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姜太公是个牛人,他曾出仕商朝。但因为看不惯纣王暴虐无道,辞官隐居在渭水河畔做起了钓翁。

不过,姜太公的贤名远扬。周文王听说后,不辞辛劳,亲自备了厚礼登门拜访。在他真诚的请求下,姜太公出山辅佐他。

周文王施行德政,得到了诸侯和百姓的支持。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子承父业,继续扛起伐纣大旗,最终结束了商纣王朝,建立了周王朝。

可以说,在开国功臣中,姜太公该居首位。他的地位和功绩,不光在周王朝得到认可,在后世也是倍受人们的推崇,被尊为百家宗师,肯定了他在政治、军事、纵横这几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

(姜太公剧照)

然而,周武王去世时,却并没有把辅佐周成王的重任,交给姜太公,而是交给了周公,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周公是周文王的次子,也是周武王的同胞弟弟。

周公为人忠厚有德,又在诸兄弟中最为孝顺友爱,因此贤名在外。

周武王继位后,便尊姜太公为国师,而周公则被封为辅相。

周公深得周武王信任,无论国事大小,都要和他商议而定。

周公亦不辜负周武王信任,不仅提出“顺德谋事”的建议,还在伐纣胜利后,手持大钺,立于周武王身侧,向天下宣布商朝因纣王无道而灭亡,并拥立周武王为天子。而他也因贤德之名,颇有威望,成为仅次于周武王之下的权臣。

王朝新建,面临着政权不稳的局面。但周武王却在这个节骨眼上,一病不起。周公既对周武王的病情非常关心,希望他能恢复健康;同时还代他处理国家政务。

为了能让周武王恢复健康,周公在求医问药都没有效果后,心急如焚的他,竟将指甲烧成灰溶于水中,并向上天祈祷,希望能代周武王生病。

然而,周公的举动,并未能挽留住周武王。在建立周王朝第二年,周武王便病逝了。

周武王病逝时,他的儿子周成王才13岁,完全不能应付复杂的政局。因此周武王临终时,让周公辅佐周成王。

之所以选择周公而没有选择姜太公,周武王自然有他的想法。

(周武王)

一、周武王忌惮姜太公的权势。

姜太公早年统领军权,在政事上也很有成就,因此深得人心,势力也逐渐强大。周武王在建立周王朝后,颇为忌惮姜太公的权势。担心他会拥兵自立,但姜太公毕竟是开国功臣,除掉他,势必落个“卸磨杀驴”的污名,说不准会引发恐慌,造成国乱。所以,周武王思来想去,决定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皇权。他迎娶了姜太公的女儿邑姜,并把她封为皇后。

如此一来,姜太公成了周武王的岳父,自然不和他争权夺利了。

周武王还不放心,又把姜太公封在偏远的齐地,让他远离政治中心。

可见,周武王对姜太公的防范,那可不是一点点。

二、姜太公年纪太大。

早在周文王请姜太公出仕时,姜太公就已是70多岁的人了。

虽说他很有治国安邦的才干,但辅佐了两代君主,已经到了80多岁的年纪。可以说,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是非常高寿了,说不准哪天就会寿终正寝。

而周公则正值精壮之年,治国经验丰富,并不亚于姜太公。因此,选择周公显然是最明智的举动。

(周公剧照)

事实证明,周武王的选择是正确的。

周公在辅佐成王的事情上,极为尽力。他不光推行德政,还广纳贤才。

据说每当听说有贤德的人才来拜见他,他哪怕是在洗头吃饭,也要停止下来,亲自去见来访者。

由于他尽心尽力,百姓都对他非常敬佩。

不过,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却觊觎皇位,四处造谣说周公想篡夺王位。并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

周公主动找到姜太公和召公,向他们坦诚地表示自己没有野心。在解除了姜太公和召公的疑虑后,又和他们共同谋划,并联合起来,打败了管叔和蔡叔,同时平定了武庚之乱。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叛乱,周公建立了洛邑新城,他又把成为俘虏的殷商贵族迁到那里,并派兵严加看管起来。

