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的援军还没有出发,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就偷渡阴平,兵入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汉亡国的消息传到吴国后,孙休赶快命丁封等停止行动。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变成了魏国和吴国对峙的局面。蜀汉灭亡后,吴国又存在了十七年时间,一直到西晋太康元年才被晋国所灭,这十七年间,东吴与曹魏及后来的晋朝发生了许多的斗争。
由于邓艾是从阴平天险突袭成都的,刘禅又很快的投降,吴国便打算趁着蜀汉刚刚亡国的混乱时候趁火打劫,抢夺吴蜀边境的永安重镇,进而夺取巴东地区。于是孙休便公元264年正月,命将领率军队向西而行,打着救援蜀汉的名义,想袭取永安,占据巴东。
此时镇守永安的是蜀汉巴东太守罗宪,这家伙也是一个猛人,刘禅投降的消息传入永安时,永安军民无不惶恐,罗宪于是把传播消息的人杀了以稳定人心。后来刘禅命各地将领向魏国投降的诏书送到永安,罗宪只好奉命行事,等待魏国官员前来接收巴东郡。
就在罗宪等待魏国官员的时候,东吴的军队浩浩荡荡的来了。对于东吴前来救援的谎言罗宪才不相信呢,依然命人严守城池,绝不放吴军入城。于是吴国派人劝他献出巴东,归顺东吴。罗宪大骂道:“本朝倾覆,吴国作为唇齿之邻不但不肯施以援手,反而见利忘义想要从中渔利,你们吴国简直太无耻了。如今我朝已经灭亡,吴国也不会长久,我绝不会归顺吴国。”骂完之后亲自激励将士,加强城防,誓与永安共存亡。
正当罗宪与东吴军队僵持的时候,吴国收到成都爆发钟会之乱,且钟会,邓艾先后被杀的消息,此时正是吞并蜀国故地的大好时机啊。于是孙休命步协领兵猛攻通往蜀地的永安城,罗宪一边率众死守,一边命人突围出城,将巴东官员的印绶交到了司马昭手中,正式向魏国投降并请求救援。步协被罗宪出击打败,孙休又派陆抗率军三万前来围困永安。
罗宪就这样带着永安军民坚守孤城,抵挡吴军的进攻。吴军攻打了半年依旧无法攻破永安城池,而此刻城中爆发瘟疫,死伤大半。有人劝罗宪弃城出逃,遭到罗宪的拒绝,他表示要与永安共存亡。
司马昭在得到永安求援的消息后,并没有直接派兵到永安抵抗吴军,而是派遣荆州刺史胡烈率军两万攻打吴国重镇西陵,孙休听说魏军攻打西陵的消息后恐怕陷入两头作战的困境,在这年的七月下令军队撤离永安。永安之围解除,司马昭命罗宪仍镇守巴东,并加封陵江将军、赐爵万年亭侯。
至此,吴国争夺永安而进军蜀地的计划以失败告终,永安解围后不久,孙休病死。
公元264年八月初三日,孙休的侄儿孙皓继位,这便是东吴最后一位皇帝。而孙皓继位后,司马昭派使者送来国书向他陈述厉害关系,孙皓也给司马昭回书称赞其英明果决。这次交流后,孙皓对司马氏表现出亲切敬佩的样子,于是魏吴之间暂时相安无事,然而这一切其实都是一种暂时的妥协罢了,司马昭早在灭蜀前就已经制定了“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灭吴一统天下的军事策略,一切都只是为了等待合适的时机罢了。
一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逼迫魏帝曹奂禅位给自己,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
二,晋吴交州争夺战。(吴胜晋败)
