顺利以“和平演变”的方式迫使隆裕太后签订了《退位诏书》。同年3月,袁世凯代替孙中山接任了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1915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随即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时代逆流。1916年初,时任83天皇帝的袁世凯终于在人民的讨伐声中垮台了。1916年6月6日,这位“功过兼具”的大人物因患尿毒症于河南老家不治身亡。

袁世凯个人评价

海外学者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的评价最为中肯:“袁世凯晚年之做皇帝,和汪精卫晚年之做汉奸,异曲同工,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后人在面对袁世凯之时,绝大多数人都直接将袁世凯以“复辟帝制”而一棒子打死。但是称帝之前的袁世凯在诸多方面对于中国还是颇有帮助的。我个人认为:如果仅仅凭借袁世凯前期之作为的话,足可以称得上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其一:援朝抗日

公元1882年,时任庆军营务处长的袁世凯几乎以一人之力率军平定了日本人筹划已久的“朝鲜兵变”,以此稳定了朝鲜政局。公元1884年,袁世凯率领4000新军再次镇压了朝鲜亲日派勾结日本人所发动的变乱,并将日本人彻底逐出朝鲜本土。如若不是公元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溃败,日本人绝对不会侵占了朝鲜半岛。

其二:训练新军

袁世凯在编练新军这一方面,足可以称为“中国近现代军队的创始人”。公元1895年,袁世凯奉命于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仅两年时间,中国第一支仿制德国化现代化军队便应时而生。与此同时,袁世凯还拟订了全国征兵方案,并且在全国设立了多处培养陆军士兵的近代化学校。公元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为防止八国联军肆意干扰民居生活,袁世凯训练了多支现代警察部队,用以维持北京、天津等有租界之地的日常秩序。

其三:以己之力,和平过渡

我想这一点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如若不是袁世凯认清了时势,及时迫使清帝退位的话,那么南方革命军恐怕与清政府之间必然少不了一次血腥的战斗。另外,袁世凯在接替孙中山担任大总统后,对于安定国内外局势有些不可或缺的作用。

5

袁世凯是晚清民初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人物。如果他早死几年,可能就是缔造民国的英雄。但是尊孔复辟,妄自行帝制,让自己陷入了危机与漩涡,被骂为窃国大盗。

其实,作为一个实力派,对朝局举足轻重的人物,袁世凯一开始就是双面打牌。在当时,晚清已经失去了民意基础,改朝换代不可避免。

1.袁世凯“应诏即起”,对付起义

武昌起义后,面对清廷重新起用的诏书,袁世凯并没有推诿,而是“应诏即起”,表示“制胜不敢诩操胜券,但有报国一日,断不至有北犯之虑”,“余不能为革命党!余子孙亦不愿其为革命党”。

随后展开了一系列筹划和布局。首先等待清廷赋予其前线便宜行事大权,然后调集得力干将和筹措饷银,维系军心,再者重新起用唐绍仪,以打开外交局面。 2.从“剿灭革命”到“妥协辅之以武力”的转变

为了剿灭革命,袁世凯调兵遣将,费尽心机,然而随着对革命党人认识不断深化,袁世凯倾向由主要运用军事手段剿灭革命,转而主要以政治方式解决南北问题。

袁世凯曾说“此次鄂变,事虽仓猝,蓄谋已久,厂、库、局、所,悉为占踞,粮足器利,人多精练,自与寻常匪徒啸聚乌合者,迥不相侔”,况且汉口、汉阳大胜后,革命党仍然顽强抵抗,贸然攻取武昌,即便也胜,难免革命党人转移他省继续活动。

再者自己兵单饷绌“前敌稍挫,军气不振,兵心亦多不固,……较筹备尤为紧要”。加之国际上西方列强尽管表面上“严守中立”,实际则渴望南北和平解决,和诸多部下的劝告,袁世凯对待革命党人只能“妥协辅之以武力”。3. 到底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

在袁世凯看来,中国更适合君主立宪政体,曾说“以限制君权之君主立宪政体,与国民欲取以尝试,不论是否合宜之他种政体比较,则君主立宪实为经常之计。”然而对待革命党人“妥协辅之以武力”的态度也意味着在国家政体上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突破的底线。