由于周公忠心耿耿,他在执政期间,虽独掌大权,但他并未夺权。而且为开辟周朝盛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7年后,周成王20岁,周公按约定将政权还给了周成王。

周成王对周公很器重,再加上周公治理国家有功,因此周成王便将土地肥沃的鲁国封给了他。

(参考史料:《史记·鲁周公世家》《何尊铭文》)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不妨用《封神》原著来答一答。封神虽然是后人加工的神话故事,但如果与正史(比如《史记》)相参照,多少还是能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答案。

简单说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1、亲疏有别

周公是谁?武王的亲弟弟!姜太公是谁?姜子牙,外姓人,尽管是伐纣之战中功劳最大的功臣,但的确是外姓人。

《封神》第100回,列侯分封国号名讳:

文王第四子姬公旦,佐文、武、成三王,有大勋劳于天下,成王时为大宰。武王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号为“鲁”。

太公吕望起自渭水,为文、武两朝帝师,号为师尚父,辅佐武王平定天下,有大功,封国营丘,为齐侯。

2、年纪有差

按封神原著,姜子牙九十八岁封完神后功成身退。武王向来都称姜子牙为“相父”,这一年42岁(或51岁),可见姬发都没姜尚大,更别说周公了。可见,在两人年纪对比上,周公春秋鼎盛,而姜尚已经是个快要入土的老人,除非脑袋被门夹了,否则武王就不会用姜尚辅政。

3、折腾不起

武王伐纣功成于公元前1046年,克殷三年之后,前1043年,姬发就驾崩了。此时姜子牙已就封国。我在一篇文章中想像过,姜尚的这条路充满了艰辛:本身他年纪已大,加之林深难行,视野所及,尽是狼虫虎豹与原始森林。西岐(今宝鸡岐山县)到营丘(今山东临淄)有多远,地图可以查到。因此姜尚的赴国之路,最快得半年左右,最慢得一至两年。而且就算姜子牙半年就到了营丘,他还要马上面临三个问题:一是莱人争国;二是修缮城池;三是送子就国。这一番折腾下来后,差不多也得两三年光阴。

现在听说天子驾崩,姜尚又得花小半年工夫赶回西岐去,最大的可能就是,他还没奔着丧,就先把自己奔没了。

4、武王驾崩甚速

大人物都没想过“上天之子”的自己也会死。惟其如此,才不会过早安排身后之事;而等到他想安排的时候,已经什么都来不及了。武王一直觉得自己还能活几十年,孰料他竟然会走到“相父”的前面?

在武王弥留之际,恐怕他的心里嫉妒姜尚活得更长占了上风。

5、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辅政,教化四民,政通人和。即使恐惧流言,仍能平二监之乱。贾谊评价他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用铁一般的执政才能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知子莫若父,知弟莫若兄。兄弟两人毕竟在一起相处了40余年光阴,周公已经用无数次机会充分证明了自己。

姬发又怎么可能有这么好一弟弟而弃之不用!

3

在武王时期,地位最高的大臣有三个,分别是太师吕尚、太师周公旦和太保召公奭。虽然在《封神演义》中以吕尚为丞相,实际上并不如此,丞相这个职务直到战国才有。虽然吕尚也可以说是“宰相”,但他和周公、召公都是平起平坐的。其中周公是武王的弟弟,代表的是周文王一族;召公是武王的族人,代表的是姬姓旧周族;吕尚是武王的岳父,代表的是姻亲姜族。

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此时太公、周公、召公三公仍在,在三公中,因为太公是异姓,地位是不如周召的;而在周召之间,周公地位又最高。这是因为西周是宗法氏族社会,对于血缘关系非常重视,而且周公还不是单纯辅政,在当时人眼里以王相看,比如《尚书·康诰》记载“王若曰:小子封,朕其弟”。康叔封于周成王时期被封卫国,但他并不是成王的弟弟,而是成王的叔叔,那么这个“王”自然就是周公了。

之后因为三监之乱、周公东征,吕尚的齐国、周公的鲁国和召公的燕国相继建立。这个时候,地位相对低的吕尚就前往齐国任职,实际上就已经离开了权力中心。而周公和召公并没有前往封国,而是派长子在东方即位。同时因为周公的权力过大,似乎也引起召公不满,所以周公作《君奭》强调大家是兄弟一家。此后周公、召公两支在宗周、成周均有采邑,而吕尚这支则留在齐国了。

感谢阅读!