交州原是东汉十三州之一,管辖今两广和越南中北部,吴国建立后便成为吴国的疆域,孙权时代将交州分割为交州和广州,两州以合浦为界线,交州管辖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在魏国灭蜀前夕,吴永安五年(262年),孙休派察战(官职名)邓荀到交州境内的交趾郡征调孔雀和野猪,因为东吴的官员在交趾经常横征暴敛,百姓们见到朝廷又派使者前来,一时间人心惶惶。交趾郡吏吕兴趁机煽动军民,并与当地夷族联合共同反吴,永安六年(263年),吕光于五月起兵,杀死交趾太守孙谞和察战使邓荀,交州大乱。
交趾以南的九真、日南两郡也分分加入叛乱,吕兴兵进合浦,想要进犯广州。魏国并蜀后,吕光派使者向魏国投降归顺。
公元264年九月,魏国任命吕兴为南中大将军,安定县侯,继续管理交州, 任命霍弋为交州刺史,向交州各地委派官吏。吕兴接受魏国的封赐不久便因利益纠纷被其属下李统所杀,魏国委派的交州官吏也于第二年达到并接管交州。此刻,魏国的疆域对东吴形成了三面包围的状态。司马炎篡魏后,交州则成为晋国的地盘。晋国占据交州后,严重威胁了东吴的生存环境。
公元268年,孙皓任命刘俊为交州刺史、修则为前部督,与将军顾容率军讨伐屯驻交趾的晋军。晋国与吴国长达数年的交州争夺之战开始。
吴军多次攻打交趾郡,都被晋国的交州刺史杨稷打败,广州辖下的郁林郡也转而归顺晋国。杨稷派遣部下毛炅、董元率军趁胜攻打吴军的驻地合浦。吴军惨败,吴将修则被毛炅斩杀,刺史刘俊阵亡,吴军退保合浦。战争的胜利令晋武帝司马炎很高兴,他下诏任命董元为九真太守、毛炅为郁林太守。
晋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孙皓派遣虞汜、李勖率大军分别从荆州陆道和建安郡走海路出发,两路大军预期到合浦合兵一处,南下讨伐交趾。李勖因为建安海路难以通行,便杀死向导冯斐,于次年原路返回建业,孙皓下令将李勖等将领全部处死并夷灭三族。顺利到达交州的虞汜部率军与晋军在分水交战,因将帅分歧无法统一,军令混乱而被晋军击败。虞汜大军退保合浦。
就在吴国惨败的时候,吴国苍梧太守陶璜趁着晋军骄傲自满的时候趁夜率领数百人从海道袭击九真太守董元,抢到数千匹锦物和大量宝物。孙皓便任命陶璜为交州刺史、前部督。陶璜用夺取的宝物收买扶严夷首领梁奇,梁奇率领一万多夷人加入吴军。
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四月,虞汜率军攻打董元,董元兵败被杀。 董元死后,陶璜命吴将薛从海路突袭交趾郡,杨稷派遣毛炅、孟岳迎战。晋吴两军在封溪交战,陶璜用长枪阵大破晋军,只有将领毛炅逃回交趾郡城。杨稷、毛炅等人率残军退守交趾城。
吴军包围交趾,截断晋军粮道。七月,城中粮尽,交趾守将王约与陶璜里应外合攻陷交趾。斩杀城内晋军,生擒晋将杨稷、毛炅、孟干、爨能、李松等人。
修则之子修允为报父仇,将毛炅剖腹割肝。杨稷、孟干、爨能、李松等人被押往建业,杨稷在中途病死,吴军将其首级送回建业,尸体抛入大海。孙皓接受朝臣的建议,赦免了孟干、爨能、李松的死罪以招揽敌国边将,晋泰始九年(273年),三人趁机逃回晋国,爨能、李松在途中被捕处死,孟干成功逃回洛阳向晋武帝叙说了事件的原委,并请求讨伐吴国。
吴军夺回交趾后,陶璜趁胜南下,击败了九真郡的晋国守军,攻占九真,日南郡也主动投降,吴国收复交州。
晋吴交州战争长达八年,最后以晋国败退,东吴收复交州而收场。但这场战争也耗费了吴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吴国皇帝孙皓奢侈无度,虽然夺回了交州,但吴国的力量也随着战争进一步衰退。
三,晋吴西陵之战。(吴胜晋败)
西陵之战的起因是由吴国昭武将军、西陵都督步阐投降晋国而引发的。而步阐投晋则完全是因为孙皓的残暴好杀所导致的。