在南北和谈的过程中,袁氏叮嘱唐绍仪坚持以君主立宪政体为底线,但和谈很难进展下去,结果唐绍仪有附从共和之意。

尽管袁氏撤销了其代表的职权,革命党人也并未因此而软化,仍是坚持民主共和。此时民主共和已形成一股很强的社会潮流,是袁世凯很难再坚持下去的。

当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后来拥护袁世凯有功而成为国务总理的熊希龄劝袁清室已失君主之资格,指出“武昌起义后满室最信任的亲贵,首先提取大清银行存款,市面因而动摇,满室对于亲贵官吏尚不能得其信用,更何信用于今日之一般人民”。那些驻美、驻英、驻俄、驻德钦使、驻日本钦使等联衔奏请皇帝法尧舜逊位,建设共和民国,表示“过一周尚无确答即全体辞职”情词极切。

甚至,有“南岑北袁”之称的晚清重臣岑春煊、实业家张謇等也都劝袁顺应时势,赞同共和,不要与人们的期望相悖离。

此时我们很难判断出袁世凯赞同民主共和的主观意愿,也无意为袁世凯翻案,但它终究顺应了历史潮流,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之后袁世凯一系列行径,只能说是天怒人怨,使得自己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了。

6

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总统后,立即向辛亥革命党人进行反攻,着手建立专制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封建帝制。

(袁世凯)

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广大农村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豪绅的统治依然如故,建立在这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只是换了一块招牌,被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

由效忠清王朝的官僚政客,摇身一变成了国民显要。他们匍匐在袁世凯面前,支持袁世凯摘专制,复辟帝制。他们是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社会基础之一。

袁世凯是一个双手沾满人民鲜血,受到中外反动派赏识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复辟当皇帝)

袁世凯心里充满着强烈的权势欲望和封建帝王思想,幻想朝一日黄袍加身,传子传孙“万世一统”的世袭统治。

为实现自己的野心,竭力纠结死党,拼凑反革命班底。积极扩军,建立“模范团”。北洋军和“模范团”成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御林军"。

袁世凯进行反攻,集权专制,通过窃取民国的合法地位,充分利用所篡夺的国家权利,打着孙中山提出的“统一”的旗号,高喊“统一军令”、“统一政令”、“统一政权”、“统一国家”。”暗地里却挥舞起杀人屠刀。

袁世凯反杀2000多名辛亥革命党人!

(辛亥革命)

1912年8月15日,袁世凯无中生有,以“勾结土匪、破坏共和, 图谋不轨”的罪名,枪杀了参加武昌起义的革命党人、湖北省军务司副司长张振武、湖北将校团长方维。

1912年至1913年,在湖北,袁世凯及其爪牙血淋淋地残杀了2000多位参加辛亥革命的革命党人和革命将士。

袁世凯表弟,河南督军张镇芳,两年间,滥杀成干上万的群众和革命党人。袁世凯一系列反杀革命党人的行为,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与反抗。

孙中山等少数人,认清了袁世凯反动面目后,就坚持武装反对袁世凯。

而以宋教仁、黄兴等为代表的多数人则不同意,他们认为“革命已经完成了”。

(国民党实际掌权人宋教仁)

临时政府北迁后,黄兴本任“南京留守府”,统帅南方部分军队。

1912年6月,黄兴屈服于袁世凯的军事压力和政治诱惑, 自请撤销南京留守府,解散南方军队,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仅有一点权力也拱手让出去了。

8月,黄兴和同盟会的实际负责人宋教仁,未经孙中山同意,顾同盟会内部的一些人的激烈反对,在“新旧势力合作”、“朝野合作”的口号下,把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几个小党合作改组为国民党。名义上孙中山担任理事长,但实权操纵在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手中。

9月,黄兴到北京后,到处拉拢官僚加入国民党,劝袁世凯加入国民党并担任首领。(袁未加入)。

清政府被推翻后,宋教仁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他幻想用《临时约法》和国会来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幻想争取议会中的多数来组织“责任内阁”,实现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孙中山先生)

不料,袁世凯竟然暗地里收买了共和、统一、民主党三个小党,合并成“进步党”,专门和宋教仁的国民党对抗。

不久,国民党实权者宋教仁被暗杀,袁世凯是当时最大的嫌疑犯。宋教仁死后,袁世凯又秘密下动员令和大借外债,决心以武力消灭革命党武装力量。

搞史人一句话总结:袁世凯是破坏当时国家统一、破坏资产阶级革命之人。

文|图:搞史人

欢迎关注。

7

单纯的评价袁世凯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显然不够全面和客观,说是极具争议当然是最公允的,但是说了跟没说一样。