4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姜太公是周武王的老丈人。如果周公旦篡位,江山还是老姬家的;如果姜太公篡位,江山就是老吕家的了。姜太公能力太强,他如果辅助周成王,想要篡位,就算周武王再世也无法阻止。因此周武王将姜太公分封到齐国,且让姜太公立刻启程去齐国主政,非王诏不得返都。周武王灭商后就病重在床,周朝大政实际是周公旦与召公奭在主持,此两人皆武王亲弟弟。

周公旦是周武王最器重的一个弟弟,当年大哥伯邑考被商纣王制成人牲分食给众诸侯,周武王与周公旦都是亲眼所见的。周武王在反商过程中,心理压力极大,经常做恶梦(估计是梦见自己兵败,下场跟大哥伯邑考一样),周公旦每天都给周武王解梦,并将解梦的说辞发展成一套道德理论。周武王死前让周公旦辅政,就是深知周公旦的执政能力强,道德水平高,不仅会将周朝治理得兴旺发达,还可以保证他不会夺周成王的位。

《淮南子·齐俗训》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

从以上周公旦和姜太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治国理念是不同的。周公旦是宗法血缘关系治国,姜太公以贤人尚功治国。姜太公的治国理论在现在看来是高于周公旦的,但是在周武王看来,周公旦的宗法血缘关系治国更可以保证儿子周成王的君位稳当。姜太公如果发现周成王不可辅,说不定会直接废掉周成王,自立为王,毕竟姜太公举贤而尚功,天下虽大唯贤者居之。周公旦不会那样想,他会根据嫡子继承制确保周成王的王位无忧,那怕周成王是一位昏君也不会废他。退一万步讲,周成王时昏君,周公旦废了周成王,他也会选择周成王的贤子继承君位。

姜太公出生于羌族,周王朝发根于周族,两族的关系并非良好。商朝之时,周族得到商人的技术支持(青铜冶炼技术),于是周人替商朝捕捉羌人用于祭祀。商朝十分喜欢祭祀祖先与上天,祭祀品除了牛、羊、猪外,还包括人,而人主要从战俘与奴隶中来。周族长期抓捕羌人用于商朝祭祀,因此两族关系不好。如果姜太公主政,再利用羌人的势力颠覆周朝,那么武王灭周的故事将重演。这也是周武王不用姜太公辅助的原因之一。

5

牧野之战后,西周建立,周武王封邦建国,将古国之后、殷商遗民、宗室子弟以及开国功臣都封了土地建立小国,紧紧的围绕在周王室周围,以保周王室国祚绵长。但是周武王自己却在周朝建立不久就去世了,而太子姬诵尚且年幼,能不能让天下的诸侯国都臣服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周武王给姬诵留了四个辅政大臣,这就是著名的“周初四圣”。

周初四圣即为周公旦、太公望、召公奭以及太史佚,根据《史佚书》的记载:

承者,承天子之遗忘者也,常立于后,是史佚也。与周公为道,大公为充,召公为弼,同列而总谓之四圣。

《大戴礼记·保傅》中的记载和《史佚书》是相同的,不过在毕姓族谱中的记载,则没有太史佚,而有毕公高。因此实际上这五个人都是周武王留给儿子姬诵的。

周公旦站在周成王的前面引路,太公望和召公奭一左一右护卫着周成王,而太史佚和毕公高站在周成王的后面负责提醒周成王遗忘的事情,这几个人帮助周成王稳定天下。在这些人中,周公旦居于主导地位,即是领导。