孙皓继位初期,还很像一个贤能明主的样子,颁布了各种恢复民生国力的政策,但没多久,他荒淫酒色,残忍嗜杀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他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动辄扒皮,挖眼,惨不忍睹,而且无论宗室还是普通官员,一旦孙皓动了杀心,那就必死无疑。
孙皓的残暴到达了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这位吴国皇帝特别讨厌大臣敢直视自己,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如果哪个臣子敢用眼睛看他,那就可以按照犯上的罪名杀掉。而且他还特别迷信,国家大小事务都凭借望气,占卜,谶语来做决定,他常常会因为各种所谓的祥瑞而改年号。他在位十七年,改了八次年号,平均两年改一次,而原因都是因为所谓的祥瑞。
民间有人谣传孙皓的叔叔孙奋当为天子,孙皓便将孙奋全家灭门。中书令贺邵因为中风,不能说话,无法上朝。孙皓命人将他严刑拷打,割下头颅焚烧。大臣们但凡他看着不顺眼,就会被各种理由杀掉。
在政治上孙皓重用善于谄媚陷害的张俶,导致吴国朝野为私利陷害的风气盛行,各地监狱暴满,臣民惊恐不安。故此在孙皓统治时期,吴国许多宗室和大臣纷纷北逃降晋。
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八月,孙皓征召世居西陵的昭武将军步阐到建业。这让步阐心慌意乱,担心这位残暴荒唐的主子是不是听了什么谗言,想要对自己动手。步阐心一横,便带着西陵城池向晋国投降。
吴国名将陆抗闻讯后,派将军左奕、吾彦等去讨伐西陵, 晋国也派人到西陵迎接步阐。司马炎令车骑将军羊祜率兵进攻紧挨着西陵的江陵城,巴东军徐胤率水军攻打建平救援步阐。
陆抗敕令西陵附近各地的军民筑造高墙,对内围困步阐,对外抵御晋兵。 诸位将官进谏说:“当前应赶快攻打步阐,夺下西陵城池,为何却只是让百姓和军士修筑高墙,耗费力气呢?”
陆抗说:"此城地势稳固,粮草充足,凡是守城的设施、器械,都是早先我在西陵任职时所准备的。如果现在攻打它,不可能很快攻破。晋军到来的时候,我们势必腹背受敌。”诸将仍然坚持要先攻破西陵城池,陆抗于是命他们攻打一次,果然如陆抗所说,根本打不下来。
于是大家派出分歧,合力筑墙。此时,羊祜率领的五万晋兵开始攻打江陵城池。吴军诸将认为陆抗调转军队救援江陵城,陆抗则认为江陵城池坚固,晋军必定不能攻占。即便是江陵失守,对于吴国的损失也不大。而西陵城若是被晋军占领,那西陵附近的夷人必定要叛乱,那便是无穷的后患。所以他力排众议,坚持命大军往西陵附近驻扎。
江陵以北道路平坦开阔,陆抗曾命江陵的官员建造大坝阻断水流,淹没平地断绝晋军侵犯的通道。羊祜来想借江陵大坝阻住的水用船运送粮草,但是他却故意扬言要破坝以通过步兵。
陆抗听到这个消息,让江陵守将毁掉水坝,诸将对陆抗的行为十分不解,晋军不是说要毁掉水坝么?我们应该保护水坝阻挡晋军啊。但是陆抗不听他们的劝谏。其实羊祜的真是意图早被陆抗看破,所以他毁掉水坝,破坏了羊祜的运粮计划。羊祜只好改用车子运粮,耗费子许多人力和时间。
十一月,晋朝杨肇的军队到达西陵。陆抗令孙遵沿着长江南岸抵御羊祜,留虑抵御徐胤的水军,自己则亲率大军凭借修筑的城墙与杨肇对峙。这期间,吴军中有一名叫俞赞的官员逃到了杨肇那里投降晋军,当时吴国军队中有一部分夷人,这些夷人士兵是临时征召来的,缺乏严格的训练,晋军从俞赞那里得知这个消息后,便决定先攻打夷人防守的地段,只要突破一处,那陆抗修筑的城墙防守就会全线崩溃。