史论纵横一直对袁世凯很感兴趣,今天就带大家聊聊袁世凯是个什么样的人。

屡试不第,从戎建功

从曾国藩到李鸿章,晚清的权臣都是善于写文章的地主士大夫,其实袁世凯家庭也是希望他走科举试图。袁世凯家里也是官宦世家,但是父亲早逝,使袁世凯没了依靠。

袁世凯的长辈还是希望袁世凯考取功名,他的堂叔更是将袁世凯带到了北京,想让袁世凯走上仕途。

但是袁世凯屡试不第,连续两次都没有考中,这对袁世凯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袁世凯愤恨的将自己所作诗文全部焚烧,并且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从袁世凯早年的诗词来看,袁世凯虽然科举这条路不爱走,但是对建功立业这方面还是很上心的。

后来袁世凯投靠自己的父亲的亲信吴长庆,因为治军严谨有方,而深得吴的信任,后来泡菜发生内乱,袁世凯得以在泡菜战场崭露头角,在1884年袁世凯率领清军一举击溃日军,算是中国近代史上击败日军第一人,正是在朝鲜的表现,深得清廷的器重,在吴长庆死后,袁世凯逐步成为清朝在泡菜的代理人。

袁世凯在泡菜期间最大化的保障了清朝的利益,李鸿章评价袁世凯: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

小站练兵,气吞山河

清朝开启近代化后,在平定太平天国前后,进行了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结果在1984年的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使清政府意识到,光有器物根本抵挡不了西方世界的入侵,必须在制度上进行变革,于是开始进行现代化军队建设,李鸿章推举袁世凯在小站练兵。

袁世凯以德国和日本的操练兵法,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新式陆军,对中国近代陆军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小站练兵也是袁世凯走向人生巅峰的基础,正是小站练兵,才有了后来的北洋新军,进而演变成北洋军阀,影响了晚清到民国三十多年的历史。

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接替李鸿章成为新人北洋大臣,正如问答上的那道题,李鸿章死后慈禧为何泪流满面,因为李鸿章对清朝是忠心耿耿的啊!袁世凯则不然,虽然袁世凯是个能人,但是在忠君上还是差了点。

已是总统,却要称帝

慈禧对袁世凯的提防并不是空穴来风,从袁世凯当政后推行新政,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袁世凯在新政中,也是大权独揽,军政大权握于一身,而且还控制着一支十万人的近代化武装力量。

慈禧死后,载沣免了袁世凯的职位,袁世凯是一个能沉得住气的人,就回家了,如果袁世凯脾气暴躁一点的话,带领北洋新军冲进朝廷来个清君侧也说不定。

时局果然如袁世凯所料,没有袁世凯的清政府经不起一点折腾,随随便便的一个武昌起义就搞得清政府无法处理,摄政王载沣为了能够请袁世凯重新出山,连罪己诏都下了。

后来载沣是看明白了,清朝已经不是那个皇室控制的清朝了,于是袁世凯夺取了革命的果实,顺利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是临时的)。

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后,按照道理来说,应该就止步,结果袁世凯倒行逆施,称帝了,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最后在愤恨中去世。

这三个部分可以说,将袁世凯的发展轨迹简单介绍了一下,看了之后你会发现,原来袁世凯并不是书里面描写的十恶不赦,卖国求荣,反而对中国军事、政治、社会的近代化起到巨大贡献的一个人,就是晚年称帝的举动使其遗臭万年。

8

事实上,许多知名人士和历史学家通过对袁世凯的了解和研究,对袁世凯冷静分析、客观评价,采取了有褒有贬的评价方式。

这些评价的共同点是:袁世凯本质上是擅长权术的旧派人物,同时也是爱国者和民族主义者,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重要贡献,而他最大的败笔在于称帝。

袁世凯的英文秘书、著名外交家顾维钧旅居美国时所撰回忆录如是评价袁世凯:“袁世凯是军人出身,曾任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务衙门总办,僚属中也有像唐绍仪先生那样受过新式教育的秘书和顾问,但他完全属于旧派。

和顽固的保守派相比,他似乎相当维新,甚至有些自由主义的思想,但对事物的看法则是旧派人物的那一套。他以创练新军和任直隶总督知名,是个实干家、卓越的行政官吏、领袖人物。

但不知为何他却不喜欢旅行,从未到过长江以南。他为人精明,长于应付各种人物,但从未想过把才能应用在治理国家、使之走上民主化道路这一方面。” 此外顾维钧通过自己在外交谈判中的亲身经历以及对袁世凯的观察,指出袁世凯“是一个爱国者,即他在处理对外关系中,特别是对日关系中,唯恐丧失中国的主权。”