这种领导地位既是他卓越的才能所致,也是他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的身份所致。我们知道西周时期开始设立宗法制,其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而这个是父系社会下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族制度。而太公望也就是姜太公是武王的岳父、成王的外公,说到底只能算是外戚,召公也是周王室的宗族,毕公是周公旦的弟弟,只有太史佚是真正的外族。

在这些辅政大臣中,周公旦地位最高,太公望次之,论才能,两人可能不相上下,但是论血缘,周公旦是真正的周王室子弟,而姜太公只是外戚,自然不可能居于领导地位。我们简单打个比方,在一个大家族中,如果家主去世,留下的继承人年幼,那么幼主的叔叔们就会在大事上给侄子拿主意,而幼主的外公则只能给点建议,到底是外人,不可能真正插手外孙家的事情。

所以周公旦为主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但是周公旦摄政也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周武王虽然将国家大事都交给了周公旦,但也只是让他辅政,而不是摄政,因此在周公旦决定“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的时候还是遇到了阻力。

这个阻力最开始来源于周公旦的三哥和五弟。周武王封邦建国的时候,将帝辛的儿子武庚也进行了分封,在殷商原来的地方划了三分之一给武庚,另三分之二给了三弟管叔和五弟蔡叔,管叔和蔡叔的任务就是监视武庚,但是这三个人却在成王继位后勾结在一起了。原因就是管叔作为哥哥不满周公旦摄政,他散布谣言说周公旦想要取代成王。

谣言一出,同为辅政大臣的召公奭很是不满,周公旦为了说服召公奭是颇费了一些心思的,首先作了一篇《君奭》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不过召公奭依旧觉得不妥,周公旦只好拿出过去历史上出现的事迹来,说:

“汤时有伊尹,假于皇天;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般:率维兹有陈,保乂有殷”。

意在表明自己只是为了国家的安稳,之后是会归政的,召公奭这才答应了下来。之后周公旦又向姜太公等人解释,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后,周公旦正式摄政,然后迎来了“三监之乱”。即管叔、蔡叔和武庚联合起来作乱,这个叛乱对西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旦平定不下来,那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诸侯都会兴兵作乱,周王朝就会面临瓦解,好在周公旦辅佐成王平定了叛乱,也向天下诸侯展示了周王室的力量,既解决了三监之乱,又安定了天下诸侯之心。

之后,周公旦和召公奭“划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经过周公旦七年的努力,西周的发展已经步上正轨,各项典章制度也已经制定出来,而成王已经到了亲政的年纪,周公旦“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就了一段佳话。

周公旦是西周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可以说西周赖以生存的各项典章礼仪都是在周公的主持下制订出来的,而他不贪恋权势、果断还政的事迹更是传唱不衰。周公旦的干脆利落为他赢得了几千年的好名声,周公吐哺而天下归心。

但在几百年之后的鲁国,即周公旦儿子伯禽的封国,同样有一人想效仿周公旦摄政,即鲁隐公。鲁隐公只是鲁惠公的庶长子,鲁惠公的嫡子年幼,因此有鲁隐公暂时做鲁国的国君,等到公子允长大后归政。但是随着公子允的长大,鲁隐公迟迟没有归政的意思,在公子挥的挑拨下,公子允杀死了鲁隐公而登基,是为鲁桓公。

6

周朝开国的那段历史,由于被儒家(包括史学家司马迁)过度美化,其实有一些东西是被掩藏起来了的。包括周武王让周公辅政,而不是姜子牙辅政,其中就有非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

(周武王)

有人说,没安排姜子牙辅政的原因,是因为姜子牙太老。但事实是,那时候姜子牙还十分健康,而且史书记载他活到了139岁。虽然这个年龄可能不太靠谱,就像史书上记载彭祖活到800岁不靠谱一样,但至少,他活到了周成王都去世了,而周成王的儿子周康王都继位六年了才去世。由此可见,他确实比较长寿,也不老。

有人说,没安排姜子牙辅政,是因为姜子牙在他的封国里。确实,周武王获得天下以后,便开始对姬姓宗亲及功臣进行封国,并且对所有获封的诸侯说,让他们去把国家安定好后,就赶回来汇报。姜子牙去了齐国,只用了五个月就把国家安定好,然后赶回镐京汇报。在所有诸侯中,他是回来汇报得最早的一个。此后,他就一直留在京城镐京,基本上没回齐国去过。而周武王是在镐京登基三年后去世的。也就是说,他去世前,姜太公正在镐京。然而,他为什么却不让能力卓著的姜子牙辅政呢?