第二天,杨肇下令攻打夷兵防守的地方,却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吴军的猛烈反击令杨肇完全意想不到,原来,陆抗知道俞赞叛逃后连夜将那里的夷兵换成了精锐部队。杨肇无功而退,晋军死伤无数。杨肇无计可施,过了不久趁着夜色逃走。陆抗命令士兵假意追赶,晋军换乱纷纷弃铠甲脱身而逃。随着杨肇的败退,羊祜等人也纷纷退军。陆抗集中主力猛攻西陵城池,西陵城破,步阐被夷灭三族。
西陵之战以晋败吴胜而结束。这应该是吴晋两国对峙期间最为精彩的一次战斗,充满了许多智慧和兵法的运用。而名将陆抗也在此战中完成了人生最后的辉煌,不久之后病逝。孙皓得知晋军失败,更加坚信自己是天命所归,纵情声色犬马之中,吴国的政局岌岌可危,国力更加衰退。
而晋武帝司马炎经过多年的养精蓄锐,开始为灭吴战争做准备,晋国也不断的招降纳叛,瓦解吴国的对抗力量。
四,西晋灭吴之战。
晋咸宁五年(279年),在完成了灭吴的各项准备后。负责训练水军的益州刺史王浚上奏晋武帝,称:
“孙皓荒淫凶逆,宜速征伐。若一旦皓死,更立贤王,则强敌也。”
司马炎下定了灭吴的决心。
十一月,晋武帝令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浚、巴东监军唐彬兵分六路率二十万大军伐吴。
面对晋军的大举进攻,孙皓依然纵情声色,因为他坚信上天护佑东吴,晋国不可能成功。而此时的东吴已经没有名将,能作战的要么被孙皓撤掉,要么被他杀了,长江防线兵力稀疏,防备松弛。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王浑向横江方向进军,晋将李纯率攻占吴国高望城,打败吴国俞恭的军队,推进至横江以东,夺占了渡江渡口,参军陈慎军攻取了阳濑乡。吴将陈代,朱明率部投降。
二月,孙皓命丞相张悌统率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诸葛靓率兵三万渡过长江,阻止晋军渡江南下。
三月,吴军渡过长江,遇到了王浑部将张乔率领的七千先头部队,吴军人多势众,张乔被围假意投降。吴军继续前进,遭遇了晋将孙畴和周浚率领的主力部队,吴军大败。张乔见吴军崩溃,便率自己的军队从背后发动突袭。吴军仅诸葛靓率残兵数百名南逃回国,张悌等人皆战死,吴国阻止晋军渡江的战斗失败,全国上下陷入恐惧混乱中。
琅邪王司马伷所率的大军也迅速进抵长江,与吴国都城建业隔江相峙,司马伷派王恒率诸军渡过长江,攻打建业。王恒击破吴国长江守军,歼灭吴军六万人。
龙骧将军王浚的部队也击破吴国长江上中游的防守力量,顺流而下,准备进攻建业。孙皓派一万水军阻挡王浚,结果水军将领张象带着全军主动投敌了。
孙皓再次派将军陶浚率军二万迎敌,出兵前夜吴军逃散一空。
各路晋军纷纷赶到建业附近的水面,此时吴国灭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文武官员们纷纷向晋国投降。三月十五日,王浚统率八万晋军兵入建业。孙皓如同十多年前的刘禅一样,将自己反绑,带着棺材,来到王浚大营投降。
至此,东吴灭亡,西晋一统天下。孙皓被送到洛阳,封为归命候,四年后在洛阳病逝,终年四十二岁。
总结:
吴国在蜀国灭亡后,与晋国对峙了十七年,期间双方发生许多大小战争。本来吴国有长江天险,而且许多官员对于晋国的灭吴之心早有察觉。无奈吴主孙皓不纳忠言,昏聩残暴,使得天时地利人和化为虚无。当老将名臣去世之后,迎接吴国君臣的也唯有灭亡了,不知道孙策和孙权如果在地下知道自己几代人打下的江山最后竟然这样轻易被灭,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