9

袁世凯这个人在近现代史上是个颇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他不像张作霖那般光明磊落,就是落个孬种也落得硬气,袁则是遮遮掩掩的那种,当然,高处不胜寒,现在已经很难考证是其本意还是被裹挟前行,评价这样的历史人物,很难三言两语定性,也很难有确定的答案,一百个人眼里会有一百个袁世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0

洪宪是袁世凯称帝时的年号,虽然称帝,但是袁世凯也只当了83天皇帝。我们一般认为他复辟失败的原因,是在政治上开历史倒车失了民心,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外交上的失败也不容忽视,而外交失败的关键,是因为他得罪了日本。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袁世凯是个不折不扣的反面人物。他在戊戌变法时背叛光绪皇帝,导致变法大业功亏一篑;他用种种卑劣手段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是革命失败的元凶首恶。不过,这些都还不是最严重的指控,袁世凯的首要罪行要数“卖国称帝”,教科书上说他为了能当上皇帝,不惜大肆出卖中国国权,与日本签下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终于招来历史的审判,在全国人民反对的怒火中绝望病死。但是,熟悉当时中日“二十一条”谈判内情的人,他们的说法就不太一样。当时任中国驻日公使的陆宗舆就认为,袁世凯从没有为了做皇帝在外交上稍微迁就日本,至于卖国,就更不可能了。

事实到底是什么样呢?一百年后的今天,随着政治敏感性的消退,尘封已久的中方外交档案也在前些年开放,史学界掀起了一股重新评价袁世凯历史功过的风潮。比如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说,虽然袁世凯有个人野心,“但他还不是极端利己主义者”。《洪宪帝制外交》这本书,就是一本从外交角度深入理解袁世凯和复辟疑案的力作。

这本书告诉我们,袁世凯复辟失败,我们除了要考虑内政的因素,外交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从真实的历史资料来看,当时的袁世凯对稳定国内局势信心十足,他真正担心的是列强的态度。所以,袁世凯派出亲信,积极开展所谓帝制外交,小心试探列强尤其是英、日、美三国对帝制的态度。他是在得到了列强的默许之后才最终下定决心,加快了推进称帝的进程。

然而,在日本问题上,袁世凯的判断失误了。他忘了自己曾经多次跟日本对抗,在不久之前的中日“二十一条”谈判中,也没让日本占到太多的便宜。像他这样的政治强人统治中国,并不是日本人愿意看到的,所以日本政府内部在一番博弈后,最终决定干涉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想通过参加第一次大战来换取欧洲其他列强的支持,但在日本的反击下也失败了。

作者还指出,袁世凯彻底失败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也是来自日本的打击。袁世凯一系列自以为高明的外交,彻底得罪了日本,让日本对他是必欲除之而后快。日本政府在中国援助了大量反对袁世凯的力量,破坏中国的稳定局面,同时在外交层面施加压力,导致原本倾向承认帝制的列强各国态度转为犹疑观望。在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后,日本乘胜追击,最终在政治和肉体上都逼死了袁世凯,大获全胜。

据传说,袁世凯在临死前曾给自己留下一副挽联,是这么说的: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自清末以来日本在东亚的头号敌人败亡了,中国却没有能够“再造共和”,很快坠入了军阀混战的深渊。

袁世凯称帝的行为本身当然是历史的倒退,是个人野心和私欲无限膨胀酿成的恶果,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不说,还让中国错过了一段和平发展的机遇期,可谓是祸国害己。听完本书的解读,你或许想问,作者到底是不是想给袁世凯翻案呢?历史人物是复杂的,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脸谱,在这本书里,作者唐教授其实只是通过档案,呈现了历史中真实的事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因为作者知道他只能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这样结论才能牢靠、踏实。但受限于历史资料的短缺,作者的视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所以《洪宪帝制外交》这本书呈现给我们的,当然远远不是历史的全貌。至于袁世凯的功过是非,或许还要等未来才能给出更为公允的评断。

那么,作者的态度如何呢?唐启华教授在一次访谈中曾经指出:“事实上护国军在国内的反对影响并不是太大,而且非常重要的是,所有国内的反袁势力背后都有日本支持,包括护国军起义、广西的独立、广东的独立等等。从外交上来看,没有日本反袁的话,袁世凯帝制很可能会成功。”当然,也有不少历史学者并不赞同唐教授的结论,他们认为实证史学有自身的局限,将重大历史进程简单用档案来复盘,如果只是就此得出结论,未免有轻率之嫌。不过,争论推动进步,我们可以期待未来肯定会有更多优秀的研究,从更多的维度去丰富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