这不能不让人猜疑,周武王是否对他的岳父姜子牙有些不信任。

不够信任的疑点,除了上面说的没让姜子牙辅政外,还有一些原因。

(治理齐国)

比如,姜子牙的封国,在最边远的地区。齐国在春秋时期,经过管仲的经济改革以后,成为了一个富国。但是,在西周初年,那里绝对是一个贫瘠边远的地方。而且因为靠近莱国及东夷。莱国是商纣王的属国。东夷曾经被商纣王猛打,西周初年的时候,还和商纣王的儿子联合叛乱。可以说,姜子牙的封国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地方。作为兴周灭商的第一功臣,为什么却获得了这么一块封地呢?

再比如,周武王在封国的时候,为了防止诸侯们造反,都要让诸侯的儿子们留在镐京。这种做法,从某种意义上,相当于留下人质。(这种留人质的制度,直到战国后期都还很盛行。)不过,其它诸侯留在镐京的,都不是嫡长子,只有姜子牙留在镐京的是嫡长子姜伋。要知道,嫡长子对于信奉周礼的周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姜子牙的嫡长子留在镐京,是姜子牙主动安排的?还是周武王要求的,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了。不过,这事可以分析。若是周武王要求的,显然代表着非常提防姜子牙。若是姜子牙主动要求的,也说明姜子牙明白他所处的环境,才会这么做。

(姜子牙)

又比如,姜子牙到封国去,只用了五个月就把国家搞好,迅速回京。而周公的儿子在鲁国,干了三年,才回来汇报。姜子牙那么快回来,是他向周武王表明他能力很强呢?还是他担心周武王会猜疑他呢?这事也很值得玩味。他表明了他能力很强,周武王却不用他,这事就更值得玩味了。

后世对于周朝初年的分封制,多有赞美。尤其是儒家,更把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礼仪制度当成是最高典范。但是,也不能不说,正是因为周初实行的这种制度,造成了后世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

个人感觉周武王当时有可能也预想到的分封制的不妥之处,也存着朱元璋一样想法,让自己的朱姓王朝万年永固,只是没有朱元璋的杀伐果断,只是把把姜子牙打发到最贫瘠的东方,让他接触不了王权吧!这也是周武王不安排姜子牙辅佐周成王,而安排周公旦的原因(后世我们经常提到的周公解梦就是这位哦!也是鼎鼎大名,周公旦)以上内容希望可以帮您解惑!




7

武王死后为什么周公而不是姜太公辅政?

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事还得从武王分封说起。武王灭商建周,把自己的二弟周公封到鲁地建鲁国,因身边无得力辅臣,就暂留身边帮自己处理事物,实际上是代为相职,那鲁国咋办?便先让周公儿子伯禽代父就国。没想到这一留,就一直到武王死。武王死后,其儿子姬诵接班,是为成王。成王因年幼不能理政,周公又继续留下来辅佐成王,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姜太公为啥没有辅佐成王。虽然姜太公在灭商中立了头功,又是武王的老丈人,但毕竟与武王不是同宗,在亲疏关系上不如周公,毕竟周朝的分封制度是“尊尊亲亲"。所以,辅佐成王的要职是最符合周制的。再说,齐原属东夷,是不安定地区,并握征伐周边大权,肩负国家东部安全重任。

因此,不论从那个方面说,也应该周公佐成王,而不是姜太公。

8

殷商末年,商纣王暴虐残忍、杀害忠良、祸害百姓,引起天怒人怨。西陲小国周国,经历几代人用心经营,文王勤政爱才、善施仁德,为其子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

大约公元前1050年文王崩逝,姬发继位,号为武王,沿用“受命”年号。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贤良,其心胸广阔、眼光长远,周国日益强盛。

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此战称为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灭商后的第三年,周武王由于积劳成疾、溘然长逝。临终时武王遗命,让其四弟周公旦即周公,辅佐他的儿子姬诵,史称“周公辅成王”。周公辅佐成王是一段历史佳话,后来汉武帝托孤时,就曾拿出此事表达自己的意图。“周公辅成王”已成为辅助幼主的象征。

姜子牙作为周文王的得力军师,在“牧野之战”作为武王的总指挥,为其出谋划策,助力武王伐纣,其才能智谋并不在周公旦之下,为何周武王临终却让周公辅助幼主?一直令人疑惑,人们饭后茶余也总会聊起。

姜太公偏任人唯贤,周公倾向血缘至亲

根据《淮南子》记载,姜太公问周公旦:“准备如何治理鲁国?”周公旦:“尊敬尊长,亲近亲人。” 姜太公:“那鲁国以后要衰弱了”。周公旦问:“你又如何治理齐国?”姜太公:“保举有贤之人,奖赏有功之人。”周公旦:“那齐国以后肯定会有君王被篡杀。”从这两人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治国方式是不同的。

姜子牙治国理念必然会导致,随着时间推移君王病逝,这个天下会变成别人的天下,后来“田氏篡齐”就是很好的证明。周公的治国方式,哪怕国家衰弱,但政权最后还是在自己亲人手里。周公的治国理念深得周武王之心,与其基本一致,毕竟周武王还是希望把政权牢牢控制在自家人手里的。姜太公和周公都是武王最为得力的助手,而周公是武王的同胞弟弟,这一点与姜太公不同,因此,无论军国大事,还是其他的疑难小事,武王总是与周公商讨。

功高盖主,忌惮姜太公权势

周武王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姜太公在父亲在位时就统领兵权担任军师,深得人心,势力也逐渐强大,万一将来他拥兵自立,对周朝来说算是一个威胁。姜太公是西周建立的功臣,于国家于父王和自己都有功,所以将姜太公分封至靠近海边的齐国之地,也能让他颐养天年。

西周宗法治国、等级划分明确

西周建国以宗法制度为国家核心制度,同宗亲兄弟辅政符合宗法制度要求,“用人以亲”也是政策之一。亲亲尊尊是西周的组织纲领,远亲、外戚、异姓、功臣都排在至亲后边。姜太公是军师也是周成王外公,属于功臣也属于外戚。在宗法制度中排后,他不可能由外戚越过亲叔叔上位辅政,这与宗法制度不合。同时姜子牙属于外姓人,尽管是伐纣之战中的大功臣,但的确是外姓人。总不能把权力交给一个不姓姬的外人吧?姜太公也就被排除到了最高权力以外的位置。

周公自身有德有才有威望

周文王姬昌还在世时,周公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姬发即位,姬旦也经常佐助辅弼,处理很多政务,奠定了周朝基业。在当时周公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

相传他制礼作乐,制定和完善宗法制、分封制等各种制度,使西周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礼乐制度,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已成佳话,后世亲人之间的权力争夺,完全与“周公辅成王”相悖。汉代海昏侯、唐朝玄武门之变、宋代斧声烛影、明朝朱棣夺权等,虽是“用人以亲”,但却多了为争权夺位,亲人之间相残的权谋、血腥和杀戮。

9

【姜太公和周王室的关系,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姜太公吕尚,祖上是山东东海人士,尧舜之时曾经做过“四岳”,就是尧舜朝廷的四大重臣。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国(河南南阳),本姓姜,炎帝后裔也。夏商之时,吕国封国后裔繁衍,很多就成了庶民百姓,就以封国为姓。姜太公原本姓名为吕望。周文王得吕尚为国师,因为吕望原为姜姓,故称其为“姜太公”。

姜太公博学,曾经去往殷商朝歌求官,帝辛(殷纣王)不用。姜太公都老了六十岁了,穷困而且郁郁不得志,遂前往西岐为用、垂钓于姜水之上。西伯昌将要出去打猎,占卜的结果:“所获得的的不是真龙也不是螭龙,不是老虎也不是棕熊。所获得的是天下首辅,成王霸之业者也。”

《竹书纪年》:“帝辛三十一年,西伯治兵于畢,得呂尚以為師。”

《史記?齊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chi,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西伯猎,果遇太公望于渭之阳……立为师。”

周文王得姜太公是帝辛(殷纣王)三十一年,假如,当时吕尚是60岁;周武王伐纣是帝辛五十二年,吕尚也已经八十多岁了。武王伐纣后,封吕尚于齐地营丘(淄博),姜太公率数十人就藩国。晚上寄宿在客店,客店主人说:“我听说得到藩国不容易,失去藩国却很容易。客人睡觉很安心呀,大概是去就藩国的吧?”

姜太公听了之后,连夜开拔赶往齐地,黎明的时候就到达了营丘。营丘的边上有个小国叫莱夷,莱侯乘着殷纣王之乱,周朝刚刚平定天下,还顾及不到边远的地方,就乘机而来要和姜太公抢夺齐国营丘。由于,姜太公提前到达营丘,已经接手了齐国的防务,做好了防备莱人抢国的准备,痛击了莱夷的侵犯,稳定了边远地区的秩序。姜太公就藩齐国修行德政,遵循当地的风俗,简化繁琐的礼仪,大力发展工商业,获取鱼盐之利益,周边的人民很多归化了齐国,齐国日渐强大。

周武王伐纣分封诸侯于天下,第二年的时候,周武王就生病了。《尚书?金縢》:“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周武王为什么封姜太公为齐国公,而不是在周王室继续留任呢?

【第一】武王伐纣灭殷是公元前1046年,姜太公已经八十多岁了,毕竟年事已高不适合继续辅佐周王室,分封齐国公治理东夷,拱卫周王室更合适。

【第二】参与灭亡殷商的有八百多个诸侯,封疆裂土拱卫周王室,是周武王考虑的重大问题,分封众多的各路诸侯功臣,既要公平合理适度,还要有战略格局。

【第三】周武王封姜太公为齐国公,给与他很高的荣誉和实惠,齐地沃野千里诸侯众多,东夷之属不归王化,必须有高明之人治理,姜太公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第四】周武王有没有害怕姜太公谋权篡位?应该没有如此狭隘,姜太公辅佐两朝周王居功至伟,但他不是实力派人物,自身的势力并不强大,周王室人丁兴旺能人辈出,用不着防备对周王室很忠心的姜太公。

周武王分封八百多诸侯,周王以下分封“公、侯、伯、子、男”,公爵是一等爵位分封的很少,食邑百里;侯爵是二等爵位分封也不多,食邑八十里;伯爵是三等爵位分封百余个,食邑六十里;绝大部分封为四、五等的子爵、男爵,食邑五十里以下。公爵多为中央官员,侯爵、伯爵多为地方官员,归周王室直接管辖,子爵、男爵为豪强,归侯爵、伯爵间接管辖。姜太公封齐国公,和周公、召公同列,地位相当显赫。

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病故驾崩,成王姬诵即位年十四,周武王遗诏:周公旦和召公奭shi辅政周成王。公叔旦采邑于周(岐山),召公奭封于蓟燕(北京),采邑于召(岐山南)。周武王驾崩,周初天下形势突变,殷商遗民、淮夷、莱夷等部异动,成王诵年幼,需要强有力的人摄政,周公旦摄政召公奭为辅政。管叔蔡叔以周公旦摄政为借口,鼓动殷商武庚叛乱,周公旦以成王之名让召公使齐,授姜太公征伐之权拱卫周王室。

周武王封姜太公为齐国公,是深谋远虑的战略部署,周公旦辅政赐姜太公征伐之权,就是发挥这个战略部署,为周王室解除后顾之忧,周王室和姜太公的合作信任,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当时的黄河向北流注渤海,黄河以东、大海以西、平原以南、商丘以北,几乎整个山东地区,姜太公拥有了征伐之权,姜太公灭了莱夷等五侯九伯14国,姜太公的子孙后裔灭40多国,齐国壮大为大国。

《史记??齐太公世家》:“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姜太公的后裔之属,以他的姓名、名字为姓者有四:姜、吕、望、尚。以国名地名为姓者十五: 齐、丁、崔、聂、丘(邱)、高、卢、柴、年、恒、庆、贺、谷、栾、查(楂)。姜太公后裔历史名人不可胜数。2000年6月,韩国卸任总统卢泰愚,到山东寻根问祖,卢泰愚在卢庄村祭扫了卢王墓,植下了纪念树,在赴青岛途中又参拜了姜太公庙及衣冠冢。 香港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其实他姓“查”(zha)不姓金,他的原名叫“查良镛”。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10

首先并没有不让姜太公“辅政”,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时重要的盟友就是太公和召公。而对于周公,这两位周室元老重臣也是支持的。


陕西宝鸡周公庙

周公金身


姜太公的身份是“国丈”,也就是周文王的亲家翁,周武王的老丈人,周成王的姥爷。姜太公的姑娘邑姜娘娘是周武王的原配,周成王的亲娘。也就是说姜太公是后世所谓的“外戚”。而周公则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乃是周室的本家。周武王有同产兄弟十二人,皆为太娰所生,其中武王行二,管叔行三,周公行四,依照古老的宗法制,除了成王之外,管叔和周公是最有资格继承天子之位的人。所以作为摄政的人选肯定要考虑的是管叔或周公,或其它的姬姓诸侯。而不是已经“五侯九伯之长”的齐侯——姜太公。


藤崎龙《封神榜?仙界传》中的姜太公

而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外戚掌权是封建制度衰退时期才开始出现的现象。在赫赫宗周封崛起的文、武、成、康时期,也就是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是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直到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正常状态尚且是所谓的“诸公子用事”,也就是用同宗子弟掌握邦国的政务。诸公子众多,便是封建制度强大的证据。而公室将卑,首先就是跟公室有不同程度宗法关系的本家子弟们——公族们逐渐的衰落了。外戚不是传统的宗族结构的一部分,他们是外来人,在春秋时代都是基本上是不出现的。

在当时除了周公之外,还有周文王的三子管叔鲜、五子蔡叔度、六子郕叔武、七子霍叔处、八子卫康叔、九子毛叔郑、十子冉季载、十一子郜叔、十二子雝叔(雍)伯、十三子曹叔振铎、十四子滕叔绣、十五子毕公高、十六子原叔、十七子丰叔、十八子郇叔,这些人可以担任摄政,而且管叔鲜比周公更有优先权,甚至远在江左的吴太伯家族都比姜太公有资格担任摄政。

在历史上,外戚势力的大规模出现是在战国时代,这些人的出现正是社会平民化的先声。利用外戚来削夺公族的权力,就跟后世利用寒门新秀来削夺门阀世家的权力是一样的。等于这是一步一步往下走的过程,走到外戚专政这一步就是一个中间值,再往下就是彻底的平民化。公族之所以比外戚好,就是因为公族有自己的传统势力,有自己的领地,有跟先王先公的各种亲属关系,树大根深,所以不会无条件的服从当权者;而外戚只有妻子这一层关系,他自己的传统依据就要少很多,虽然地位不低,和君主的血缘关系也不疏远,但是根基要浅薄的多。 至于秦以后的外戚专政,意义就又不同于战国时期。因为汉代本来就是一个第一个平民化的时代,汉朝的外戚基本是为了加强皇室力量而输入的新鲜血液,也就是说,西汉和东汉早期的外戚与皇室其实是同一回事,代表的是同一种势力。

西周宫殿复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